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妮宝贝系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妮宝贝系列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18: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妮宝贝系列的读后感10篇

  《安妮宝贝系列》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7.0,页数:11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一):文字精美的虐恋

在一个阴天的早晨
我拿起其中的哪本都再也读不下去
原来,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
原来,我已经离失恋越来越远
穿棉布的女子
光脚穿球鞋
林、乔
上海
颓废
虐恋
想起一本杂志其中一期的专题
写写你已经过去的恋爱
无论你想把自己那段多独一无二感情写的多独一无二
发现写出来都是大同小异
满眼充斥着的都是
我真的很开心
我真的很难过
我真的很爱他
。。。。。。
爱到深处竟是这般无力和相似
看吧
你的那段惊天动地骇世恋和别人的没什么两样
可能别人的比你还虐恋一点
所以呀
没有过不去的
既然别人能走出来,你就能
既然他能走出来,你也能
不过说实话,失恋的时候读读安妮的书还是不错的
文字挺精美,虽然没什么营养
各种虐恋,会带给你某种程度的轻松
觉得自己还是挺幸福
起码,你不变态,男主角也不变态
如果你们俩还都是认真对待这份感情
即使最后分道扬镳
你已经比这世上很多的人都幸福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二):我们时代的小说

曾经和一文学博士聊天,她说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小说还没有出现。我大致同意她的看法,由改革后出生成长的这一代人写作,聚焦于城市生活,反映这一代人的精神图景的杰出小说,确实还未能得见。主流文坛中的作品始终摆脱不掉的是莫言式的"那女人抱着麦捆晃动着一对大奶"的粗糙腌臜写实风。不过,以我的观览,这么多年在主流文坛之外还是有一些萌芽,多多少少能够震动人心,值得期待
比如,安妮宝贝。她的语言很好,质地是如缎子一般的细腻清凉而闪着幽光。叙事虽绝难称作写实,却又能于的虚谵的城市生活情境中呈现出某一种真实的现代心态。对人生有观照有哲思。再比如我最近在豆瓣上发现的一个叫"浮力森林"的作者。同样不写实,但是很好地抓住了一些当下的精神特质。再比如一个叫费滢的小姑娘,才华横溢,以短篇《鸟》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当代华语文坛重量级奖项)。评委朱天心这样说: 《鸟》唤起下一代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心很热,眼睛敏感,不放过对周遭的观察,把打动你的描摹下来,这应当是《鸟》得奖的指标意义。请注意朱天心的关键词"下一代小说"。我很看好的是费滢,因为写一种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的现实而不令人觉得齟齬,这需要相当的功力。同时代的小说之所以难写也在于此吧。安妮宝贝这些年在求变求突破,不过她的新作我还基本没有看过,就不好评论了。希望她包括费莹还有浮力森林这些年轻的作者们,能够如蚌含珠日夜蕴炼,早一点为我们的时代绘制出异彩纷呈的文学图景哇!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三):小說而已,不必當真。

我想大部份人都是很正常的,比如說有穩定的工作,正常戀愛、結婚、生子、終老,經曆著悲歡離合與生老病死。再比如說在某個紀念日吃飩必勝客什么再加個哈根達斯,又或是去了趟星巴客,也就當時一得瑟,拍照p到微信上積贊,說不定積齊32個贊還能拿個小禮物啥的。要是寫成小說那多麻煩喲。
披頭散發,穿條毫無美感的、縐得亂七八糟的棉(是不是真棉還不知道)布裙子最適合去菜市場了,不用講價,人老板自動給你少去零頭。若要再臉色蒼白叼支煙,哎呀媽呀,連菜市場都不必去,叫外賣(不解釋)就行了。
裝什么不好要裝表。雖然這麼說,我還是硬看完了,別說雞皮疙瘩,我要是個男的,jb都得掉一地。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四):爱情不要去找,要等

第一本安妮的书是《二三事》,扉页末端写上,2011年夏于慈溪。记忆开始倒带,努力追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接触安妮的文字。记忆里那个一脸明媚的女孩子对我推荐安妮的《蔷薇岛屿》,我转过脸去看她的眼睛,她认真的表情。但那时我并没有开始阅读,我只是用略带迷茫的表情简单翻阅,又放回书架。那晦涩又暗色调的文字,我并不能读懂。潜意识里觉得她是骄傲的,谈及别人的时候,用词简单,颇为苛刻。谈论别人的人生,神情淡漠。语调略显刻薄,十二分的客观。
高三那年,熟悉她的那本《八月未央》,有着漂亮的装帧。所谓熟悉,不过是因为某个不上自习的周末晚上,去轻轻翻阅。偶尔只是瞥一眼,看它仍在熟悉位置,便觉欣慰。高考前的那一晚,我最后一次去看她。在心中默念,一定要等到我考完,然后来带它回家.类似某种约定。
后来的事情,证明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渴望期盼就可以得到。正如那一年的高三,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收获,一切都显得措手不及,不尽如人意
待到一切都慢慢尘埃落定,落寞的我再次经过那家书店,突然想到那本我期待已久的书。仔细寻找,却再也不见了踪迹,我像是早就知道了一般,淡淡地看了一会那个它曾经存在的位置。回头离去。
那个炎热夏季,刚刚告别高考的我,在一个陌生沿海城市度过。酷暑使我萎靡不振,到达的第一个夜晚就被生生热醒,有想回家的冲动。但我并没有退缩,我只是更沉默,像是被炎热淹没。
后来的生活显得平淡乏味并且劳作辛苦,一日日简单重复。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休息没有其他的事可做。炎热是持久的基调。有时候会想,日子是否可以就这样安静,消失声音。
是在偶然的一日,跟叔叔去了书店。徘徊许久,拿了她的一本《二三事》。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读她的书,在夜晚的时候,洗了澡躺在床上,在日光灯下静静阅读。不可否认,第一次读到她的文字是有些迷惑的,没有太多的耐心。因这一篇,明显的倦怠口吻,如同风尘仆仆的旅人,平淡的语气自说自话。一连读了一个星期,速度非常慢。慢慢读进去以后,渐渐懂得她的独特之处。读完的那一刻颇有震撼感觉,一片茫茫然。后来又反复读了很多遍,一点点品味,知道她的好。文字有力,却又和堇年不一样,显得利落干净,一针见血。
如今过去已经两年,安妮全集也已经读完,枕边是她的《清醒纪》。但偶尔在图书馆看到她的书,依旧是沉迷不已。回想那个夏天,我想我是感激她的,多少因为她的缘故,我的心一直很安静,显得很淡然。
或许这就是她文字的特别之处,让人在繁华跌宕之中觉着平静漠然。在其中寻着共鸣与些许安慰,不至于太寂寞。但其实我知道,安妮的文字,越读越寂寞。
谈到她的《二三事》,是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才慢慢熟悉她的文风,平静叙述一个关于遇见故事。遇见那个人,犹如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关于寻找,关于遇见。名叫良生的女子,以写作为生,年少时丧父。父亲与她的相处方式沉默封闭,以致她没有学会与其他男子恰当的相处方式。年少时显得盲目,急于寻找一个温暖拥抱。跟一个见面不过一小时的男人结婚,开始承受生活的苦。但结果以失败告终,并没寻到想要的生活。而后独自一人生活,开始尝试工作,一年的固定时间去往远方旅行。在路上邂逅另一位女子莲安,结下缘分。两个不同性格女子成为朋友,都爱抽烟,喜欢不同牌子香烟。结伴而行,匆匆告别。而莲安,这个性格凛冽一如烟花的女子,是一个耀眼明星,发唱片,出版摄影集。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她们的故事就此展开。良生遇见名叫沿见的男生,彼此珍惜对方,但并不急于交付。最终沿见爱自己胜过爱她,放弃良生,去往美国。而莲安此时却意外怀了沿见的孩子,良生开始照顾莲安。彼此感情纠葛,终于莲安对人事绝望,产下一女后自杀。良生将她取名为恩和,并决定独自抚养。而后遇见一个工程师,开始安好生活。但她忘不了莲安短暂绚烂的人生,以及他们的彼此路过。一切如一场梦,但温暖依旧。
承认这一篇的文字是凌乱的,似乎只有深深爱过才不会后悔。不管是接受结果还是选择失望,深深爱过再别离,已经不觉得遗憾。而这场寻找,不过是为了遇见。
安妮的文字颓废迷茫,易陷入,却又叫人警醒。爱从来都只是一个人的事,与他人并无太多关系。显得残酷又现实。
安妮的散文集我最喜欢的是《清醒纪》,由许多短篇组成,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文字清新爽快,如夏日凉风。虽然文字简单,但却韵味深厚,回味无穷。清新记录路过的一切美好与所得,感悟人生细节。
感受很深的一篇,故人。已经结婚生子的男子突然一日约她见面,两人熟悉一如从前,午饭时,自然吃完对方剩下的菜。男子说,只是突然想见你一面,如果见不到,就回去。说到婚后的生活,安静美好。他说,怀念以前在一起的时候。她回答说,我们也有争吵的时候,彼此痛恨对方到咬牙切齿。而他说,我只记得我们的好。回去的路上,他送她上出租车,司机问他,不一起回去么?她淡淡回答,不,他是我七年前的恋人,只是故人来叙旧。
最后一句话,看得心痛不已。所有的感慨,物是人非,心中无奈,多年后的平静内心,彼此原谅都在这一句“只是故人来叙旧”中得以抒发。但愿,很多年以后,我们都能够这样洒脱淡然地提起很久前的故人,记得彼此的好。
她的故事简单,赋予故事的含义却颇丰饶,作品一般都潜藏自我解释的系统,随处可见高度概括清醒自解和向更高更深处探索。文字紧迫,紧张,直接,具有解放的活力与直指本心的诚意。《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让人觉得慵懒随意,漫不经心却又丝丝入骨的颓废与悲伤。《莲花》这一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史,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而人所做的努力,通常是未尽。也许这已是结果的一种。《素年锦时》,文笔清朗,意境淡雅。走向自然和细节的观察和挖掘。
读安妮的这两年,我想我开始懂得有些事情不过是甘愿。比如爱情,比如得不到之苦。遇见与你心灵映照的那个人,狠狠去爱,然后再毫不留恋的离开。如遇见过一棵雨后樱花,潮湿花瓣落你一身。可你只记得它的芳香。如此,便也足够。
写在文章最后的是安妮的一首诗,纪念她陪伴我度过的那些日夜。
往事
你的白色衬衣在我的抽屉里
放了很久
在某些个温暖的夏天午后
我用手指揉搓着它
以为自己可以这样安静地老去
回想我们爱的时候
那些堕落的细节
我的手心里盛满你的眼泪
它已经残废
很多时候
我平静地做着一些事情
喝水。失眠无所事事
然后突然疼痛地想念
我终于相信你的消失
其实这并不恐惧
可是我还是这样美
—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五):真文艺和假文青,一半作业一半吐槽

作业-------安妮宝贝小说言语风格分析
这位作者7080年代的人对她可能更熟悉,90年代的人可能被影响的更大,其作品内容一直有争议,在这里对其言语风格分析,内容不做评价。安妮宝贝作品中,颜色词的使用,新奇比喻,短句,四字句是明显特点。形成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安妮宝贝曾在散文中坦言“无法拒绝杜拉斯”。读她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简练的风格对杜拉斯的承袭。
“几乎在他们刚刚重逢时,就开始了游行。这是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孩子们的队伍,学生的队伍。狗。猫。逛马路的人。整个广岛都出动了,其盛况就像历次举行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活动时一样。游行队伍已变得光怪陆离。”杜拉斯《广岛之恋》
“这一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史。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而人所作出的努力,通常是未尽。也许这已经是结果一种。莲花。这个名字,非常映衬。”安妮宝贝《莲花 序》
句子短促但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但涵义丰富,是杜拉斯的标志性语言,句子前后关联不紧密,成跳跃状。安妮宝贝接受并借鉴了这种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作品中大量使用单句,短剧,打造简练文风。同样有标志性的句式还有对称句,例句是两两结构相同,由两个单句构成对称句式:一个长年流落在高原静默等死的女子,一个终结旧日生活准备出发的疲惫男人---《莲花》
除了杜拉斯,张爱玲是另一个可对照和借鉴因素,张爱玲和安妮宝贝相隔半个世纪,但作品却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作品多以上海为背景,几乎都是以冷眼旁观的角度描写繁华都市的人情世俗,繁华背后的苍凉和荒芜。
用词华丽是张爱玲的标志之一,她作品中有大量的颜色词和大量比喻等修辞。一般用来描述人物或景物陈设,安妮宝贝选择性的借鉴了这种手法,通常用来表达某种情绪。《沉香屑第一炉香》“宝蓝瓷盘里一颗仙人掌,正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白粉墙,地上铺着石青漆布,金漆案几,大红绫子椅垫……”相比之下安妮宝贝作品中颜色词使用频率稍低,同样不可或缺,“他是个英俊沉默的男人。常常穿一双球鞋。还有松绿色的肥大布裤子…她仍然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身裙子。圆领无袖,是洗得很旧的绉丝白色已经泛出黯黄,象枯萎的茉莉花瓣。他看见她的时候,她全身闪烁幽蓝的光泽。他看到她的发鬓插一朵酒红色的小雏菊…她的眼睛很明亮。描着一根细细的眼线,是凄艳的土耳其蓝。”
张爱玲的颜色是浓艳,安妮宝贝的是冷艳。心理学中有“联觉”的心理现象,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不同颜色就能引起人不同的联想,从而影响人物心理。作家对特定色彩符号的选择和搭配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安妮宝贝作品中蓝,白,黑三色使用频率最高。蓝是诡异的,静谧的,忧郁的代表;黑是神秘,白是纯净,而黑白常常放在一起使用,表达肃杀死亡之意。无论色泽浓重还是清淡,冷色调为大多数。例如“黄”是暖色调系,但在她笔下却常是“枯黄”“暗黄”“褐黄”,绿色象征生机和活力,却常常是“苍绿”“灰绿”“苔绿”,红则是“暗红”“血红”,表达暴力和血腥。从颜色词中可以反映她作品的清冷格调,通过颜色词的阅读感受,可以感受出作者的态度。
精妙的比喻是作家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钱钟书曾说“相比的事物间距离越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张爱玲与安妮宝贝二人对比喻的使用都不按常理出牌,这些奇绝比喻往往给作品增添别样色彩。说起比喻,张爱玲经典的朱砂痣和蚊子血,明月光和饭粘子不能不让人惊叹;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形容小至与Frank的感情“一件奢侈的晚礼服,不怎么穿,但有兴趣。买来后挂在衣橱里,也不怎么去看它。知道它很昂贵,但不实用”安妮宝贝的比喻抽象新奇,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习惯的情,事,理。乍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喻解一注释,读者立刻心领神会。
有人说安妮宝贝的写作是一种符号式写作,她笔下的词总是重复出现,类似的人,事物,故事,重复出现的内容烘托出某种氛围。作品中人名一般为一个字或两个字,有的篇目甚至没有人名,只用代词代替,很多名字反复出现这些人名成为安妮宝贝作品风格的特征之一。早期短篇作品,人名常表现为一个符号,作者关注的是情绪表达本身,并不关注人物,因此不少作品甚至没有人名的出现,结合早期作品绝望的,凛冽的感情可以发现,单调的人名重复有助于表达这种感情。后期作品风格改变,人物丰满起来,人名的选择也明显区别之前的作品。
==============================
前半段算是没结尾的作业,就因为一时激动报名去讲这节课,本来不是讲安妮宝贝的结果被坑,临时改的,过程各种坎坷,所幸结果还不错。
好吧看到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多少人陷入了“这般女子那般女子”的状态,剩下的估计就是想吐槽的。先从自己说起,人常说,看的懂人家矫情说明自己也矫情,或者心里矫情过,不然怎么如此敏锐,对,就是这样。
第一次看她的书是高二,在此之前,看的多是沧月的新武侠,看多了有段时间写作文都那个味儿,还好年轻的语文老师挺喜欢,他说有股苍凉劲儿,哎哟我有这么高端么。买的第一本是《八月未央》,看的第一本是《蔷薇岛屿》,当时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觉得天底下就自己就悲伤,没人能懂,看着她的冷峻态度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
《八月未央》多是短篇,故事并不复杂,情节疏离,言辞清冽,多是繁华背景,颓废人生,情绪大多阴暗,女人和男人在一起,有争吵有激情有温暖有分离,大多不圆满,似乎爱情就是用来伤害自己,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不想说联系社会环境或者作者经历什么来证明观点,简单的说,这种情节就是男女之间的常态,只不过忙于生活的太多人根本无心在意这些,只有文艺青年想用故事记下来,她的主人公没有太多可以描述,帆布鞋,棉布群或者海藻长发,也成了一个标志,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潜意识里的自己,也可以说她懒到用一个模式来塑造所有主人公,但不得不说这正好体现了她故事的本身,人物似乎从来没有变过,类似“皮袜子”结构,她想说的是故事,有男人有女人,所以我想她的目的达到了。
《莲花》算是转型之作,有人说不习惯,我没看完,对她的书入迷也就高二那一年,虽然书的内容可能误导青少年,但这完全得看个人智商,如果你看了就非要去搞得要死要活,割脉喝药那也只能为你捉急,反正我没有,唯一的改变就是情商变高了,不再喜欢少女时期暗恋的小伙,并且知道不要说太多废话,有些情绪拿笔记下比说出来有价值,就这而已。《莲花》之后文笔趋向平和温暖,安妮宝贝是一个标准文艺青年,她善于表达的多是情绪,而后是风景,现在还有访谈,这三方面是不是可以看做表达自身,关注外物,乐于沟通,她没有大的变化,即使再其作品最受争议的时期,一直按照理想的方式进行。她并不超越现实,只是虚化了,让读者看到契合自己的一部分,她也不会多做解释,冷暖自知。随着作者年纪长大,故事中凌厉的女人不见,清醒纪后素年锦时,安妮走四方,再到杂志《大方》,跟着心走,没有违背自己,这算是我喜欢的文艺范。不看她的书很多年后发现越来越多的的安妮体,不算吐槽只说我见到的,或多或少沾染了这种气息,说些看似深刻的断章,生怕别人看不见,什么寂静向暖安然于甜,什么自己要如何成为淡淡的女子,你寂静安然了还在这躁动什么,在安妮宝贝成为一种标志被被抨击后这些人迅速倒戈,说自己如何女汉子,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干什么的“伪文青”,不知意义何在。
概括一堆果然是费劲的,就这样算了。
看到这里解释一下,不褒不贬,心智正常的年轻人看看无妨,因为有些篇目曾经喜欢所以点了推荐,未必有收获,无感也无害。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六):青春的迷途森林

青春的迷途森林
文/月昭然
几年前,我在江苏的地摊上买了这本书。但我读安妮宝贝的时间是在高中毕业之后。高三时同桌语蔚向我推荐她的作品,语蔚说:“好得不得了!太好了!”但当时我并没有时间看。(我读的很多书都是友人推荐的,包括高一时阿静推荐三毛和张爱玲,但我当时只能借到三毛,高中毕业后才读到张爱玲并为她的文字惊艳。)高中毕业后,我曾在书店买过两本安妮宝贝的书,但是放在了家乡,不曾带在身边。这本书,是大学时买的了。安妮宝贝后来改了一个不显示年龄倾向的笔名叫庆山,她从前的书再版,也都用庆山署名。
名字是最简单的咒文,我站在书店的书架前略略浏览过她的新书,只觉庆山这个笔名之下是一个平和安宁的作者,和之前阴暗激烈地诉说对爱情的渴求、笔下带着情绪的湍流、文字背后拖出长长的人生阴影的安妮宝贝不同。似乎从《莲花》之后,她的文风就为之一变。从前描述的是激风暴雨,后来笔下则是雨霁天青之色,甚至透着些微禅意。
然而我还是喜欢她早期的作品。
我和一个长我十岁的同事聊天,无意间说我不喜欢看“女人该如何如何”之类的教导类文章或鸡汤段子,她说她年轻时也不太看,但后来年龄渐长,愈发觉得它们有道理。然而我到现在也仍然不喜欢,可能是年纪还没到,也可能是这辈子都不会喜欢。
我觉得我不太正能量,也不太励志。内心深处的东西总要有个奔腾的出口,诉诸文字是目前所找到的最好方式。我非常喜欢安妮宝贝的一句话:“写作是灵魂的呼叫,是血液里的声音。”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
虽然安妮宝贝早期作品里,主角都是同一类女子,甚至多数作品中她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安,男主都有同一个名字林,但是可以反复摹写,同一性格的人在相似的背景下有相似的命运,却仍然可以吸引读者一直看下去,就说明这两个角色无论给作者还是读者,印象都是非常深刻。作者对他们的激情还没有尽,因此可以一直写,以他们为主角写出很多作品。作为读者,女主角有些像我的一个同学,聪明,独立,叛逆,生活方式则更像:写字、熬夜、吸烟,和男人有莫名的纠缠,钱总是不够用,看起来有些潦倒。她笔下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虽然更多的是和我一样安静普通的女生。
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年轻人看她的早期作品,是有共鸣的。
我写东西很多时候也有阴暗元素。文字是心情的一个出口,把阴暗倾泻出去才得以保全剩下的阳光。我偶尔重温安妮宝贝,如同她笔下的那个简单纯真的白衬衫少年,被叛逆直率的少女拉着,一起探索夜晚的迷途森林。那里有文字组成的大块艳丽颓靡的花朵,暗香流离一如无处安放的青春心境。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七):何苦的两极分化

《素年锦时》是我看的第一部安妮宝贝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一开始在书店遇到,爱上了封面,遂买了下来,随后就被开头描写故乡大宅的文字吸引。当时的我很爱江南,对青砖黛瓦的描写毫无抵抗力,再加上作者冷静内敛的文风,让我沉沦渐深。 安妮宝贝写作已久,1998年将自己的文字摆在了世人眼前,当年的《七月与安生》,而今被拍摄为影视作品,又勾撩了多少人的回忆。 《素年锦时》是安妮宝贝为了自己将要出生的女儿而写就,写 出版于2007年。此书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冷静的温柔,相对她其他的作品,这一部更加的生活化,而不是一昧的阳春白雪不可高攀。那时候的安妮宝贝还没有这么依赖佛教,也褪去了幼稚,冒昧地说,这部《素年锦时》,实在是安妮宝贝的散文的巅峰(不排除雏鸟情结)。 有人在豆瓣谈论起她,叹息着说“《蔷薇岛屿》和《莲花》的风华已去”,尽管在《蔷薇岛屿》上我与他们意见不一,但我真心觉得《莲花》是安妮宝贝一部较为成熟的小说,有了对比才会有更深的感触,《莲花》基本扫去了前几部小说的阴暗和颓废,不再局限于自杀和欲望,字里行间多了一分大气。结局也是极为令人唏嘘,让人更为欣赏的是她敢于前往墨脱的勇气,当然这份勇气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是一种鲁莽和不负责任。 然后我看到了《眠空》。从《眠空》中其实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安妮宝贝日渐的孤高,但这种碎片似的文字依旧戳中了我的心,里面偶尔的清冽唯美文字依旧是让我在唇齿见反复咀嚼品味,佛与禅也让我一定程度地冷静。 下一刻《得未曾有》便来。这本书很生活,很闲,相比其他的散文,大概算得上下里巴人。这本书没有写家庭,只写就了自己与一个个生命过客,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私? 终于到了《月童渡河》。 我喜欢看冷静的文字,可《月童渡河》让我觉得可怕。通观安妮宝贝的作品,其实建立于一种自我的抬高上,甚至是一种清高更清高,这不是佛所要传递的,这样的写作,其实无异于一种退化,我宁可她继续写情欲,那才是单纯,现在这种高高累积的不可一世压得我喘不过气,直到看到描写她与女儿的生活才感觉松一口气。这是生活化的,人性化的,这才算是落了地,才让我看到安妮宝贝“人”的一面。 絮絮叨叨,烦烦索索,事实上我还在等待,等待安妮宝贝真正的成熟,别再孤芳自赏,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走出来,看看这个平凡的世界。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八):总评安妮宝贝,那些年我读过的安妮宝贝艳情小说

重读弗洛伊德带来了巨大的快感和丰富的思考。
比如重新回忆起高中时代看的安妮宝贝所著的艳情小说,不断参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批驳艳情小说家的庸俗观点。
安妮宝贝的作品背景大体都是带有创伤、深受压抑的男主人公邂逅了按照本能生活的女主人公,但是却没有给男主人公安排一个情欲升华的结局,只是让他和女主人公不断肉体纠缠,恰当的爱欲引导可以缓解神经官能症。但语焉不详时统统终止于猝然的离别。而处理女主人公时安妮宝贝的一贯套路把情欲置换为物质欲,本质上讲她是在异化女性。
男性的性欲容易与权力欲纠缠不清,而女性则是物质欲。
缺乏升华的情欲关系到最后就只能陷入倒退,按照性欲形成初期的本能行事,在弗洛伊德本我的层面停留,变成一种掺杂快乐原则的毁灭欲,而无法在现实的自我原则维持。
甚至错乱,这可以解释虐恋等等。
所以安妮宝贝小说的结局为了不与现实原则想抵触,大体都会坠入本我的层面。
也就更无法朝超我的层面飞越,结构上注定了安妮宝贝只能是艳情作家,所著的只能是市井小说。
或者说为了引入赤裸裸的消费主义,以及增强感官的共鸣,安妮宝贝并不需要任何升华。
而且安妮宝贝在叙事方面的硬伤是显而易见的,太多的心理自白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的观点,即心理创伤的人会选择用语言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太多次把情欲抽离于生活,则落入了强化人的工具性这种吊诡。
再次证明她的小说有弱化现实、叙事薄弱的硬伤,一种泛精神分析法的描述只显得自己不伦不类。
当年那个安粉最后成了淘宝店店主,各种俗艳地帮别人从海外代购,真是受到了伟大的熏陶呢。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九):安妮宝贝散文集

安妮宝贝散文集,大多篇章都很短小,主要以作者叙述感情为主。
《阳光的温度》、《音乐如水》、《重读杜拉斯》、《边走边唱》、《锦衣夜行》、《画漫画的男人》、《蔷薇岛屿》、《身体和灵魂的距离》
《三毛》,批判大众因作者而读书,因三毛而喜欢三毛作品。
《少年往事》安南在大学通过室友晴雪认识了她从初中即好的男友苏阳,但苏阳和朋友林欧都恋上安南,大学毕业晴雪和苏阳回西北结婚。
《山中岁月》主人翁回忆了小女孩时期到外公外婆家的愉快乡村生活,以及对女伴招娣的想念,以及农村女孩缺乏爱情自由的同情
《香水》一些作者对香水的见解和体味。
《永远有多远》
《不要去找,要等》超级短,作者买了一条在等待主人的寂寞裙子。
《乔和我的情人节》作者在情人节怀念以前一直与自己过情人节的闺蜜乔,以及乔和她男友的恋爱和分别。
《午夜的裙子》一家新开的服装店,作者从一位自信、热情的女店主处购买了一条店主自己设计叫做午夜的裙子。
《安妮走四方》游记了南京、武汉、大连、西安的旅途。
《爱到逃离》作者小时候从朋友那收养了一只叫做小乖的小狗,但当小狗生病时,作者开始害怕失去,所以在小狗病好后就将它归还了朋友。
《风中樱花》谈起了自己对歌手王菲敢爱敢恨、具有思想的喜爱。
《如烟花寂寞》描绘了作者对亦舒的一些看法。

  《安妮宝贝系列》读后感(十):只能呵呵了

她的文字太冷郁绝望,引人堕落。书里的女子都决绝而有个性,当然,有人说她文笔诡艳,她擅长写那些残忍而美丽的文字。
     但是总归太绝望,十几岁三观还没竖起来的时候差点被她带歪,当然也不能这么说,这是人家选择的道路,走的人少的而已
      看到有人拿她和爱玲比,我个人是偏向爱玲的,爱玲的书有烟火味,有世俗人情,当然她对爱情还是很天真的。安妮宝贝的主人公自带高贵冷艳色彩,总是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她自己也说,对爱情绝望。
         但还是建议十几岁的中二少年别看她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