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新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荣格与新时代》是一本由[澳] 大卫•戴西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作为一千个人中一份子的我了解到的荣格
个人最初知道荣格这个名字,是在一些文学评论的书里。而且,书中多数是将荣格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应用在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里,所以,我倒是歪打正着,是先认同了荣格在科学方面的贡献(P132)~~,然后才了解到,他被新时代运动推上了风口浪尖,“被代言”那些他自己明确反对过的东西(⊙o⊙)…。
作者在书的开头反复提到“宝瓶时代”,我凑巧曾在另一本老书中看到过相关解释。简而言之,西方人认为从2000年起,之前算作“宝瓶时代”,人类整体处在蒙昧混乱状态(主要是受到了中世纪宗教的严厉控制);随后,人们将进入“双鱼时代”,开始注重科学和理性。从作者书中的各类引文来看,最晚的也未超过2000年,所以,在新时代的前提下,面对经历了“上帝之死”、努力想要从宗教世界走出又无法及时找到更有力度的精神领袖的西方人,重建破碎的精神信仰世界、踏上灵性之旅似乎就无比顺理成章了。
二百多页的书,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尤其对于内心没有宗教从属、成型精神信仰的我来说--相信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没有皈依过宗教,所以,觉得自律方面总会处在放任散漫和矫枉过正的两极,缺乏对虔诚和怀疑之间的度的掌握;没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成型精神信仰,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带着走,觉得道德是自我精神塑造追寻之路上的束缚,有时还会犯“先遇见的、看似有理的就贸然认同”的错误。
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具有上述两个毛病的人应该就能做到荣格所说的--先接受它们,再想办法。先知道自己病在哪里,总是好的。
我相信:每个人试图写下文字都是为了从中发现、确立并巩固自己的态度,没有人想让自己成为错的--这确保我们的思维不会停滞、并永远试图使之严密。结合作者书中的观点,荣格个人也是这样。他在进行着科学研究的同时,更试图为人们寻求一条追寻灵性的有效路径,尽管这条路上,他探索的也无比艰难,甚至在言语里有过含糊,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牌摆在大家面前--但书里指出,就算如此,荣格也不应是那些所谓的畅销书里被黑到一塌糊涂或者被粉到苏却是因为被误会了原意的倒霉形象(看到这里,觉得理智粉的书果然最靠谱~~),时代变化之后,荣格一些自己原来归纳出来却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而定义的一些事物名称也许会被我们选择性的扬弃,但荣格本人对灵性追求的秉持的宗教信仰般的态度就和市面上种种进过包装的成功学、励志鸡汤完全不同,前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追求灵性是出于要对精神灵魂进行收束、整理、疗愈、构造的负责态度(个人归纳),而且也正是等同于对宗教那种“一定要有所坚信和虔诚却不盲目”的态度才能提醒我们时刻谦卑追寻。如果放任新时代那些以荣格之名自我加冠的“导师”们“放松自我进行无意识的体验”的观点流毒,把自己不经思考的交给集体意识(尤其是染上“法西斯主义”等颜色的),不是出于道德选择,精神崩溃、作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是早晚的事,而且后两者现在普遍不过是鼓励人们更多地自我催眠认为自己具有神性、从而试图以懒惰的听从一些看似积极的建议为突破口,坚信为这种伪灵性课程和出版物买单会“物有所值”,达到消费主义最希望大家去做的,陷入对物质和权力的渴望(看到这里,已经点头到快头晕的我觉得以后就看到这类打折书就可以呵呵哒,然后省上一大笔银子和一大块书柜的空间了~~)。
追寻灵性自我,收获灵魂的完整,以之指引我们的人生。这是每个人意识中最基本的要求,就像人的基因组中会有显性或者隐性的遗传特征一样,不过是有些人表现的更急切,有些人还不自知就踏上了这条路罢了。
······
以上是我目前对本书阅后的一些感受的整理,在这里真的要代那些和我一样,既对荣格非常感兴趣、又无法自行筛选阅读卷帙浩繁的外文原版书的伙伴们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终于读到这样的好书,现在不晚~~
最后,从封面设计上说起,我个人把这个图案看作是一朵《蓝莲花》,它和那首歌里一样--“心中那自由(灵性)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长久以来,荣格被列为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过去的30年来,人们一直将荣格与新时代灵性运动联系在一起,然而,荣格与这场运动之间的关系却是很微妙的。新时代的支持者们尊崇荣格为奠基者,然而荣格派心理分析师却否认荣格与这场运动的联系。那么荣格与新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种矛盾的现象,作者戴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期,人们渴望一位时代领袖,最初大家将这种期望给予了弗里德希•尼采,这个说过上帝已死的人,起初用自己新颖、憾人视听的学说博得了学术界的喜爱。然而,这之后他深受梅毒和精神病的困扰,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位新的精神领袖,这之后荣格才成为了接替了尼采的位置。所以说,荣格只是尼采的替代品,并非是令人信服的时代领袖。
除去时代领袖这一身份,荣格本身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根据作者的阐述,诸多的荣格理论只是被片面化、庸俗化的,对荣格理论的理解和误读。真正的荣格追求的是灵性,是本我的价值。虽然荣格本身有着明显的美国式庸俗,但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并不是荣格的理论本身庸俗。
综上所述,本书就是作者从自己理解的荣格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荣格的精神分析论等理论,驳斥了各种庸俗化和片面式的荣格理论,对于喜欢研究荣格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参考资料。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三):《荣格与新时代》:捍卫荣格的纯正性
《荣格与新时代》:捍卫荣格的纯正性
《荣格与新时代》这本书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世图心理”冰山系的第二册,出版于2015年2月。饶有趣味的是,这一套系列里的丛书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用一个调子说话,有的完全是大相径庭,甚至这本书里把另一本书攻击得一无是处。
《荣格与新时代》里,就毫不留情且火药味十足地批评了丛书里的第五本书《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在本书里它的译名为“《内在工作》:运用梦和积极想象来协助个人成长”),把这样两本水火不相容的书,罗列到一个系列里,其实也有好处,可以让读者相互参看,比较异同,从而加深对荣格心理学各个层面的了解和掌握。
这一心理学著作相互抵毁、相互拆台的现象,结合历史上心理学大师之间多反目成仇的关系变迁,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心理学往往遭遇到究竟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假想的理论的诘问与质疑。
《荣格与新时代》这本书,有其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它涉及到两个中国读者始终缺乏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东西,一种是宗教,一种是心理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基础是相当的薄弱的。这本书在这两者之间作出跨越学科界限的论述,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带有很大的接受阻厄。如果我想就近选择一种我们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书来比拟这本书的框架体系的话,我觉得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风格差堪比拟。《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维护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统性,批驳了杜林教授打着马克思的招牌,兜售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同样,在《荣格与新时代》里,作者批驳了在本书中具有特定指向意义的“新时代”对荣格的瞒天过海式的移用,借着荣格的招牌,暗度陈仓,出击自己的消费主义、乐观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相配套的一整套理念,总之书中提到的“新时代”运动是希望用来填补宗教消亡之后的精神领域真空,而荣格的理论,具备了可以被它们拿来为其服务的工具性,所以荣格成了“新时代”拉大旗、扯虎皮的领军人物与带头大哥。
但书中说的明白,荣格于1961年去世,“早于新时代运动和对其自然的狂热崇拜获得国际支持数年”(P197),所以他无法直接评论“新时代”所涉及到社会现象。作者在书中其实有着一个内在的隐性期望,就是通过《荣格与新时代》一书,揭开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荣格派门徒的思想真面目,还荣格一个真正的清白身,重新找寻西方精神衰弱的支柱问题,因此本书并没有沉湎于对荣格心理学的技术学层面的理论介绍,而是高屋建瓴,从社会文化体系的大范畴里讨论荣格对社会精神的支撑问题,所以作者思考的是整个西方文化,重点分析了美国文化从中所作的负面作用,间接地批评了美国文化对世界文化造成的伤害,并在最后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拯救西方文化的自己的章程与路径,当然,作者的这种意图重振西方文化的构想,连作者都暧昧得说不清细部,只能用诗歌一样的朦胧语,耳熟能详地声言:“一个真正的后理性时代已经出现在地平线前方,但是在真正的新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必须忍受大量的心理呓语和不和谐的噪音(P217)。”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中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倒数第二句:“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这里仅能体现的是一种“号召力”,而由“号召力”转化为“执行力”这之间的距离不谛相隔着楚河汉界。而这种相隔,往往是号召力永远绵弱无力而受人轻视的原因,就像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中振振有词地发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但当武则天知道作者是谁时,顿时识破了号召背后的武力匮乏性,而视若无睹了。
那么,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新时代”运动是如何强奸与宰割了荣格的思想。
首先,书中介绍了什么是“新时代”运动。对这个发生在西方宗教体系里的文化运动,我们中国人自然没有任何的实际感知。《荣格与新时代》一书中,对“新时代”运动作了定性,指出:“从历史上来说,新时代指的是‘千禧年愿望’,希望我们能克服堕落与腐败,从当前的孤立和恐惧中奋进,重新与神性建立原初的、至关重要的联结。(P8)”。
这一运动“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宝瓶时代)的幻想冲动(P9)”,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荣格逝世后的“数年”。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重建一个新时代的“神学”。为什么要重建一个神学?书中告诉我们,荣格与尼采都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所以作者觉得两人是双胞胎(P87)。这两个人摧毁了社会的偶像,看起来是一个反潮流的英雄,但是,偶像的倒塌,却导致了信仰的真空,这种真空对于人类来说是可怕的。正如作者所说:“上帝之死是一件不祥的黑暗事件,不值得我们庆祝,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绝对的警惕。上帝之死不仅解放了人类,释放出乐观主义,还释放出集体无意识牢笼中的凶猛野兽。”
对这种偶象的摧毁与倒塌所带来的人类内心信仰的真空,我们并不陌生。伊拉克推到了萨达姆的巨大雕像,利比亚割下了卡扎菲的铜像头颅,前苏联对领袖像的搬移,虽然在当时达到了一种灭掉上帝之后的快意,但释放出来的却并非都是良善。
2015年诺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演讲中提到:“(苏联解体后)在获得自由的头几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我四周全是惊慌失措的人们。……‘红色的人’无法进入自己在餐桌旁憧憬的自由世界,俄罗斯离他而去,他感觉一切都夺走了,他感到屈辱、愤怒和危险。”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偶像倒塌之后的精神空虚问题。
所以说,在偶像倒掉之后,人类迫切需要一个替代品。“新时代运动”无疑是想找到一个精神支撑,来填补偶像摧毁之后的精神空白。
荣格的理论不谋而合地投入到“新时代运动”的怀抱了。
荣格重视人类的潜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意识”,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潜意识里还包括一种“集体无意识”,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心理中积淀着一种共同的文化倾向,说穿了,就是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积淀着祖先的意识。这个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一度传扬在中国的文化圈里,直接催生了“寻根派”文学的兴起,像莫言、韩少功、王安忆都是这个派别的活跃人物。寻根派的目的,就是从当下中国人的个体里,寻找到中国人身上的千年的文化积淀。因为按荣格的理论,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嘛。我正在看的一本书,介绍弗洛伊德的弟子的心理学传记《温尼科特传》中,温尼科特就曾经提出一种可能性,“即人的记忆或许可回溯到出生以前。”这种理论其实是很诱人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外来的手段,比如催眠、梦境、笔仙等手段,使人的这种“潜意识”显影出来,我们将可以破解祖先的心理世界,进入到他们的心灵体系中,去了解历史上的扑朔迷离的迷津,如果我们真的能在记忆里实现对远古的穿越与走访的话,那么,当今电视上那些层出不穷的穿越剧的出现,倒真的有了一种科学的基础,可惜这类作品至今只能标着一个“玄幻”的招牌,说明它们还没有超越“幻想”的领地。如果“集体潜意识”存在,那么,美洲的原住民为什么失去了他们创造的玛雅文明的“集体记忆”,为什么通过灵异的手段,深入到一个现今的美洲原住民的记忆深处,找不到“集体潜意识”,回放美洲失落的文明的真相?
因此,人类的“潜意识”究竟是否存在,可以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自说自话,倒是文艺作品对此痴迷有加,乐此不疲,把“潜意识”这一套真假难辨的说词当成了真实的存在,像《盗梦空间》就把“梦”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人类可以一步步地进入到它的层叠状的深处,操纵梦境。而情色小说《五十度灰》里在叙事上比SM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招数,就是把女主人公的内心里,分解出几个形貌不同、俏皮可爱、动作伶俐的小女孩,分别代表“潜意识”、“我的女神”。看看作者这样的句子:“我的潜意识把她喝光的琴酒空瓶摔在地上,坐在抚手椅里惊恐地瞪着我。”“我内心的女神撅着嘴,脚点着地面,两手环胸,像个生气的小孩。”两个性格不同的小女孩还能在内心里打架“我的潜意识因为作呕而打个哆嗦,买新车这件事,已经让人很不自在了,但我内心的女神一把将潜意识按倒在地上。”这些令人发噱的描写,只能看作是对心理学的调侃,如果你想说这是作者对真实内心情境的描写,估计就是荣格派的传人也不会首肯你。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寻根派”文学很快烟消云散,被更新的文学口号代替,直到南京的《钟山》杂志提出了一个“新状态文学”之后,从此中国的严肃文学再也无法“新”下去,回到了沉寂的原点,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让一味“求新”的标签无法用不断加“新”的办法,“新新新文学”下去了。就像“新时代运动”这个名字一样,标榜着“新”,但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又有何“新”可谈?
荣格认为人的内心深处也就是潜意识深处,包藏着“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可以用“原型”来表达,也就是说,在人的内心深处,包含着各种人类的“原型”,既然人类的“潜意识”中珍藏着这么多的好东西,那么,把这些东西释放出来,不就是新的上帝了吗?
“新时代运动”正是看中了荣格的这一法宝,把荣格捧为了领军人物。作者抨击的那些荣格吹捧者们正是如此做的。既然每一个人心里积淀着祖先的“集体无意识”,包含着神话里的各种“原型”,这意味着每一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上帝,“人们实际上就是神”,只要通过某种引导,就可以“获得了深藏在体内的伟大性,以神的面目出现,这样困难和难题就被替换掉了。(P107)”。其结果就是“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理念,即‘一切顺其自然,把一切交给原型。”
这样,神的戒律消失了,而现在的上帝在心里,原型在心里潜藏着,把心中的上帝与原型发掘出来,你就能克服困难。作者在书中讥讽道,这种把内心的欲望当成神的引导,最终只会导致人欲横流,作者写道:“某些肮脏的情色事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说是‘阿芙洛狄忒让我这么做’,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就神奇地免除了所有责任。”
荣格没有想到他的理论为“新时代运动”的“非道德性、解除责任和娱乐”提供了绝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还进一步延伸出荣格被误用之后导致的可怕后果,就是最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作者写道:“在我看来,流行荣格派的态度可以为将来突然爆发的法西斯主义和盲目从众铺平道路。如果原型和本能可以是任何事物,那么,正如荣格经常所说的那样,它们就是个人性和自由表达的对立面(P154)。”也就是说一味地听从内心的没有约束力也无法验证的“原型”的指引,那么,这世界将失去物质世界固有的法则,而这正是唯心主义必然出现的结果。这就是荣格理论最终能够被人盗用的漏洞,或者说是这理论在对心灵探索过度之后导致自己走上了自我否定、自我设难的归宿。作者正是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对法西斯主义对“原型”的利用的可能性作了剖析:“政治法西斯主义依赖于社会原型的神秘之光。法西斯主义通常扮演着全知全能的神圣家长的形象。屈服于这位神圣家长——如同屈服于本能或原型,是一项神圣的任务、是一种国家和种族责任。……我们重新犯下任何罪行,或成为神秘的先祖象征的代表,以其名义行事,不管这种象征是祖国,还是母国,或是任何神秘想象的原始概念。”
对于荣格理论被无限运用的可怕后果,《荣格与新时代》作者正本清源,悍卫着荣格本来的思想与意义。卢梭在世时深知被人误会之普遍,称“我用的词汇很少有通常的意思。”荣格被误解,肯定在某一处出错。《荣格与新时代》的作者捉拿了盗用荣格之名、兜售自己内质的“新世纪运动”派移花接木的本领,指出“原教旨主义者抹去了这种隐喻性的‘仿佛’,代之以对心灵及原型内容具体存在的明确肯定,并将之视为‘硬连接’或‘基因编码’。(P145)”也就是说,荣格思想建构中存在的隐喻和象征,一律被后任者当成了事实。
这里,作者对冰山系第五本书《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进行了尖酸而深刻的抨击,几乎让这本书的作者、冠之以美国荣格派推广人士的罗伯特•约翰逊无地自容。的确,《荣格与新时代》作者指出罗伯特•约翰逊的缺陷是如此一目了然,几乎让罗伯特•约翰逊没有辩解的退路。在《荣格与新时代》的145页,作者以罗伯特•约翰逊为攻击目标,认为“非常典型的是,新时代荣格作品利用了荣格的所有名词,包括原型、集体无意识、积极想象等。把这些词语当作资本利用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感到它们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真实的。一旦这些名词被具体化,被当成资本利用,我们就可以用一种错误或虚假的方式来依靠他们。”作者具体地分析了罗伯特•约翰逊将荣格的隐喻当成真实的存在,如“自我进入世界”,其中“‘内在世界’是一个流动的、模糊的概念,但在流行的作品中,它丧失了所有的流动性,变成了真实的、可以处置的,仿佛迪士尼主题公园,可以去参观浏览。约翰逊利用了积极想象这一概念,好让我们相信他所说的一切真实存在。(P146)”
约翰逊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实用价值,有具体的步骤,有实际的案例,有具体的提示,貌似一本《葵花宝典》的攻略指南,原来在荣格那里高深莫测的理论,约翰逊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际步骤,引导初学者进入到荣格理论的实际空间中,把自己的“梦”与“积极想象”给激发出来,这几乎太神奇了。
当时,读罗伯特•约翰逊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该书对“积极想象”的实战攻略中表示了怀疑,我在对这本书的评论中写到:
——“在书的后半部分激发“想象”段落的时候,作者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笔录的方法,假象与一个意象进行对话,从中展开想象。这再次使人陷入到一种困难的境地。因此,我抱着极大的兴趣,试图按照书中的“梦”与“想象”的操作手法,进行一次纸上演兵的时候,便碰到了层层迷障,终至无解,这也说明了心理学研究在实证与操作意义上还具备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理念,使我们可以尝试去着更切近地于了解“内心”的神秘大门,但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却陷入无从确定的模糊之中。而文学作品,比如上面提到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里直接沿用了心理学的成果,但却用着搞笑的趣味性设置,便使我们看到,心理学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文学家那里也是受到不恭敬对待的。”(此评发在“豆瓣”该书的评论之下,可参看)。——
按我的理解,罗伯特•约翰逊的工作任务,就像现在扑街都是的宣导师、培训师一样,以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以他们的高昂的收费,招摇过市,卖弄学术。他们把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莫测的诸如国学、健康学、瑜伽术还有佛学、心理学、易经等等,浓缩成要言妙道,精括其甲乙丙丁,在有限的二、三个小时之内,向慕名前来听讲的观众,兜售快速进入高深学术体系的捷径。他们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把复杂的体系简化成常人能够做到的一句口号,一个方法,一个程式,就像佛教在中国世俗化过程中,只要念一句“我弥陀佛”就能万事大吉,以极精简的付出得到最丰厚的收益。央视的“百家讲坛”基本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代表,随着这种快餐式的宣讲师内在的浅薄被不断识别,这个节目也日薄西山。
作者认为,荣格的推广者几乎都是美国人(P100)“新时代运动”也主要由美国推动,从而影响世界,因此作者专立一章,分析了“新时代运动”甚嚣尘上于美国的内在原因,如美国的霸权野心、美国集体主义的张扬、以及乐观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联手推进,从心理学的层面,对美国的宗教、文化内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本文太长,也就不加评述了。而有意思的是作者把惠特曼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代表,对他的诗句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分解出其“自我吞噬灵魂”的精神实质,就是说惠特曼高立在宇宙之巅,大有横扫六合的态势,如果用中国的诗句来比拟的话,应该用得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来对应。但正是这个惠特曼,也许因为他的工人阶级身份,在我国一直是少有的被大力宣扬与肯定的美国诗人,而现在我们看到本书的作者却把他象征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实在有一种匪夷所思之感。其实我们今天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宏大意境相较于我们目前期待的文化,并没有多远的距离,这也难怪曾经在我们国家没有阻隔地到处传播的惠特曼诗歌,在心理学家看来,气质上带有浓烈的美国文化精髓。
作者批判了乱花迷眼的荣格理论被误读的一片混乱景象,在最后作者有气无力地提出了他的拯世之道,在这里,他对“新时代运动”也适当给予了一点好评,然后指出当下关键是要修补与修复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因为神性事关人类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人性要么恢复其神圣感,要么破产,”认为儿童原型也许是拯救世界的一个良方,认为“儿童身上携有未来的种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性进程的象征,对于我们走出目前的困境,这一象征是必不可少的。(P216)”。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西方文化的修正,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作者能够从全球文化的角度考量心理学的存在意义,思想角度已经相当博大了,这本书也是一本很不像心理学的著作,而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去透视社会及全球文化的一本解析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中心理学的参与系数,从中更好地看清西方文化的心理本质与张力因子。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四):读荣格,或不读荣格,先给来支预防针
我刚看了一本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教材,对荣格和弗勒姆发生了兴趣。先要分清一下,对荣格的兴趣远大于对弗勒姆的兴趣。于是我想读荣格。
结果老婆给了我这本书。我费劲巴拉的读完了引言,却发现这不是荣格写的。我忘了看书皮。但这书看起来是有价值的,就读完吧。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是这样的:荣格发明了一些知识;社会在历史中前进着;最近很多人打着荣格的旗号发言;作者也要发言。作者主要想说什么呢?一是荣格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某方面趋势;二是荣格所预见到的新动向反过来歪曲了他自己;作者想要理清这件事。
作者是如何理清的呢?他认为这个新动向是有其心理规律的,也正出于此,荣格在过去就指认出了。作者呼吁人们要正视这个新动向,无论是参与其中的,还是鄙视、厌弃它的。
作者希望如何正视这件事情呢?
读书。
整章引言其实就为了喊出一句话:你们倒是仔细看看荣格自己的写的书啊!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作者呼吁的核心,是最棘手的社会现象,是改善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顽固的症疾,是历史遗留问题,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是悲观信念的第二大成因,也是简单透彻到令很多人认为最无聊的废话。
作者只谈心理问题,不谈经济,更不谈政治,所以读着多少有点不太适应。但并不是说这样不好。
作者一直以一个“大众”作为立论的靶子,所以要搞清楚这个“大众”还是要先考虑考虑的。大众就是社会人数上的主体。
他认为大众做的事情是有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规律的,但大众普遍并不知道自己正在为之动心的事情根源何处,加之大众本身掌握的学识有限,在集体潜意识的驱动下,往往会发生不好的结果。说穿了作者的鉴别探针很简单:你觉得轻轻松松就得来的,肯定不对。大众,大众,大众是社会的主体,先贤都想拉他们一把,但是几乎拉不动。也许不是社会在两千年里没有什么进步,而是这进步太缓慢了,对于人的一生,几乎就是地质运动的节奏。
作者还指出了这样一类人,这类人选择信仰,是为了放弃思考,放弃对自己负责。他还引用了荣格的一句话:“我难以置信为数可观的人从来不使用自己的理智,而还有同样数量的人的确使用了理智,不过是通过一种荒谬透顶的方式……”我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我一直津津乐道这个比例是“95%”,后来又提高为“98%”。
关于自己的内心,轻轻松松就得来的,一定不靠谱。只有痛苦才能带来认识,而也不是一定的。思考、自省是一件辛苦的、痛苦的事情,是一系列动作,要迎接一系列变故;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吸取公认的先贤的知识。而这也正是大众放弃挖掘自己,放弃面对自己的主要原因:精力有限。
我的疑问:
作者为何如此愿望西方大众不可失去宗教信仰?
作为一个正常的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我很自然的产生这个疑问。似乎西方人失去宗教信仰就活不了。他们只能改,不能删。
另一个相互交织的方面便是,我在读过的所有书里,都没有发现懂得中国哲学的西方人。这又是为什么?
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哲学,是以印度为极限的,这就像是西方思维的围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看不到的外面。我说他们不理解,因为他们总是混着印度哲学时提到中国哲学,而且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周易、太极图上,他们也提到老子,但是也说不到点上,要么狭隘,要么肤浅。他们对中国哲学连一个像样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反过来,我能理解西方人吗?我觉得我约略可以理解,我觉得基督教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古希腊也一样。东方人从不说西方人是“神秘的”,西方人一直说“神秘的”东方,这就是个旁证。
对于中国人,西方人好像只能get到一点:虚无主义。但是,这一点总被他们说的有点悲怆。潇杭倒是在《解体概要》里说了一句,中国的道家飘飘欲仙了。可为什么潇杭还是一副寻死腻活的样子?也许西方人就无法接受虚无主义。为什么?
可能一:他们首先就无法放弃宗教信仰。
可能二:他们即使放弃了宗教信仰,清空了心灵,接受了虚无主义,但是接下来该如何,就又不懂得了。这个接下来的问题,也正是我以为的关键所在。
老子和孔子其实是一体的。老子负责第一步,孔子负责第二步。接受虚无只是第一步,是零,是起点,但人毕竟还要活泼愉快的活着,于是就是《论语》里透出的气氛了。孔子有信仰吗?没有,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鲁迅在《野草》里记录自己走出这人生两步的过程:绝望中之希望。那之后鲁迅便封了神,战斗力历史第一。
作者分析了基督教的象征意义,上帝——人——魔鬼。作者说基督教肯定上帝,否定魔鬼,这样做是不对的;人应该同时接纳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结构,并不懈努力去整合它们。
我认为这个象征本身就有问题。将人心中的一对对立原型,外化出来,这样做本身就是在搞分裂,扯下来再按回去。
中国人的象征是,天——地——人。这个意象里,首先,人是一个整体;其次,天地扩展出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像西方人的象征里只有人自己;再次,人内部的结构是有天地来比拟的,西方人的象征里是反过来用人内部的善恶比拟自然。怎么都是我们的更广阔、全面、完整。
作者在最后表达这样的期许,似乎是希望改良基督教,以达到将原本强调的原罪意识、服从上帝、摈弃邪恶重新构建,以引导人与自然和解。可我觉得原罪里的“罪”字本身就不是和解的态度。如果按照作者改良的意愿,就是以旧换新。
还有一点不同之处是,我们中国是拜人拜祖先,西方人拜上帝。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说周公让神鬼走下祭坛,让圣人走上去,是对中国历史的一大影响。我揣摩其中区别在于,人是可以换的。这个变动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不僵化,就是某种程度的符合了科学精神。我们拜的其实是榜样,是完整的人的榜样。但是我们也走出了我们的问题,那就是把人给神化了,但这种神化是模糊的,老百姓谈到这些时往往是闪烁其词的。
从作者口中揣摩,为什么西方人非要留恋形而上的时代?我想问,为什么相信科学这么难?很明显,现如今科学已经接管了世界,反倒是发明科学的西方人自己不适应了。《别闹了,费曼先生》里的费曼先生就是我扔给他们的答案。
思考难,读书难,面对自己最难,还有一件,学习科学也很难。“轻轻松松得来的,一定不对。”有价值的都是要付辛苦的。
目前看起来,学习科学知识,领会科学的精神,甚至比体会宗教、文学、哲学是难上加难,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九年义务教育后还是不会算数?问题是多方面的。
文科生就是中国一项奇怪的发明。我见过太多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天花烂坠的人,几乎都是学文的,他们是词句重组复读机,说晕了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发这个牢骚,是想强调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社会科学绝对不算科学,我说的科学就是自然科学)
关于读书
读书是很累的。
因为要不停地倾听,同时不停地思考。
作者一直在针对大众说话。而当你果真翻开荣格的著作时,当你倾心去读、去思考荣格的文字时,《荣格与新时代》整本书就不再是问题了:当你自己读了一个人写的书,所有他人都不再重要。
一定不要相信别人嘴里的另一个人如何如何。
我又学了门新的地图炮
尼采啊尼采,我一直觉得他神经病一枚,无甚可取之处。之前还偶尔怀疑,是不是自己水平过低,看不出尼采的高深?不过有了这个作者撑腰,我突然又感觉好多了。他引用了荣格的话:……尼采是病态的。作者也提到,本来“新时代”的倡导者们,于情于理,应该说尼采是自己的教主,可因为尼采后来染了梅毒且发了疯,有伤体面,于是盯死了荣格。这显然是一次黑。
这个地图炮就是:谁在自己的书里捧尼采为贤者,我就要对他的文字打起个大问号。
预防针
荣格是应该读的,先打针预防针也不错。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五):新时代的幽灵 (文/苏菲)
新时代的幽灵
文/苏菲
没有人怀疑他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人们似乎对这个时代并没有清晰的体认,只是跌跌撞撞在其中奔走。《荣格与新时代》指证了这个时代的欢欣与匮乏,也使人在众神隐退、暗夜降临的大地上不致迷茫,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荣格在自传里说:“认识自己,就是通向认知上帝的旅程。”虽然上帝已死,但是作为有死的人和神圣性超越价值的联结不能断裂。
宗教本来正是这样一种“联结”,使不完整的人性绑定在神圣的神性之上,以此来使人意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创造出属己的世界和超越自我,得以抗拒虚无和个体的非理性膨胀。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受难是人类宝贵的灵性体验。如若心灵深处丧失了对一体性的强烈渴望,人难免走向自我分裂;若如缺失了对苦难的悲悯和对意义的考量,社会也将处于危险的边缘。
显然要达成此一目的,单纯地依靠世俗科学远不能企及。对灵性的渴求,和个体存在的感觉一样,绝不能够麻木迟钝。否则所有的受苦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意识到了时代的焦灼,可是却茫然无绪,不知所措,被新时代的浪潮任意席卷而去。正如摩尔所述,相对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现代理念来说,关照灵魂是更为重要,因为“关照灵魂是一种神圣的艺术”。(页132)
关照的艺术即是生存的艺术,解释学植根于时代的精神深处。《荣格与新时代》敏锐地把捉诸多关键论题,以日常的语言道来,让荣格来言说荣格。面向伟大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近完整性和神圣的光芒,而不是背弃自己应选的道路。在康德看来,根本恶恰恰在于人违背了理性法则的道德律令,抛弃应尽的伦理责任就是远离上帝的恶魔和撒旦。
新时代文化拒斥痛苦的价值或受苦的意识,人们想要的是此世的喜悦,沉迷于瞬间绽放的快乐。天使远去,不再瞩目世间堆积如山的苦难,约伯的呼告成了旷野呼声,再无回应。没有灵性的救赎也就不可能超越苦难,那么最终的痛苦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只有谦卑地接受苦难与不完整性,才有可能真正地超越苦难。”(页50)
想象性地参与对于美好生活的建构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为过的,运用梦想和积极想象促进个人成长。餐桌之上除了面包之外还应当有玫瑰花。人应当超越自己,新时代并不会给人更多,除非立于大地,召唤神性。
(作者:苏菲,转载请告知。欢迎约评!豆瓣:米娜的小生活 邮箱:2724218395@qq.com)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六):上帝死亡之后
四五年前阅读过几本算是畅销书行列的灵性书籍,包括了《secret》以及张德芬女士的《遇上未知的自己》。当时的我对于灵性和新时代运动都毫无系统性的概念(其实时至至今也依然没有)。诚然不能把灵性运动同新时代运动划等号,否则应该会引起一堆灵性修行者的强烈抨击。但是毫无疑问新时代运动最为国内大众熟知的就是其灵性追求。
而对于当时阅读这类书籍后感觉并不是像很多读者所谓的鼓舞、救赎、重生,我甚至是很惊悚和担忧的读完,而从此之后就基本不看类似的书籍了,包括曾经下载了的《与神对话》(灵性修行的著名书籍)。我一直对此类书籍有一个仅仅代表我个人的不好印象,那就是:一本书虽然以拯救一个人作为它的最高价值,但绝对要恪守不能误导一个人的最低道德标准。
在我的思维观念里,此类书籍对于那些情绪困惑低落甚至崩溃的人来说,也许是救命良药。但是对于可能因为看完此书而一直吸取此类自我主义膨胀到通神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使人产生自我幻觉的罂粟。所以私以为此类书并不适合所有人,这并不是在抨击灵性追求,而是这些书籍的国内宣传总是打着本书拯救了无数人的心灵,全世界多少人都在看此书为噱头,这让我真的很担心会出现读过此类书籍而妄图拯救世界的中二少年,当然我也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荣格与新时代》是我最近阅读过比较推荐的一本书,虽然对于我这种对于心理学和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系统概念的人来说,也许阅读起来有些费时(本人就是断断续续的读几页就停下来了)。但是此书确实给那些将荣格奉为新时代运动导师的人完完全全的呈现荣格的所有观点,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也许你的荣格已经不是以前的荣格了,但是荣格还是那个荣格。
首先做一下对那些跟我一样的人做一下我自己对于新时代运动的理解。新时代运动简单说就是对于旧宗教中所压抑的包括个人、女神,性等方面的释放运动。他们认为保守的基督教和宗教文化价值观坍塌之后,天堂已经没有了一个父亲在关心我们,人们需要在自己的内在中寻找一个上帝。于是这场在自我心中寻求灵性通神的运动展开了。
本文第一章说了下荣格与新时代的关系,新时代运动将荣格奉为导师,但是却只继承了荣格的部分观点,还将它曲解而为我所用。荣格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一个全然不同的自我,而这种发展则要求一定的纪律,需要做一些工作并付出努力,需要有出离心,需要反省及自我批评。这一过程需要两个阶段,第一步是启蒙到无意识状态,第二步是进入自性状态。而新时代运动者停留在第一阶段并反对更为成熟完整的灵性态度。从而造成了灵性自恋。
第二章为我们阐述了两个观点,及海洋灵性和完整性。海洋灵性是指灵性体验,就是抛弃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像一滴水一样倘佯在海洋之中。但作者认为当你为海洋灵性所吸引的时候,新时代把这种状态赋予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而其实这些人正在面临着自我与我们对永恒的追求,与命运相冲突时所带来的肉身的受苦,而这种受苦的目的在于为生命和创造服务。对于荣格的完整性,有些类似我国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这种统一是一种高尚的统一,但新时代却只粗俗的看到了统一,不去解析其中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作者做了一个类比,把荣格与路西法和尼采进行了一个对比。他认为对于传统宗教来说荣格和尼采都可以说是撒旦或者路西法(堕落天使),但是对于上帝已死,意义的缺失的问题,荣格显然认为不能采取尼采式的用人来代替上帝地位的诱惑,这样将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疯狂,所以荣格用了自性而不是自我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自性是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的。
文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新时代中荣格学说的膨胀型爆发,这里提到了一位荣格学者希尔曼,希尔曼有一个关于英雄与龙的有趣论点,及屠杀英雄神话中的龙,意味着扼杀想象力,杀死了精神灵性,而这就是我们的道途和目标。
而接下来的最后两张主要介绍了荣格式的原教旨主义以及新时代运动的成就地美国的所谓美式扩展。关于后者我们从中看到所谓美国的伟大性的幻想,这里举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自我介绍的例子: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狂野的人,一个宇宙。
本书的结论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灵性原型和物质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神与盖亚的矛盾。新时代就像盖亚女神的能量粗野爆发。而我们所有人都要小心谨慎的参与到盖亚的崛起中来,而不是任由流行文化中的剥削性和商业性力量去关注她。第二部分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上。两者必须要追求完整性,如果贪婪的自我将灵魂领域占为己有,就很可能走进新时代运动的误区中。而自性、“第三者”等才可以使二者达成和解。
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和阅读确实是很有挑战的,但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确实对于灵性追求,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对自我、自性、完整性等问题得到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