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哲学的故事》是一本由维尔·杜兰特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哲学家之死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以至于读罢快要爱上本书的作者维尔•杜兰特。作者具有真正的学者风范,按时间线索从苏格拉底说起,认真介绍了多位哲学家的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内容,并依据哲学家的性格及生活遭遇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每章后面都有对该章介绍的哲学家的客观评价,包括优点和历史突破,以及缺点不足,但不会全部否定,而是以包容理解的方式理性评价。这点最使我感动,哲学教给我们的正是思考的方式,不偏颇而又开放包容。如果多元的社会使我们开始懂得质疑,那么,哲学需要我们去观察,“哲学的目的就是要从多样性中看出统一性”,而这些,需要真正的智者胸怀。
书名与其叫做《哲学的故事》,还不如说更像是哲学家的故事,杜兰特所叙述的哲学家生平大多坎坷波折,而我发现其中一些哲学家的死亡也极富戏剧性和悲凉意味,在这里选取出来,简要记述。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任雅典革命派的精神领袖,当革命爆发时,对立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而民主派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时,苏格拉底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他被判处饮鸩死刑,并不屑于继续上诉。
苏格拉底喝下毒酒,身体逐渐变凉,最后,他对在狱中陪伴他的朋友克里托说:“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你能替我还清这笔债吗?”这句话成了苏格拉底的临终遗言。
柏拉图
柏拉图的晚年过得很快乐,他在自己的学园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并时不时给学生们举办讲座,布置需要研究的课题。有个学生结婚时邀请柏拉图参加喜宴,八十岁高龄的哲学家如约而至。在宴会狂欢的中途,柏拉图退到了安静的角落,想坐在一把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宴会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结束,疲倦的狂欢者走过来想唤醒他,才发现他已安详地辞别了人世。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23年,由于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雅典城陷入了动乱之中。亚里士多德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发现自己注定要被公审,于是明智地选择离开雅典。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亚里士多德就病倒了,不久在孤苦的自我流放中离开了人世。据第欧根尼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感到一切都背离了他,内心无比的痛苦和绝望,喝下了大量的毒酒自杀而死。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晚年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1626年,他从伦敦去海格特,一路上思考着怎样用雪防止肉类腐败。他停在路边买了一只鸡,杀死后用雪把它填满。在做这个试验时,他感到十分寒冷和虚弱。培根发现自己已经病得不能骑马回城了,就叫人把他送到附近朋友家。他一到那里就卧床不起。但培根没有消极地等待死亡,他愉快地写道:“这次实验非常成功。”这是培根生命中最后一次实验。
叔本华
叔本华一生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和他的哲学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在晚年时情况稍有好转,叔本华终于享受到了他应有的名誉,许多评论家写信赞美他,人们从各地赶来庆祝他的寿辰。而这一切来得有点晚,叔本华只品尝了两年荣誉的滋味。1860年9月21日,他独自一人坐着吃早餐。一小时之后,房东太太发现他仍坐在桌旁,但已经悄然辞世。
最后我想以本书作者维尔•杜兰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L.
2013.12.22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第一版错别字就是多呀。。。。而且排版有问题。。字间距也时常出错
本人是哲学初学者,看这本书的介绍就买了。其实书的内容虽然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而且我估计原文可能还挺好。。但是这本书有很多错别字!!!!我细细数来。。买过这本书的人也来看看。。
例如:(页数,行数):有误处
1,(7,7):“在同时存在着一于种信仰的地方”。恕我才疏学浅。没看明白。初步估计“一于”为“多”。
2,(30,10):“难道我们不像渴望让最优秀的人来统治吗?”病句。
3,(54,17):“孩子的性别取决于哪是侧的睾丸提供了精子”中“是”字多余
4,(75,倒数第二行):“使整个基督教世界为止震惊和激动”中“为止”应为“为之”。。囧,估计这个人用的是搜狗输入法
5,(87,9):“心得科学”应为“新的科学”
6,(88,2):“乌基亚维里” 为“马基雅维利”。。不过好像乌基亚维利也行。。
7,(90,倒数第十行):“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证了两于年”中“于”为“千”。。囧,估计这个人用的是五笔
8:,(118,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儿何学”为“几何学”
9:,(119,8)):“儿何学”为“几何学”
11,(132,倒数第11行):标点错误,“、,”多了一个“、”
12,(163,倒数第4行):“被一只狮于吃掉”中“于”应为“子”
13:,(175,第三段倒数第三行):“卢与梭在划时代。。。”中多了“与”字
14,(185,8):“这---从目的与美的联系人手”中“人”应为“入”
15:(189,倒数第二行):“心灵不是一张被动的自纸”中“自”应为“白”
16:(228,倒数第5行):“知道今天”应为“直到今天”。。又变回打拼音的了
17:(240,倒数第13行):“通过暴力占领弱小民族的领上”中“上”应为“土”。。这是打五笔的错
18:(270,倒数第3行):“艺术间题”为“艺术问题”
19:(296,5):“而在于能否在内心构造书一个能够表现对象的形象”中“书”应为“出”。
这是我初看此书记录下的错误。我是一个蛋疼的人。。只是希望出版社能尊重每一本书而已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三):以敬畏的心情等待康德的到来
这本由美国哲学教授杜兰特(Will James Durant, 1885-1981)撰写的《哲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hilosophy),其更为确切的书名,我认为,似乎应该叫《哲学家的故事》。这不仅因为全书的章节安排完全以哲学家为线索,而且作者也比较强调每位哲学家的家庭、生平、情感、境遇对其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这种写作视角暗示了作者的观点: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也是其人生经历的产物。
有关书名的小小争议,并没有减弱我对于此书的喜爱。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应是其流畅的语言、活泼的文风;有时,甚至能发现调侃和幽默。这当然也要感谢翻译者肖遥,并最终归功于曾获“普利策奖”的作者(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 in 1968)。
从此书的渊源来看,《哲学的故事》先是作为写给工人阶层的系列普及读物(被称为“小蓝书系列”[Little Blue Books],我猜测,意为:针对蓝领阶层)出版的,因广受欢迎,多次再版,最终集结成册,成为精装本。这就解释了这本书为什么通俗易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哲学故事,也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蓝领工人看到的。
既然属于通俗读物,挑选出几个重点哲学家进行重点介绍,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此书的系统性缺乏、深度不够之类的批评,也就显得文不对题了。
全书按顺序介绍了17位哲学家: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培根(Francis Bacon)、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伏尔泰(Voltaire)、卢梭(Rousseau)、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尔(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柏格森(Henri Bergson)、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罗素(Bertrand Russell)、桑特亚那(George Santayana)、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其中,卢梭及黑格尔没有单独成章,而是夹在其他哲学家的介绍之中。对于这种安排,我略感不爽:因为既然总体结构是每位哲学家占据一章,为什么偏偏卢梭及黑格尔没有受到平等对待呢?
对于此书的最好阅读方式,我觉得应该是把它视为一本西方哲学的导读书,因为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书中也提到每个被介绍的哲学家的主要著作。如需深入研究或衍生阅读,《哲学的故事》提供了一条线索。
说实话,我阅读此书的场所,大多为“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第三上”,这是轻松阅读的证明之一。如果套用现在流行的取名方法,那么《哲学的故事》就可题为《原来这也是西方哲学史》,或者《别笑,我也是西方哲学史》。
其实,本书的作者杜兰特教授并不仅仅会写通俗哲学,他的成名作是《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遑遑11大卷,据说花了40年的时间才完成,被誉为“旷世巨著”,并因此赢得“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若要衍生阅读至此,这个衍生程度就非同寻常了。
至于我的衍生方向,先衍生到康德的“三大批判”吧——书已订好,心里怕怕。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四):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美】维尔杜兰特
说起维尔杜兰特这位美国著名学者,更多人知道的是那部耗费他五十年时间写就的旷世代表作《世界文明史》。共十一卷的这部皇皇巨作,是维尔杜兰特和他的夫人共同执笔创作的。十一卷是什么概念呀,保守估计,没三五年是消化不了的,但这般博学的学者的作品不读又甚是可惜,于是我退而求其次,先读他这本晚年创作,风头却不失前者的《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写作方式与之前读过的好几本哲学普及物的最大的不同,是作者对哲学家的生平故事介绍地更为详尽,这当然是有好处的,一来是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位哲学家一生的经历,二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哲学家在某个阶段所提出的某个哲学观点,无论再怎么超越当代人的思维,哲学家始终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会受到成长环境影响的实实在在的人。不仅他所在的时代背影会影响到他,他所阅读的书籍,所信仰的宗教,通通都会印刻在他的哲学观点中。说到这里,不得不赞,本书名起得非常到位,既是哲学家的故事,又是哲学观点的故事。
在介绍每个哲学史上的大腕的同时,作者也就该位大师所提出的最别开生命,最星光耀眼的哲学观点浅显又生动地罗列出来讲解,而且,他又不时插入几句个人的评述。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普通读者对哲学了解尚浅,未有能力看到该位大师观点的过失,毕竟他们有的是相隔如今千多人的人物,当时的世界与现在的世界差异自然不在话下,而又经过多年的学说发展,有些明显犯下逻辑错误或者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观点,如果没有作者的指南针,普通读者自然很可能误收信息,扰乱视听。所以作者的这些评语,实际更像是放风筝者手中紧握的那个线头,及时将我们从误区里头拽回来。
另外,作者还会在介绍完一位哲学大师之后,来一篇小结论,或者小评论,全面地从古今两个方面,从正确与错误方面,以及创新与影响方面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更生活的哲学家以其思想的概念。
虽说是不同时代的多位哲学大师的故事分章节而写作,可是作者还是非常注重连贯性(而实际上哲学思想也确实就是在推翻前人,建立反观点,再被后人推翻……如此循环中),时不时会在不同的章节里提出与之观点相左或相似的大师的名字,也是温故而知新又加强了理解。
读哲学书,会有一个比较痛苦的问题,就是它们都是纯纯的干货,读上一两句就需要读者停下来细细咀嚼,起码消化了字面上的意思方能继续阅读,否则就是雾里看花,迷迷糊糊。专门阐述某个哲学问题的作品,我是未到火候阅读的,之前好几本叔本华都未能读完就放弃了。至今为止都是选择综合介绍西方哲学史的书籍,陆陆续续读下来也已经好几本,一本比一本醇一些,一本比一本深入一点,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由于本身水平太低,吃点专业人士的消化物,对自己的胃是起到保护作用,也助自己的吸收。我曾专门记下某个学派的某些代表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可是实际上你会发现,由于涉猎不深,理解不透彻,压根是记不牢的。但通过同个主题多部作品的阅读,倒是真的能越来越多地记住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对他的哲学观点也能略知一二。
因为这是大师级的作品,又因为我是门外汉,虽然本来曾斗胆地想粗略写一下我所消化了本书的简单大纲,想着三五千字应该可以挑战一下,但实际上,当我昨晚列写提纲后我就打退堂鼓了,一来我想不下万字是写不出个门面,二来我发现我自己列出来的几个题目,本身都没有理解通透,所以我就只是推荐一下这本干货哲学书,下面以我抄写下来的精彩语句作为结尾:
2:我们需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观点”看待那些似乎永恒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以微笑来面对命运,甚至泰然地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各自的欲望,互相配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准则。
60:“情感本书无所谓好坏”,要看他所起的作用是否适度,或者说是否有节制。情感既是罪恶的根源,也是美德的根源。
73:(伊壁鸠鲁)告诫世人,不要让快乐和激动去骚扰灵魂,而要让快乐使灵魂得到安宁。
9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根源,犹如每中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不寻常之处就是他消化食物的方式。
194:(黑格尔)在一切关系中,最普遍的是“对立”。时尚的所有观念和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对立面,然后与对立面统一,行成更高级的整体。
211: (叔本华)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望,而欲望总是大于能力,一个欲望满足后,随之而来的是十个未能满足的欲望。欲望是无穷的,满足确是有限的。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五):从容、稳重的光彩!
这是一部哲学入门书,但却不能等同于是一本通俗读物,里面仍然有大量专业名词,真正读懂并且喜欢这本书的人我想应该是那些在别的学科领域有学习积累并且模糊知道其中一些哲学名词的人。豆瓣给分很高而评论很短的矛盾现象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偶就是这样的人呢!
这本书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是它很人性化:从哲学家的角度理解哲学,哲学便不再是一些让人“高山仰止,越仰越止”的名词了!而是有了血肉,有了冷暖,能进入到我们今天被外界催逼的发贤紧的生活当中!我喜欢克罗齐,他的生活经历消解了我对哲学家非常态生活的印象,不再让我一想到哲学家就只记得那个永远在下午准时出去散步的康德!还有那个永远在枕头下放把手枪的谁谁谁!还有那个发疯的谁谁谁!
最喜欢的是书中的文笔,就像作者评价柏格森所说的那样:“读柏格森的作品,最先打动人们的是他的风格:流光溢彩,却没有尼采那种乖戾的激情,那是一种从容、稳重的光彩,仿佛作者在继承法国散文明快的优良传统。”作者给我们的印象何尝不是如此!当然肖遥翻译的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