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10篇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由(瑞士)葛安妮,葛碧建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一):孩子的独白,你能听懂吗

  文/友竹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独白,只不过成人的独白可能会隐蔽一些,而孩子的独白更不受抑制——小孩子会在自言自语时很自然地讲出内心想法。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其实是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但是,通过这本书里的大量例子来看,很多家长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独白,从而错过了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时机,以至于使孩子在童年时代活得相当不易,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如今,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倾向于在自己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坚决抛弃那些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大都是因为意识到了当年自己的独白未被父母重视之痛。不过,我们知道,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些父母确实对陪伴和及时理解孩子感到无力:他们必须不停劳作以养活家庭,在某个时期还要无条件地参加政治运动,哪怕深夜将年幼脆弱的孩子锁在家里。

  今天的父母大可不必承受这些了,但是在积极倡导他们倾听、弄懂孩子的独白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本书被写作和存在的重大意义。我们看到,如今的孩子还是经常这样被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为什么会如此一致呢?因为父母通常将“学习”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第一指标。传统文化和大众舆论给了众多父母一致的借口,对于入学后的孩子来说,似乎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有问题,就该遭受斥责和殴打。

  斥责和殴打是最能给孩子造成创伤的事情。时间一长,父母可能会忘记自己对孩子的体罚,而孩子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发生在他们生命之初的糟糕事件。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疤,更是精神上的剧痛。它们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幸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所以本书强调,父母应该控制自己激烈的情感爆发,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本着“解释——改正——进步”的程序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想着怎样惩戒。永远让自己用“结果导向型”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要放任混沌、发泄性的感性思维来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

  此外,父母需要注意,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吸收一切家庭事件以及父母的情绪和言语的实质部分。面对不良家庭氛围,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极大,因为他还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父母的遭遇、关系和情感。所以我们会在书里的事例中看到,由于经历过文革的动荡不安,有的孩子即使长大也缺乏深深的安全感,他们对社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即便只是见到身穿制服的人员,也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那些从小目睹父母不和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成人后基本难以与人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更别提信任异性,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共度人生。

  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需要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看护者(即父母)所建立起的稳固而持久的联系。耐心倾听和弄懂孩子的自白,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其互动交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孩子的独白,就弄不懂孩子的本性,孩子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他们要么变得消沉沮丧,要么把自己跟父母和学校隔离开来。这些会对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造成严重而持久的负面影响。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再要改变性格,那将是极其困难的。

  想让孩子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请从耐心倾听孩子的自白、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开始吧。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二):松弛有度,与爱同行

  教育是均更促使你认识自我,质疑之前所有的自我认知。是一种自我疗伤。让你带着问题迎接社会。以更高远的眼光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世界。也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决定孩子性格的分割点就是12岁。12岁之前所有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是道德上的缺陷,就能够加以弥补。但是过了12岁青春期之后,这些问题就无法再纠正了。所有家长们更是要重视起来,不要忽略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更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童年所受的心灵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书中结合很多实例,给我们讲述了童年期间心里阴影对人一生的影响之深、之远,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我们经常忽略孩子们的一些请求,甚至是孩子七八岁之后,也会在公开场合谈论孩子的一些隐私。让孩子自尊受挫,抬不起头来。而儿童的前九个月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前两岁,会学到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这真的是出人意料的发现!

  本书从孩子的内心想法至关重要开始,由孩子的独白、父母的独白、保护自己已经一些心理学原则、性别问题等组成。书的末尾有32个鲜活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童年经历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这本书是针对中国的父母撰写的,里面饱含了作者夫妇对中国浓浓的爱。从中国父母包办式教养开始,以孩子独白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向父母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很新颖,也很实用。对于很多家长没有原则,或者原则性很差,都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是比较没有原则的,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总是对孩子要求一样,自己做的却是另一样。要么以严格要求儿童为基础,要么以纵容为基础,或者综合使用两者。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严厉的批评了孩子,甚至母亲还哭了,觉得孩子的成绩很丢人。但孩子也是很要强的,立马生病了,不但嗓子发炎,而且鼻炎也很严重了,甚至医院建议做手术。这时候母亲慌了,一再的说,只要孩子好了,什么成绩呀都不重要。由严格转向了纵容。而我也发现,孩子性格是活跃了,但明显表现出缺少教养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失败。

  很感谢作者,也很感谢译者,能够把这么一本值得所以中国家长阅读的好书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养孩子,任重而路远。作为家长,更是在时刻学习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自己家孩子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共勉!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三):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培育他独立自主

  我的女儿3周岁了,每天早上起床就自己换衣服、刷牙、吃早餐,然后穿好鞋子在门口等我把她送到幼儿园,有时候我还没忙完,她会把1岁多的弟弟带到门口,给他穿鞋子。我看着她笨拙地拿起弟弟的鞋子,一开始怎么穿都穿不进去,还埋怨弟弟不配合,然后费了好大力气终于穿进去了,姐弟俩开心地笑了起来,心里很感动。我拍了一张姐姐给弟弟穿鞋子的照片放到朋友圈,引起不少的关注。大多数人说很感动,有人说我幸福死啦要享福啦,有人说都是因为我太懒了,姐姐才这么小就要照顾弟弟。

  前面的回复都是“谢谢”,对于最后一条评价,我没有理会。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无私”的妈妈,一边既当爹又当妈地把爸爸的权利和义务都剥夺了,一边累死累活地把儿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然后把剩余的精力用来吐槽爸爸不作为,孩子不独立,自己忙里忙外累成狗多么伟大多么厉害。每当有人跟我抱怨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说一句:“你活该都是自己选择的。”

  在我们家,没有什么事就应该是爸爸做的或者妈妈做的。表面上是男主外女主内,我是全职妈妈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如果我太累了,完全可以跟爸爸交待一下,把俩熊孩子丢给他,然后放心地去休息,因为我知道地球没了我依然会转。我不在的时候,喝奶、喂食、换尿裤、洗澡,孩子他爸一样都不会出问题。

  但是在我们结婚之后生孩子之前,我们也并不是天生就会经营家庭照顾小孩的。也许是我比较注重学习吧,结婚了我买了关于经营婚姻的书,生孩子了我买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每次我有烦恼的时候,我更愿意从书中来汲取知识,化为己用。孩子的爸爸忙生意没空读书,但是我经常会跟他谈论这个问题,我既鼓励他尽责做好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也鼓励他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不在场的时候他也可以轻松带娃。

  在葛安妮、葛碧建夫妇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里,作者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父母和老师应教导孩子、陪伴孩子,让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处处迁就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因为这样孩子并不会从他人那里和生活中学到什么,到最后还是郁郁寡欢,搞不懂为什么自己的生活到头来竟会这样艰难。

  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童年的经历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在今天,关于早教、培养神童的书籍琳琅满目,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未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着报多几个培训班,学多几项技能,但是很少有人想过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教育他们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排忧解难的智慧,其实为人父母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培育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而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懂,这一切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聚焦于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它是读者了解“积极心理治疗”的入门书籍,同时让父母们深入浅出地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是葛氏夫妇献给中国家长的特别礼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帮助这一代父母以适合现代儿童生活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的书。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身体力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和孩子友好相处,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同时,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健康、更快乐!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四):树上和树下——《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这本书,初版名《童年的秘密》,是将“家庭心理治疗”引入中国的导师葛氏夫妇的作品,其中很多案例的主角都在老夫妇当年的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治疗。在这些悲伤的案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童年阴影,看到自己一生的伤痛来源。在这样的追根究底和血淋淋的剖析中,我们终于跟着作者发现:“人是自己的上帝,认识自己即认识上帝。”

  海涛的案例,这是一个成功的成年男性,但是童年时期父母的挑剔,对“别人家”孩子的夸奖,使他内心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小男孩,不能轻松与他人相处,孤独而渴望被认可。

  宿利的案例,这是一个更为成功的男性,值得人信赖,掌管一个大型国际机构的资金。但他虽然很关心每一个人,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只会默默地陪伴。最后发现,他的童年,父亲虽然很好,却因工作关系很少留在他身边陪伴他;母亲因丈夫不在身边、家中女儿多只有他一个儿子很溺爱他,他却害怕这过分的爱而逃离。

  而建玲、彩云、夏玉、晓春这几个不同的女性,各自有迷人之处,但各自也有其内心的伤痕,这种伤痕导致了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

  ……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童年的阴影会跟随我们一生。而要想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必须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童年阴影,并勇敢地割去伤口的瘤子,使其能正常愈合,让自己能从树底的阴影下走出来,勇敢攀爬到树梢去迎接阳光的洗礼。

  上文所说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明白地阐述了人一辈子的情绪其实是由自身主管的。而东方佛教其实也提到过:自信即佛。禅宗六祖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真佛。”

  当我们面对纷扰的红尘,与同事、与友人、与家人有争执而起怨恨、憎恶、嗔怒之心,就要赶紧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已经认清自己的阴影在何处,就要在别人快接触到自己的阴影时,自己先走出来,爬上去,尽力把自己的阴影面积缩小,而只有飞翔在空中,阴影才会缩到极致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应该像鼓励孩子勇敢行动一样,鼓励自己勇敢行动,只要行动了,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正如本书70面所说的,儿童需要掌握7种技能,这几种技能可以使儿童变得能干。那么我们成人自己做到了这7种技能没有?

  1.我能干

  2.我有用

  3.我能学会怎样控制情绪

  4.我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自律

  5.我能友好交友并合作

  6.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7.我有自己的价值观,能明智判断一切

  所谓时时皆修行,处处可修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学会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了解自己,并管理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也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带来一个比自己正常而快乐的童年;也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成年了还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孩子就跟着学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到潜移默化、以身教子。幼年的小树更容易随着环境成长,更容易扳直。

  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会自我剖析,反思自己或配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反省自己或配偶成长经历,学会将自己从童年的阴影、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需要从树下阴影中走出来,走到树上沐浴阳光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单个的个体,更是中国家长群体!我们必须认清原生家庭的缺陷,努力提高集体的素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由一对正常父母、在正常的家庭中、正常地教育、幸福地成长!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五):0~12岁努力和孩子建立良好互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印象,只是那个时候,还很忿不平,我觉得我的性格并不可爱,不平的是,难道人生就会注定很糟糕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可是限于性格,却总是做不到。可是性格不是天生的吗?我们现在的性格是否都带着童年时的影子呢?我们真的可以孩子在童年培养好的性格?

  带着这些问题我读这本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性格影响巨大,这在之前我已经有所意识。可是怎样培养好的性格呢?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基本告诉了我这样的答案——去了解孩子,努力和孩子和平相处,进而也帮他建立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习惯!作者认为孩子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爱、宽容、公正……这些指导孩子一生的正面价值观。

  那么该怎么做到了解孩子呢?我所知道的应该是观察孩子,感知他的所思所想,当然,当他的语言能力到了诉说的程度,便可以交流。可是,交流并不完全是畅通无阻的,哪怕是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会有漏洞和分歧。那么跟孩子的交流,作者又提供出哪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呢?书内容开头的那封信,读来真的是让人有种探知了一个孩子的秘密。他的想法和对大人不同行为的反馈,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孩子认识的另一扇窗,原来孩子是依照我们对他的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反应。那么书中所展示的孩子以及父母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真的看到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和孩子间的矛盾,我们苦恼于这种矛盾,可是一旦看了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切解决难题,便如此显见易懂了。其实有些我们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所以一厢情愿地为了孩子付出,既不明智,也不负责。

  童年早期是人一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这期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育良知,懂得善良与公正。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则已经定型,且难以转型。

  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应该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而孩子性格的培养跟母子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婴孩时期,母子关系保持亲密无间对孩子成长和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父母大多很忙,抱怨陪伴孩子的机会很少,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质量时间”和“数量时间”的概念,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时间”则是这个时代的父母应该努力做的事情。

  内容之后的32个案例分析,则是从具体事情中来分析性格因素对人的整体影响。读案例时,读者也会忍不住一起思考分析,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独白这种方式,我觉得,在孩子逐渐完善语言表达的过程里,用独白的形式,做亲子交流,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果不能读懂孩子,就倾听他说什么,想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引导他写出来,我们相互用文字交流。可以是孩子和父母单写自己的内心独白,也可以写对方的内心独白。如果孩子能跟父母家人和平相处,跟这个社会和平相处就变得有可能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六):为什么育儿路上知和行不能统一,这本书给你答案

  1.世界变化太快,你的育儿理念有变化吗?

  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玛格丽特.米德

  我们这一代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远远不同了,就是现在跟十年前变化也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像是一个拓荒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停的学习和试探,力求寻找出适合自家娃的教育方法。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七):那些童年时烙在心里的伤,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治愈

  昨晚观看了王宝强主演的影片《hello,树先生》,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树’的年轻人,小时候是的心智正常的孩子,却因看到父亲将哥哥吊到树上失手打死这一幕,让他有了强烈的心理阴影,乃至对他后来的身心成长差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完全陷入疯癫状态的悲剧故事。

  这部影片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童年产生的阴影将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阅读的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这对夫妇在著作《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论述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

  —1—

  孩子的内心独白诉说童年的秘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八):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的缺失

  我觉得自己还是新手妈妈,尽管我女儿已经1岁2个月了。在很多人眼中会认为孩子都会走路了应该当妈妈当得很熟练才对。可我还是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小白。我不断努力学习如何教育好孩子,我会去看一些育儿书,让自己尽量做一个优秀的妈妈。

  这本《0-12,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也是我育儿指南的其中一本。看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同时也深深觉得作为一位妈妈责任真的很大,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不容易。毕竟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氏夫妇精选出的32个案例中,有不少的主人公心理上的问题直接导致者就是其母亲。我多么庆幸我在孩子性格定型前看到这本书,这会让我在教育孩子时少走些弯路。养育孩子不仅仅是照顾好她的起居饮食,还要保证她的品行以及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健全。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上的缺失。

  书中说到父母对孩子真实天性的无知,会摧毁父母与孩子之间自然而然双向的关爱情感。的确,很多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会令作为父母的我们想对其置之不理甚至破口大骂或出手打人。记得那天,我家宝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午睡一直闹腾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干脆把她放床上让她自己睡,当然她还是依然哭闹。那时候我是真的挺累,她却一直不听哄,我十分恼火,当时真的想一个巴掌拍过去,让她哭个够的,累了她自然停的了。可是,我想起这本书,暴力的后果将可能是失去孩子。于是我就亲了她的额头并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虽然我不知道你闹腾什么,如果你困了就睡吧,睡醒后妈妈带你去花园玩。”很神奇,她当下就停下来了,不闹了,没多久就睡着了。我当时的心情很激动也一直觉得太神奇了!也许这是我潜意识将书中提到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策略”运用起来了吧。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觉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非常感谢作者葛氏夫妇以及译者万兆元,让我能读到这么好的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都是浅显易懂的文字没有故作高深的专用名词,让我很容易就读懂案例中主人公的问题。同时我也非常赞同书上提到的老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因为我家人总是说以前我们怎样养孩子,当年你们是怎样长大。可是时代不同了啊,教育方式当然也要不同啊!现在我可以用这是响当当的心理学者葛氏夫妇说的来回应他们了。

  关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请不要让孩子像案例某些孩子那样,即便长大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时,依然无法摆脱在童年受到的心理阴影。性格上的缺失总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的独白,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九):作为家长,请让能力配得上你的责任。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关于“童年的秘密”的书籍,作者则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夫妇。葛氏夫妇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三十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在译者万兆元的协力下,一本深入浅出、语言平实通俗的好书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早在2005年首次出版后,便受到了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巨大欢迎,并荣获了当年的“冰心儿童图书奖”。本书是其初版后的修订版-10周年纪念版,并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结构调整,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使其更趋合理,让本书更值得一读。

  这本为中国人及其孩子的未来所写的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书主要由父母子女的内心独白、心理学原则部分以及32个具体的案例分析组成。其中“孩子的独白”部分形式独特,它像一把奇异的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孩子内心的秘密大门。作者既写孩子的欢乐,也写他们的痛苦。它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它帮助我们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迅速了解了孩子们的理解节奏和水平,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求。这些独白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与孩子日常相处的每一个过往片段都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在心里激起澎湃的浪花。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便能体会,也许也会如此这般后知后觉地懊悔自己的无知、自己不当的教育方法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也许是为了让父母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与探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与吸收,从而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心灵深处最本真的需求,书中安排了许多例子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原则部分,葛氏夫妇鼓励我们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方法,特别是作为家长的观念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改进。这部分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行为解读和教育方法,让我们在学习新方法的同时也增添了部分新知识,对孩子对自己都十分有益。

  书末的32个具体案例分析,让人熟悉又痛心。在阅读时,仿佛能在每一个案例中都看到一点自身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原生父母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诚如作序者杨晓萍所言,我们应当要避免这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塑造孩子,也反塑自身。

  孩子,不仅是小天使,更是一面通透的镜子,一面能够照出你身上所有的缺点与弊端的镜子。他们所交予我们的,比我们自认为的付出要多的太多。童年的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童年时期所造成的创伤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些甚至是不可治愈的。孩子把童年时的影响带入未来,这些影响将塑造他们的一生。而我们,却仍旧常常处于明白其重要性却还是对状况束手无策的状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阳光从此照耀我们的孩子、家庭,甚至自身。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坚韧的心理以及健全的性格,让卓越的品格随着娇小的身躯一同长大。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十):再难也要用心去做

  毫无疑问,养育孩子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把一个孩子养育成为一个品性良好、健康阳光又勇于进取的孩子更难,其中需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中国一个俗语说:“生成养不成,教成累死人。”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要想正确地抚养孩子,就需要和孩子作好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才能找到适用的方式方法。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够正确地开启孩子“童年秘密”这把锁呢?来自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的葛氏夫妇——葛安妮(Agnes Ghannzvi)和葛碧建(Bjian Ghannzvi)合著、万兆元翻译、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本书开始葛氏夫妇所撰写的《修订版序·开启“童年秘密”之锁》以及最后所附译者万兆元的《修订版译后记》中可以得知,《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初版原名《童年的秘密》,2005年时首次由希望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当年的“冰心儿童图书奖”。本书在再版的封面上有两句话很值得回味。一句是:“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另一句是:“孩子的独白,用心的家长才会懂。”要想学会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不妨先来从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里“攫取”些必要的“营养”。

  如今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更让家长们操心和头疼的显然是如何读懂孩子的心思: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对这个社会或者说他们成长中的这个环境有什么样的要求?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厌恶什么?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什么?外向的孩子一般容易沟通,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的脸上、表现在他的言行上;而与内向的孩子沟通起来就要困难得多了,因为他们会把所有的想法、喜好都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的深藏不露,有的隐忍不发,恰如“活火山”或是暂时的“死火山”或是永久的“死火山”……《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更注重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讲解,有对理论知识的阐述,也有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切合一般家长的需求。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阳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如今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基本上都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稳定可靠的“后勤保障”,但这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另一面就是更为重要也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精神需求——这即是谓之,我们每一个家长,弄懂孩子的内心想法远比其他更为有价值,直接决定着下一步家长会怎样来对待孩子。只有顺利解决好他们的成长疑惑,我们每一个家长才能够帮助孩子走得更平稳、坚定、有力!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成为孩子的一个可信赖的倾听者,更能够顺利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去找到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注定是一个不容易甚至是很困难的过程,但必须去做,而且要用心去做。

  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里,作者葛氏夫妇边举例边分析,谈问题时娓娓道来,分析问题时一针见血。这些建议和意见并不会让家长们感到突兀,而是会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呢?如果是,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文中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呢?如果不是,那么,是否可以按照书中提供的一些方式方法自己来进行一下分析呢?

  非常同意作者的看法之一,即是认为家庭、父母的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日益体现出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孩子们的性格可谓是千差万别,倘若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就没有办法做到针对性用药;做不到针对性用药,孩子的健康就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与保障。“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从容有序地来做,就一定会有所心得;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公认的优秀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得到完善,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书的最后一章是32个孩子的典型案例分析。从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得知,每个孩子的欢乐与忧愁都具有差异性,有时甚至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拿来主义”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做到及时、全面、细致,只有较为完整地“监控”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全过程,只有从别人的理论特别是实践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才能知道哪些方法是有用的,才能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任何理论都必须得到检验,每一次的“下一步”才会多少具有针对性。

  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们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站在尽可能相对平等的位置,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来阅看这本书,来和孩子们进“谈判”。我们首先要弄懂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多听听他们的呼声。这一过程当中必须时刻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学会观察,并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智慧水平和判断力。

  孩子对于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都已经没必要再多说,但明白并不等于不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判断和概念强调——这只是第一步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要更认真地去少说多做。然后,就是期待绿芽萌发、鲜花盛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