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10篇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是一本由[日] 岩崎夏海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一):校园、治愈&管理

  首先声明的是,我坚决不认同将这本书归类为轻小说的范畴,虽然披着一件相当轻小说的外衣,而且也成功被改拍成了动漫,但是,至少从行文风格上来看,我坚决不认同这是一部轻小说!!甚至于我不禁怀疑,这部书是否能算得上是一本出色的小说。

  就小说这个范畴来看,作为第三人称小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叙述语言过多,纯粹是作者在讲故事。我对轻小说,乃至小说的个人看法是,尽量要跳脱作者跳出来讲故事的范畴。就算是第一人称的小说中,所谓的这个“我”也并非作者,而是作者所创造出的一个人物。至于第三人称的小说中,特别是在轻小说中,故事的推动所应该依靠的是人物的推动,说到底应该落实到人物的言行之中,作者只是作为一个万能视角的旁观者来叙述人物的言行而已,并不干涉其中。而这本小说,叙述语言实在是太多了,相较而言,对话不仅少,而且感觉很乏力,很薄弱,人物形象也是相当的脆弱,几乎所有人物都是如此的白。

  故事节奏也偏快,或者说快得超出了个人的理解,往往数句话便是一个转场,两行字就是一个桥段。可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故事大纲。如果用轻小说的形式加以展现的话,完全不是薄薄一本就可以展现的。

  这里我们借一部动漫进行逆推算,2006年的动漫《黑血兄弟》根据同名轻小说改编,总共是12集,故事内容涵盖小说的1~4卷,字数在四十余万字左右。而本书所改编的片长为10集,以此逆推,在不考虑节奏的情况下大概也可以整理出三十余万字的小说来,相当于本书容量(11万字)的三倍。

  所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反不若说是一个故事提纲。所以它是否能算得上是一本出色的小说,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故事,如果要给这个故事拟定关键词的话,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敲定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校园

  呃,这个就不用详说了吧!!说白了就是本故事的环境设定,相当有日本特色的校园生活,从社团活动到高中棒球文化,无一处不体现着校园风(单看封面就知道了)

  二、治愈

  毋庸置疑,很传统的治愈系套路,貌似这类校园风最多的两个范畴就是“纯爱和治愈”,有时候两者还互相兼容。本书的故事其实也算挺治愈的,个人的治愈(南、加地、文乃、佑之助等)和团队的治愈(整个程高棒球队)相结合(不剧透哦亲~)。

  以上两点,不过书籍表现力度还是略逊,也许是受叙述限制,感染力略显缺乏。所以单就以上两点而言,本书至多至多也就三星,第四星送给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极为关键的形容词。

  三、管理(或可称之为哲理

  如果说编故事是加工食材,那么,将管理学原理这种极难入口的食材加工为一个治愈的校园故事可为相当不易事情强烈推荐将本书作为学管理的入门第一书,甚至于对于一些并非立志于这一方面人才,本书所传达的管理学理念似乎也足以受用。

  综上所述,如果看本书的时候,注重点放在前两个关键词上,那么强烈建议看完后还是看一下同名动漫来得好;如果放在第三个关键词上,有兴趣的话,想必是不会介意去翻译下彼得杜拉克的原著的!!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二):一本现代社会的成人童话

  之前听说了它的畅销,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一本,读完之后感觉文章内容一般,但是有一种气质在里面,所幸又买了一本收藏。我不知道它的畅销是不是由于它的气质,但如果要把这本书分类,千万不要分到管理或者励志版块,最适合它的,是枕边书。

  就我而言,书里面的管理学知识空泛而牵强,如果想学管理,就去翻阅专业书籍,干嘛要牵强附会的读一本小说;而且书中的管理学原理需要一个极度纯净的生产环境,对于现在的社会情况,是不允许的。

  这本书是一本现代社会的成人童话,从童话的意义上来说,这是积极的、能感动人的、成功的作品

  管理者一定要具备的资质是正直的品格。

  这句话是一切童话的开始。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现实,因而变得忘不了现实,但是人的信仰有限的,久而久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正直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就为新的规则搦出了位置。我们抛弃了正直,正直也抛弃了我们——为了延续道德我们选择了宗教,为了延续正直,也许我们不得不生产一个个美丽的童话。而《如果杜拉》是这些通话中最美、最单纯的。故事很简单,一个人依靠努力与一点点魔法走向成功,但是这个魔法不再是机会、不再是贵人、不再是感情,而是科学。我们崇尚成功,但是我们认识到的成功总是伴随着小小的运气,但即使是很小很小的运气要素也会让我们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出一个冠冕堂皇借口。小南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没有退路的信仰,一旦我们相信了,我们就只能为我们的不成功总结出唯一的理由——我们没有努力、我们并不正直、我们方法不对

  读书往往并不是为了了解一样事物,而是为了酝酿一种感情。就像我们读诗词散文,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体会。《如果杜拉》作为枕边书的意义在于,当你在现实中挣扎疲惫的时候,翻一翻手边这本薄薄的册子,你会知道在遥远的岛国的某一个角落,一个女高中生用她的正直与努力,完成了她的目标,如果你真的相信川岛南和那一支棒球队,那你生命中那些纯粹的东西,又会璀璨而明亮

  不要轻易否定童话,否则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你的纯粹。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三):混搭青春,管理也卖萌

  当身着日本高中女生制服的川岛南遇见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除了一支意气风发打进“甲子园”的棒球队,还有一本管理学“萌”物《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以下简称《如果德鲁克》)——看封面是轻小说;看书名是管理类专业书籍;看内容是可以作为管理学经典案例的青春小说。日本人把他们最擅长的青春励志题材和晦涩专业的管理学来了个完美结合,一年内销量就达240万册。

  在中国,读者对这本书的期望似乎更高,“如果南勇读了这本《如果德鲁克》, 他能带着国足打进世界杯吗? 如果铁道部读了《如果德鲁克》, 动车能撞吗?如果红十字会读了《如果德鲁克》, 郭美美能跳出来吗?”

  卖的就是混搭

  不仅书名拗口,就连书店都不知道该怎么上架这本书。这本书的同名中文译本,在京东网图书频道归类是“国外青春小说”,而在当当网的财经类别才能找到。

  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的双重身份正是《如果德鲁克》的最好卖点:想看青春小说的,可以得到感动;想学习管理学的,可以获得启发。尽管在日本书店里,它也被摆在小说、体育、管理等类别处,“但首先肯定都是最好的位置。”码位的混乱丝毫不影响这本书非知名作者写的神奇小说的市场:创下每5秒钟卖出一本的出版奇迹,上市一年就卖出了240万册,同年内还有同名动画片和真人电影上映。

  加藤嘉一一直关注这本书的影响,“读者群刚开始是搞管理的人,后来影响到大学生、高中生,继而运动员和政府官员也拿起了这本书……而且读者的男女比例差不多,不到一年销量就有200多万,也证明了那句话:哪里有人哪里就有管理。”

  本身已是小有名气作家的他把这本书的成功归为“青春+管理”的创新。在《如果德鲁克》之前,加藤看过德鲁克的专著,巧合的是,和本书同属一个日本出版社,“这本书之后,德鲁克的大部头管理书开始大卖,都达到100万了。通过这本书重新挖掘了德鲁克,某种意义上,这本更加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书重新挖掘了德鲁克的价值,使他从小众走入大众。挺棒的!”

  恰恰因为故事很简单

  受好朋友的委托,川岛南成为了高中棒球部经理,然而球队不仅士气低落,而且队员之间矛盾重重。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经理,她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店员推荐给她德鲁克著的《管理学的基础与原理(精华版)》。这本教企业家如何经营管理的书,根本没有川岛南想要的如何成为棒球部经理的内容。起初的失望过后,她在读书中学到了很多意想之外的知识:什么是经理的本质,什么是组织的构成,以及营销与创新的重要性等等。这些东西应用到学校的棒球队训练管理中,从而在高中棒球部掀起了一股新风,也实现了打进“甲子园”的棒球梦想

  这个简单的故事却令著名时评人加藤嘉一看了20遍之多,随即他毛遂自荐成为了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故事本身没什么特别,正因为普通才觉得感人励志,故事太特别反而没有这样的效果。”

  仅仅感人显然是不够的。口味日益挑剔的读者们,岂会那么容易被一味充斥着荷尔蒙气息、只知高歌猛进励志故事牵着鼻子走?当有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指引,这本书才有了那么点生产力。

  管理的要义在于创造顾客,高中棒球队的顾客其实是父母和学校的感动,如此,棒球便与管理学嫁接成功。川岛南和德鲁克之间不是刻板的对话,而是很柔和地推进,“每当我以为该讲的理论到头了,或者说故事该进入尾声之时,它还会将更深一层的德鲁克理论抛出,引领读者跟随着情节进一步深入德鲁克的思想精髓。”

  加藤对《如果德鲁克》在中国的读者很有信心,“中国的棒球文化不太深远,这本书在中国刚开始的认知也许非常困难,但整个故事很符合东方人的思维。在复杂的国情中,老百姓陷入犬儒和浮躁,国人需要感人的故事,也需要管用的知识。该书恰恰弥补了国人民心理发展心态上的空白。”

  (本文转自《精品购物指南》)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四):我们的生活需不需要管理

  读这本书是冲着管理学的书去的,对这种书一直很矛盾,就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情节一般吧,描写也不是那么细致,大概说的是一个姑娘闺蜜所托做了高中棒球队的经理。她为了帮自己的闺蜜战胜病魔,想要好好管理球队,将这个默默无闻的球队打入甲子园。结局是球队进入了甲子园,可惜她的朋友去世了。

  说实话看完了还是挺感动的,因为本来就没预期多好。

  可以说这种书这是在名著的简化版上穿上一件马甲。那么在管理学上有什么特色呢?我读完认识到了一个组织要有自己的目标,一个可以说是中级的目标,不同于某项指标某次成果,他是组织长期的目标,需要所有人团结合力去争取。其他云云就没怎么记得了。只是最后一个问题让我很疑惑,作为一个经理人,组织的结果过程哪个更重要?

  有时候这也是我们在把自己当做一个组织并作为其经理人时值得思考的事。

  还是那句话,要更了解管理学,还是把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再看看吧。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五):所有社团管理者都应该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不敢说熟读过德鲁克的著作,但对于德鲁克的很多经典理论还是略知一二的,但在生活中,应用的还是较少。这本书将德鲁克的《管理》一书的某些经典段落融会贯通于小说的情节中,当棒球队女经理在经营棒球队遇到困惑时,总能在书里找到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是经过她比较思考得出的。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很神奇在于,每当我以为该讲的理论到头了,或者说故事该进入尾声之时,它还会将更深一层的德鲁克理论抛出,引领读者跟随着情节进一步深入德鲁克的思想精髓。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神奇也在于,德鲁克的思想一般作用于企业和组织,对于棒球队这种非营利性的组织,其实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做过社团或学生会等学生干部一定感同身受,学生工作之所以难做,主要在于没有条款制约,全凭兴趣和责任,其中责任恐怕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本书巧妙的应用了德鲁克的思想,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经营的有理有条,用了一些方法使队员都积极参加训练,形成良性循环。很多方法,对于我们的社团而言,都是普遍适用的。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神奇还在于,这是一本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而且只读一遍还不够,要读许多遍,甚至做笔记去寻找章节组织的逻辑。在书中摘抄德鲁克《管理》原文的部分,甚至要反复咀嚼,用心思考。然后感叹于作者的奇妙构思,感叹于德鲁克大师的智慧。文中某些情节,甚至会让人激动得想要流泪,这不是煽情,不是入戏,而是切切实实地经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的感动。

  美中不足的是,该书沿用了日本动漫那种煽情的气息,译者也是个很牛的日本人加藤嘉一,所以在读前两章节时,一看到主人翁哭哭泣泣的样子,不免让读者有点发麻,但是请一定要挺过去,因为这些感动眼泪的后面,还有更精彩的篇章,绝不容错过!

  下面是豆瓣对这本书的简介,以供参考。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六):note,看着玩还挺有意思的,短小精悍。

  1,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

  1.1, 任务

  1.1.1, 实现组织使命

  1.1.2, 工作有效率,员工有成就

  1.1.3, 社会贡献

  1.2, 任务

  1.3, 企业的业务是什么?

  1.4, 企业的顾客是谁?

  1.4.1, 现实情况

  1.4.2, 需求

  1.4.3, 价值观

  1.5, 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1.6, 营销

  1.6.1, 顾客角度

  1.7, 明确绩效考核

  1.8, 发挥人的优势

  1.8.1, 充分沟通

  1.8.2, 找出优势

  1.8.3, 匹配相应职责

  1.8.4, 实现其内心希望的价值

  1.8.5, 信息回馈和分享

  1.9, 创新

  1.9.1, 价值创新

  1.9.2, 由企业外部引发

  1.9.3, 假设现在的东西都老了

  1.10, 组织规模

  1.10.1, 不是越大越好

  1.10.2, 适当

  1.10.3, 行动受限就大了

  1.11, 社会贡献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七):管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昨天在加藤嘉一的微博上看到,他正在做“感动人心的管理学”系列讲座,才知道他今年翻译了这本书——《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随即在卓越上买下,晚上送到,今早读完。读到最后,我无法不感动——这是一本相当好看的管理学小说,强烈推荐给朋友们。我先说说“好看”,再说说“管理学”。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nklevin

  作者博客:http://prepare.blogbus.com/

  ————————————————————————————————————————

  《如果德鲁克》一书,是“2010年日本最大畅销书”,畅销到什么程度呢?日本只有1亿2千万的人口,这本书的销量超过了240万,也就是说,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此书,简直吓死人!可见它不难读,可见它好看。这本书今年在日本被翻拍成了动画片、电影,你很难想象,一本管理学的小书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看起来,全民都在学管理,都在学德鲁克。这真是令人感佩!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管理学博士和德鲁克研究者,我很难想象,作者能够用如此鲜活的故事,如此生动的阐述了德鲁克对于顾客、营销、目标、组织、责任、自我管理、人事安排、创新、社会责任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完全把握住了精髓。

  《如果德鲁克》这本小书讲了一个清新的高中生故事,由于好友宫田夕纪生病,川岛南(简称小南)接任棒球队经理一职,她所在的程高棒球队成绩很烂,但是为了友谊,小南在接任之时许下了“打进甲子园”的愿望,为了这个誓言,她决心好好做经理,买了一本书,就是德鲁克的著作《管理》。她一边学读《管理》,一边学做经理,她相信了德鲁克的智慧,活学活用,硬是把一支一盘散沙的破烂球队打造成超级A+。

  这本书很薄,不过10来万字,作者的写法很巧妙,生动的对话、紧凑的剧情,详略得当,丝毫不枯燥,2、3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即便你对德鲁克的理论如数家珍,依然能从这本书中受益良多,依然能从这本书中收获感动!

  ————————————————————————————————————————

  时常有朋友问我,如果他要学管理学,该读哪本书好?我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读一读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尽管始终有人认为,管理是干出来的,但我实在不相信你比这些人更聪明——韦尔奇、格鲁夫、比尔·盖茨、张瑞敏等等,他们都是德鲁克的忠实粉丝。德鲁克至少是两家公司的绝对智囊,一家是通用电气,一家是宝洁。在管理学领域,德鲁克是无可争议的大师中的大师,而在我看来,想要理解管理,除了阅读德鲁克,别无他法。

  德鲁克认为,管理有三种任务:实现组织自身的特定使命;让工作富有效率,员工有所成就;处理好组织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肩负社会责任。

  1. 为了使企业具有使命,必须理解顾客需求。决定企业是什么的,只能是顾客。

  小南发现,顾客希望从棒球队得到的就是“感动”,这些顾客包括球员的父母、老师、学校、所在城市、高中棒球联盟、全国高中棒球迷,而且最重要的,还必须包括棒球队员本身,大家在棒球队中寻求的就是“感动”!因此她把棒球队定义为:为了带给顾客感动而存在的组织。

  顾客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需要通过营销。德鲁克认为,真正的营销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并非“我们想卖什么”,而是要问“顾客想买什么”。换句话说,营销就是发现需求。

  而对于非盈利组织来说,必须深刻理解组织成员自身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想什么。

  作为前任棒球队经理的夕纪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所有队员都愿意跟她敞开心扉,于是小南安排了“探病面谈”。不谈不知道,一谈吓一跳,小南发现,每个人都有难念的经,每个人都对棒球队有不同的期待。比如队长小纯尽管深孚众望,但他其实不想当队长,而是做一名有实力的好球员;比如文明是队中的飞毛腿,但他不想担任先发球员;比如正义,尽管他球技很差,但却有企业家的抱负与卓越的管理才能。

  这些事情看似平淡,但却切中了管理问题的根本。

  比如,为什么苹果零售店会卓尔不群,我们发现,苹果店在培训店员的时候始终强调:你的工作不是销售,而是发现顾客需求。这就是营销。再比如,我在做社团辅导老师的时候,经常会问社团主席,你了解你的社团每个成员的恋爱情况吗?一试便知——你到底有多了解你的成员。而这正是管理的基点。

  2. 如何让工作富有效率?关键在于工作本身,必须使工作有取得成果的可能。如何使员工有成就感?必须要让他们能够承担工作上的责任。

  我们常说,要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但是管理的重点不在于“人”本身,而不在于“事”,而在于让人去承担做事的“责任”。

  小南发现,棒球队的日常工作就是训练,而队员常常缺勤,但是他们却热爱比赛。比赛的魅力在哪里?其一是竞争,其二是有结果,其三是每个人都承担责任。所以,引入了“团队制”,20个人,除了两位投手训练性质不同,把剩下的18个人分成3组,相互比赛;引入了“当周目标”,再让队长与队员以当周目标自行安排具体的训练方案。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理论中的一个重点问题,Management by Object,简称MBO。许多人都会误读MBO,对“结果导向”的种种弊端指手画脚。而事实上,他们误会了。德鲁克并没有提倡“结果导向”,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就是促使人掌握自己的绩效——自我控制总是带来强烈的动机: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尽力做到最好。

  德鲁克认为,为使员工有成就感,必须要让他们能够承担工作上的责任。

  那么,如何能在团队制训练中,进一步把“责任”因素更有系统地放进去?小南发现,棒球的训练类型主要分成攻击、守备、跑垒,于是在分成3个组的基础上,每个组也要选出该领域的负责人。德鲁克认为,让员工自己和工作团队承担责任,这样的安排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员工在自己唯一的专业领域,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或者,用句通行的行话说就是,让责任体系的管理主体下沉。

  何为经理人?经理人的管理对象是组织。何为组织?组织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抽象的,甚至与具体的人财物都没有关系,经理人的职能是协调这一组管理,通过目标、通过合作意愿与责任体系、通过沟通与反馈。经理人是要协调一组组织中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组织,形成组织起来的力量。这就是管理的关键所在。

  3. 管理也要处理好组织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管理也要肩负着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出贡献的责任。

  小南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她发现,对棒球队来说最直接的“社会”就是“学校”。如何才能为“学校”作出贡献?“干脆把棒球队的管理经验与其他社会分享好了”,于是,小南对外输出自身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改善了田径队的缺勤情况、改善了柔道社的体能与耐力提升、改善了家政社的料理水平,也改善了管乐社的吹奏编制。

  得道者多助,助人者天助。田径队反过来指导棒球队队员的跑垒方法;柔道队帮着训练两位投手的腰腹力量;家政社与棒球队合作实行“定期试餐”,棒球队队员享受美食,家政社得到反馈意见;管乐社为棒球赛准备加油曲目。

  仍然不足够,社会贡献还可以扩大到学校之外。

  棒球队还可以与地方上的少年棒球队商量,开办“棒球教室”,让队员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也能提升相应的棒球实力。棒球队还可以跟附近的私立大学合作,这所大学的棒球队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名队,邀请他们来做演讲,让队员对“打进甲子园”这个目标有更切身的体认——结果出其意料的号,对方不仅提供指导,还一起打了一场非正式的练习赛,队员深受激励。

  当夏季大会开打的时候,谁也没有预料到,高校棒球的创新旋风会来自“程高传说”,来自他们“不打触及、不投坏球”的创新理念与模式;来自他们的士气顽强与精诚合作;也来自他们的后援团,他们是同校学生、社团友人、教师和家长,还有深受鼓舞的观众们。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感动自己,这些棒球队员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他们打进了甲子园。

  总结来看,管理并不难,但是管理需要系统性。

  管理首先需要确立起自己,通过营销与创新两项任务创造顾客;其次,管理需要发育起系统的组织能力,这包括建立经理人团队,包括经理人需要充当专家的翻译,包括组织流程、组织结构、工作分析、责权利与人事安排的安排;最后管理需要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

  简言之,使组织富有前途,使系统富有效率,使员工富有成就,使企业富有责任。

  ————————————————————————————————————————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是1973年,德鲁克64岁时写的宏篇著作,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与大师,《管理》的完成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整体意义上的表达,至今仍无人能及。

  2005年,《如果德鲁克》的作者岩崎夏海偶然接触了这套书,买回家一口气读下去,他感到非常震撼,甚至感动地流下泪来。他想写一本小说,而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的这种感动,令人感同身受,我读到最后,放佛眼前就清晰地看到了程高棒球队,他们的紧张、兴奋、快乐、喜悦的泪水,都与我同在。

  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叫加藤嘉一,一个84年出生的日本青年,来华8年,是一个中国通,在北京大学读的硕士。他说这本书他读了20多遍,仍然感动,“当今的人需要感动,连感动都没有的令人沮丧的生活会让人崩溃”,加藤嘉一说,“这本书的畅销也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和国民浮躁的真实一面”,而他认为,中国社会与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也陷入了浮躁的状态,需要感人的故事,也渴望学习管理知识。

  因为这些原因,我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边受感动,边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倘若心中没有真切的管理世界,任何管理学的学习都是徒劳无功的。管理学的学习需要经历,需要对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需要反求诸己,这也正是许多大学本科生学不懂管理,学不会管理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德鲁克》无疑提供了一个真切的管理世界——管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尤其推荐大学本科生都来读一读这本《如果德鲁克》。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八):当小说遇上管理学

  这个通胀厉害的时代,大家都在愁手里的钱少不说,那钱还不值钱,想着说学点经济学,读点管理学,可一看那些专业书,外行人真是要昏昏欲睡。连劲头都提不起来啊。

  这回好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学》居然跟小说合体了,这样看虽然说不是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但是至少对于菜鸟级别又跃跃欲试的人来说,确确实实是个福音啊~

  这样的惊人合体小说居然是这么萌的封面,好吧,日系水手服萌少女,元素太多了。不过,不能小瞧啊,这位小南同学可是高中棒球队的经理啊,人家活学活用,把德鲁克的管理学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真正重振了棒球队雄风,杀入了甲子园。这是有多热血啊!

  看完这个都想好好学习下管理学,这可是能让生活和工作都得到有效高效管理的好东东呢!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九):简单青春感人的管理学寓言故事?

  这是一本介于故事性的管理学入门寓言读本与轻小说之间的书,当然偏向轻小说一些吧。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些许伤痛和阴影,一片热血和感动,情节也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除了最后夕纪在决赛前的离世。

  与其说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专门为了深入浅出地贯穿对杜拉克管理学的入门介绍而设计了故事的情节。

  中文版本的文笔让人觉得略生涩,或者说不拘泥于辞藻与修饰,包括过多的细节描写。

  很多情节也是例行公事般地交代一下,毫不拖泥带水。我想这是此商务轻小说(?)兼管理学启蒙寓言读本的性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本身和译者加藤嘉一的文风所致。也许应该称之为精炼。

  不过刨去这些,在故事的很多地方,仍然会随着情节而激动和感动,有一种现场感,这真是不可思议。

  正如加藤在译后记里说的,或许这真是一本能让人“边受感动,边学管理”的书。

  感动于埋藏在心底的热血与梦想,哪怕是尘封已久的;

  感动于利用管理学知识的优化和强化能够给一个团队带来的奇迹般的改变;

  感动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有力使不出的队伍凝聚成强有力的整体;各种老的和新的羁绊。

  感动于与病魔和困难的搏斗,以及梦想和希望的守护与传承。

  其实我是很喜欢野球的。不过苦于国内实在是没有棒球的群众基础。之前参加了合肥的棒球同好会,大家也只能在足球场上练习,而我去没参加几次活动,便到了毕业不得不离开合肥的时候。

  真希望有天能和同样喜欢棒球的人一起,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哪怕是很低水平的)棒球啊。

  至于甲子园的梦想,就让书中的人物帮我们实现好了。

  在辛勤练习的积累上,看准机会振臂一挥不会总是落空,你终将有机会感受到手臂上沉甸甸的实感。

  人的一生如果打不出本垒打,至少也要尽全力挥出一次再见安打吧(好像条件也挺苛刻的搞不好比本垒打更苛刻也)

  扯远。

  :

  顺便动画的声优+OP/ED都很不错,算是良品w

  《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读后感(十):与管理无关的那些感觉

  “管理者一定要具具备的资质是正直的品格”

  我本是怀着一颗吊儿郎当的心来读这本书的,可这句话突然震撼到我了,让我一下子打起精神来了。其实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好的管理者,我也曾认为很多所谓的管理者并不称职,但是自己却一直说不清应该是怎样。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或者说是彼得德鲁克给了我答案。

  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有趣,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棒球的人,说实话有些部分读起来真是相当吃力,我可以理解书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却无法理解有些做法的实际意义,比如说那个“不打触击、不投坏球”,我无法理解其中的精妙创新之处。但是这也不怪作者,中国不流行棒球,不懂也正常。但是倘若我懂得棒球,想必阅读的乐趣可以提升一个度。

  继续回到开始的那句话,所谓管理者的正直的品格,其实我已经遗忘了好久,以至于看到才会有种冲击性的感受。我清楚我的遗忘来源于社会的混乱。这种正直并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好,甚至还包括了一些行为上的“不近人情”,即不亲切,说真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不光是这一点,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长久以来我确实是不太喜欢所谓的管理,即讨厌他人管理我,也讨厌自己管理别人,上管理学的课更是乏味的要死,讨厌读管理类的书籍,选申请的专业时也是千方百计地避开这一专业。之所以读这本书,也是肤浅地被日漫风格的封面吸引而已,但是结果没想到这样一看反而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管理,真的是一件即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学术书籍原来真的对现实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只是我一直不会用罢了。

  全书中让我很震撼的一处,就是小南发现对棒球队的定义是“为了带给顾客感动而存在的组织”,原来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定义竟然一下子就这么蹦了出来,真是让我觉得……仔细想想确实又不无道理,这种不图名利的事情,每天耽误自己的时间去练习什么的,其实真的只是为了大家聚在一起能有美好的回忆,可以收获感动的瞬间。光是想象一下那样的感动,就足以让我热血沸腾。可回到现实之中,觉得怅然若失,我一直在追寻着感动,可事实上我却无法找到那样的一件事去让我努力,让我感动……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参加类似棒球队这样的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参加我也无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直悬浮着观望着。不知自己究竟是在害怕着什么,是怕付出没有回报么,我忍不住都想要嘲笑自己了。

  最后看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到自己是以AKB48为原型来进行小说创作的,我就忍不住开始猜想小南难道就是高桥南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