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10篇

  《极端动物笔记》是一本由蒋蓝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一):第三只眼看动物

  一朋友问《极端动物笔记》是极端动物,还是极端笔记?拿到书的第一刻,并未深究此问题,被这么一问,并也开始思考。看完此书,第一个答案是:极端动物。之所以说是极端动物,那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动物不只是实际存在的动物,更有存在于人类意识层面的动物,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凶兽”、海妖塞壬、利维坦等,这些必称得上极端。然在看作者后记中有句“极端个人化的动物随笔”,从此句来看,亦称得上“极端笔记”。

  “极端”一词,从程度上讲,无论用于描述什么,都是最深的一种。《极端动物笔记》则是从哲学角度看动物,哲学是一种透过事物本质科学,从本质上看动物,可见文章表达之深。在一般人眼中,认识一种动物,首先从外形开始,美或丑,最直观的感受;后闻其声,悦耳或刺耳;如若想进一步深入,那就得了解其生活习性,生殖繁衍;再下去,那就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深度,研究整个生物的进化。从生物学上对动物了如指掌后,进而到哲学,是对动物认识的一种升华

  “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的蝴蝶引出了作者“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思考,分析其是让人们去领略“物化”的佳境。不管是在庄子中的蝴蝶还是亚里士多德那里的蝴蝶亦或是泰戈尔眼中的蝴蝶,蝴蝶已拥有了诗的意境,即使象征死亡,似乎也要用优雅这样的词去均衡一下。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众所周知,人称之为“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之迷“什么东西早上用四只脚,中午用两只脚,晚上用三只脚?”聪明的俄狄浦斯给出了答案,也阻止了自己追寻“我是谁”的问题,最终逃不了注定的厄运。作者在书中提到不管是埃及还是希腊的斯芬克斯,它们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的人兽合体,代表人性深处的四种力量女人的狡黠、狮子的嗜血、牛的莽撞和冥顽、鹰的凶残。每一种动物,都有一种意义

  《动物极端笔记》全书几十篇文章,几十种动物,作者蒋蓝用哲人的思想诗人语言,将这些动物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字不只是描述动物在文化上的意象,也具有文学欣赏意义。对于动物认识的深度,足见作者见识之广,知识之宽。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出版《梼杌之书》、《倒读与反写》、《玄学兽》、《哲学兽》等,可见其思想之特立独行。故《动物极端笔记》是作者集美学、神学、哲学、文学于一体,从一个新的角度描绘人们知道却不一定了解的动物形象,用的不只是人的双眼,更是人们心中脑中的“眼”。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二):以动物喻人性的典范

  曾经一篇文章里看到,人不仅有神性,也有动物性。人的神性或者说善性,多半儿是宗教家在导人向善时的说法;而人的动物性,向来也有不少论著谈及。蒋蓝的这本《极端动物笔记》,倒是可以看作“以动物喻人性的典范”,这不仅是因为作者用灵动而诗意的文字表达其凌厉的思想,也因为此书丰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本哲理性的随笔散文集,必然要具备行文的流畅以及深厚的哲思。作为一位诗人、散文家,蒋蓝的文字充满了诗一般的韵味和节奏上的美感。这些灵动的文字,似一个个音符,将作者的思考成果组合成一首首或昂扬或凝重的乐曲。作为一位崇尚独立思考、独立言路的思想随笔作家,看似是在描写动物,实则是借动物而写人性。

  于是,每一种动物在蒋蓝的笔下,都不再单纯是动物,而成为了一种象征。

  比如他写牛,实际上是写那些具有牛一般的品性的人:忍辱负重、甘于自我牺牲。作者写牛“从生到死就是奉献”、“行走于苦难之间”,继而又联想到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一生,牛似乎就是为了丈量苦难而生,那么那些如牛一般的人(如罗莎·卢森堡),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践行着革命理想

  至于其他动物,如豹、鹰、马、驴、狗、蝴蝶、蜗牛等等,蒋蓝也是从其动物属性切入,逐渐过渡到人性层面。当我们看到动物时,我们想到的只是动物属性,而蒋蓝看到的则是人性中所表现出的动物性的那一面。这些常见动物的意象,是我们所熟知的,只是蒋蓝在解读过程中进行了解构,然后再加入自己的思想,从而进行新的建构。

  在神话学、考古学、动物学及野外生活调查基础上,蒋蓝把每一种动物所隐喻的人性品格呈现于读者面前:狮子象征着精神,虎则象征理智,而豹便是生命活力的代言。人具有神性,也具有兽性,前者谓之理性,后者亦称为情感、本能。而这两者,都在人性的范围内。所以,蒋蓝在《极端动物笔记:动物哲学卷》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动物所象征的人之神性的歌颂,他也通过动物描写人性中不那么能够见光的部分

  比如,他写鸵鸟,写人们对鸵鸟埋首于沙这一动作的误解。雄鸵鸟埋首于沙,本是求偶的表现,而人们却误解为是逃避险情。于是人们根据鸵鸟的本能习性衍生出“鸵鸟政策”,而这可真的就是对无法见光的事情的回避。不敢正视危险,这是人性中的弱点,但把这个弱点形成的原因推给鸵鸟,则根本体现出人性中不仅缺乏正视危险的勇气,更缺少直面自己弱点的勇气。这些隽永诗意而又锋芒闪现的哲思随笔,给我们带来的文字背后的享受,那是关于人性问题的关注。

  读蒋蓝的哲思散文,就如同一场精神探险,而这些以动物喻人性的哲理散文,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诗化的韵味,更有对人之神性与兽性的深度思考。在关于人性的思考里,作者的个人经验充盈而丰盛,至于何者是对,何者是错,那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而这也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三):《极端动物笔记》:刺破假面的动物真相

  初读蒋蓝的文字,读者不免会有惊艳之感。那种来自思辨的丰厚清,既让人有出乎意料舒适感,却又是似曾相识的——毕竟,我们都曾享受过这样的阅读乐趣吧。

  《极端动物笔记》是蒋蓝于2001年至2013年创作的动物随笔结集,共计数十篇,其中多数都在报刊上有过发表。而较之之前见报的版本,作者对成书的文字做了不少修订,也可看做是作者对自身“动物诗学”意旨的统一与精进吧。

  关于何为“动物诗学”,作者自己的解释,是将它看作“以动物为核心艺术地感知、认识世界,体验并超脱人生功利的诗学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人类把自己的世界装点得再天花乱坠,与整个世界的丰饶相比,那终究还是单薄而贫瘠的。可最尴尬的,是人们对此浑然不觉,仍然是以自己的标准,揣度着这世界的优雅与美丽。由此,“动物诗学”的重申,其实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事实上,“动物诗学”——以动物为核心去进行审美,去重构诗性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睿智的希腊时期——人们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无比的自信来以自己为尺度去衡量所有他者的。只是当人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来思辨,来构建自己所谓的充满自信的思想王国时,人才会盲目地忘乎所以。诗学——作为人为自己构筑的宫殿,开始变得自闭而狭隘。

  如此,人应当宽容,才配得起诗意。可是如何做到,其实是更实际而必要的问题。这并不难回答举例来说的话,在以人自己为尺度的世界里,人们是在谈论憨直与笨拙时,才会想得起驴子的。“标签化”是最快捷解释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最方便的、抹杀他者的手段。而“动物诗学”的重申,其实触及了维特根斯坦那句朴实格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想要谈论,也不必多话。

  所以在这本《极端动物笔记》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动物主题上的浅入深出。基于旁征博引沉淀,涉及动物自己的掌故被娓娓道来。自此抽落出的,是动物自己的品格与美学意义,而在“人的视域”里,这样的活动,却也在剥落有关人自己的真相。人给动物的定义与标签,不过是人给自己带上的不同假面。假面戴久了,反倒没有人认得出人真实模样,动物也只剩下了假面上的形象。

  认识自己,是要自发的、内省的,更是要参照的。不仅仅是为了客观与真实——去看见更多地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自我的确认与延续。更进一步地说,“去看见”也意味着“被看见”,“存在”只能由此,得到延续与满足

  不免唏嘘,人总是要反复确认,才可以标清自己那好像了不起的存在。“好像了不起”,如若不狭隘不刻薄,是可以永远自立自在而诗意的。只是可惜,那并不是容易的事。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四):蒋蓝豹变

  蒋蓝是我的四川老乡人杰地灵的这方水土养育了这位诗人,散文家。有幸读到他的作品,《极端动物笔记 : 动物哲学卷》深为叹服,况味深远。他是一个做到了一出夔门天地宽的作家。他的思想境界,他的立意高远,他的行文行云流水,银瓶乍破般地通透都给人以享受。《极端动物笔记 : 动物哲学卷》以动物习性为经,以哲思为纬,编织网络出如诗的美文

  《极端动物笔记 : 动物哲学卷》既有我本出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狷;又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深沉和韧劲;更兼有古希伯来谚语:“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的睥睨与桀骜。蒋蓝的哲思散文并非在强求真理,那些灼灼的文字背后高扬的是精神的旗帜,猎猎作响的是思维的乐趣。

  这本《极端动物笔记 : 动物哲学卷》的题中之义作者已经在文章里说明:文化向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动物当成一种象征。如果为了将勤劳努力予以道德化,就写蚂蚁;如果为了赋予勇敢以道德意义就写狮子、豹子,即使哲学的动物化,也埋没了动物们的天赋。这是一本具有广阔共性的极端动物哲思随笔。从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到宗教里的祥瑞,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庄周梦中那片扇起的湛蓝蝶翼到萤火虫为了吸食蜗牛肉体而喷出的致命毒汁,蒋蓝认为:动物们不申辩,它们不彰显,他们静默,观察着重现我们(人类)的荒谬和可爱。他写梼杌、鬣狗、利维坦、蝴蝶、鲶鱼、豹子、蚂蚁、老鼠、羔羊。观其行、闻其声、思其行。蒋蓝坦言他不是动物学家,却从动物的身上汲取大地的诗学,了解万物的玄妙。同时书中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美术作品、雕像、文艺作品、哲学思想甚至是中药材,像万花一样开在一处,蒋蓝思维的密集性,思想纯度的深邃性,文字丰腴浸润的美感都力透纸背。真是一个散文家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就的一部有关动物的哲思随笔。

  蒋蓝写战马不单写战马的匀称、神骏之美,他还写战马的沉默,只有马刀破风的声音和蹄铁的铿锵才能打破这沉默,他的文字充满悲悯,思索着为什么西方的对战马人马合一的礼遇和东方始终把战马当做荣宠的工具无法与人并驾齐驱

  蒋蓝写斯芬克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物,并不仅限于描写斯芬克斯关于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之谜的答案,同时引用雨果、尼采们的思辨,最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对任何一位哲学家来说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都不可能是最终性的。也可以说,哲学从来就没有终极性的普适。各种哲学体系,只是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旨趣的深度观察,说到底就是不同的“偏见”,因而,在斯芬克斯面前,有解仍然是无解”。

  蒋蓝写豹子,“狮子是精神,虎一般象征理智,而豹子象征生命”豹隐,豹子就像隐藏在蒋蓝的身体里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在但丁与耶稣不谋而合的斑斓思想交锋之后,豹子开始了精神历险。豹子以其勇猛强力的生命去冲破束缚自由的栅栏,蒋蓝的脊柱向后弯起光滑矫健如豹,身体里的豹子和笔下的文字一起乍起,迅捷如豹地冲刺向无边的生命,无边的一切。

  读《极端动物笔记 : 动物哲学卷》感觉蒋蓝匍匐着用体温温暖着自己的文字,他把身体弯成一张弓,用汉语和学识为箭,饱满的热情见微知著敏感为其蓄力,最终划破长空的一箭,正中散文之美的红心,锦绣文章浑然天成,上接魏晋华丽的藻饰骈俪风流下承明清小品文的寓意深远隽永。

  《周易•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说的是君子像豹子一样闻风而动,顺应变革。蒋蓝善写豹,我也感觉到了他的豹变。由诗人进而嬗变为哲思散文家。而他的豹变是成功的,那些旁征博引那些汪洋恣肆背后是由动物引发的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终极思考。在整个中国散文的谱系上也无疑是先锋的,是革命的。虽然知音仍然难觅,但是思维的苇草已经开始向更广阔的天地飞扬。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五):一瓢哲思录生灵

  一瓢哲思录生灵

  文/米雪

  当你在动物园看到美丽的孔雀,你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是,羽毛美丽的雄性和羽毛灰暗的雌性;追寻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渊源,或许还会想到《西游记》中的孔雀大明王,孔雀经由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传入我国;喜欢关注电视电影的,还想到周星驰的经典之一《唐伯虎点秋香》中被表妹做成麻将“幺鸡”的孔雀头,《包青天》中那著名的毒药“孔雀胆”……

  然而,在蒋蓝的《极端动物笔记》中,这些有关孔雀的内容被一一影像与笔端,他从孔雀的灵魂谈起,考古、美学、哲学齐上阵,洋洋洒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关孔雀的内容被一一提取,就好像电脑按住了电脑中的搜索,在经过其手中的笔和脑海加工、整理和剖析,最后才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看到《孔雀的灵魂》这一文字的时候,不要好奇,在希腊神话中孔雀是天后赫拉的宠臣和雌性孔雀喜欢同大尾巴的雄性孔雀交配有什么关系,《般若经》中的孔雀食毒与伏尔泰对“孔雀的灵魂”的道德考古如何牵连,这些,在蒋蓝的笔下,不但不违和反而产生了类似化学反应的“水乳交融”,读起来淋漓畅快,欲罢不能。

  这就是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蒋蓝带给读者的《极端动物笔记》。该书是蒋蓝创作的动物随笔结集,很多都已经发表过。在书的自序中作者说道:“我不是动物学家,也非书斋里的君王。我在兽迹与鸟道里,逐渐感受到动物就是大地的动词,是诗意飞跃的显性,也是对形而上思想的还原和凸显。”可见,该书既不是科学家严谨的论述动物起源、发展和灭绝一类的研究著作,也不是徒在书房闭门造车想象的产物,是“以文化为经,学术为纬,将动物定位在诗学坐标上,进行宏观和微观的透视”。在文化和学术这交织的经纬的网中,我们可以体会动物更多的生命的张力和历史的沉淀,还有一直未曾泯灭的天性。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博物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化学实验,甚至历史和神话传说,到处都有动物的身影。科学家的著作是长久的观察、跟踪拍摄、饲养,甚至一起生活的来的数据,真实可靠,甚至是精确。《极端动物笔记》与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不同,与纯文学中被随意臆想制造的动物形象也不尽相同,此“极端”是作者与动物诗学的一个圆成,主角既有实体化的豹子,狗,驴子,天鹅、鸭子,也有传说中的梼杌,塞壬,利维坦,当然更少不了游离在现实与想象中的蝴蝶等,这是一本有关动物的哲思随笔,散文是其主要的基调,知识、哲思和诗意是头脑和心脏,动物才是其血肉和皮毛。这文字如舞动的精灵,跃向浩瀚的思维海洋,在星空中熠熠生辉,灵动,美好。

  在博物学名著《动物生活史》中,动物是无法媲美人类的智慧的生物在自然界生存,在《极端动物笔记》里,动物还带上了哲学的翅膀,生活在田野森林,也飞跃在文化和想象中。鳄鱼的凶残,蜗牛的缓慢,啄木鸟的坚硬的喙,同时,鳄鱼也许是魔鬼的化身,蜗牛是诗人弗朗西斯-蓬热《蜗牛》的主角,在《圣经-创世记》中有啄木鸟的身影。它们带着各自的身份和标识,穿梭于书中的各个章节,是无动物不成书。作者在美学、哲学等艺术中用透彻的语言和博喻给他们装饰上合适的外衣,在读者面前,既美观又使用。

  蒋蓝的文字是锋利的,它能剖开血肉,剖析残酷的真相。他的笔也是迅猛的,犹如开弓的箭,一去不回头。语言是一门艺术,他在与艺术的对抗中,书写出了动物的灵魂和象征。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六):用思索以对抗利维坦

  俄国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的电影《利维坦》在各大电影节中斩获不少奖项,电影讲述了一家普通人面对市长强行征收房屋和土地的故事。电影用利维坦这一种神话中的怪物来暗喻人性之中的贪婪;同时通过托马斯•霍布斯的同名著作来影射国家机器,正是这部影射当代俄国社会问题的电影,却得到了俄国文化部的大力支持,这种战斗民族的精神令自由民主的美国媒体很不解,或许基于事实的思考都能得到尊重。

  利维坦的出现从来都是以一种丑恶恐怖的形象,就正如哲思象征着智慧一样。即使在蒋蓝的《极端动物笔记》之中亦不例外,但不同的是这只怪物在文章之中被作者深深的挖掘,从它的起源所背负的人性贪婪象征,再到霍布斯对其国家机器的定义,这种挖掘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既人在根本性上是具备了成为怪兽的潜质的,而不令其出来放纵祸害,就只有通过理性与思考的约束,而这正是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领域。

  读蒋蓝的作品如在一次次的智慧的闪现中去捕捉那行空的天马,幻象中的独角兽,与庄周纠缠不清的蝴蝶,更甚至是彻夜的蛙鸣蝉噪中沉思的猫头鹰;在他通过文字构造出心中思想世界里,一只充满激情的西班牙苍蝇,一群将被天真儿童消灭的蚂蚁都能带给人无穷的灵感。

  蒋蓝的“极端”是其思想物化的极致表现,一如图腾崇拜,人们将无形的情感与形象的动物混合,以为未知的探索找寻方向,又为心中的惶恐与期盼树以目标。他则将这些元素用自己的思想糅合,以诗性、神学作以规矩准绳,捏造一只只充满了灵性的动物,放生于哲学的庄园由其自由栖居、游荡。

  要读懂蒋蓝的文章,便如面对将那满是历史尘埃的图腾,这既是一种直观简单的视角认知,同时也需要深入到历史与时空之中思考。蒋蓝的图腾是由诗性、神学与哲思所构成,这让他的文字显出了诗人敏锐、神学的极致,哲思的深度。从书的文章中不难看一位诗人来自于诗性之中的浪漫情怀,一如他文章之中常引用的神学典故与人物,但这种看似感性的情怀却往往诱出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这是他文章的隐性功用。

  一如他在《蚁王如花》一文中,他通过蚂蚁而引述出思考,如弘一大师的圆寂时所写的“悲欣交集”四字的理解,他认为这与佛教慈悲,爱护动物故主张素食,但却进食同样有生命力的植物,他认为前后两者都是宗教无法解决的对立矛盾。

  佛教这号称圆满佛法的宗教是否真的存在有这种无法解决的对立,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难道就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矛盾心态,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为什么宗教一直无法被哲学的理性所取缔?又仅从历代的佛教之中,一如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大师,这样杰出的人才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毅力为的又是什么,又或弘一大师出家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才华,是什么引导着这些人在宗教上坚定的前行。

  人性之中或许隐藏着一只利维坦一样的怪兽,但也可能住着的是只单纯善良的独角兽,我们无法契入动物的生命之中去体验它们的视角,但正如电影利维坦讲述的是一个基于当代俄国的社会问题,蒋蓝则作对现实的认知表现于文章之上,而这些文章真正的让人开始思考,这便是阅读的“极端”作用。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极端动物笔记》是本思想随笔,内容收录他十余年来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哲思文章,为此次集结出版而作了重新的修订,在原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成熟的思想。

  《极端动物笔记》读后感(七):王川:“精神镜像”:隐匿于动物部落的人间诗学

  加斯东·巴什拉说:“我们对于世界的基本思想往往是一些有关我们精神青春的机密。”在蒋蓝的《动物论语》中,他的“精神青春的机密”得以再次彰显和深化。虽然蒋蓝此次面对的是一个狂野斑斓的动物世界。然而,他对动物的观察和凝视,却是诗人生命热力的奔流和散射,是人类的智识和精神在动物物象中的浪漫灌注。在诗和科学的结合上,诗人的理性作了一次漫长而近乎完美的探险,当思想的火苗燃烧的时候,他始终克制着激情,尽量以最优雅的姿态对客体进行全方位细微的洞察和判断,俨然又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丛林和峡谷中的博物学家,一次次逼视被观察者时候,也一次次逼近了自己的灵魂。在对动物的解读中,蒋蓝的视角始终是诗人敏锐而开放的视角。剥去学术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蒋蓝的精神青春在他笔下的豹子、战马、云雀,甚至猫头鹰、鬣狗的身上得以延续和复活。当我们看到思绪的篝火在闪亮时,那正是蒋蓝为我们揭开的可以窥视其心灵激荡的帷幕之一角。是啊,自贡狭窄的街巷毕竟远不如山川旷野那么开阔与自由,一颗本属于荒原山谷的心灵,必须寻找另一种生存当量的爆发,那便是追寻他精神上的原野同类。于是,逼仄的都市诞生了空间辽阔的文字,挥洒自如中,诗人的想象和笔触抵达了无边无际的莽野。

  蒋蓝的蜕变,属于青春记忆向文学写作漫漶渗透的过程,在潜意识中,他关注的永远是自己精神上的同类,所以,他的写作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他与某些人类的距离要比与动物之间的距离遥远得多,他可以一下子抵达动物的的栖息地,却在更多的时候难以抵达同类的心灵。这似乎是《动物论语》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如果没有动物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蒋蓝就会成为一个绝望的人。

  张承志说过,艺术就是一个人与世界的对抗。在这个对抗中,诗人与诗获得了独立的存在,他的写作姿态便成为他的艺术观,成为他的生命密码,成为要将他的生命一起解读的独立的诗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蒋蓝做了一次将灵魂附体于动物的生动努力,他试图在强悍的动物身上复活自己的精神青春,看到生命的活力在软弱的文明世界香火不绝,因为他对人的“对感觉和现实的长期屈从”而导致的“成瘾症状”充满警惕。蒋蓝仿佛是动物部落的人类酋长,在它们身上发现了更为绚丽、生动的人间诗学,这种发现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文化的魅力。他以文化为经,学术为纬,诗歌为灵,将动物定位在了他的诗学坐标上,进行宏观和微观的透视,于是,在他的观察下,具象的动物拥有了灵异的符号学意义。

  蒋蓝写豹子,就把它放在了独特的文化视野中来聚焦、审视、阅读、品味。这个过程是蒋蓝重新发现或定位豹子精神镜像和品质属性的过程。在文化遗存的条分缕析中,蒋蓝试图总结出豹子身上的独特诗性,这不是文化的“乱码”,而是文化与豹子的本质重叠后在蒋蓝眼里浮现的“精神镜像”,这镜像属于诗歌所要展示的东西,是本质穿过诗人眼睛的诉说。于是,他透过其他猛兽“向人类文化争宠的间隙”,发现了豹子领地的“狭窄的阴影”和它“飘忽不定的品质”。于是,在刚刚成熟的豹子不大愿意交合的生物属性中,蒋蓝感到的是他们的“甜蜜和忧伤”、“痛苦和畏惧”,他把这些属于对人类情感描绘的词语赋予“羞涩的”豹子,一如我们在审视青春期的自己,此后,也会如豹子一样迎来 “消耗巨大的体力和元气”的痛苦与快乐。于是,生命与生命的鸿沟被颠覆,豹子身上游动着人性的光辉。然而,豹子又是绝对不可能被驯服的,也绝不可能会和人间的权力媾和,而成为人类残杀人类的同谋,它“与民间的英雄和江湖好汉都无关,它是独立于这些纷争之上的审视者。”最重要的,豹子还具有人类的大多数所不及的神性,具有君临万物的王者气概——西王母的黄金尾巴既如豹尾,又如一根举而不倒的雄性性器,它象征着无可争辩的权力,而豹尾,在蒋蓝眼里, “仿佛杀手锏,干净,彻底,一蹴而就”,绝非常人能有……豹子本身的复杂存在,使蒋蓝对它的精神镜像分析充满了单纯且复杂的诗性光芒,他写道:“豹是充满不确定的动物,如同它紧贴大地的同时,对飞舞的异色空气充满觊觎之心。古人认为,豹子性暴,故名为同音字‘豹’,《说文》指出它勺物而取,以程度而食,故字从‘勺’。但豹有个更古怪的名字叫‘程’,这是形声字,本义是称量谷物,引为章程、规格。这说明豹具有十分谨慎的德行,类似于孔子的‘慎独’教诲。这么谨慎的动物却以一身嚣张的披挂眩目在历史的逆光中,不能不说体现了造物主的苦心孤诣——它们只能行走于人气之外,在幻觉里展示奇迹,因为它还是上帝的化身。”在写赤豹时,他说:“我们可以看到赤豹的精神镜像,它被大地的‘第一元素’打通了灵魂和躯体,是动用了火焰的暴力的结果”。在写雪豹时,他说:“雪豹是一个突袭作家灵念的动物,它出现。他看见。他说出。仿佛一朵突然的雪莲要吐露天庭的秘密,如此而已。”“雪豹是食肉动物栖息地海拔高度最高的一种,在人类难以企及的区域,它们在强烈的直射光线下把泼出去的影像收敛起来,用四肢轻轻踩住,并赋予环境一种安静出尘的姿态,就好像它们是在等候来自空中的召唤。”在蒋蓝的注视下,在高原上具有一切造型的雪豹,永远在懒散而忧郁中享受着积雪一样深厚的慵懒光阴。他写黑豹:“黑豹是夜的觇标……它把黑夜撕开……被惊醒的黑豹,从伤口里冲出来,只好以咆哮进一步扩大伤口。”“黑豹,你这芳香的灵魂,用硫酸哺育罂粟的园丁,用坩埚煮沸金红石的尤物,你翻动着深切的岩床,想把那矿脉的血在舌头上逼亮”,黑豹“一方面,它宛如黑暗的高潮的子宫颈,铭记交媾时的疯狂闭索;另一方面,黑豹是一根愤怒的乌木,它特有的叫声像是刺耳的咳嗽,打穿一切字纸和丝绸,在洞穴的幻象中高歌猛进。”……蒋蓝的这些描述,以至于掺入其中的无数想象和幻觉,其实是诗人灵魂对客体存在的直接介入,他的引证和分析始终都在诗的脉络中穿梭运行。他笔下的豹子,和吉卜林的说法如出一辙,“符合诗学的规律和豹子的世界观”,但却并不止于对豹子色彩和性情的描绘和论述。“我们看到一只在红荆树上歇息的花豹,身体像丝绸软软地挂在风中,豹尾是一束尚未编织的丝,把光线卷成蓄势待发的圆弧,却有‘声声慢’的悠闲”……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从这样的文字中,感到了人间的一只豹子对丛林中的另一只豹子的凝视与观望,距离之间有着更为深层的了解和会意,比如,人类的某些选择和被选择,在蒋蓝看来应该慢下来,等待雪豹的赋予。蒋蓝在豹子与人类的比对中感到了无名的痛,甚至摆出了几乎要为豹子代言的姿态。正因为此,他才努力在文化典籍中复活了豹子的基因,并杂糅了关于豹子的传说、新闻、网络文章、影视资料、文艺作品、博物学著作以及现实的观察,终于在立体的聚焦中发现了豹子“安静中的力量”和从锯齿的缝隙间摊开的“令人窒息的生命和美”。豹死首山的本性坚守,与其说是豹子,倒不如说蒋蓝对自己的某种精神期许,类似于安静的写作状态中对精神青春的追记和对文字力量的淬火锻造,是对寄托在豹体花纹中的人间诗歌的精心采撷和从容释放。不过,有时心底也潜流出一丝无奈和焦灼,一丝无以言说的生命之痛。

  豹子被蒋蓝写尽了。但他的部落里有七十二种飞禽走兽、饕餮昆虫,各具灵异,姿态万千,他们在传说和典籍中显形或隐迹,却均被他的笔力所捕捉,被他更为灵异的手所擒获。在心灵的烛照下,它们纤毫毕现,本相昭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蒋蓝在与它们的亲近或者博弈中,凸现了存在于它们的眼睛、皮毛或习性中的异质之美和诗性律动,这些诗歌符号的吉光片羽其实是蒋蓝赋予它们的信物,因为他是最优秀的读者、观察家、道德评论员和敏捷、诡谲又诚实无欺的对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