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孽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孽子》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孽子》的读后感10篇

  《孽子》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孽子》读后感(一):越限制越阴暗,越开放越明朗

  同《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一样,淋漓的都是黑暗、野性和绝望

  大概越是被禁忌的爱情,就越疯狂。之前看邱妙津《鳄鱼手记》,满篇的歇斯底里一样的爱情要溢出。

  好友玛塔在她的书评里说:“不知何时起,耽美变得如此偏斜又暧昧,狭义成一种单调的文学,这种文学畸形、扭曲、却又无比真实。圈禁在这类文学中的人,极端又偏斜,他们不眠不休,他们疯狂执拗,自顾自地在圈子里媚态横流,仿佛蔓延社会的边边角角。然而至始至终,他们都只是在圈子里,持着诡异的世界观,妄图融入社会,却又这般将自己圈禁其中,免外界干扰。”

  在现实中,同性的爱情被歧视、被打压、也没有法律的保障。无论是同性酒吧、同性网络的聚集地,大概都是像文中的“新公园”一样的存在----青春鸟们的栖居地。

  进入大学以后,才真正看到不爱异性爱同性的人----不过室友说她们中学时期就曾见过。但是大学里似乎也更加开放-----远离了家庭,至少可以有很长一段时间远离禁锢。

  近几年天朝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同性爱情和婚姻,只能说如果传宗接代思想继续根深蒂固地在中华延续,即便有了同性婚姻也无济于事。因为家庭依然会逼迫他们去结婚生子延续香火。

  这种在二次元疯狂传播的爱情,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

  而这种悲剧也衍生了更多悲剧:那些不被丈夫爱甚至被虐待被当做生育机器的同妻,那些因为偏执和无望的绝望的自杀……

  解决问题的方式,便是真正的尊重和理解,真正的不偏不倚

  好像大家都喜欢极端言论。这一群说对方天生有病滥交恶心,那一群骂这边不懂真爱只懂繁殖。无论哪方都充满了优越感,觉得自己能够尖牙利嘴刺痛对方那些愚蠢的人类。

  而且天朝即便“撑同志,反歧视”似乎也是只针对男性-------女性之间的爱情好像受所有人的鄙夷。腐女喜欢的是男人在一起,直男自然厌恶现实中的百合,而男同中厌恶和歧视女性的肯定不少。

  “我只萌二次真基佬真恶心”“尼玛我们寝室有同性恋”烧死异性恋”“异性恋绝不是真爱”

  这就是所谓公平?一定要压死一方,另一方才能呼吸?一定要双重标准才能满意?

  “女(男)人哪能比上男(女)人,这个物种+各种侮辱用词”

  这就是所求结果?用一种歧视代替另一种歧视?

  《白夜行》里写道:“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

  这是所有类型爱情的向往---------能够在太阳下自由地相爱,能够有阳光照耀并无惧规则--因为仅仅是爱情不会违背规则。

  不需要在“新公园”才能自由,也没有鄙夷的冷漠的眼神

  而那些悲剧极其衍生悲剧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相关视频:

  于恐同歧同、于不分情况撑同伐异:《你只需要爱吗》---交换角度。

  《孽子》读后感(二):失去窝巢的青春鸟

  quote:“你们是一群失去了窝巢的青春鸟。”“如同一群越洋过海的海燕,只有拼命往前飞,最后飞到哪里,你们自己也不知道——” P190

  现实社会,大多数中都习惯了以异样的眼光去看这样一群人。并且正是因为我们是大多数,而对方是少数,就使我们以为自己又权力去鄙夷、消除他们,扮演摧毁这些“青春鸟”窝巢的角色……其实,如果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以同性恋对最自然地结合方式,大概异性恋者也只能在夜幕下遮遮掩掩地进行。

  对这样一本书,同性恋的题材就已经决定它必定承担着这带来的许多意味深长的东西。并且也马上就让人联想起白先勇在写这本书的十年之前就宣布他是同性恋者(近日,看白先生的《蓦然回首》,里面提到他父母姐姐先明的精神痛心疾首,我想白先生这种性取向必定也给他家庭、他父母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本人似乎回避了这一点)看到彩页白先生的相片,觉得他确实是相当儒雅的一个人,相信一定很有魅力。这样一个男人,却是同性恋者,以世俗眼光来看,实在有些可惜,再如张国荣。当然,对待这个群体,实在应该宽容。尽量避免或减少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所带的身份预设。

  我自己倒是觉得,这本《孽子》实在比《北京人》逊色许多。整个故事讲李青以及他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活困顿,其中插叙了不少人,不少可歌可泣悲情。然而不知为何,总觉得其的厚度远不如《北京人》那样。大概我更喜欢与文化传统、生死人性等重大主题紧密相关的作品。

  《孽子》读后感(三):在我们的王国里

  如同一圈紧密的围篱,把我们的王国遮掩起来,与外面的世界暂时隔离。然而围篱外面那个大千世界的威胁,在我们的国土内,却无时无刻不尖锐地感觉得到。

  花了两天时间认真完整地读了一遍这本书,以前了解到的那些章节言语随着这种系统性的侵蚀一点点模糊了,完全记不得了,因为浑然一体的东西,是没办法摘出来的。向木心先生说红楼里的那些诗句像水里的水草,从红楼这个水里捞出来,就不好看了。在这两天的阅读中,一直断断续续地哭着,本来也是泪点特别低的人,遇到这种剧情更是毫无抵抗力。后来觉得像那只野凤凰,阿凤,爱哭,停不下来,要洗净身上的血毒。我是想洗净这不愿留住的怜悯和不合时宜的感慨吧。

  阅读的一开始并不是很被白先勇这种陈旧的细腻的质朴的文笔吸引。越看越深,在那些睡莲池,锦州路,南阳路,酒吧,地下室,一条条的汗水,台风,长长了的头发,像胶一样的炙热空气,红油炒手炸花枝‘’‘在这些的缝隙里,我看见堕落街的克里斯蒂安娜,半支烟的万宝路,男孩别哭的布兰顿,喋血街头的细荣阿b’‘’他们战抖在西德的床上,醉酒在香港的巷子里,嚎啕在德克萨斯的荒野,滴血在越南的街头‘’‘能写市井里的残缺的作家,总是让我心生喜爱。市井就在我家隔壁,残缺才是生命的完整。想起《告别的年代》,说醒过来发现自己蜷缩在死亡的形状里,他们是一样的孩子,他们想打个哈欠,发现自己醒了。小玉一直在说的一句话,为什么把我生到这世上,给我一生一世苦难

  马路天使,这个名称让我在鼻涕眼泪里笑出了个鼻涕泡,《我们不是天使》,还有《真爱人生》里,我们,天生不是宝贝。是啊他们天生不是宝贝,他们有着一颗常年流着血不肯结疤的心。阿凤是没有心的。可是他流了灼烧别人一辈子的血。

  我应经不晓得自己在说什么了。情绪激动

  《孽子》读后感(四):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早听说过白先勇的这部小说,白先勇是名将之后,以为他的小说我是不感兴趣的。

  半夜读了以后却觉得 悲从中来直欲放声一哭。想说却不知要从何说起,就像当年这本小说出来后台湾评论界想批评却都不约而同沉默了一阵子,最后只是站文学的角度草草批判了事。

  白先勇的长篇只有这一部。

  一开场便是主人公李青在实验室和50左右的光头男教员干苟且之事被校方抓到,随即开除,之后又被父亲逐出家门。

  后来倒也没有提李青是如何被胁迫的,真是没有必要了,已经去公园做了靠身体赚钱的行当,这些还有什么重要的。至于喜欢的人,心里大概也是觉得不配有的。

  俞先生恐怕是我遇见的这些人中,最正派,最可亲,最谈得来的一个了。可是刚才他搂住我的肩膀那一刻时,我感到的却是莫名的羞耻,好像自己身上长满了疥疮,生怕别人碰到似的。我无法告诉他,在那些又深又黑的夜里,在后车站那些下流客栈的阁楼上,在西门町中华商场那些闷臭的厕所中,那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人,在我身体上留下来的污秽。我无法告诉他,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大台风夜里,在公园里莲花池的亭阁内,当那个巨大臃肿的人,在凶猛地啃噬着我被雨水浸得湿透的身体时,我心中牵挂的,却是搁在我们那个破败的家发霉的客厅里饭桌上那只酱色的骨灰坛,里面封装着母亲满载罪孽烧变了灰的遗骸。俞先生一直不停地在拍着我的背,在安慰我,可是我却愈哭愈悲切,愈更猛烈起来。

  这群人的结局早就注定了,每个人都在轮回无可避免。你们是一群失去了窝巢的青春鸟,如同一群越洋过海的海燕,只有拚命往前飞,最后飞到哪里,你们自己也不知道。

  听说真正的结局是李青最后回到了公园,又见到一个十多岁的男生,和他当初一样,他最后又回来了,小男生将要出去。最后都要回来的

  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我第一次跟大叔的恋爱大概也不会开始,结局都已经猜到再怎样也是作茧自缚

  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是,那个呆傻的大块头,管一直照顾他的杨教头叫 达达

  《孽子》读后感(五):不管境遇如何,请向前走。

  在平静中读完,心口有些闷,小众人群更不易,想要特立独行的尊重,所需资本只多不少。

  想起张的:人生如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人在社会中的资本就是那袭袍子,虽然袍子只是遮盖的一层布而已,但缺少了它生命更显满目疮痍,虽然希望一直在,倔强的坚韧的,却更多是无力的。我目前还是肤浅的,很多事情仍不能脱离袍子看本质,尽管我明白那袭袍子只是一层布,重要的是质,可没有那层布的基础,质也只是浮萍四处游荡,又能存有多深远,多长久?

  抓住这袭袍子,越华丽越好,毕竟只要愿意还是可以减少或避免虱子,扔掉袍子可就无处依存。不要再鄙视这袍子,很多时候在不愿承认不愿接受,根就是根,你无从选择,唯有正视它。

  还好每个人都在积极向前走,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孽子》读后感(六):流落,何处是归属 ∣ 评《孽子》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白先勇《孽子》

  民国六十年代,台北新公园里一群被称为“青春鸟”的同性恋沦落少年,因为被社会、家庭、亲人抛弃后,在这里上演的,互相追逐与寻找的心路历程和不为人知的生活。新公园的莲花池畔是他们的王国,没有白天,只有黑夜。他们世界里发生的很多欢乐悲伤,都是每一个不被接受的灵魂孤独的存在。故事便是从这群下层同性恋者的生活开始……

  “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赖孩子们。”哀悯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社会伦理纲纪之外的同性恋群体。李青因和管理员发生关系遭退学而被父亲驱逐,成了不被社会接受的边缘份子,和一群同性恋少年一同贩卖肉体讨生活。王燮龙因杀死自己的同性恋人阿凤,被父亲驱赶十年,念念不忘的是回家,却始终恪守父亲生前定下的规矩,“我在世的一天,你不准回来”。傅卫作为家中的独子,因性取向而辜负了傅老爷的深厚期盼,而在军中自尽。

  一个个被驱逐至暗林里彷徨失措的少年们,在不见天日的爱欲世界,只剩下最原始的生物本能。当他们隐藏在旅栈阁楼的破旧床上,赤裸的两人却把心中最隐私,最不可告人的事情,互相吐露出来。同性间的爱恋,即是情欲使然,更是这个群体归属的基本需求。在不受接纳、隐晦躲闪的失乐园,孽子们摸索与追寻、依恋或自我放逐,孤独地在自主和被摆布之间徘徊,尝试去追求自己的渴望并抵抗坠毁的命运;在被边缘化的生活处境中,承受着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台北这座都市永远充满着希望,容纳下本该活在贫民窟里面的这群人,继续生存。《孽子》的故事,如同每个天色渐晚的城市里,那些流落的灵魂,渴望着一盏为自己而亮起的灯。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当它大的时候,永远找不到想找的人,在拥拥挤挤的早高峰里,只剩下自己淹没在人群中的形如蝼蚁。当它小的时候,永远走不出一种失落,却在半夜回家的路上,偶遇拉长的身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秘诀,而有一种说法是:“幸福的关键,那就是归属感。”望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和闪烁的霓虹,暗自解读着每一张陌生面孔背后的故事,好像他们都要比我幸福,因为他们路程的终点,是归属,是被需要的期待

  我猜想,某个城市的归属,也许就是:在这片地方,保持同等自由的灵魂,不被歧视,不被质疑。一个人的陌生城市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只是不愿即使自己全副武装,依然觉得孤立于这个世界。傍晚下的旧居民楼,不时飘出家常菜的香味,或许窗口里头,只是一个和我一样,同样只喜欢吃小葱炒豆腐的少年。但愿万家灯火里,他无须刻意迎合,在放入下所有防备的地方,不用混杂着欲言又止的谎言。无论是谎言的善意,还是善意的谎言,终须理解,才能在渐行渐远的路上,不再逃避

  常常会忘记,归属也需要某个人的支持。平静的生活,总是尽力表现出最棒的自己,在推开门的那一刻,才发现一个人的落寞。或许,该有那么一个人,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以随时放下心理防备,可以让紧绷了24小时的神经,稍微懈怠消沉。在找不到努力的意义,醉酒结束的凌晨街头,允许我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后他会用实质性的行动帮助我,重整旗鼓继续上阵,告诉我,“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对抗这个世界,不要害怕倒下了便没人理会,你的背后还有我”。

  回忆往事总会夹杂着许多理不清的因素,比如错过的人、远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特殊因素也会变得十分独特,似乎那时的人和事与现在完全不是同一种构成。想起《孽子》,时常会带给我这种感觉,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份永远挥着不去的缅怀。那些逝去的旧时光,简短的几页故事,便概括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看着昏黄的落日,渐起的凉意,这时候总有些伤感。有时候,想起自己的生活,或者想到自己将要面对的问题,我会边走边彷徨。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这就是人生。”

  WeChat:Lucasonce

  《孽子》读后感(七):寂寞的年龄

  在我们的王国里。我们总是在黑夜中才会出没。白天太过耀眼,让人无法泅渡。所以,寂寞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发酵。

  这样的年龄,独自落座。看着这个世界,以一种犀利的色彩,默然无语,只能承受。往前的路,太多需要一个人行走,不会有人协同,所以,细数心内的伤痛,这样的挽留,无可奈何。

  少年的爱,美得无与伦比,如同极光,划破天际,残留下那些短暂的艳丽,还是让人足以铭记一生。信念,如同烟火,转瞬即逝。我们,是一样的人群,只有拥抱住自己,才不会觉得太过寒冷。我们,奔跑在台北的街头,一点一点踩过影子,直到那些痕迹,再也无法磨灭,好似为了证明曾经存在过。

  我终于开始懂得,什么样的爱,才配叫做铭心刻骨。

  阿凤与龙子的决绝,一个挽留,一个逃避,最终,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那么,多年之后,传说中已经疯了的龙子,在公园里遇到的,应该就是他心中始终无法磨灭的阿凤吧。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爱过阿青,但是我能够看到,在阿青的身上,渐渐产生了与阿凤相重叠的幻影。

  我们选择妥协,在任何事情蜂拥而至的时候,先低下头去,给自己保留一个全尸。是这样的卑微,以为只要躲在象牙塔里,就可以免去腥风血雨。

  可是,无法逃脱,即使再怎么奔跑,黑夜还是无情地将你整个身子笼罩,所以,你才会蜷缩起身体,朝着那些人喊着,我无法洗净我已经肮脏不堪的身体,上面残留下来的唾液与污浊,如同烙印,提醒着我,一辈子只能浑浑噩噩,再无回头的时日。

  我们又为何把过去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怎么也走不出那个小小的世界。如同被无数链条束缚在了炼狱之中一般,火焰在灼烧,最终,支离破碎,化为灰烬。

  这样深刻的小说,已经不多见,比起现在流行在全国的那些耽美文,白先勇先生的文章,发人深思。

  《孽子》读后感(八):《孽子》之所以为《孽子》

  《孽子》一书是白先勇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同性恋的主题让它成为文坛上的标志性作品,但是《孽子》这个书名却并没有向我们过多地透露这一主题,更多的却是对父子关系的联想。

  书中新公园里的男孩子们在各自父亲的眼中自然都是孽子,但是这个“孽”字却透露出的不仅仅是父亲们对儿子的失望和责骂,甚至还有父亲们的自责。“孽”从何而来?阿凤那种怪异是骨子里带来的,野凤凰和龙子之间的爱情无疑是一场孽缘,而这孽缘和阿凤的怪异一样,是骨子里带来的,是父母给的。“孽”字一出,就证明了父亲们已经将自己视为造孽者。傅崇山与傅卫,王尚德与王夔龙,李父和李青,吴父和吴敏,这四对是作品中真正出现的父子关系的形象,前三对中,儿子打破了父亲地骄傲,成为名副其实的孽子,而最后一对却是父亲无止境地拖累儿子,但同样是“孽子”,因为“孽”在父子身上共存。傅卫和王尚德在故事开头就已经死去,所以,傅崇山对儿子的遗憾,王夔龙对父亲的遗憾相互转移。王夔龙要求见傅崇山为的是求得一份来自父亲的原谅,而他最后在傅崇山墓前的痛哭流涕也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为父亲送葬的遗憾。李氏父子也许是最幸运的一对,当李青见证了傅氏父子和王氏父子的遗憾之后,他已经领悟到了即使自己是“孽子”,也逃不开家中的父亲,而父亲看《三国演义》所深信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也已经预示了这一点。最奇特的一对父子是小玉和他活在“樱花梦”中的父亲,当前三者都被父亲驱逐之时,小玉却在坚持向父亲靠拢。其实,小玉的驱逐比前三者都早,他一生下来,那个为资生堂做事的父亲就离开了。而被遗弃了将近二十年之后,“孽子”终将会再一次靠近父亲。小玉的“樱花梦”其实是每一个人的“父亲梦”,如果王尚德尚存,如果傅卫没有选择自杀,每一只青春鸟都会选择飞回父亲身边,因为“孽”是父子之间剪不断的纽带。

  《孽子》之所以为《孽子》,是因为其中剪不断的父子情让人潸然泪下,在那些男人之间的性背后更多的是父亲与儿子的情感,青春鸟的故事其实是从父亲开始的。

  《孽子》读后感(九):青春鸟

  一群怀着孽情的年少男子。

  他们身世各异,秉性不同,却对一段段孽情难以割舍。

  有因为爱得太深,尖刀直指心脏的。也有因为不肯舍弃自由,逃离的。

  他们是一群青春鸟,由于种种原因飞到他们的安乐窝。在夜里,他们在空旷的街道上飘荡亦或是在某个肮脏的旅店的某个男人的身旁。他们的生活过的并不好,各有各的难处。

  他们也会有爱?

  他们寻找的更多的应该是安全感吧,在家里没有得到的,想在别人的身上得到。

  这是读的白先勇的第一本书。一直都喜欢生活化的长篇小说,淡淡的叙事,慢慢渗透作者的情感。一直觉得作者一再写那些火红的睡莲是有寓意的。可是那代表什么呢?

  《孽子》读后感(十):《孽子》是底层人的社会悲剧

  第一次听到“白先勇”这三个字是因为他的《牡丹亭》。第二次,他来我们学校做讲座,我却没有去,因为当时还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白先勇”对我而仍然只是符号。前两天开始读他的《孽子》,本来是奔着同性恋的噱头,读完才发现,“同性恋”这个标签完全不能代表这本小说——《孽子》更偏向于底层叙述,而和模式化的同性恋小说有着天壤之别。

  《孽子》的最大特点是“真实”,真实到让我觉得那不是一本小说,而是确确实实发生在台北一公园的一行人的经历。而作者,或是参与,或是旁观,将他们的生活记录了下来而已。选择阿青作为视角,一方面因为阿青是个老实人。相较于小玉和老鼠,阿青眼中的一切最为真实可靠。但同时,由于叙述身份的限制,他也成了一个最没有个性的人。

  《孽子》写的是一群人的悲剧,但我宁可将他们的悲剧归咎于除性取向之外的其他。固然,一些顶层的子弟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遭受了灾祸,阿卫因为和部下偷情被发现,又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自杀;王夔龙闯下大祸,被父亲驱逐出国;阿青也被父亲扫地出门。他们的人物设定均为高干子弟。

  他们的悲剧固然让人心疼,但这些曾经的高干子弟并不是这本小说的主角。作者花费心血最多的,是像小玉这样的私生子,老鼠这样偷鸡摸狗的底层小人物,和走投无路而割腕的吴敏。他们本来就是娼妓的儿子,社会中最为不起眼的角色。因此我将《孽子》视作一本记述台北底层小人物的传记,只不过他们恰好形成了一个同性恋的圈子而已。

  但无论是上层人物的悲剧,还是底层小人物的悲剧,都是社会性的悲剧。这群人,终其一生,都在铁幕一般的社会规则之下,拼命地寻找生存的出口。然而,他们的”安乐乡”最终由于外来因素的压迫而解散。“记者”的出现有些唐突,更像是一个符号或者象征,代表着整个外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舆论和道德压迫。

  读的是小说,读到的是作者的心境。白先勇先生的文字真诚而细腻。更为重要的是,他比其他同时代的大家如余华、莫言、阎连科等更为勇敢,敢于以文字表情,表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