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想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理想城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5 12:1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想城的读后感10篇

  《理想城》是一本由[比利时]库恩·德·波特 文 / 彼得·豪得萨博斯 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城》读后感(一):理想城中的生活图谱

  理想城中的生活图谱

  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灵魂……

  一座理想城,一部属于孩子的城市童话。一座想象中的城市,一部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无穷想象的幽默之作。比利时著名儿童作家库恩·德·波特和彼得·豪得萨博斯的《理想城》是一本写给成人的城市童话。在这座“童话城”中,有我们生活的影子,还有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品位,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城市的品位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而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外观和内涵、硬件和软件在印象、感受上的一种综合判断。但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我们却陷入了“千城一面”,让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繁华街区,却分辨不出这是哪座城市?“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正如不少网友所说的,“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区别不过是看谁的大饼摊得更大一些罢了。”

  城市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但是,“克隆技术”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文化的多样性。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漫步于这些如同“克隆”出来的城市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感觉。所以,全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该承认,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灵魂。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构成历史的缩影;在迪拜,帆船酒店是国家的象征;在悉尼,歌剧院成为文化的标志……是什么让世人为这些城市倾倒?正是独特的城市核心价值魅力所在。在库恩和彼得的笔下(画笔下),“理想城”里有爱有恨,有各种情仇,但这却正是人类所向往的“心中的伊甸园”。

  库恩和彼得笔下的三兄弟艾尔文、斯文和瓦特,都是在他们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与父亲共同居住的家,寻找新住所。不得不说,这就是教育上的差距,外国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及“学会照顾自己”等理念,一旦孩子到了18岁,父母就不但有权不再供养孩子,还有权把他们赶出家门,让他们独立生活。而我们呢?别说18岁的孩子,三十几岁依旧啃老的也不在少数。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老大艾尔文受一棵葱的启发建造了一座奇怪的城市,老二斯文因为要抵御一伙强盗的入侵而修建了一座安全的城市,而老三瓦特呢?

  老三瓦特想建一座完美的城市,这就是库恩和彼得笔下(画笔下)的《理想城》,尽管“他”事先对这座“理想城”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但是,玉米加工厂的爆炸却改变了“他”的初衷:在这座城市,有一条可以返回过去的地铁线;有一座无比快乐的体检中心;有一个可以抹平记忆的清零中心;有一个人人相敬如宾的完美餐厅;还有迟到30年寄信的邮局;有离婚后婚纱照的博物馆;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失物之桥……当然,在这座城市,还有一群非常好玩又可爱的人,有从未成功的魔术师,有热爱大自然的李杰森和王安,有热爱修理的艺术家,有从机长岗位退下来的公交车司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理想城》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建筑美学的童话,既诙谐幽默又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库恩和彼得在《理想城》中使用了很多鲜艳的糖果色,文字和图片也充满幽默感。当我们局促于现实的城市,辛苦耕耘自己的人生或无聊或无助时,不妨常去这座理想的城市转转,在《理想城》中找回纯真的自己,找回我们的失落的灵魂和思想。

  《深圳特区报》3.7第C04版:读与思周刊/艺境

  理想城中的生活图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当我们局促于现实的城市,辛苦耕耘自己的人生或无聊或无助时,不妨常去这座理想的城市转转,在《理想城》中找回纯真的自己,找回我们失落的灵魂和思想。

  一座理想城,一部属于孩子的城市童话。一座想象中的城市,一部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无穷想象的幽默之作。比利时著名儿童作家库恩·德·波特和彼得·豪得萨博斯的《理想城》是一本写给成人的城市童话。在这座“童话城”中,有我们生活的影子,还有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品位,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城市的品位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而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外观和内涵、硬件和软件在印象、感受上的一种综合判断。但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我们却陷入了“千城一面”,让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繁华街区,却分辨不出这是哪座城市?“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正如不少网友所说的,“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区别不过是看谁的大饼摊得更大一些罢了。”

  城市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但是,“克隆技术”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文化的多样性。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漫步于这些如同“克隆”出来的城市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感觉。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该承认,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灵魂。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构成历史的缩影;在迪拜,帆船酒店是国家的象征;在悉尼,歌剧院成为文化的标志……是什么让世人为这些城市倾倒?正是独特的城市核心价值魅力所在。在库恩和彼得的笔下(画笔下),“理想城”里有爱有恨,有各种情仇,但这却正是人类所向往的“心中的伊甸园”。

  库恩和彼得笔下的三兄弟艾尔文、斯文和瓦特,都是在他们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与父亲共同居住的家,寻找新住所。不得不说,这就是教育上的差距,外国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及“学会照顾自己”等理念,一旦孩子到了18岁,父母就不但有权不再供养孩子,还有权把他们赶出家门,让他们独立生活。而我们呢?别说18岁的孩子,三十几岁依旧啃老的也不在少数。

  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老大艾尔文受一棵葱的启发建造了一座奇怪的城市,老二斯文因为要抵御一伙强盗的入侵而修建了一座安全的城市,而老三瓦特呢?

  老三瓦特想建一座完美的城市,这就是库恩和彼得笔下(画笔下)的《理想城》,尽管“他”事先对这座“理想城”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但是,玉米加工厂的爆炸却改变了“他”的初衷:在这座城市,有一条可以返回过去的地铁线;有一座无比快乐的体检中心;有一个可以抹平记忆的清零中心;有一个人人相敬如宾的完美餐厅;还有迟到30年寄信的邮局;有离婚后婚纱照的博物馆;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失物之桥……当然,在这座城市,还有一群非常好玩又可爱的人,有从未成功的魔术师,有热爱大自然的李杰森和王安,有热爱修理的艺术家,有从机长岗位退下来的公交车司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理想城》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建筑美学的童话,既诙谐幽默又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库恩和彼得在《理想城》中使用了很多鲜艳的糖果色,文字和图片也充满幽默感。当我们局促于现实的城市,辛苦耕耘自己的人生或无聊或无助时,不妨常去这座理想的城市转转,在《理想城》中找回纯真的自己,找回我们失落的灵魂和思想。

  2015年04月04日《马鞍山日报》第A7版:阅读

  观照现实的“理想城”

  一座理想城,一部属于孩子自己的城市童话。一座想象中的城市,一部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无穷想象的幽默之作。比利时著名儿童作家库恩·德·波特和彼得·豪得萨博斯的《理想城》是一本写给成人的城市童话。在这座“童话城”中,有我们生活的影子,还有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品位,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是,城市的品位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而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外观和内涵、硬件和软件在印象、感受上的一种综合判断。但在现实中,我们却陷入了“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区别不过是看谁的大饼摊得更大一些罢了。

  “克隆技术”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文化的多样性。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漫步于这些如同“克隆”出来的城市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感觉。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灵魂。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构成法国历史的缩影;在迪拜,帆船酒店是国家的象征;在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是什么让世人为这些城市倾倒?正是独特的城市核心价值魅力所在。在库恩和彼得的笔下,“理想城”里有爱有恨,有各种情仇,但这却正是人类所向往的“心中的伊甸园”。

  《理想城》中的三兄弟艾尔文、斯文和瓦特,都是在他们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与父亲共同居住的家,独自寻找新住所。老大艾尔文受一棵葱的启发建造了一座奇怪的城市,老二斯文因为要抵御一伙强盗的入侵而修建了一座安全的城市,而老三瓦特呢?

  老三瓦特想建一座完美的城市,这就是库恩和彼得笔下的《理想城》,尽管他事先对这座“理想城”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但是,玉米加工厂的爆炸却改变了他的初衷:在这座城市,有一条可以返回过去的地铁线;有一座无比快乐的体检中心;有一个可以抹平记忆的清零中心;有一个人人相敬如宾的完美餐厅;还有迟到30年寄信的邮局;有离婚后婚纱照的博物馆;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失物之桥……当然,在这座城市,还有一群非常好玩又可爱的人,有从未成功的魔术师,有热爱大自然的李杰森和王安,有热爱修理的艺术家,有从机长岗位退下来的公交车司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理想国》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建筑美学的童话,既诙谐幽默又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库恩和彼得在《理想城》中使用了很多鲜艳的糖果色,文字和图片也充满幽默感。当我们局促于现实的城市,辛苦耕耘自己的人生或无聊或无助时,不妨常去这座理想的城市转转,在《理想城》中找回纯真的自己,找回我们失落的灵魂和思想。

  这更是一本描述给我们的后代留存与梦想的乌托邦。看来,真正有品位的理想之城,等待他们的实现与完善。

  5月22日《检察日报》第06版:纵横

  《理想城》读后感(二):让生活更美好的是理想

  让生活更美好的是理想

  《理想城》是一本得过“比利时儿童图书羽毛奖”的绘本,这个奖什么背景什么含金量查不出来,作为一个卖点放在封面和网店后缀,不是那么充分。但书本身确实不错,值得反复阅读揣摩。

  第一遍看故事大概,看文字,看画风。故事比较简单,一家三兄弟分别在自己成年后离开森林,建造一座自己的城市。画风有一种机械美,直线较多,色彩淡雅,有几分建筑草图的秩序美,看到有人评论里面说这风格很北欧很乐高,挺准确。

  第二遍看细节,这其实也不是一遍看得透。文字中提到的所有小人物小情节,都能在图中找得到,而且只多不少。人物嘛,看似造型简单,但生活场景非常细致,让孩子一边看一边编故事也没问题。

  书后面有一个人物表,返回头一一寻找很有意思,每个人物有一个简短的经历,从某城到某城去,一一对应,增加了一些正文没有写的附属情节,很好玩。

  像13个强盗的下场,真是一个一个对应的紧,一点没有纰漏,我们娘俩儿开始两遍都没数明白,又找到前面慢慢查验,最后还是孩子一一找到,很有情趣,作者画者还真是逻辑严密的编剧。

  小狗也是一条很特别的线索,尤其要看过人物表之后再返回头查看,并脑补,设计精巧。

  此后考虑其内在理念。在附赠的拼贴画上印刷了一段总结分析,不知道是国内编辑写的还是原作者也附有。

  三个城市的建设代表了不同的城市兴起模式,并且有一定的递进。

  老大建设的大葱城有很偶然性,自然兴建,自然条件被人为赋予人文色彩后构成一种旅游文化,围绕这一点形成整个城市产业架构。

  老二的城市是出于一种防御功能,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了。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出于实用性而不断完善城市建设。

  老三的城市代表了和平时期新兴城市的兴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但最初的设计只是老三一个人的设计,很用心,但还有不少缺点,比如过于强调统一规划,忽略了个性。工厂爆炸这个偶然事件之后,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下重建,群策群力,代表了民主议事制度令生活更加美好有效的现代性。

  每座城市的建立,都有他自己特定的历史,由当地居民特定的需求和喜好,在充分的议事制度之下,人们可以慢慢完善自己的城市建设,使其成为自己的理想城,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从细节、场景、画风、理念各个向度,这绘本都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在亲子共读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也可以鼓励他自己去画去设计,发挥想象力。

  我自己没有绘画基础,但很喜欢工笔界画,所以格外喜欢这个绘本,他可以教你用最简单的直线,来表现一座城市的各种面向,简化而明确,兼具了工程设计图的写实和秩序美、机械美,与儿童画的稚趣。学习一下也可以方便做自己的旅行绘本。

  有一点很有意思哦,主人公一家是老爸和三个儿子,没有出现母亲和姐妹爱人等女性哦。

  再补充一点。虽然三个儿子建的城市其实都在老爸附近,老爸也去看过他们的城市,玩的开心,但却仍然回去住自己森林中的家哦,过着跟孩子们小时候一样的生活。这跟现实中很多老人是一样一样一样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不管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的多好,田园生活还是很多人的心头好。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仍然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习惯、理念、价值观,自己喜欢是他的权力,不能以别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即便是99%的去要求那个1%的,尤其不能暴力强制。

  《理想城》读后感(三):城市,创造幸福(文/格子妈)

  知道后浪出版公司是因为偶然机会接触到的绘本《摩天大战》,进而了解到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童书,《理想城》就是其中一本。

  拿到书之后,格子迫不及待帮着拆封,他是从来不会错过一本新书的。封面上硕大的“理想城”三字伫立在诸多高楼前沿,忙碌的人们各司其职,好像棒棒糖一般的绿色大树,以及会喷水的直升飞机,飞翔的热气球,无一不在吸引和调动着格子的胃口。

  翻开书,环衬中密密麻麻排布的各色楼房,醒目的风车房,都向我们预示着这是一个有关建筑的故事。“妈妈你看!有风车,这是荷兰吗?”“看了不就知道了?”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贫穷的樵夫。他有三个儿子:艾尔文,斯文和瓦特。他们住在韦豪森林中的一间小木屋里。樵夫和他的儿子们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很快乐。”

  我被这句深深打动了。“并不富有,但一直很快乐”,我一直想给孩子传达的信念也是如此,幸福只关乎内心。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单纯快乐的内心。

  樵夫的每个儿子,到了18岁就会离开家门自立门户,寻找自己的幸福。每个儿子出门都遭遇了不同的境况,在不同的境况面前,每个人都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建设之路。从一栋房子到一条街道,到一个社区,到无数社区,再到整个城市。大儿子艾尔文顺势而为,二儿子斯文防御而为,三儿子瓦特深思而为。三个儿子的三段故事中,都在描绘着同一件事情:城市,到底是如何建立的?

  大儿子艾尔文机缘巧合,遇到一根新鲜又有光泽的葱。他觉得很有希望,就在这根大葱边上造起了房子。没想到因此一发不可收拾,大葱的名声由一个能说会道的先生口口相传,越传越远,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慢慢地,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在大葱旁边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房子越造越多,大家以大葱为点子的想法也越来越多。渐渐有了大葱超市,大葱主题乐园。各种大葱的衍生品也应运而生,包括大葱冰淇淋,大葱肥皂,大葱书籍等等。大葱节也开幕了,大葱的传说还被拍成了电影《一根大葱从天而降》,不断以各种艺术形式流传下去。艾尔文也被邀请去给大葱博物馆剪彩。大葱城越来越有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城市里热闹非凡,游人络绎不绝,为大葱城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条件。大葱城由当初艾尔文的一栋小房子变成了一座热闹的旅游型城市。大葱城的人们热爱这座城:这里有大葱带给我们的幸福,欢迎光临我们的城市!

  大儿子的故事中,那位能说会道的先生是个关键人物,大葱城走向繁荣他功不可没。能说会道先生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绝伦的故事和孜孜不倦地讲述,让大葱城的名声和口碑越传越远。我们从能说会道先生身上看到闪光点:发现的眼睛,高涨的热情,聪明的智慧。他最初的源源不竭的想象力,赋予了这座城市腾飞的翅膀。大儿子的故事体现了口碑的重要和传播的力量,也展现了旅游城市的发展脉络。

  二儿子斯文,离开家之后遇到了凶狠的13个强盗。为了摆脱强盗的袭击,斯文开始了构建防御之城,他要为饱受强盗侵袭的人们创造安全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此事,纷纷想要搬居到这座城市里受到保护,斯文的安全城需要不断扩建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13个强盗也听闻了此事,想尽各种办法混进安全城,最终都被识别并且发现了。在同强盗斗智斗勇的过程当中,安全城也建设得越来越牢固。13个强盗全部被抓,城市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强盗的侵袭了,大家索性把城墙都推倒了。

  看到这里不仅纳闷:把城墙推倒了,安全城还会安全吗?(可以顺便问问小朋友)联想一下我们自己居住的城市就会知道了,安全并不意味着处处设防,真正的安全是大家不再担心。强盗被抓起来了,也许有天会放出来,但生活仍旧要继续。我们的城市功能性越来越强,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城市,可以自由来去,才算是宜居城市。

  安全城把城墙推倒以后,小汽车可以开到城外,驯兽师可以走进森林拥抱狮子,还有人走进森林给树木浇水。人们亲近自然和动物,生活得更加幸福惬意。

  三儿子瓦特一开始就为自己的理想城市作了详细规划。他画好了布局图,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他给自己的城市划分了区域,每块区域的功能都不一样。居住区,森林区,娱乐区,工厂区,教学区,购物区。每个区域的设计都有瓦特的诸多考虑在其中,比如娱乐区离居住区很近,方便吃饭看电影;比如工厂区离大公路很近,方便卡车运货等等。原本以为这样的设计人人各得其所。结果问题来了:每个人都不想要整齐划一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为什么房子都是一种颜色,为什么花园里只种一种颜色的花等等等等。人们开始思索个性化之路。

  玉米厂爆炸了,瓦特的工厂区变成了废墟。大家齐心合力走上重建之路,每个人开始献计献策,为新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点子。瓦特更加深思熟虑。更具个性化的新城伫立起来了,房子不再是一种颜色,窗帘也不再一样。最终爆炸的工厂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港,春天可以让画家描摹,夏天可以让大家游泳,秋天可以举办森林徒步,冬天可以让孩子滑冰。

  每个人都想住在一座快乐的城市当中。瓦特做到了!新建的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海港的引入为城市创造了交通便利,贸易增多,经济也不断发展。

  三兄弟18岁之后都拥有了各自生活的城市。三兄弟的三座城市,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促进发展,渐渐地三座城市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小,最终三座城市融合在一起。森林也离城市越靠越近。

  老樵夫还是一个人住在森林里。偶然去艾尔文那里喝啤酒,去斯文那里看驯兽表演,或者去瓦特那里的湖边散步。

  每个人都收获了幸福。我们创造了城市,城市创造了幸福。三段城市建设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来源于创造。城市不断发展下去,我们还将继续创造下去。

  居者有乐,住者有福。

  格子听得津津有味,时而他激动地打断我,述说着城市里,这里应该放什么,那里应该放什么。他已经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的“理想城”规划之路。绘本带来的魔力,就是如此巨大。我指着瓦特的城市规划图,告诉格子我小时候也画过,也曾经细致地为自己的王国构思过。

  《理想城》读后感(四):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座理想城?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座理想城?

  我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我想这世上也是有很多小孩是乡下长大的。小的时候做过很多属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小孩做的事情。没啥,我是“90”后。吃过火堆里烤的红薯,也吃过炸蚂蚱,用长棍打过树上的枣子,也捉过虾……

  这是我的童年,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记忆里的童年。

  收到书的时候,我有些吃惊!我一直以为是一本类似于《儿童文学》之类的故事,至少是A4纸那么大的书,却没想到远远超过我的想象。里面不仅有精美的图片,还附赠创意绘画空间加趣味贴纸!当然也有文字写得故事。后浪图书应该是专门弄童话书的出版社,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很多建筑,还有孩子们的梦想。它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对城市生活的无穷想象。

  age29

  一个擅长演唱的女士制作一张CD出售,还有人卖笔,肥皂,贴纸,日历,玩具和爆米花,附近城市的驯兽师也来表演节目,帮忙筹集资金。大家还开展了“买1瓶大葱啤酒,捐献1欧元给城市”、“花5欧元就能骑半小时马”、“花5欧元吃一个三种口味的冰淇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所赚的钱都将捐献给“拯救我们的城市”这个活动。

  我想,这些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吧!

  我记得小的时候,爸爸晚上都会给我讲睡前故事,而每次我最爱听的是有一棵大树上,结了很多好吃的好喝的,把那个健力宝的拉环拉开之后,吸溜一口,总是让我口水都在嘴巴里打颤。那个时候最爱听的就是这个。

  后来,长大一些了,喜欢看《儿童文学》,即使是现在还是很喜欢,只是很难买到了。还有《少年文艺》,再后来,《淘气包马小跳》开启了我的新天地。童话里的故事都成了我期待的事情。可惜的是,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机会去建造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城。然而,《理想城》这本书却将我们的理想付诸在文字自己画面上,看着这些,都能想想得出理想城到底是什么样子。

  另外,附送的贴纸,可以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建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城。

  幸福来源于创造。城市不断发展下去,我们还将继续创造下去。我想这便是本书想表达的东西吧!如果孩子大一点读的话,应该能悟出来。

  为什么每一座城市都不一样?为什么游乐场不在家的旁边,而大超市却离家那么近……

  孩子们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好奇,都能在《理想城》中找到答案。

  3个性格迥异的兄弟,3座稀奇古怪的城市,带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现代童话故事。

  其中,孩子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城市规划 、空间配置及城市功能等趣味知识,

  欣赏到细致鲜明的建筑草图和趣味横生的城市规划,

  最好玩的,还可以利用书中附赠的大幅彩色贴纸创作自己想要的“理想城市”!

  当孩子对自己的城市有所了解后,他也许会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过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这些思考会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无穷想象力,并学会主动为自己的理想空间做出点改变。三兄弟18岁之后都拥有了各自生活的城市。三兄弟的三座城市,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促进发展,渐渐地三座城市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小,最终三座城市融合在一起。森林也离城市越靠越近。

  老樵夫还是一个人住在森林里。偶然去艾尔文那里喝啤酒,去斯文那里看驯兽表演,或者去瓦特那里的湖边散步。

  看到这里,你感觉到了生活的趣味吗?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住在城市,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住在农村,但是无论住在哪里,只要你愿意感受生活的美好,农村还是城市,你都能感觉得到幸福。

  有些文字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那个时候,你一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

  《理想城》读后感(五):城市童话

  人们生活的空间,最初只是一座座独立的房屋,后来演变成一个个村落,再后来发展成乡镇,城市……

  如今,我们对城市早已习以为常,但好奇的孩子却总能问出无数个问题:

  城市是什么?它用来做什么?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游乐场不在家的旁边,而大超市却离家那么近……

  事实上,大人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因为它们涉及城市规划、空间配置及城市的功能等知识,抽象又专业。而《理想城》却聪明地用一个现代童话故事将这些问题形象地解释了出来。

  老大在寻找新住所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葱,于是便在大葱旁边建造起自己的房子。没想到这棵神奇的大葱竟然吸引来很多人。于是房子越盖越多,逐渐形成了一座以“大葱”为主题的城市。

  在“大葱城”里,人们除了举行大葱节游行活动外,还开发出很多大葱产品……这个故事似乎反映了一个旅游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孩子从中可以看到城市具有交流和传播文化的功能。

  在老二的城市中,孩子可以了解到城市最初具有抵御外侵的功能: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老二在与一群强盗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完成了城市的建造。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城市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而老三的故事传达了城市的实用性理念:如何以让人们生活得舒适、便利为目标去规划城市空间。其中,孩子会认识到居民区、商业区、停车场等城市区域的设计思路,还可以学习到各种细致鲜明的建筑草图。

  从这三个兄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座城市都是因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因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只要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喜欢而且满意自己的城市,那么它就是一座“理想城”。

  在孩子对自己的城市有所了解后,他也许会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过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这些思考会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无穷想象力,并主动为自己的理想空间做出点改变。

  个人觉得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儿童童话故事。

  《理想城》读后感(六):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一些东西

  首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

  第一,插图很精致,很乐高,很北欧,线条简洁,色彩明快,设计感很强。另一方面,虽然色彩明亮丰富,但因为图的内容复杂,有些地方还有些抽象,我怀疑它们是否能吸引小孩子,可能会没有耐心看吧。

  第二,故事很有想象力和逻辑性,主线清晰,细节丰富,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情感的描绘。但同时,我觉得故事有点复杂,其中蕴含的知识与哲理较多、较深,而故事性相对较弱,恶人也就是几个强盗,冲突比较少,小孩子的代入感可能没那么强。

  所以,如果给很小的小孩子念这个故事,就纯粹是看个图了。这本书还是给大一些的孩子看,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我想,男孩子会对它更感兴趣吧。

  再说说故事。书中三座城市的建立原因其实是层层递进的。

  第一座城市的建立完全是无意、随机的。艾尔文仅仅因为看到一处美好的风景(葱)而选择定居,吸引了一个大嘴巴,这个大嘴巴才是这座城市建立起来的关键人物。这座城市建立起来之后,艾尔文才在飞机上看到了她的全貌,并为此感到惊奇。

  第二座城市的建立是基于别的目的。斯文为了保护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建立了一圈牢固的围墙。围墙为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反之,对安全性能的不懈追求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良性循环。

  第三座城市的建立则是有目的、有规划的。这座城市充满了各种规范,从城市规划到生活细节。然而,一座如此“理想”的城市也免不了改革,天灾(玉米加工厂爆炸)发生了,人祸(市民们无休无止的争吵)亟待解决,瓦特最终不得不向这些变化妥协,修改了最初的规划。

  三个人物的形象十分鲜明。我觉得,艾尔文就像一个朴实单纯的农民,一心只想过宁静的日子;斯文更像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乐于保护民众;瓦特的理想十分远大——建立理想城,他是一个智慧的市长,领袖,管理者。

  我看了一遍之后,也有很多收获:

  一座城市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书里强调的概念其实就是以人为本,规范是为人服务的,一旦规范本身的意义反过来压制了人的需求,那规范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这个思想要灌输给小孩子可能不太容易,就算是大人也不一定会明白。故事说得轻巧,现实生活中的两难境地太多了,情与法,各种道德困境,谁敢说自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故事的最后,城市似乎满足了每一位居民的需求,共产主义理想城居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呢!不过别忘了,这可是个童话。

  想这些也没啥意义,给小孩子看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破坏他们心目中世界大同的梦想,要不然会被某报骂哦(扯远了- -)。

  不过说正经的,我觉得小孩子确实需要一些单纯美好的梦想,但是牢固的信念就算了,至于其中的教育难题轮不到我来研究。书里确实有让我感到十分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樵夫与三个儿子的感情。

  樵夫很贫穷,三个儿子差异颇大,但他们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自始至终都拥有不变的亲情,太美好了。樵夫并不会因为儿子发达了,收拾行李走向城市变成骄傲的暴发户;儿子更不会觉得爸爸丢人,非要改变他的生活。他们是父子,也是平等的人,想象一下文末,老樵夫和大市长儿子在湖边一起散步,这场景多美。

  这儿也有另一个道理。

  老樵夫的韦豪森林虽然寒冷、僻静,但对于他来说,森林就是一座理想的城市,他并不觉得自己孤单。

  每个人的理想生活都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大城市的高楼层和宽马路,没有哪个好,哪个次,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理想城。

  (多香的鸡汤……)

  还有一张贴纸,小朋友可以用贴纸,加上自己手绘,在书里提供的纸上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我就不贴了,虽然我很想贴- - 不过我是个有爱心的大姐姐,我要留给我小表妹玩儿-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理想城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