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0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精选10篇

  《克虏伯的军火》是一本由[美]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一):翻译没有评论的那么差,原作对克虏伯的资金链讲述较含糊

  翻译中有硬伤不假,上册开始部分特别明显。但三册读下来,总体还是通顺易懂,个别专业术语的错误,也不影响整体理解。这样大部头的书,多人合译,又有那么多德语和典故,译文能到这个程度,坦率地说,绝对远超平均水准了。

  整本书洋洋洒洒百万字,信息量太大,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今后还要细读。但有一个关键点,作者并没有深入讲述。二战前,银行家们是如何帮助克虏伯转移资产到国外的?二战后期,又是如何帮助他兑现巨额德国国债的?出狱后,银行业与政府给克虏伯大量援助金输血的细节,等等。克虏伯历经二次大战战败而不倒,运营资金不枯竭是关键;后期的公众化,也是缘于资金链的断裂。大概作者是畅销书作家,而非经济史或企业史人士,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还是其中猫腻忒多,涉及健在人士或巨型金融企业,尚不便深究?

  《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二):看得见的是眼前的风光,看不见的是黑暗的影子

  上中下三册,前前后后自己也花了好几个月阅读,比较喜欢威廉曼彻斯特此种传记文学写作手法,以同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不同故事为讲述背景,经常是某人在做某事的时候,同时另外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某个时间以某件重要事件发生多少年后来表示,材料翔实,有史记文学的横纵对比感。

  总结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几点认识:

  一,对大势保持敏锐的眼光,及时调整方向,解决问题。企业生存的关键是金融健康的状态。在预判德国可能战败后,克虏伯及时抛售手中两万亿政府债券,不再投资固定资产(可能会因战败损失,后来的瓜分也被证明是正确的),要保证所有财产尽可能地保持流动性。而最后克虏伯在阿尔弗利德手中陷入困劲也正是因为流动资金的枯竭。

  二,在洪堡集中营六个犹太女孩出逃,但有一个在走出铁丝网后不敢继续而选择折返,最终也丧命了,坚持逃走的生存下来了。正如作者所说,这就是展示人性的时刻:人更愿意选择已知的道路,即使明知这种已知是悲惨的(也许因为已知心里会留一丝侥幸),而不愿去选择未知的希望,即使这是活下去的最有可能的希望。不愿改变,不敢冒风险。映射到人性上确实如此。

  三,在二战战败后,审判克虏伯时,因为阿尔弗利德弟弟加哈尔德的执著,换来一家人的保命,所以,执著于斯,终将有回报。路上谁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保有自身,保有热情,终能东山再起!

  四,不执迷于政治,但政治气候与风向是做形势判断时必须慎重考虑的。一如二战后对克虏伯的审判,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苏联与美英的决裂),左右了整个司法审判,而克虏伯及其律师团队深刻认识并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在做大形势判断时,要善于分析并顺应政治风向,因为这甚至是凌驾于法律与道德至上的至高利益准则。

  五,在处理一项事务前,要先做分析,抓关键点与要害处:二战后,在对德国的占领上,美英占领的西德虽然面积较小,但却是国家崛起的关键点,尤其是作为工业能量库与发动机的鲁尔地区,在攻入德国时,美英事先分析,快速准确抓住这个关键地方,占领之。而苏联虽然占领了东德大部分地区,却是贫瘠的农业地带,因为他们不如美英,没有对德国地理进行分析。最终,柏林墙的倒塌,大家就知道是谁笑到了最后!

  六,对于经营企业,会计/金融/估算是行商第一要务,最后克虏伯在对东方经营战略上的失败——以低价为卖点,提供长期限低息结算合同——最终因为付不起庞大的银行信贷债务而深陷危机,足可见在金融运作这点上的短视。也直到陷入危机后,阿尔弗利德才意识到克虏伯不应该打价格战,产品的优质质素才是最大的卖点,可惜悔悟得为时已晚。(在用人这点上,从克虏伯对贝茨的一再重视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下面的人看来不合格的却牢牢把控着领导之位。)当然,家族企业的封闭运作模式已经被市场所抛弃,尽管克虏伯几代人一直孜孜不倦于保持家族企业独立完整得紧紧被抓在克虏伯手中,但始终是要被市场洪流冲破这紧闭的大门的。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私有一直牢牢根植在人们脑中,无论是东方西方,其他所谓的责任理念都只是表面的文章(从克虏伯为昂德特的铺路可以看出),人性改变不了,能矫正的只有制度与制约。

  《克虏伯的军火》读后感(三):克虏伯家族的兴衰(转载)

  发表于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第1期 文/李翔

  本书是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家族的传记。克虏伯这个名字长期以来实质上是权力的同义词,时至今日,它仍然意味着冷酷无情、玩世不恭、贪得无厌,以及最重要的—战争。作为国际军火商中最著名最成功的一个,克虏伯是个真正的国中之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国家连续多届政府如此紧密地与一个工业家族联系在一起。著名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用生动的语言、极其引人入胜的叙述,通过给克虏伯作传书写了现代德国的历史。

  在曼彻斯特的描述里,和所有让人赞叹的人类成就一样,在克虏伯工业王国建立之初,人们并不能发现可以证明克虏伯能够统治德国工业界长达数百年的蛛丝马迹。第一位克虏伯仅仅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继承了父亲的小生意。回溯历史时,人们会发现,他是这个工业帝国的真正缔造者。同时,人们也会发现,阿尔弗雷德本人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让人绝望的失败,他所有的言论都在表达对世界的不满。他在后来获得的巨大成功,可能让他自己也感到意外。

  事实证明,古斯塔夫·克虏伯是位真正的克虏伯。在他“统治”期间,他保持了克虏伯的商业模式:同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不断向其出售军火。更为惊人的是,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之后,理论上这个家族已经失去了其权力的源泉,古斯塔夫却能让克虏伯迅速地再次崛起,就像德国这个国家一样。

  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梅纳德·凯恩斯已通过《和约及其经济后果》雄辩地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和英国坚持让德国赔付巨额战争赔款是不明智的。它只会激发更加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反弹。但德国的再次崛起和其后果却仍是让人惊讶的。

  尽管存在争议,阿尔弗利德·克虏伯仍逃过了最严厉的惩罚。他年老的父亲古斯塔夫接受了最严厉的指责,他被囚禁了3年就获得了自由。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当他在1951年2月3日上午9点钟从监狱走出来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成为了国家的偶像。这个强大的工业家族的复苏被视为德国再次振兴的一部分。阿尔弗利德·克虏伯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当他被记者问道克虏伯是否还会生产枪炮时,明智地回答应该是否定,阿尔弗利德却说:“我的生活是由历史进程来决定的,而非我本人。”

  虽然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但克虏伯的再次崛起却是毋庸置疑的。阿尔弗利德对董事会平静地说:“我原以为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建造起来,但我从不怀疑东山再起的那一天。”就像他的父亲、入赘了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一样,他决心不被命运拖垮。古斯塔夫在《凡尔赛合约》签订后,秘密地重新开始准备武器生产,打定主意“不放弃希望,未来会更光明”。没过几年,法国杂志《现实》报道说,克虏伯联合企业已经成为欧洲第四大公司。路透社则说,阿尔弗利德在1950年代的东山再起超过古斯塔夫在1920年代的表现。似乎没有什么能摧毁克虏伯。除了下一个继承人。

  阿尔弗利德的长子昂德特·克虏伯注定是个会让每一位克虏伯失望的人。他对记者说,“克虏伯公司耗光了我家祖上数代人的幸福,如果把我父亲的业绩折算成工作时间的话,他工作的时间要比他的生命还长,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威廉·曼彻斯特评价说:“这位数典忘祖的继承人尽管没有为家族带来任何收益,但他的花费在家族中无人能比。艰苦创业的祖先们终于学会如何花钱了。”

  与此同时,阿尔弗利德也发现自己的家族已经无法再承受债务之重。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工业帝国竟没能摆脱商业中最幼稚的危机:债务。按曼彻斯特的说法,尽管从个人财富来讲,阿尔弗利德·克虏伯是欧洲最富有的人,但他同时也是联邦德国最大的债务人。想要幸存的唯一方法是,将这个家族私有化的公司改组为一家股份公司。这是历代克虏伯的掌门人最为深恶痛绝的事情。克虏伯想要拥有对自己的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为了这种绝对控制权,克虏伯家族遵循着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但这一天终于还是要到来。1967年,克虏伯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即便如此,克虏伯集团也没能坚持几年。

  很难说清楚这个20世纪欧洲最着名的工业家族之一究竟给商业世界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因为他们同国家和政治过于接近,甚至已经成为政权的一部分。和同期的所有商业帝国一样,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同国家和君主做生意。在这种模式之下,巴尔扎克那句着名的话显得无比正确:每一笔巨大的财富背后,都是同样巨大的罪恶。未来属于新的商业帝国,他们将自己的模式建立在向普通消费者出售产品和服务之上。克虏伯已成过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