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是一本由[美]苏珊·B·韩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一):笔记和疑问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1. 探索近世日本生活实况

  2. 比较日本和欧洲的生活水准,以身体健康水平标准

  3. 强调明治后的日本社会生活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因此可以平稳过渡到工业化社会

  衣食住,城市卫生计划生育

  主要使用东北地区的人口数据(干货)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整本书有一种“前工业革命的日本不比工业化的欧洲差”的定论在前 。

  评判标准是如何选取的?要从从生活资料/习惯推论出“健康水平”,涉及体质人类学?健康学,但是没有更翔实的科学理论基础,难以使人信服。

  逻辑上的问题:是精简的审美支撑了一个不需要过多资源的经济,还是贫穷导致了精简的审美?是简单营养的食谱保证穷人衣食足,还是贫穷导致了饮食简单?人在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活法,总会通过变通使自己生存。不只是德川日本,工业革命前的欧洲贫民肯定也在用自己的节俭方式维持至少是足以继续生存的健康水准,很难决断谁的生活方式比谁高明这一说。

  另外,作者说欧洲工业化后早期人民生活水准不增反降,似乎在暗示相对于东亚式生活,工业化及推动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多优势。然而时代的进步并不是以健康水准衡量的。欧洲方式虽然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也驱动了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东亚式的节俭(和封闭)反而导致停滞。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二):日本的人口与日本的精致

  初到日本的游客如我,总是很容易生出很多感慨。日本的整洁、有序、平和、精致等等,和中国大陆形成非常鲜明的差异。对于一个看惯各种“没素质”行为的人,日本社会简直可以作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甚至相比欧美国家,日本在城市面貌和市民风气上领先甚多。

  见的多了,于是便会生出疑问:为什么日本人会演变成这样一种人?要知道,大部分日本人都是中国大陆移民的后代,而且这个移民的历史也不会超过五千年。为何五千年后,同样的祖先却演化成文化迥异的两种人?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穿着、语言社会制度等等。读了《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我觉得可能的一个原因,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日本的高密度人口。

  日本地少人多。书中提到“到18世纪中期时,在这个国家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已达近3000万,而其中占地约五分之一的北海道尚且人烟稀少”。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0人,如果不算北海道,则要达到100人以上。与此同时法国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6人,英国时44人。中国在18世纪中期的人口大约是1.5亿,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15人;即使经历了人口爆发,到19世纪中期达到4亿人,中国的人口密度也只有40人左右。

  在狩猎时代,平均一个人需要一平方公里的面积才能保证有足够的食物来采集。在农业社会,土地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日本,虽然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养活高达80个人,但想必每个人能够获得的资源,包括粮食、木材、矿产等等,势必要比其他国家少很多,因此,日本就演变出了“资源有效型文化”。

  以住房为例,日本的一个带榻榻米的房间简直可以做各种用途。白天可以做书房客厅,晚上可以做卧室;而且可以做好几个人的卧室,只要多铺几张垫子就好了。书中讲到在德川幕府时代,很多日本家庭就挤在一个房间,因此就需要这个房间具有多种功能。而且到了冬天,取暖材料匮乏,大家挤在一起还可以保暖。日本的房间内部家具也非常少,一方面因为没有空间放家具,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没有木材来做家具。

  再以吃为例。日本的传统食物其实非常简单,普通人的一顿饭主要是大米、味增汤、泡菜,可能还会有豆腐、鸡蛋、煮蔬菜、和一些低档的鱼。日本人几乎不吃肉,“人们放弃吃肉的原因,与其说是佛教的禁忌,毋宁说是由于农作物种植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百姓的饮食口味和森林野地的保留就只好退居其次了”。日本人爱吃鱼,更多是因为鱼来自大海,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穿。“日本人做一件衣服,不仅将一匹布料全部用上绝无遗漏,而且所用布料的绝对量也很少,尤其是女人的衣服”。而且日式服装对于尺寸要求也不高,同一件衣服不同身材的人几乎都可以穿。

  正是在这样一种客观的环境下,日本人的奢侈就不会表现在物品的大、多、繁、重,而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只需要少量的资源,但却可以做的非常精致唯美。比如他们的怀石料理、插花、包装、以及所有让人赞叹的物品上。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三):一些摘抄

  1、以人均收入来衡量生活标准所面临的一个更重大的问题是,人均收入无法告诉我们收入的分配情况。对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来说,收入的分配是由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在他们合作生产全部产品和服务时所作的贡献决定的,因此,这些经济学家无法说明改变收入的分配如何能造福整个社会。此类经济学家往往避免规范性判断,这种心态使他们专注于经济的发展而非分配的公平性。他们对储蓄的数量(可使用的资本)比对消费的形式和特征更感兴趣。由于富人往往比穷人储蓄更多,在一个经济体中,收入分配不均可能促进资本的增长,而收入分配相对平均的话则不然。

  2、人们睡觉时,将衣物铺开盖在身上,而白天他们就穿着这些“睡袍”。直到德川时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才穿起那种我们概念中的睡衣睡觉。

  3、历经德川时代,日本人的个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标准也随之上升。本来武士和其他少数人的收入和财富凌驾于一般老百姓之上,在这个时期则较为均匀。

  4、日本的房子之空,和西方房子那种家具全无的空,并不是一回事。在其他国家被视为可移动的家具,在日本的传统里,则往往固定为房子的一部分。

  5、家具可移动和坐在地上这两大传统,使日本人发展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在最奢华的时候,也依然是注重节约资源的。

  6、“奢侈”这个词,在日语里和英语里的含义是不同的。日语的“奢侈”既指英文中的“奢华(luxury)”,又有英文“浪费(waste)”之意。行为“奢侈”既意味着“极尽奢华”也意味着“挥霍无度”,如今这个词就是铺张浪费意思,而英文的luxury却从来不是在说铺张浪费。

  7、家里的每样藏品可能都很华贵,但只独赏其中一件,而不是将所有东西都罗列出来争奇斗艳,才更能体现出奢侈的精髓。这种以清寂行奢侈的作风在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体现,而德川时代的有钱人正是非常热衷于这些艺术形式。体现这种清寂式奢侈的一个例子便是花道。

  8、和服的制造是将一匹很长的长方形布料裁剪成八块,同种款式每个人都可以穿,无论男女老幼。要穿上一件和服,不需要纽扣或其他什么配件,一条“带”就足够了。这就是说,穿一件和服时,可按高矮胖瘦自行调整衣服大小。传统的“小袖”和服,是由一匹长度合适的布料制成。“一匹”叫做“一端”或“端”,大约合14英寸宽,10至12码长。“小袖”的长度是以穿衣人的身高为标准的,但又额外长出一截,可在腰部折叠于腰带下面,使衣服长短合适。通过调节折叠处,高一点矮一点的人都可以不加改动就穿其他人的衣服。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先拆成几部分,洗完了再重新缝起来。

  9、日本人直到德川时代才开始穿内衣,而所谓的内衣就是:男人穿的腰布由一条长布条制成,女人则身裹一件叫做“腰卷”的单衣。10、在19世纪晚期的英国,普通工人甚至几乎不吃肉,除非你是一家之主。人们只在重大节假日才开荤。

  11、在室町时代,禅寺的料理风格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吃饭方式,此时也就被视为日本料理的发生发展期。世人开始接触到豆沙包、羊羹、豆腐等斋食。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饮料

  12、19世纪日本被褥的样式表明其来源于睡衣。在德川时代,被面的形状像一件“小袖”和服,有袖子还有领口。这种造型的被子在关西地区甚至“二战”以后都能见到。较早的时候,所谓被褥,即为一条单被,一侧有个袖子,睡觉的人将身体裹在被子里,袖子放在被子上。武士睡觉原则上要腾出右手,也就是要把手放在身体上,可见,这种风格的被子本应为战争时期所用。据说德川家康睡的就是这样的被子。

  13、到了德川时代,人们普遍享用起各式各样的“风吕”来,从蒸汽浴到坐在热水里浸泡全身的桶浴都有。最能说明当时公共浴室盛况的,是对“钱汤”——公共浴室——种种规则的记载。18世纪90年代,江户规定禁止男女共浴,因此公共浴室只好每月划分出不同的日期让男女分别入浴。函馆在1854年下令浴室必须要有一名守卫维持男女共浴的浴室风纪。

  14、远在江户建立之前,大阪的粪便就被周边的农村用作肥料。屎尿的价值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其中不同成分的所有权竟分属不同的群体。在大阪,住宅居民大便的所有权属于房东,小便属于租户。人们认为大便更有价值,因而要价更高。一般来说,10户人家一年大便的价格超过了1两半黄金,刚好相当于19世纪早期一个农民的月收入。由于人类屎尿如此值钱,一套房的租金就会视租民人数多少而有所调整,住的人越少,租金就越贵。

  15、由于厕所这地方既阴暗又往往令人不悦,大家就需要一个神来保护他们上厕所,同时,排泄物又需要用作肥料,于是人们就让“厕神”来帮助他们获得大丰收。他们像敬别的神一样敬这个厕神,年末时,厕所里也要摆上新年的装饰。在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习俗,一家人坐在厕所前的一张草席上,向厕神简短祭礼,每人吃一口饭,象征着领受了厕神的恩赐。

  16、早在1873年,明治皇后就以真眉毛和未涂黑的牙齿露面。

  17、当自己的物质文化好端端的时候,又何苦大费周章改用又贵又折腾的新商品新制度呢?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四):没有谁能一步登天

  日本是近代唯一一个逃脱被殖民的命运、相反还跻身列强的非西方国家。在世人眼中,日本当时从一个落后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变身”,是在明治维新时期短短的十多年间突然完成的。这种广为流行的叙述过分强调了断裂与变革,但却对日本社会的延续性过于忽视——事实上,今天的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其说是明治时代奠定的,不如说是此前的江户时代确立的;更重要的是:日本当初之所以能顺利实现现代化,与江户时代的社会文化遗产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日本之源 关于江户时代,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大概就是其“锁国”特性:1633年,当政的德川幕府第一次颁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与外国人来往,仅有少数得到允许的中国及荷兰船只例外。这种封锁政策与现代国家的开放性适成对比,很容易招致现代人的反感,加上明治时代维新志士的渲染抨击,在很长时间内,江户时代被视为是一个封闭黑暗的时期,需要为日本的落后负责,而维新则打破了这种状况,带来了随后“激荡的百年史”(吉田茂语)。 然而现在恐怕很少还有日本人这样看待历史,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上下普遍沉浸在一种对江户时代的怀旧感伤情绪之中。在许多人看来,那更像是一个人类尚未堕落之前的田园世界,那时日本没有对外界的依赖,也不需要可悲地到世界上去讨生活。有“日元先生”之称的日本财政高官榊原英姿就认为江户时代安宁、有序、自然友好:“这就是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模样。我们应该恢复那种面貌。” 这两个江户时代都是同样真实的。虽然苏珊•韩利在《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情不自禁地抱有一种将江户时代理想化的倾向,但她确实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立论点:无论如何,现代日本的成功是在江户时代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就是说,在现代化之前,一个国家就应当已经为现代化做好了准备,用她的话说:“一个靠农业维持生计的民族一步就能登天实现工业现代化,这在经济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提前数十年发起也不可能成功,因为相关的先决条件尚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户时代才是现代日本之源。虽然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但也由此进行了内部整合,日本人的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奠定于这一时期,绝大部分日本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茶道、围棋、花道、俳句、能剧——要么起源于江户时代,要么是直到江户时代才牢固确立。按照本书的观点,甚至“日本人今天面临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问题,比如现代下水道系统的缺失和住房的匮乏,都是拜德川时代的传统所赐”。尤其是日本料理,大多数都不离德川时代的根基;许多经典日本菜式如天妇罗、荞面、寿司和鳗鱼烧,都发端于江户时代。一句话,不了解江户日本,也就无法理解现代日本。 日常生活即社会遗产 选择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确实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前现代社会的人们很少会主动记录“日常生活”,因为那多半被视为琐屑而缺乏值得记录的价值,其结果就是我们反倒很难还原早先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虽然那其实意义重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遗产的绝大部分内涵。 人们可能会把日常生活史视为“趣味历史”的一种,茂吕美耶的《江户日本》就写得比较生动有趣,但苏珊•韩利志不在此,她更期望通过与历史同期西方的比较,来揭示日本在那个年代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以及江户时代日本人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她选取了一个巧妙的突破点:即日本的传统住宅。这是了解以往时代人们生活标准的极好的考察途径。如她所言,“房子是绝大多数人拥有或使用的最昂贵的物品,要改造一个房子,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资金,并且,住房所蕴含的信息多过德川时代任何其他的物质文化因素。”实际上,住宅还包含着人们一系列不可见的观念:宇宙观、礼仪、美学观念、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凡此等等,都可以在住宅的构造布局中发现蛛丝马迹。 住宅条件的改善也显示出17-18世纪的日本人生活标准的普遍提高(可能武士阶层是唯一的例外),到19世纪中期,村民家里大多都有榻榻米,而且几乎家家都至少有木地板。这种住宅设计本身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清洁住所,因为人们在房间里是不穿鞋子的。当时日本人的洗浴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和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看上去确实像是一个有洁癖的民族。 不仅家里较为整洁,日本当时各大城市的干净也常使偶尔到访的西方人大感惊讶。在现代之前,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各大城市经常都弥漫着恶臭,英国剑桥直到1880年代仍是一个“一个没有下水道的、河流遭受着污染的化粪池城市”,但日本的城市却颇显例外。这不仅因为日本人爱干净、在城市不养什么家畜,还因为一个重大的差别:日本人历来将人类排泄物用作农业肥料,因此粪便的经济价值这一点本身就推动了人们将它循环利用,而欧美的公共卫生官员及普通大众却一直对于将大小便用作肥料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样,通过政府调控供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民间组织负责处理大小便,日本的城市得以健康发展。这看起来是一个令人恶心的话题,但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尤其在城市人口爆炸的时代,循环可持续利用废料的理念尤为重要。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欧美的理念常常是寻求小环境的干净。抽水马桶发明后,英国人将大小便冲进泰晤士河,以为从此家里可得到清净,但事实上居民饮水仍须从河中抽取,数十年伦敦终于爆发肆虐全城的传染病。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和废料排入大自然,仿佛它们就会一直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但长此下去,一个被毒化的地球迟早将报复我们。 住宅和城市的洁净并不是一件小事: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可预期寿命往往与之密切相关。在西方,现代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之前,城市人寿命较低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肮脏的环境,而肮脏的主因则是垃圾和粪便处理不善。当然,日本人当时疾病发生率较低也与其饮食结构有关,例如: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人普遍用开水泡茶,相比起喝生水,这个简单措施能大大减少患病几率。本书有力地证明:在江户时代,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领先于几乎所有西欧国家,这个记录直到1900年才被西欧赶上。 日本人当时的许多资源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受物质匮乏所迫,但今天看来却恰好与循环可持续利用的现代理念相符。例如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没有床也没有储物柜,甚至连被子也没有,睡觉时只是将衣物铺开盖在身上;为了节省燃料,他们的供热主要以暖和人体而不是室内空气为基本原则。无论制造杯子还是筷子,当时的日本人都具有和其他东亚人普遍的特性:节俭并巧妙利用有限的资源。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资源等方面,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这恐怕并非偶然的巧合,而只能归功于某种无形的社会遗产。 日本的秘诀 托夫勒在其名著《未来的冲击》中认为,当人们生活中牢牢存在着某种稳定不变的因素时,他们就能更有效地应对剧变。这句话可以成为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确实,正如本书反复强调的,日本作为一个现代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未必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基础建设,日本成功的“秘诀”更有可能源自其更早时期留下的社会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一个有活力的、坚实的传统,促成并确保了这一转型的顺利实现。

  这也是现在许多学者在反思的问题。美国学者贝拉所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同样将现代日本往回追溯到江户时代,艾森斯塔德的《日本文明》也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其文化特质。这似乎偏向强调了某种“东亚价值观”,或无形传统的延续。这或许能更好地解释日本令人费解的成功,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有些越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毕竟这里谈的“日常生活”主要都是物质生活,而很少涉及“精神生活”。 就“日常生活”而言,绘画其实也是包含丰富信息的材料,《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了解北宋开封街市生活的帮助,可能远比许多文字史料更为有力。但令人困惑的是,作者却没有利用江户时代丰富的浮世绘。她对东亚的了解也仅限于日本,因此未能充分意识到,江户日本的许多文化特性实际上是整个东亚的共同特点,或是由中国传入的,例如住宅材料、资源利用习惯及厕神传说。而认为旧建筑较少存世的原因是社会变革而非使用竹木,这一强调过甚的推断也是欠缺足够说服力的。 回顾这些历史至今仍是极有必要的,因为正如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言,一个社会,如果不再关心自己的既往进步,不久之后将会失去“自己能够在未来进步”这个信念。这一点不仅仅对日本人而言是正确的,对于中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载《FT睿》杂志2010年10月刊 --------------------------------------------------------------------------------------------------- 校译: 本书译文相当流畅,细节也很注意,例如“近世”就是日本的习惯用法,2005年德川幕府后人德川孝恒在杭州的演讲《寻回东亚的古德》中就特地说明:“作为时代划分,我们日本习惯把西化开始的明治时期称为‘近代’,而把明治之前且又与‘中世’性格完全不同的‘德川时代’称为‘近世’。”译文中略有一点小疵: p.32:在白河村……几乎没有任何“土间”:按当作“白川村”,该村是日本著名古村落,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p.126:卢浮宫、凡仙或枫丹白露:按“凡仙”疑即凡尔赛(Versailles)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五):讀書有疑,暫且記下

  其實不是書評,讀完後幾個想法,寫在日記中,在這裡也留一筆期待回應。

  今天讀《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又見友鄰書評,有些疑惑想不清楚,暫且記下了。

  一是中日兩國近代都有閉關鎖國的歷史,但是被迫開國后對待新事物的態度與接納速度截然不同,這是為何。

  二是日本在閉關鎖國的江戶時期反而形成了獨具其民族特質的和風文化,而且這種文化綿延至今深入骨髓,故而這閉關鎖國的歷史不全是壞事。而中國在閉關鎖國中似乎無此受益,而傳統文化就現在看來似乎也是青黃不接不倫不類。

  三是看到西方人初來日本對日本建築乃至日本美學的態度。西方人難以接受徒有四壁的日式建築同時也排斥日本料理。而在這排斥之中又暗暗帶有一種鄙夷。我暗自思索這種鄙夷究竟是來自先進與落後的對話亦或是兩種不同文化傳統與審美方式的碰撞。日本如今尚存許多在使用中的古老建築,絕大多數家庭中保存著和室,仿佛同時接受了古老與現代。而中國現在的城市建築似乎很難找到傳統的痕跡(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這又是爲什麽。

  讀的時候也在感歎,往往東亞或是儒家文明圈被作為一體被提及,然而被包含在這個圈子內的各個國家異質性遠比我想像中的大,尤其是經歷了近代以來的這段歷史,這種差異也愈加明顯了。

  日記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44090556/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六):筆記

  - 書是寫給英語世界的. 自已覺得亞洲的讀者大概對作者的諸多'發現'不會太驚訝.

  - 儘管如此, 讀到作者從衣食住的角度描述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狀況, 還是十分的開眼界. 作者提出'非西方中心'的角度去評價日本的生活水準, 不失為我們今天藉得思考何謂好的生活.

  - 日本當時會收集城市人類糞便作農業肥料, 在作者或西方讀者看來好像十分'神奇', 但這在中國應該也是當時很正常的'城鄉關係'吧. 還有關於棉花的引入而大幅改善日本的生活, 在想如無意外棉花是從中國引入日本, 那這意義下中國的生活水平應該也不差. 不知有沒有一些工業花前的歐洲與中國比較的研究呢?

  - 書中一個十分有趣的'知識點'為, 日本當時並不崇尚大家族, 一般家庭大概只有兩三名子女. 這與日本關於財產分配的制度有關, 即家產不能平分給兒子而只能由其中一人繼承; 這安排確保了在世核心家庭的生活水平, 亦讓家族會小心控制人口增長, 因為多出來的兒子等於要為他們另謀生計. 當時社會有很強的'計劃生育', 比如女性晚婚, 人工流產等。

  - 也非常配服日本的歷史研究, 細緻至廁所呀、下水道呀、醬油等都會有學者研究其歷史. 這種對歷史的尊重與細緻(甚至普及), 倒真與中國有很大的分別了.

  - 作者論及德川時代的日本社會已比較發達, 高的識字率等亦為明治維新打下基礎; 而日本的傳統生活還一直延續至二戰後(雖然從中國人的角度, 今天日本對歷史的傳承還是比我們要好很多....... 講真, 有哪個中國地方還會像京都般隨便都看見人穿傳統服飾如和服?). 有時中國普遍會看扁日本的歷史, 總覺得日本只是仰慕中國文化云云。歷史上當然有這樣的部份, 但也不應忽略了日本自己獨特的創造及社會地理條件, 亦不應忽視日本在菲律賓、台灣等這些'火山/地震帶'的地理歷史背景及關係等....... 反正就要放下民族主義的視角啦。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七):明治的体格,江户的魂

  西闪/文

  阿马蒂亚•森一再提醒人们,不要忘了经济与伦理密不可分,不要忘记所谓“生活质量”,不仅包括收入水平,还应该包含健康、教育、人权、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要素。他说,假如人们的生活标准提高了,却因为消费得起更多的食品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样的GDP谁需要?(《生活质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可是,在面对闪闪发光的宏观经济指标时,不少学者和普通人一样会被忽悠,看不见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图表上一片腥红。

  一般来讲,收入水平上升了,生活质量的确也会上升。但是历史提供的反例并不少。比如现在被称为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的抽水马桶,甫一问世就广受欢迎,却曾导致伦敦瘟疫肆虐,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原来从马桶里冲走的排泄物严重污染了他们的饮用水源泰晤士河。再比如,工业革命刚开始,经济是起飞了,人们的寿命却缩短了。因为工业污染比以前严重得多,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也是空前的。美国历史学家苏珊•B.韩利还举过一个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矛盾的例子。她说,日本明治时代吃得起精制大米的人多了,可是很多人却患上了维生素B缺乏症,甚至有皇室成员因此死于脚气。

  正是秉持阿马蒂亚•森对生活质量的看法,韩利在她的著作《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三联书店)里要努力矫正人们对日本历史的固有观念。简单概括起来,那个观念的意思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

  毫无疑问,GDP是以上固有观念的基石。像考察同时期英美等国家一样,人们用它来衡量日本,于是得出了那样的结论。可是大家却忽略了,用GDP这个指标去考察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的日本(也包括中国)的历史,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在缺乏现代国家能力的前工业化时代,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没有可信的人口数字,也没有实现全面的货币化,现在来估算GDP,或者拿GDP做计算依据,可靠性都必然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时等级森严的日本,GDP也帮不了太多忙。它既不能提供多少有关国家经济结构的信息,也反映不出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所以,当韩利以“身体健康水平”这个指标取代人均GDP,人们就会发现,日本的历史形象显得既不熟悉,也不单薄了。

  什么叫“身体健康水平”呢?韩利解释道,身体健康水平的定义是生活标准加上正面或负面的“品质因素”。这些品质因素包括饮用水的洁净程度、营养的质量水平、疾病的发生率、住宅大小和质量等影响身体健康的多种因素。这当然是一个比GDP或生活标准更有趣的概念。不过假如它无法量化的话,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则意义不大。而从韩利的著作里可以看到,“身体健康水平”要做到完全数字化存在难度,但一定程度的量化是可以做到的。

  在《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里,所谓量化是通过品质因素的具体化、细节化实现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收支水平的起伏以及政府文书上的记录固然应该关心,住房面积有多大,地板是泥土还是木板,睡觉铺的是干草还是榻榻米,服装有哪些特点,吃得怎么样,厕所清洁如何,民众怎么洗澡,奢侈品的种类有多少等等,凡是与身体健康有关的因素也都要一一予以关注。表面上看,这样做当然繁琐复杂。可是我相信读者一旦拿起书就会放不下,因为作者的见解够新鲜,书中提供的信息够丰富。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强调明治维新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却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明治时代与江户时代是断裂开来的“新旧两重天”。事实上,用韩利所说的“身体健康水平”这个尺子一量,就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是江户时代,而不是明治时代塑造了日本。早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已经确立并定型了。明治维新之后,即使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技术等等都发生了巨变。可是,一旦老百姓背对那个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仍然可以关上家门,按照江户时代的老规矩过日子。这种长久稳定的日常生活不仅帮助时代革新不至于脱离传统的框架,也使得民众身处变局仍感到踏实和安全,进而较从容地面对未来。形象地讲,明治重新塑造了日本人的体格,江户时代的魂魄没有散。

  不要奢望一篇短评就能概括《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它最有魅力的恰恰是无法概括的那一部分。当然,中国读者还得克服把日本与我们这个擅长一切推倒重来的国度相比较的冲动。只有克服了这种冲动,以及它所导致的沮丧,读者才能得到智性的满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