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神史》读后感10篇

2018-01-08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史》读后感10篇

  《神史》是一本由孙世祥著作,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1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史》读后感(一):仰望孙世祥先生

  历时半月有余,厚重的《神史》长卷终于读完了。合上沉甸甸的书页,已是夜深人静之时,晚春的清冷的月光穿过窗户,静静地倾泻在我无眠的床头,倾泻在我如火如潮的心里。我突然有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想走出家门,沐着这跨越亘古、光照九天的清辉,好好地想想《神史》,想想孙世祥先生(愿他的灵魂安息!)。

  公元二00一年深秋,一颗光芒四射的流星划过夜空,殒落在滇东北高原的一座神山之下--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而又历尽艰辛的农家子弟,迈着巨人般的脚步走完了他三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此时,很少有人知道“孙世祥”这个普通名字;此时,他伟大的《神史》和另外数百万同样不朽的文字还寂寥地躺在箱底,就如同当年弗兰茨.卡夫卡留下的那些惊世骇俗的手稿一样人们更没有留意到的是,就在那颗光芒四射的流星殒落的同时,另一颗更加璀璨、更加瑰丽的星宿冉冉升起,成为太阳永恒的一员。

  今夜,在如水的月华里,在无声的晚风中,我踽踽独行在空寂的河堤上。抬头仰望,但见夜空澄澈,星汉灿烂。在这漫天光焰无穷的星斗中,一定有一颗是您永远的化身,孙世祥先生!此时此刻,其实无时无刻,您都在用您深邃的、火热的、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您曾经步步带血地走过、咬牙切齿地恨过、刻骨铭心地爱过的大地

  您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从乌蒙高原上一个名叫发拉(《神史》中的法喇)的小山村开始,翻过高耸入云的大药山、涉过怒涛汹涌的牛栏江和金沙江、穿过一马平川的昭鲁坝子和滇池畔那个四季如春城市、《回从扬子大江头》(孙世祥写南京的散文)、《跨越世界屋脊》(孙世祥西藏游记)......最后又回到了那片生长岩石、生长峡谷、生长苦难同时也生长英雄和天才的土地。在这条泪浸血染而又光彩照人的道路上,《神史》中的孙富贵(孙天俦、孙天主)和现实中的孙世祥都成就了一个个人奇迹和千古神话:饥寒交迫而饱读诗书、历经坎坷而壮志凌云、受尽屈辱而爱心无限、家徒四壁而著述丰硕......巍巍大药山可以作证,滚滚扬子江可以作证,青藏高原的雪和五百里滇池的涛声可以作证!在这条道路上,有“少年妄相搦,泪下几滂沱”、“战士拄剑泣、惘惘难刊落”的孤寂无助,有“大略卷尽千般敌,何用李广九尺弓”、“若不转斗千万里,岂负刘项说峥嵘”的冲天壮志、有“尧舜志,孙武谋,李杜篇”、“让人类,看明白,人烈胜神功”的盖世才情。(以上诗词均引自《神史》。)在这条道路上,可以依稀看到这些先贤大儒们同样孤独身影:有流放山野、披发行吟的屈原,有忍辱负重、发愤著史的司马迁,有披阅十载、终生困顿的曹雪芹......

  您看到,作为这条千古一道的起点终点,发拉这个穷荒僻远、山寒水瘦的高原村寨在地球上的坐标异常地清晰起来。六百年前,您孙世家族的先祖们离开了扬子江头的六朝古都,辗转千里、历经波折,最后流落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高原峡谷。在这片悲歌四起的土地上,先人们世代播种荒凉、收割贫寒、繁衍愚昧、陪伴狭隘,辛酸的历史苦涩命运令您触目心惊、闻之伤神。三十多年前,您非凡的生命在此悄然降临,于是,一段由凡人演绎的“神史”就此开场。在这里,您和各种姓氏的“四千可怜人”一道,共同承受着高原的严寒山水的穷荒和峡谷的沉闷空气,共同经历着家族的兴衰、邻里的纷争和亲人生死别离,太多的泪、太多的血、太多的爱和痛使您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血肉相连,不可割裂。最终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十多年前,您孑然一身,怆然上路。然而您自称的“逃离”实际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进入。当背井离乡奔走在崎岖不平的人生苦旅的时候,您更加真切感受故乡沉重的呼吸,您的每一篇日记每一页诗稿无不回荡着熟悉的乡音。最后,您携带着三十二年的风霜尘沙、三十二年的挚爱剧痛、三十二年的豪情壮志和厚重如山的《神史》大卷回到了发拉,回到了春日杜鹃满山、寒冬白雪漫天、清晨红日如炬、黄昏残霞似血的滇东北第一高峰--圣洁的药山之巅。而您千锤百炼的灵魂已终于超凡入圣,飞升为神,成为茫茫宇宙中一颗不死不灭的恒星。

  发拉和四千发拉人有福了。有了《神史》的光辉普照,死寂的山谷和灰暗的村庄将会平添几多鲜活与明艳;有了来自远空的无限眷顾,高寒的山岭和贫瘠的土地将会迎来温暖的白昼和崭新的黎明。而《神史》中的法喇,从今往后,直至万古千秋,它都将永远光耀于神圣的文坛,永远活在世人庄严的凝视和瞻仰之中。

  孙世祥先生和他的《神史》永垂不朽

  草民于2006年晚春

  《神史》读后感(二):此书的几个特点与相关信息

  1. 具有社会研究价值的人、物、事的真实刻画。此书是孙世祥对自己三十年所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人、物、事都极为真切。对某一种系统的分析,常需要测试其在边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例如,要测试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文化传统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在物质极富足和物质极贫困的条件下来看。这本书展示了在物质贫困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会塑造出怎样的一群人,说白了,这一群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人。此书腰封上说,这是一部悲歌史诗,我认为这是一部文化的挽歌,其核心可总结为封闭、保守、消极的文化因素和暴力所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相结合,最终会导致社会与生态的毁灭。

  2. 文字风格独特,简洁精当。这部书没有废话,全书百万余字,人物繁多,大事小事纷乱如麻,但孙世祥一支笔写来,不慌不忙,清清楚楚,文字间不太用感情,所述之事读来却让人情绪难平,悲欣交集。

  3. 这部书的主角“孙天俦”就是作者自己,从书的开始到结束,这个角色与环境尖锐地冲突从未停止。这是一个开放、激烈、积极年轻人的抗争历程,最终以死亡为终结。在现实与书中都是如此。

  4. 书中人物简图: (图以python 脚本+Graphviz生成,女性以圆形表示,男性以方形表示,箭头上标注为其关系,小媳指存在小婚关系的男女间女性对于男性的身份。)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Relationships-of-protagonist-in-Shengshi.svg

  《神史》读后感(三):想起那个来自师专的师弟

  读研时,有个低我一级的师弟,天水师专毕业后在甘谷县底下的乡镇中学教化学,背景和书中主人公极为相似

  不过我这师弟没有孙天主那种拯救世界的豪气,只想逃离那逼厌的贫穷乡镇,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读研上,明白这是他的唯一出路。所以尽管他的考研分数颇高,不过实验技能可说一无所有,甚至对将来要从事的研究也毫无认知,他也不在意,他只在意的是,可以到兰州来了,到大学来了。走一步是一步。

  这个师弟,年纪比我大6岁,发际线已经往后退了不少,牙齿也有脱落,佝着腰。初见时,他除了懂得做题拿高分外,其他完全不像一个研究生的模样。更像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透不过气的老农。

  初进实验室时,我带着他从最基本的剪滤纸,做过滤做起。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位师弟连这些都不懂,甚至都没见过哪怕是最最简单的过滤装置。难以相信,但就是现实。

  这位师弟极为刻苦,而且用的完全是苦功,是最笨的那种苦功。他并没有花多少精力学习上,似乎对这些也不敢兴趣。只是在原来导师做过的实验上不断重复,原来做A+B--》C,他就找和A结构类似的东西,不断重复A‘+B,A"+B这样的反应,一个接一个。然后写文章,发论文。他做得很苦,投入的功夫很多,所以也发了不少文章。也顺利拿下博士学位。

  如今这位师弟,带上了博士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了一所211,985高校的教师,据说马上要拿到副教授的头衔了。走在他决定考研时想象中的成功大道上。

  《神史》读后感(四):“神”不可信,苦难却真实

  “神”不可信,苦难却真实

  《神史》与《平凡的世界》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有关乡村叙事的互补

  版名:南方阅读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0-09

  作者:张弘

  摘要:《神史》是云南昭通青年作家孙世祥的遗作,长达100万字,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十年前,年仅32岁的孙世祥因病逝世,他的家人在2006年自费出版《神史》,但未引起太多关注。今年语文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并补全初版时删去的10万字,完整展现这一农村纪实巨著的全貌。对于《神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或赞或弹,各有理由,但它对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细致描写与真实反映则是不可否认的成就。

  《神史》(上中下),孙世祥著,语文出版社2011年8月版,138.00元。

  《神史》是云南昭通青年作家孙世祥的遗作,长达100万字,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十年前,年仅32岁的孙世祥因病逝世,他的家人在2006年自费出版《神史》,但未引起太多关注。今年语文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并补全初版时删去的10万字,完整展现这一农村纪实巨著的全貌。对于《神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或赞或弹,各有理由,但它对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细致描写与真实反映则是不可否认的成就。

  并非愉悦,但很真切

  对我而言,阅读100多万字的《神史》并非一次愉快的精神畅游,而是在理性驱使下一次必须完成的作业,几如一次艰辛漫长的登山过程。作为作者孙世祥的同龄人、并有着多年乡村生活经验,在我看来,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神史》的魅力,并非从容雅致的语言,也非扣人心弦故事,更非作者在书中赋予主人公的“神性”。作者笔下的法喇村,堪称现代中国一个传神的缩影和模型。在法喇村近30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国乡村的裂变和镇痛,乡村在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曲折坎坷,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无法摆脱的宿命……这一切尽在其中。在作者繁琐、冗长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乡村叙事背后,埋藏着他对乡村现状的深深忧虑,以及急于以一己之力改变而不得的焦灼。

  《神史》所描述的时间段,处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之后。书中的法喇村,真实地名是云南省巧家县荞麦地发拉村。作者在小说中描述:“荞麦山公社,海拔二千六百至四千一百米间。荞麦山离米粮坝县城四十公里,有公路通县城。法喇大队山穷水恶,离公社三十多里,东、南、北三面巨壁,中间大沟,泥石流西去。高山荒凉,树木稀少。农作物仅苦荞(荞的一种,食、药两用的农作物)、燕麦、洋芋。茅屋相连,约数百户。法喇许多群众生活贫困,衣裤褴褛。”

  赤裸裸的村庄现实

  可以想见,贫困的生存状态,与外界的天然隔绝和封闭,信息流通的不畅,教育普及的限制,必然导致法喇村人对于有限生存资源的争夺以及丛林法则的盛行。作者传神地勾勒出了在极端贫困状态下,法喇村人在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中所表现出的真实人性。如小说主人公孙天主的爷爷孙江成有着勤俭的习惯,虽然家道殷实,却以自私和吝啬在法喇村闻名,对于儿子孙平玉、孙子孙天主的贫困视若罔闻。孙天主考上师专,孙平玉供养困难,孙江成在村子扬眉吐气却一毛不拔。最后,在村里人的责备下,孙江成才分给三个儿子一人一棵大树

  贫困导致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了孙江成、孙平玉父子的关系紧张,同样也影响着以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宗族内部关系。孙江才当了支书,口头上说要扶持堂兄孙江华和亲大哥孙江富,不料实际上比外人还坏……极端的贫困,导致了法喇村人的鼠目寸光见利忘义。为了利益,人们甚至不惜牺牲基本的道德伦理。

  这些赤裸裸的事实,构成了《神史》最具魅力和价值的部分。作者对于法喇村人为贫所困的观察,对于各种人性扭曲悲剧的记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家族盘根错节,人际关系复杂的村庄现实。巨大的生存压力,新政权的对基层政权的有力控制,使得古老的宗族传统中仅存的温情、小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荡然无存。血浓于水的亲人关系,也让位于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它深刻揭示出,贫穷是一种深重的罪恶———它足以在求生存的状况下,让人性恶的一面过分地泄放和膨胀。在贫穷没有得到改观的情况下,道德伦理、世道人心等等只能显得空洞和苍白

  法喇村人在极端贫困所导致的你争我夺中,展现出了人性的丑陋和阴暗,使得作者在本书“父亲背影”一节,描述的孙平玉背洋芋和柴送儿子上学的部分所绽放的父子亲情熠熠生辉。而贫困的生活现状,也构成了主人公孙天主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作为一个早慧和敏感的孩子,他自幼就表现出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的秉性,他的两次改名,既是他成长过程中两次对父辈传统观念的叛逆和隐喻,也是他自我意识的两次膨胀:幼年时,主人公本名孙富贵,上小学时,他改名孙天俦。他改名的理由是:“‘富贵’一词太俗。我见武则天改名,便也这样改。一个女人都能‘则天’,气魄令人佩服。而我一男人却求富贵,实在无聊。我要做天的朋友,所以改名天俦。”而他第二次改名,则是改革开放之后,“崇洋媚外的现象也出现了”。“孙天俦异常仇恨这伙崇洋媚外的家伙,他鬼火了,不做天的朋友了,要做上天的主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孙天主。因孙天主这一名字甚响,立即群起效仿,有人也将自己改名郑孙天主、马孙天主了。”

  从在贫困状态下被取名“富贵”,到和“天”做朋友的孙天俦,再到要做“上天”的主人,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通过读书,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膨胀和愤世嫉俗。在作者笔下,主人公11岁就能用毛笔字写天地、春联,他通过翻查史书,知道自己家族从南京迁居法喇村已有600年,让法喇村人刮目相看。他拒绝了家里人给他定亲攀高枝,改善家中经济状况和受欺负的现状,一门心思读书和看书自学。他上初中时,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上高中时,在县图书馆读二十四史,文章在报刊发表,在全县引起了广泛关注,“才子”之名传播甚广;考上乌蒙师专之后,他一心泡在图书馆里,遍读中外历史图书……

  孙天主是精英不是“神”

  尽管如此,作者塑造的孙天主这一人物并不成功。首先,作者竭力渲染主人公“出淤泥而不染”的读书天分和才情,以及改变家乡的强烈现实,可以让人得出孙天主的确是农村出来的精英和异数(但决不是“神”)的结论。但作者对于孙天主的性格,心理活动,喜怒哀乐等均无细致入微的描写。其次,书中的孙天主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无数漂亮、家境富裕或官员家庭出身的女孩对其爱慕有加。然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让人难以置信———在非常贫困的生存状况之下,仅仅因为有一定的才华和发表作品的名声,就能如书中写到的有数十个女孩爱他吗?既然如此,主人公从上大学到毕业之后的十多年里,为何没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路昭晨的感情纠葛较多,但远远称不上深刻)?第三,从作者的描写来看,主人公在对爱情、对异性关系的处理上,显得极其弱智和失败。这其中,既有主人公性格的缺陷,或许也和主人公爱的能力有关。遗憾的是,本书在这方面的描写和分析均告阙略———这使得孙天主这一人物过于平面,面容模糊。

  如果将孙天主看做是作者自身的化身和投影,我们不难看到,他有着改造社会现实的远大抱负以及炽热的文学理想。在某些地方,作者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些赞誉并不为过。但是,正如我们在书中看到的那样,他的种种努力一次次受阻于现实的黑暗与冰冷,其精神虽然可嘉,但实际上却毫无建树。这不仅因为当地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过多,柏杨先生所称的“酱缸文化”腐蚀性过强,以及自然资源的局限,同时也与孙天主自身力量的微弱和先天的缺陷有关。

  从头到尾,在作者的描述中,主人公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解决之道。孙天主所具有的,仅仅只是海瑞式的政治志向和道德自律。作者在书中称,主人公对于人类历史和国际政治的格局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不仅偏颇(下册78页),而且粗疏简陋,卑之无甚高论;他所推崇的“人类历史上著名英雄”,尽是政治和军事强人,竟然没有一位哲学家和划时代的思想家;对于他厕身其中的政治制度,经济格局,社会分布等等,在他一连串碰壁之后,也缺乏最基本的反思。

  显然,作者笔下的孙天主无法承担建设现代社会的责任,他远非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放心态的知识精英,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现代公民意识———即便其执掌一定的权力,也难以对之寄予更高的期望。更不必说,在逆淘汰和潜规则盛行的权力场中,道德自律的官员会举步维艰。在我看来,作者在书尾为孙天主和其弟弟安排车祸身亡的悲剧性结局极富象征性意义:命运不仅让他上下求索的努力落空,而且残酷地让他的肉体死亡,主人公准备把两个弟弟带走,没料到他们最终都没有走出法喇村。这一结局,与本书作者孙世祥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经历,又何其相似!

  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田园牧歌相比,《神史》中的乡村社会更为真实可信,它以大量几乎是白描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了贫穷对于人性和人伦的摧残。孙世祥有力地告诉了我们农民的生存困境,乡村决非人们想象中美好的桃花源,而贫穷的罪恶更是深重无比。相对于路遥,作者并不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除了孙江成之外《神史》中描写的人物虽然众多,但缺乏呼之欲出的真切,远不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田福堂、田润叶、田晓霞、金俊武、孙玉亭等人物个性鲜明。在我看来,。本书的缺陷无损于其价值与意义———它让我们知道,农民不仅在人民公社时期被剥夺,在改革开放多年以后,他们仍然是被歧视和被遗忘的群体,处于利益分配的最末端。农民的苦难,何时才能有尽头?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循环?

  □张弘(媒体人士,北京)

  http://gcontent.oeeee.com/0/4a/04ad4a14ba8032dc/Blog/e79/ae89c6.html

  《神史》读后感(五):《神史》札记

  “太阳全出来了,它是初生的婴儿,完全埋在黑暗里。天俦四面望,世界黑暗到无以想象,仿佛是永远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穿透、永远无法征服的黑暗!是无敌的黑暗!他深觉绝望,眼神忙又奔向那彤红的一体。这是世界最伟大的事物,最崇高的事业。包围它的黑暗之海,无限辽阔,而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援,它有的是力量,全凭借自身力量升腾。下面的黑暗之海在追随它,上面无边的黑暗之海在降附它。它升腾得那样华贵,那样雍容!”

  “天俦喜不自胜,他的灵魂被彻底涤荡,他重新诞生。他将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伟业。”

  “‘我要像太阳,在天地间不借任何力量,仅凭自身信念和自发伟力,挑战命运,永远升腾;我要像太阳活得最鲜艳、最壮烈、最赤忱,飒爽豪迈,慷慨悲壮;我要像太阳,曙色千里,光芒万道,大公无私,彻照人类。我要像云海,洁白无瑕,纤尘不染,做道德之典范,宇宙之完人。’”

  “我必须打破一切束缚,摧毁一切格局,扫除一切障碍,成为天地间永恒的中心。”

  “我只恨自己平凡得出奇,不是伟大的英雄!我恨人只是人,而不是神!”

  “‘高山人’‘乡巴佬’们无不对那伙‘双职工’‘乡镇上’的子女趋奉不已,唯孙天俦说不。全校最傲的学生,就是孙天俦。他自认在校无‘同学’,他只是‘独学’‘孤学’;认为无‘同志’,自封是‘孤志’‘独志’,也认为别的人互相间也不成‘同志’,而是‘同臭’‘同俗’‘同欲’‘同污’而已。因是人人目之为异端,当班上的珍禽异兽一样。他既看不起教他的老师,也看不起全校的同学。”

  “孙天俦受辱不小,平时他总以为上天会据人才情之愚智、志向之高低、识见之清浊分别对待,于贤才有宠,于愚夫寡恩。他的才气、志向、理想特出,上天应该骄宠他,这才叫公平。……他总有一天要替天行道,进行报复的!”

  “他常出的错误,原因是总将美好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混淆。他离不开幻想,离了幻想他活不下去。但他又离不开现实,现实常常折磨他,就是幻想和现实的不谐,造成了多少他难以弥补的悔恨。”

  “他多么希望父亲后半生能过上幸福的日子,都睡今晚这样酣畅的觉啊!有反思自己今晚行为,实在可耻、可鄙、可憎!父亲已竭尽全力,卑微可怜,自己还要折辱他。连我孙天俦都折辱他了,那世上还有谁不侮辱他呢!他越想越愤然,恨自己竟沦为庸俗无耻之徒了!”

  “唯有孙天俦不投降,他要与世界作对到底!”

  从孙天俦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影子。这也许不仅仅是对于我而言是如此,更是对于无数已然、正在、企盼越过“农门”的乡村学子来说依旧。他们正是那一批批所谓的乡村的精英阶层,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面临的将是许多未知的冲击。他们所怀抱的志向、理想,在家庭、宗族的压力下又能够坚持走多远呢?尽管和城镇学子坐在了同一课堂之上,然而,他们所要面临的现实的复杂程度将远远超出他们所能预示的范围。他们该怎么办?(孙天俦的人生之路又将怎样走下去?)

  我认为,这上册内容,已经毫不逊色于贾平凹的《秦腔》,后两册恐怕还要更为深刻、复杂而沉重。这本书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进一步求学的学子都应该好好“啃读”的一部大书,也是所有关心乡村过去、未来的人们所不得不好好研读的一部巨著!

  权利集中在少数人那里却没有被好好利用,孙天主为了孙富华的录取工作前后受尽冷眼、不公。普通民众的艰辛,这种局面在现在的中国依旧没有根本改变。

  另外,法喇人的浅显、愚昧、封闭、落后,这些是传统中国农村生态的保留,而在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下,他们的这种延续在与城市的对比中显得是如此可笑而荒诞。

  通篇读完《神史》,留给我最直接,也是最大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孙天主在法喇村这样一个破败、顽劣、闭塞的穷乡僻壤中,仍然胸怀无限理想,要去实现胸中伟大的报复。即使在最为艰苦、最为贫寒的地方,他也依旧执着不变,不断地奋斗、反抗。在离家的最后时刻,他所想的依旧是要凭借自己的才华让法喇这个穷困之所富裕起来,让所有人摆脱狭隘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从孙天主这种与命运相抗争、与现实相对决的精神中,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余世存对《神史》的评价或许更有意义,从文明史的角度去看这部“奇书”,的的确确能够让人感受到《神史》是一部完全出自“乡村人”的视角的小说,它没有一般农村题材小说的虚构、肤浅、平淡,而是一种近乎残酷的赤裸裸的表达,又是甚至让人感觉繁琐、乏味、焦躁,但这不也正是你自己所生活过的乡村的现实情形吗?

  《神史》的精神境界及其所传达出的对于生活的态度才是令人振奋乃至斗志昂扬的。这一主题恰好与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有关:既然有人的归宿都终将是坟墓,既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东西,价值、爱情、追求都将化为乌有,什么都不会剩下,那么,活着还有多少价值?或者说,活着不断地去追寻、探问,去实现、求取,又有什么价值呢?成功、失败者最后不都是一样的吗?在这种看起来极其“残酷”的现实下,每个人的“不同”又是有必要的吗?

  从《神史》来看,最终孙天主一家的命运依旧是悲剧的,四位老者相继离世,而三兄弟也在同一天不幸死去,留下的孙平玉、陈福英、孙富文、孙富春的境况也是极其可怜。而最终的法喇人也依旧是那样贫困、愚昧,整部作品的结局看起来就是一部不择不扣的悲剧,而且悲痛难收。

  可在阅读《神史》的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却不是这种不幸、残酷所带来的心里的沉痛、抑郁或是愤懑,更为主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斗志,孙天主的激情、壮志、不屈,他的这种“奋斗史”才是整部作品中最为可贵、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面。

  这与《猫汤》这部微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不是类似的吗?主人公为了亲情而跨域艰难险阻、万水千山,面对了时间的种种残酷、冷漠、荒诞,甚至使自己都变得卑鄙、无情,当最后终于使亲人得救,重新团圆时,却依旧逃不脱被“上帝”吞噬的命运,所有人都消失离去,所以物、所有情都点滴不剩。而这种结局不禁让人慨叹主人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无用功”,都如长江水,付诸东流。

  可问题是,这种努力真的是“白白浪费”掉的吗?

  从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奋斗、拼搏、努力就人类的终极结局而言的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彼时“人类”都不存在了,何况“意义”。但从现实、从当下,从走向彼岸这条路而言,这种积极斗争是有作用也是必须的。没有这种精神、这种态度,文明的延续、发展、进步根本就不可能。

  法喇人的悲哀在于面对着终极结局,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宁可一起贫困、可悲地走向结局,也不要有几个人好起来。他们时时警惕、妒忌着脱离群体而努力崛起的少数人,以致把他们视为谩骂、攻击、隔离的对象,这种一同懒散地走向毁灭的精神是文明消亡的加速剂。

  《神史》读后感(六):我在江这边喊你

  等待书写的村庄

  那时候我很小,在大凉山深处,目光望向外面的世界,视线被一座山挡住。那山叫大药山。一年中,总有一些时候,生养我的村庄阳光明媚,但大药山上白雪皑皑。一个少年在心中想,翻过大药山,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也只能是想想。我迄今没有翻过大药山,倒是无数次从它脚下经过,奔忙于昆明和巧家之间。

  巧家,是第一个进入我印象中的县名。它等同于贫穷和辛劳。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有穿着草鞋的巧家人来打小工,工钱大约是一块五或者两块钱一天。篾匠来自巧家,木匠来自巧家,泥瓦匠来自巧家,媳妇来自巧家。

  我的舅母就是巧家人。嫁到大凉山,有点从糠箩跳到米箩的味道。舅母没文化,但骂人很厉害。她的咒骂常恶毒,能骂死水里的鱼。以至于后来我们村的人,因为害怕能骂的巧家姑娘,而不敢再去巧家找媳妇。所以,当我读到《神史》中那些骂人的片断时,有一种亲切感。我一直觉得《神史》中的“骂”是一大亮点,比如这样的片断,从小就萦绕在我的耳边:“贼杂种!贼砍头的!你偷了老子这蔓菁去,吃一嘴就当吃你那嫩儿嫩女一嘴。大年三十要来了,你吃了我的蔓菁,三十晚上你死在供桌面前!大年初一早上你的婆娘儿女全死在十字路上、九字路头!你全家吃了关门绝种、断子绝孙!”这让我眼前浮现出舅母的身影,她已经老了,骂人的习气较年轻时收敛了许多。

  骂人,是生活常态。梁实秋在《骂人的艺术》里说:“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但对于法喇人来说,骂人,就是一种发泄,狠不得嘴里吐出刀子,立马让被骂者气绝身亡。《神史》中多骂人片断,原汁原味,加重了这部作品的乡土味,读后令人莞尔。在语言上的不加修饰,力求呈现人物的真实身份,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不华丽,夹杂方言,如果没有注释,会造成不小的阅读障碍。但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让作品无限地接近法喇那片土地。

  巧家很穷,这是我从小的印象。但有多穷,我在《神史》里找到了答案:“村内黑土路上,睡着衣着褴褛、满面泪痕、全身鼻涕的孩子。苍蝇扑满他们全身。猪在嚼孩子衣服、鞋子。狗在舔孩子的脸。鸡在旁边逡巡,伺机啄小孩身上的鼻涕、眼屎。小孩常被从梦中啄醒,号啕大哭。每家门前都是粪塘,臭不可闻。猪在塘中打滚,蚊子在上面飞舞。”这是《神史》开篇对法喇的描写,定下了作品的调子,贫、荒、恶、苦。《神史》,其实是中国贫困农村的“大悲咒”。穷则变,变则通。对“变”的追求,构成了《神史》的极大篇幅。孙富贵、孙天俦、孙天主,变的是一个代号,不变的是一个穷小子膨胀的野心,和对贫穷那种报复式的努力改变。甚至,我觉得无论是孙世祥还是孙天主,对读书的热爱,都是出于一种对贫穷的报复。“走出去”,是法喇年轻人的梦想,现实总是相似,作为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这条路,还有什么?《神史》中当然也有来昆明靠偷抢营生的年轻人,他们造就了另外的神话和悲剧。可是,“走出去”了又能怎样?这似乎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像孙世祥一样,即使成了国家工作人员,但他仍然是农民。他深谙农民身上的习性。只有不懂农民的人,才会一提到农民就提到淳朴善良的标签。而懂农民的人,更知道正视农民身上的恶毒、阴暗、狡诈、狭隘。整部《神史》,与其说孙世祥在写法喇的农民,倒不如说写尽了中国农民的本性。法喇,是中国村庄的缩影。一群像草一样活着的人,挣扎在高寒的法喇,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勾心斗角。《神史》,既是孙天主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农民的勾心斗角史。

  我赞成钱理群先生对这个作品的一个评价,他说《神史》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我们能从中读出明显的自传色彩。像曹乃谦笔下的很多人物一样,我相信孙世祥《神史》里的很多人物是真实存在,很多故事是真实存在。那是一座有着历史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本身就是一部厚重作品。当一个小说家遭遇这样一座村庄,他所能做的,就是忠实于这个村庄。像法喇一样的村庄,可以进入小说的人事腑拾皆是。生活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在生活面前,任何的虚构都显得无力。《神史》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这种生活的真实。

  有评论将《神史》和《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而我却认为,它比《平凡的世界》更为厚重和繁复。其人物的复杂,其实有必要像《百年孤独》那样,列个人物关系表。这种浩大,其实能够看出作者的野心,孙世祥和孙天主,既是作者和笔下人物的关系,更可以看作是合二为一。

  愿他身上的泥土轻盈

  我们之间隔着金沙江。我生在江这边的会东,孙世祥生在江那边的巧家。生我们的村庄,都是在某一座大山下,比如说大红山或者大坪子。孙世祥已经葬在海拔3500米的大红山,几十年以后,我也有可能被葬在故乡的大坪子。还是隔着那条江,隔着蓝天白云,两个坟堆不说话,遥遥相望。

  贫穷的故乡都一样。天高云淡,山高水远。《神史》里透出寒意,高寒的法喇,水冷草枯,饥寒的人民,像是被上帝遗弃的子民。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争斗。家族与家族的斗争;同族内的斗争,蝇头小利下的大动干戈,《神史》竭尽人性的丑恶的描写,令人悲痛。而这一切丑恶的背后,说到底,都是贫穷在作祟。贫穷是这部作品里故事的成因,贫穷也是故事的终结。

  主人公孙天主,他一直践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忠告。读书人有两种:越读越谦卑,因为他们深知天外有天;越读越孤傲,因为他们深知曲高和寡,庸人遍地。《神史》里孙天主的奋斗史,也是他的狂想史。目空一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从孙富贵改名孙天俦再到孙天主,就可以看得出来。迄今为止,中国的农民仍然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敲骨卖髓要去供孩子上学,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孙天主的求学路,布满荆棘,对于那些有过辛酸奋斗史的人来说,可以从中照见自己。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应该是一对朋友,有心灵共鸣,谓之知音,《神史》于我,便是这样。孙天主的身上,有太多农村孩子的影子,法喇村,有太多中国农村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从《神史》进入中国农村,这不是一幅浮光掠影的画面,而是深入灵魂的描写。

  孙世祥笔下的孙天主形象介于虚拟和真实之间,我们不难从孙天主身上看出孙世祥的成长记忆,但也能看出他无限虚构的成分。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王子梦,想象中的自己一定是万众瞩目,人见人爱。而孙世祥的这种“王子梦”,在孙天主身上得到了展现。自中学时开始,孙天俦就是女生们心中的“神”,他们痛苦地爱着他,欲罢不能,但《神史》里却没有一场孙天主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关于恋爱的部分,其实体现了一种爱情猜想。每一个穷小子,心中都有一个会来拯救自己于贫穷的公主,孙天主的生命中,遇见了无数个。这种夸张的爱情际遇,可能恰好说明贫穷致使爱情远离,只能凭空想象的现实。同样的夸张还有法喇人对孙天主的仰视,他是法喇的传说,但令人讥讽的是,如孙天主一样的“人物”,其人生的坎坷非同一般。贫穷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但我们更应该思索导致这种贫穷的根源,这才是《神史》的社会意义。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有个观点,大意是,没有真正能够结束的小说。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事件总是向前发展,但是孙世祥似乎想在《神史》中,将这个故事真正写完。我起初觉得,以死亡为终结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写法,但仍然被《神史》结尾的大悲所震撼了。当人世间所有的悲痛全围绕在孙天主一家身上,那些写作技法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孙天主的爷爷死了,奶奶死了,外公死了,外婆死了,然后一辆班车埋藏了法喇村的五十多村青少年,孙天主、孙富民、孙富华兄弟三人名列其中,孙家只剩下女儿孙富春。当这个有关事业、雄心和梦想的故事以大悲的结局划上句号,春天也就要来了,这并不意味希望和新生,而意味着日复一日。犹如文中所说,“太阳照常升起”。

  当然,写下这部作品的孙世祥当然不会想到,自己将在几年以后如同笔下人物孙天主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无论作者还是作品,都留给这个世界悲痛。各地文友捐款为他修墓,雷平阳写的墓志铭“这一个不死的灵魂/他一直在命令我们/听他歌唱!”概括了孙世祥的一生。那个被孙世祥写进《神史》中的大红山,成了他最后的归宿。尘归尘,土归尘,英雄和雄心的故事已经终结,而《神史》尚在接受着人们的检验。而对于一江之隔的孙世祥,却无端想起了古罗马诗人提布卢斯的一句悼念诗:别盖上土,土太轻了。愿他身上的泥土轻盈,愿地下的生活同样雄心勃勃。

  《神史》读后感(七):农村的悲剧

  整本书读的差不多了,感觉还行,之前有人说可以跟《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我感觉是言过了。《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一生完成的一部精美的作品,这本书从语言方面来说确实不如,整体读起来也是的。这本书作者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了记下这段历史而写的,所以读起来有点杂乱。但平凡的世界不同了,路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的。

  此书读起来的是对农村命运的写实。虽然我也是90后,但我也是在农村长大。作者讲述的农村的事,或许好多人觉得隔自己很远。但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确实是的。文中讲述的父母幸幸苦苦供孩子读书,就算在现在的一些地方还是有的。这点看的很心酸,很心痛。

  文中作者将主人公只能说是没仔细的经过文学处理罢了。主人公的才是没表现出来。就因为写一两首诗,然后有远大的理想就是人才??显然不是。结合作者的简历可以明显的看出孙志祥是在写自己,所以用的是写实,没有用什么文学处理。文中主人公这人,从文学角度来说并不好,不仅仅是不完美。中考高考来临不复习,不好好念书,光读些史书啥的,家里那么困难却还有这般闲情逸致,唉就算真想看的话,为啥不看看自己的父母呢?这大概是作者当年读书的痴,但作者貌似很欣赏这种做法。这只能是作者少年的一个不应该的错误吧。主人公有那么多女孩喜欢,这点感觉有点自恋了。农村姑娘喜欢他,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当时读大学可以拿铁饭碗,比农村轻松多了。但城市的,就不可理喻了。这应该是农村孩子的一个当年未了的梦吧,作者就在纸上尽情发挥。

  文中主人公的诗确实写的不错,有的可以说颇有见地。看来作者当年确实下了功夫啊。

  文中讲的农村的贫穷,农村的心理,家族的争斗,虽然人名太多显得杂乱,但还是很好的表现出来了。农村的心理:就算是自己的兄弟啥的,都不能让他拿点好处,孙氏家族尤甚。不怕都得不到就怕自己没有,这就是孔夫子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读这因为我了解过我自己家族的事,所以读起来很痛心。作者把小时候的苦描绘的很好读的很心痛。

  文章的整体思路讲的是一个有志气读书的农村娃,家里倾其所有供他读书,然后刻苦读书,最后有望改变自己家人以及整个地区的命运时,悲剧降临了。但作者也太狠了。一场意外让整个地区的精英全没了。这确实不好,虽然是一场意外,但作者可能还是想说的是农村娃知识改变命运很难。书中主人公对农村的一些看法,以及农村的一些行为说明的是,农村要发展其实大有可为,但农民的心理(自己亲父子都往死里咒),农民因为知识的欠缺而造成的浅薄。

  虽然整本书的格调先是用主人公的个人主义色彩来在那个年代那个贫穷的农村给人以希望,最后让人把农村的希望一下子丧失。很悲观。我是农村出来的,现在在读大学。我不认为农村的命运如此悲观,我觉得可以改变的。相信农村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神史》读后感(八):看了很多人吹神史

  纠结啊。孙世祥说:象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文治武功,军事韬略,诗赋文章、书法,千古一人。他对政治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几乎是白痴水平。神史会好到哪里去?严重怀疑中

  附:

  演 讲 稿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保密局 孙世祥

  各位领导,您们好!

  感谢你们抽出珍贵的时间,在这里听我的演说。

  我叫孙世祥,1969年11月生于巧家县一个高寒、偏僻、贫穷的山村。1988年考入昭通师专中文系。1991年在巧家县第二中学任教,1995年至昆明日报任记者、编辑。1996年参加社会招考公务员,进入省国家保密局任副主任科员。1997年受保密局派遣到墨江县支教,任县一中校长助理。1998年回来后,被办公厅派往永善县马楠乡扶贫,任科技副乡长。同年任省国家保密局主任科员至今。

  我今天的演讲,不侧重于我的工作。因为我工作中有什么成绩及不足,领导、同事们都早熟知于心。党组织也看得见。反正我坚决服从党组织,服从组织的挑选者,一切服从于党。

  我重点介绍我的鲜为领导、同事们知道的一面。我的理想、我的能力,让领导、党组织知道,针对我的能力,对我的工作进行安排。

  我先介绍我的理想。我生在一个高寒、偏僻、贫穷的山村。海拔2800——3500米,比昆明市高出整1000多米。那里至今尚未脱贫。仍是巧家县40个扶贫攻坚村之一。乡、县、地区均未脱贫,隔乡政府45里,隔县城190里,隔地区360里,隔昆明900里。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庭贫困。为供我读书,先是卖光了羊,到我高中时卖光了马、牛,到我读师专时,欠下了几千元的债务。长期积劳成疾,父母如今都五十多岁,头发白了,非常可怜。我的第一个理想,要报答我的父母,终生不忘恩德。纵使以后我死了,也要埋葬在父母身旁,永远陪伴他们。

  第二个理想是报答社会。我能成长,得到了社会老师、朋友、领导的大力爱护、培养。刚进小学,我的班主任老师发现我学习极好,劝我父亲一旦我考进初中,卖家产也要供我读书。经他屡劝,我父亲坚定了无论如何穷也要供我的决心。在初中,班主任老师有许多书,非常爱惜,别的老师都很难借到。我那时去借,因农村学生,背洋芋到学校烧着吃,边烧火边看书,或边剥洋芋吃边看,把他几百本书全弄黑弄脏。但他从无怨言。我家有困难。他把我的助学金评得最高。读高中也是这样。班主任老师每年送衣服给我,叫我到家里吃饭。刚考取师专时,历史系的老师抽看高考卷,发现我历史成绩极好,把我划到历史系。中文系的老师见我语文成绩好,又把我划回中文系,以后两个系的老师均对我极好。中文系的老师为培养我的写作,严格要求,精心指导。我分工时,本在昆明无任何亲人、同学。全是因看中我的能力,当时一些报社、杂志社的同志便帮忙活动让我来昆明工作。而无论活动成功与否,他们都明白,我无论从金钱、权力,任何方面都永远无足感谢他们。又如96年考公务员,直到如今我在办公厅无任何亲人、同学、老师。当时我报信息督查处,在比前两名报考者分数低的情况下,办公厅不因我仅是个师专生,也不因我是个边远县份的农民的儿子,也不因与我无任何关系,也不因我家庭贫寒,最后厅务会议破格录用了我,使我异常感激。我一生中,给我无私帮助、关怀的老师、领导数不尽数,给我以巨大的帮助,使我永远铭记于心。

  我的第二个理想,永远报答社会的恩德,做一个正直、于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第三个理想是永远忠于自已的民族。我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永远效忠于中华民族;受中华文明的恩惠,将永远忠于中华文明。我看不起那些背叛本民族、本文明的人。生成了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黄种人,为何硬要把头发染黄了,去学白种人呢?中华民族不伟大,没有生命力,那早就被消灭了,还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民族。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大民族中,汉族人口等于其它九个民族人口的总和。不正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吗?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最长且仍具强大生命力的文明,也是唯一未被征服、同化的古代文明。古埃及、巴比伦文明均被消灭,古印度文明面目全非,唯中华文明仍在,不证明了中华文明是最伟大的文明吗?为何要崇洋媚外呢!现在爱护我们的民族文明的太少了。如圣诞节,什么是中国的圣诞节,孔子的生日才是中华民族的圣诞节,孔子是中国的圣人。耶稣跟我们有何关系,为何要尊为圣人?又如其它节日,端午节祭我们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中秋节强调合家团圆,九九重阳节敬奉老人,多么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而西方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以欺骗愚弄别人为乐,成为节日,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诚实、笃信的信仰和为人准则格格不入。论格调,比九九重阳节敬奉老人,低下多了。但现在过情人节、愚人节如市,谁过中华民族的节日?我个人坚决捍卫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永远效忠。中华民族论历史最长久、论土地最广大、论人口最多、论文明最伟大、论伟大人物,也在世界各民族号头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它民族有几个比得了。象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文治武功,军事韬略,诗赋文章、书法,千古一人。其余象李白的诗,曹雪芹的小说,鲁迅的杂文,谁能攀比。又如兵法。孙子兵法产生时,刚开始用大刀长矛作战。发展了几千年,坦克作战已将过时,人类进入电子战、太空战时代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军事家的学说超过孙子兵法。当今美国、俄罗斯的将帅,谁不在背孙子兵法?中华民族是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伟文明。

  我的第四个理想,永远效忠于自已的祖国。我读小学时,就对中国饱受的欺侮异常气愤。日本人杀进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杀了三十万人,中国人却打不进日本的首都东京,也杀上三十万。为什么有侵华日军,而无侵日华军?就因为敌强我弱。同样,俄国逼我们签订北京条约,前后割去一百五十万国土,并使外蒙古独立。我们为什么搞不起个中俄莫斯科条约,也割它一百万呢?又如英国,隔着几万里杀到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杀进北京烧圆明圆,割下香港。说良心话,隔了一百多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力到英国去发动鸦片战争,火烧伦敦,也割它一个岛屿下来。所以我从那时起,就幻想当个将军,带上几十万军队,把外蒙古收回,把香港拿回,把被俄国夺回的土地收回。问小日本承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就杀进东京,也杀三十万。当然这些都是小时的想法,很幼稚。今天看来不是这么回事了。但基本的原则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爱国!我小时的理想,真的是想当将军。我读高中时想报考的是昆明陆军学院,还决定陆院毕业,再报考济南中级军官学院,毕业再报考国防大学。但到高二读完,才知昆明陆军学院只招理科生,不招文科生。而我学的是文科。没办法,想那干脆高考落伍还比考取还好,那我便可以应征入伍,到部队再报考军校。高中毕业,阴差阳错,昭通师专录取了我。最可怜的是有道,贫寒家庭百事哀,贫困地区同样如此。我们那些同学非常刻苦,但到毕业,我是全县高考文科状元,仅考取师专。全校三百多名应往届文科考生,无一人上本科线。仅考取五名专科。巧家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到师专以后,观念稍发生变化,许多幼稚想法如今终于抛弃了,认为无论做哪一行,都是为国家服务,都可以报国。无论我在任何岗位上,我都会努力为国家作贡献。我在此要向各位领导报告的是:我对我们国家的前程和命运深为担忧。中国现在深处于内忧处患之中。内部来说,腐败深入骨髓,人民群众渐渐对腐败失去了耐心。象一个小小的马楠乡,乡干部、村干部、社干部之腐败、恶劣,令人震惊。有的人才当一个村辅导会计,他的姑娘、儿媳妇、小姨妹超生三个、五个,无人过问。他恨村内另一李姓家族,李家无论姑娘、儿媳生一、两个,尽管合法,照样拉去结扎。到去年就把那一个家族的姑娘、儿媳妇,总之凡是妇女,上到六十多岁,下到十多岁,结扎光了!群众说,这个会计只恨不能把李姓家族的姑娘也全拉去结扎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出来的!也是在乡党委、村党支部、社党小组,层层党组织眼皮下发生的事情。我在马楠工作一年,晚上偷偷来敲门请我帮他们捎告状信给省委领导,请带他们到省委告状的群众不断。如果都带来,这个省委大院根本站不下。找的人太多了,我想被动应付不能解决问题,主动到村上。群众根本不敢讲。白天黑夜都有人跟踪我。莫说当地群众,我作为一个该乡的副乡长,都深感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十天时间,访问了一两百人,记了近十万字的一大本。那些悲惨的故事,读着令人下泪。腐败、官僚主义及各种消极现家,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任其发展下去,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不消外敌如何打压,自已就把自已消灭了。从国际上看,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对中国越来越不利,中国战略格局极为孤立。从日本、美国、韩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印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甚至俄罗斯,谁是我们的朋友?都是我们的敌人。台独势力日益强大,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日本急剧扩军,出言不逊,蠢蠢欲动。美国加紧对我控制。我时常为此忧心如焚。

  其次,我介绍我的能力。因从小立志从军,我一直努力学习,按一名军人的素质要求严格约束自已,注重军事政治理论的学习。到昭通师专以后,因为家庭因难,昭通本就落后,无法勤工俭学以济经济困难。我只有一个办法,写文章挣稿费以养活自己。三年中发表了许多文章,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从分工到现在,我坚持学习不断,每年完成一个学科的学习。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每一领域广泛涉猎。就我的能力而言,写作只是并不重要的一部分。我最大的特长是进行战略研究。无论对美、对俄战略和对台湾战略或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等都进行了研究。学非所用、学而不能用、学而未有机会用一直是我头疼的事。我的学习是深厚的。如对云南的情况。我不仅看云南省情、云南通志,还读各府州、县志,地州县市志。即使是县一级,已读了全省近一百个县的县志。中国二十五史,最快速度也要一两年才能读完一遍,我已读完两遍,现读第三遍了。厅领导、局领导们都很关心我,时常会问我在工作中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我这一次跟各位领导如实汇报:我现在的工作很难发挥我的能力。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能力无法发挥。我一直为此头疼不已。在办公厅或是保密局仅能在出谋划策和文字工作方面,发挥我的能力,却也办不到。

  下面我就文字工作联系办公厅、保密局的实际,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中国的公文可分两大阶段,一是清朝以前,公文都用文言文;一是民国以后,用白话文。白话文使汉语的表达能力发生很大倒退。中国最好的公文,都在清朝以前。现在的公文表达能力之差,令人痛心。举个例子,领导批示批准某事。古代官员在文书上批示一个字:“可。”可以的可,即为批准。现在呢,都批“同意”。“同意”是什么意思?就是意见、主张相同。但相同仅只是相同,批准没有呢?尚未表态。而我们现在是以意见相同为批准。而古代一个“可”字,即表意见相同,又作了批准。现在的两个字表达不出从前一个字的意思。所以我这里向各位厅、局领导提个建议,以后你们文件批准某事,可签一个“可”字而不宜用“同意”二字。现代公文表达能力之差,如“调查研究”一词,用四个音节才能表达一个意思,这在古代,一个“研”字或一个“究”字就表达了,而且比现在丰富。表达能力差,但合乎语法都还可以,但我发现许多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或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文章,均错误百出。有的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乱用。比如:“前苏联”一词,历史上只有一个苏联,“前”字根本不须用。如果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苏联,那才能分前后。“国际主义”这个词,毛主席在用,邓小平同志在用,江主席也在用,用了几十年。它指各国无产阶级紧密团结、互助支授、超越国界反对共同敌人。但国际主义一词,还包括了超国界的国际,还包括了超种族界限的族际。超国界是国际主义了,超族际呢,那就该叫族际主义,那一个“国际主义”根本表达不了这一意思。那怎么办,应用一既能包含国际,也包含族际的词来概括:世界主义,或“全球主义”,即包含国际,又包含族际。还有一些提法也不行,比如“国际化”一词,根本就是错的,国际一词,就是国家之间,就是超越国界,既不属这一个国家,也不属那一国,才叫国际。国际化一词,就是不使属于任何一国。我们有的提法:“要把××城市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甚至连北京都在喊要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但世界上真正有国际化的都市没有?根本没有。香港也不是什么国际化的城市。香港是中国的,不是什么国际的。上海是中国的,北京是中国的。北京是堂堂中国的首都,却喊国际化,那是什么意思?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努力把北京建成世界一流的首都。也就是说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档次最高,就行了。其它如党和国家名科不规范的很多。如:现在厅机关党委全名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办公厅机关委员会”,严格意义上是不规范的。规范的喊法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办公厅机关委员会”才合。同样中央办公厅、宣传部、组织部机关党委及各省、地、县各级党委机关委员会名称均有误。还有的名称更怪,如墨江县:“中国共产党××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委员会。”名称都有误,规范应为:“中国共产党××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会。”或“委员会发展计划委员会委员会。”

  (本文为孙世祥2001年未完成演讲稿)

  《神史》读后感(九):天主

  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见它的推荐语。我在离开拉萨的前一夜突然想起,开始读这本书。而后经格尔木,西宁,兰州,天水,在宝鸡的文理学院终于把它粗略读完。在读的时候哭过,或许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就像以前读《红与黑》。我并不很喜欢孙天主,太狂妄,太自我,他确实是有才,可最多也只算是多读了几本书,除此之外,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其实他的视野很狭隘,这是他生长环境使然,他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一遇到问题挫折就不耐烦愤怒,他有一种戒备和恶意,认为周围的人都嫉妒他……他的不能成功他的悲剧是注定了的。可是,自己却仍然为他而感动,为他的抗争不屈,为他的求知不倦,为他的勇敢不屑,为他的对生命流逝的焦虑急迫。……

  《神史》读后感(十):所以世界如此广大

  神史我看不下去,并不是因为这生活距离我太远,而是因为这生活距离我太近。

  书中提到的一个村里只有若干姓氏的人家,发生在其中的种种亲戚相争,口舌倾轧还有利益冲突,是家里长辈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父亲那一代正是男主人公的这一代,奋发努力读书,变成城里人。男主人公的生活和思想,这20多年来,我时时听不同人叙述自己的版本。

  所以我才要来看这世界。不要坐井观天,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被拘束在一小方天地而为一点小事忘乎所以然——简单的说,我就是judgemental,我恨这种生活,我恨这种思维。老一辈的人或许与之有共鸣,但我已经听腻了这套思维,受够了这种人的环绕。有生之年,我要跳出这方天地,拥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别人说作者是天才简直是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神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