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柳如是》是一部由吴琦 / 高峰执导,万茜 / 秦汉 / 冯绍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如是》影评(一):看到有人说“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谁会在乎。
我看到评论,没有什么提到明末的事,回应最多的评论里说什么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因为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朝代都一样活,还说什么水太凉同学是为了少死点人,是悲悯才降清。
当年,秋瑾,鲁迅,章太炎,徐锡麟,蔡元培的那光复社纲领就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百姓没也没有“顺从地剃发”,当时明朝百姓反抗之强烈,我说了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信。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清朝就是中国,反清就是不识时务,是守旧,明亡清兴不过是朝代更替。
满清入关中国人口下降了80%,蒙古整个准噶尔部落被屠光,满人忌惮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于是把千万蒙古人的人口一直控制在40万。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广州大屠杀……
太多了,太多了。这些屠杀下来,都是“无一降者”
拿江阴来说吧,有一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当时清军:24万人;江阴:士民17.2万,城破之时,江阴的妇女都抱着孩子在井边排队。妓女都以先死为荣。
无一降者,无一降者。
当你们知道了这些之后,你们真的还能淡定的说钱的选择很正常么?
不知道当年的烈士知道现在的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会作何感想。
你们都是汉人,你们就没有怀疑过,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服装,而汉人却没有么?
我是学生,我发现没有老师给我讲过汉族的民族英雄是谁,没有人告诉我汉族的传统是什么,汉族的节日是什么,汉服的祖先是谁。可是历史课本上却写着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的祖先。不觉得奇怪么
这样正常么,这样公平么。
看了柳如是,我想你们有些了解明末的情况吧。明中期,心学发展,越到晚期,中国当时的思想非常发达,非常开放。有兴趣的人推荐你们了解一下《明夷待访录》,里面提到了内阁,议会等等。
放一个清朝历史专家,纪连海老师讲的清朝,你们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http://tieba.baidu.com/%CC%C6%CB%CE%C3%F7/shipin/play/95e244d28346069eae01958a
《柳如是》影评(二):不想当巾帼英雄的偶像剧女主不是好人妻
今天我们口语中的“妓女”类同古代的“娼”,这是给底层男性屌丝解决生理需求的,老舍《骆驼祥子》里可怜的小福子属于这种级别;古代的“妓”,出卖色相只是基础服务项目之一,文艺才能达到足以和一般读书人对话的水平是主流配置,否则只是青楼的赔钱货,到了李师师、柳如是这样名妓的级别,就可进史书、成为文艺作品主角了,基本相当于近代的交际花或今天活跃在媒体的女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相与往还之人也都是社会精英。高级妓女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极高,但凡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无一例外都有非常美好和正面的形象,拥有高尚情操和忠贞爱情、兼具知识分子才学和英雄豪杰胆识,被读书人歌颂和民间传说仰视,历史上所谓“十大名妓”“秦淮八艳”的说法即是明证。关于这些名妓的文本也都是羡煞老百姓的才子佳人故事,男神女神的爱情、泼天的富贵和地位、纠结至死的虐恋、高端诗词唱和的精神智力交流……不考虑女主人公的特殊职业,这基本就是今天顶级水平的偶像剧。这其中柳如是堪称翘楚:自身智力超群知识丰富,有胆有识色艺双全,男朋友和老公分别是青年才俊和国宝级文豪,自身还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如此配置,可以穷尽当代所有编剧的想象力了。这么给力的女主,这么扎实的故事,不拍柳如是拍谁?
把明末清初血雨腥风里儿女情长的故事类比现代都市题材的爱情自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柳如是的资质胜任偶像剧却绰绰有余。对于这位进了史书的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亲自做《柳如是别传》以示尊崇。电影《柳如是》也是一部向陈致敬的电影,没有失分。首先拍出了一定的具有历史感的品质,没有将如此靓丽和香艳的材料做成那种港台人一定会搞出来的恶俗古装剧,整个片子的调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把握住了;其次,故事扎实,编剧忠实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没有胡加一些谣言和香艳内容博人眼球,史料裁剪得当,柳如是生平最好能给一些和电影调性、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硬加进来,人物性格基本算饱满:身背历史污点的钱谦益没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陈子龙刻画的有些怂,人家本是大英雄一个;第三,全片情绪渲染非常到位。故事发生在江南的常熟地区,但制作方当中的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没有让此片成为官方口径伟光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否则片中就会拍到柳如是离开钱谦益、陈子龙投河捐躯便截止,突出爱国主义大局观,而非电影最后钱谦益降清之后柳如是和他相伴终老),反而赋予本片一种强烈地域文化气息和情感基调:江南的阴柔和坚韧。地如其人,电影始终在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场景当中讲述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濡湿氤氲的画面,昆曲贯穿始终,虽无刀光剑影的动作场面,但安静恬淡的气氛中却始终响着国破家亡的弦外之音,这种纯中国审美式的深沉和含蓄,非柳如是的故事而不可得,难得的美且政治正确。
2012年出品的这部偶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最近几年国产片所谓“明末三部曲”当中的其他两部风格迥异:2013年的《大明劫》以疾病喻末世,主题是探讨王朝兴废的大历史命题,2014年的《绣春刀》用武侠/动作类型片展现政治阴谋和困境中的人性,风格凌厉情节抓人。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历史边缘人物(神医吴又可实在小众,锦衣卫三兄弟更是基层),作品重点是讲好故事,情节必须紧凑饱满、突出戏剧冲突,不停展现人物困境和环境的复杂险恶,相比之下《柳如是》是走上层路线的精致、唯美和精英主义的,大家多已熟悉柳如是的故事,因此本片重点并不是实实在在讲故事,而是借用了戏曲般的抽象和留白,突出一种情绪和韵味。此片剧情好比片中人物的贵族日常生活,是场景式的饮宴赏景和吟诗作画,一个标有年代和时间的镜头切进来,就是剧情的转捩,不追求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故事的连贯性;全片戏剧冲突的高潮“抗清”,也充任背景的作用,用以交待统治阶级精英分化后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由品格气节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别像传统戏曲当中的道具,都是抽象的意境:手执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奔腾,一桌两椅就意味着居室场景。《大明劫》《绣春刀》则比较写实,像小说一样有绵密质感的细节描写,大量具体的生活和动作场景描绘出一种事关人命、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剧情本身的紧密起伏就特别抓人。电影《柳如是》让人特别有一种进入戏曲的观影体验,人物性格刻画全在演员的功力和台词的安排当中,观众进入这种江南意趣的氛围当中,自然会脑补出很多,这或许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语言营造出的一种情绪和味道,需要不断回放品位。拜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提高所赐,小成本制作的“明末三部曲”虽然没成为院线档期的主力大秤分金,但坊间口碑都还不错,无论在讲故事的基本功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强过同期主流的商业片不少。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对,和明末三部曲形成对照的反面典型则是香港导演李仁港的“飞碟帽三部曲”,十足的槽点之王,《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从戏说胡搞的剧情到三部电影中一以贯之“日式飞碟帽”的道具,真让人感觉三部电影是由坐着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拍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电影。不光这三部,纵观其他,港台导演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德,堪比中国足球。
颇为遗憾的是我本人尚未读过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在人格方面无限接近现代女性的形象。剧中她的人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淮八艳”时期、与钱谦益神仙眷侣时期、清朝建立后两人隐居时期,柳如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基本都是人生赢家,从和他交往的男人身上就能看出。柳如是出身卑贱,命运坎坷,先后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妾并人青楼为妓,但她热衷读书自学成才,喜欢女扮男装和复社、东林党人这些“公知”交往,纵谈时势、和诗唱歌。秦淮河畔自古温柔富贵乡,秦楼楚馆、章台柳巷当中不知有多少佳丽,能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柳如是花魁无疑,她看得上眼的男人,直接就是江南青年才俊人称“云间三子”之一的陈子龙的level。陈子龙何等英雄自不必说,文章一流,而且是个敢拿刀枪带队伍和清军抵抗的人,因此柳如是自行赎身以求和他终老,奈何陈子龙畏人言不敢接纳她(这点上,陈子龙不如钱谦益)。妓女赎身想来也耗费巨大,否则《绣春刀》里面沈炼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了,柳如是能给自己赎身,可见经济手段也非常了得;与陈子龙诀别后,她从杨影怜改名为柳隐,字如是,依旧喜欢和“公知”们来往,这其中的细节,电影用一个非常逗逼的“柳如是招婿群面江南才俊”情节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在为遇到了江南文宗虞山钱牧斋(钱谦益)做准备。
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爱情top3级别的,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中国古代的婚姻在礼法制度下向来与爱情无关,大多只充当繁衍子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中国精英阶层(以文人为主)的心灵世界一直以来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级妓女来抚慰,从杜牧到柳永再到蔡锷无不如此。钱谦益遇到色艺双全的柳如是,柳如是见到一代文豪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是一段佳话。柳如是在杭州岳武穆祠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诗句,在影片中被处理成两人初识的引子,加上崇祯十三年柳如是毅然女扮男装上门访钱谦益时“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前后几句诗,两位明眼人基本就已经发觉彼此遇到此生知己挚爱了。崇祯十四年(1641),两人冲破家庭牢笼和社会的非议结为夫妻,钱谦益时年59岁,柳如是时年22岁。婚礼时柳如是问:“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报以三个坚定的“我不怕!”柳如是直捣黄龙超级敢问,钱谦益义无反顾大气磅礴,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从钱谦益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能让无数女子彻底缴械的大杀器,就连柳如是这样的巾帼英杰也不例外。钱柳的举动是一种几乎还原了爱情本质的行为,相互倾心,与外界无关的赤裸裸的全方位彼此吸引,有爱情电光火石的起源和势不可挡的本能冲动。钱谦益以形同原配的匹嫡之礼娶到柳如是,同时也收获了整一船沿路抗议他们伤风败俗的民众扔过来的各种垃圾。婚后两人在“我闻室”里过神仙日子,实践着一种才子佳人整日做爱饮酒吟诗弹琴的生活,那种只有洒脱如钱柳的爱情才配享受的一种中国文人生活的顶级状态。
这就是柳如是的性格,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独立自主、能力出众,集才女侠女美女于一身的女神级现象,尤其是在钱谦益变节降清之事对比之下,她基本可以封圣了。昔日两人如胶似漆时曾共同期许清军南下时要共同上阵杀敌,以柳如是的性格,她真的想当梁红玉第二,但钱谦益的性格却不如此,他眼中史可法扬州城殉国的成本是屠城而死的十几万百姓,气节固然可敬,但人命更要紧,同时他心理惦记的是在明朝时因为官场倾轧而未尽的朝臣梦,他还要将自己的一身济世安民的本领展现出来,于是他推说水太冷而不愿和柳如是一起投江。这时电影给了柳如是投江不同机位的特写慢镜头,映衬得钱谦益十分卑小,而到了柳如是怒视钱谦益削发变衣准备前往北京做官的场景,则直接给钱挂了猥琐可鄙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钱在赴京途中和前来送别的柳如是说自己已经成功劝说清廷重开科考,为天下保存了文脉。钱穿清朝马褂留大辫子,柳如是女扮男装明朝服饰,这种矛盾违和的画面仿佛要毁灭他们的传奇爱情,正如柳所言:“我真是看错了你!”
如果是早年间拍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柳如是》的故事到这句话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处理不算歪曲历史,充其量也只是选择性呈现的剪裁历史手法。如果要故意歪曲以保持意识形态正确的话,柳如是应该和杜十娘一样怒沉百百宝箱自杀殉国,或者是和陈子龙一起举事反清。本片比较忠实还原历史,依旧呈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比较安详甜蜜的晚年生活,没有因为钱谦益的变节降清而将两人划清界限成为阶级敌人。其实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的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不好,只是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心寒。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频繁写信,劝他急流勇退,回乡纵情山水。这些情节电影都是一笔带过,直接从西湖边两人重新开始的亚当夏娃式田园牧歌生活讲起。1647年,抗清名士、柳的前男友陈子龙兵败被俘,投江壮烈殉国。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产下一女,取名柳小照,钱谦益(时年65岁,龙精虎猛,老年得子)喜不胜收,但他因黄毓祺文字狱被株连,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才得以免祸,而此后两人移居常熟红豆山庄。表面上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则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郑成功是钱的弟子,郑成功表字“大木”也是钱谦益所起(郑成功是日本人,大木……东尼大木……周杰伦,好吧,我想多了),剧中也有反映。
电影在处理结尾的时候,赋予这对神仙眷侣一个非常诗意的结局:钱谦益在八十三岁生日之际,在当年和柳如是手植的红豆树下飘然升仙、不知所终,柳如是遍寻不得。紧接着剧情跳到现代,剧中主要演员在美术馆里瞻仰凭吊柳如是。实际两人的结局比电影悲惨很多:晚年钱谦益生活无着,病入膏肓,盐台顾某登门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可做钱的丧葬费用。此时钱谦益老到已经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黄梨洲)代笔。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八十三岁的钱谦益病殁在杭州,他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仅相隔两个月,她悬梁自尽。由于他晚年辞官后支持反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文遭到禁毁,当局对他的评价也很负面,这一现象直到陈寅恪做《柳如是别传》方才扭转。
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相比,德艺双馨的柳如是虽然只被陈子龙、钱谦益等少数上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短暂霸占过,但她永远属于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是广大仰慕者的女神。她色艺俱佳,书画双绝,有著作传世,是永远的超级偶像剧女主角;她快意恩仇,落拓不羁,女扮男装,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战斗诗句,梦想着有将来能像梁红玉一样上马击狂胡,也是巾帼英雄;她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国好人妻,在丈夫误入歧途之后能够及时教育引导,艰难岁月也不离不弃,成就难以超越的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超级偶像女主角、巾帼英雄、中国好人妻这样女神级存在的柳如是早已不在人世,但江湖上将永远飘荡着她的传说。
《柳如是》影评(三):散文化的时代悲歌——评《柳如是》
作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取名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被赞为是“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而陈寅恪甚至以洋洋洒洒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为她立传,如今又有电影版与电视版《柳如是》,进一步的将这个传奇女子的不平凡的一生影像化。其中,电影版《柳如是》在导演高峰与吴琦的共同处理下,以散文化的方式展示了一曲明末清初时期的时代悲歌……
影片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改编,并由著名作家、编剧阿城担任艺术指导。当年陈寅恪大赞柳如是深具“民族独立之精神”而为之“感泣不能自已”,留下了数十万字的专著,但毕竟电影不是文学作品,加上影片长度的限制,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再现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尽管影片在一方面还是借鉴了纪录片的方式)。于是,编导撷取了她生命中的某些片段(如她与冯绍峰扮演的陈子龙之间的相遇相知再到别离的几个瞬间,并通过那带有血渍的手帕来表现出陈子龙对柳如是的款款深情,这段戏很有抒情色彩;又如她与钱谦益之间的相遇、相伴到矛盾等),以点带面的渲染出她那生错时代的悲情——尽管“尚有燕台佳句”,却“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而叙事上,影片也采取了类似于文学作品里的散文的方式,其中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的关系便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神”(散文的精髓在于形散神不散),另外再加上柳如是与陈子龙之间的故事。而这样的一个黄昏恋故事,置放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又难免的多了几许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与愁——这不仅是体现于钱谦益在面对新王朝时作出了不同于史可法的名流千古的选择(这一段戏带有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还表现在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的冲突上,毕竟柳如是具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却遇到了钱谦益这样的一个丈夫。而笔者也认为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这些人物之间的面对大时代变迁背景下的选择与冲突,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感与张力,从而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还有他们所做的选择、背后的因素等。(另外,影片还带过了史可法、郑成功、李香君、董小宛等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有兴趣于这段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的影迷,不妨多留意留意。)
虽然说,影片《柳如是》因为篇幅、历史等缘故而未能完整的表现出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如钱谦益过世后柳如是的遭遇,便在影片里被忽略),但影片里所穿插的古典诗词,还有散文化的手法、时代片段的撷取、富有张力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后半部分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等,还原了历史的某个横截面,也折射出丝许的张力与时代悲歌。
《柳如是》影评(四):洞房清夜秋灯里 共简庄周说剑篇
很奇怪为什么没有这一句 《别传》看了好几遍 第一章缘起一开始就是这句 好吧 我承认我就是个爱情电影 可是这未免把柳隐如是拍俗了吧 柳隐一声追求的就是一种爱情的自由和士大夫的气节 “说剑篇”可谓是柳隐一生的注解怎可忽视 看到结尾的红豆 还以为会有一段盲目膑足十年著书的画面 可惜啊 或许在现代人看来 柳如是少了陈寅恪 文化价值顿时降格不少吧····················· 東山蔥岺意悠悠。誰訪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緃囘楊愛千金笑,終賸歸荘萬古愁。灰刧崑明紅豆在,相思卄載待今酬。
:那个道姑打扮的女子应该是卞玉京吧··为何吴梅村没出现啊·····
《柳如是》影评(五):“我不怕”足矣
今晨在寝室点开豆瓣时发现首页推荐中写了部电影《柳如是》,很有兴致上网将其看完了。
柳如是,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巾帼不让须眉。
画面的质感很好,看着仿佛江南的水汽晕染而成,精致而微微发黄。电影镜头缓缓推动,似一幅画卷缓缓摊开,美。
影片从秦淮选花魁开始,陈子龙为躲避追捕无意间闯入醉仙楼结识杨影怜(即后来的柳如是),柳如是为子龙拭伤口时不慎将一滴血遗在衣领上,她灵机就势将血绘成一朵梅花,成功骗过官兵,救下了陈子龙。就在这晚的宴会上她成为花魁,花正是梅花。而梅花也成为了一个隐喻,柳隐一生的写照。
之后便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柳如是和陈子龙如胶似漆,缠缠绵绵。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身处乱世,他们之间不过就是很普通的才子名妓故事。然而,时事造就了一切。陈子龙成功考中进士,准备赴京城一展宏图,而碍于柳如是青楼出身,准备放弃她。在事业功名、家族舆论面前,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脆弱。纵使柳如是一心爱他,为了他从良,到头来,她还是被抛弃了。于是柔弱的杨影怜不见了,代之的是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她独自一人去了杭州的岳武穆祠,那个她和子龙曾约定一起去的地方,在那里她得知的如今的明朝形势,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揭竿而起。在那里,她写下了“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的诗句,在那里她和钱谦益有了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的见面(选花魁那晚,只是钱谦益看到了柳的剪影,而柳不知钱)。再后来,在另一位早已退隐的名妓家中以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得到了钱谦益的赞赏,两人正式见面。当得知“海内如今传战斗”和“桃花得气美人中”同出自眼前这位巧笑嫣然的女子之手,钱对柳另眼相待,暧昧气氛在两人之间涌动。
再后来,钱谦益不顾外人的蜚短流长,以匹嫡之礼迎娶了柳如是。虽然说正值青春美貌的柳如是嫁给了垂垂老矣的钱谦益在很多人看到觉得柳不值得。然而在我看来,在当时的情形下钱无疑是柳如是最好的选择。其一,钱谦益乃是文坛大宗,满腹诗书,才气纵横,记得看过一部电影,里面女主角曾说过:”我不佩服你,我又怎会爱上你“,女人很多时候需要一个让她崇拜的爱人,而钱无疑符合这一点;其二,柳如是虽为名妓,但总归出身青楼,那些世家子弟,才子迫于家族势力很难去娶柳如是,而钱谦益敢为柳如是背上骂名,这份但当就足以让柳如是托付终身;再一点,钱懂女人,他能够给柳如是她想要的生活,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他可以让柳成为一位有尊严,受人尊敬的女人,而不是见不得人的小妾。而这一切非时间不能造就,就如影片中柳如是笑言:“我爱你的白发”。
再后面就是明朝覆灭,钱为了无辜的百姓不遭屠杀也为了活着(柳劝他自尽时,他喃喃道:这水真冷),他降了清廷。而这为柳如是不能接受,她决定离开。然而在仙霞关前老翁的一席话她似乎明白了钱这样做的理由,不管这是谁家天下,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于是,她回到了钱的身边。然后钱谦益虽保住了很多百姓的性命,却又背上了贰臣的骂名。他开始后悔没有自尽以殉国。所以当陈子龙出现,他便不顾一切的去暗中资助子龙,并开始修葺明史。这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此时,柳如是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到狱中探望钱时,两人含泪相对,钱再让柳问其当年嫁给钱时的三个问题:“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谦益仍旧连答:“我不怕!”“我不怕”这三个字在我听来无疑是这个男人对于这个女人爱的最好表达,也让人为他们之间爱情动容。
得蒙朋友奔走救助,钱成功的出狱了,钱谦益和柳如是带着他们的女儿在红豆山庄静静的生活着……
影片最后,是柳如是的扮演者身着现代服装在美术馆中欣赏着那幅柳如是的画像,一切都仿佛南柯一梦,那么虚无又那么真实。让人沉思……
作为一个对历史微微熟悉的人,我当然知道影片中很大部分是杜撰的,柳如是历史上的结局并不像影片中的那么完满,而是钱死后,她被赶出钱家,最后孤独死去……但就影片而言,它仍是带给我些许感动,三个我不怕,足矣!
《柳如是》影评(六):寡淡如水,空有古典美人的画皮。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电影太独特了,因为它处处显示着它比其他国产古装片的高端感——自制舒缓的画面,汉韵优雅的服饰等,但又处处显示着作为当代电影的不够火候——假大空而泛泛之谈的台词,毫无新意狗血满盆的情节,节奏感极差没有高潮的故事等。
等我要写影评的时候,看到了关于电影的一句话,我瞬间就悟了——
“常熟与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电影故事片《柳如是》。”
——这一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和解释我第一自然段的独特观感,它是中央台和一个与柳如是有关的城市的机关一起制作的,自然成也萧何(有的地方有格调和姿态),败也萧何(过于和谐并且不如专业电影公司懂得电影的节奏情节操作)。
所以,我看完了它,因为它就算不是完美,但没有触及我忍耐底线的缺点,而且画面力求古韵优雅,服饰精致考究,气氛文艺,全片力争淡雅。这都是它难得的优点。
但它的优点也仅此而已了,所以我看完了,并且认为这是我最近几年看过的汉服最美丽的电影,却只能给它5分。因为它的缺点无法被优点遮掩,作为电影,无论是演员还是编剧,甚至导演,都没有出彩的地方。
先说演员。秦淮八艳,尤其是柳如是这个在电影中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一定要是难得的美人,只有美丽,没有气质不行。但连美丽也没有,就更不行。而全片包括主演的三位青楼美丽女子的扮演者,没有一个是美女。气质也不突出。选角是非常失败的。男演员和其他女配角也是如此,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虽然没有令人吐槽的极其糟糕的演员,但也绝对让人失望,每个人物都是机械地背诵台词罢了。为了表达柳如是的大胆前卫,全片多次让柳如是面对指责而哈哈之笑,这个容貌平庸的演员一次次笑得花枝乱颤,演技实在太平凡了。任凭剧情怎么吹捧,这个女主演塑造出的女性绝对不算美女,也不算气质女,也不算奇女子。柳如是儿时的扮演者更是毫无灵气,一个青楼调教出来的媚眼,居然是个直勾勾地呆眼神,囧。当然,更加不算反面女性。
再说编剧。在结尾出现之前,整体上这部电影是不过不失(其实作为电影这已经算是有失了,但鉴于国产片普遍连不过不失也做不到,所以这里不深究。),一切都很俗气,但一切都在国产片中不算烂俗,所以有网友说《柳如是》可以归类为一个独特的题材“装逼片”,可见它不算恶俗,但也不算妙作。编剧在电影中有些地方处理得很好,比如诗词和历史典故考究的穿插,比如唱念措辞很多时候非常靠谱。然而,编剧的思维已经定势了,毫无匠心独用之处,一个地方都没有,很多时候台词还相当假大空,让人听着看着起鸡皮疙瘩,会被恶心到。电影要说人真心的心声,而不是领导开会。柳如是动员兵将那段尤其……尤其……尤其傻逼……囧。像个中学生写出来的。反正一开始谈大道理了,那种傻逼劲就充斥着那些做作的脸,各种让人发笑和反感。而且,文艺范虽然要心有灵犀,要谈诗论道,但是,“如是我闻”那一段根本没有道理,除了有“如是”二字,意思上压根和表情达意没有任何关联。当那个恶俗到顶点的结尾出现了,画蛇添足地出现的时候,整部剧一下子就拉低了档次,为了那一个结尾,《柳如是》被人说是雷片烂片也毫不可惜。
最后说导演。优缺点很明显,优点是导演尽力营造出一股文艺而不低俗的氛围,这已经很难得。而缺点就是,整部电影被导演处理得寡淡如水,没有起承转合和任何高潮,不像个正儿八经的当代电影,像个北大学导演的大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或者柳如是的网友粉丝自制的片子。
总之,这部电影空有一张考究的美人画皮,实质上却是凡善可呈的一杯白开水,外加一个天雷滚滚的恶俗结尾。
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柳如是,空有美丽的汉服发髻加身,却顶着一张姿色平庸的皮囊,外加机械无神的演技。
======================完==================
《柳如是》影评(七):剧透
以下完全剧透!!
一个女人,她儿时颠沛流离,坠入红尘青楼,尽管如此她出尘的气质和不可多得的才学,让她吸引了她所爱的人,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为爱情付出一起。直至另一个文学泰斗级的人物对她的才华喜爱有加,愿意光明正大,以正室之礼娶她。她知道世界上几乎没有人可以为她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为她鼓足这么大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是相等的,读书,品诗,作画。但战乱让他们起了冲突,是一起死,还是苟活,是为爱为忠义大道殉情,还是为爱让爱的人活下去,男人选了后者。他更是没能按她的意愿停留,反而去做了清朝的官,这是第二次冲突。但是她依旧爱他,看着他花白的头发想起他为自己做的一切,自己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被明朝不重视成为弃子,被清朝招去又不得重用,他终于明白,一直在自己身边的那个她才是最最重要的。他为她,支持她曾经最爱的人,为了那个人反清,为此更是坐了牢,他本想死,但因为与她的骨肉而苟活。几十年后一树梨花的他尽管已经记不清很多事,但在他的眼中,她,依旧是那个让他喜爱让他心动的人。
《柳如是》影评(八):海内如今传战斗?桃花得气美人中
她本就是妓女,或雅或俗,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既已落了风尘,再充什么纯情又有什么意趣?然而她仍是傲的,她可以救他,不过是她想罢了,与他如何想全无关联,当着他她可以与军官调弄风情,冷若冰霜的颜色下眼角眉梢溢出的倦倦的春意,有几个男儿抵挡的住。
“陈公子既然从不来这种地方,又何必问什么芳名圆名的。”她是如此傲的,若是如此而已倒也妙了,只是终于落了才子佳人的俗套,既如此却又如何逃得脱背弃的宿命。
淡青烘出的圆月下,他握着他的玉佩,笑,却自唇角溢了开去,她的脸,清淡如未经世事的女孩。
“我知道你能懂我。”居然有这样的男子,他弃了他,无可厚非。然而他弃了她,竟还要说她懂他,何其忍哉。
”总比他娶了你,再娶几房妾好。“何其天真,他连妾的名分都不肯给他,况乎妻哉。
他对着众人,大肆评赞她的海内如今传战斗。如今得知她的身份,与她清谈,却只赞她的桃花得气美人中。
都是寻常的服饰,妙就妙在穿出了俗世的烟火气。白色的衣料素净却算不上脱俗,粉红的颜色娇媚却不致俗艳,偶尔发间点缀些微的红色,家常的打扮却难得的不觉土气
《柳如是》影评(九):柳如是:一个花魁的爱情史诗
电影《柳如是》是一部文人情怀的爱情影片,女权思想在整部影片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导演吴琦以其细腻犹如泼墨的手法将“柳如是”这个颇有争议的江南名妓的一生搬上了大荧幕,这对于电影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对旧式文化思想的一次颠覆。《柳如是》可以说是一部传记电影,因为整部影片中的聚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女子身上;也可是说是一部文人史诗,真实的展现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之际,乱世中文人的左右为难。
自古至今,为女性写书立传的屈指可数,尤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永远都是男人的附属品,提到佳人,也得是才子在先。初次看到《柳如是》片名的时候并未在意,思想中的潜意识依然停留在才子佳人、爱恨情仇之间。随着影片的开始,逐渐深入和发展,意识到这是一部女权思想浓郁的影片。作为一位女性观众,相对于故事的脉络、演员的技巧来说,这种思想意识的突破着实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该片的导演或许就是想以一种新的思维,突破这种性别界限束缚的方式,真实的还原历史人物,以女性独特的视觉和思维再现乱世动荡年间的国与家、爱与恨。
柳如是正如其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明末清初的名妓、花魁,社会最底层的女人,自己的命运本能的掌握在他人手中。历史上对柳如是的定位有三种,名妓、钱谦益的女人,诗人。而在这部《柳如是》中,这个女人首先是为女诗人,才情丝毫不逊于任何男人,导演对女性的阐释,似水墨画,并非浓墨渲染,而是一气呵成。
影片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文人墨客不在少数,全片极力营造一种“词”的意境,比如全片穿插的昆曲《牡丹亭》、诗词歌赋、人文礼仪、造型服装等都精益求精、面面俱到,能看出此片在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令观影者意味隽永。柳如是之影片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正如动荡的历史,正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普通的人生影射了更多的社会现实。比如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三十六岁的忘年恋,明媒正娶的非分要求,当面对钱谦益妥协清政府时,柳如是恨过后还是选择了妥协,这实在是普通人回天乏力的无奈。
《柳如是》在商业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中,题材或许不会令多数人共鸣,会被定位为文艺范的小众电影。其实这部影片在文艺和商业的界限中也作出了新的尝试,虽然诗词歌赋、昆曲琵琶以距今许久,但是大胆的爱情描述、一女多男的反转,加上新人万茜和秦汉、冯绍峰的三角恋,必定为影片增色不少。
《柳如是》影评(十):既有河东君 它物皆尘埃
原本4颗星,结尾处的画蛇添足硬生生扣掉0.5颗。
万茜的古典美人的确风情万种,文采不用说,光剑眉一竖,那气节自然就在,几场泪戏让人动容,有万茜,何须子怡。秦汉的儒家大鸿内心懦弱刚愎,虽被誉为一代文宗,但并无治世之能,因其“生既赢”的理念,导致气节上的污点和仕途的坎坷。凌峰的话事人物倒是圆滑狡黠,人如其貌,有些猥琐,但也是个上品的能人。绍峰的儿女情长葬于世俗节气,原先对这个角色有点鄙夷,但后面的“怒为红颜揽灾祸,舍身投江保名节”到还是让人有些唏嘘。这些角色的演出味道十足。
这是一部乱世爱情片,江南的府邸和青楼之内,池塘涟漪,山叠桥拱,粉墙黛瓦,花香枝嫩,歌舞升平,画面极其美丽安逸;但城墙之外的风雪和战事,电影用笔太过寒酸,对于钱谦益这样的人物,不着力于背景,就体现不出他的思想价值。
终究是以言情为主的片子,当风华不再、红颜褪去、柴门零瓦之时,两人能在山郊相依为命,这对现代人来讲,还真是值得憧憬的爱情梦境。结尾“伊人草庐拾红豆,先生不知何处去”的桥段让人辛酸悠然,余味萦绕,纵然青春年少和繁华富贵,归去总有时。有河东君相伴,虞山当无需挂念。可惜虞山老人寿终正寝,河东君则是为夫而亡。
但最后的一分钟里,镜头突然一变,万茜一身红妆与诸位生命过客在画展“不期而遇”,这实在有些唐突和无厘头。
身边若有河东君,得失无需梦里寻,可惜腹中多油脂,才疏不够识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