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后曳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午后曳航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后曳航读后感10篇

  《午后曳航》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后曳航》读后感(一):毀滅

  這本書再次讓我強化了我給三島的那個詞——純粹。

  少年登的視野從開篇起便僅限於與母親臥室相通的那個小洞,這邊是黑暗,那邊是光明,不能抵達的光明。後來他看海、看船、看人,其實都只有這么一個小孔。

  这不能怪罪登,少年的心境都是这样的。想想小的时候的我们,自信满满地谈论着地球毁灭或者外星人的话题,丝毫没有半点怀疑。拿着姐姐的耳钉就如同捧着什么贵重物品,到处吹嘘这是货真价实的钻石。事实上,连钻石为何物、到底值多少都还一知半解

  然而就是这种一知半解是最坚固的,不会摇摆不定的。

  登对龙二就有这种别人无法插嘴的崇拜。用一个在形容三岛时用烂了的詞來解釋這一崇拜,那就是——美。擁有精悍身軀的龍二是美的精華,加之他是海員,這使他周身的每一寸皮膚都散髮出美的意義。不幸的是,這種美不是如同博物館里被精心呵護的銅像的美,而是花園里,隨便盛開的野花的美,是可以被噴水池的水打濕的、是會發蔫的,最可怕的是,是有可能會被人摘去放在瓷瓶子里的,會改變形態,會死去,會失去精髓的美。這是登所受不了的。於是,出現了三島作品里的第二個關鍵詞——毀滅。用在人身上,就是死亡。如同金閣寺。

  登是在保存這種美,這是種荒謬的保存方法。再次回到小時候,路過花園時,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我們圍著它唱歌、跳舞,贊頌它,為爭奪它的所有權而和夥伴們大打出手。終於要回家了,贏的孩子興奮地摘下了它,帶回了家。一天過去了,花朵耷拉了下來,兩天過去了,花瓣開始發黑、打卷。孩子們會做怎樣的選擇?扔掉,甚至用腳碾碎。孩子們無法接受慢慢死去的這個過程,因為他們正在不斷攀向人生的頂峰,於是他們無法相信還會有人在走下坡路

  想想那隻被登殺死的貓。這是一次最無意義的殺戮,雖然我非常喜歡那段描寫。在登眼中,死去的、被剝開皮毛的貓的尸體就是美的最極致,那是美本身。小小的心臟,那是美的動力源泉。因此,在他看到慢慢披上肮髒外殼的龍二時,選擇了幫他回歸美的本身。

  加一句:一直認為,三島對血腥場面的描寫和對故事節奏的拿捏值得如今推理作家的學習。

  《午后曳航》读后感(二):细腻,成为一种令我惧怕的方式

  我想我已经说不清楚我是以怎样的心境读完这本书,我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多少纠结与不适,又有多少憧憬和沉溺。像外界对于这位作者的双面评价一样,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清晰的分成了两个方面,相互抵触:形式上的美感,与思想上的排斥。

  这篇文章其实只是讲了一位船员和一位丈夫逝去多年的房子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房子的孩子更杀死船员悲剧结尾。字里行间,日本文学的古典美结合着古希腊文学的典雅然我如此的沉溺。如同午后的香茗,秋雨后湖面上的涟漪,深夜咀嚼丝滑的巧克力,浓郁而又萧瑟的美浸着我的每一片肺叶,呼吸中也有了淡淡花香。对于海无法割舍的情结,对于航海的忠诚,以及对于爱情的赤诚,作者勾描着我的想象,在这个空间里把我所有的精神都像放牧奔马一样的释放出来,久久无法回到现实之中。

  “突然,广阔的空间想起了汽笛声,这汽笛声从敞开的窗子的每一处蜂拥而入,溢满了幽暗的房间。这是满载着所有一切——无所不在无依无靠的,如同鲸鱼背部一般黝黑滑腻的海潮的所有情念,成百上千次航海的记忆,以及全部的欢喜和屈辱——的大海怀着巨大无边无际的黑暗地被强加的悲哀发出的呼唤。这汽笛声从遥远的海面和大洋正中,运来了对这间小屋暗淡的花蜜的向往,挟着夜晚的辉煌疯狂闯了进来。”

  那些被修辞点缀得对于大海的向往与憧憬,海洋生活孤独与崇高,对寂寞的咀嚼的伤感,都慢慢的向我袭来。永远都有悲剧的美与幽怨,都用绵绵不断的缠绕和羁绊。或者说,悲剧是作者心目中的至美。我就这样屈服了,屈服于作者语言的张力。

  正如评论作家所说,独特多样的细节和精巧婉转的故事结构。鲜明、清新、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对生活中存在爱的净土和人物之间心灵的慰藉与碰撞的揭示,造成共同的期待诗意的美感……

  另一方面,我又被里面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所胁迫,感到眩晕和不适。我是对于生活十分热爱的人,或者说是对于死亡惧怕而迫切的想要活着的人。但是从文章中传递出来的对于生的漠视,对于生命意义的不屑,对于死亡的光荣的执念让我难以接受。例如文章中首领的角色,这可能就是作者思想的化身,他冷酷的言行,对于世界绝望以及对于反人类的倡议应该就是作者的内在思想。我还记得我是在吃过午饭后读得他们杀死并解剖猫咪的情节,我的确承认,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使这段的描写非常生动,以至于我一度想要呕吐。正如矶田光一所说“以死和虚无为媒介,沉湎于虚幻的痴迷之中”。

  “如果说,世界原本就是为了这种洋溢着如此辉煌的死亡而准备的,那么,与此同时,世界即使为此而毁灭也没什么不可思议。”“生活这玩意儿,仅仅只是存在的混乱,使存在在每个瞬间都越发无秩序的解体,并且把这种不安作为诱饵,在每个瞬间都企图改造存在……社会原本就是毫无意义的、男女婚裕的罗马式澡堂……”如此这般的思想我是至死无法认同的。

  以及其中明显的战斗意愿,即一种武士道精神更是符合了大和民族原本的精神内核而被我所排斥。通过资料了解到了作者二战后思想上的空虚和怅惘,对于日本战败欲挽狂澜而不能的沮丧。作者作为极右势力力图想把日本拖向战前的老思维,的确已经不能适应日本发展需要,作者一生的荣辱参半、饱受争议和悲剧死亡都是缘于“殉道美学”和“虚幻与痴迷的英雄主义”情结吧。评论家说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作者沉溺于一种病态的孤独和自虐之中,所以在精神层面我是不认同甚至厌恶这部小说的。

  这篇小说不能算是名篇,我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角落里也是被它诗意的名字所吸引,试读了第一部分就被其中的语言和唯美的意境所吸引,那些富有西式格调的装饰,龙二姣好的体型,房子的寂寞与释放……无论是名篇还是没有被推崇的读物,小说可能除了情节之外还需要咀嚼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为什么作者的作品在负面背景下还能畅销的原因:“小说深的平安王朝古韵的薰沐,具有深湛的修辞学造诣和足够的美感,笔下流淌的文字清丽如水。”

  《午后曳航》读后感(三):父亲死去才能保护父亲形象

  三岛由纪夫在我印象中是个一生荣辱参半、饱受争议的作家,没看过他的作品,只了解过他的悲剧死亡。剖腹不成功没能立即死去,只好让站在旁边的学生为他介错(砍头),据说砍头也不是一刀了断,最后死得很痛苦

  终于读了他的《午后曳航》,他“笔下流淌的文字清丽如水”,不管是性还是血腥场面还是心理描写都很精巧细腻且有张力,修辞营造出的唯美意境,让人沉醉。

  可同时他对生的漠视不屑,对死的迷恋执着,不断的扰动着我。书里被活活撞死剥皮的猫咪,扒皮后露出粉红透明的肌理,让人眩晕。

  少年们的残忍扭曲,他们对父亲的崇拜和否定,在我看来是对缺失的父爱深深的渴望

  父亲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父亲的遥远和不在场让他对父亲有热烈的向往和憧憬,可是突然有一个人以父亲的身份出现时候,他长期在心中构建起来的“虚幻英雄主义情结“和苦心经营完美父亲形象受到挑战,这个人只可能甚至必须让他失望,只有让父亲再次死去才能保护父亲形象,才能维护父爱缺失的合理性

  童年的记忆,挖掘出的是怎样的矿藏?《午后曳航》这个缠绵的悲剧,三岛由纪夫的“殉道美学”让我惊愕,更让我同情

  《午后曳航》读后感(四):我想杀死未来庸常的自己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高中,那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仅仅是觉得这本书的人生观非常扭曲和变态,因此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我已经大四了,重新拿起这本书,终于多多少少地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感觉

  我们每个人从小走来,似乎都相信这自己肩负着与别人完全不同命运,就像书中的阿登还有少年们一样。心怀着“大义”,当小说从大海、胴体、性这三个元素铺开时,我似乎也能感受到阿登内心那种目睹了隐藏于壮丽之物中间的联系的那种亢奋的心情。然而本应该以“死亡”还有“离别”为句点的壮丽之物,却因为“陆地上”这种凡夫俗子间的爱恨情仇而破灭了。本来在阿登面前高高在上的龙二,跌下了神坛。

  龙二其实也就是阿登的未来。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少年们不甘于屈服,从而想要了结龙二的生命。用一种近乎惨烈的方法让他重新成为英雄。因为光荣,总是与死亡相伴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然而作者却道出了大多数人心中最害怕的一点。如果我们长大后也变得麻木、变得谄媚、变得庸常,我们能原谅或者接受自己吗?或者说这种原谅到最后真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还是说那时候我们早已变得不是自己了。

  也许正是这种困扰,让三岛这样的天才作家选择切腹自杀这种壮丽的死法。

  摘抄:

  《午后曳航》

  死亡自人们将生的那一刻起,就牢牢扎下了根,人们除了为它浇水、培育之外别无他法;生殖是虚构的,因而社会也是虚构的;(8)

  总之,对为了相互排解孤独而进行的世俗的饶舌,以及彼此为了建立人际间的纽带而进行的仪式,他感到厌烦。(15)

  龙二憎恶陆地所具有的不动的特质和恒久的外观。(16)

  在他看来,一成不变的陆地生活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抽象和非现实……因此,他的情欲越是肉体性,也就越是感觉到可怕得抽象……(46)

  我们办不到的事情大人们更办不到。这个世界被贴上了‘不可能这一巨大封印,请你不要忘记,能够最终揭下这封印的,也就只有我们。(50)

  所谓真正的危险,除了生活这玩意儿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了。生活这玩意儿,仅仅只是存在的混乱,使存在在每个瞬间都越发无秩序地解体,并且把这种不安作为诱饵,在每个瞬间都企图改造存在。生活确实就是这种糊涂工作。这种危险的工作哪儿也没有,是生活把它制造出来的。社会原本就是毫无意义的、男女混浴的罗马式澡堂,学校则是他的雏形……因此,我们被不断地命令着,连盲人们也对我们发号施令。这些家伙不把我们无限的能力当做一回事。(51)

  阿登淋湿的裸胸感受到了幼猫温和的心脏美妙地鼓动,好像盗取了室外酷夏的日光中郁暗的精髓。(56)

  他感到,杀意如同早晨的海风一般掠过心胸,自己的胸部则宛如晾满了白衬衫的、空旷的钢筋混凝土晾晒场,衬衣在迎风飘扬。那时,他肯定要杀死它,要截断与世间令人厌恶的禁止所具有的无限相连接的锁链。(56)

  首领早就主张,为了填充世界的空洞,这是必要行为。这个无论用其他任何都无法填满的空洞,只有通过杀戮来填充,好似镜子需要一大片龟裂来填充一样。他们对存在握有实权。(57)’

  首领,用一只手揪住猫的脑袋,把剪刀的刀尖对准其胸部,灵活地剖至喉咙处,再用双手把皮往两侧撕开,剥了皮,形如竹笋般光润的白色内部随即显露出来。看上去,光裸着的优雅的脑袋,像是带着猫的假面具横卧在那里似的。

  内部……这个滑润的、无表情的内部虽然与阿登他们的完全共通,但是他们面对这个内皮的存在,恍如临水之舟,感到自己漆黑、驳杂、仍然存活的内部也面临投下的影子,正是在这里,他们才开始与猫,正确地说,与曾经是猫的东西紧密地联系起来。(58)

  眼前所见到的这个东西,以如此裸露的姿态与世界相连接……那只被剥了皮的猫,透过表层可以看见的内脏的搏动,更加火辣辣地直接与世界的核心相连接。(59)

  这里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阿登完全忍受住了自始至终所见到的一切,可是在他那半梦半幻的世界里,在凌乱内脏的温热,腹腔里的淤血,以及失去了猫的意识的巨大、慵懒的魂灵的陶醉之中,幻化出一个又一个完整的物像:现在正垂挂在体侧的肝脏,变成了柔软的半岛;被挤碎了的心脏,成为小小的太阳;被拉拽出来、勾勒出松弛圆圈的小肠,形似白色的环礁;腹腔中的积血,则变为热带温乎乎的海洋。此时的猫,因为死亡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龙二泰然自若地站起身来,是的,他已经是大家所殷切盼望和热爱的人了。(100)

  龙二痛切地思辨着陆地生活的触感。今年五月,他就要三十四岁了。他必须舍弃过于漫长梦想。他必须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为他而特定的光荣。(109)

  渐渐地,龙二沾染上了可恶的陆地日常生活的气味,家庭的气味,邻里近所的气味,和平的气味,烧鱼时的气味,寒暄的气味,总是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诸多家具的气味,家庭收支账的气味,周末旅行的气味……陆地上的人们或多或少粘附在身上的这些尸臭。(132)

  听着叙说的过程中,大家都止住了欢笑,那是因为渐渐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从中感觉到了自己那共同的梦幻的归宿,以及令人厌恶的未来。或许,这个世界最终什么事也不会发生!(133)

  每个人都开始觉悟到了外部社会、虚构社会的殷勤和温暖的爱护,最重要的是,确实感受到受到了敌人的呵护。

  在我们的一生中,失去这次机会,就将不可能再用偷盗和杀人等行为来证明人类的自由。我们将会在敷衍了事和奉承话、背地里说坏话和服从、妥协和恐怖之中,畏首畏尾地虚度光阴,同时,留心着街坊四邻的动静,打发着如同老鼠般的一生。(164)

  少年们发现如此隐秘的藏身之处并据为己有,使得龙二对他们这种年龄独特的能力惊讶不已,尽管他本人年幼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174)

  由于深深的倦怠,他再度稍稍醒悟到那个放弃了的东西的巨大。(177)

  正如谁都知道的那样,光荣的味道是苦的。(179)

  《午后曳航》读后感(五):死亡是与生俱来的,光荣也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

  这样好像洗脑一样的强劲感受,至今仍不能解脱。北京鲜少这样的雨,雷霆之势的震撼与勇气,落实到冒雨冲到图书馆的我,或者之于偌大的图书馆一隅所在的小小的一个我,则是外面震慑的声音,我无法探究这样的声音如何产生,看着反射出自己的脸,就好像在游泳馆中抬头看摇曳的水光一样,眩晕的美感,声音也是如泳池中的,冲天的搏水的声音,却并没有借助任何机械的力,纯粹的人类手臂搏水的声音,原始而生动,简简单单读一本书突然变得惊心动魄起来。

  竟然颇有点三岛由纪夫在《午后曳航》中描述的那种压倒的澎湃的情感,有关死亡,有关爱情,有关光荣。他有男人的极致,她有女人的极致,他来自世界的一端,她来自世界的另一端,他们相会在世界中的这一点,因为死亡而沉溺世人永远无法窥见的人世谷底。

  若是换上村上春树的青春的说法,大概就是他是她百分百的男孩,她是他百分百的女孩吧。

  死亡是与生俱来的,光荣也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

  在颠覆了人类所有正常的价值标准后,我突然发现生命依旧是如常的,无法避免的蝇营狗苟,然而思想却好像经历了一场急速的下坠,被少年们活体解剖的野猫,和加勒比海盗中跳动的Davy Jones的心都是相同的,鲜活的跳动着的,赤裸的形态展现在人世,是我们最初的最终的勇猛

  《午后曳航》读后感(六):我惧怕读懂一本书

  我曾经在学校图书馆做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者,每当徜徉在一排排的书架之间时,我仿佛沉没深海,灭顶的窒息感扑面而来。不得不承认,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而知识却任我们皓首穷经也汲取不尽,我相信每个爱书之人都是贪婪的,想在有生之年阅尽万千书卷,想追溯过去穷究未来,想仰观宇宙,想洞察人心。然而,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未知终究是痴人说梦,于是,我们怀着一颗卑微的心谦卑地活在这世上,不求学富五车,但求拥有一颗有质量的心。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自问:文学是什么?文学何用?尽管许多文人大家已对此做过解答,但我仍坚定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大一到现在的大二,我在文学的丛林里谨小慎微的行走着,渐渐的,仿佛嗅出了点味道。以前因为读不懂一本书不能与作者对话而心生焦虑,现在因为读懂一本书听到作者的私语而兴奋中夹杂着些许恐惧。兴奋,相信每个爱书之人都曾体味过,如同遇见知音,带着小小的自豪。而恐惧,大部分是针对描绘人性黑暗面的书而言,假使读完之后听到了作者或书中人物的私语,那么证明你的心里也存在着这么一个阴暗角落,它躲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散发着潮乎乎的气息,滋长着阴暗的霉菌。我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一系列小说,其中《午后曳航》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小男孩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占有欲、毁灭欲,人心是复杂的,我得以在主人公身上窥见自己人性的冰山一角。

  本来是想写一篇规范的书评,最后却发现自己扯远了,也罢,好小说总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假使我们因为读了一本小说而陷入书中描绘的场景,这固然不错,然而于我来说,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让读过它的人通过它以一斑窥全豹,走出小世界,入乎其外,这是我所欣赏的。

  《午后曳航》读后感(七):日本人你们能放过虐猫跟恋母这两个话题么?

  撇开民族仇恨不说,我喜欢日本文化,长期试图以自己的认识及亲身经历向身边的人传播日本文化中的优点。但看到一半时就有点忍不住了,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日本小说里,不管是村上春树、道尾秀介还是三岛由纪夫,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虐猫和恋母的情结。这实在让我觉得无语,日本作家都有这种扭曲的倾向?

  不过论文字功力,确实不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塑造出的房子、登和龙二三个角色有血有肉,特别是龙二,对蔚蓝大海的描绘以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光荣与死亡的幻想,相信融进了不少三岛由纪夫本人的情感。

  看完全文后又去了解了三岛的生平,才知道他写出这样的文字实非偶然。三岛这曲折、纠结、偏激的人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对于我来说,我想这就是阅读的乐趣,自己的人生该如何经历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能不断地从许多生活到极致的前人身上慢慢理解人生。

  《午后曳航》读后感(八):极致的美艳

  之所以给8分,是因为6分显得过于刻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写出这样美得让人窒息的文字,又是怎样的人才编出同样让人窒息的故事。我后悔,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中选中了它。像王磊说过的,不要轻易尝试,因为尝试是不可逆的;我好想忘记这个故事。那文字,就像滴血的艳丽的玫瑰,一字一句,如同用绣花针在心上慢慢精雕细琢;通篇如此,不嫌厌倦。由此构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以至于用生命去守护这个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唯美。从这薄薄的一册文字中便可想象吧,那样热爱完美的作者怎么可能接受生命的衰落,在最极致的年龄,用最绽放的方式,画下了生命的句号。一直为我所热爱的生活热血着,而所谓生活。在他眼里都太过肮脏和庸俗了吧。这样的生命,就像是在展览馆中展览着的艺术品,和世界之间隔着一层玻璃,除了摇头唏嘘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午后曳航》读后感(九):他用以自飨的精神世界虽然有血有死,但虚伪和矫饰才是丑恶

  浙江文艺版许金龙翻译的版本,最后的《三岛由纪夫美学的形成和变异——代译后记》写的真是让我无力吐槽。

  人类的丑陋,人间的脏,连死生的庄严也不能让其干净一些。三岛不过是想要漂漂亮亮去死的少年,对活着的凡俗乐趣毫无兴致的少年。

  他跟你,或你们,不一样,所以就错了吗?

  1性倒错:译者自以为是地分析作者女性亲属多从而造成同性恋,同性恋是否可以完全排除先天因素而被后天所影响暂且不讨论、影响的机制暂且不讨论,单是性倒错这个充满无知和自大的蔑称,就令人不屑。

  2三岛不会游泳,大海情节是叶公好龙:我有朋友是海军,并且不会游泳。“倘若三岛能够学会游泳从而自由驾驭大海,那么在三岛心目中,大海必然会失去神秘、恐怖和力度等美学上的意义。”我本人会游泳,于是我就可以“自由驾驭大海”了吗?在以海为生的人眼里,大海便不神秘也不严厉了吗?恐怕对大概充满崇拜和敬畏的,正是海上的人吧。

  “不顾历史和社会的真实而只从美学角度诠释问题;装腔作势、故作姿态…”一个作家有其极个性的文风不对吗,是不是只有反应民情世俗的或者某某阶级腐败冷漠的作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3“此外,在他的诸多作品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赤裸裸的攻击性描写,特别是色情施虐狂的描述更惹人注目。在三岛看来,受虐更是本原性的东西,而施虐则通过与受虐对象的感情移入而得以成立。”这段表述后,译者没有更多解释,其心理便是想要让多数对此反感不解的读者产生自然而然的批判意识。实在是强盗之举。

  4“…转向所谓的自我陶醉。于是,这位作家便拉开架势进行这种转化,同时令人眼花缭乱地做了一通真真假假的姿态以后,也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译者全文充满鄙视的情绪,没有实在证据的情况下,使用鄙夷的色彩遣词用句,令人失望。

  无论你喜欢三岛与否,他作为一个人,过了一个十分不幸福的人生,他努力健身、他爱美男,为何在你这里只是“真真假假的姿态”,为何是个可耻的所谓“倒错”,你不认识的字就不是字吗?

  5对于三岛的右翼倾向,对战争的英雄主义情怀,我觉得这个要看个人好恶。杀伐一定是恶么,和平下的生活一定是岁月静好的么?作为译者,没有权利替读者做判断。不要说“你可以不同意啊”,但这篇文章是写在书本里而不是网络上的,我们读后只有接受而无从反驳。

  6“毋庸置疑,他的这种美学观显然是反社会反理性的,同时也是逆社会潮流和历史潮流的。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他本人这种美学观所导致的自我毁灭都只能是一个必然。”

  这是红领巾写的吗?

  “毋庸置疑”、“显然”,如此多重的强调之下你讲的就必是真理了吗,你是上帝吗?

  “逆历史潮流”,所以历史潮流本来是走向和平的吗?

  “反理性”何为理性?经验主义、以合理性为追求的是工具理性,是真正理性的反面。

  理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社会是无数自我碰撞胶着。所以别说他的性取向和死亡美学是“反理性”,也别说他的自我“徘徊于主流之外”。

  另外,许先生说三岛向恶。

  三岛崇拜强大,蔑视软弱卑下(的人格),这与真正的恶——恃强凌弱是不同的,真正的恶人只知道顺着本能欺压掠夺弱小,而三岛本身就是弱小,他一生都在鼓励自己反抗和“变身”、他从未单纯伤害弱者。《午后曳航》中,他是那个故作无情杀猫的叛逆期少年,同时也是那个被世界和命运彻底辜负了、最后被年少的自己(更残忍的自己)杀死的男人。三岛是撒旦本身(恶的概念是抽离的,是决绝的美学),三岛也是接受死亡、为生存而自卑的人类。

  这一切都是他用以自飨的精神世界,他杀死的,只是自己。

  人类的丑陋,人间的脏,连死生的庄严也不能让其干净一些。三岛不过是想要漂漂亮亮去死的少年,对活着的凡俗乐趣毫无兴致的少年。

  他跟你,或你们,不一样,所以就错了吗?

  三岛所匮乏的同情心和浪漫的爱,难道不是孤独背后绝对利己主义的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吗?深刻的孤独之下,如杰克伦敦一人在极光下的荒漠、如但丁孑孑行走于地狱火光滔天处…同情与爱何在?如何靠得住?

  人生来孤独,歌颂爱,渴望陪伴,而我的内心始终明白,宇宙真理、神的真理,不一定是要我们离苦得乐。

  《午后曳航》读后感(十):航海迷失

  不得不承认三岛对语言刻画的精妙之美,我想这就是封面上印着“旷世鬼才”的原因。书中对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描写都会让人产生微妙的感觉。三岛对大海似乎有一种令人惊异的过分执拗,对大海描写的赞美倾向,汹涌的大海象征着力量,但好像是由于童年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日本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民族。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及教育就可以看出,而这往往则反射在少年成长的方面。他们可以有残虐,粗暴,杀戮,有忧郁,阴翳,也可以有明朗的小清新。真的让人难以想象并且难以理解,这些十三四岁少年的思考方式及内容与中国少年相比简直让人跌破眼镜。不明白这是日本生存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的,还是教育方式或者家庭因素导致的。

  就拿书中的这个偷窥少年来说,他的心理变动及想法时常很怪异,比如进行压制心理情绪的变化的训练。而这群少年所成立的小组进行杀猫的残虐行为,以及对“父亲”话题的探讨之深沉同样令人震惊。最后首领所说的“十四岁以下不受制裁”的观念,忽然让我想起了《告白》中的那些犯罪少年,他们好像同样认为杀戮可以打破生命本身的虚无。那么,是不是应该说是日本的法律为他们提供了这样肆无忌惮的条件,并使他们相信这样做是毫无过错的。联系到中国的一些青少年刑事案件,我想,这样的事情是应该被民族及个人反思的。

  故事的结局愈发体现出三岛对于大海的痴迷与热爱,水手对人生的迷茫与彷徨。少年的成长也逐渐在大海中摇曳迷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午后曳航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