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10篇

2017-11-22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10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一):心安才是生活,我要稳稳的幸福

暑假如期而至,也许对许多没有假期的人来说,有一个假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也曾经在休息之前这样兴奋的告诉自己,也许这个暑假会是多么多么美丽的开始,美丽的回忆,我们都需要将未来想象的很好,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全然不是这样,你会在突然闲下来之后而无所事事,突然发现没有事情做得日子简直就是煎熬。虽然无数次过过如此无聊的日子,并且无数次发誓自己不要这样过,但是严重拖延症的自己还是没了方向。
静静地躺着,然后想去做事,但是却感觉没了力气,这种类似癫狂的无聊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天。终于拿起了书,随手拿起放在沙发上的书,有时不得不说我会将看书当作任务,因为喜欢书,又不会敷衍写书评,我总是会将时间放的很充裕,本来申请了很多很多好书,可是却似乎反而没了心境。我终于要问问自己,可是这个答案却是在季老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本外包装有着惹人暖心的绿色的书,包装精良。书不厚,打开有着淡淡的纸香,细读文字更是如此,这本书是以季老的日记来整理的。提起日记,我的青春时代有一箱子的日记本,那里面记录着我的懵懂生活,自己的疑惑和一些也许不希望看到的心里话,我们也经常定义日记本。因为是属于一个人最真实的生活的记录,往往最真实。
而这本书也正是如此,季老的日记不长,每篇的开始都是以几点钟起床开始的,记录的都是琐事,我也曾经怀疑过,觉得为什么这么琐碎的事可以这样集结出版,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作了,但是自己的迷茫却是在这样一个个短小的日记中找到了方向。
你也许会幻想季老的生活是很忙碌光鲜的,其实很简单,他每天好好地吃饭,然后起身去图书馆或者会朋友,然后吃饭,休息,继续自己的平静生活,有时去讲个稿子,有时去逛逛花园,抑或看看天边的风景,日记随着自己的脚步不断地转换着地点,有时他在香港,后来就去了趟上海,还会在北平过上另外的生活,我看着这一点一滴地生活记录,反而平静了这许久都焦躁的心。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活的轰轰烈烈的,其实在这短暂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最应该追求的是平凡而有平静的生活,总是觉得别人的精彩自己也要复制,却在不自觉中丢失了真正的自己。
我很羡慕季老能够在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天,细数夕阳西下,然后期待明天继续在书中继续精彩的故事
我很想随着这样一位世纪老人的脚步去生活,也许我们都不如他幸福。
也许这篇书评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评价书的内容,而是评价了书的影响和精神,这中内在的品质也许会因人而异,但是至少我从中获得了平复自己的力量,这是一本好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二):季羡林的书单,看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在1946年5月1日~1947年10月5日,17个月的时间里(这其中还包括多次轮船、火车的路途辗转),季羡林先生共看了78本书(平均1个月4.6本)!所看内容大部分为学术专著,其中不乏大量外文原版和中国古代典籍。学者治学之勤奋,一份书单足以说明问题。
1) 黎东方《先秦史》;
2) 林语堂女儿《吾家》;
3) 李长之《苦雾集》;
4) 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
5) 罗常培《蜀道难》;
6) 郭沫若《十批判书》
7)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
8)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9)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能仁与仁祠》;
10) 《沈从文自传》;
11) 《胡适论学近著》;
12) 周作人《苦竹杂记》;
13)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
1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5)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6) 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
17)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续编》;
18) 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19) 王静如《论吐火罗及吐火罗语》;
20) 李俊承《印度古佛国游记》;
21) 向达《印度现代史》;
22) 《中西交通史》;
23) 郑振铎《中国文学论集》;
24) 李俨《中国算学史》;
25) 钱宝琮《中国算学史》;
26) 霍世休《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
27) 骆宾基《罪证》;
28) 张天翼《团圆》;
29) 张恨水《丹凤街》;
30) 张恨水《虎贲万岁》;
31)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
32) 老舍《牛天赐传》;
33) 姚雪垠《金千里》;
34) 《元曲选》;
35) 刘义庆《世说新语》;
36) 沈复《浮生六记》;
37) 《古今图书集成》;
38) 《唐人小说》;
39) 《宋人小说类编》;
40) 《天竺字源》;
41) 《大藏经》;
42) 《后汉书•西域传》;
43) 《魏书•释老志》;
44) 《妙法莲华经残卷》(唐写本);
45)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传》;
46) 南朝陈 徐陵《徐孝穆集》;
47) 《太平广记》;
48) 《纪批苏诗》;
49) 《洛阳珈蓝记》;
50) 《列子》;
51) 《心经》(藏文版);
52) 《风俗通义》;
53) 清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54) 清 赵一清 《三国志注补》;
55) 《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藏文版);
56) 《四十二章经》;
57) 《酉阳杂俎》;
58) 《颜氏家训》;
59) 康熙 校注《几暇格物编》;
60) 《南传大藏经》;
61) 【德】西克、西克灵《吐火罗语残卷》;
62) 【日】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
63)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
64) 【日】石田干之助《中西文化之交流》;
65) 【日】桑原骘藏《张骞西征考》;
66) 【日】获原云来《实习梵语学》;
67) 【日】逸见梅荣《印度美术史》;
68) 【日】梶芳光运《原始般若经の研究》;
69) 【印】迦梨陀娑《云使》(英文版);
70) 【法】安东尼•梅耶《印欧系语言比较研究导论》(法文版);
71) 雷金纳德•科普尔斯顿《佛教:源起与现状,在摩羯陀和锡兰》(英文版);
72) 莫里茨•温特尼茨《印度文学史》(英文版);
73) 弗兰兹•科克《历代德国作家作品集》(德文版);
74) 帕尔默《现代语言学导论》(英文版);
75) 【丹】奥托•叶斯柏森 《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英文版);
76) 【印】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
77) 【挪】斯腾•科诺《于阗文法》;
78) 【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三):时光里的季羡林

   第一次讀季先生學術之外的文字,名人的日記與常人的日記不同在於,他們簡單的文字中蘊含著深刻的學術意識、哲理等。從季先生的日記中,我們能夠看出一代大師的心路歷程、為人處世方式,而這些很多都是我們所缺乏的。
對於一部學術名人的日記,單純的日記,我們根本無法從文字或者文學寫作方面來進行評價,若是可以,那想必就不是真正的日記了,試想,誰又會在僅僅是記錄自己心路歷程的日記中賣弄文字呢!既然是日記,自然就是真情實感!而這,也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優勢所在。所以,談《此心安處是吾鄉》我想只能從感觸這個角度出發了!
從季先生的日記中,我們能夠學到他嚴謹的人生態度,在大熱的天氣里,穿的那麼工整去拜會別人;學術關注角度廣泛,從《吾家》到《西北大地研究》《先秦史》《和平日報》《苦霧集》《方廣大莊嚴經》《列子》《洛陽伽藍記》《西藏文法》……這與今天的研究者完全不一樣,今天的學者大多只專注一個點,對於自己所研究點之外的東西一概不知,所以也只能是研究者,不能成為大家!
所有人的歷史我們不能重複,我們也不可能成為季先生,但是季先生的為人態度以及治學的方式我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我,一個高校老師,知識面如果窄的話,那麼取其上得其下,學生的知識面就會更窄。由此,我終於明白季先生為什麼能夠在北大任教,而我卻只能在一所地方高校任教的原因了!
穿越歷史,雖然季先生的文字是以印刷字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已經觸不到季先生文字的溫度,但是我們卻能通過這些文字感受到他的思想、他的人生態度,這便是人生最大的收穫了!
我們習慣在日記中抒發自己的心情、訴說自己的小秘密,卻從不如季先生這樣記錄自己每天的行為,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浪費大量的時間,我們根本記錄不出來所謂的忙碌到底是什麼!
一本六十多年前的日記,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學術大家的行程,看到了他對時間的充分利用!這對於我們而言是一個警醒!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好好調整自己的思緒,想想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四):吾乡很安心

其实日记是很私秘的东西,季老在世的时候,未必答应拿来示人的吧。人生在世,总是不想裸奔的,谁也不愿暴晒在太阳底下,连个隐私都没有,日记都要拿来公开。
   可是我们太喜欢季老了,我们想追随他的足迹吗?好像也不是。那我们是要了解他的隐私吗?大约也不是。我们读他的日记,只是想走近他,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我们想揭开更真实的季羡林吧。大约这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出版示人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一代大师已经驾鹤西去,我们突然发现,现世真正的大师,原来这么少。一位朴素老人的离去,我们的损失居然这样大!犹记得当年季老病重,惊动了国家领导人,指示医院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活季老。但是大限已至,生死有命,季老还是安静的走了。读过季老很多的散书,也了解很多他在北大的趣事,比如曾经为青年学生指路,指完路自己又觉得挺有意思,想着说那匆忙的青年日后知道为他指路的老人是季羡林,会做何感想呢。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季老的日记体。所以书中都是日常记录,非常的生活琐碎。大抵是见了什么人,跟谁一起吃饭,又去了哪里。虽然总体是这样的,但是也非常有趣。因为太真实了,你居然可以了解季羡林那些年的生活真实,如此平淡,如此的平常,但是却真的很大师。藏克家说他:你的人,朴实非常。你的衣着和你的人一样。
  
  季老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的生活其实很丰富,来往皆文人大师,住大殿堂级的大学里,他热爱这一切,生活很随意但是很心安。他是喜欢这样的日子和这样的自己的,他最爱的是读书,做学术和做导师吧。
   从海外归来,是陈寅恪介绍季老去北大的。陈寅恪是计划生育首倡导者,学术大师。只是身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却推荐季老去北大,连季老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不介绍自己去清华。看来当年,清华和北大走的很近啊,几乎可以资源共享么。
  
   所以季羡林一直是北大的季羡林。他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与北大。初到北大的时候是副教授,但是一星期后就升为正教授。因为教学和学术得到肯定才被破格的。季老日记中关于此事的记录有些不太一致。一说聘他来的时候就谈的是教授级别。但是北大当时的规定是归国人才初来都是以副教授。所以季老当时的内心里是当自己为副教授的,虽然聘任的时候谈的是教授,但是他的内心不是这样认为自己的。所以一星期后正式被通知转为教授,他才有这样受宠的心吧。
  
  无防,大师的可爱之处,就是他的一股子认真的劲儿!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五):一个真实的季羡林

     作为近年来季羡林先生“最新”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让人眼前一亮。可以非常中肯的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真”。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生活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
       比如,在北平,一次季羡林本想去拜访清华校友、北大同事梁实秋,结果“走进大门,一看门上糊了白纸,心里一惊,一打听,原来他父亲死了”——梁实秋的父亲去世了。季羡林先生是怎么做的呢?“我于是也没有进去。就到市场去,看了几个旧书摊,买了几本书” (1946年9月29日)。旧时君子之交淡如水,想来季先生不愿意去给梁家添麻烦吧。
季先生的个性率真,还有一处清晰记载,让人读来不觉莞尔。“六点出来到市场明楼吃晚饭,到东来顺去,任继愈请客,我不高兴吃,所以先吃了。看他们吃完,一同回来”(1946年11月23日)。任继愈在东来顺请客——估计是涮羊肉了——可是季先生偏偏“不高兴吃”,竟然自己在润明楼“先吃了”。然后到东来顺看着“他们吃完,一同回来”。其实季先生是很爱吃涮羊肉的,比如“我请他们吃涮羊肉,已经十几年没有吃了,真可以说是天下绝美” (1946年9月28日)。看着别人吃,自己不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说到生活节俭、嗜书如命,例子就更多了。比如1947年10月3日写道:
“这是一条有名的旧书店街,我以前还没有来过,我因为钱已经不多了,不想再买书。但一看到书就非买不行,结果又买了两万元的书,旧书真便宜得要命,其实不够纸钱。他们自己也说,看着书卖出去,心里真痛,不卖又没钱吃饭。一直看到两点还没完……四点到图书馆去看报,忽然看到《益世报》上登了一篇访问我的记录,我于是就到市场去买了份《益世报》,不由不到书摊上去看了趟,结果又买了一本。决意十天不上馆子,只啃干烧饼。”果然晚上没有吃正经的晚饭,“回来吃了几块饼干,因为没有电,很早就躺下。”
季先生作息规律,随手翻看一页,就看到“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 八日 早上六点起来……九日 星期日 早上六点起来……十日 早晨六点半起来……十一日 早晨六点起来……十二日 早晨七点起来……十三日 早晨七点起来……”整本书,竟然找不到一日季先生睡懒觉的记载。即使是困住南京的日子,也起得很早,如日记1946年6月7日记载:
“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洗过脸,看《吾家》及《西北大地研究》,虎文同西园只是不起来,看看过了九点自己肚子里已经饿得响起来”。
       季先生生活节俭还有一例,即他的早饭经常以花生米代。花生米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想来在物价飞涨、收入有限又爱书如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季先生大脑对营养的需求。比如:
“七日 早晨六点多起来,洗过脸,吃了几个花生当早点”(1947年10月7日);“十日 今天是双十节,早晨七点前起来,洗过脸,又是吃花生米当早点” (1947年10月7日);还有“十一日 早晨六点半起来,洗过脸,又是吃花生当早点。” “十三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起来,洗过脸,吃了几个花生当早点”。“三日 星期日 早晨快到七点才起来,洗过脸,看了会书……石峻、王金铳、杨翼骧到我屋里来玩,我请他们吃花生。”看吧,连请人吃小吃,都是“吃花生”。
季先生勤学苦读,基本每日的日记都是自己一天读书的书单。比如1946年11月10如写道:
“十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起来……看王静如的《论吐火罗及吐火罗语》,十二点多去吃饭。吃完回来……到图书馆研究室,去念《方广大庄严经》。三点半回来看《大公报•星期文艺》和《文史周刊》,五点半到理学院去吃饭……回来看《印度古佛国游记》。”再比如1947年2月11日:
“十一日 昨晚躺到十二点多还没睡着。早晨七点起来……看李俨《中国算学史》……又回到研究室看钱宝琮《中国算学史》。五点到对面小馆吃过晚饭,回来,看报,看钱著《中算史》。”季先生当时想做“数学与印度文化影响”的研究,后又去“阅览室去查《诗经》《易经》《礼记》《孟子》等书的索引,找关于数学的材料。”季先生做学问、搜集资料,真可以说到了他自己所言“竭泽而渔”的境地。
      季先生待人真诚,虽然自己是一个清贫的教授,可是对待国际友人、访问学者师觉月却毫不吝啬:
“九点到翠花胡同去找Bagchi(师觉月),同他一同到故宫博物院去……我们一直逛到十二点……到润明楼,我请他吃午饭,结果每个人吃了两份,我们一同走回来。”(1947年3月29日)。
        对待旧友、北大同事,时已渐受时局“裹挟”的沈从文,也是一片赤诚。如日记中经常提到: “五点到中老胡同看沈从文先生,谈了会。”“九点,到沈从文家看了看,十点回来。”“从文来,谈闲话,我把印度美术书籍,拿给他看,这是一位很可爱的人。” “遇到老常,吃完一同到中老胡同去看沈从文……六点到沈从文屋去坐了会,一同去吃饭,吃完又同到他屋里谈到八点回来。”“到沈从文家里去看他,他病还没有好。”
      季先生对待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更是体现了他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如1946年6月20日写道:
“二十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就出去……九点半到慈悲社去看陈寅恪先生,正有一个小孩子替他读报纸。他的眼睛就目前看起来非常不好,我们谈了许多问题,我报告了下我的研究近况和研究计划,一直谈到快十二点才辞了出来。到一个小饭馆里去吃了点东西。”当时陈寅恪先生生活拮据,资金紧张,时任北大校长胡适决意给陈寅恪先生一些美元以维持生活。然而陈寅恪先生却婉言谢绝了胡适的好意,提出以自己的藏书卖给北大图书馆。作为学生和北大教授的季羡林,又为老师跑前跑后:
“同汤先生谈了谈买陈寅恪先生书的问题”(1947年4月28日);“同汤先生到秘书长办公室去看郑天挺,谈买陈寅恪师书的事情”(1947年4月29日);“先到陈寅恪先生家,看了看他的书,问了他几个问题。”(1947年4月30日)“到陈寅恪先生家,开始开一个详细书目。他要把关于梵文的书卖给北大。”(1947年5月14日);“下了车先去看邵循正,同他一同到陈寅恪师家把书价议定。” (1947年6月10日);“三点半到骑河楼等汽车到清华去,下了车到邵循正家同他一同去看陈寅恪先生,把支票交给他,立刻又回到校门赶汽车回来”(1947年6月13日)。
    
       “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在这个本《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中,这样的小例子比比皆是。相信你在阅读此书时,也会感受到季羡林先生的真挚、勤奋与纯粹,在淡然中获得感动和启迪。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六):文人真实的生活

       以前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写日记,那个时候真是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把写日记当做沉重的负担。现在回过头翻看自己的日记本,才发现当初的坚持为自己留下了弥足的珍贵资料,日记反映的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是季羡林1946年归国后一年半的日记合集,由此书可以看出一个真正文人的真实生活。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集、翻译家,精通多种语言,我看得比较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季羡林先生的日记。读日记不能用品读文学作品的眼光来看,如果连日记都粉状雕饰,那就不叫做日记了。就像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自序中所言“我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能够出版是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用这段话来形容此书最恰当不过,这本日记合集没有任何修饰,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每天所发生的一切,如实记述起床、洗脸、吃饭、见朋友、读书,甚至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一本真正写给自己的日记。
       读别人的日记不像读小说那样畅快淋漓,也不像读散文那样舒心惬意,那读日记到底有什么用呢?当然不仅仅是窥探隐私这么简单。就像读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生活和做人的方方面面,如率真的个性、朴实的生活、规律的生活习惯。作为一位国学大师,他的各方面成绩都在于平日生活的日积月累,在日记中我们就会发现他坚持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勤奋。若是研究季羡林先生本人和相关友人,日记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史料,因为它最真实客观得反映了当时季羡林先生和友人的细微生活和交往。
        
       读完这本日记,其实自己感到的是惭愧。现在的人总说自己忙忙碌碌,时间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倒不如像季羡林先生那样学学,坚持记下每天都干了什么,看看自己到底把时间都用到哪了,大概无非是刷微博、刷朋友圈而已。如果能够有季先生一半的勤奋读书的劲头,相信每个人都会小有所成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后感(七):季羡林《留德十年》后 日记国内首次出版

本书是由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之后返回祖国并在北大开始工作的近两年时间内所记日记的手稿编辑而成。目前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已出版的包括《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等,本书所记录内容在时间上基本是《留德十年》的接续,在国内属于首次出版。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从1946年5月1日香港开始,辗转上海、南京、北平、济南等多个城市,拜访朋友、赴北大任教、回济南家乡探亲等等的日常生活、遭遇见闻、读书写作和所思所想。
书中详细记录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追求、日常交往、为人处世与内心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抗战结束后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不仅是研究季羡林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珍贵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先生文笔质朴、真实、亲切、自然,其中记事率真、写景动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