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黑暗中绘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黑暗中绘画》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6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黑暗中绘画》的读后感10篇

  《在黑暗中绘画》是一本由贝蒂·艾德华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一):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黑暗中绘画》是我阅读贝蒂•艾德华的第二本书,这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以其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在上一本书《五天学会绘画》里她便将其理念灌输给读者,那就是“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也同时学习控制自己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通过转换左右脑思维模式,不断深入地挖掘实物本质,绘画也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在本书中,贝蒂沿用了转换思维的技巧,用更为细致和专业的方式教导大家去进行绘画。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新鲜而有用的小技巧,比如在临摹他人画作的时候,将原画倒转180度,转换视角,照现有线条进行描绘,当画完倒置重新审视的时候,你会发现效果非常好。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运用思维转换进行绘画的案例。当被临摹的画作被颠倒的时候,人们的固定思维范式被打破,就会寻找新的着手点,那么仔细观察便成为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这就为临摹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还有转变思维的方式,只有经常跳脱我们业已熟悉的范式,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相信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二):换个角度作画

  《在黑暗中绘画》买来数月,今天终于看完,那么厚一本书,讲的东西其实只有一条——改变观察的方式:不要想象、不要「推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普通人很难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亦或者说,每个人其实都是戴着一副扭曲现实的眼镜在观察这个世界,并且为观察到的事物贴上想当然的「标签」——直线、圆环、一片叶、一棵树。

  不过,这种取巧的观察方式却对绘画起到了致命的负作用——它会在你作画的时候严重干扰对场景的临摹。哪怕一个学过绘画的人,也往往会犯下「所绘非所见」的错误。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作者提供了两个看似胡闹却扎扎实实有用的技巧:

  1、如果是临摹一幅画,那么把原画倒转180度。此时你看到的画面是很令人费解的——很好,这会使你的大脑停止「贴标签」的举动,也就是说,那种对真实观察结果的干扰不复存在了。接下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看到的一切原样画出即可。画完后再把自己画倒过来,啊哈,效果棒极了~

  我亲眼看到一个几乎是零绘画基础的孩子用这种方法临摹出了一幅在我看来水准很高的画作——而且用时也很短。这说明这种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2、对于真实场景的速写,作者建议了一种网格玻璃的捷径来帮你恰当绘制具有透视效果的画面。方法很简单,在你的双眼和景物之间放置一块带有网格的透明玻璃;然后找到一个基准点(确保每次的观察方位都一样);在你的画纸上也标上同样的网格线作为参考;开始作画吧,把你看到的一切都画下来。注意,景物的起止位置还有相对角度都要严格按照它们在网格的坐标系中的方位来临摹,哪怕你画的时候感觉「不对劲」,不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想,仅仅是临摹,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仿佛你是一台照相机一般。

  从某种意义上,它会使得绘画的乐趣大为降低,不过与其让初学者长时间在各种透视理论的迷宫中摸黑前行,不如先给他们一个足够直观的结果。其实这个方法古已有之,据说达·芬奇也曾研究过。我看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例子,有些初学者连基本的静物边线都打不好,可是他们居然用这种取巧的方法画出了非常靠谱的场景透视图。

  西方人真是天生的理论狂,即使绘画这种具有浓厚非理性因素的技艺,他们也会发展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技巧」,而且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技巧,很多时候确实挺实用。这本书的译者在译后记中表达了对实用技巧的异议,认为西方的绘画缺乏深刻思想,像毕加索这样的更是肤浅,他认为唯有国画、水墨这样的写意绘画才是大艺术。我不懂艺术也不晓得孰高孰低,可是我觉得所谓绘画,其最初的动机就是临摹这个世界,把你看到的美好的景物「定格」在画纸上,现在有了照相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个任务,可是在不远的过去,这一切只有画家才能胜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有一种方法,把临摹现实这个关键的难题给化解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三):让右脑去工作——评《在黑暗中绘画》

  作为一个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文字工作者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绘画是离我非常遥远的事情,我不仅不会画、不敢画,甚至也“看不懂”绘画,我对美术作品一直是绕着走的。心里虽然也有遗憾,但总是认为绘画是一件比较专业的技能,我不会也没办法。

  然而,美国艺术教授贝蒂·艾德华女士的两本书却改变了这一切。她的著作《五天学会绘画》是我看的第一本绘画方面的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当我按照这本书所讲一步一步去操作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学会了绘画。当然,我不会因此就丢下我的文字而改去画画,对此我还是有自知之明,但是我至少不再是一个画盲,我想画点什么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五分形似。而且最重要的是,从那本书当中我学会了如何重新去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不是事物的概念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这大大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有了看事物的全新角度,于是,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发生了——一本绘画的书,居然提高了我的文字能力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艾德华教授在《在黑暗中绘画》一书当中的旁注里提到过设计家莫赖要求学生们都去读一读《写作风格的元素》这本教授写作方法的著作。其实文学和艺术有很多的共同点,正如托马斯·阿奎奈所说:“美感有三个必要条件:整体、和谐魅力”。这三个条件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而且,文学和艺术——只要是创作,就都离不开右脑模式。而《五天学会绘画》之所以让我收获很大,除了它教会了我一种看事物的新角度之外,它关于右脑的运作方式以及锻炼方法的论述也非常有用。有很多教授写作的书也强调右脑模式,比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意写作”书系当中的《成为作家》就指出右脑是个创造者,而左脑却是一个批评家。这一点和艾德华教授不谋而合,她告诉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最好让左脑闭嘴。左脑的批评对绘画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干扰,就像在医院里面开演唱会;对于写作来说,左脑的批评往往也会让创作者犹豫不决,以至写不下去。

  而《在黑暗中绘画》这本书里,艾德华教授则将右脑思维这个主题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她把右脑处理画面这项功能拓展到用右脑处理各种有关创造力的问题。这本260页的大书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教我们如何把思想变成画面,再把画面变回思想。这本书封面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宣传语:“画情绪,练签名:五天画出你的心”。这段话倒不能说不正确,但这些只是本书里讲授的一些小手段而已。当然,画情绪是用绘画开发创造力、解决问题的基础,画情绪的“类比画”可以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思维是可以呈现在纸上的。而当我们把思维变成画面之后就可以交给右脑慢慢去处理,直到它找到了方法再交回给左脑。不只一位艺术家或科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我只提出问题,然后交给大脑自己去找答案。这样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些励志作家的建议:把你的要求告诉宇宙,宇宙就会答复你。励志作家们是对的,但他们却没有讲出其中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右脑思维。右脑思维是默默地进行的,甚至我们都没有发现它是怎么做的,只知道最后我们有了答案,把这答案归功于“宇宙”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右脑不会抗议。

  右脑思维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就要有意识去开发它,而《在黑暗中绘画》就很系统地教授开发右脑的原理和可操作的方法,如果说《五天学会绘画》是教会了我们看有形的世界,那么《在黑暗中绘画》则教会了我们如何看无形的思维,于是,它的价值就更大。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四):画的不只是画

  做好一件事情无疑是需要有兴趣的,而兴趣来源于哪里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定有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认知,就是兴趣来源于天赋,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尽管很多东西能够通过后天的锻炼弥补,而天性这种却很难,画画和音乐等都是。

  而看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很多东西是互为关系的,就像本书中揭示的秘密一样。

  其实在这本《在黑暗中绘画》中,尽管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教人们如何去绘画,如何掌握简单且有效的绘画技巧,并在短期内实现学会画画的技巧,而实际上走出绘画的本身,这本书囊括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但从人的左右脑的思维习惯上入手,在绘画中教人改变惯有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转换思维灵活运用的技巧,在这种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发掘出人身体内潜伏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结合了数学理论、艺术审美等各个层面,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创造性思维。这种别致的方式很新鲜,是以前在阅读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当看到阅读和绘画是分不开的时候,真觉得有点危言耸听,而读毕发现,其实两者间确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幅画就是一些隐性文字的表述,而在文字中,我们也可以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处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没有任何的阅读沉重感,轻松中学习绘画,并在愉悦中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有那么点神奇,也忽然明白为什么相面之人能够解读五官表情中的秘密,看字识人的神秘面纱也不再,或者这本书,不光是个人绘画爱好者的基础入门指导书籍,更可以作为公司职员的开拓联系,这是自我超越升级的新一阶段,如果以前我们有什么不行,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开关来开启这份智慧和被称之为是天赋的东西。

  作为非艺术人士,尽管闲暇里也开始喜欢照猫画虎,但只是简单的画,或者好点是画的比较像,却并没有用自己的脑去画,而只是动手的模仿,也或者这就是禁锢人创意思维的一个魔爪。

  这里画的不是画,而是开启人的一种创意思维。将头脑思维的无形孕育到笔端的有形中,很实用,也有着大众的适用性。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五):人生的映射

  粗略的翻完之后就觉得很后悔后悔没买作者写的另一本《五天学会绘画》,现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得卖了。拿到书的时候我就仔细的观赏封面,尽管实际上看起来封面只是一堆乱七八糟意识流的东西,但仔细看你就会发现不少东西令你深以为然。比如封底上的“画出你的婚姻”,好的婚姻是简笔的八卦图,阴阳互补,很不错,确实如此。再看旁边不好的婚姻:两个碎纸屑懒懒的各自靠在一边。尽管作画的人并没有指出,你瞧,我打算用什么样的笔触体现这块纸片的质感,力图呈现出婚姻走入低谷的感觉,这都是些无聊的空话。但我们看着的时候,就觉得,对,不好的婚姻就是这样,看起来自是懒洋洋的而已,但其实各自都蓄起了一种恶意。下面一块还是简笔画,事实上,这本书里教授的几乎都是简笔画,如何通过作画提升自己的感知。8幅图体现不同的情绪。炸开裂似的愤怒、一缕青烟飏飏上飘表示喜悦、平和则是一根根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并无大起伏的波浪。第五幅图要求画出“人类的能量”,是一个感觉巨大的蜘蛛盘踞在网中间的图样,我登时感到无比恶心,但旋即又暴怒,恍然大悟,我充满了逃走的狂奔感,嗯,这也算是能量的一种吧。还有疾病,画面的下半部分是交差的线,上半则是黑乎乎的粗线条写意似的挥洒。这算啥,想了半天,哈哈,生病前世界是黑白的,生了病世界全黑了是么?正面的设计更让我觉得惊讶画的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重点是,对我们而言,这幅图是倒过来的。突然就想起一件事来,因为几乎每个老师无法在学生刚定下来就要开学这段时间内认识新生,班主任就会负责画出一张座位表。我常常对着座位表恼羞成怒,认为制表的人愚蠢的把表格上下搞错了,但每次仔细的对照一下后会发现其实别人没有错,可是每次一看见座位表就会冒出上下颠倒的想法来,问其他同事,他们似乎没有这种错觉,那我的问题究竟在哪呢?居然在书中翻出了答案……

  绘画毋庸置疑会反映出人的精神状态和许多其他的东西,作者自己也说在教学活动中能通过学生的画感觉到他们在作画时周围发生了什么导致读这个学生心情的影响,她用了一句名言,你知道的远比你想想的要多。后来一思考,确实如此,常常被法官予以采信的笔迹鉴定专家,其实也是这类读心术兼绘画高手之一吧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六):见所未见的绘画教程

  选择这本《在黑暗中绘画》,是因为上一本《五天学会绘画》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一直以来,我都对所谓五天学会绘画,三天学会英语,或者喝茶睡觉都能减肥的说法嗤之以鼻。在现代社会,人类不劳而获的心理在科技进步的支持下无限膨胀,或者直接一点说,又懒又傻的家伙是越来越多了。

  若真的如此容易,达芬奇坚持画鸡蛋岂不是个笑话?明星们节食加运动岂不是无知?寒窗苦读的学子是因为智商不够?然而许多人却依然愿意上当……

  但在作者笔下,绘画的技巧分解开之后,看似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神奇的绘画,就这样变得平易近人起来。也许仍然无法在五天内学会绘画。然而,whatever?足以带你进入这扇神奇的大门……

  所以抱着对《五天学会绘画》的好感,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在黑暗中绘画》。

  果然不曾令我失望。比起前一本书,本书里的观点更加惊世骇俗一些。

  学会倒着画?

  这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吗?

  画情绪?

  古人说画鬼最难,鬼尚且难画,何况虚无缥缈的情绪乎?

  让左脑退出?令右脑复苏?

  这是不是有点过于神棍了?

  然而和蔼可亲的贝蒂艾德华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这些一点也不神秘,照着教程一步步地做,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独特的绘画方法。

  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书有着过多的云里雾里的理论,本书倒更像一本教科书,有着极强的操作性,读者完全可以按照书里的安排一步一步来做,简洁明了,方便易行。

  至于封面所写的苹果、IBM、迪斯尼、通用电气等500强企业创造力培训用书,这些扯淡的介绍,自然是被我无视了。

  一本有诚意、有用的、操作性很强的绘画入门书,比什么不强呢?

  为什么要鬼扯什么500强企业?

  无视这些愚蠢的介绍吧,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本不错的绘画书,这就足够了。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七):在绘画中成长——读《在黑暗中绘画》

  从小到大,对于纯粹的绘画似乎兴趣不大,但是对于漫画的创作倒是情有独钟,自从接触过动漫之后,自己也常常会尝试着去画一些动漫人物,想着如何将这些人物画的美轮美奂,可是从未学习过专业绘画的我怎么也没办法画出美妙的动漫人物,这是我至今为止的一大遗憾。

  选择《在黑暗中绘画》这本书,是因为宣传中所写“五天学会绘画”,当然,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次视觉误差,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出过一本书名字叫做《五天学会绘画》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是个诱惑。而如今这本《在黑暗中绘画》所讲述的却是另一种内容。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习惯使用右手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事务,而很少会有左撇子——即使用左手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的人。在各种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下表明,我们使用右手,开发的是左脑,也就是控制语言的一半大脑,而我们并不常用的左手,开发的是右脑,也就是控制空间视觉以及创造力的另一半大脑。而有研究表明,实际上我们人类所开发使用的大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如何开发使用右脑便成了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这本《在黑暗中绘画》的书的封底便有这样一段话“五天画情绪,五天左脑换右脑,五天开发创造力”,这句话很是诱人,作为一个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来说,很希望能够同时开发一下自己的右脑,提升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通读这本书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在这本书中所着重介绍的是如何通过绘画来提升创造力,而不是如何绘画。比如说,倒着画。这点其实比较困难,对于一个连绘画基础都没有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实际上,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所谓的倒着绘画,并不是要求你画的有如何出色,而是一种练习思维的方式,摆脱了惯常的左脑独立思维的方式,以倒着绘画的方式,来联系右脑共同使用,共同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书中还附赠有一张可以练习的画纸,在读者充分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时理解作者所讲授的内容之后,便可以自己尝试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创造力,开发我们的右脑。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八):几笔晚晴图画

  一直喜欢绘画,那还是读小学的时期,我们一队年轻孩子,背着自己的帆布书包,装着画板,白纸,速写本,以及很多的颜料和笔,穿着球鞋,上山踏青画画。那时我的线条,总是歪歪扭扭,连自己都觉得不好看,于是将画画搁置很久,只是偶尔在书本上书本上凌乱的画。

  《在黑暗中绘画》不是一本简单讲述绘画技巧的书,它教你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培养创造力,用内心绘画。而这个过程,随着你一页一页的翻这本书,逐渐发现绘画的全新世界。

  作者告诉如何用技巧来哄骗左脑放弃工作,主动权转让给自己的右脑,全身心完全进入绘画的状态,你会这是一个充满灵性,又具有革命性的指南。绘画是一项很普通的艺术,就如同阅读一样,你会识字,就可以读书,而绘画需要你的手指与创造力。绘画,在作者的解释看来,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绘画。

  首先你要学会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跳脱而自以为是的框框。真正的去感知看的事物,沉迷进去再出来,给自己一个空间去想象,以梦为马,肆意驰骋。

  “初步灵感——累积——孵化——启发——验证”,这样一个“第一流”的公式要做到并不难,你要捕捉到灵感的每一个线索,进行联系,类比,从而成功将星星之火,燎原的不可收拾。

  关于创作过程,作者提到关于线条的“画签名”,“画情绪”存在玄机。签名,情绪都是视觉语言,你会发现自己所画的线条存在大有不同,那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你的内心想法,情绪波动。它们是搭建你创造力的桥梁,当你不断分析这些线条,就会掌握其中的灵感。

  当你开始作画,那是你最初的感觉,跟着它走,自然会有思想的火花闪现出来,绘画也是一个即兴的过程,创作的事物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就看你如何用你的笔讲出来的。你会发现问题,边改边画。而最终的是发现画的内涵,不能让它徒有其型而无神。你不可能把一条流动的河转为静静的清河吧。当然,也要遵守绘画游戏的规则,学会修饰粗糙的赘余线条,灵活运用比例。

  这是一本极为精简的绘画技巧书,高效率的让你掌握绘画,虽说不能保证你成为画家,但保证你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画手。希望,你看了这本书,学会好好画画,画技精进。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九):谁都可以学会绘画《在黑暗中绘画》

  谁都可以学会绘画《在黑暗中绘画》

  看封面就知道这是一个系列,已经出版好多本了,估计有六七本。我看过其中的几本,读第一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也是学美术的,也教过很长时间美术,所以对美术教学很熟悉,贝蒂爱德华的美术教学方法真的很奇特,我们教学生画画,都是按照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一点一点的教,尽管学生画得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学美术的时候,是经过专业考试的,所以画得好是正常,而我们教的学生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所以要困难一些。

  爱德华是一个很聪明的艺术老师,她面对的学生也都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普通学生,但是她知道教普通人学画画,不能够按照艺术学院的方法来教,因为普通人在学画画的时候,如果不能够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毫无艺术天赋,而放弃努力。

  所以她想到的是首先改变人们的观念,然后再去画画,看了她的书,我才感受到,其实画画并非是技术,真的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远比技术重要得多。这也是爱德华的书畅销的原因,这也是她的书成为很多国际大公司进行创造力培训的参考。

  毫无疑问艺术家和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画家画静物的时候,和普通人看静物,眼睛中看到的其实是不一样的。其实艺术家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看静物和他们画画时看静物也不一样。但这中看的方法改变以后,才有画的方法出现。所以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如何看,也就是我们用什么观念去看,这也是爱德华重要的贡献。在所有的艺术学院中都没有老师告诉我们画画之前要如何去看。

  我们画线描的时候,其实不要去看你画的是什么,如果你心中想的是画得是什么东西,这样你的观察就会受到限制,你只要去看那些边缘,那些转折,看到这些之后画下来就可以了,画线描最难的不是画,而是学会看。同样画色彩,画图案,画素描,都要学会去如何看,然后才能去画。

  爱德华更厉害的是,她不但知道看的重要,还想出来了如何培养你去看。比如教人家倒着临摹一幅画,这样画中的形象就看不出来了,人们就会不受观念的干扰,更专心于线条本身,这样画画,反而使初学者突飞猛进。

  这本书里面也是一样,《在黑暗中绘画》里面介绍了如何签名,还有如何画手,如何画阴影,不过剩下的一些内容在前几本书中已经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失望。不过贝蒂爱德华总能够在平常之处发现神奇,总是能够找到艺术教育中的突破点,这本身就很不一般。

  《在黑暗中绘画》读后感(十):画心画情绪画自己

  看过这本书的上一本《五天学会绘画》,虽然对五天就能学会绘画的豪迈之语不以为然,不过,在看到《在黑暗中绘画》时,眼前一亮。肓人因为眼肓而其他感觉更加敏锐,于是,若是绘画时,蒙闭了双眼,绘画时的触角会不会更加清晰?排除了外在条件的绘画,让人期待会有什么样的光景。

  在这一部书里,作者继续通过实践探讨一个发现与再发现绘画的问题。虽然无论是绘画练习还是理论分析,都围绕着视觉感知、左右脑思维、绘画和创造力展开,但作者的行文丝毫没有既成系统的套路和术语束缚,不追求工具和技法,而测重于启发、引导和发现读者自己的绘画语言,开启如何绘画的本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就是学会“看”画。

  有人会说,会看不等于会画,会看的人很有可能眼高手低,看到画不出。确实很多这种情况,但是如果连看都不会,即使会画,又会画些什么呢?这又有点陷入“把孩子扔到河里学游泳”还是“让孩子带着救生圈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之争中了。通过正规美术教育培养绘画能力,还是依靠孩子的本能或天赋自发修习?作者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每一个心底惴惴的人:如果你能用一支铅笔写好你的名字,你就能学会绘画。绘画第一步,和其他任何事情的第一步一样是要有信心。

  与其说传授绘画方法,不如说作者侃侃而谈他的一些绘画观点。画签名,画线条,画情绪,就是作者反复在讲的三件事。若你是正规美术出身,你大概不需看这本书了,因为不太适合你,以你的美术功底,画线条估计是小儿科。而若是普通没什么美术基础的人,我倒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书中有大量的黑白线条画,乍看也并不那么美,甚至有些还可以说是乱无章法,完全没有其他院校出的美术素描书中的作品美。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慢慢让你拥有绘画的自信。这些貌似涂鸦般的线条,每一个人都可以画得出来啊。

  作者从解读一根线开始帮助我们解读更复杂的作品的思绪和情绪。但万事都由简开始,点线面,依然是表达的视觉语言,只是当你轻松从情绪入手试着用他们表达时,你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因此,我也说作者这种黑暗中绘画其实是画心画情绪画自己,用心而不再是用眼。

  建议和《五天学会绘画》一起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