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玻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玻璃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玻璃读后感10篇

  《玻璃》是一本由北村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读后感(一):诗人之死

  《玻璃》的封面上写着:“讲述两个男人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玻璃》的扉页上写着:“爱是真理。爱是信仰。爱是复活。爱是永生。”读过《玻璃》之后,我感到,诗人死去的时代,爱不是拯救,爱是毁灭。

  1. 诗人与流氓

  芊说,“你们这种人留在世上是无用的,……你们是专门给我们这些人增添痛苦的。”

  陈春说,“这就是诗人,……你们比流氓还坏,你们就是魔鬼。”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推而论之,诗人亦如此。《玻璃》中的李和达特都是诗人:一个沉浸于形而上世界默默无闻;一个在现世狂放不羁,被誉为诗坛第四大诗人。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们想当英雄,要是这一辈子当不成英雄,就自杀。”

  达特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说惊世骇俗之话,做冒天下大不韪之事。“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2)这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他在全国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只说了一句话:“文学就是一次射精。”从此名声一落千丈,“而成了一个小丑”。在女性关系上,他更是没有节制。“当时写诗可是时尚,会写诗可以勾引女人,写出好诗则可以勾引漂亮女人。”大学时,他认识漂亮女孩芊。芊爱他如命,他却“至少同时和5个女孩交往”,两人多次为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他执着于心目中天使般的完美女孩,他要么找到她,要么让芊变成天使:

  “我做不到,我就死。”

  “但是谁都知道,天使是不存在的。”

  如果说,此前的达特是一个涉世未深而踌躇满志年轻人,一个任性疯狂孩子,那么,自从他的诗被“引为老师知己”的柯南剽窃,他的人生便开始走向毁灭。在极度失望中,他变得自我封闭,用沉默无声地对抗整个文坛和社会,由一个理想者变成愤怒者。随即,诗人的时代消逝,“没有人要看他们的诗”,他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进而由愤怒者变为堕落者。而他堕落的方式,便是毫无道德和节操地放浪形骸:“诗人无用,不如放下笔,挺起乐于助人的长矛,搞遍天下女人。”芊为此哭闹,他就对她拳打脚踢。最终,芊在痛苦和绝望中去了美国。

  而达特,被判了5年,投进了监狱。罪名是——流氓。

  2. 灵魂与肉体

  达特说,“李,我们决不能分开。”

  李吃力地笑,“我们不会分开。”

  达特的毁灭,是因为他的灵魂太大,太崇高,而他的肉体却承载不下。所以在他的身上,到处都显示出灵与肉的矛盾和冲突: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言谈举止却粗俗不堪;他相信美好而纯粹的爱情现实中却滥情乱交;他向往天使般完美的女孩,实际上又看不起女人,对她们嗤之以鼻、弃如敝履……

  监狱生涯让达特进一步沉沦。在那个罪恶得没有天理的地方,他学会了服从权柄,玩弄权术,用文化来增加“犯罪的力度”和“邪恶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他对这样的自己憎恶轻蔑不已——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他在骨子里依旧忘不了自己的灵魂叫做“诗人”。出狱以后,迫于现实,他不得不“堕落”成自已原本最看不起的商人。在别人眼中,他已经完全垮了,成了一个废人;他变得温和、慈祥、没有锐气;他甚至主动去看望那个曾经剽窃他诗歌的敌人。他开始利用这个社会的浮浅和愚昧,将一堆堆精心包装的废纸卖成最畅销的书。但是他仍然相信,“我们还是诗人”,“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养生”。他对真正的诗歌依旧执着,并且坚信李是当代中国伟大的诗人,希望人们喜欢李的诗。于是他满怀期待出版了李的诗歌,结果根本卖不出去。至此,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

  “我是用李的诗来作一个试验棒,我这一试就知道了,这是个他妈的末日的世界!”

  他变得更加放浪形骸,自暴自弃,好像只有肉体的堕落才能提醒他灵魂的纯洁和清白。他是个永远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的人。“他要写最好的诗,因为诗可以拯救人类。”可是现实却令他绝望,没有人再懂得诗,他也当不成救世主和英雄,所以他要骂、要闹、要发疯、要自杀:

  “大不了就是死,我早就想死了,生命算个屁,爱情算个屁,你算个屁,我算个屁!”

  可是最终,肉体腐朽了,灵魂也无法获得救赎。因为李离开了他。

  3. 神性与人性

  达特问,“既然神是万能的,为什么允许罪恶存在?”

  李说,“他不是允许罪恶存在,而是给人有自由意志。”

  李的出走对于达特来说是致命的。李不再写诗,也不再做他的精神支柱;李选择抛下他,皈依上帝。达特陷入极度恐惧之中,因为以往不论多么痛苦和彷徨,至少有李陪着他。如果说达特是在广阔无边的海洋上苦苦挣扎沉浮的漂泊者,那么李就是海上唯一的岛屿,不论他漂流多远多久,只要看一眼那座岛屿,就有新的力量和勇气面对无尽的风暴:

  “这种友谊,真的有极其高尚的成分。或者说这就是爱了吧,异性之间也未必有这样深的爱。”

  可是李离开了,他从此失去继续独自面对丑恶世界和人性的勇气。他恳求李回来,激烈地同李辩论关于神的存在的问题,企图从逻辑上打倒李心目中的神。可是李的回答总是无懈可击,他驳不倒李,不能让李再回到自己身边。他甚至因此而病入膏肓

  在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李。李是小说的另一个主角,但由于作者的视角多是集中在达特身上,李的主角地位显得较为隐匿。最开始,李是一个沉默者,潜心于研究关于“灵”的“第五空间”,对人世的纷繁杂乱不闻不问。诗歌的时代逝去之后,他成了孤独者,除了达特之外,没有人承认他的诗。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正常,也知道真正的诗歌没有人懂,所以他淡薄名利,寂寂无声。可是,没有孤独者是快乐的,看似勇敢坚定的他,其实内心充满了矛盾:

  “李说,他越来越热爱诗歌,同时对诗歌也越来越失望。他陷于极度的矛盾中。他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远方,说,要么像神,要么像凯撒,不要像诗人。”

  李的痛苦非达特那种爆发式的痛苦;他的痛苦隐忍而深沉。李从一开始就深爱着达特,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他就是爱达特,正如达特就是爱他一样。只是达特的痛苦源于自身与环境的无法调节以及灵魂与肉体的不相匹配,而他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达特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不会执着和纠缠,现实无法改变,就不去改变,于是选择沉默,以及告别。离开之前,他说:“我连一个对话的人也没有,我快枯竭了。”离开之后,他说:“我死而复活了。”“我心中平安了。”“我真正学会了孤独。”他要在早已不存在诗意的世界看到诗意,在真理无法通过的罪恶人性中发掘真理,所以他只能皈依:

  “肉体的磨练只能锻炼意志,并不能认识真理。意志到达不了真理,只有心灵才能认识它。”

  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全部焚毁,“因为诗歌已经构成了他的生命,如果他理解到诗歌并没有给他真正的安慰,他就要更换新的生命。”

  达特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堕落的过程,就是李越来越向形而上的世界追寻的过程。他由孤独者变为遁隐者——既然人性没有出路,那么就相信神性,以神性来挽救人性:“耶稣基督是神人两性的”,体现“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就像身体与灵魂的结合,或甚至像夫妻的结合。”(3)

  在神性中,李感到了自由、平静和救赎。他终于放下了达特,他成为了他自己。

  4.李与达特

  达特说,“李,你知道我爱你吗?”

  “他一手紧紧地抱住李,一手不停地把刀插入他的腹部。”

  李和达特不止是相爱,也不止是刻骨铭心;他们根本是一体的:

  “世上没有李,也没有达特,只有李达特,……他们是一个人。”

  达特的疯狂只有李能制止——他乱搞女人,只有李能打醒他;他消极自厌,只有李能安慰他;他进了监狱,只有李去看望他;他穷困潦倒,只有李愿意照顾他;他痛苦,他绝望,只有李理解他;他狂放不羁,乖张暴戾,只有在李面前,他会变得谦卑。

  “这两个人不但以出众的才华特立独行个性致命地吸引人,而且他们的彼此相爱会用妒忌的火烧死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是达特的理想。他不同于女人:“女人是我的命,没有女人就等于我死了,但为了他,我可以死。”女人是读者,甚至读不懂诗;而李是和达特一样的诗人,并且是最伟大的诗人。对于达特来说,诗歌没有了,文坛没有了,名气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他还有李,还可以与李同甘共苦,坚守自以为是的真理。可是李没有了,他就只能死。李是他心目中最后仅存的希望和圣地,是他与真善美世界连接的唯一窗口,李的离去,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崩坏和颠覆,所以他不能忍受李皈依宗教。达特杀了李,其实就是自杀,是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痛苦而愤怒的抗争——“与其让暧昧的世界以让人不能接受的方式赢,不如自己以绝对肯定的方式让它输。”(4)

  “按照审美主义的说法,诗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自己救自己的最后可能性,如今这一可能性已经在诗人自杀的血泊中历史地陷入绝境。”(5)李和达特是真正的诗人,但是他们都死了。诗人之死,不只是诗歌的衰亡,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失落——一切的人文主义、终极关怀由此成为谎言,世界沦为荒诞和绝望的深渊。

  小说充满了对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反思,以及对法律对道德对人性对宗教的反思。它述说的不仅是爱情故事,社会故事;它更是一部启示录和警世书。它让我们思考:悲剧的发生,是时代的错?社会的错?人性的错?阶级局限的错?书中并没有答案,而我们只能认为,都不是,因为根本就不存在错,一切皆是自然和注定,世界本如此。

  小说不仅反思了导致诗歌消逝和诗人自杀的时代和社会,更反思了诗人本身。书中提出三类诗人:达特,李,柯南和张成。前二者是真诗人,后二者是伪诗人。正是伪诗人的虚伪和堕落直接导致并标志了诗歌的消逝。但是,真诗人也并不是一味地值得肯定。就像达特,他以诗人自居,企图寻求特权而沦为罪者。李说,“人只有在没有罪的情况下,真理才能通过他,他才能作为管道,宣讲出真理的实质,如果人是有问题的,那真理在通过他的时候是会遇到障碍的。”“真理又不能不通过,因为这个人要求认识真理,那么真理通过时就要击碎这个人。”这俨然就是说的达特:他的罪使他不能达到真理,只能为真理所毁灭。而现实中,这样的诗人数不胜数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重要问题:“一个作家是不是要彻底成为一个纯粹的个人才能写出旷世杰作?”而小说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水是不是要到100度才能沸腾一样荒唐。”诗人的堕落,不是因为有达特那样的诗人,而恰是因为诗人中的达特太少,而柯南、张成之流太多。“最可怕的是,由于诗人自己的不称职,自己内心性的丧失,使得普遍之中的所有事物投入到不可见中去成为泡影,使人生转换为更为深邃的存在归于失败。”“诗人的使命是重大的,它迫使每一位诗人必须反躬自问:自己在想什么,自己的内心性是否尚存?”(6)诗人的堕落,直接标志着时代和社会的沉沦:连述说心灵和真理的诗人也成了伪善的罪人,所以最后的真诗人要自杀。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小说是一本滞销书。购买时书店老板说,作为特价处理还是卖不出去;在另一家书店打到三折还剩下好几本。在《玻璃》的世界里,真正的诗歌没有人懂;在现实的世界中,《玻璃》也没有人要看。北村以其作品遭遇的事实证明了他在小说中寄予的忧患,很是耐人寻味

  《玻璃》读后感(二):两种意外

  在学校图书馆里很偶然的发现了这本书,之前有听同学说过北村这个作家,于是一个多月前借了这本书。因为忙于高三翻来覆去生活,本来以为这本书就要吹了,该是做个样子再丝毫不动地还回去,但这周难得放两天假今晚竟坐在床上把书看完了。

  与之前的想象大为不同,我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同性恋文学,李和达特的亲密关系在故事的中后段因为信仰的分歧被隔断了。对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我到现在还有点回不过神,看的时候就来回看了两遍,达特想要证明他观点做法太过极端,这一次对人生的实验过于决绝了,赌博的赌注太大、结局还是那么不明朗,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实验还是白搭且顺走了两条人命,留下个狼狈的“我”。有个片段让我颇感滑稽,就是李死的时候来了个后翻,死前说了句“我要死了”。看这里的时候心里又觉得毛毛的。

  说不清楚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不过里面有些观点我非常赞同。文艺者总是与道德丧失分不开,不论是画家还是诗人,他们终究是没有道德豁免权的,寂寞让人沉迷性爱但是更加严重的莫过于孤独、心死。铁定认为自己将崇拜一生的人,因为某些小事让这种信仰轰然倒塌,不在一种新的信仰中重生那就必将在对旧事的沉湎中渐渐崩溃。结局真是个滑稽的悲剧。

  书的后半段,李的转变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男孩逐渐变成了风的片段,心中的神圣感油然而生。其实我是个有点纠结的无神论者,渴望有信仰但是却不愿意相信鬼神,只愿意相信真实存在的能感受到的东西,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足矣。但是凭靠人的意志有些障碍还是觉得很难克服,不得不借以神的力量,聊以安慰。

  信仰缺失这种现象很严重,不过很多人大概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不去做深层次的思考不那么跟自己过不去还是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的。极端的人(此处不为贬义)在现实中总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而在小说里只是被放大,被集中化罢了。这种戏剧性的悲剧结局让人留有最大程度的惋惜。

  最后,我想说..很喜欢这本书的序,以前看书从来不关注序的但是前一阵有了这个习惯,让我每次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玻璃》读后感(三):李-达特:耶稣与撒旦

  很少有看完一本书就想写书评的冲动,北村的《玻璃》是一场意外。况且这本书还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手拿着翻的。

  在写书评之前,我先想说,本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腐女。

  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腐的强大气息被压缩到了最低。我认为,用这个词去形容李文和罗达特的关系,简直是玷污了这本书。

  1、李与达特

  李与达特的关系是这本书的一大争议。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两个人到底是爱人的关系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爱人”,并不是单纯的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在行文里是异常明显的,两个人互相吸引互相关心,他们同床而眠数年之久,但是没有任何生理冲动;他们最大的动作是达特一晚三次用手指为李把药膏推到肛门里去,因为李浑身长满了痔疮,别无其他。但是这两个人是相爱的,在精神方面排斥一切的相爱,这种相爱方式更比肉体相爱痛苦百倍。

  我在想是不是有一个词能确切形容这两个人的关系,后来我想到了,叫“相生相克”。文中的我——老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概论,也是文章的情节线索:两个人本都是大学里的诗歌才子,毕业后达特出名,李逐渐沉默,达特赚钱养李,却不断受到李的影响,变得逐渐沉默,远离文坛。然后达特搞女人,被判刑5年,李却开始工作,赚钱养达特,达特开始写诗,重新对诗歌有了希望。等到达特出来了,在出版业赚钱了,李又没工作了,在李的影响下,达特对于诗歌的想法再次偏离正常轨道。再后来李出走,在痛苦中升华,信主而重生,达特却越来越走向堕落,最后杀人受裁。这形成了老六的定论:只要接近李,达特就崩溃;只要远离李,达特就崛起。

  这就导出了另一个话题,谁才是小说的真正主角,或者说,两个人之间谁是核心?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一来,从文章看,通篇写得更多的是达特(老六就不算了,一整篇废柴一个);二来,从身材上看,达特是高大魁梧像个拳击手的,而李是才160CM的瘦弱沉默的人,达特才是那个时时保护着李的人。但是,作者却使用了一个单词:叫李-达特。这是很有深意的,为什么叫李-达特,而不叫达特-李?我认为,作者本身已经给小说下了一个定义。

  很凑巧的是,我在初看小说的时候,老是有一种感觉,觉得李是一个神一样的男子,瘦小,纯洁,超然,极度矛盾,这些形容词自然生出一个形象——耶稣,这个念头就再没有从我的脑海里抹去过,直到我看到李信奉了主,我想,完了,他就是个耶稣了。然后从这个角度开始看,到小说的最后一页,那么达特就是撒旦了。

  相生相克,李与达特,耶稣与撒旦。

  在整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有很长的一段关于神与天使长的辩驳。达特认为,既然神是万能的,为什么允许罪恶存在?李则认为,他不是允许罪恶存在,而是给人有自由意志,但要承受选择的后果。达特说,神既然是全能者,他可以用他的全能来阻止路西法的背叛。李说,不能,神创造的是生命,生命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神要一个人来认他,而不是制造一个机器来信他。神有一个很重要的名字,叫以罗欣,它的含义是,强有力者起誓约束自己。我觉得这段话很精辟:“神的全能是靠约束来规范的,约束才能发生真正的力量。能力在真理上被认识,是因为有法度,法度产生于最初的约束。神约束自己,才能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这段话,事实上也是最终将李与达特推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的原因。

  看懂了这些,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整篇文章所有的一切就似乎能懂了。这真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圣经》有云,撒旦曾是六神守护者,因为耶稣,他从此坠落在魔界——这是达特与李的关系。《圣经》有云,因信耶稣,能胜过撒但试探的人,得永生——这是结局,达特杀了李,一个永生天堂,一个永坠地狱。再往前推,达特与女人的关系,便是最初的原罪(SIN),我理解为约束力。

  2、诗歌、罪恶与神性

  私以为,这本小说若是断开来,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诗歌,后半部分是关于宗教。

  所以还是要扯回诗歌这东西。这东西是个介质,跟块磨石一样,所有的痛苦都围绕它而发生,而且正如李所说,是有灵的。李和达特的诗歌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一直到入了社会,开始分层。李的诗歌越来越晦涩难懂,“有了神性”,却卖不出去,自始自终卖不出去。而达特的诗歌呢,卖得很好。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两个人的生活在变。达特生活作风上有个严重的问题:他喜欢搞女人。在大学的时候,李会制止他,基本是搞一个破坏一个那种,到了后来,李不制止了,达特变本加厉。除此之外,达特还骗人,他把整个出版界玩弄于股掌之中,却建构起一个巨大的出版事业。两者都属于原罪(贪婪和色欲)。但,就是充满着罪恶的诗歌却很畅销,包括老六在内的俗世人群都说好——这是非常讽刺的。

  另外,在小说中有一段情节是说达特在狱中的生活。他开始重新写诗,他的生活重新开始变得欣欣向荣。他的诗歌里运用了非常大胆的词语来表达他对于文坛的失望和对于生活的观念——都是些肮脏的口语。这段颇有点玩味,我在想,究竟达特是往好的方向上走了?还是往更堕落的地方坠去?应该是两者都有的,不过我觉得,表面的谦和并没有影响到达特身体里的负面因素,监狱是一方试验场,却并没有洗去达特身上的罪恶。

  达特的反面就是李。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他身上的一切都仿佛在洗净罪孽。首先,他寂寞,他不玩女人,他不与人打交道,他的诗歌从无数读者到渐渐只剩下达特一人到连达特都看不懂。第二,他能抵御诱惑。无论贫穷或是富贵,对他来所皆是身外之物。书中有一段说,老六觉得李就是在达特的安乐窝里享受,但后来事实证明他离开后己工作得食,即使满身伤病,也无一句怨言。第三,是思索。这是李精神上的极大痛苦之源,也是他最后放弃写诗的原因。最初的他认为,能通过诗歌来荡涤人们罪恶的心灵,但后来他发现不行,他研究的越深,思考的越多,越觉得诗歌都是满纸荒唐言,所以他最后放弃了。这个放弃的过程,是艰巨而痛苦的。

  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产生之后,李的身上充满了神性的力量。

  最后要回到李-达特。要知道,达特是最后一个读懂李的诗歌的人,他们之间产生着必然的关联。小说中很多次,达特都在模仿李,李是他恢复本性的源泉,也是他洗去罪恶的一道光芒。相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达特其实曾经接近过神性的,很接近很接近,也许只是差那么一步,但那个地方太荒芜,太崎岖,太艰辛,没有人站在尽头。在罪恶与神性的较量之中,天枰倒向了罪恶那端。

  不能不说,达特也是痛苦的,至少他的痛苦不比李来得少。他让我想到了天使长路西法,他站在最光明的地方,接近一步便能碰到神,但是他同时在怀疑,怀疑神的一切是不是完美无缺,所以他以身试法,在罪恶中挣扎,他堕落的一刹那内心绝对是痛苦的,他的试探,用尽了他一辈子的信仰。

  3、宗教与诗歌

  小说突然转到宗教领域是有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书中说:芊突然信教了,紧接着李也信教了,再接着陈春也信教了。三者之中,老六最诧异的是李,而我最不诧异的却是李。当然,芊和陈春的皈依也是非常能理解的。本人并不信教,但我觉得,大多信教的信徒都是心中怀着极大的痛苦,或是生活大起大落之人,刹那之间找到了信仰。李、芊和陈春都是符合的。芊和陈春是一类,两个人分别身背两张离婚证书,芊追出和达特在一起,分手后用卑鄙的手法得到了美国绿卡然后始乱终弃,接着和老六结婚离婚;陈春经历了一段富贵而不幸福的婚姻,又抱着理想和诗人达特结婚最后绝望。她们的生活里都曾经有理想的东西照耀着最后失了色,经历了痛苦后他们信了教。

  李则是另外一个境界。他的信教和他放弃诗歌是有莫大的联系的。一直以来,李都是笔耕不辍地写诗,希望用诗歌的神性来感召人们,可惜他的诗歌太晦涩没有人看得懂,这恰恰是背道而驰的,这对李的精神打击是很大的。另一层次上,李的这些诗歌有人读得懂——达特,可是达特读了却无法洗去身上的罪孽,或者说只能暂时洗去——他依然故我,贪婪、色欲、暴食,这让李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他像是彻底被打败了。他对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失望,这是精神上的痛苦。还有肉体上,李的身体一直不好,羸弱无力,面黄肌肉,到后来还弄得满身痔疮。这又让我想起了耶稣,在经过精神和肉体的极度痛苦后超脱重生。

  然后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李是真的放弃了诗歌吗?他将所有的诗歌一把火烧了,从此再不写诗歌了,就是放弃诗歌了吗?我认为不是,诗歌只是通过另外一个渠道重生了。打个比方,如果这些诗集是一个人,烧了诗集,事实上只烧了一副皮囊,灵魂还在啊,灵魂就是李的本体,李是把自己和诗歌合二为一了。李自己也说,“我写了那么多诗,没人因为读它而看见生命的意义和荣耀”,所以他放弃了,但他在后来传福音的时候,简洁易懂,这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就像真理,本来是冰,坚硬锋锐,人们不愿触碰,所以它化成了水,绕指柔,绕到人们的心里。从一定程度上,诗歌也重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玻璃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