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街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街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街猫经典读后感10篇

  《街猫》是一本由(加)伊夫·博歇曼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猫》读后感(一):街猫之恋 —— 一个爱“猫”人的心声

  街猫---一个青年的拼搏血泪史,一首首不屈的生命赞歌

  魁北克---加拿大东部重要城市和港口,位于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汇合处。街猫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有着异域风情的地方。一个青年人为了人生梦想, 坚持不懈的拼搏与奋斗着;为了他的梦想,受尽了坎坷命运的折磨与考验;为了他的梦想,受尽了冷酷无情官僚的曲辱与折磨;为了他的梦想,更是受尽了怪老头百般的摧残与打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挣扎与坚守着。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位年青人终于靠他的智慧坚韧,凭着一颗善良坚强的心,在一帮朋友帮助下,赢得最终的胜利。这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就是博歇曼笔下的《街猫》---一个青年的拼搏奋斗故事,一个青年的挣扎不屈的血泪故事,一个加拿大版本的人间喜剧。

  男主人公血泪与心酸让我们为之流泪与感动,并为之真诚的喝彩。但书中描述的配角---一些不是大人物普通人物更让这本书有了不同的层次与更多的角度,使加拿大六七十年代的万象鲜活于这本书。这些人物像你我一样走在人生的大街上,平凡人生旅程没有人太多的关注过。但博歇曼这位加拿大的巴尔扎克运用他神奇的笔赋予这些人物以形态各异的鲜明的形象性格特点。让他们的人生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拼搏与奋斗有血有肉的展示出来。

  爱弥尔,一个妓女的孩子,像一个野草一样生活在这个人世上,陪伴他的只有那一只叫早餐的猫。在遇到弗洛朗之前很少有人关注他,去用心疼爱他。他那个“敬业”的母亲把他成天丢来扔去,不像一个人倒像一个物品一样随便遗忘或寄存在弗洛朗家里。他不愿回家,不愿回到那个很少有一顿正经饭吃的家,小小的年纪便给妈妈图省事给灌酒也沾染上了爱渴酒流浪街头的坏习惯,经常一件衣服脏得不知道是什么颜色,身上经常散发出一股尿臊味。正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在别人叫他的时名字时总让对方在他的名字时加上先生两个字,想到此你会忍俊不禁想笑出来。但往深处想,这个有人生没人疼的苦命孩子被忽视被遗忘太多太久了。但内心深处潜意识需要尊重与爱的信息在向外传递---他也像你我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需要有人能给他爱。正是这样一个几岁的孩子,还需要别人的爱与被保护时却为了报答弗洛朗的恩情凭着一个弱小的身躯向怪老头发起攻击。直至献出了他那幼小还未绽放的宝贵生命。

  如果弗洛朗只有爱弥尔一个朋友,那小小的微薄之力不足成就男主人公的一翻事业。但弗洛朗的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像安热.阿贝尔那个看似不靠谱的到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为了朋友的事情两肋插刀。那个屋中堆满各种书籍,只有勉强下脚的地方的书呆子,巴尔扎克迷---热切姆。还有那个脾气暴躁,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热心汉子,却对美食有着不一般感情与品味,讨厌美式快餐食品,却发明了咔嚓咔嚓老奶奶饼等各种美食厨师比科。当然还有那一只贯穿始终的义猫早餐,一同与他的小主人默默走在人生的路上,受尽各种人间的苦难与折磨,但为了他的主人,更为了弗洛朗,向怪老头发出奋力的一击。从这一点看,这只义猫是有人性的。弗洛朗的朋友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正是有了这一群朋友,弗洛朗才会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并最终取得胜利。最后我们不想提的是怪老头,这个缠绕在弗洛朗生命中的阴影,像是黑暗恐怖的夜,不时的阴险狡诈危胁着弗洛朗的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怪老头代表的是未知的命运或我们心中的阴影,它会伴我们一生一世时光。需要我们与之做永不停息的抗争与厮杀。

  这时我仿佛又看到了弗洛朗受尽心肠比石头还硬,比严寒还冷的官员与怪老头折磨的场面。爱丽丝的眼被撞伤,弗洛朗带着他亲爱的人走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大街上。他(她)们一直艰难的走着,挣扎但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终于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好心人,感动了上帝为一对生命打开了一扇门,为这对亲人打开了一扇门,为无数个像这对主人公的平凡人打开了一扇在门。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更有力的向明天前行。只要我们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爱,不放弃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信念,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你我的街猫---走在人生大街上的一只猫,一只接实实在在接地气的猫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让人读了有快感。一经推出,便受到读者的好评,在分享会上一位女士说:“我虽然只读了全书的一部分九十多页,但这本书很有快感,很多时候笑出声来。胡老师您可不可以用一个形容词,一个画面来描述您(翻译这本书前前后后)的状态。胡小跃想了一下:“翻译这本书像是愉快旅行,也很痛苦。借用白岩松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微博一位朋友问:“值得不值得看?”我告诉他:“你买一本,如果不好看退给出版社,出版社不给退的话,你退给我好了。”过了两天,他没有退,说看了五页,很好看。对于这本书的借鉴意义,分享会的现场有读者问:“街猫讲的是西方奋斗史。对于东方人相同点在那里,不同点在那里?”“不管东方西方都有相同之处。他的成功也需要付出,需要辛勤努力。不同之处是虽然男主人公家境很富裕,但他独立性很强。他的奋斗历程很艰辛中国人的独立性差一些,依赖性强一些,(喜欢)拼爹,拼妈,”胡小跃如是问答。

  有网上说这本小说不适合中国的观众,网上有批评的言论:“主人公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成功。”恰如博歇曼所说:“它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 胡小跃有自己的看法:“其实不是每个主人公都能成为我们的榜样。有的成为我们的榜样,有的不能我们的榜样。作者只是写了普普通通的人,有缺点,有优点。像那只猫一样,不是宠物猫,也不是流浪猫,只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把它反映出来。现在有一种定式,人物一定是我们的榜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要也不能有一个艺术人物出来,就盲目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想像,他(她)一定能成为我们的榜样才能被大家接受并推广,如果这样说的话,关于红楼梦的红学不应成为国学更不应该被推广,里面没有多少所谓的正面形象让我们去学习去崇拜。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正常的思维模式,说严重一点也是一种病态的思维表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难道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完美吗?街猫只是一只猫,不是一种定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化的猫;他(她)是一只像你我一样走在人生大街上的猫,他有优点,也会有缺点。为什么现在的年青人不想信所谓的英雄,那种被高高举在空中的不接地气的神。我们经过一次文革的洗礼已经够了,再也经不起第二次的折腾与倒退。至于如何定义英雄,有缺点但接地气的或是不食人间烟火被神化的不是我们所讨论的重点,但现代人对所谓英雄的麻木与误区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爱的接力---读街猫吧,那其中有太多我们的影子

  善与恶的较量,弱小与强大的搏弈,如影随形的缠绕阴谋鬼计,众志成城的揭秘反攻计划,一部作品从始至终不缺的是雾一样的迷。真诚对友聚一帮性格各异但热心相助的肝胆朋友,假意对狗合一等性格相同但互相谋害的互斗狐朋。魁北克的寒冬阴险又狡诈的拉塔布拉瓦斯基对比佛罗里达的夏天严历但热心肠的热切姆姑妈。不断变化场景,不断变化的情节,不断变化的人物,不断变化的阴谋,不断变化的抗挣,不断超出你的想象力,只有一颗不变的真诚对友抗敌心肠。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两条河相聚汇形态万千的异域魁北克风光,漓江一条江携美入深入心希望你能喜欢。因街猫而存在的比科原创正宗法式美食餐馆。还有那一只因爱弥尔离去倍显悲伤忧郁的街猫早餐。多少异国的人物故事情节,描写了多少我们生活的影子,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自强不息挣扎拼搏在尘世生活中

  一杯咖啡,两份快餐钱在口袋里待不久,一本《街猫》,两只求知眼在心中留香弥远。人生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不一定有能力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如果喜欢书,想从书中了解异域的风光,了解天另一边的那些人那些事,看看是不是讲到你心中去,买一本书是最容易做的事。多读书,读好书。胡小跃送的礼物不想独用,拿出与朋友一块分享。读书犹如与一位朋友在聊天,读好书如与一位知己在交谈。一本好书也许是一生的朋友,朋友终究有一天离你而去,只有那本书不离不弃,陪你走过岁月,走过你人生的辉煌与低谷,喜悦忧伤

  胡小跃以一大家姿态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在他的独舞中帮不上什么忙,但我们能去书店看一看那本书是不是我们喜欢的口味。买书的冲动为那本书都是冲动,何不为这本冲动一下呢!只当我们这些像街猫的平凡人支持一下多元文化建设。也算一份爱的接力,何乐而不为呢?!

  街猫的反思---保护并推广多元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鲜花只有一种颜色,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森林只有一种树木,那片风景的单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一种,那只会造成这种文明的退化或枯竭。联系到胡小跃在推广法语小语种文化小说到中国的历程,我们不能不感到一些心酸与无奈。他本着一个作家与翻译家的责任,一份对国家多元文化建设的责任,在做一件造福现代文化,慧及后代人的事情。但一个胡小跃能担起这个担子吗?显然这是一个不用回答已有答案问题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一个开放的大国不仅是经济上,而且应是文化上,特别是引进推广那些小语种类的“少数民族”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到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是尤为重要的一件事。在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历史上,有无数次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并发展了汉文化的佳话,这样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今天的世界是英语大行其道时代,我们享受这种国际化的通用语言给我们带来好处同时,不能忘了这种文化的单一性对我们文化造成的伤害或坏处。最近我参加一个音乐会,当天的主唱是一位从俄罗斯留学回国的才俊,她在当天的演出说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全球四大唱片公司都在美国,所以俄罗斯的歌剧,重金属,流行音乐等等在造诣与水准上都有一定水平的作品没有得应有的推广与发展。我们可以把这两件孤立不相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我想读者心中一定会清楚。法语与俄语两大语言的文化与音乐作品尚切落个如此的下场,那么其它小语种的外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境地又怎样呢?我们是不是需要深思?但只有一个胡小跃,或一个从俄罗斯留学回国音乐人的呼吁与行动足够吗?!

  《街猫》读后感(二):很厚很厚的一本书

  这本书号称一部表现西方当代底层青年奋斗的辛酸史,被视为当代的“人间喜剧”。但是看过却完全没有觉得这么精彩,讲述的就是一个身份神秘、行为诡异的老人,首先帮助主角这个年轻人成功,接着又设计夺走了他的一切,随后在年轻人不停试图振作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亮相做些坏事恶心一下主角。故事中自然少不了一些有特点的角色和有代表性的感情:有忠诚的厨师的友情,忠贞妻子爱情,酗酒的5岁男孩爱弥儿先生的亲情,这些为这本书增添了一点可读性。

  有人说那个神秘老人代表了社会的强权,影射底层青年一直试图反抗却没有办法成功的权威势力,不过我却觉得这样说起来很牵强,真是一本很难体会到深意的书。这本书共有444页,很厚很厚,耐着性子花了很长时间都读完,终于有资格下个结论就是我并不欣赏这本书。

  《街猫》读后感(三):开拓巴尔扎克传统的“街猫”

  (刊于《南方都市报》2013-11-10,发表时有删节)

  半年多前,乔纳森在《被低估的小说家巴尔扎克》一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申诉巴尔扎克传统在中国当前写作现实中的必要,他的批判具有无可争辩的在地性和现实性,指出“今天的法国人或许有资格说,巴尔扎克是19 世纪的小说家,而他们是21 世纪的人,我们(中国人)却不能这么说。我们同时生活在19 世纪、20 世纪和21 世纪,生活在巴尔扎克的19 世纪、昆德拉的20 世纪和齐泽克的21 世纪。”

  乔纳森的观点是否过激暂且不论,可事实上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巴尔扎克的传统似乎从来没有被漠视。美国有乔纳森•弗兰岑,而加拿大有伊夫•博歇曼,有趣的是,两位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都已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他们的畅销印证了这一点。

  《街猫》是典型的延续巴尔扎克传统的小说作品,全景式地反映魁北克省从城市到乡村各个阶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我明确指出《街猫》继承的巴尔扎克遗产,不仅因为其“人间喜剧”似的野心,还因为小说同时具有巴尔扎克小说以及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软肋。

  小说中的角色几乎是漫画性质的,除主人公弗洛朗•布瓦瑟诺外,其他几个人物的性格可谓已“盖棺论定”,“斯里普金的奸诈、安热•阿贝尔的忠诚、比科的豪爽、格拉杜的无耻、热诺姆神甫的迂腐和爱弥尔先生的顽皮”(胡小跃语)的确跃然纸上但也一成不变;其次在于小说的节奏,故事伊始,旧邮局大楼的招牌砸中了一位路人的脑袋,我们的主人公,26岁的弗洛朗热心相助随之收到浑身散发恶臭的怪老头拉塔布拉瓦斯基的“奖赏”,眼尖的读者立即被这位神秘诡谲的拉塔布拉瓦斯基勾连起双重记忆:倾囊相助匹普求学的在逃死囚(狄更斯《远大前程》),为银行职员卡斯塔尼埃解决难题随之与他交换灵魂的魔鬼约翰•梅莫特(巴尔扎克《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读者如同坐在过山车上一般明确知晓前方将陡转直下。诸如此类的跌宕起伏在小说中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处是读者的神经被牢牢地拴着,不会感到乏味,坏处却是读者觉得自己像是被作者驯服的一条狗,作者投出这些险象环生的巧合或转折来喂自己,这种感觉并不好受,而且过于戏剧化的情节也与生活的本质渐行渐远。

  幸而作者似乎意识到这一点,也意识到巴尔扎克式的人生训诫过于僵化而且已然过时,所以小说中塑造了种种虚化而富于象征意味的人物,如那位始终如幽灵一般如影随形的拉塔布拉瓦斯基,又如点题的“街猫”。

  之前提到,拉塔布拉瓦斯基非常类似巴尔扎克笔下的梅莫特,起初作为财富的诱惑出现在弗洛朗面前,接着又将弗洛朗的好运无情收回,刺激他重新把一切夺回来,但如果仔细揣摩,这一人物的象征含义或许不那么简单。小说中有几个非常容易忽略的细节涉及拉塔布拉瓦斯基的真实身份,从名字看,这个人似乎来自捷克(弗洛朗和他的朋友们正是如此断定的),很快机缘巧合他们又发现他原先是一位叛离教会的神甫,甚至有文献证明他参与了二战对犹太人的迫害,直到最后拉塔布拉瓦斯基忠诚的下属加拉诺上尉酒后吐真言,指出这只是化名,他是道道地地的加拿大人。博歇曼在此有意留白,没有揭晓何者才是正确答案,但这些有关拉塔布拉瓦斯基的猜测很符合每个国家国民的基本逻辑,在加拿大人看来,他是个魔鬼,而魔鬼当然不是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的,他一定是“舶来品”,这恰好和文本中人物相互的龃龉相呼应,弗洛朗和比科讨厌斯里普金,因为他充满英国人的心机和功利,比科在小说前半部中大发雷霆离开酒店时,大家也认为他是个“一心想回法国去”的疯子,拉塔布拉瓦斯基暧昧不明的身份正是魁北克多元文化冲突的隐喻,而这些,是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应当承受的,小说伊始掉落的招牌不是别的,正是招牌“C”,C是加拿大英语(包括法语拼写)的首字母。

  有书评人将《街猫》盛赞为加拿大版的《奋斗》,并认为作者幽默和洋溢喜剧风格的笔调是为底层青年的奋斗史吹响号角,我以为不然。有一点博歇曼完全超越了巴尔扎克的传统,我想可以归作他对巴尔扎克传统的开拓,就是作者的道德意志不再通过说教似的叙述语言或结局设定而强加给读者,但并不意味着作者放弃了他应有的道德立场。我们仍可以通过拉塔布拉瓦斯基与弗洛朗的关系窥得一斑,小说的前半部分弗洛朗被拉塔布拉瓦斯基玩弄于鼓掌之间,毫无反抗的能力,然而这组较量关系在小说后半部分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弗洛朗一次又一次占据上峰,到小说尾声,这个连时间也拿他毫没办法的怪老头竟然“失踪”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他“投降”了,投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博歇曼为奋发图强的弗洛朗送上的鲜花与赞歌吗?我想恐怕是相反的。弗洛朗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比科曾坦白地告诉他“那些赚大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会骗人,而你不会”,然而后半部分的弗洛朗早已打破先前比科对他的认识,他谎称自己是铁路局派来的调查员从村民手里低价收购了价值连城的古董,并以此为新一笔创业资金,他不再是之前的弗洛朗。还有那个无辜的孩子,爱弥尔先生,他始终坚信弗洛朗夫妇是好人,所以永远说他宁愿和他们待在一起,也不要回到妓女母亲的家里,不幸的是弗洛朗把他也牵扯进这场复仇的阴谋,他让孩子偷爬到别人的居室在空调上做手脚,然后又唆使他把成堆成堆的蟑螂投掷到竞争对手开的饭店里,孩子对弗洛朗的崇拜和爱戴支撑着他挺过无止境的噩梦和恐惧,直到最后把复仇权当作自己的目标,他在已经关门歇业的比内里饭店安放“番茄酱炸弹”,只因弗朗洛念叨“我需要的是血海,真正的血海。”孩子的死亡已经表明了作者的道德立场——要取得成功,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其中不乏要将自己的良心出卖给魔鬼,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小说的尾声拉塔布拉瓦斯基甘拜下风。

  “街猫”是小说中另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含义暧昧的角色,小说中的它表面上意指爱弥尔先生养的那只猫。我认为故事里两只宠物的名字颇有“互文”的意味,弗洛朗夫妇养的狗叫“道德”,而爱弥尔先生的猫叫“早餐”,弗洛朗夫妇收养这条丑陋的独眼狗时确实具有强烈的道德感,但这种道德感至少在弗洛朗身上日渐减少,而爱弥尔先生给猫起这个名字似乎暗示着他在妓女母亲的家里常常连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有趣的是小说尾声直接给拉塔布拉瓦斯基奋力一击的恰恰是愤怒的“早餐”,这里的“早餐”已不仅仅是“早餐”,它要为去世的小主人爱弥尔先生复仇,它象征着不灭的道德感。“道德”反倒和之前的“早餐”更换了角色,它有了新的小主人,小弗洛朗,守在她的床边,“不安地转动着脑袋”,时而发出一声呜咽,大约暗示这位小主人虽然家境富裕,但摆在她面前的人生并不一定幸运。

  如果说作者笔端常常流露出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我认为这种幽默最集中的体现反倒是弗洛朗身处人生低谷的那个冬天,暖气坏了,加之得罪了政府官僚,他们得每天想方设法地给自己取暖,以便在这个“连北极熊都会被冻得感冒”的魁北克冬天存活下来。囊中羞涩的他们试过把烧过的石头垫在被褥底下,在洗澡水里撒胡椒粉,最后还弄来个发烫的旧吸尘器。度日维艰,然而这段时间里恰恰是弗洛朗和妻子情比金坚的时刻,也是阿贝尔、比科与弗洛朗兄弟情深的时刻,阅毕全书再回望这个片段,这段回不去的生活或许最教人怀念,失去一切的人往往拥有一切。

  译者胡小跃先生采访作者博歇曼时企图从他口中问出“街猫”的内涵,博歇曼守口如瓶。街猫的内涵将会是这部小说的永恒魅力,一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千个人眼里将有一千只街猫。

  《街猫》读后感(四):《街猫》:你好,岁月

  我一直错怪/是岁月带走了一切/却其实一切本来就会离开/只有岁月/如约而来

  扎西拉姆•多多《你好,岁月》

  《街猫》是这样一本令人愉快的作品:有关美食,有关奋斗,关于爱,带着岁月的味道。

  故事的主人公弗洛朗是个天生的“主角”。他出身优渥却选择了独自奋斗,心地善良却总会遇到无耻之徒。踌躇满志的倔强写满了这个“底层青年”的奋斗史。他不是会陷入困境,然而却总能逢凶化吉,毕竟他,因为是主角,所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加拿大的冬天,街猫们彼此总会相互取暖,不离不弃。

  致爱丽丝

  在弗洛朗身旁最重要的人或许便是他的未婚妻爱丽丝了。每个男人似乎都会期待这样一个天使,她美丽温柔体贴,她独立却会将你当做世界,她苛刻却总会容忍你的错误。而在最冷的时候,她的颤动,会成为你寻找温暖最大的动力。

  若得此女,夫复何求!

  弗洛朗的故事从一开始便写满了不凡。如同“掉馅饼”般,正在唱片行苦苦挣扎的他受一位神秘老人的提示,去贷款低价收购希望转手的老牌饭店。看上去他们交了好运,但爱丽丝却一丝不苟地提醒着“要小心”;而当他受到小人算计几近破产时,年轻貌美的爱丽丝始终不离不弃,她担忧着,害怕这个男人会一蹶不振,陷入底层的泥泞,陷落两个人的幸福。她雀跃的唯一理由,永远是丈夫找回了动力与希望。

  致爱丽丝,他们的幸福,会得到每个人的祝福。

  权力以及它的终结

  弗洛朗的故事里有一个神秘的老人,他替弗洛朗找到了第一桶金,却在随后“伙同”骗子骗走了它;弗洛朗开始警觉他,他却一次次想要给予“好心”的施舍。直到最后,“怪先生”开始公开与弗洛朗为敌,却被真正的“街猫”打败了。

  作者始终也不曾说出“怪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他时好时坏神秘莫测。但我却坚信,他是善良的。他的帮助,或者说是施舍,总是处于善意。只是对于弗洛朗,这种给予是不必要的。

  怪老头是独身的。但每只老猫都希望可以有个延续。这或许便是怪老头渴望的权力吧。只不过,他选错了继承人。不是每个底层,都会将他人的施舍当做礼物。

  蒙特利尔的七〇年代

  《街猫》的作者伊夫•博歇曼是加拿大当代最重要的作家。或许是以法语创作的缘故,博歇曼的作品似乎充满着“独特的法式风情”——他的城市是蒙特利尔,并不是巴黎。

  不过这里确实也像极了巴黎。在现在,蒙特利尔是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哥特式教堂林立,而居民也大多说着法语。而在博歇曼的七〇年代,这里则更像巴黎了,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浓郁的文艺气息,有对美食挑剔的品味,但最重要的是乐观、团结的情谊。

  博歇曼在这部很长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人物。而这些有趣的人物,恰恰是作品既可以写得很长,又不会令读者厌倦的原因。其实“讨好”读者很简单,你不需要天花乱坠的技巧,让他们喜欢你的文字,喜欢你的人物,他们便会喜欢你的作品。

  而我们留恋一座城,大抵上也是因为与那里有关的人,以及记忆吧。

  唐诺说,有很多作品是要趁年轻的时候欣赏的。《街猫》显然便是这样的作品。就好像百老汇的经典剧目《猫》,你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岁月。也只有在年轻的日子里,我们才更像一只猫,迅捷而不曾屈服。

  《街猫》读后感(五):加拿大魁北克的“街猫”时代( for 2013-10-15《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在魁北克的蒙特利尔,都市化进程掩盖下的被人忽视的角落里,有一只被称为“早餐”的街猫,它平静地观察并理解着主人和主人朋友们的生活:为理想而奋力拼搏的布瓦瑟诺夫妇、讲义气而坏脾气的厨师比科、洒脱而英俊的阿贝尔、奸诈的斯里普金、无耻的记者格拉杜,还有可怜的小主人爱弥尔先生,他们都卷入了一个神秘莫测且阴森恐怖的怪老头拉塔布拉瓦斯基所策划的阴谋中。最后,“早餐”不愿再坐视一切,它愤怒地为小主人复仇,使小主人的朋友们终于暂时摆脱了拉塔布拉瓦斯基的魔掌。从此,“早餐”无法再平静地品尝比科做的魁北克美味,无法再安然地欣赏落雪的蒙特利尔,那段忧伤的记忆仍在痛苦地折磨着它,听了太多朋友的故事,目睹了太多蒙特利尔底层的辛酸,它“深沉”了。

  这就是《街猫》为读者展现的魁北克上世纪70年代末的浮世绘。作者伊夫·博歇曼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有加拿大的“果戈理”和“狄更斯”之称,《街猫》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力图通过这四十万字的长篇为读者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生活过的城市,让我们理解上世纪70年代末魁北克小人物的悲欢和起伏、他们的平凡而有尊严的理想,和为之奋力追求的辛酸。这部小说从出版以来三十多年一直是加拿大最畅销的书之一,这也从销量上证明了这个故事写出了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写出了大时代下的小历史。这种关于个人发家致富的故事不仅是加拿大人的理想,也是这个资本化时代所有普通人的梦想,所以主人公的创业史和他从底层靠个人奋斗的辛酸正迎合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了他们的共鸣。

  同时,小说的畅销也得益于它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他主张小说首先要有情节,有人物,故事要生动,他追求的是把故事讲好,讲得读者爱读。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为衬托主人公而设的棋子,而是有自己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线索,作者没有忽视任何一个人物,都赋予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和悲喜的人生。

  不仅如此,作者通过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的方法成功吊起读者的胃口,即便是在故事的结尾,作者也没有为我们完全解开谜底,拉塔布拉瓦斯基的身世、生死仍然扑朔迷离,他的存在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物塑造的功能,而成为情节的调速器。

  博歇曼说之所以起“街猫”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书中的人物和街头的猫一样,普普通通,来来去去,成功与失败,别人并不会在意。每个人都是人群中的一份子,都可以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人生浮沉,但归根结底都是普通人,没有形而上,没有高雅,我们只求在这有限的一生中能像弗洛朗一样实现自己小小的理想,像街猫“早餐”一样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如此而已。所以,“街猫”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文化的洞察和某种认同,他以复杂的人物网呈现了复杂而精彩的民间世界,写出了被“大传统”遮蔽了的“小传统”,所以我相信,在“大传统”早已被边缘化的今天的中国,《街猫》也能同样地赢得读者之心。

  《街猫》读后感(六):《街猫》,加拿大文学的“另一面”

  文/严杰夫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出人意料”却又“众望所归”地花落爱丽丝·门罗,或将吸引国内读者去重新发现加拿大文学的魅力。毕竟,在这片被誉为“文化马赛克”的国度里,远不止门罗和阿特伍德两位优秀的作家。无独有偶,10月初,国内漓江出版社引进了另外一位加拿大著名作家伊夫·博歇曼的代表作—《街猫》,这给了我们一次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加拿大文学的机会。

  如果说,爱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展现了加拿大文学中英语文学与众不同的一面,那么博歇曼就为我们显示出加拿大文学中法语文学出色的一面。博歇曼则常常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加拿大城市生活的风情画卷。作为魁北克地区重要的作家,在他的几部主要作品中,浓郁的魁北克风貌随处可见。魁北克的乡谚、美食、乡村和城市风光,无一不被他“收入囊中”。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街猫》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用博歇曼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想展现的正是“20世纪最后25年北美一个法语大城市蒙特利尔的生活”。

  《街猫》讲述的是年轻人弗洛朗·布瓦瑟诺的创业故事。同文学世界中所有类似的故事一样,弗洛朗的创业历程也经历了万般曲折。在小说里,弗洛朗享受过成功所带来的荣誉和欣喜,也遭遇过朋友的背叛、妻子的流产以及从成功突然向失败滑落等种种打击。更为奇特的是,一位名叫拉塔布拉瓦斯基的神秘老人,帮助弗洛朗迅速获得了成功,随后却又篡夺了他的胜利果实。他仿佛洞悉弗洛朗生活中的一切,就像是暗藏在生活中的那些阴魂不散的魅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弗洛朗的创业故事不仅离奇曲折,同时也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奋斗和梦想。而与这些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历久弥新的友谊、亘古不变的家庭亲情、面对功利世界的道德思考,这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让博歇曼笔下的这个故事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尽管,博歇曼自谦地表示,自己不过是给“丰富多变的生活一道苍白的反光”;但阅读了《街猫》的读者恐怕都会同意,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怎样一段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奇遇。

  除去奇妙的情节,《街猫》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主角弗洛朗是一位聪明、善良的男人,但他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也会犯错误,也会在挫折面前沉沦不起,但磨炼让他逐渐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陷阱”。而弗洛朗的妻子是一位充满爱意的小女人,还有外貌迷人却随遇而安的朋友阿贝尔、爱憎分明且脾气火爆的大厨比科,以及坚定支持儿子的布瓦瑟诺夫妇,他们都成为弗洛朗在创业道路上能够前行的“后盾”。而充满心机的斯里普金、背景神秘的拉塔布拉瓦斯基这类人,则是都市生活中隐藏着的“暗礁”。另外,在小说中,博歇曼还塑造了呆板却专注的神甫热诺姆、调皮捣蛋却惹人怜爱的单亲小孩爱弥儿、个性坚毅的女强人热诺姆夫人等等角色,他们都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戏剧色彩。

  不得不提,在这些人物中,拉塔布拉瓦斯基或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尽管,在故事的最后,弗洛朗战胜了一直阴险凶恶的拉塔布拉瓦斯基,却并不能算真正将他从蒙特利尔这座城市中彻底“消除”。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猜想,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设下了一个巨大的隐喻,他代表着城市生活里存在的各种幽暗,也代表了隐藏在都市人内心中的所有狡狯:沉湎于物质中的享乐、为攫取成功不择手段、欺骗众人的谎言、以及被用来离间亲友的诱惑……这些“幽灵”始终都萦绕在生活的上方,暗伏于奋斗的路上,常常就在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突然给予我们重重一击。故事的结尾处,拉塔布拉瓦斯基作为一个名字在蒙特利尔消失了,但作为生活中的“幽灵”,就像是他的同伙所说的那样,“说不定你这两天就会看见他回王家山路来呼吸新鲜空气了”。所以,博歇曼借助拉塔布拉瓦斯基,想要提醒我们注意和提防生活中的这些“幽灵”,正如马克思·韦伯在《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醒我们的那样,“不能将毫无节制的获利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能等同于‘精神’。”

  正是这个悲喜交织的创业故事,连同一群形象鲜明的人物,连带着对魁北克美食、气候和风景等细节描写,共同构成了博歇曼笔下的那座“蒙特利尔”。而这座“蒙特利尔”,也势必将如狄更斯笔下的伦敦、雨果笔下的巴黎、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一般,会在文学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街猫》读后感(七):“猫生”与“人生”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街猫》会例外吗?想想《街猫》作者笔下出没于阴暗狭仄角落里的小猫,可不就是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人生无非百年,生命的意味确然不同:有人觉得时光飞逝,十年弹指一挥间;有人觉得度日如年,生命简直漫长到可恶;争权者以乌纱大小而纠结,拜金者以日进斗金为鹄的;现代主义者拼命追逐时势惟恐落后,传统主义者自我放逐而独慕山林……

  而当一切风流云散,寒灰不再,连金棺也化为乌有,历史只剩下一个个年代时,试看种种喧嚣,还在么?

  当然,《街猫》也写了情爱和温馨,甚至也写了梦想和信仰。不过生活向我们展示的,远远比文字的证明有力。无论大人物的热闹还是小人物的冷清,从骨子里讲,别人都不会太在意。想到这儿,你会不觉得生命的苍凉?

  《街猫》读后感(八):就这样了?

  太了不起了!

  当把书本合上,心里不可置信得问作者:就这样了?清吐一句歌词“没有允许地只剩回忆,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书很厚,有四百多页,就像是作者自己说的,这部小说,可以读得很快,为其这样,我才敢写那么厚;但一部好小说,也应该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让读者有琢磨的余地。

  实在是太不痛快了!直到最后,大坏蛋并没有被“绳之于法”,甚至是没有明确交代他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难道说作者不忍心让这个老人罪名成立,而后所有的在世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主人公弗洛朗终于迎来了饭店,姑妈答应送他的西柚园也已敲定,最让人开心的是,爱丽丝产下了新生命。这一切都美好极了不是吗?何必纠结于老人拉塔布拉瓦斯基曾今做过那么多坏事呢。

  可以说,老人的反面角色一直都是神奇的存在,给阅读整本小说罩上神秘的色彩。开始的时候似乎是慷慨大方想把自己的财产悉数都给年轻人弗洛朗,让他把饭店买下来然后搞得风生水起赚得盘满钵满。之后发生的种种,却不是这样,背离了小说开始的情节。实在不知道作者在往哪开的脑筋。而每一次老人突然出场,“好像要说点什么”,这时我心里有个声音——他开始解释了,他只是想给年轻人多些教训不要那么轻易相信人。而每一次,故事的发展都没有顺从我心里的声音。

  另外一个老人,对,厨师,有谁看了小说不想亲自去品尝那些美味?译者在译后记说那家饭店用的是一个真名,“自从小说畅销后,国内外去那里参观进餐的游客和读者络绎不绝,大家都想去尝尝书中描写的黄豆烧肉、烤馅饼,‘老奶奶’”。做好菜的大厨,用心做好菜的大厨,最难忍受的是什么?精心的制作的菜肴落到粗人的胃里。译注解释了一道苏瓦里洛夫雉鸡的菜肴,“做工精细,原料可以是雉鸡、鹧鸪、山鹬或鹌鹑,将鹅肝酱及松露塞入鸟腹中,煎至七分熟,加汤汁和白酒继续煮。”看着就繁复的工序,还会再有人这么做吗?坚持选用好的材料,最好的厨具,味精是绝对不会忘菜肴里加的,奉自己的手艺为上选,哎,作者这是何苦勾起像吾辈等吃加地沟油的菜为常事的味蕾呢。获得弗洛朗这一年轻人的赏识,得到顾客们的赞同,这些无不使他自信心爆棚。这样的性情中人,自然是敢爱敢恨的。朋友落难,奸人当道,这老人的表现精彩得很。最好的是能自己一个人读读这部分。

  小说出场人物,地点,变换很大。他们没有专门段落描写个人性格,很细致的描写也少得很,作者就直接摆这么件事,告诉你,对方也是你生活里的人,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有时读着弗洛朗的内心独白,就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爱弥儿尽管很调皮,放肆,也是个可怜虫。厨师,弗洛朗一开始都不喜欢他来着,但是谁能拒绝保护一个小孩子呢?而且这还是个有这么悲惨童年的小孩。小说里边,关于这小孩的出场,让人又爱又恨的,生活上没有亲人疼,天性善良的爱丽丝当他如自己亲儿子。但是这小孩又那么多恶作剧,连大人也拿他没办法啊。是不是像你家小孩?

  这部小说有股魔力,能迅速带你入戏。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迷上这小说的原因吧。

  《街猫》读后感(九):《一只“街猫”,两个“爸爸”》

  一本好书,配一杯好茶,读上一个下午,收获自是颇丰的。即使没有好的文笔,但是我有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一名深圳读者对一只“街猫”的热爱之情,分享给大家感受一下。

  《一只“街猫”,两个“爸爸”》

  无怨无悔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法语小语种翻译小说是一个尴尬。除了三十多年前北京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法语翻译小说之外,在那之后很少有人去涉猎这个领域---一片荒芜了三十多年的法语翻译小说之地。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无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建设有着不利的影响,我们也会失去许多东西。

  2002年法国骑士勋章与第二届傅雷翻译奖的获得者胡小跃老师凭着对法语翻译的一份热爱,更是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份责任感默默的耕耘在这片荒地上,像一个孤独的舞者不停的舞动着。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荒地上终于开了一朵鲜艳的花。此次胡小跃老师携带着这朵鲜花---法语译作《街猫》来到了深圳,来到了有容四海胸怀的特区,与我们分享这次“痛并快乐着的旅程”。

  作为深圳读书会的一员有幸与他近距离接触,了解了《街猫》出生的背景与它的前世今生。

  最近三十年,我们过度关注美国与英国的英文作品,而忽视了其它一些边缘国家或大国的小语种作品,这些国家虽然小但也有精彩的作品。不可否认一些翻译家试图把一些法语小说引进到中国来,但往往并不成功。这其中有两二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选材,首先有些翻译家所选往往是高深而忽略平实的作品;其次是有些选材作品获过奖但是一些小众的作品。第二是翻译者的水平,不排除有些翻译者的水准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在上述现象的影响下,这些作品并没有被读者接受---因为这些书看不出味道也看不进去。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不但打击了译者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出版社的出版热情,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啃这块不赚钱的硬骨头。最后普通读者也对这种小语种文学作品失去了信心,与之距离越来越远。读者对它的刚性需求市场又存在。在此情况下,一些低俗文学有了可乘之机并迅速占领了市场---高深的书看不懂,平实的书又没有,只有看很烂的书。

  看到此,一定有读者为胡小跃的这种先行精神所感动,但同时亦有不少读者对他的《街猫》能否担当起这个扭转这种小语种外语小说的尴尬局面重任心存疑虑。

  骑士之“恋”---街猫两个爸爸之间的故事

  充分了解了街猫的信息后,它激发了胡小跃的热情---一定要把它推荐到中国去。在一次作家的活动上,胡小跃遇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博歇曼先生。当时他正在一个公共场合出席一个会议,胡小跃老师就问他:“版权在你那里,还是在出版商那里,你愿不愿意把它交给我,你愿不愿意把它的这部作品介绍到中国?”没想到博歇曼没有反映出太多的热情,冷淡的与胡小跃交谈了几句。博歇曼的态度让胡小跃心中甚是不爽:“多少人求我还来不及呢,我翻译你的作品已经是给你面子了,你反倒摆起了架子!”胡小跃没有因此放弃这次机会。在胡小跃的一再坚持下,两个人高贵的骑士终于走到一起。两人和作后,胡小跃去过博歇曼家几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相互熟悉也开始了解彼此的习性。博歇曼表现出了西方的幽默---是板着脸说笑话那种。与其交往久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他很热情,心肠也很好。这就是文化与背景不同的缘故造成他们开始的尴尬局面吧。他就是这种性格,其实后来配合蛮好的。最后一次和他的访谈有一万多字---博歇曼讲了他本人一些情况,他的文学观,他对当代文化流派的看法。

  街猫再生---一次痛并快乐的心路历程

  街猫再生过程,不简单是把一部法语作品翻译成汉语作品,而是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如果翻译与二次创作不好,原著文学性与可看性会大打折扣,受不受读者欢迎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从一个法语的街猫到汉语的街猫是一次文化的跨越,更是胡小跃完美主义精神的一次体现。这种完美主义不但体现在内容上,从书的名字上就可窥出一斑。街猫原来的法语名字在字典里是公猫。既然在字典里是公猫为什么翻成街猫呢?精通法语的胡小跃发现,找不到理由为什么它不是一只母猫。后来他请教博歇曼,博歇曼告诉他:“既不是公猫,也不是母猫。不是宠物猫,也不是流浪猫。可以是满街跑,来来去去没有人关注。”

  从街猫的名字上可以看出胡小跃下了一翻苦功,对书中大量用到的方言,土语或俗语,胡小跃更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做。他虽然在加拿大生活很多年,对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但胡小跃一丝不敢怠慢,在翻译方言,土语,俗语时没有局限于一种方法,而是查阅俗语字典,请教当地人与研究的朋友,有的时间请教原作者。当然他没有太多请教博歇曼---有着一颗很强自尊心的他又怕博歇曼嘲笑或质疑他的水平。所以不到万不得一一般不会动用博歇曼这个最后的法宝。

  胡小跃把对第一句,甚至每一个词他一丝不苟的去翻译,作了多年的编辑和翻译工作他深知,看书翻书不一样,发现编辑发现不了的问题。用他的话说“比编辑看出的问题还多。”每个句子每个字都要过,一个地方有问题都翻不过去。一丝不苟的胡小跃总会遇上一些难题,有些地方当地人与研究的也看不懂,但最后都被他一一克服了。

  如果是从翻译细节上可以体会胡跃做学问的态度,那么从对自己的安排---在封面的位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逊的人。胡小跃讲到:“我只是一个搬运工,一个把博歇曼的作品搬到中国的搬运工。”在封底的内页,一个不起眼的豆腐块位置是介绍街猫中国爸爸胡小跃一段文字。不但如此,在最后他给我的签名,也只是签到后记末尾的空白处,他就是这么一个谦逊的搬运工。这部书的叙是博歇曼至中国读者的一封信,译后记谈的都是街猫与博歇曼。他最后还告诉大家:“翻译过这部作品后各博歇曼还有一万多字的访谈,但因书中没有地方不生不忍痛割爱。”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一个获得骑士勋章的人,一个获得过傅雷翻译奖的人,但为了一个目的---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博歇曼,喜欢街猫,所以才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博歇曼,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并喜欢这个法语作家,从而喜欢上街猫。其实胡小跃从对这部作品的不屑一顾到呕心沥血去翻译,一句一字的去体会,其中遇到的困难与折磨可想而知,但他无怨无悔并享受这种痛苦给他带来的快乐,正如他对现场的读者所说,“翻译这本书像是愉快旅行,也很痛苦。用白岩松的一句话来形容:‘痛并快乐着!’”

  忐忑的心---街猫的加拿大爸爸的担忧:“我的街猫会不会受冷落或虐待?”

  博歇曼:“把我的作品引入到中国---世界上人最多的国家,不可思议。”博歇曼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他的街猫将要走向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那一个对他和他的街猫都是一个未知神奇的国度。担心的是“我的街猫会不会受冷落或虐待?”为什么博歇曼流露和表现出的感情如此强烈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街猫》不但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转机---从一个业余作家成为一个专业作家,他和他的街猫走进加拿大的千家万户并且走世界许多国家。更重要的是他对书中人物投入太多的感情,正如他对胡小跃所说:“写到爱弥尔这个孩子死时,我哭了。”从他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街猫完全超出了对一部作品或一本书的感情---这本书从写作到走进读者风风雨雨几十载,他用了多少时间倾注多少心血恐怕任何人都难以计算清楚。街猫---这个给他带来成功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本书,已经变成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如今要走向并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的反应---都会充满新奇与恐惧。更何况他对中国了解甚少或一点也不了解。看到此也许读者明白了博歇曼的担心。是的,博歇曼‘非常关注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担心孩子会不会在中国受到委屈,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被虐待。

  爱的诺言---我一定会好好对这个孩子,中国爸爸对加拿大爸爸的许诺

  面对博歇曼---街猫加拿大爸爸的担心,为《街猫》这个中文版的孩子花费了无数心血的中国爸爸从心里理解他。像是从从一个恋恋不舍的父亲手中接过一个孩子并带他(她)走向另外一个旅途一样,他像是安慰博歇曼也像心底发出的诺言---中国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人,一定有许多热爱街猫的读者;我一定会好好对这个孩子。在尚书吧的分享会上,胡小跃向大家开场时只说自己是街猫的搬运工,遗憾博歇曼不能来中国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漓江出版社的社长因公不能亲临现场也是一件不小的憾事。对自己过往的成就一次也没有提起(只有漓江出版社的周向荣不断的向大家揭秘这位重量级的翻译大家),反而如数家珍的诉说与街猫的缘份,对博歇曼与街猫中的人物一直赞不绝口。我们不知道胡小跃这一个内敛之人在实际生活中会对他自己的孩子这么赞不绝口吗?!这就是一个外表儒雅看似冷漠但内心却有一颗赤诚与火热之心的骑士对博歇曼承诺之举,对他的孩子---街猫无私的爱。读过有趣并扣人心弦街猫之余,我不时上网关注街猫的动态。令我吃惊的是不但深圳本地的媒体如火如荼的推介街猫,全国各大媒体像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等也好评如潮的向读者推荐这本厚重之书,这本魁北克青年的拼搏奋斗的血泪故事。从一些文章的署名可以看出不但有许多热心的人,更有胡小跃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那些推介文章篇头。多么感人的一幕幕,胡小跃在履行他的诺言,对博歇曼的,对街猫的,也是对他自己的心血,更是对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文化---多元文化的昌盛。

  《街猫》读后感(十):现实的西方,底层的奋斗

  我大概是最早读到博歇曼这部名作的读者。在翻译家胡小跃老师的译稿完成之后,我就以工作之便读到这部名作。我想说的是,多少年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尤其是来自西方的书写西方当代生活的作品。太多的玄幻,太多的密码,太多的好莱坞的精致的华丽,塑造了东方读者对西方的虚假想象。只有这部作品,让我们重新感到那现实主义的经久魅力,那艰难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物,飘浮不定的灵魂,坚定的爱,附着在瑰丽的自然风光或者匆促的人生行旅之中,走进我们的视野。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与我们这里同样存在的底层和奋斗的概念,那种何其相似的情形展示了当代世界的某种相通乃至共性。人类所向往的那种无限美好的大同之世,仍然是一个令人梦牵魂绕的世界。我们有理由期待,因为我们相信美好仍然存在。因为这个,我们阅读《街猫》,阅读博歇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街猫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