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10篇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一本由霍洪声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一):多情不烂情

  其实就应该让他消失在历史中的 唉~~~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二):梦醒汗沾衣

  看了苏缨 ,然后 接触着小资派的 诗意丛丛。 见识容若 、仓央嘉措......

  以诗生景,借景道情。 无论此情是 怀才不遇、睹物思人、阳关别离,,,,,,

  有时爱上朦胧,那是玩味 ,暧昧不止。

  有时恋上清爽,只得新鲜,坦言淳朴。

  想,为伊消得人憔悴,欲上层楼 ,欲上层楼。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三):仓央嘉措的两重人生

  其实书写得不怎么样,作者的思维很零散,有些篇章给人凑字数、凑页数的感觉,而有些段落像是辞藻的堆积,缺乏连贯性,给读者的感觉就像听一个人唱歌,唱到深情处却偶尔不合时宜走音了。不过,时不时作者文思涌动也会蹦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妙句。

  仓央嘉措的两重人生让我想到新概念英语里的一篇课文《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the Great》,虽然两者内容上并不搭调,但都反映了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Double Life. 我以前常幻想,其实有双重生活也不错,白天做入世的白领,夜晚去体验一些超越常规范式的生活,唱歌、画画、摄影,anything,总觉得自己还算个不甘于范式的人。

  最喜欢的还是那八字短句:默然相爱,寂静欢喜。道尽了爱如玫瑰般的诚挚与神定的禅意。

  从仓央嘉措的诗歌里了解到不少藏文化的意向,比如”玛吉阿米“”羊卓雍错“”祈福的风幡“”嘛呢石“等等,突然也想去西藏,去领会那高原的淳朴粗犷,可是内心那个胆小的我还在嗫嚅着:俺怕恐怖分子……呃,我要有仓央嘉措那么大胆就好了。见笑。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四):有幸途中与你相见

  声明:这不是书评。关于仓央嘉措的书已经看了太多太多。之所以把自己的这篇文章贴在此书下面,一是因为题目的近似,二是缘于自己写文时涉及到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问题,此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仓央嘉措,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在04年夏天游香格里拉时,那位藏族导游一脸自豪地告诉我们仓央嘉措是藏族最伟大的诗人,他在三百多年前写下的情歌至今仍被广大藏民喜爱并传唱。导游还当场念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仅开头两句: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一用••••••便将我的心狠狠击中了,刹那间我莫名的就知道那个诗人的灵魂定会如风儿一般不受束缚。果然,随着导游后来的娓娓道来,逐一印证了我的直觉。

  我们后世的人之所以对仓央嘉措念念不忘,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这段枯燥的文史记载。仓央嘉措,这样的名字念在嘴里便是一句诗,既有苍凉的美丽,又有磅礴的大气。让我们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拉萨街头酒家女的风流缠绵(少年浪迹爱章台/性命唯堪寄酒怀/传语当垆诸女伴/卿如不死定常来);是他与芸芸藏民欢歌畅饮的纵情不羁(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是他雪夜溜出宫私会情人的浪漫多情(为寻情侣去匆匆/破晓归来积雪中/就里机关谁识得/仓央嘉措布拉宫);是他拒不肯受比丘戒甚至扬言欲将沙弥戒还给五世班禅大师时的任性执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他那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人生结局(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一用/我不会到远处高飞/只到理塘一转就回)。

  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所以他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佛,他做了有血有肉、简简单单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真实,他获得了世人的理解、认同(喇嘛仓央嘉措/别怪他风流浪荡/他所追寻的/和我们没有两样)。人们记不住那个政教领袖,也不关心他的政治作为,只记住了他的风流倜傥、英年早逝,还有那些传唱至今的情歌。

  仓央嘉措的诗歌原文是用藏语写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汉语版的仓央嘉措诗歌,都只能说是藏语诗歌的汉译本,市面上流传最多的是于道泉、曾缄、刘希武这三个版本。

  翻译成汉语的最早版本是1930年的于道泉译本,于道泉先生是一位藏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于先生照顾到文字的原汁原味,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直译”,最大程度保留了诗歌的原意。虽然今天的人们读起来犹如嚼蜡,但却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个译本对后来的仓央嘉措情诗翻译起了很大的影响。

  曾缄先生的译本是影响力最大的,亦是现行汉译古本中公认的成就较高的版本。光是“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两句便引来多少文字爱好者顶礼膜拜。曾缄,1892年出生于四川,字慎言,字圣言。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教于黄侃,对古文学和诗词造诣颇深。北大毕业后到蒙藏委员会任职,仓扬嘉措情歌就是任职期间从民间流传的情歌中搜集、整理、由藏语译成。解放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文革”中遭迫害致死,正因如此,先生的许多大作被埋灭了。这样跌宕坎坷、不羁多蹇的人生注定是能译出流传极广、评价极高的警句佳篇。有人说曾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太多自己个人对诗歌艺术的主观性理解,将清新流畅的民歌风味改成了“文人诗”了。比如曾缄译本的名篇:“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首诗于道泉先生译本是这样:“若要随彼女的心愿,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可以看出,曾先生翻译的头两句实际上就是于道泉译本的全诗,而后两句却纯粹是他个人的主观发挥。虽然它将全诗意境提升了很多,后人也多将这两句当做警句传诵,但它其实并不是仓央嘉措的原笔原意,而是曾先生的神来之笔。类似这种托附现象现在愈演愈烈,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即使不是仓央嘉措迷都会吟诵的《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世》,明明是一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却被大多数人误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由此就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非要把民间创作的情歌执着地托附到仓央嘉措的名下呢?

  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读了不少关于仓央嘉措的书,不论是子非的《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还是姚敏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不管是马辉、苗欣宇的《仓央嘉措诗传》,还是王臣的《世间最美的情郎》;亦或是霍洪声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虽然大家的写作角度各不相同,作品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大家对仓央嘉措那种力透纸背的深情却是相同的。

  阳光下,湖水泛现出不同的蓝色,美得宛如一块晶莹璀璨的蓝宝石。谁也不知道三百多年前的青海湖边,在那个大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那段隐秘的历史,人们只能猜测。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加的去追忆他,去神化他,去膜拜他。仓央嘉措已经被神化,再也找不回最原始的样子了。这,是他的荣幸,亦是他的不幸。

  站在青海湖边,我感觉自己离他很近、很近••••••真的有通灵这回事吧?对于自己深深眷念着的人。我看见他从雪山上走来,他从圣湖中走来,他孤身一人且歌且行,纵然迎来无数非议,纵然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也带给这片神秘的土地至情至深的自由之歌。

  与其说我爱上了他美丽的情歌,不如说我爱上了他传奇的人生,与其说我爱上了他传奇的人生,不如说我爱上了他不羁的灵魂,与其说我爱上了他不羁的灵魂,不如说我爱上了与他何其相似的我自己。这一刻,我虔诚地面向青海湖双手合十,感谢在自己的生命途中能有幸与他相遇,感谢他教会我人可以活得很真实,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完满人生的修行。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关于身世、情爱、幸福和信仰的讨论

  一直以为,对于仓央嘉措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还记得三年前一个略显清冽的秋日傍晚,我们几个百无聊赖的人围坐于一个红砖尖顶仿欧式的小咖啡馆里,由于店里保暖设备不够,突然天气冷起来,这里就几乎没有别的客人了。某女突然发神经提议说我们来读诗吧,一众哄笑,不知怎么的,居然真的开始读起来了,有的把日记本翻出来找到中学时候最喜欢的之字半句,有的随手抓过一本杂志,抽出一段煽情的演绎,轮到现任大学教师的某男,说只在前日收到条诗歌短信,与众分享,“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尽管此诗后来被本书证明是“著名”伪仓央嘉措作品,实为流行曲目歌词,但在那个时刻,略带沙哑的声音加上刻骨铭心的词句,仍是带给在场诸位相信亦或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于是读诗会演变成一场仓央嘉措专题诗会,读了一首又一首都还意犹未尽(不幸的是引起强烈共鸣的居然大部分被本书认为是伪造作品,而真正那些比较通俗、直白表达相思的居然被我们认为太俗,未获得多数人青睐,唉)。那天之后我仿佛还沉浸在那种气氛当中,从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他的生平轶事,大半文章都是围绕他的放荡不羁,为了男女之情爱放弃佛缘和尊享,其它的记述并不详细。

  我觉得本书唯一不足的是语言、文字风格不够非常统一,在戏说与史说之间转换的略显突兀,但是对于仓央嘉措迷和西藏文化迷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不错的普及读物。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六):[随笔]仓央嘉措的情与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帖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正是这首诗,以那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温婉,淡淡的忧伤,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不禁产生一种极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一种经历,怎样细腻的情感,怎样的才情,才能写下如此令人痴迷的诗篇?

  仓央嘉措的原诗均以藏文的形式保存和流传,所以无缘也没有能力去拜读其原作。仅通过于道泉的译文来看,其实仓央嘉措的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甚至可以说毫无韵味可谈,引用曾缄的话来讲叫“不文”,就是说于道泉翻译的有点像是大白话,很没有文采,所以其参照于道泉译本,将其“润色”,译成了七言诗,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那首名篇“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有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然而,无论是曾缄的七言诗译本,还是刘希武的五言诗译本,或多或少都有夹杂自已的情感,且拘泥于诗体的格式,读起来都略显牵强,反而于道泉“直译”的白话文,虽“不文”,却有着朴素、真实的情感。

  风流游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七):那个孤独的背影!

  第一次听说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我就诗意的联想了好多,有苍凉的美丽,有磅礴的大气,还有一段起起落落的故事。我也猜到了这个故事会发生在过去,而且是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现实很远的地方。只是,我猜到了这荒凉的开始,却没有猜到这凄美的结局。

  那段蓄谋已久的前世,为的只是等待一个人的转生轮回,这在佛家自然再平常不过,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它却充满了多少令人向往和不可捉摸的传奇,但是谁又知道,这命运的无常中,暗含了多少血雨腥风、尔虞我诈和世间最艰难的抉择,最长远的跋涉,最荒凉的故事,最遗憾的结局,这些组成了一个人最神秘的故事。他一个人且行且歌,迎来无数的非议,也带给这片神秘的土地最具才情的自由之歌。他那高昂的头颅,永远的望向蔚蓝的天空,向往雄鹰的自由。

  仓央嘉措,他带着健步如飞的步子行走在大街小巷,吟唱着那个来而未来的情人和那个去而未去的知音。白天,他是布达拉宫最高的精神统治者,接受着数万藏人发自内心的叩首和朝拜,夜里,他是寻常人家的公子哥儿,也会对中意的人儿抛送无限的爱意和共处一室的柔婉缠绵。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八):再读仓央嘉措——致古典诗词背后的美丽与哀愁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最美的情郎吟诵着世间最美的诗句……

  总觉得,那些仓央嘉措,或是所有被后人所误认为是仓央嘉措的诗句中,流露着种共通的东西——那些由词句中所流露出的暖暖情怀,和萦绕不去的淡淡无奈与倦怠,总是挥之不去,令人读后心潮久久难以平复。于是,也是从最初起,就一直惦记着能够买上一本仓央嘉措的诗集,细细翻阅,小心收藏。只是一直求之而不得罢了。直到了2010年终于赶上了各大出版社的仓央嘉措风潮,才终究能够得偿所愿!近几日有些闲暇,随手翻出了《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情诗赏析》打发时光。

  犹记得,我所读到的第一首仓央嘉措的诗,就是那首著名的曾缄译版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后来又接连读到“第一最好不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问佛》等或是译版或是托名于仓央嘉措的诗歌,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切感情都深深地撼动了我的灵魂!当然,那时的我,还以为这些诗歌全部都是仓央嘉措一个人写的呢。这自然激起了我对阅读该作者更多作品的期待。

  也许只是我太过理智,所以我从未成为某个特定作者通常意义上的“书迷”。所以,我从来不会在某个作者签售时,排队等待签名;不会特地多花几元,去买本签名版;不会去好奇,那些网络上或是出于炒作目的的流言蜚语……总觉得,就算觉得嘴里这个鸡蛋特别好吃,倒也不必非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长成什么样子,这么追根究底的未免有点太小题大做了。

  但是仓央嘉措,他,对我来说是不同的存在!

  再后来,才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他的诗他的文字,多年渴求拥有他的一本诗集而终不可得。也许,只是那布达拉宫璀璨金顶下困锁囚徒的悠长寂寞,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映入了我在都市冷漠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干竭的心田,化成了一片柔软的波心。我挚爱着、这些拥有着撼动人心力量的文字!

  我曾翻遍那积满了灰尘的故纸堆,只为找出关于你的只言片语,我曾疯魔般的搜集你遗下的文字,只为拼凑出一个琐碎的剪影……我想说,我曾为你这样做过;但是,我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渺小都市个体。——我只能在偶尔想起你的时候,点击网页搜索,市面上最近可有你的诗集出版?

  同一首诗,一个作者三个译者竟能写成四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来。如这首《住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藏语直原文是: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于道全的译版是:在拉萨下面住时,是浪子宕桑汪波,秘密已无用了,足迹已印在了雪上。曾缄译版就是:夜走拉萨逐绮罗,有名浪子是汪波。而今秘密浑无用,一路琼瑶足迹多。刘希武则是:变名为浪子,下游拉萨城,行踪隐不住,足迹雪中生。

  虽然三者的文字不尽相同,但文字中的感情却同样真挚动人。我相信那文字中一定有着什么,让这三位译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也许就是、所谓的文字内所蕴含的灵魂吧。

  毕竟离他生活过的时代已经过去三百多年的时间,我们已无从得知他的痛苦他的挣扎,究竟源自于何。或许,就真的只是源自于那份不合时宜的深切挚爱;或许,是源自天性中的不甘受缚,对自由的渴望,对无能自主的的愤恨;又或者,是为着对教义的理解不同,相信的发自内心的虔诚,要高于外在清规戒律对肉体的束缚;或许,就只不过是太过的灵慧,想得太多,看的太透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那么,同样的一千个人的心里也会有一千个人的仓央嘉措。

  毕竟,距他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已经太久太久,我们所认为的仓央嘉措只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些和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那些伟大又孤独的灵魂?这世上,即便是亲如父母妻儿,又有谁、真正了解过谁?

  本来还很高兴,终于买到了还原度最高的仓央嘉措诗集,而不是那些不知所谓的作家编纂的,实为仓央嘉措小说传记所附录的所谓仓央嘉措诗集,结果,呵呵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