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魔昼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2:03: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昼的读后感10篇

  《魔昼》是一本由(美)卡伦·汤普森·沃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昼》读后感(一):现代社会的“灾难意识”

后现代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思潮,因为其无中心意识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现今并没有形成精准的定义。不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是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涌现的源动力。“灾难意识”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议题,是对现代社会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的再思考。在现代科技与自然力量的对抗已越来越不可调和的二十一世纪,在见识了地震、火灾、海啸等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后,很多人都对科学持着悲观态度
在末日预言等盛嚣尘上的今天,《魔昼》(译文出版社2012年8月)正是现代社会的“灾难意识”的又一次体现。该书虚构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巨大灾难: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弱,每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习惯了24小时的人类不得不开始面临极度紊乱的生活,而缓缓逼近、却不知何年何月的末世,则不断强化着这个故事的张力。
作者卡伦·汤普森·沃克对科学的无奈感弥漫了整部小说。在描述了动物成群死亡、疾病大面积暴发等现象之后,作者往往也再强调即使科学理论无法解释它们。当大部分都是无神论者的我们,突然有一天需要面对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实,何尝不会成为一种恐慌?
纳博科夫评价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写道:“时代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直扩展到了他的生理机能。”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作用,是那个时代文学家们的焦点。如今的作家们则在坚持追问人的终极价值外,也因为自身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开始探讨现代科技环境对于整个社会的异化作用。
不过,外在层面的讨论归根到底还是会回到内在层面上去。《魔昼》最大的看点无疑是它所设定的故事背景,但深刻与真实情感,仍然是打动人心的最终力量。因为在大灾难面前,正是最能瞥见人性光辉的时刻。女主人公茱莉亚与男孩儿塞斯的初恋、与爷爷的祖孙情,还有与朋友老师亲人等等,这些略带悲伤的故事,都是作者精心布置的温暖人心的细节,都饱含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与大部分的处女作相同,该书有着明显的个人色彩。作者在少女时代的经历,是这部讲述“青春”的小说的主要素材。作者本人也将年少时代视为“奇迹时代”,她认为“人们在那个时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蜕变,时间平静地流逝,却深刻地影响了人生的走向。”如此重视青春的作家,在她用《魔昼》回望那些曾经的“碎碎念”时,也的确有了她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体会。

  《魔昼》读后感(二):如果这一天来临


 《魔昼》被称为一书继《2012》之后最震撼人心精彩绝伦的末世故事。小说把这种大灾难与少年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想想一个人成长的环境竟然是这样的,这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比其他的手法要先进了许多,原来大灾难总是要出现大英雄,可是这次没有了,是现实中的平凡人,在灾难面前任何人都出现了恐惧、无奈、以及慢慢出现的坚强,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围绕这个话题,作者以超级的想象力描写了这样的故事,精彩的剧情让你一时间难以忘却。
一个女孩朱莉亚从自己的角度描写了地球出现的种种异象。正如书中写到的女孩朱莉亚正经历着不太如意的青春期,没什么朋友,常被同学欺负。一天清晨,朱莉亚刚起床,便和整个世界一起震惊地发现,一天不止24小时了,而是延长了十几分钟,并且日益延长。日夜无常,世界陷入恐慌……朱莉亚与家人也和天上的飞鸟、大洋中的鲸鱼一样,一夕之间命运未卜。所有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因此要收到诸多影响。
这个小女孩蛇鞭遭受了不少小的不开心和不痛快,现在时间又发生改变了,她怎么办呢?小女孩的生活与生命都出现了巨变。人世间的复杂、人性的复杂被描写的很充分,更在这种大灾难的背景下被更夸张的放大,看看这是怎样的生活空间和境遇。
一种人在世的感受被作者完全的描写出来了,一般性的事件人性内在很难得以展现,可是在如此灾难的面前,人性所有的部分都得到了展现,每个人为了适应这个巨变,采取了不一样的手段,各种异乎寻常的事情不断在上演,魔咒在上演,但是能够让人驱散恐惧的唯有爱,用爱化解这一切,用爱来减弱魔咒带来的恐惧。青春也许并不那么美好,但是只有有爱的存在,一切的一切都不算什么了,我们学会了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一切变化,即使面对魔咒也是如此。
看完小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的一天的时间不是24小时,变成更长的时间,我们如何应对呢?其实魔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的心态,这些最为重要的。积极的面对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魔昼》读后感(三):安静的看着世界走向末日

人类很惧怕世界末日,可能是因为怕死也可能是因为怕改变现状,所以千禧年前后大家就已经亢奋的讨论并期待过,今年又是玛雅文化记录下一个记录年的结束,有学者说下一个记录年即将来临有学者说没有看到后面的记录,所以所有科学家们都在疯狂讨论2012年结束后会发生什么,是两极颠倒彗星撞击地球还是其他,总之,大家还是像对待千禧年一样期待着什么的发生,也许是好也许是不好,总之,发生了就会让人觉得兴奋而且值得纪念。
作者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所以经常幻想遇到灾难会做什么样的反应,但她写出的这本书着实吓了我一跳。我们经常幻想的世界末日或者说灾难会像电影2012中展现的那样,应该是个毁灭性的一刻,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尖叫去跑但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这本书给我们的世界末日是一个安静的过程,地球转动越来越慢了,知道这一切的发生却无法改变什么,我们要如何反应的,故事里的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过正常的生活,有宗教追求的会聚在一起等待上帝的回归。。。。但这所有看似没有变化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多的变化,因为周围的人变了,大家就像煮在水里的青蛙,努力适应着这一切,却说不清道不明的有一种莫名情绪。而主人公是一个处在青春期成长中的半个成人,安静得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反应,茫然的面对自己的青春和这个世界。这本书记录了世界的变化也记录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一句我们在这里,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更多想象。

  《魔昼》读后感(四):朱莉娅的末日世界

去年的冬至那日,是我人生中非常难过的一天。那天,我拿着母亲的病理报告,一个人坐在路边痛哭了好一阵,无法接受那样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好像你费劲千辛万苦抵达了珠峰的峰顶,却看到迎面而来的雪崩……
对很多人而言,那一日与其他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很多人在说说里都写着:“所谓的末日,根本就不是什么末日啊。”但是,那一阵,对我来说就像真的末日。
也因此,我有两个多月没有闲暇上网、写文了。
还好,新的一年到了,一切可怕的事突然都顺风顺水地流淌过,当然,还残留很多的问题,但是,起码,经历了12月4日、1月5日两个手术后,妈妈身体已经逐渐恢复健康,我也开始放下心中沉重的大石了。
在看《魔昼》时,透过朱莉娅所看到的世界,心里也有这样灰沉沉的悲催和绝望感。
京极夏彦在《魍魉之匣》中大致写过这么一句:少女是奇特的令人无法理解的生物。
当然,我也经历过少女时代,不过那段日子过得的确有点迷迷糊糊的,现在也不大想得起来。只是作为少女而特有的敏感,的确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十四岁的朱莉娅就处在那样一个尴尬的时代。
她相貌平平、性格内向,而且发育迟缓,家境也普普通通。在学校,是同学们漠视的对象,在家中,父母对她的关注虽然不算非常充足,却也算是不错。她还拥有一个很要好的女友,这给她很大的安慰
但是,朱莉娅所珍惜的这一切,在地球的自转发生变化中,也被悄然的改变了。
先是好友一家慌慌张张的搬走了;接着因为没有穿戴内衣,被学校的男生戏弄;然后是偷偷暗恋的男生对她若即若离;再接着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恋……而在这个小世界外,则是整个大环境发生的大变化——地球的自转发生严重的问题,昼夜的时间不再是二十四小时,而是慢慢的延长,食物、生物,都发生了严重的改变。
人们都在想尽办法的适应这一种改变,于是,出现了坚持自然生存法和规律生存法两种方式的人群。其中一种人试图以规律去统治世界,另一种人试图去顺从这个变化的世界,但谁也无法制止末世的接近。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带着绝望与疯狂,有不少人不断地放纵自己。
朱莉娅自然不是美剧中力挽狂澜的大英雄,这本书也不是我所以为的那种大灾难片。平淡的故事所描述的,只是一个十四岁的美国少女,在挣扎中不安的度过她的青春岁月,慢慢地等待末日的来临。朱莉娅的恋爱是整部灰沉沉的书中唯一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但随着塞斯的搬迁,那一切又趋于平静。
朱莉娅不知道真正的末日到底何时才到来,在书中结束的时候,人们依然在等待。
阅读时,心中会有种奇异的感觉,分不太清楚,那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尤其是那段日子,恰好在玛雅日历中,所预言的第四纪与第五纪之中的转折之年——人们称为世界末日的2012年12月。
那一日,我坐在路边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心里莫名其妙的也会想象着末日的来临。路上拥挤不堪,人们都急着回去家中吃晚饭。没有人会留意一个憔悴的女子,在四处张望,心中惶恐不安。
也许,在那一刻,我就是朱莉娅,那个悄无声息的小女孩,无助地等待着她的末日。

  《魔昼》读后感(五):当一夜变成一日

我曾经为一个很蛋疼的问题纠结不已,比如,现在是晚上时间10点15分,我可能晃着晃着就到了12点,然后磨蹭着磨蹭着,又得到明天才能睡觉。可是,同样的时间,如果发生在白天,那就不一样了。早晨的六点到中午十二点,觉得时间过的很是漫长,能做好多事情。晚上的六点到十二点,一晃就过去了。同样的时间长度,因为日与夜的相异,就在一个女屌丝的心中产生了很多该有不该有的疑问。于是,我曾经想过,要是一直是白天多好。我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该死的拖延症啊。
这部小说让我明白,如果大白天变多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白天变多了,人会焦虑会暴躁,紫外线会变得更加强烈。因为人的的身体机制会遵循着自然的潮汐日夜的交替,人会没精神会走神,交通意外的发生就更加多了。如果一天不是24个小时,人类要用多久才能适应新的生物钟?作者的确富有想象力,可是,你仔细想一想,这些真的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当这个地球的负荷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什么样的想象,似乎都合情合理——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距离2012年12月21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时候读这本小说,有点魔幻的感觉。前几日听说,有大师又预言传说中的“末日”地球将迎来极昼极夜。我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却相信自然。自然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违拗,但是绝非无代价的违拗。
从茱莉亚的12岁到23岁,地球转动速度渐渐变慢,经过了十多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告诉我们,他们还在。这个世界不管变成了什么样,人类还是坚强的活着,以二十四小时为一天的活着。因为人们不知道遵循了自然会怎么样,人类已经习惯自己的习惯,从来都没有听过自然在说什么。她走过了孤独的青春期,她的故事似乎乏善可陈,但是就像这个地球,什么不是孤独的?什么又是可以被理解的?茱莉亚说,苦难来源是个谜,未来也是一个谜。或许,这个地球真的有天会变成这样也说不定
2012会怎么样,还是会和从前一样,但是我却相信,一切悄悄改变的,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在缓慢的变化着。自然有自己的法则,人类有人类的习惯。不可能强迫自然更改法则,但是也绝无可能劝说固执的人类。
不过,一切都会有个结果,不是吗?

  《魔昼》读后感(六):未来太短,回忆太长

如果你以为这是《后天》和《2012》一样的灾难故事,那么你错了。
大家都是封面控~~看到这么科幻而有故事感的封面,我以为书中又会讲述一个传统的、一气呵成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完整故事。就像传统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那样。对,我是期待能有一场久违的、来自童年的冒险经历的冲撞的,而这样的封面,这样一个书名,怎么可以不讲述那些呢?
可没有。
故事的背景设置是地球自传越来越慢的21世纪20年代(哈,离现在不远了)。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当然,黑夜也长了。一天从24小时到27小时,渐渐到了长得让人憎恨的70小时。人们强迫自己忽视怪异的自然事件,依旧按照时钟时间照常上下班、上下学、吃饭、拌嘴、睡觉、猜疑、流泪、生活。沉默,惊惶,却无助。鲸鱼搁浅、桉树死亡,孩子一边恐慌一边勇敢地长大——是的,当翻阅到五分之二篇幅,我发现这本书再也不可能展开一场庞大的冒险叙述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它就是一个成长记录,是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女生眼中每日点滴细微的生活观察。不变的时钟时间,却一日比一日漫长的日与夜,她的暗恋(和初恋)、友情、父母的分合、爷爷的出走、她眼中世界的变幻……这是一部黑白的、总是运用长镜头的电影。不断有人在镜头前远远近近,来了又去,在始终时间与自然时间剧烈矛盾形成的焦躁不安下,是少年人才有的绵长的宁静和悲伤。
我们中总有一些人,是宁静而悲伤地长大着的。我也曾经那样过,所以,看这篇小说——或者说,诗化了的未来叙事,我因为平静而悲伤,因为悲伤而宁静。
即使没有惊天的大冒险,也不妨碍它成为一本独特的书。
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中都不会发生特别动荡的事,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想象和思考,怀念与希冀。会编故事的人可能要么拥有己离奇的经历,要么便是耳闻目染太多,想象力雄奇。那样的作者是娱乐者、造梦者,普通人不可企及。可还有一种书写,就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细微涌动,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忽视、不在乎的东西,变成沁人心灵的欣喜和痛。本书作者便是后者。少女一边对这个世界凝视,我们一边能听到悲伤的乐曲、自行车铃声、门开上又关上、皮鞋鞋跟敲击路面、日光灯的嗡嗡、潮声、鲸唳,还有,各种风,穿堂过林,起起落落。人生中总有这样的时期,觉得过去太长,未来太短,如果我们不拼命记录与怀念,如何将生活留住?
如何将情感留住?!
诚然,书中还是有许多末世隐喻和未来想象的——但是真的,即使这让人不安的未来,依然没有科幻电影那样夸张和耸人听闻。它是渐进的、缓慢的,却是无望至极的。——你如何断定这样的情形不会发生!虽然我们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抑或有做错?),但无法阻止整个人类的过错(兴许这过错也是无心的),无法知晓自然给我们的惩戒,无法坦然承受成长年月中每一天那些莫测的突然状况。而究竟为什么,这个世界要这样?这个世界成为了这样?
没有诺亚方舟,没有救星,更没有惊天大逆转。我们不知道最终将何去何从,只有等待,过好每一刻,以及,想念一切逝去的美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让那么多已经经历过的美丽时刻,温暖越来越苍凉的未然心程。

  《魔昼》读后感(七):没有结局

没有结局
读《魔昼》
文/一念千尘
人类在毁灭自己的家园,我们总是这样忧心忡忡,这种担心难道是无稽之谈吗?2012是个让人恐慌的数字,我们都担忧可怕的预言会变为现实,无论生活有多少不如意,活下去总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类的家园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我们从各种新闻资源中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可是人们依然持续着习惯,不能放弃到手的快捷生活。毁灭,即使真的存在,人们也总是侥幸地希望,它可能会来得很晚。
可是我们还是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影响,气候变暖,疾病流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链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在这本《魔昼》中,其实就是设想了人类未来的结局。白昼无限期的延长,黑夜无限期地漫长,每一天都开始慢慢增加,当阳光无止境地袭上来,当黑夜无边无际地存在时,那么还有多少生命可以幸存?
而在这可怕的日子里,人类究竟要如何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是按照原来的二十四小时继续自我欺骗下去,还是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茱莉亚是个单纯羞涩的女孩儿,她们一家始终按照政府的要求,仍然遵照时钟的时间,假装时光并没有发生变化,按部就班地上学放学上班下班,身边的大多数人也一样,也许时钟指着中午十二点,可是外面却是漆黑一片,于是每家人都囤积了大量的食物与物资,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无比惊慌的,尽管政府不肯说实话,他们却感觉到世界末日的到来已为期不远。但是很多人听说了有一个可以不遵照时间表生存下去的地方,有的人搬走了,希望可以重新享受正常的生活,不被他人所排斥。留下来的人还在坚持,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也不知道究竟在等待什么。茱莉亚的妈妈坚持按照旧时钟生活,而父亲则偷偷地与优雅的女邻居走到了一起,女邻居默默地反抗着,依照太阳升起落下的时间生活,她被邻居们所排斥。发现了这一秘密的女孩,内心痛苦。她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曾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但是朋友一家悄然离开,去了一个据说正常的地方,但她们在那里终于等到无望,又搬了回来,两个女孩的友谊受到了考验,短暂的分享让友谊也告别了。茱莉亚喜欢班里的一个男孩儿,她默默地关注着他,在一个个的机会面前,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互相安慰着长大。可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不止让动物植物不堪一击,人也是如此如纸片般单薄。男孩儿的爸爸决定带孩子离开。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但是也没有太多的哀伤或者悲凉在里面,它只是静静地陈述发生在女孩身边的日子,她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给我们, 也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彻底终结的答案给我们,或者,这原本就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地球,这一切终将会来到,如果人类一味地一意孤行下去。

  《魔昼》读后感(八):爱与时光 ——《魔昼》提醒我的那些事

爱与时光
——《魔昼》提醒我的那些事
  2012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地震、海啸、事故……这个地球上总是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力,对于未知和尽头的恐惧,让关于末日的玛雅预言和层出不穷的末世文学受到关注,而当我们在看似有科学根据的怀疑和假设中慌乱时,其实更多的是对于灾难时刻人们是否还会保留最后的温暖充满疑问的一种激素表达。《魔昼》的开篇就摘录詹姆斯·查理森《另一个世界末日》的经典句子——“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最后一刻,有人在拧紧薄如蝉翼的螺丝钉,有人用纤纤玉手扶起倾斜的花朵……”——其实作家们表达的意思都大致相同,他们都想要提醒我们,珍惜此刻,留住爱,在时光里,在岁月尽头。
  所以,小说开场了。在这个故事里,女孩茱莉亚,经历着青春最为深刻而又明显的变化:孤独、被欺负、开始学会爱、寻找自我、家庭危机……而更为可怕的是,地球自转开始变慢,日子开始漫长,世界开始变得千奇百怪,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动,这一刻,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这里开始,我们仿佛变身成为茱莉亚,进入了地球故事奇特的倒计时,人们试图阻挡自然时间和钟表时间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自我调节着生活中的必需,然而当白昼和夜晚的切换变得越来越慢,磁场、生物钟、食物、生命……一切都一发不可收拾地变成无法想象的样子。灾难面前,人们狂热地试图阻止命运,然而当坚强的桉树开始死亡、当太阳风暴变身穿透衣服灼伤身体、当飞鸟和鲸鱼都集体自杀、当“生物钟”自然的方法也无法阻止死亡的来临,我们不得不相信,自然开始变得没那么愉快。
  而我们的心里,还留着那样的纯真么?“当一天变得越来越长,爱情是否还是原来的模样?”茱莉亚遇上了自己的初恋,爱上了塞斯,开始变成一个患得患失的真正的小女生,然而,患上症候群的塞斯,却不得不与她分离,相隔万里;她想要帮助自己不多的朋友,可最终,她们也不得不离开她的身边;爷爷在建立避难所的当天意外去世,却直到几个月后才被发现倒在防空洞中,他对家人无尽的爱……悲伤的故事,却饱含人类的真情和灵性,我们发现,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有些东西永远留存在心底。
  故事的最后,人们向太空发射了一座飞行器,载着人类关于地球和生命的故事,开始远行。这个星球的最后时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天也许是1000年后,那时所有人类早已不复存在,所有沥青路面都开裂,表层脱落。我们喜欢猜测那些天外来客会在这里找到什么,什么东西会残留下来。这个地方有无数压痕,表明这里曾经有个庞大的公路网。这个地方废铜烂铁堆积衬衫,说明这里曾经是个城市,高楼林立;这里是衣物和餐具的残余物;这里是墓地;这里一个个土堆过去曾是人们的家园。”一个寂寞的被遗弃的星球,在《机器人瓦力》中出现过,在《老雷斯的故事》中出现过,在无数荒凉的设想中出现过,残酷的真实着,提醒我们可能发生和要试图珍惜的这片土地。
  而这片土地上,若是有什么东西东西能够长存,大约是那个昏暗的下午,“两个孩子一起蹲在冰冷的人行道上。在未干的水泥地上,我们用指尖写下我们认为最真实、最简单的事情——我们的名字、日期和那些字:我们就在这里。”那就是爱与时光。
  By 林怿
  2012年9月8日15:53:26
  写于履坦巷19#

  《魔昼》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奇迹年代

阳光穿透铅色的天空,照耀着刚刚落下的一场新雪。那是2012年最后的日子,玛雅人预言的末日没有到来,世界平静得像个梦。刚刚经历过的那个奇迹的时代印在书的封面上——
The Age of Miracles
我更喜欢这个名字。
末日是科幻小说永不过时的母题,我们在无数的科幻小说中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末日,各种乌托邦的、反乌托邦的末日预言,各种英雄与魔鬼,各种灾难与绝境的感官刺激,各种希望与温情的心灵鸡汤……然而这个故事与以往阅读经历中遇到的都不一样——作者以一个青春期少女细腻而敏感的视角勾勒了末世的另一种样子,那些宏大的事件被一笔带过,社会的动荡、人类的改变、未来的命运……甚至连故事的起因——地球自转变慢的原因到底是怎样的都没有提。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它们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细节,变成了一种我们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生活,在繁复而耐心的叙述中带领读者渐入佳境。
故事里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只有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他们面临宏大的生死、面临这个古老星球的终结,在种种动荡不安中重拾意义,重构信仰。地球自转变慢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生活。而与此同时,那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又恰好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走出童年,被迫以一种更加艰难的方式适应成长的过程。
世界的变化和人的变化重叠在了一起,像两个波函数的叠加,产生了更大的波动。
“天才浮出水面,缺点开始显现,我们正在发现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会变漂亮,有人会变风趣,有人会变腼腆,有人会变聪明,有人会变得更聪明,胖子可能一直是胖子,受人爱戴的人将一辈子受人爱戴”。多愁善感的少年人不断地发现着生命的困顿,不断地寻找并重建自己。变化会让人迷惘、让人忐忑,但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每个孩子渐渐地懂得了人生。
小姑娘眼中那些细碎的青春时光,就像每个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充满稍纵即逝的欢乐和忧愁,在敏感的焦灼中默默滋生着终会无疾而终的爱情。变化带来的不安定感,放大了心中的孤独。似乎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会被末日所厚待。爷爷没有回来,恋人没有回来,西尔维亚没有回来,伙伴们没有回来,熟悉的轮回的昼夜也没有回来……
逝去了的都不会回来,所以,也许每一天都是末日。
这个故事直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时间依旧流逝,无论你用怎样的方法切割计量。世界没有变得更好,但至少也没有变得太坏。
我不知道那该叫做希望还是绝望,亦或是,它就是生命本身。
海会枯,石会烂,生命会消逝,星星也会死去。此刻,宇宙未来人类命运似乎离我们很远,只有眼前这些动人的悲喜,这样鲜活的青春时光,这些在世界不可挽回地坠向末日途中熠熠闪耀的生命的光彩和力量,这些最真实、最简单的事情,成了这世界存在的,永恒的证明。
过去太长,未来太短。孩子们,快去相爱吧,趁这世界还没有终结。
                             会员:未禾

  《魔昼》读后感(十):披着科幻外衣的青春故事

如果有一天,地球人捕获到了一些来自外太空的信息,信息显示,在茫茫宇宙中的某个已经消亡的星球上,曾经有过类似于地球的文明,而由于某种人们不知道的原因而衰落了。那么我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目前全球变暖,生态环境变糟?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维护我们的家园还是仍然会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继续我们现在的生活呢?在众多的类型电影中,有一类片子我们称之于灾难片,这类电影穷极想像,运用高端的影像技术,展现人们在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各种灾难。灾难片对于我们来说是对目前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只为刺激逐渐麻木的感官?相比于电影中的山崩地裂,暴洪溶岩,《魔昼》中的灾难来得似乎太过于不起眼,不过是在某天,地球的转动慢了十几分钟,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不再是二十四个小时。这对早已受过好莱坞灾难片熏陶的人们来说,并没有引起怎样的恐慌,人们一如既往地工作、学习、该吃饭时吃饭,该休息时休息。然而,当人们发现,地球越转越慢,每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动物大量死亡、地貌出现明显的变化、产生不良反应的人越来越多时,才惊恐地发现,真正令人绝望的灾难不是突如其来的瞬间毁灭,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慢慢地失去生命力。对此天灾无计可施的无力感,绝望感就像是一种病毒,慢慢侵入人们的生活,腐蚀人们的心,让人们相互敌视、相互猜忌、相互伤害。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茱莉亚是一个内向的、处于青春期的少女,敏感、害羞,她本该像许多这个时期的少女一样,感受着亲情的温暖与复杂,品尝着初恋甜蜜与苦涩、品味着友情的美好与背叛。但不可预知的变故却将她简单而平静的日子变得混乱而紧张,在世界末日临近之时,她该如何安放自己的青春?是任由逐日增长的时间如涨潮的海水般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青春期的欢乐、痛苦、迷惘、疑惑淹没,还是在令人窒息的灾难中完成自我超越?小说《魔昼》中越拉越长的日子似乎并不是单纯地只为制造耸人听闻的末世猜想,它在小说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尽管在多年以后,有无数人感慨青春时光太匆匆,但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来说,这段时光是多么的漫长。青春时期的叛逆与无聊、迷惘与不知所措就像这场天灾,无奈地膨胀,所有欢笑与悲伤都被放大。小说中茱利亚经历了至亲的逝去、爱人的远离、朋友的疏远之后明白了,痛苦、悲伤与欢乐一样,是行驶在人生这条长河中避不开的浪,是个人破茧成蝶的必然挣扎。我觉得,与其说《魔昼》是一部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青春小说,它记录的不只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历程,更是作者借茱利亚的心路历程来表述对生命的感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魔昼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