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30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精选10篇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一本由[日] 村上龙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一):没有希望的时候来喝碗村上鸡汤

村上龙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道:
“在这本短篇集里,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所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所无法共同拥有的,只属于个人的希望。 ”
只属于个人的希望,非常动人又忧伤的说法。
村上龙笔下的日本社会,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人们过的是同质化严重的生活,所见所想所做都是类似的事情。书中出现的跳出乏味生活圈的人,要么是即将出国,要么是行走海外。而在日本本国,到处弥漫的是颓废和无聊的气息。希望在国外,而不在日常的生活圈里。
在《KTV》里,村上龙借“我”之口写道:
“人想要拥有的东西,大体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东西。……简单地说,不论是住所或者拥有的东西,大家差不多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我们都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例如NHK的晨间剧啦,星期天的大河剧啦,或是TBS的周日剧场。事实上,大半的人都收看这一类的电视节目。就连阅读报纸和杂志也会让我有相同的感觉。我会觉得,似乎哪里都找不到那种过着别样生活的人。”
中国也一样。绝大多数人都过着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为什么普通乏味,却仍在继续?
《居酒屋》里有答案:
“所谓面对现实,就是要排除期待呀,……你首先就应该正视自己不被任何人期待的这个事实,不是吗?
……
为什么你就非要画画不可呢?没错,不论怎么找,我都找不到非画不可不可的理由。”
“我”找不到理由,一如生活中的你我。
这让我想到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提出的一个有趣的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更多在乏味生活中保住自己自尊的方式是,在无成就的现实面前,无限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以此来弥补心理上的自尊失衡。
然而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徒劳。
“普通人,一辈子,都只能困在‘普通的人生’里头过日子。到了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明白,普通,‘普通的人生’完全没有魅力。”
村上龙在《喜宴会场》道出了真相。
简直是鸡汤式的直白。
即便村上龙笔下的日本社会如此无望,但在每个篇尾,不同的“我”还是有了迈向希望的一点转变。或是去法国看看梵高居住过的城市,或是决定成为一个制作义肢的人……无论如何,至少是碗温暖的鸡汤。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二):无处安放的孤独

无处安放的孤独
读《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
文 静流
圣诞夜、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八个不同的场所,八个不同的男女主角,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背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只是被作者村上龙,用他神奇的笔捕捉了八个转瞬即失的片段。
碎片中的男女为了爱情、为了人生的目标悲伤,其实说悲伤是有些过分的,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忧郁。因为悲伤是更深刻而又短暂感情,而忧郁在程度上没有那么深,却在长度上是so long so long。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要描写社会的绝望与颓废,如今已经非常简单。”而这种简单在作者的书中,在那些并不是那么独特的主角中显现的更为贴切。书中的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似乎就是在人虫中一抓一大把的你我他,而其中的忧郁、消极、负面的表情,或者说是一种人生的标签,在生活的周边似乎也到处都在,那些从大清早就窝在星巴克的人们,无所事事的玩着电脑、翻着杂志,那些下午三四点还懒在肯德基的小姑娘大小伙们或扒在桌上,或默默地翻着手机。也许作者就是对这个社会中有这么多看起来很悠闲的人的一种思考,才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属于他们碎片!
圣诞夜、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都是以女性为主人翁,除了圣诞夜和居酒屋中的女子外,其她四位都是处于婚姻中或者从婚姻中走出的女子,她们在这样的碎片中呈现的生活如同不温不火的水中煮的青蛙,甚至没人原为她们填把火将水烧的更旺,而就算这一锅水已经冷却,她们也没有跳出的能力勇气!她们只能在这样的不温不火中继续,被遗忘在角落中,等待着被爱,被好好珍惜!却总是爱上了不知道是否可以托付的人,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片段,不知所求,更不敢所求!
对于她们,作者的笔是仁慈却又锋利的,他没有将那些沦为酒吧女、制服女的不堪过度的剖析,没有多大的着墨于那些转变中的细微变化,那些痛苦挣扎,那些更加激烈的感情,这也许是出于作品文笔连贯性的考虑,同时他也的确更好的继承了一种从内而外的忧郁。凝缩时间的手法下,作者将“受伤症候群”只做外表描述,在轻描淡写中将一种无望的生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依稀又看到作者的经典之作《孤独美食家》的宣传画,那个身影在繁华的闹市中,伴着晚霞而凄凉!
无处不在的场所,却无处可安放我们的孤独,这也许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面对的生活。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三):爱情的“希望”

所谓的希望,其实就是能看到未来的光亮,能一步一步地活下去,走下去。人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还是希望能走过,看过,努力地活下去。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属于短篇小说集,是由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所著。书中主要以地点作为主线,讲述着平凡的人与事,人在绝望中存在着希望。
书中的第一篇《圣诞夜》,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单身女人无奈,明明知道不可能,明明知道有真心的人在等待着她,可是她依然很迷茫,她还在充满希望地等待她爱的那个人出现。她去了相亲的酒吧,却不知道来到这里做什么,最后选择离开。这是在圣诞夜,单身的人都是很孤独的,也许经过这一夜,她会找到新的希望,明白那个男人绝不是她的选择,她的人生里有另一种希望吧。
关于爱情这个话题,作者在书中写了不同种爱情,在《喜宴会场》中,讲述了一位36岁的女子爱上了比她小九岁的弘树,弘树的公司离她家很近,每周都会有在她的家中留宿,却从不碰她,她觉得很奇怪,最后问他,可是弘树却没有回答,只是说有不得已的苦衷。弘树离开了她的家,在短时期内没有再联系她,可是她还选择等待,等待着弘树把理由讲给她听,把爱情的希望一直保留着。而在《机场》中,我又心酸又开心,一位离婚的女人为了养活她的孩子,成为一名风尘女子。齐藤是她的救命稻草,每一次齐藤的到来就是她的希望,最后齐藤带着她离开了,她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闺蜜,大家都是三十岁的人了,我决定孤独一生,她还在奋力地寻找爱情的希望。在一次一次的相亲中,遇到各种奇葩。那次和我吃饭,她喝了酒,竟然耍了酒疯,不停地说,为什么找对象怎么难,就是遇不到合适呢。我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因为爱情从来都不是凑合,而是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她依然抱着爱情的希望,我也希望她保持着好的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人生的路很漫长,希望是活着的理由,当你遇到不如意时,可以看看阳光,它可以照射人心,给我们温暖。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四):孤独是希望者的通行证

文/橘川
        如果说村上春树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在听忧郁又迷人的爵士乐,那么村上龙之前的作品则恰似激昂动荡的摇滚。出生于五十年代的日本长崎,村上龙是当今日本最不容忽视的作家之一。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获得了1976年的芥川龙之介奖之后,村上龙从一个新人写手一跃成为日本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除此之外,他还“身兼数职”,做过导演,搞过摄影,玩过摇滚,生活丰富跌宕,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相当的体现,例如具有自传性质的《69》,讲述的基本是村上龙高中时代的青春生活。
        之前读《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内容远远没有标题那么清新。相反的是,关于喝酒、吸毒、滥交的描写俯拾即是,充斥着一股青年人颓靡生活的放纵的意味。村上龙在该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非日常语言,借以表现城市的压抑闭塞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他的文字画面感极强,不乏露骨的描写,给人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刺激。与之相比,村上春树确乎是“温柔”得多了。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村上龙众多作品中的一次异变,颠覆了旧有的颓暗文风,用暗含忧伤的平淡话语,直击一个个人物的生活内里。就像是东野圭吾放下了暗黑的悬疑侦探,写出一本《解忧杂货店》,令读者瞠目的同时也让人内心觉得善意又温暖。
        经常有意无意地会把两个“村上”拿来做比较。也常常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中不时会出现暗合又迥异的地方。曾经去听林少华的讲座,他谈起孤独这件事情: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无不是一个个游走在都市夜幕下的孤独灵魂,他们差不多都是坐在爵士酒吧里,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啤酒,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墙上的装饰画,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陌生人聊着天,他们优雅从容,玩味着自己的孤独,守护、体味并等待着孤独。村上的作品反映了这种后现代的荒诞情境以及现代人的生存窘境,社会的高速运转将他们置于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现代社会的运作模式造成了人的心灵漏洞,而“性”并不能化解这种孤独,亦不能弥补这种漏洞。当两具肉体交合时,感受不到身心交融的快感,有的只是一阵悲凉和一声叹息。
        村上龙的这部作品里也能随处可见孤独的阴翳。作者大量使用“硬切”的叙事手法,醉心于对细节的专注刻画,在一个个场景的描摹之间,夹杂着小说的主人公对当下境况的思索和对往昔的绵绵回忆。整本书撷取了八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所:酒屋,机场,KTV……可谓“到处存在的场所”,而处于这些场所之中的一个个“我”,却又像是一架架隐形的摄影机,事无巨细地将所见所闻都一一描述出来。书名标题的“到处不存在的我”,也暗含了一种现代人的悲愁,在过快的生活节奏面前,无意中被放逐,找不到人生的确切目标和方向,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一切的归宿究竟在哪里。这种弥漫在水泥森林里的落寞和孤寂,想必是我们每个人都深有同感的体会和况味。
        “在这本短篇集里,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他们所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所无法共同拥有,只属于个人的希望。”作者在后记中如是说。是啊,我们都习惯了讲述悲剧,习惯了将颓废坍圮的画面描写出来,去换得一丝叹息和泪水,然后“希望”就成了一个渺茫的词汇。我们甚至以“悲伤”为乐为荣,掉入了“刻奇”的泥淖。
        村上龙的这八个故事里的人物,或是在风月场所工作的离异女性,或是平凡的公司职员,又或是在酒吧调酒的服务生,他们无疑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不起眼的人物,在经受了生活风雨的洗礼之后,渐渐开始对命运妥协,开始懂得不去做太大的抗争,因为生活本就是一场具有阴谋性的闹剧,“我被骗了”,这句话频频出现在多个故事里面,象征着不管是谁,都曾在社会这个牢笼中有那么一刻的头破血流
        但是最为可贵的是,作家选择了在故事里面给予他们不同的出路和希望。风月女子的理想工作竟是给在战争中炸掉腿的人制作义肢,酒吧的服务生一天可以画画十几个小时,被父母管束从而过上一种平庸生活的男子也终于醒悟:“真正能够作为支撑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如果不到各地去看看,不阅读各种书籍,不听音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这些事情,我过去都没有做过,而现在已经太迟了。”
        八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差不多都居住在城市里面,从事着某项专业工作或者处于失业,从社会角度看来,不是评价高的人。但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是仍对生活保有希望,自成一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观,抱有一贯性,一言以蔽之,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村上龙的作品描述的是这些人视野中的社会形态,这些边缘化的小人物,反而比大人物更加游刃有余。我迷恋于作者对于举手投足的细节描绘,欧美短篇小说中的人物细节——吃饭喝水等等——往往会读得人浮躁,日本文学里随处可见的是对人物衣着打扮、行为表情、饮食风景、公共场所的描写,细致中带有一丝优雅,令人百看不厌,沉醉其中。
        生活是一场不断将人侵蚀的阵雨,我们深陷其中,却又不得迎头而上。此中落寞,难以言传唯有意会。每个人的存在都对其他的人的轨迹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存在“到处不存在的我”,因为你我都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纵然以再怎样隐形的身份悠游于世,也难免会在某一刻经受他人的回眸。
        林少华讲,我的确认为人生是孤独的,但只有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进得很深,才能在深处产生连带感,作者只有深深挖掘自己,才能与读者产生连带感。人人都孤独,但不应切断与众人的联系,而是应该深挖洞。记得好像是在《且听风吟》这本书里,村上春树虚构了一个叫做哈特费尔德(Heart·Field)的作家,同时也替这个看不见的作家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讲一位男青年,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孤孑一人,青年发现这个星球有数不清的地下通道,于是进入了其中一个通道,并往前走动不止。在星球的深处,他发现,这些通道是彼此联系的。
        孤独是沟通的纽带,为此必须深深挖洞,以获得人与人的联系,而通过小说创作,我们能够达到这一目的,这就是“挖洞文学”。日本文学中常见的“孤独”主题,在本书中被作者所升华,没有村上春树小说里那种对孤独的玩味和沉湎,有的是跳出孤独并且去拥抱希望的决意。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五):村上龙式“希望”

从偶然读了《孤独的美食家》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村上龙的作品,这就相当于我十几岁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作品,突然不可抑制的连读几本。只是,我后来就不怎么读村上春树的作品了,读过村上龙的书后,才发现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似乎太年轻了。当你走过那个年龄段,就会发现有些文字甚至不忍卒读。青春期充满无望的孤独,简直是年轻某段时间的毒药和解药。而村上龙笔下的孤独,是成年人式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日式的疏离感,充满了现代社会发展后人与人的隔膜感。
在这本《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村上竟然告诉我们:他思考的是“希望”。这八个故事中,他写到的是微观的希望,是个人的希望。然而,他是村上龙啊,是那个体验过“崩塌”感觉的美食家啊,所谓希望,对他而言,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探索。因为他已经品过人间美味,喉间滚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葡萄酒,尝试过浓烈的不可思议的性爱,他所谓的“希望”,那些普通人生中“普通”的希望,似乎也注定是一场悲剧。
如果说有什么影像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破碎、迷离的话,我觉得是王家卫早期的电影,《重庆森林》尤甚。然而似乎没有什么影像能表达出村上龙笔下的孤独、绝望和没有存在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导演自己写剧本的缘故吧,他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影像的质感。这本《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充满了镜头感。在便利店、居酒屋、喜宴、车站前、机场,主人公的眼睛就是镜头,所看到的就是被“拍摄”下来的画面。同时,他又运用着文字天马行空的能力,篇文章都充满了脑洞大开的蒙太奇。比如,在公园遛孩子的家庭主妇,不停的想着在咖哩饭中下毒的女人。将眼前的画面和自己的生活用“下毒的女人”分割开来,诉说的却是日本家庭妇女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虽然文字体验经常是相同的,但是村上龙几乎每本书又都不一样。《孤独美食家》像一场盛大的狂欢,而狂欢之后是虚空;《跑啊!高桥》像多幕剧,充满了青春的荷尔蒙,怪咖大叔借偶像像青春致敬。这本短篇小说集则充满了明和暗。明的是场所,暗的是“我”,或许,失业的大叔,不被尊重的家庭主妇、下海的风尘女、爱上已婚男人的女子……他们所有的希望,只是被关注,只是在疏离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六):本无所谓有 亦无所谓无

对村上龙的印象其实还一直停留在《近似无限透明的蓝》,汗水和烟雾中的迷乱,充满幻觉体验的重口文字,让我从此对他打上了固定标签,也难免惊讶于此番的清淡口味。从书名《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隐约可知主题,以八个常见场所书写普通人物的琐细故事,或许全然没有故事,只是思绪断片翻飞时涌起的片言只语,从这些零碎的片断我们大致可以猜出人物的经历和过往,但却永远无法知晓他们的将来,无法预测故事的走向和脉络,因为书中的他们和正在阅读的我们一样,置身生活流,而永远无法控制日子的蜿蜒流向。作者在后记中说:“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所特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所无法共同拥有,只属于个人的希望。”
究竟有没有希望?如鲁迅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在这八组人物中,大部分人即使没有喊出口号,也在细节铺陈间表露了挣扎的愿望,这些微茫渺小的愿望不足以改变人生,更难以造福社会,但却是实实在在觉醒的复苏。圣诞夜、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前、机场,这些人生中历经很多次而不察的地点,也会在某一阴差阳错间,让他们的思绪如电光石火,迅速陷入回忆,闪回发生得无声无息,开始和结束都迅疾无比,从过往回到现场,村上龙采用了最直接的“硬切”方式,没有任何转承起合,甚至都无需换到下一段落,前句仍沦落在回忆,下句即是眼前所见场景,读来倒也并无任何不适,正如我们的脑海活动也是瞬息万变,无逻辑可讲。
这八个小故事的主人公身份不同、经历迥异,陷入婚外情的未婚女子,有即将退休的管理人员、曾被定义为失败者的录音师、决意离开男友独立生活的女画家、全职妈妈、离婚女,这些人拥有一个共同特质——孤独。因为不怀希望,所以孤独。“孤独”二字始终未出现,可我们分明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若非孤独,你在便利店里会注意到其他顾客所买东西吗,你会在婚宴上无视热闹而去感受记忆静静待在身体里的感觉吗,你会在圣诞夜和一群毫无相干的人谈论一些毫无相干的话题吗,作者用了大量白描手法描摹当前场景,用笔之细,如摄影机忠实记录,这些纯粹而客观的文字,无须添加“孤独”注脚,读者自然会感受到生之孤独及生之无奈。
他们的困境既是个体难解的问题,也是大众普遍的失落。即使身处最热闹的场所,你依然能感受到自身的“不存在”,感受到魂游天外的灵肉分离,这种在公众面前的透明质感是个人对外界的拒绝,也是环境对个体的封闭,是谓“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七):孤独与希望同行

近来,很喜欢看日本作家的书,感觉很细腻,总能将事物、人、景物描绘到我心里,至少大部分是这样的感受。
今天写下的是村上龙的《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和《丘吉尔的黑狗》两本书的感想。
因为《丘吉尔的黑狗》涉及专业的心理知识,我无法单独将它写成文章,但又想谈谈。正好看完村上龙的这本,便决定一起聊聊吧。
如果你有更深刻的见解,欢迎平台分享交流。
《到处》一书是将“希望”植入于每一个无力前行者的绝望之中。全文没有点明孤独二字,可每一个在到处可见的场所:KTV、便利店、公园、宴会现场、机场都绝望的为生存而显得尤为孤独。有插足别人家庭的未婚女子、全职妈妈、想要分手当画家的女子、想要做假肢的离婚女人,她们都生活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地方。作者描写她们各自身处的场所,紧接着便出现了每个人的回忆。没有任何起承转合,或许就是看到了一个酒杯,一个布娃娃,笔下的人物就突然回忆了起来。生活中不就是这样么?或许,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钥匙圈都能突然陷入回忆的漩涡里。
或许,文中的孤独只属于文中的人,是她们特有的孤独。可,作者也给每一个人都安排了特有的希望。仅仅属于她们的希望。“希望”本就是自己给的,“孤独”也是。每个人对于孤独和希望都不同。或许,只要我一个人独处我就觉得孤独呢,可有些人,恰恰觉得这份独处最惬意。最终,还不是得看个人心态嘛。
村上笔下的人物都感受着绝望,恰好让我想到了《丘吉尔的黑狗》。丘吉尔将忧郁症称之为黑狗,究其一生都在与忧郁症斗争。有这样一段话“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绝望战斗,只有他才能够告诉别人,绝望是可以战胜的”。书中讲到了,丘吉尔通过外在的权利抗衡内心的绝望,几乎一生都在忙碌。我想,那就是他自己创造的希望,就算最终没有战胜忧郁症带来的绝望,却也带来了后人的赞誉。同样的,村上笔下的小人物也有属于自己定义的希望,虽然没有告诉我们人物的结局,却也继续生活着,孤独夹杂着希望,继续生活着。
读这两本书时,心情十分低落。常觉得胸口有石头压着,胃里很胀,很想把胃里的东西都给掏出来。
恰恰感受到了这两本书的孤独吧。《到处》是真的贴近生活中的孤独,《丘吉尔的黑狗》是感受了大师的孤独。因此,才产生了对于这两本书的共鸣吧。
最后,分享一段书背面的一段话,共勉。
“我终于明白,真正能够作为支撑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如果不到各地去看看,不阅读各种书籍,不听音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这些事情,我过去都没有做过,而现在已经太迟了。”
我们,都还不迟。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八):个人的希望

村上龙的文字总是有他很深的印记,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整个书的氛围。
这本被他称为讲“希望”的短篇集,我仅仅在最后篇机场看到了一丝希望,却也是荒谬的、未知的。
光怪陆离的想法更似一场梦,在无穷无尽的绝的黑暗中,一丝明亮就如救命稻草般珍贵甚至让人忘却自我,每个人都想要拼命的抓住这根稻草浮上水面呼吸新鲜空气,也不管对与错,真实与谎言,总为自己寻找着各种往上浮的理由。
这样想着,突然明白了他所谓的“希望”,如他说的,“要描写社会的绝望与颓废,如今已经非常简单,我试图为各个出场人物刻画出他们所有的希望,不是社会的希望,是别人无法共同拥有,个人的希望。”只是这份希望夹杂着太多的无奈。
说说书,其中,居酒屋,车站前,在机场三篇我最为喜欢,刻薄敏感至骨髓。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九):压抑的开篇,疲惫中带走希望的结束

开篇第一章是“圣诞夜”,还不能习惯作者这种发散写作方式的话,会有点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无力感。第一章结束,整个混乱中充斥着灰暗的感觉,让我不禁写下“无比压抑,这个开头无疑影响人的心情”的评价……无处不在的场合,“KTV”、“便利店”、“居酒屋”、“公园”、“喜宴会场”、“车站”、“机场”,场景不断变化,还是那样不断穿插叙事方式,却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出我们失意的共性,逃避的共性,然后发现生活中淡淡的希望。

“我终于明白,真正能够作为支撑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如果不到各地去看看。不阅读各种书籍,不听音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文章的点题之笔,一个风雪场所工作的女人也有改变的思考,并且付诸行动,在漫长的压抑之后,身后还是会响起希望之声!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读后感(十):出戏的演员

读这本书的这几天,刚好在看“爱在三部曲”,看到第二部开头杰西在读者见面会上描述他新书的构思时,心里一动——“我总是想写本书,一切都发生在一首流行歌曲那么长时间内……他同时,出现在人生的两个场景之中。就在这一瞬间,他全部的人生,好像都交汇到了一起……每个时刻之内都包含着另一个时刻……”我发现,这段话所描述的构想,就是串联了村上龙新书的那个主题。这个小小的巧合令我对这本书更增添了亲切感。
《到处存在的场所,到处不存在的我》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篇的主人公都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是出戏的演员,这是我对这本书所有主角的存在状态的整体概括。
先说主语演员。作者的描写是很有画面感的,对人物的外形描写事无巨细,衣着,姿态,配饰,表情,以及在场人物的介绍,每个人的站位,周围景物是如何布置的,都一点点地描绘出来,像极了戏剧的布景。这种写法本身就让人有一种看一出戏剧的感觉。再加上主人公对自己行为的再三斟酌考量,好像他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一个生活中的人。
再说定语出戏。这种出戏,一方面是局外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与他人相比,更清醒的理智和对人世分析的眼光,在日常中不经意间就会审视他人的行为并试图洞悉他们的内心,一方面是对过往的回忆,在身处当下的同时旁观自己,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中每一个微妙的变化,回忆和现实相互穿插。于是,第一视角变成了上帝视角,理智带来疏离,疏离带来孤独。
那么,这些演员,出戏出到了哪里?那就是村上龙自己所说的“个人的希望”。他们的心思不在眼下所处的地方,而在自己的希望上。其实这希望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无非是每个平凡人都想要拥有的一些事情,比如更好的学习环境,稳定的工作,甜蜜的爱情,诸如此类。但也因为平凡,所以亲切。
书里的每个主人公,都好像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央,周围汽车穿梭,人群在昏暗的天空下影影绰绰。但孤独有时,胆怯有时,迷茫有时,最终还是会选定一个方向,朝前望。读完我在想,我的收获是什么,大概就是从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有时会在人群之外踌躇,设想我说某一句话之后对方的种种反应;有时在和别人交谈,看着对方翕动的嘴唇,脑中天马行空。看到我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再现,于是我知道,因为我并不特殊,所以我并不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