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别再向一个“爱无能”的人要爱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周小宽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我们要建立自我,为自我而活。
既不为关系,也不为了爱。』
有句话,可能不少人都看过,也认同
——人是活在关系中的。
很多心理学大师都从各个角度论证过,关系对人的重要性,
从弗洛伊德到霍尼到温尼科特到科胡特……
母婴关系、两性关系、主客体关系。
人的确是活在“无处不在”的关系里。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虽然活在关系里,却不能为关系而活。
第二句,我们虽然如此地渴望爱,但我们也不能只为得到爱而活。
我们要建立自我,为自我而活。
既不为关系,也不为了爱。
01
我们可以在爱和关系里去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意义,
但我们不应该把它当做唯一的源泉。
因为假如我们不但活在关系里,
还更进一步地把关系当做自我的全部依托和自我力量的源泉,
那么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人,没有得到渴望的爱的人,怎么办?
他们该如何定义自我?
如何获取力量?
我有一个年轻的来访者,在寻找爱和证明被爱的路上,活得很艰难。
不体贴分担和她吵架会动手打她的妈宝男老公,
在家带孩子辞去了工作的她,强烈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也许换一个人,遭遇到有问题的对待,进入了有问题的婚姻,
但是她说,她只会不停责问和攻击自己:“我不会和别人相处,所以谁都会欺负我,没有人真的爱我接纳我,包括我的母亲,我也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我痛恨这样的自己。”
她告诉我,她从小就被妈妈严厉的对待,妈妈重男轻女,她和妈妈的关系常常是敌对的,她经常和小她三岁的弟弟争夺母爱,
她觉得妈妈根本不爱她,只爱弟弟。
妈妈离世,她没有“真正的悲伤”,可是事后,她又谴责自己竟然如此“没有良心”,毕竟妈妈养育了她。
“我既不像个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姐姐。”
她说她现在觉得自己很差劲,到处讨好别人,可是她发现,她越讨好,别人就对她更加地践踏。无论是同事、丈夫还是婆婆。
“为了示好,我甚至会对婆婆跪下,可是婆婆对我则越来越差。”
“小时候每当和妈妈吵架,觉得自己不被爱,我常常会浮现各种自杀的念头,但是胆子小没有付诸行动。”
“你想用自杀的方式,来报复妈妈吗?”
“不是,我想用这种方式来搞清楚,她是不是爱我。”
以自己的生命的方式,去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爱自己,这就是她的内心。
“即使我死了,如果得到了妈妈的爱,那也可以。我当时是这样想的。现在和老公吵架也是这样,我想如果我离家出走或者死了,他会懊悔在意,会来哄我道歉,会改变,那就意味着他爱我。”
来访者说,她之所以会争夺弟弟的爱,和妈妈吵架甚至想要自杀,都是因为她不断地感觉到妈妈不爱她,而她想以一种方式去得到妈妈的重视和爱,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对她说,
“幸亏你当时没有真的去死。
你只是证明了妈妈不爱你,那太亏了。
而且,如果你死了,其实你就永远也没有办法了解到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本来就没有你心里想的那种,纯粹的爱。”
02
也许看到这个故事的旁观者会觉得,
一个人以死的方式想要证明和得到爱真的好傻,
但是对于咨询师来说,要做的不是评判她的对错,
而是看到她当时只能这样去做的原因。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珍贵的。
她之所以陷入这种思维,就一定有她导致她这样想的原因。
对于这个来访者来说,
没有得到重男轻女的妈妈足够的爱和接纳,
导致了她的自我价值感、安全感非常低,
于是她将她的“自我意义”完全建立在了关系和被爱之中
——有关系就是活着,没有关系就意味着死亡,被爱就有理由活下去,没有被爱,就应该去死。
她在咨询中,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自我,将自我依托在于他人的关系之中,只有感受到被爱,才觉得安全,因此她强烈地需要证明她被爱,
因此她以讨好、乞求、跪地甚至自杀的极端方式去索取爱的证明,无论是妈妈还是丈夫。
敲黑板了,
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的证明。
是因为她一直没有弄清楚,那种绝对的纯粹的爱根本就不存在。
由于她的自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养分,正常的成长,
她对于爱的理解仍然是婴儿般的绝对化的理解——按我想要的那种方式爱我,才是爱,除此之外,就是不爱我。
所以她总是觉得“我不被爱,而这正好也悲哀地证明了我的确很糟糕”。
我对她说,
既不是100%的纯度,也无法永恒,会随很多条件改变。
然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难道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不应该纯粹吗?
我回答,“即使是最爱孩子的妈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她也是对孩子既爱又恨的,人类就是如此复杂的感情动物。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一种真实。”
我告诉她,重男轻女的一些农村家庭,在九十年代末,还有很多生了女儿,就直接放到村口大树下,不管了。因为家里经济能力有限,女人做不了主,舍弃女儿生儿子就是那个妈妈唯一的路。
我用讲述,呈现了妈妈和她的关系,给她看,让她看到,妈妈对她的感情,除了漠视、重视弟弟、粗暴严厉是否还有别的存在。
03
对自己曾经认定的“真相”提出问题,重新定义真实,是迈向成长的关键。
重男轻女、不懂得表达爱意的妈妈,更疼爱弟弟,在来访者儿时的内心,这就意味着妈妈完全不爱她,并且“妈妈不爱我”内化在她的人格里,
“但其实,我妈妈还是养育了我,还供我念了大学,虽然经常骂我,可是她没有打过我,她有对我不错的时候,所以她离世我没有难过我也会自责,因为我还是得到过她的爱!
只是这种爱不像我过去以为的那么多,那么好,那么纯粹!”
“真相就是,妈妈并不是完全不爱你,但是她做不到,以你期望中的的样子来爱你。”
“可是我一直以为,我的妈妈就应该是那样爱我的,她那样对我,真的让我觉得,是我很糟糕。”
她渐渐意识到,即使是一个正常的不错的妈妈,
内心也会有恨孩子的时刻,
而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的妈妈,
自己也活在这样一种扭曲的文化里和有冲突压力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把控命运甚至也没有什么自我的妈妈,爱她的能力的确是有限的,
并且,这并不由妈妈左右和控制。
“你觉得你老公在吵架中伤害你,在吵完之后不哄你就是不爱,可是你其实是单方面设置了一个前提——你老公具备了你理想中的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爱人的能力,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的老公有多大的爱的能力呢?”
一个人,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
可你非要她拿出1000元,觉得给你1000元才证明那是爱你,因为你觉得1000元对你来说,不多,
那么答案就会变成,她肯定拿不出1000,而你就马上肯定自己没有被爱,不值得被爱。
在做出这样的尝试和判断之前,要搞清楚的是,你去索爱的那个人,她具备给出多少钱的能力。
你不能用自己的心去估算她的能力。
比如你觉得你当妈妈就会对孩子很好,但是你的妈妈就对你很冷漠,那是因为你不是你妈,
比如你觉得你作为老婆,吵架了你可以做出让步,但是你的老公就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不是你老公。
我对来访者说,无论是母女还是夫妻,任何人都不相同。
“我妈妈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我老公也只有拿出100元的能力,可是我想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是1000。”
在那次咨询里,来访者最后对我说,她释然了。
“原来,不是我很糟糕,所以她才不给,而是她只有那么多。我一直以为是他们能给,但是不给。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可能根本给不出。
原来,不是我的问题。”
我说,是否原谅你的母亲,这是你的权力,是否要离开你丈夫,也是你的选择。
但是,别忘记,人和人的不同,
别忘记,每个人爱人的能力都有自己的局限。
或许,他以你看来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对待你,那就是他在这段感情甚至所有感情中的极致,
对于不够好的爱的回应,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但是,不要用他对你的方式,来倒推,他可以更爱我却如此冷漠,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
你就是你,而他爱的能力有限,就只能做到那么多。
写在最后
我的来访者说,我可以写出她的故事。
童年没有被好好的爱过,已经是一个童年无法改写的悲剧,
但是在我看来,更大的悲剧是在童年受到伤害后,
很多人在长大之后还再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那个人为什么要这样的对待我?
他们以为,一定是自己不够好,哪里做错了,才会遭受这样的对待,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希望那个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
可是,即使回到过去这个点也改变不了什么,
即使你做得再好,也改变不了什么,
因为那个人,也有他早已注定的命运和人格。
一定要问一个只有一百元的人借一千元,
一定要在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身上不断挖掘爱的证据,
不要把你的自我,建立在对方支付不起的爱上。
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个人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老胡轻心理课程,
有什么问题可添加小助手询问哦!
<The End>
亲密关系小组招募啦抓住爱的手 | 一起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情和爱
(请点击该链接,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
你知道你真正恐惧的是什么吗?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