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寿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寿寺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寿寺的读后感10篇

  《万寿寺》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寿寺》读后感(一):谁能保持一片精神家园

  这本书开头极难读下去,情节断断续续,多次被打断重起,毫无阅读快感,多次弃读。感觉此书是小波的玩乐之作,娱已为主娱人为副,只顾自己爱咋玩咋玩,未曾考虑读者感受。全书前50%可压缩甚至狂斩,从后半看起可渐入佳境。后半部薛嵩回到长安城后,小波越玩越嗨越写越有趣,并触及到小说主题,才开始有读小说的快感。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在王二创造的小说想像世界里,一切是任性自由的,想怎样改就怎样改。但随着他慢慢得回失去记忆,想像的世界慢慢而无可挽回地与现实世界重叠,融合,显得越来越庸俗。

  有些东西能让人暂时地脱离现实世界。药物,酒精,音乐,文字,情爱,等等。然而最终还是现实世界的力量比较强大。谁,能在成人化社会化世俗化的年月中保持一片精神家园呢?如你我者,有一点不愿沉没的念头,都显得怪异

  《万寿寺》读后感(二):无望的自我寻找

  看了几篇《万寿寺》的书评,大部分都是在说主题是对于自由派和学院派之间的分歧,以及历史的脐带之类的段子云云,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首先,当所谓自由派和学院云云首次出现时,小说已然过半;全篇中写到这一点的笔墨也相当之少。而且王小波并不赞成道德说教,他经常引罗素的话语:"伦理的问题不能做科学的辩护."对王小波影响极大的所谓”师承“卡尔维诺也不赞成道德说教,其《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分成两半的子爵》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表面是正义的自己和邪恶的自己战斗,实则乃是一部写追求个人完整的故事。王小波本人也在其在杂文中说道,观点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恳求,如果你不同意,他也只能摇摇头。而且王多次称自己的小说是严肃的文学作品,其绝非是一本单纯只靠段子吸引人的玩意儿。

  《万寿寺》,王小波《青铜时代》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开篇。

  文章开篇第一句:”莫阿迪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

  “我就把它据为己有”,他果真将它据为己有了。无论是从小说结构形式还是语言风格来看,《万寿寺》都和《暗店街》很相似,甚至于连主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小波本人也留下了线索,他在《万寿寺》中也提到,我这本小说您可以不看,但是《暗店街》您有空一定读一读之类的文字。

  《暗店街》的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息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朋友好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代的友人。作者,莫阿迪诺,该作品获得1978年的“法国文坛最高荣誉”龚古尔文学奖。

  法国现代小说的开头都十分精致,正如那段王小波钟爱无比的王道乾先生的译文,玛格丽特《情人》的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莫迪亚诺的开头同样精致:“在我即将步入成年那遥远的日子里,一天深夜,我穿过方尖碑广场,向协和广场走去,这时,一辆轿车突然从黑暗中冒了出来。”

  《万寿寺》的开篇中王不仅对他的”师承“们表达了敬意,更是直接化用了《暗店街》的语句

  结构上看,如同他的很多小说一样,以第一人称王二来写这个故事。本篇中,王二是一位历史研究者,业余爱好是写小说,并且通过车祸失忆后阅读自己之前所创作的小说一步一步寻早自己。故事中套着故事,同事阐述故事发生的不同可能性——这一点无疑是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了,卡尔维诺厌倦了讲故事,于是就去探索小说形式的的无限可能。而《暗店街》中所对应的则是:全书47个小章节,这些章节有的是主人公的回忆,有的是各方面辗转而来的调查结果,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对于线索的思考,最终主人公通过逻辑的分析,整理出一个关于自己是谁,发生了什么的清晰的线索。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最终部分确定了自己是谁,回忆起20年轻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说的语言风格发面,《万寿寺》则是很明显的收到了《暗店街》的影响。后者的语言描写本身构成了一种意义,无论发生的故事是什么,小说的语言本身已经先于发生的具体事实营造了一种让人深陷其中的淡淡的忧伤。而《万寿寺》之中为了对其致敬,更是用一种直白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故事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同时,我可以是薛嵩,也可以是小妓女,或者任何人。语言的感觉方面两者也很相似,后者纤细,淡雅,写的很很淡,看不出什么用力的痕迹,读起来比较舒服。而前者仅仅是加了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分和偏向于凯尔维诺所谓“轻逸”的特征。

  正如上面提到的,同《暗店街》和很多文艺作品的主题一样,《万寿寺》的主题是寻找。寻找分很多种,自我的寻找是其中一个相当大的主题。《我们的祖先》中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选择的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的完整,是对自身完整的寻找,然而这种寻找是轻逸地跃向未来去寻找答案。《暗店街》中同样也是自我的寻找,与《我们的祖先》所不同的是,《暗店街》的这种自我寻找是返还后方的努力,主人公所期待到达的地方竟然是自己的身后,是被时间洪流正要抹去的足迹。《万寿寺》显然就是后者的套路,何止是如出一辙。虽然同样是记忆与存在这个永恒话题,但是不得不说,王的作品玩出了新意,较之于《暗店街》,虽少了几分忧伤,但添了几分现实的意味。

  背景方面,《暗店街》所描述的年轻时候的私家侦探生活与占领年代的法国,莫阿迪诺通过主人公对往事的追寻触及读者的思绪,并且努力再现了当时法国空气中所浸恐怖的气氛。同样的,王在《万寿寺》之中也写到了那个同样糟糕,失去理性的那个时代,事实的编排只让这些情絮产生得更强烈。

  《暗店街》中对于人的渺小有着很精致的描写:“…………此公在海滩上,游泳池边度过了四十个春秋,他笑容可掬,同避暑的游客和无所事事的阔佬搭讪。在成千上万张暑假照片的一角或衬景里,总能看到他穿着游泳裤,混迹在欢乐的人群中,但是谁也叫不上来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呆在那里。有朝一日,他又从照片上消失了,同样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我们都是海滩人,我们在沙子上的脚印,只能保留几秒钟。” 小说的结尾:“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以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然而希望犹存,作者在最后写到 “接下去,我还得尝试最后一次奔走,到我以前在罗马的旧居——暗店街2号去一趟。”虽然,结果未知,主人公能否找到自己的记忆,能否合成一个真正完整的自己,一切还没有定数:毕竟还是存在着希望的。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并相信“我早晚会找到他”。

  然而 ,《万寿寺》中的王二却并不急于找到自己的记忆,“丧失了记忆而又不自知,那才是人生最快乐时光。“王二这么说道。然而命运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和过去的我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白衣女人和过去的女孩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我又和她融会贯通,这就越变越少了,”然后笔峰一转,“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我是谁?失去了过往的自我就像一个幽灵无所依傍。暗店街中的主人公努力的寻找另一个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找到这个自我,与之合二为一,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但是王二却拒绝想象界的淡出,拒绝现实在生命中全面而坚实的侵入。向后向上的河流被抑止住,惟有向前,向前。向着庸俗而坚实的存在。造成《暗店街》与《万寿寺》最大差异的原因?我认为是作者对于未来看法,不同于《暗店街》中的主角,王二对于未来,并没有看到希望,大环境使然。正如王小波在其杂文中所述:我看到一个混沌的世界,智慧在混沌中生存。

  所以不得不说,万寿寺的基调是悲伤的。小说中的世界,可以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开始,有着无限种的可能,然而现实中,一切都是困难重重。正如在薛嵩的故事中,一心一意想要有所成就的他最终还是落入了俗套。诗意在现实生活的压迫之下,也不得不低下头。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这种悲伤到《红拂夜奔》中深化为更加尖锐的情感。”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希望犹存,不是吗?

  《万寿寺》读后感(三):失忆与现实的回归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它绝不会毫无意义。”

  在书快结尾的时候,我看到了这行字,觉得说的就是《万寿寺》。

  第一次看真是随便看看,但重读时就是不一样的快乐了。我喜欢的是它开头的主意:失忆。

  如果给你失忆一次的机会,你干不干?

  失忆,所以变成了孩子,变成了另一个人,重活了一次。而随情节发展,王二渐渐找回了回忆,不,不是找回,按他的话,回忆拼命地往脑袋里钻,而故事也趋于平淡。书的最后一章,几乎是对过去失忆日子的告别,于其中不难读出难舍之情。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这是多么悲伤无奈的一句话,它宣告着我们回到无聊,低级的现实里。就如薛嵩离开了长安城前往湘西。如果我们把长安城看作是一个诗意(失忆)的世界,那么离开长安城便回归了庸俗。失忆的诗意之处在于,在恢复之前,你的过去拥有无数的可能性,可能迷蒙但绝对有趣。

  小说的结构也是很有意思的,显然王小波接受了卡尔维诺的主意,即小说的无限种可能性,卡尔维诺中后期的作品几乎都在结构上用功。而且还有韵律和节奏,这种东西可能比较虚,但却真实感到了。其行文节奏就像一条小溪如蛇一般在乱石间辗转起伏,蜿蜒上下,然后以出其不意地角度袭来,在空中划出了极为亮丽的弧线,宛若一道彩虹。

  《万寿寺》读后感(四):万寿寺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看王小波,是在杂书店买的一本盗版王小波集子,目录是白银时代、黄金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的阴阳两界。

  那本书现在还放在我的老家里,翻盖房子时几箱书被我爸爸都搬到了南房里,里面不透阳光,想来已经发霉掉了,当时我买那本书时,它还崭新,封面是王小波年轻时的头像,留着平头,旁边几个黄色的行书大字:王小波,大字下面两个白色小字全集,后来黄色的字被摸掉了颜色,边缘也发白了。

  翻开书就一股不那么愉快的油墨味,纸也有些微黄色不平整的,字很小,当时买的所有的盗版书字都特别小,因为当时学生都认为字大行稀的小说很不划算,学生不怕眼神不好使,内容多才是王道,书店那种正版书销量也不好,我当时看过市里同学买的正版的《一座城池》,一晚上看完后感觉虽然不错,却不如这几十块钱买两三本盗版的xx文集来的划算,毕竟什么样的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消费观。

  拿到王小波集子先翻到黄金时代看,第一段便看得有意思起来,我下乡青年王二与陈清扬谈破鞋。又看到王二躺在河边看吃草的牛时说的一句话,人生便是一个慢慢被锤的过程,便彻底认为这是本吊炸天的书。于是很多新词在高中的我的脑中便有了新的意义:兔肉色、敦伦、肚脐、雾气中的牛;

  虽然在大学时候当我在图书馆中读到一本叫王小波门下的走狗时渐渐的幻灭了对王小波的向往,但在初次接触那时的我已经彻底被王小波的光环笼罩住——自由骑士、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男默女泪?)。正如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门下走狗全然看到了其中的性,我那时看到了其中的写作手法,又在16年12月重读万寿寺后只剩下了自在的感觉。

  万寿寺是青铜时代其中的第一部,“我”在车祸中失去了记忆,回到我的工作地点万寿寺,翻看之前写的稿子,稿子是写在唐朝中节度使薛嵩在凤凰寨中的故事,涉及几个人物:薛嵩、老妓女、小妓女、红线、刺客。然后把里面的人物随机组合,每个的组合便是一个重写的故事。而“我”在读故事的时候慢慢的回想过去,与现实中的白衣女子即我的老婆和故事中的人物重合,回想起之前的故事,现实越来越多,故事越来越少,便成了生活。

  万寿寺故事较为复杂纷乱,没有特别的架构,主线是稿子,复线是现实的我,主线中作者的每一个想法便重启了一个新故事,从薛嵩开始的去节度使的故事,便描绘出一个闷热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围绕着整个故事,凤凰寨的热带和锅炉房的水汽。而相对于现实中,会有些冷的感觉,回忆的袋鼠妈妈最甚,仿佛能看到俩人呼出的雾气。故事从薛嵩开始,一个毫无威望的节度使,一个个的引入人物,加入老妓女,城府深的野心家,又加入小妓女,一个小受,然后是红线,理想的女性,然后刺客来刺杀薛嵩,而后刺客团队来到凤凰寨,故事被现实打断后,便从现实又延伸出两个故事,锅炉房的故事和袋鼠妈妈的回忆。

  故事从莫迪阿诺的《暗店街》开始,而最后的故事也同暗店街想对应,暗店街是讲“我”失去记忆后,通过侦探方法寻找过去,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悲惨的过去,而在万寿寺中的最后我通过最后的两个故事也找到了过去,如书中所说,故事遇到了真实的生活,一切都沦为了庸俗。

  其中的我在读稿子的时候的那种感觉正如我重读万寿寺的感觉,第一次读,我和其中的我一样,在探索,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我在为其中的故事走向好奇,小心的摸索故事中的棱角,感受其中的惊喜,我在其中一队刺客去寨子中刺杀时传话的蠢样哈哈大笑时,在惦着脚踩着砖头走过万寿寺院中的黄汤撇嘴时,在“我”借着修理锅炉与小妓女私会而焦急时,在“我”与白衣女子一起玩袋鼠妈妈游戏而兴奋时,这些在再读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再次读的时候我理清了故事的思维方式,各种写作中的节点,看到了现实和故事接口。却没了当时的惊喜。我从前的幻想在第二次读的时候一个个破掉,如同故事中的我在玫瑰色的晨光中找到了自己的户口本,故事就这样庸俗的结束了,幻想也庸俗的结束了。

  “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王小波最出名的话之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出自万寿寺的最后一节。

  《万寿寺》读后感(五):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循环往复的生死轮回,薛嵩与王二的交织穿插,像是“絮絮叨叨”的卡夫卡,正是王小波的叙事风格。

  虚幻的世界无比真实,真实的世界又无比荒诞。美丑、善恶、虚实、高尚与鄙俗、传统与自由…真的如此泾渭分明?

  薛嵩是理想世界的构建者,所以王二在真实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他们都是自由派,坚持原始的、真诚的世界观。有了红线才能成就薛嵩,正如有了白衣女人才能支撑王二存在,她们是薛嵩/王二的搭档,理解、接受、引导、保护着薛嵩/王二。至于老妓女与小妓女、刺客与薛嵩、领导与王二,那些是自由派与学院派的斗争,只是前者是流血的生死斗争,后者是内心的痛苦挣扎。

  读着读着,好像有那么一句话一直卡在喉中讲不出来。幸而在书的末尾,薛嵩慢慢与王二统一起来,“我”恢复了记忆,那句话终于现出: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真没想到,我们都生活在这“灰蒙蒙的长安”。

  《万寿寺》读后感(六):薛松的学院派与自由派

  《万》实在是一部太过杂乱的小说,你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去解读它,在这里我就说说薛松吧。

  小说前后创造过两个薛松,第一个一心只为建功立业,招了堆雇佣兵安营扎寨,以为自己是一地之主,实际上却没人鸟他。还有一个薛松心灵手巧,热爱所有的妇女,为了去抢红线特地造了个豪华的囚车。总的来说就是第二个薛松可爱,而第一个薛松不可爱。

  这两个薛松都是活在自己梦里的薛松,第一个薛松脑子里只有建功立业,而第二个薛松眼睛里只有各种复杂的机械。

  让我很纳闷的是第一个薛松,徒有节度使的虚名确没有人拿他当回事,他的生活让我觉得可悲,我一直在想他真的快乐吗,睡老妓女,睡小妓女,假装自己是节度使,打小妓女的屁股。他的生活完全是一部《假装自己是节度使》的舞台剧,剧中的人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在配合他演出。我不理解这样的生活,但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在做同样事情的人。但还有一点也让我觉得惊讶,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人就像猪油蒙心一样是体会不到类似于敬畏、升华这样的感受的,但是小说里写了当他第一次和老妓女在一座光线离奇的高塔里做的时候他的心也飘了起来生出万千感。让我好奇的是当我有类似感受的时候我会生出一种“放下”的觉悟,觉得很多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个薛松生出的是什么觉悟呢?

  相比之下,第二个薛松更让人喜欢,沉心于工匠的世界,和所有女人玩乐并赞美所有女人(发自心底),但是这样的人也有让人觉得恐惧的时候,当他想一箭射死三个人,顺带着也把小妓女射死的时候。

  《万寿寺》读后感(七):万寿寺是个趣地

  万寿寺读后感 王二失忆了,不幸的他看了本书,发现了失忆被发现才是最大的不幸的秘密的他在工作证的指引下走向他既定的却又不能确定的生活中去。在那个小屋里的书桌上有一卷卷稿纸,翻开来是薛嵩的故事,至此薛嵩和王二纠结在全文里。薛嵩的故事不断的开始,而王二的故事正在走向结束,在他记起一切的时候,失忆的王二也死了,失忆的故事也结束了,只剩下旧的王二和新的薛嵩。end。 王小波的书看过几本,或许只是草草掠过,不能领会其心意,只得浮于表面,仅做故事看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有红拂夜奔,绿毛怪物,黄金时代。也曾见过王二,他赤裸裸的躺在山地上,迎着烈日,咬着草根,那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想吃想睡感觉很好,没人能把他捶了。而万寿寺里的王二失忆了,这个人总在自说自话,看着他就觉得好笑,还有个薛嵩这家伙总是在变,或喜欢或不喜欢。但总会感受到一种幽默,一种可爱的感觉,一种悲哀的感觉。这也是王小波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三分幽默三分真诚天真四分悲哀,但悲哀似乎很深不易发觉。我喜欢他的文字。 再回到万寿寺,读后最在意的是故事中穿插的内容,有关木匠技术,建筑,机械,植物,生物。很多以前没听说过,很有趣。 做个总结,万寿寺是一个根据地,薛嵩在那儿做老大,万寿寺是一座古迹,王二在那儿干活,万寿寺是一本书,我在这儿看王二和薛嵩的故事,很有趣,很新奇。

  《万寿寺》读后感(八):记忆--想象的枷锁 读《万寿寺》

  《万寿寺》是一部奇特的小说 里面的荒诞画面让我莫名想起了中学时代课本里的一篇鲁迅的《铸剑》 却又不同于《百年孤独》的“有逻辑”的荒诞 对于人头说话和人物匪夷所思的思想举动 王小波都用一种理所应当的口吻来平静叙述 仿佛书中的时空有着自己的定律和秩序 。

  不过这种荒诞主要突出在前中段薛嵩的故事 到了后三分之一段 回到叙述王二自己半真实半虚幻的故事中时 另一种后现代风格登场 “荒诞”转变成了“意识流” 在我看来 故事才真正进入了高潮 。“在这座城里,名字并无意义” 读到这里 就像看到《穆赫兰道》里歌剧归来金发女扭头一看屋里只剩自己一人时的惊艳 瞬间让我血脉喷张 对神秘和无意义的渴望隐藏在了现实枯燥的生活和大量平庸的作品里 却得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一小段独立在时间长河里的故事 可以是千年前的古书卷载 也可以是千年后的当代爱情 可以是梦里的光怪陆离 也可以是精神病人的疯狂臆想 一切都无所谓 仿佛一栋悬在空中的海市蜃楼 寻找它的真实来源是对它的美的亵渎 又像是《三体》里女主角拒绝知道自己所在的人间仙境的地理位置 时间、位置、因果、逻辑、记忆 有了这一切 跳动的音符就变成了枯燥的乐谱 这些永远是对想象力之美的枷锁

  另外让我欲罢不能的是小说后期作者塑造的那座长安城 在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片虚幻的纯黑背景下 鹅毛大雪点亮一座孤城 唯有一个白衣女子翩翩起舞 远方黑色斗篷下一个影子独自站着 一会儿漫天雪花变成了落叶 总在天上飞舞 不落到地下来。。 “在整个自由奔放的秋季 长安是一座空城 你可以像风一样游遍长安 毫无阻碍” 也许是梦境般的长安景给了故事梦幻的色彩 或者是意识流的故事增添了长安景的魅力 这一切对我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有了以上这一切 小说的寓意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薛嵩故事中反复提及的学院派和自由派 或许正是作者对社会即成规矩的反抗和无奈屈服 历史的脐带是否可以理解是王小波对历史学的讽刺? 这倒和我对这门学科一直以来的反感不谋而合 性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太多专家分析和理解的比我透彻 最后是失忆到找回记忆的过程贯穿全书 “我把记忆当成可厌的东西 想服苦药一样接受着” 随着记忆的回归 “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一切梦幻趋向现实 故事戛然而止 合上书我开始想 我是否能有机会失去一次记忆 走出门外 好好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

  《万寿寺》读后感(九):错动变形的世界是我的心

  gt;绝望是无限的美好。

  gt;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过了一会儿,我才骤然领悟到:这本书原来是我的。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属于我的东西──说起来平淡无奇,但我确实没想到。病房里弥漫着水果味、米饭味、汗臭味,还有煮熟的芹菜味。在这个拥挤、闭塞、气味很坏的地方,我迎来了黎明。

  gt;在我看来,黑白两色的空间,冷热分明的温差,加上甜得发苦的花,就叫做“性”。

  gt;当一件羞辱的事降临到你头上时,加入你害怕羞辱,就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下来。否则就会有更大的羞辱。

  gt;长安城里的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万寿寺》读后感(十):像梦一样的小说

  提起王小波,谁都不会陌生,自从他去世后,王小波热就没有降过温。他的时代三部曲,想必是家喻户晓。《万寿寺》是《青铜时代》的第一篇,也是我读的第一部王小波的书。

  万寿寺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朝修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现在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初看这个题目,还以为小说是关于万寿寺的故事,然而,读完之后,感觉其实跟万寿寺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非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万寿寺上班,是他写作的一个地方,仅此而已。

  这部小说,读起来像元小说(元小说就是写如何写小说的小说),但又不完全是,总体看来,还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在里面。但是,如果说它是一个好故事,那是一点都不敢的。整部小说,最完整的情节就是主人公王二从被汽车撞倒失去记忆到最终恢复记忆的情节。而小说的主干却是王二在失忆的过程中去万寿寺上班所发生的事。首先介绍一下王二,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本来思想跟别人就不一样,表现出痴痴的样子,而且他有修理癖,他被汽车撞的原因是心里放不下万寿寺被堵的厕所管道。被撞之后,住进了医院,从此失去记忆。出院以后被送回到万寿寺工作,很多人不知道他失忆,就连他的妻子都不把他当作是失忆的人,然而他就在一群陌生人中间生活着,不过最后终于恢复了记忆。在失忆的一段日子里,主要有这么几件事情,第一,领导不满意他填写的这一年度准备完成的论文题目,让他修改。第二,他翻看了以前写的小说手稿。第三,他的表弟来北京看过他。第四,他和他不认识的老婆在一起生活。这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梗概,然而,这是经过概括总结之后的思路。他的小说原本是把这许多事情都参杂在一起,有时候一句话里就穿越了时空,有千年的跨度。因为王二的小说手稿是一部关于薛嵩的故事。

  薛嵩是谁?是大唐人,长安的纨绔公子,变卖掉家产去湘西当了节度使,在他的手下,有一群他花钱买来的雇佣兵和两个营妓,一个老妓女,一个小妓女,在一片荒蛮之地开始他的传奇生活,后来他抢了红线当老婆,于是三个女人之间展开了争夺薛嵩的大战,其中当属老妓女最为耀眼,她花钱雇了刺客,一群泛着篮光的人,去杀薛嵩或是红线,顺便把小妓女也要杀掉。当然结果是刺客没有成功,要杀的人都没死,而老妓女却死了,还是被薛嵩一箭射死的。

  《万寿寺》是一部能够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不知是今生还是往世的感觉。另外更有意思的是,薛松的故事,根本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故事,就连薛嵩本人,也不是一个人。开始他是一个身体颀长、健壮高大的形象,他手执一根铁杖,担一捆柴火,赤身裸体走在冒着热气的湘西红土山坡上。他是节度使,虽然他的雇佣兵根本不听他的话他也是湘西这片大地的节度使。他还抢了苗寨酋长的女儿红线为妻,与他的节度使的身份很是般配。可是后来薛嵩也还是节度使,但是他却变成了一个能工巧匠,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座凤凰城,城里的一切设施都是薛嵩设计制造完成。为了抢红线,他还精心制作了囚笼,手枷和脚镣,还有敲晕红线的棍子。再后来,薛嵩又成了修理工,而且仍在长安城,王二说这可以是薛嵩去湘西之前的事也可以是从湘西回来后的事。他在去修理一个热水器时,爱上了弄坏热水器的一个学院里的女生。学院的总监嬷嬷要监禁那个女孩,而薛嵩一展身手,把她救了出来。

  说起刺客,在那一群泛着蓝光的刺客到来之前,老妓女曾派过一个刺客去杀薛嵩或是红线。王二说这个刺客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个女的。刺客被逮住之后必定是要杀死的,然而杀的方法却是红线和她商量过后最终决定了的。

  如果想给这本小说写一个条理清楚的总结,估计是行不通的,因为小说本身就像是一滩泼在光滑地面上的水,难以成形,却又可以成为任何形状。

  如果说这本小说有所隐喻,我认为他是在挑战传统,挑战故事,打乱叙事。以往的小说,有铺陈直叙,有倒叙,有插叙;语言或平实,或华丽,或本土,不论如何变化,终究是在讲一个故事,是一个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是固定不变的,事情或对或错也是固定的,总之是钉是钉铆是铆的。然而《万寿寺》却不同,这里不是一个故事,是千万个故事,薛嵩不是一个人,而是任何人。名字在这里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人都可以叫做薛嵩。王二还说,其实那个被从学院救出来的女孩就是老妓女。薛嵩的凤凰城里有两个妓女,一个老妓女,一个小妓女,然而,老妓女也曾是小妓女,小妓女也会变成老妓女。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有万种可能性。

  读这本小说,也许一开始读不下去,但是只要坚持读,就会越来越喜欢它的松散,它的无条理,它的万种可能,读完虽然有一种头脑发晕的感觉,但记忆保证深刻,因为你需要好好回味一下,理清它到底在说什么,其实慢慢回味能让你发现很多读时不曾有的味道。

  比如说,薛嵩为了抢红线,抛下其他所有的事情不管,耗时耗力给她做了一个精美的囚车,为了做一根满意的雕花的棍子,他不知废了多少木材。然而这根棍子是用来敲红线的后脑勺的,使她晕倒好把她装进囚车里带回家。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恋爱和婚姻?恋爱时,男人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女人高兴,把女人捧在手里,装在心里,含在嘴里,细心的呵护,百般的宠爱,让她心中的公主梦得以实现,其实这些是多么像在造一根精美绝伦的棍子,把她敲晕在幸福的爱情海里。之后,乘坐奢华美艳的囚车驶进婚姻的殿堂。从此,这个女人的一生都必须是这个男人的妻子,做妻子该做的事,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总走不出那温馨甜美拥有一切的囚笼。

  最后再说一句,这部小说更像是一个梦,梦是没有约束的,梦是可以穿越的,在梦里,什么都可以实现,什么都会变成可能,只要你能想的到。读梦一般的小说,虽然不知所云,但记忆深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万寿寺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