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忽然七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忽然七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2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忽然七日》读后感精选10篇

  《忽然七日》是一本由[美] 劳伦·奥利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忽然七日》读后感(一):未成年的蝴蝶效应

  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被他的简介吸引。

  我曾被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过,所以这本书的简介对我有十分的吸引力。

  但是看了以后忽然有点失望——所有它试图告诉我的东西,蝴蝶效应似乎已经告诉了我。关于事物的不可预知,关于事物之间密密麻麻的连线。同时蝴蝶效应显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蝴蝶效应更灰暗,更无法控制,更让人感觉无法逃脱。

  如果你没有看过蝴蝶效应,或者这值得你一看⋯⋯我认为这就是相对于更微型而且更光明的蝴蝶效应。

  但是也许这本书好在,蝴蝶效应只告诉了你原因和结果,却没有告诉你这个原因如何,为什么要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只能看见主人公从小时候不停的跳回现在,又从现在跳回小时候。而这本书把从头到尾的线都叙述得清清楚楚。

  这是给未成年青少年看的蝴蝶效应。

  《忽然七日》读后感(二):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没有结局的结尾,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感受,但是,也因此,让我思考了整本书的意义,它不是一篇小说,也不是一部电影,它承载着的是青春友情爱情快乐悲伤幸福背叛成长人生

  我喜欢看美国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像是《贱女孩》之类的,总是觉得那样的青春才是真实的,才是一个女孩在最美的花季雨季应该做的事。我想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想做些疯狂的事吧,都想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所做的事想惹人注意、喜欢被人吹捧、自己朋友是自己一个人得,不喜欢被人孤立,不喜欢朋友欺骗自己,不喜欢背叛与寂寞···

  跟随萨姆一次次的醒来,她所做的或者说想做的,都不是我能预料的,可以说,作者带着我一步步的跟着萨姆的觉悟去经历每天同样会发生的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想过:也许,这是萨姆的一次梦,梦中出现了她在同样的七天做过的事,等她真正醒来了,才会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新的一天才真正开始;又或者,萨姆在第一次就已经死亡了,这些只不过是她最后的想象,死前的想象···可是最后,最后一次苏醒,萨姆明白了,这是她的最后一天,她要把这当成最后一天度过。

  我知道,这只是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件小事,在每天都会发生,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一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中读到的,只能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其说这本书,是拯救千万个青少年的心,不如说,这是一本拯救青春的钥匙。

  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度过,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你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你所要拥抱的人有很多,你所要亲吻的人有很多,你所要爱的人有很多。

  《忽然七日》读后感(三):从崩溃到觉醒的七天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虽然我也不相信自己会重生,但我要证明自己是个好人,我也不得不证明自己值得让生活继续。”

  “我终于明白,上帝给我重生的机会,是让我重新去发现生命价值和意义。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重拾人生的美好,去改变我曾经做错的事情。”

  “他们说,当你死的时候,你的一生都会在眼前闪现,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只看到了自己人生最精彩的时刻,那些我希望记住的事情,还有我希望人们借以记住我的事情。”

  上面的三段话,很喜欢

  本书仿佛在看电影一般的,随着主人公过着不同的同一天,最后安静的离去。没有说教,没有轰轰烈烈,仿佛主人公的七天,象征着我们不同的生活层面,仿佛可以触及到,最后直达心底........

  《忽然七日》读后感(四):颠覆的构思,重生的七日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科幻小说,在初读时,我曾经一度很难进入状态,呈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是几个高中女生——萨姆、琳赛、艾米、艾拉迪混乱而挥霍的青春,她们虚荣、自负、胆怯、盲目……在丘比特日无聊地攀比着谁收到的玫瑰最多,谁是最受欢迎的女孩,她们的思想很肤浅:将爱情当做可有可无的装饰,对亲情熟视无睹漠然置之,至于友情,不过是参加派对时互相取乐的一种工具。她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肮脏的咒骂、迷幻的音乐,以及没有灵魂性爱……直到一场车祸,一道白光,将所有混乱的生活推入时间的怪圈,在彻头彻尾的寂静之后,开始一场新的轮回,所有的时光都回到起点,所有曾经真实地发生过的事情,都淹没在时间的旋涡中,倒退回那一天的起点……

  尽管我很不喜欢书的第一部分,即使在读第二部分时,也依然有种无法专注的无力感,但我依然要求自己努力地读下去,以寻求最终的答案。那是一种渐渐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豁然开朗,伴随着自己的阅读,似乎有很多束来自天堂的光线渐渐地透过厚重的云层投在我的身上,温暖而明亮,日子依然在2月12日那一天不断地开始和终结,萨米却在时间的旋涡里发生着缓慢而美好的转变,有一些曾经被她忽视的东西渐渐开始被珍惜,有一些曾经不敢做的事情也开始勇敢地面对,如果说她曾经的生命象一张巨大的网将她束缚在网的中央动弹不得,那么现在,她开始努力地挣扎着与命运对抗,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去左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是被命运所控制。我欣喜地看着这种微小的变化在萨米身上一日日地呈现出来:她开始愿意陪八岁的小妹妹伊奇散步,她开始试着温柔地回答妈妈的问题,她开始停止与朋友之间的讥讽嘲笑,她开始放弃炫耀丘比特日收到的玫瑰……

  到了书的第七部分,萨姆宛若新生,她的思想里充填着洁净芳香而温暖的情感,她懂得爱和被爱,擅于感知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牢记自己人生中那些最精彩的时刻:午夜时和伊奇溜到海边的奇妙经历;和朋友一起做舒芙蕾蛋奶酥的快乐时光;炎热的八月躺在阳台上闻青草味道时的小小幸福;下雪的圣诞夜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苹果酒的平静欢愉……

  即使死亡终将来临,也不再畏惧,因为生命中充满着动人的回忆,这些回忆令人感觉充实和幸福,在不断轮回的七日之内,生命中所有的可能一一呈现,而萨姆,她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引领自己迈向最完美的人生。

  我不知道,人生是否真的能拥有有这么多的机会。不过我想这本书真正要告诉读者的,并不是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而是每一种可能性所寓示的不同人生态度。作者用一场寻常的车祸,一群年青的生命,引出一个个成长和蜕变的故事,情节的架构堪称奇特,背后的寓意则更为深刻。它让我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想到《阿凡达》,或许是因为它的构思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就象《阿凡达》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吧!

  合上书后,开始思索: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我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呢?能否象萨姆一样,尽情地敞开心扉,用温情和关爱去拥抱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死亡真的来临的那一天,会是一次黑暗中的痛苦下坠,还是光亮中的自由飞翔?

  《忽然七日》读后感(五):永远都不晚

  老公给考在kindle里的书,后来又买了纸质版,半天的时间看完。

  书的一开始,感觉超级无聊,美国的中学生真的都是这个样子的吗?那该有多么空虚和无聊(好吧,这么说是不是暴露了我的年龄,我大概已经过了那种肤浅的无聊的年纪了),直至第一章的结束第二章的开始,我才开始有了兴趣,评分从5分上升到了8分,才有兴趣拆开纸质的再仔细看一看。类似的题材应该有很多,但是也还算新鲜,翻译的没有感觉其他人说的那么烂,而且描写的还是很细腻到位呢。里面的女主感觉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每一天都会有变化,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感悟,直到最后一天。典型的美国思维和美国行为方式。可以一读。摘抄了两段感觉不错的话,不想打字了,这么放上也可以看看。

  《忽然七日》读后感(六):忽然七日

  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开始看这本书,中间吃了早午餐,到下午看完从床上晃悠悠站起来,面前的视野里,是一圈一圈的的槐絮团被轻柔的龙卷风带着打转,从地上旋到空中,想起书里漫天的雪花从天而降,而这槐树的花温柔地扑向天空。

  我真的很久没有见过大雪了,很怀念。

  但我不喜欢书里的雨雪,让那孩子冻僵麻木,以至于没法拉住冲向路面的朱丽叶,好几次,没能拉住她,我甚至觉得气愤了,都怪这雨雪。

  人们无法改变吗?我相信可以的。善的幸福感那么强,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善良的,在做对的事情吧。那些持续作恶的人,要么没人告诉他他有多么的邪恶,要么迟钝、愚蠢地跟班、被周围的人屏蔽掉了外界的评价,慢慢的也就变得无动于衷了。很多很多人在被骂为贱人,被细数罪行的时候,会愧疚吧,很多人会有勇气去改吧。喜欢并感谢那些直言直语的人。

  萨姆和她“受欢迎”的朋友们,给别人起外号,长年地耻笑作弄别人,在每个学校里都很常见吧,可是这真的很可怕,如果那些玩笑没有随时间而飘逝,永久地成为某个孩子的伤疤。童年的阴影会笼罩一生吧。一定很可怕心酸的,我一直不敢看《小牲口》,不敢去看童心里无知的恶。很早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淘气的小学男生一个老师的挖苦让他灰暗了一生。小朋友们不知道内心受了怎样的伤,也不懂得表达,等他长大,个性、品质已然成型,如果没有很幸运地遇到转折,他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我以前的愿望是当个小学老师啊,要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关心不伤害每一个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人爱,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到现在了,我是要到退休之后再去小学教书吗?

  关于一生的闪现,我也很想有很多旧时的回忆,就像她说,即使长大了有了新的兴趣,偶尔翻出儿时的收藏,也会爱不释手吧。

  《忽然七日》读后感(七):讲一个关于死亡的话题

  一连看了几部外国的讲述青少年的小说。无论是橘子不是只有一种水果,还是暮光之城,或者是苏珊日记,突然有点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看他们,不过转念一想,如果退回10年也许我看不懂。因为生与死的话题,毕竟对孩子来说有些沉重和遥远。

  同是讲死后的故事,苏珊的日记和忽然七日相比,苏有这一种怨恨,而忽则更多的是积极。

  苏珊死后久久停留在家人的身边不肯离去,而忽然中的沙姆却勇敢地一遍一遍地面对死亡的那一刻。虽然知道自己的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每一次重新过这一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努力,她真的想去改变什么。

  最近看了多了关于死后的种种,然后就会问自己:若死了会怎样?就像朋友会问我很多假设性的问题,我会回答没经历过不知道一样,我也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只有真的到了那一刻才会明白,或者也许到了那一刻也无法明白。

  :在中国传统中的头七,原来在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找到文化的相通了。

  他们说,当你死的时候,你的一生都会在眼前闪现,但是,并没发生在我身上。我只看到了自己最精彩的时刻。那些我希望记住的事情,还有我希望人们借以记住我的事情。

  因为这让我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他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

  他们就是意义。

  我不畏惧,如果这是你想知道的。死亡的时刻,充满了声音、温暖和光明,那么多的光线注入我的身体,吸走我的灵魂:一条光的隧道通向远方,一直向上、向上、向上,如果唱歌是一种感觉,那么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这道光,这种升腾,宛如微笑……

  《忽然七日》读后感(八):一点感想

  一个有关于救赎的故事。我喜欢这个结局,不可能每一个回头的浪子都会皆大欢喜,你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校园欺凌多不多呢?小孩子更加赤裸裸,眼光更加短浅,长相、身材、智商、成绩、家境、性格……等级足够分明。欺凌不一定是围殴毒打,有时候,孤立和嘲讽更能摧毁一个人。很幸运,我反应够快,不会被嘲讽;天生就喜欢独处,孤立更让我开心。我没有感受过校园暴力的痛苦。

  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描述的那种连锁反应——你把车位让给了一个同学,她因此没有失去参加比赛的机会;你揭穿劈腿男同学的谎言,造成一个无辜的女生分手痛哭;你无意撞破教师之间的秘密恋情,因此逃脱一场惩罚……说不清谁对谁错,生活环环相扣。你现在做的一切选择,日后都有可能在毫无关系的地方体现出来,让你瞠目结舌。所以……认真对待吧,不管是什么。最糟糕的不是“我输了”,而是“我本可以”。

  大二开学快两个月了,状态一直不好,生活已经陷进了恶性循环未来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种下的苦果等着我吃呢。快点拔出来吧,从这臭气熏天的泥泞里。

  《忽然七日》读后感(九):《忽然七日》是部好小说。

  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和朋友聊聊了?

  有多久没有亲切的拥抱父母了?

  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用心看看周围的世界。

  树梢上的嫩枝,或者,是树荫间的呢喃。

  如果今天就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会难过自己没有那样做么?

  《忽然七日》是一位友人推荐我看的,

  他看了第一章后感觉这本书情节推动太慢,

  实在是太适合催眠的图书后,

  就把看书的重责大任推给了我,只想知道故事梗概就可以了。

  我很遗憾他没有看完,阅读是场美妙的事情,

  唯一需要的,就是坚持下去。

  听说韩剧之所以拖沓,

  是因为电视剧里,主人公的眼波流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波折,

  都被细腻的表现出来,

  一个细节占用个几秒,好几十集的剧情就托开了。

  当然一家之言,听听就是。

  但《忽然七日》,就是这样细腻的表达的。

  少女萨曼莎的生活光彩而欢乐,

  她是学校的“受欢迎”群体,

  有着美好的友情,爱情(暂且把她和男朋友的感情定义为爱),

  她深知自己的幸运,

  甚至会想等自己成年以后回忆起现在的这段时光,

  都不会感到虚度光阴。

  她于丘比特日醒来,等待着一年中既普通又特别的浪漫日。

  她感受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却不知道在十几个小时之后,

  她的生命也会在这个浪漫日终结。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萨曼莎。

  但我们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青春,自信欢乐、阳光美好。

  我们会觉得生命会无可取代,

  人生会就这样持续下去,保持着永远的状态。

  我们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失去,甚至摧毁什么。

  或者是为自己操劳的父母,

  或者是爱着自己却又无法靠近的兄弟姐妹,

  或者是某个,善良而单纯,却因为种种原因,备受排挤的同学。

  当时间过去,我们会成长,

  那段闪亮的时光中不发光的部分,逐渐被我们遗忘,

  变成华丽袍子下面,那些稀稀疏疏的虱子,

  偶尔想起来,怅然若失。

  于生命最闪耀的时刻终结,

  萨曼莎也许是不幸的,但上天也给了她幸运。

  她时间不多,只有短短的一天。

  在循环往复的重复中,还好,她摸索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从而挽救了别人,也挽救了她自己。

  我们没有这种机会,

  但还有时间。

  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我是爱他们的。

  这样,才不枉此生。

  《忽然七日》读后感(十):To be a bitch, or a freak?

  看多了美国高校的喜剧,假想一下如果此时此刻,你将是一个刚刚升入中学的新人,一切都是新鲜的,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标签和绰号——这是属于你的第一天,你愿意去当一个bitch,还是一个freak?

  itch,就如同这本《忽然七日》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更如同《绯闻女孩》里面那些趾高气扬,每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校园新闻的漂亮尤物和光鲜帅哥们。你要有胆识,有个性,有魅力,才可以成为bitch。每个人都知道你的名字,每个人都会在人群里第一个注意到你的存在。bitch就是女王,bitch就是胜利者——至少在大多人的眼睛里是如此。在情人节收到最多的玫瑰花,可以在派对上对那些羡慕的眼神们保持无视,只和最受欢迎的人眉来眼去,只站在最受欢迎的最高梯队里……

  freak则是另一个极端。你可以想象,个性也是一种很难描述的东西,如果你的爱好是棒球和曲棍球,那你就会是性感的代名词,但如果你的爱好是化学试验——你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传说中的变态、精神分裂者、猥琐男和跟踪狂。

  一个“正常”的人,在美国的校园里,只有两种路可以选择,一种就是成为隐形人,你就好像埋没在人海当中,就像《绯闻计划(easy A)》里面的女主角说的一样,如果把学校当成是google地图,那我至少要有10层楼那么高才能引起注意——在个性张扬才会引起注意的美国校园里,做一个普通人,就意味着没有人会记得你的面孔,或者是当人们看着你的脸他们脱口而出的很有可能就不是你的名字——做一个人群里的幽灵?一个派对上的无名者?如果可以选择,很多人大概都不愿意这么做。

  另一条路,就是追随者,对于bitch,追随者们一边艳羡,一边随时准备取而代之;而对于freak,追随者们当然变本加厉地予以践踏与鄙视——

  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清晰而分裂的“等级”——如果用这些分类来概括这个故事,那么允许我剧透一下,这就是一个bitch女发现自己的真爱不是bitch而是freak,顺便还拯救了另一个freak的故事。

  但这完全没有结束。就好像所有的校园喜剧一样,正直善良的女主角成功打败了漂亮的贱人女二号,赢得了帅哥王子的欢心和诸多校园最追随者,然而谁知道故事落幕之后,女一号不会成为第二个女二号?造成所有的分层的核心,不在于谁更善良谁更邪恶,毕竟,哪怕是《忽然七日》里面那个嘴贱的琳赛也有一段让人心酸的过去,在某个故事的版本里,她是那个善良正直可爱的女一号,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她却成为了背叛自己闺蜜的bitch;又比如说《忽然七日》里面的各位让人几乎都记不住名字的追随者们,当她们跟着女主人公穿梭在高级商场里,用偷来的信用卡疯狂购物的时候,她们难道就不会成为未来的四人组?

  你要成为bitch,还是成为freak?或者是默默无闻的隐形人?还是没有主见的追随者?这不仅仅是美国校园的事儿,更是一道不能回避的人生选择题。

  我总是觉得有一个道理,我是永远无法反驳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方式,所以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就比如说有的人选择了和女朋友相恋七年,谈婚论嫁,然后却在婚礼之前几个月迅猛地投入到一段新鲜的恋情里,然后轻易地就改变了当初的承诺——这是他的选择,你可以从道德上鄙视他,却无法断定他的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

  当一个人做出每一个细小的选择的时候,都决定了他未来要走的那条路的模样——这就是蝴蝶效应,就好像《忽然七日》里面那无数个可能性,在某一种可能里,你是个圣人,而在另一种里,你却是一个荡妇。

  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或许对萨曼莎来说可能是——换个方式,假如第七日之后,这一切都是一场梦,萨曼莎的未来会因此得到巨变么?她又能将这种改变坚持多久呢?

  或许,人生,正是因为这样无穷的分岔口,才显得奇妙无穷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