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0篇
《心理罪》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一):一出为治疗PTSD症而上演的心理剧
一出为治疗PTSD症而上演的心理剧。周老师打开了斯金纳的盒子,创造了教化场这一个心理学项目,通过心理的刺激来实验各种人的反应,害死了赵大姐的儿子,害的沈湘被强奸,也由沈湘一案引出了故事的开篇,最后周老师内疚放弃了这个项目,开办天使堂以求赎罪,最后跳楼自杀;杨锦程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延续了教化场项目,并且是他强奸了沈湘,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麻醉了陈哲让其被周老师杀死,可惜最后自己被儿子枪杀;陈哲为了主任的职务,化身Z先生,将谭纪、曲蕊、姜德先、黄润华、罗家海集结起来,通过杀人来化解PTSD,可惜杀人永远解决不了心理的阴影,黄润华被警察击毙,害的警察鲁旭牺牲,谭纪变成植物人死亡,罗家海被陈哲设计毒杀,曲蕊、姜德先被捕,陈哲最后被杨锦程设计杀害。为了各种欲望而开设的教化场项目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之所以没有觉得很好看,主要是因为结尾太过简单,也是这个系列的通病,儿子杀死父亲、枪怎么来的等等都没有好好交代,有点虎头蛇尾之嫌。
《心理罪》读后感(二):一个过度心理学化的平淡故事
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作者的第二本书《心理罪-画像》,整体感觉不错,就是有一种一探究竟的感觉,故事也是平铺直叙,从事件到人物内心,同时附加的人物内心的回忆与矛盾共同推进这故事的发展,一层层的扒开故事的内核,由主角将故事导向高潮,最终形成半喜半忧的结局。整个故事是主角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明确主角未来发展轨迹的过程。
带着对作者上一部作品的喜爱看了这部作品《心理罪-教化场》,相隔几日断断续续的看完。整体感觉很烦闷,作者将故事强加在心理学之上,将故事的人性过于标签化,而且写作的套路依然是上一部小说的套路,只不过是换了人物换了场景和时间罢了。同时也缺少了上一部作品中主角的自我的叩问和探索,更显得故事的单薄乏力。
故事将的是主角在经历大学期间,导师被害后毅然决然选择做一名警察为源头。剧情发展以一次鸡肋的谈判开始,逐渐其他配角的悲惨童年及报复事件,教化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背后操纵的人也逐渐明晰,结局是救赎与坠落的结合体。
总之能,如果这部小说是我看过的她的第一部小说,同时我又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且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我认为我会喜欢上这个故事。
《心理罪》读后感(三):方木其实也是一个罪人
自打大学读完十宗罪,除了偶尔看看东野圭吾和重温一下夏洛克,鲜再涉猎推理小说。
机缘巧合的看到了拍成网络剧的心理罪,于是在医院那些弥漫特殊氛围的夜晚,拾起了这套书。
吸引我的倒不是那些惨绝人寰鲜血淋漓变态至极的杀人案件,也不是拥有主角光环的方木使用了当下最流行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而是因为在这套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大陆推理作家杂糅了日本本格派较为严谨的推理技巧,变格派中变态乖张的杀人手法和动机以及社会派对当下市井人性的反思与总结。最重要的是一直围绕着心理学铺张开来。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拿它和十宗罪做比较,如果说十宗罪是根据真实案例加上团队合作的话,那心理罪则更多的是方木单枪匹马在犯罪心理学上的成长之旅。
如果说第七个读者是针对吴涵个人杀人动机的分析,画像是针对孙普心理操控的解读,那么教化场则通过众多人物显得更立体全面,这让我想到了以父之名的歌词: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犯着不同的罪。
很多人说这本书像沉默的羔羊,虽然略有吹捧之意,但也不乏真意。毕竟,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两部作品都在人物心理刻画上下足了功夫,如果说教化场略有不足,可能只是因为没有汉尼拔这样亦正亦邪的人物。
其实看方木,更多的是在看自己,因为他更显真实(就不吐槽什么天才j了)他也会苦恼,也有挥之不去的的梦魇,也会卡壳,也会犯错,也会害羞,也会在无措时一支接一支的抽着烟。只可惜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选错了专业,所以开挂破案什么的,估计这辈子都没戏了。
《心理罪》读后感(四):国产推理小说的佼佼者
教化与被教化,救赎与被救赎,雷米大叔不仅仅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在教我们看透世间的一些东西:就算有天大的理由,对其他生命造成的伤害终究会受到惩罚。所以在他的笔下,方木不是一个普通的警察,他不仅仅是在破案,在将案件抽丝剥茧的同时,他在尽可能地救赎,救赎自己,救赎朋友,甚至救赎罪犯。
书中提到的教化场计划让人发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放到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这又是急需要研究证实的行为。科学家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因为他们取得了常人不可能取得的辉煌成绩,揭示了世界的真理,造福了一代人民。可是在很多科学家眼里,人类没准就是大号的小白鼠,想要得到就总要有牺牲,人类想要进步,就总需要那么几个罪人。
方木有一句内心的活动我觉得特别好,这应该也是雷米大叔最想告诉我们的:这座城市,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化场。谁能拍着胸脯打包票说斯金纳箱的中心思想没渗透进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呢?(呵呵......)
全书的最后,教化场在平静的报道中完结,死的死,判刑的判刑,自杀的自杀,离开的离开。这样挺好,近几年悬念太多的结尾反倒让人觉得有意为之,雷米用这样静静的结局告诉我们,好作品,未必需要悬念。
《心理罪》读后感(五):命运的宠儿与弃儿——评《心理罪:教化场》
生活里总是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命运的宠儿,不管他们做了多少错事,命运之神都会为其量身打造最新款的、极冠冕的伪装与极堂皇的理论,在被戳穿之前,当然是如果能被戳穿之前,人们会非常喜欢他、尊敬他、甚至是崇拜他,即便是知道真相以后也有可能随时准备原谅他;还有一种是命运的弃儿,不管他多么老实、多么无欲、多么不争,只是安心想过好自己的日子,顺便试图活出自己的意义,却总是难以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创伤,理由是“莫须有”,而在人们眼里,只是一出悲剧正上演,悲剧谢幕的时候,人们甚至不会觉得有什么惋惜;最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命运对弃儿下黑手,而是由宠儿们代劳,其悲惨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挑战人们心理承受的底线。雷米的系列小说《心理罪:教化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宠儿与弃儿的故事。
命运的宠儿们之所以不能主宰好别人的命运,即便是那些弃儿的命运,是因为人的私欲太重,达不到无我的境界,不论最初的想法多么崇高伟大、多么为国为民、多么心怀天下,一旦受到名与利的磁场的干扰,人性的弱点就会将其完全驾驭,沦为一个不纯粹的人、一个不高尚的人、一个摆脱不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或者像杨那样,永远在名为教化场实为利欲场中自我感觉良好的扮演上帝,或者像周那样,良心发现、洗心革面远离曾经的利欲场,在灵魂的煎熬之中默默赎罪,并坦然接受命运的宣判。这样的人是宠儿中的善类,他们的存在才使得那些弃儿们的命运多多少少不那么不堪。
然而,不堪回首的毕竟已然是既成事实,对于弃儿们来说,恐怖的经历致使他们的生活观念完全改变,这种经历对他们心理的打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们没有能力去尝试摆脱这个阴影,而是长期生活在原来的地方,这种心理上无法治愈的创伤,其毁灭性对女性尤甚,比如单纯的女孩沈湘,在被人绑架并遭到性侵犯与恶毒的恐吓之后,逐渐成为不管过去遭遇过多么恐怖的事情,也不会重新寻找生存方法的人。她们本来可以治疗心中那个可怕的回忆,淡忘那卑劣的咒语,去过上新生活,但她们太无力自拔了,只有将痛苦经历埋藏心底,不说也不去解决,如行尸走肉般,性格越发脆弱而且扭曲,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小说中弃儿们自发组成的复仇团体,在我看来,应该是作者的一种幻想,或者说同样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谎言,因为最快速有效的疗伤方法无可避免的会沦为暴制暴,而“欲解心头恨,拔剑斩仇人”的杀人灭口终极效果非但不能让弃儿们摆脱心理疾患,更可能造成再度创伤。
好的涉案故事或者说推理小说,要离奇但更要符合逻辑,因为过于光怪陆离和匪夷所思的情节属于神话、鬼话、灵异之范畴,也就是说读者在看涉案故事在错综复杂的情节的同时,要觉得这种事有可能;抽丝剥茧分析案情的过程中对于人性的探讨,要琢磨起来有触动;案件真相大白后,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心理发展轨迹,要读起来有共鸣。
《心理罪》读后感(六):悲伤也是一种力量
完成日期:150402
给个三星推荐好了。。。
断断续续把心理罪-教化场看完了。和前传还有第一部画像相比,雷米的情节设置、描述方式越来越成熟了,至少不像读前传的时候那样一看就知道幕后黑手是谁 了……跌宕起伏,明暗两条线交错,读得很酣畅!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的话,大概就是高潮推动得还不够吧……另外罪犯的犯罪动机感觉不够强烈 呢……感觉像是写到最后为了增加悬念而塑造的,因为前面的伏笔太少了,可以说几乎没有。
给的两个结局,偏爱结局一。
作者在后记里说,“恶之花已然开放,必然会结出恶之果,也许区别仅在于由谁亲口咽下而已”。可我却觉得,这两个结局的恶果都是同一个人咽下的,只不过区别在于借谁之手罢了。结局一借由他未成年的儿子之手的张力会远大于借自己之手。
回头看看,小说中所有出现的人物(除了警察局那些头头以及永远不会死的主角之外),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暗地里都被网罗于“教化场”这张大网下,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情节的进展慢慢浮出水面,却又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无节操剧透】“教化场”是学者周振华为了验证Skinner's Box(斯金纳的箱子)而设计的一组心理学实验。可这组实验的发展远远脱离了学者最初的设想,恶之花悄然绽放。当周放弃教化场的时候,他的助手却悄悄将这 个实验进行了下去。Z先生召集了当年深受其害的实验者们复仇,于是T先生、Q小姐、J先生、H先生、L先生就这样被结合在了一起……
总结下这部小说透露出来的还是很正很正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三观的。所以雷米也一定是个正义凌然的犯罪心理学教师……
最深的感触就是,记住了神马叫PTSD创伤后压力障碍症以及斯金纳是1990死的←_←好奇怪的记忆点…改天拜读下小说里提到的斯金纳的著作《超越自由与尊严》,但愿三观不会被洗掉……
最后,用一句看上去很文艺的作者原话结尾好了——悲伤也是一种力量。
《心理罪》读后感(七):最恶的罪
期末,花了五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雷米的着五本书,直呼过瘾。先看的《第七个读者》在看的《画像》《教化场》《暗河》。可以说雷米的描述真的很形象,如果能够诶如实拍成电视剧也应当是很厉害的。但是现在拍哪一部,真的是不尽人意的。
其实一开始看《第七个读者》的时候还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渐渐的看到了《暗河》觉得这一本才是雷米的巅峰,一环接着一环,就像是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的一部美剧《24小时》。这几天,方木、米楠、廖亚楠等等形象一直出现在眼前。想的也都是书中的情节。
看完书之后,照例看了看豆瓣的书评,却看到有的书评说雷米的东西不真实。我也不由的一笑,这么多有仪式性的杀戮,在杀戮背后还有那么多寓意的行为,想必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说实话,《心理罪》中的犯罪,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异化,很多杀戮与犯罪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魔怔,最大的恶,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看过就好。
这几天看这个真的好紧张,累死了。 晚上吃块轰炸鸡排补补。
《心理罪》读后感(八):方木让人着迷——《心理罪——教化场》后感
读罢,感觉很棒。小说里的犯罪集团很有意思,是之前没有见过的犯罪人群设定,陌生却牢固,有血有肉有变态。对主要boss的刻画很到位,在外光鲜,在家粗暴,以至于本能笑傲全场最终却命丧自己冷漠亲情之手。这一结尾应该是在表明恶终有恶报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如果刻意介入改变别人的生活,哪怕一点点,也必将造成巨大的后果。文中坚持塑造人类善的思想的两代人出发点是好事,但却是类似无限月读的幻想之物,否定了人类的个性,是未完成的人类补全计划,只是虚拟的背景,不是真正的天堂。而想要利用这个计划黑暗的一切来赢取自己地位权利的小人之心,甚至不惜牺牲数条鲜活的生命,他的结局是必然的。周教授没有杀错人,他杀死了企图垄断“天堂”的撒旦。本部《心理罪》比之前两部更加精彩,比之前更扣人心弦,虽然也可以提前猜到幕后黑手是谁,但确实可以看出方木成长了很多。
《心理罪》读后感(九):与我好,便是善
几天前,闺蜜向我抱怨宿管大妈的管理不够人性化。“昨天回来晚了这个坏大妈都不给我开门,要是另外那个好大妈就一定会给开!”我被逗乐了,嘲笑她心理年龄只有八岁,居然用好坏来区分人,被她笑着打了一巴掌。
人是否真的可以用好坏来区分?老实说,我已经很久没用好坏来区分他人了。不是装成熟,而是对好人坏人的界定越来越模糊。
小时候分辨好坏的能力比现在强得多。给我零食的是好人,抢我零食的是坏人;逗我笑的是好人,惹哭我的是坏人;给我爷爷奶奶让座的是好人,逼着我给别人让座的是坏人。所有的行为都能被下定义,心里的道德量度精确得能给所有人标上码。
然而现在却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食堂大妈会在我的鸡蛋灌饼里多放一个鸡蛋,还提醒我要按时吃饭,却在与他人的言语之间用粗俗的话咒骂她的儿媳妇;班里的团支书为了帮我找钥匙跑遍了两栋教学楼,却为了0.5分的综测分给同班同学使绊子;妈妈的闺蜜在我高三的时候定期从老家给我带自家的土鸡蛋,说是给我补充脑力,却又为了几百块钱与同事撕破脸。这些人无一不与我为善,而又都与旁的人为敌。若说他们是好人,其人品的确值得细细考量,但若说他们是坏人,他们又的确不记回报地帮助过我。我无法在他们,或者说任何人身上贴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善恶在我的心里已经没有分明的界限,正如狂喜和暴怒的反应在我眼里并没有太大区别。人性的复杂,或许是我一个理科生永远也无法参透的。
看完《教化场》以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策划者,志愿者和试验品,从一开始的主动和被动,到后来的捕杀和被捕杀,以及最后的救赎与被救赎。几乎团灭的结局究竟是谁的责任,是一开始启动“教化场计划”的周振国?是不尊师嘱篡改实验过程的杨锦程?是利欲熏心的陈哲?还是为了报复不择手段的受害者们?我实在无法判断。
原文中的有句话说得很好——已经开出罪恶的花,必定要结出罪恶的果,只是不知道最后咽下这枚苦果的究竟是谁。这个伟大的科学实验最后的胜利者似乎是杨锦程,窃取了周振国的实验,间接得到了陈哲的“帮助”,最后又借周振国之手杀死陈哲。最后的最后只需要一张机票一袋资料就能名利双收,当然,这名是美名还是骂名,人家都说了,不care!他是整场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最终的获利者,然而结局二他饮弹自尽的时候我还是感受了铺天盖地的悲凉。若非要找到咽下苦果的那个人,我想那一定是杨锦程。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书里的“教化场”如此,我们所在的“修罗场”亦然。何必非得辩个是非分明呢,与我好,便是好了。
《心理罪》读后感(十):被改变的命运——评《心理罪》之教化场
看完这部作品的时间是在六月份,怎奈事情烦忙,这写书评的事搁置至今。今天,终于有时间来写写了。
看完《心理罪》之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我就想,下一部作品中,主人公——方木应该成为了警察吧。果然不出我所料,《心理罪》之教化场(以下简称教化场)中出场的方木已经成为了方警官,在省公安厅犯罪心理研究室工作。方木,大展身手的时刻来临了。
这是一群受过伤的可怜人,在共同参与进行名为“教化场”的实验后,为何没能治愈心灵的创伤,却变得更加凶残暴戾,甚至杀死当初的组织者!
从教师节秦老师被杀案开始,方木再次卷入仪式般的杀戮之中。接下来发生的一起起案件,相当恐怖、诡异。
从内容上来讲,雷米这次是一次转型之作。为什么这么说?从《第七个读者》(心理罪前传)开始到《画像》,给方木展现才能的舞台在学校,而且方木还是以协助警方的身份帮助调查,一些警方内部的调查会议内容不得而知,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导致前两部反映的案件的产生缘由不甚复杂。但进入这一部之后,方木从“学校”这个“小社会”,进入“社会”这个“大社会”之后,案件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并且,方木的身份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警察,而作为警察的他,可以在案件发生时刻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勘查,并可以在警察内部调查会议得到第一手资料。方木的参与性大大提高,而我等读者也能参与其中,跟着主角一起查案。
从结构上来讲,《教化场》还是沿续了上部作品的风格。方木对于第一起案件的凶手,总是有诸多问题要提,并在提问的时刻开始对凶手进行了心理画像,从中产生各种疑问,犯案的动机是什么,如此等等。接着,之后发生的几起看似无关联的案件,却在方木的心理画像下渐渐产生了联系,然后寻着这个方向调查,直到最后。各类人物的出现有其必要性,往往是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就是后面案件的主要人物,这从前两部作品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教化场”其实是一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与后面产生的案件是息息相关的。作品最后几章讲到了斯金纳箱,这斯金纳箱是什么玩意儿呢?它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实验设备。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而“教化场”就是这个斯金纳箱的延伸,它通过对人的实验对人培养个性而影响其行为,并对其进行刺激加强,从而产生所需要的行为。说白了,最终要把人类像动物一般培养。这是相当恐怖的事情。
这就是“教化场”实验中那些人,被改变了命运。因为“教化场”的实验大部分都是针对青少年实验,令开展此实验的人想不到的事,这个实验使那些青少年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一旦产生就终生无法摆脱。这么恐怖的实验中止多年之后,居然又再次出现。而它出现的方式居然是“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这个小团体成立后,开始了对以往的实验志愿者进行复仇,用来治愈心理疾病。
经过相当复杂,曲折的过程,方木同他的同事一起终于破获了这一起起杀案,但最终没有证据能起诉对方,差点以为案件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最后看到尾声,凶手终于自首时,长出一口气。这一情节相当符合现实社会,增加了真实性,不是单单以推理就能让凶手伏法。现实社会要定人罪是要有证据的,这与作者是公安院校的教师,精通刑侦学有莫大的关系。最具中国特色的是中文讲到“天使堂”孤儿院被强拆,这个强拆可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写入作品中使读者感到共鸣。
命运不能被改变,必需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