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是一本由[法]儒勒·凡尔纳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一):充满戏剧性

  一部特别的书:《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它是凡尔纳1879年的作品。可是出版后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01年人们才在凡尔纳的信件中重识了这本书。算一算这部书尽然?岁高龄了,就是这样的书竟然让我们读起来仍然回味无穷耐人寻味。该书展示的内容与凡尔纳先前的任何一本都不相同。凡尔纳之前的作品充满了极强的科幻色彩,而这一本是追求一种人文关怀,以人生的最终幸福为主题,加以探讨生命的真谛。

  金福(有金则福),小说的主人公,他除了很富有之外,还拥有一个具有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老师王哲人(一个曾经支持太平天国运动,而最终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的人)。当然他还有一位经过老师撮合而成的寡居在北京的娜娥。在哪个时代敢于找寡妇需要勇气,而寡妇出嫁更需要勇气。从这点上讲,金福和娜娥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太有先进思想了,爱情高于一切。本来金福就要成家开始过更加Happy生活的时候,一封信打破他美好梦想。信中告之,他所占股份的银行不幸破产。天啊,金福意识到自己的今后生活缺乏了经济来源,一切美好憧憬只能烟消云散了。金福绝望了,他知道对于他来讲,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们他的生活将不堪设想,为了避免自己过着那样贫苦的生活,他依然选择了死亡。但是,作为一个男子,一个富有一定责任感的男子,他不能一走了之,要么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爱人留下些遗产,以便他们在他死后,可以安然生活。为此,他用自己所有的现金,购买了一份两个月期限的巨额生命保险,而受益人恰恰是王哲人和娜娥。这样他自杀后,赔偿费将由上述两位分担(老师5万,爱人15万)。

  投保成功后,金福开始盘算自杀的事情,更可笑的是,他不知道,由于他所投的是巨额保险,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损失,特派两人始终尾随保护。由于缺乏足够的勇气,金福自杀的结果都是未遂。迫于无奈,他找到老师王哲人,请求他动手,同时,为了免除官府缉拿凶手,自己写了一份字据,证明自己是出于自愿自杀的。王哲人答应后,他就开始等待死亡。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国外来信,银行破产是个假?息,这时的金福又焕发了生机,美好的未来又使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可是王哲人失踪了,这就意味着死亡将随时存在。于是,他和保护着到处寻找王哲人,希望收回那张字据;而王哲人却又把那张字据交给了他的另一位信得过的朋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金福始终生活在绝望、困惑、希望和恐惧之中。在保险合同到期的那个时间,两个保护他的人离他而去,他也同时被人绑架了。都在我们以为一切要以悲剧结尾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哲人出现了,由他解密了所有的一切。原来这一切都是王哲人有意安排的,目的就是告诉金福生命的价值,让他体会到生?的可贵。因为只有经过磨难,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幸福,有金未必有福,珍惜现在的一切,才是幸福。只有热爱生命、热爱自我,才能真正的去热爱他人。我想这是凡尔纳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据介绍,凡尔纳曾经遍访欧洲,去过非洲、美洲,但是没有到过亚洲,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各种书籍得来的。可能他太爱中国了,选择了以中国为背景来描写这样一个故事。由于没来过中国,很多描写更显得有趣:主人公金福,脸庞轮郭分明,高高的鼻梁,典型的中国北方人,但又具有欧洲人的特点。金福和他的父亲都是思想开放的中国人,才能接收这个曾经?加过太平天国的王哲人。而且金福在自杀之前,还知道买人寿保险,而财产分割也具有西方文化色彩。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二):20万美元的冒险游记

  我相信凡尔纳在写本书之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过调查研究的,是对中国风土人情下过工夫的,所以对于外国读者来说,面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还能通过本书管窥式地了解中国的部分特色;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不自觉地关注细节,很明显,本书很多关于中国的细节是不实的,起码是违和的,部分观点偏颇的,甚至可笑的。不过考虑到作者是在搞小说创作,不是搞社会研究,所以也不求全责备了。

  本书并不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而是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冒险游记,情节荒诞,笔调幽默,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苦难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幸福,实际上纯粹是用来kill time的。

  由于作者从来没到过中国,所以他很聪明的把主角安排在了逃亡、追寻的背景中,这样写到中国各地的种种就可以理所当然走马观花了,不用担心在描绘中国时会出现大的纰漏,也不用担心会被指责语焉不详了。

  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金福,不是王哲人,也不是娜娥,而是那两个保险公司雇员。这两个人只是单纯地把金福看作是价值20万美元的商品,不带个人感情的照顾他、保护他,契约时间一到立马甩手走人,没有任何留恋,不再管他死活。但是这两个家伙又是那么敬业,那么专业,既做保姆,又做保镖,任劳任怨,实在是又可敬又可笑的人物。佣人小宋也比较鲜活,是全书很好的调料,活跃了气氛,他那条小辫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三):劣作

  凡尔纳的小说都是很吸引人的,这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也是很有意思的,可我还要给个差评。因为一个外国人,而且还是没有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写中国的事情,不管看了多少关于中国的资料,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说的很多作者觉得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其实是莫名其妙的,比如说金福居住在衙门里,衙门是办公场所,当官的也不住在衙门中。说盆栽修剪成动物形状,中国盆景有做成动物形状的吗?说名画贴在墙上,其实都是挂在墙上的好不?再加上翻译腔太浓了,翻译者似乎只会语言,书中引用论语的话翻译者不知道是哪句,就用浓重的翻译腔写出来。还说扇子是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做的,清朝有这个学校?另外,插图也不像中国,里边的人都很猥琐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四):一部很特别的书

  一部很特别的书:《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它是凡尔纳1879年的作品。可是出版后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01年人们才在凡尔纳的信件中重识了这本书。算一算这部书尽然?岁高龄了,就是这样的书竟然让我们读起来仍然回味无穷,耐人寻味。该书展示的内容与凡尔纳先前的任何一本都不相同。凡尔纳之前的作品充满了极强的科幻色彩,而这一本是追求一种人文关怀,以人生的最终幸福为主题,加以探讨生命的真谛。

  金福(有金则福),小说的主人公,他除了很富有之外,还拥有一个具有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老师王哲人(一个曾经支持太平天国运动,而最终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的人)。当然他还有一位经过老师撮合而成的寡居在北京的娜娥。在哪个时代敢于找寡妇需要勇气,而寡妇出嫁更需要勇气。从这点上讲,金福和娜娥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太有先进思想了,爱情高于一切。本来金福就要成家开始过更加Happy生活的时候,一封信打破他美好梦想。信中告之,他所占股份的银行不幸破产。天啊,金福意识到自己的今后生活缺乏了经济来源,一切美好的憧憬只能烟消云散了。金福绝望了,他知道对于他来讲,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们他的生活将不堪设想,为了避免自己过着那样贫苦的生活,他依然选择了死亡。但是,作为一个男子,一个富有一定责任感的男子,他不能一走了之,要么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爱人留下些遗产,以便他们在他死后,可以安然生活。为此,他用自己所有的现金,购买了一份两个月期限的巨额生命保险,而受益人恰恰是王哲人和娜娥。这样他自杀后,赔偿费将由上述两位分担(老师5万,爱人15万)。

  投保成功后,金福开始盘算自杀的事情,更可笑的是,他不知道,由于他所投的是巨额保险,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损失,特派两人始终尾随保护。由于缺乏足够的勇气,金福自杀的结果都是未遂。迫于无奈,他找到老师王哲人,请求他动手,同时,为了免除官府缉拿凶手,自己写了一份字据,证明自己是出于自愿自杀的。王哲人答应后,他就开始等待死亡。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国外来信,银行破产是个假?息,这时的金福又焕发了生机,美好的未来又使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可是王哲人失踪了,这就意味着死亡将随时存在。于是,他和保护着到处寻找王哲人,希望收回那张字据;而王哲人却又把那张字据交给了他的另一位信得过的朋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金福始终生活在绝望、困惑、希望和恐惧之中。在保险合同到期的那个时间,两个保护他的人离他而去,他也同时被人绑架了。都在我们以为一切要以悲剧结尾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哲人出现了,由他解密了所有的一切。原来这一切都是王哲人有意安排的,目的就是告诉金福生命的价值,让他体会到生?的可贵。因为只有经过磨难,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幸福,有金未必有福,珍惜现在的一切,才是幸福。只有热爱生命、热爱自我,才能真正的去热爱他人。我想这是凡尔纳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据介绍,凡尔纳曾经遍访欧洲,去过非洲、美洲,但是没有到过亚洲,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各种书籍得来的。可能他太爱中国了,选择了以中国为背景来描写这样一个故事。由于没来过中国,很多描写更显得有趣:主人公金福,脸庞轮郭分明,高高的鼻梁,典型的中国北方人,但又具有欧洲人的特点。金福和他的父亲都是思想开放的中国人,才能接收这个曾经?加过太平天国的王哲人。而且金福在自杀之前,还知道买人寿保险,而财产分割也具有西方文化色彩。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五):一个没有想好书评标题的人在写书评

  五星。

  完全符合我的审美啊。

  读得舒服,让我想读,教育了我,我会记得。

  一个从没到过中国的法国人写一个完全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你可以觉得好笑。但能写得像这本一般有意思且像真的,那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卖点了。不然我会在这个年纪看一个《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作者写的另一本书?

  这书的情节构造是我称之为很顺畅的那种,不会让我看到三分之一就会永远停留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参看榜样是我最爱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书教会了我不少吧。光是教会我不要自杀就真的很棒了。应该会有人出来说,文艺作品不要有说教性。我想问问这些人到底是有多么不想学习啊?

  小学时代必读课外书的作家,总是给人一种档次不够高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的情绪是怎么在大众中产生的,但是大家好像都觉得小众一点的才不错。可能是中国人口太多的原因吧。

  刚刚在逛图书馆的时候发现笛福居然挺厉害的样子,伍尔夫的读书笔记开篇就是写的他,书架上还有好几本他人研究他的著作。尽管鲁滨逊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永远忘不了,可我从小到大还是觉得那书很像为成为废品而生的。真是没想到啊。所以说不要低估这些被选为启蒙教育者的作家吧。

  我挺喜欢保尔柯察金。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六):一个从没有来过中国的法国人在中国的游历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这句话如废话一般令人讨厌,大部分中国人的遭遇难道不都是在中国吗?我更喜欢这本书最开始的名字《自愿被暗杀者》,但因为当时西方世界的宗教对自杀的态度,出版商不得不“建议”凡尔纳改名字,后来又出现了更多的书名——中国人轶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位幸运的中国人的不幸、百岁顾客、两餐之间、一个中国绅士的遭遇……我觉得这些名字任何一个都比现在用的这个书名要好一百倍,查了一下,1976年在法国出版的也是用“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Les Tribulations d'un Chinois en Chine)来命名的,对此,真是无语。

  更可恶的是这本书的介绍居然把整个故事情节全给剧透了……

  凡尔纳一生没有来过中国,通过大量(在现在看来并不算是大量)对于中国的信息收集,再凭自己有理所依的幻想写出了这本书,现在看来难以想象,整本书,凡尔纳好像是在讲述一个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富家子弟的遭遇,但仔细从头到尾再翻一遍,更像是凡尔纳在介绍一个19世纪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它更像是一部游记。

  法国19世纪中叶中国热,法国人印象中的中国是瓷器的中国茶叶的中国迂腐落后的中国,后来一次中国热是20世纪的中叶,在法国人眼里,那是个革命的中国红色的中国,书中最后一句写道:欲知详情,你得去趟中国,亲自游历一次。可那时候来到中国的都是殖民者和枪炮。

  写到最后,我还是纠结于这本书蹩脚的名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败笔。不过读到最后,我坦然了很多,没有现在这样点儿背的遭遇,怎么能在以后让我感到什么是幸福呢?啊哈哈!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七):多年以后,又一本凡尔纳

  好多年没读凡尔纳了,小时候书市买过大厚本的三部曲,一遍一遍欲罢不能,后来一本缩减版的《地心游记》让人看得甚不是味道。此后就和这位科幻小说的开创者绝了缘。

  这本书说是科幻,倒不如说是幻想小说,在一个幻想的情境下,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尽力去揣测异国异境下的另一个人的遭遇。

  论故事和笔力,自是不能和三部曲相比的。

  三部曲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那种环环相扣,峰回路转可以说是三本故事中最好的,在“中国人”这可没有。

  不过,以一个老外的视角,能将中国的感觉写到如此,也算难得。何况是在19世纪,写18世纪的外国故事。

  我们眼中的城市,在他们眼中是另一个模样。

  我们的北京,我们的国度,我们的江河湖海,都是那么不同。

  读到描写北京城的段落,尤为心酸,那座城市好像就那么几百年没变过,却已面目全非。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读后感(八):凡尔纳眼中的中国--《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

  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如此迷人,他在他那个时代写出的东西,不亚于我们现在写一篇关于宇宙奥秘的小说那么神秘不可思议。记得小时候看《海底两万里》,深深迷恋于鹦鹉螺号的无往不破,尼莫船长的讳莫如深。那时候凡尔纳的标签就和这些科幻小说紧密相连,所以当看到这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惊讶异常,凡尔纳到过中国?答案是否定的。

  金福是一个开明富商唯一的儿子,富商早年同外国人做生意,并投资买卖中国劳工到美国的生意,为此牟取了巨大利润。富商死后,给金福留下大笔遗产,并投资于美国银行的股票。金福富有而西方化,他生活无忧,但是他冷漠无情,厌倦生活,听不进他最忠实的朋友加老师王先生的真诚相劝。当宴会上他的朋友和王先生都对生活予以评价并且讨论非常热烈,当话题转向金福时,金福只是“呸”了一下:

  “主人一直坐在旁边保持沉默,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地嗑着西瓜子,不参与他们的讨论。这时,大家直接将话题转到了他身上,他也只仅仅带着嘲笑和鄙视的口吻说了声‘呸!’”

  金福生活富裕,但却不知何为生活,他感受不到生活的实质而安逸于表面的浮华,一切本该如此下去,直到宋递上那封倒霉的信。宋是金福的奴仆,代表了凡尔纳眼中广泛的普遍的具有奴性的中国劳苦大众。宋懒惰、萎缩、贪生怕死、不思进取,安于果腹的贫贱生活。在金福开始他的旅程时,宋除了抱怨还是抱怨,整一个就是一无是处。

  在即将结婚时收到自己破产的信,不下于晴天霹雳。金福想要自杀却不愿自己的未婚妻娜娥与王先生过贫穷的生活,因此向百岁寿险公司签署了保险合同,投保内容包括自杀险,他死去的话娜娥和王先生将分别获得十五万和五万美金的保险金,这样百岁寿公司不得不派人跟踪金福,以确保他不会自杀。但是金福无法对自己下手,因此想王先生求助,希望他能杀死自己,当然会签署一份合同,以保证王先生不构成谋杀罪。

  王先生以一个哲人的形象出场,而他真实身份是太平天国的余党。当年太平天国攻打上海失败,王先生得到金福父亲的收留才得到性命,从此他一直侍奉着金家,他是金福值得信任的依靠。因此,金福知道王先生一定会对他下手,一如既往的可靠。

  但是命运往往喜欢开玩笑,金福又收到一封美国传来的信,这次是个好消息,银行没有倒闭,股票没有贬值。金福欣喜之余发现王先生不见了,当生活再一次展现生机,却发现要时时刻刻面对未知的危险,金福要找到王先生。他们在上海寻找了一个多月,一无所获。金福变得焦躁不堪,决定出发寻找王先生。

  金福的旅程开始了,南京,武汉,西安,天津,北京,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好不容易发现王先生时,他却跳进河里消失了。金福他们以为他已经死了,因此赶往北京,希望重新和娜娥举办婚礼。但是厄运再一次降临,皇太后驾崩,导致婚礼延期。王先生一封信,使金福再一次踏上拯救自己的旅程。王先生告诉金福,他已经死去,但是他将刺杀他的任务交给他曾经的朋友,太平天国凶狠的余党---老孙。老孙活动与关外,所以他们要出关寻找老孙。

  终于,他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即将找到老孙。但是此时正好到达保险合同投保的规定期限(两个月),那两个美国人无不留情的转身离去,留下金福自己面对即将出现的凶残的老孙。凡尔纳在这里讽刺了美国人的势利和不近人情,在之前旅途中,这两个美国人一直是最忠实的保镖,最好的伙伴。但是,失去了金钱利益,他们立刻离开金福,金福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件商品,过来两个月就一文不值的商品。失去了保镖的金福,向导也出卖了他,他被老孙的人抓住,套着麻袋,跌跌荡荡即将被处死。

  最后,当金福即将就死,套着头的麻袋摘除,才惊讶的发现他被他的朋友和王先生簇拥着。原来王先生早就知道他没有破产,他只是想以这样一个惊险刺激的经验,给金福上一堂哲学课。老孙早就归顺了朝廷,这次也愿意配合演这出戏。金福对这样翻转很欣喜,但是还是一直追要那张索命的杀人合同,王先生说合同在一个永远也不会伤害金福的人手上。此时,娜娥从帘布后缓缓走出,手里拿着拿着合同,然后将它烧掉。金福的生活随着燃烧的纸张而重获新生。

  凡尔纳通过描写一个中国人一次惊险的遭遇,从而探讨他对于人生的一些哲学观点。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是鼓噪而乏味的,只有敢于进取,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排斥新事物,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不过,与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相比,哲学哲学说理好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对凡尔纳所在的法国来说,故事的背景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黄皮肤黑发黑眼镜的中国人,故事背景和任务已经足够分量,再加上不赖的叙事方式,让这个小说剔除哲学思想部分都足够吸引人了。

  小说的人物和背景应该都是为了主题而服务的,凡尔纳并不是写一篇详细描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文章,只是借助他们,提高文章的异域风情,从而吸引读者目光。可以看出金福、王先生、娜娥等都只是凡尔纳心中理想化的人物,并非实在的人物,因此他对中国的描述自然就会有偏差。但是,小说不就是虚构而成么?所以这个问题倒是不值得探究什么了。

  只是想来那时候的法国人对这篇文章描述的中国一定很感兴趣,就像我们看到一些描写外国情况的小说,我们迷恋的是小说作者描绘的世界,而非我们实地考察过的真实世界。不过,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当时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是多少,就像凡尔纳笔下一样,我们是金福?王先生?还是那个可怜的奴仆宋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