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10篇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是一本由叶延芳 编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一):爱上容易搞懂难

  说起外国文学,我最爱读的当属法国文学。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每一个名字都是那样响亮,每一篇作品都是那样精美。不过这本书并不是讲法国文学,而是更加厚重沉重稳重的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我也读过一些,比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这三本全是本书中介绍的作品,我全都从头到尾读过的。不过说句实话,个人感觉不如《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几部法国大作读起来爽。不过这也许就是德国文学的特点吧,就像封皮所说,德国文学太多素朴、质拙,甚至略显生硬,但这绝对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说到浪漫,这是肯定的,从《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浪漫,少年歌德的爱情有多炽热,可想而知。这种精神的确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

  除了这三本之外,另一个有印象的作品便是《铁皮鼓》了。作者是谁不记得,只记得他拿到了解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记得当年我还是在一份英文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的,那也是我喜爱文学的开始。只是很可惜,这部《铁皮鼓》我没有看过,诺贝尔奖的作品,应该很有读头的。

  还有一部便是《朗读者》,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读过,但是那部大名鼎鼎电影还是知道的。电影能有如此大名,相信本部小说也不是泛泛之辈了。

  全书三百零三页,三十五万字,十九点五个印张,几乎涵盖了整个德国文学的精华。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名副其实。不过细细道来,此名却也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德国文学毕竟博大精深,又怎么可能是一本书就能搞懂的呢?这本书只是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德国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想要搞懂,却是几本书,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任务了。书写得很精彩,因为它选的作品都很精彩。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本书也只是选编了这最精彩的几部书的最精彩的部分,让我们看得意犹未尽,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搞懂德国文学,至少还是要把这本书中提到的作品好好读一读,把它们读懂读透,你才有资格去谈论德国文学。光靠本书三百来页的简介,离搞懂德国文学真的还很远很远。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二):关于西伯利亚熊和药膏旗的一声叹息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郑关西!” 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郑关西!”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

  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你了!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列位,我这前面一段列上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节。你瞅这写的何等生动,若待我这么读来给你听:某日鲁智深在街上碰到强抢良家女子的卖肉郑屠,便寻衅打了他三拳,直打的他面上好似轮番开了油铺彩帛铺并水陆道场,打得郑屠先是只有出的气却没有进的,后又看脸色都不对了,虑及倘真个吃上一头官司,便没有人给送饭,巴巴的要饿死在牢中,鲁智深便托言说他诈死回头算账一叠声的逃了。你看我这改的你便能读得下去么,显然将来与原文一比差了十数个筋斗云去~有人道:不对不对,你说着古典四大名著,兴许是不得那么容易改的,做注点评水平但凡参差便叫人耻笑了去。若那东瀛岛国的文,或换做西伯利亚土地上的文字,或许改出来别有一番风味不是。远的暂且不说,但只我们近代以改写著称的林琴南先生便是全不识西洋文,听人口述将古文做出来使洛阳纸贵,真是好看的紧~更兼从前许多时候,欧阳文忠公便记过“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与“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故事,改作“逸马杀犬于道”,脍炙人口流芳千古,你待视而不见么?我却拱拱手:看官,话不是这么说。您说的那是纯改写,好比烧酒烫酒有另一番滋味,并不互相牵扯,而今手头上有两本书《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一本书搞懂俄罗斯文学》,我初读时,以为类我国诗话词话做讲析的,却不料这编者将两国中的名作个个改写,原先二三十万言至百万言的都改成万言以内,其实不才以前倒是读过相类的书,比如外研社的书虫系列,也将那寸许厚的英吉利,美利坚等金毛国故事缩写成一小本,供垂髫稚童学他国鸟语。我少小时应试不得不也读了几本,心中不免疑惑,这夷狄曾将我国几置于死地,竟如此言语乏味,族无国学么?后入了乡庠,先生绍介了几本自己也苦读些,才捶髀大惊,原来这各色杂毛鬼子国中文学便好似那贾宝玉贺生辰时受得的麒麟形法器一般,竟是文采辉煌。自此鄙人便再不肯看缩略本。今日得了这两本书,心想隔了些时日,抄写的人水平怕是也水涨了不少,将来读上几篇,登时便如杀猪一般,第一步将大桶的热水拔拔浇下来,被烫了个半死。原因究竟如何,待我粗粗摆与你。

  好比那中学语文课本中摘的一处《林黛玉进贾府》是那西席们讲演不辍的一篇,不单是这一篇中借林妹妹眼睛细细将宁荣二府各色人等拣出重要的几个都评了一番,为后来大难临头各自飞以致再兴都张了本。那贾母王夫人凤姐几个女眷,原应叹息姊妹四个,宝兄弟,并他几个女眷都写的得体,读过不忘。若要缩编实在改不得,始皇帝的爹爹编《吕氏春秋》放出的一滩话竟是只有《红楼梦》当得起这千金一字的赏来。这黄毛鬼子红毛鬼子的文章虽比不得我朝大家风范,也是堪与江河万古流的。那架子端的是宏大,描写是忒精细,像帝王陵寝椁室中的流沙,华美圆转。岂是轻易可动的。况且导读毕竟与那缩写不同,前者譬如引起你的兴趣,缩编不单将牛肉晒成了干,并那营养气味也都丢了。好比将日本的,此前我将原著尽皆读过,选材上有异议也是当然的,但绪论中将中宫与皇后并作一回事,显是作者不明那东瀛的律令,初读的人可不将藤原彰子与藤原定子并称了一人,那紫式部在了,清少纳言可向哪摆呢?再者编者自己也言“敏感”“纤细”等语,便更该晓得不易把握气息幽微一线,稍稍一挡便断了,这本读的尤让人不快。俄罗斯土地名著纷出,但短篇多佳句,长文就少使人耐性的,如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绪论讲的甚有道理,而架构不似法兰西辄取宏大的道道,又是不易改的。于今竟是只能越读越叹,生生转不过来了。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三):一本书的两种阅读体验:接受或者拒绝

  ——读《一本书读懂俄罗斯文学》

  这个周末,我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大的假,把爱人孩子派去参加樱桃节了,自己则没有任何应酬,也放弃了所有逛街以及休闲活动的打扰,因为我要全身心地亲近一下我的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学。因为这是保持了原著结构的完整并遵循了原著的叙述角度和人称的“精缩”和“原滋原味”兼顾的俄罗斯文学精选版——《一本书读懂俄罗斯文学》呀,在周末下班前终于收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它,我偷偷地以为一个周末的美好时光,都可以在俄罗斯经典文学丰富深刻高贵文化滋养下好好地休憩一番了,谁知道期望太高的我还是大大地失望了。

  可能是我出生并生长在东本的原因吧,地理上的相近以及北方人所共同的粗犷豪放,是我对俄罗斯和俄罗斯女性都有着某种莫名的亲近之感,记得我曾经在我的一篇习作中这样写道:“我对俄罗斯和俄罗斯女性都有着别样的亲昵之感,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深爱着白银时代的女性诗人和她们灵魂中始终葆有的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以及时代曾经赋予她们沉甸甸的悲悯,更有在我小时候曾经居住的东北小城,一年四季都会与俄罗斯女性温婉而华丽的长裙交错而过,她们是我的邻居,也是小城的一道风景,我惊奇于她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条裙子,冬天的、夏天的、毛呢的、丝绸的……我甚至偷偷地爱着她们。”

  是的,小的时候我爱极了她们的裙子,长大了,我开始热爱她们飞翔于高天的自由以及深沉至灵魂深处的庄严和古典,那时候她们就变成了俏皮的冬妮娅、爱情至上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达吉亚娜……这样的阅读让那个我从来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变得熟悉了起来,也让那些带给我无限遐思的美丽女人成为我无比热爱的陌生人,像热爱我远方的亲人,透过阅读长长久久地传递我默默的问候祝福

  那种问候以及祝福让我的俄罗斯越来越成为我的,看看我的书柜吧,我可以骄傲地说在我的书柜里有做为诗人的屠格涅夫、莱蒙托夫、普希金、叶塞宁、托尔斯泰……有做为小说家、散文家、哲学家的高尔基、普宁、奥斯托洛夫斯基、果戈理……当然更有做为女人、做为女儿、做为母亲、做为革命者、做为圣徒的茨维塔耶娜、阿赫玛托娃、吉皮乌斯……但是很显然如此专家阵容选编出版的权威版本《一本书读懂俄罗斯文学》,根本就缺少了那些一度使俄罗斯文学熠熠生辉的“赋予无生命东西以生命(俄诗人布罗茨基语)”的优秀女性诗人们,她们对生命的态度、对苦难的隐忍、对诗歌的虔诚,以及对俄罗斯文学的巨大影响,都不允许她们缺位于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天空,而她们缺位的俄罗斯文学根本就是残缺的,更别妄图什么读懂弄通了。我不知道编者所定义的俄罗斯文学究竟是怎样的俄罗斯文学,竟然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我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这些被成功瘦身的骨感的美女,生怕弄痛了她们中的某一个,但是很无奈的是我的目光中除了瘦骨嶙峋的骨架,看不到任何的美,我无法从她们的精缩版中读出小说主人公们命运本质,更别说什么探究写作者矛盾内心以及他所代表深邃的超民族性和他所生长的苦难深重的大地的任何本质。

  《一本书读懂俄罗斯文学》带给我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体验,我很纠结,一方面本书确实如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喝一杯咖啡时间,足够阅读一部世界名著,但是一路阅读令我很痛惜,虽然理性上对于精缩的难度我很理解,但感性的上还是很难接受或者谅解;另一方面,也就是在看我至今还没有读过的某些名篇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梗概,但是起码我知道了那些……就这样,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矛盾与纠结、拒绝与接受始终存在着,直到我看到位网友说“今天上午居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十多部世界名著,这名著写得还挺有趣的哈,不错,下次再碰到那帮伪文艺青年,就拿这些小说来唬住他们,咱可也是渊博的淫……”的时候,先前困扰我的所有也就释然了。如果如编者所期待的:让普通读者都能更切实可行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初衷看,做为普通读者市井阅读的名著推广与普及的略约读本,很显然这样一套书已经足够了。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四):速食文化中的速食文学 之英国文学

  速食文化中的速食文学

  ——《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们都在追求速食文明,以追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变化。而我们所要消化的文化,以及需要仔细品读细嚼慢咽的一些书籍也被贴上了速食的标签,以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明提高的需求。当然,这是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真的有利于人们的吸收吗,对于这种速食文明我实在有点不敢苟同。

  就如同对待这本书的期待般,我希望是信封般的封面打着蜡纸的书印,是一种古典的带着高雅的引读式书籍。可是,它有点令我失望,他没有那么美丽的让人沉沦在古典风中的封面,仅仅是设计的十分类似,虽然漂亮,但终是镜花水月。同时他也没有类似于引导式的个人见解,有的却是司空见惯的外国文学式的导读。

  对于英国文学,我本是十分喜欢甚至有点迷恋,但是可能因为复习的缘故,这类引读式书籍读的有点多,因而让我对其失去了兴趣。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便是那五千字的简介了吧。其实,像《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甚至是一部分批评理论的书籍,这样的编排十分正常,用时代划分各个时期的文学让读者有个特定的概念也是文学研究者们经常运用的手法。但是,作为速食文化的消化,我不认为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简单的介绍一下所选篇目然后再选取一些章节就可以代替一本书所起的作用。如果一段乃至几段的章节就可以代表一个作家的写作动机,写作目的,那么这本书所起的结构,所起的教化作用也就不值一提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中的确是选取了一些大家之作,对于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是选择了比较典型的代表。如果说,每部作品中都选择了编者所认为的经典段落,那么这种选择是否进入了一种教条化的模式,一个段落的选取,首先要明了它好在何处,为何而选,它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这里面没有提及,我不明白这些段落是随即选取还是沉淀了编者的一定想法,但是每个人的思想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文化沉积程度也有所不用,因此对于经典段落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如果是随机选取,那么是否也会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又或者,这其实只是一种导读,如同广告般,读者认为好,那么便会增加对于此书籍的兴趣,再去阅读。但是,像这种简介式的介绍,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

  因此,读懂了这本书,并不能够搞懂英国文学,我们能够搞懂的只不过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些代表,具体要从经典中读到什么,那么还是需要去读真正的经典。

  拿书中的《傲慢与偏见》来讲,这是我十分喜欢的一本书,看过的版本也有四五个,但是,在此书中的翻译,让我有点失望。如果说本书追求速食文明,那本是没有什么过错,因为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只有这样的速读才会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且对于一些应付的考试来说,这种速读还可以节省时间,但是让我不能够忍受的是,作者在翻译文字上的简略,好吧,即使是一部作品的缩略,即使是一部作品的引读式简介,但是起码要做到有文采吧,流水账式的导读又能够带给读者们什么乐趣呢?

  虽然我在此吐槽有些多,但是在这样的高效率的时代中,这样的书籍虽然可以弥补一些人对于知识的短暂空白,却无法使其达到对此等知识真正的领悟,那么,我说了这么多,吐槽了如此之久,你要问我,这本书好不好,我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说它好,因为它对于某些固定人群而言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真正想搞懂学问的人来说,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专注于真正的经典!

  因此,对于本书的好坏,我不妄加评定,这应该由不同的人群来做选择;而对于这种由时代所产生的速食文明,我也不妄加断定,就由时代的发展,新陈代谢的更替来决定吧……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五):开启世界文学之门

  ——读《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一本书搞懂欧洲经典文学》《一本书搞懂亚非拉文学》

  记得刚来上海的时候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发现对面的绿灯还没亮起呢,大家就已经开始穿马路了,很是不解。后来发现原来在上海穿马路的规律不是等对面的绿灯亮起,而是看另一个方向的绿灯变红,这中间大概有3秒钟的时差,魔都的魔力果然强大,就这3秒钟也是人人相争。

  突然想起这个故事,似乎有点没头没脑,其实我是在想,在这座城市里,那些分秒必争的人们会如何看待阅读这件事呢?毕竟阅读是一件太耗时间的事,在这些3秒钟都不舍得落下的人里,有多少人愿意花3个小时去读一本书呢?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速度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乎这些快餐文化、速食文学也就有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空间。

  这一套“浓缩”的经典文学,似乎就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快节奏而生的。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读完一部经典名著,轻轻松松就可以读完158部传世经典,这对于想要了解一点世界文学名著,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去阅读的人来说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名著缩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比起翻译,可能更加需要文学功底和文字功力。所以大多数名著缩写的结果往往只能留下故事的梗概,而无法传达作品本身的意义。所以这样的作品通常都十分浅显易懂,个人认为倒是挺适合作为中学生读物。

  在这三册书里,编辑选取的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从乔叟、莎士比亚到奥斯丁、狄更斯;从《俄狄浦斯王》、《神曲》到《堂吉诃德》、《尤利西斯》;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到泰戈尔、聂鲁达……从个人喜好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亚非拉的那一册,或许因为涵盖的地域最广,作品的风格也最多样,内容也最丰富,个性也最鲜明。虽然亚非拉分开来看,都称不上是世界文学的大流派,但是套用中国的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这三个地域联合起来,就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项,就可以傲视其他任何一册了。

  这样的集诸名家于一体的书,是非常考验编辑水准的,一个是选材,一个是绪论。这一套书的选材属于中规中矩,说不上惊喜,也没有太大争议,在通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绪论部分,就显得简陋粗糙了点,基本上就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没有什么个人的观点和评价,算是一种中庸之道吧。

  一本书一定无法搞懂一个国家的文学,更何况是几个大洲了。所以这样的书更适用于去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学的概况,可以从中发现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然后再找原著来深入阅读。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把这套书定义为“文学工具书”,我们可以有学习工具书,旅游工具书,为什么不能有一套世界文学的工具书呢?也许,把世界文学的门槛放的低一点,会有更多人愿意进入文学这扇门呢?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六):你有理由读一读德国文学

  《一本书搞懂X国文学》一共有八本,也就是说介绍了八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若是说它们中哪本书真的值得我们一读,大概非本书莫属。读者朋友们,这是德国文学啊,德国!德国生养了马克思,正是马克思思想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才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中,你难道不想了解那个改变我们国家命运、改变我们命运的伟大导师的祖国的文学氛围到底如何,以致于孕育了马克思,孕育了《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本书的作者,这位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的叶廷芳,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国的我们的国家,感受比肯定亦比很多人深刻,经她缩写的“文章”想必会给你以惊喜。

  当然,在这之前我仍要强调,“快餐”或许很美味,但是绝对是缺乏营养的,吃成大胖子的你可能患上纯粹的肥胖者,即根本无法理解到什么,就是读完了而已。

  既然我说值得一读,那么我首先向你们报告一下我的阅读情况。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我是读过原著的,正准备读歌德《浮士德》原著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至于本书中的“短篇”,我不多谈,本来就只一万字,哪怕告诉你一点,再加上你原来对于德国文学的道听途说,可能会让你丧失阅读的兴趣——因熟悉而不愿再次静心阅读。能够说的是,读毕本书真的让我更了解德国文学了——远未到搞懂的程度,因为除了我上面提到的三本书,其他选入篇目我几乎没有听过。

  本系列丛书是以小说为主,其实要了解德国文学,仅选小说是不合适的,从要达成的目的——搞懂德国文学——来看,这一点反而使得本书减分,因为“我们都知道德国盛产高深玄奥的哲学家”,选入三篇(部)歌德的作品,算是折衷的办法,他既是小说家,也是思想家,这也证明了歌德对于德国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和重要性。歌德曾在魏玛公国从政,身居高位,不过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建树,甚至可以说是庸碌的。

  德国本身也是一个很微妙的国家,居于欧洲中部的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当今德国那么宽一点的土地上曾有大大小小有超过百个国家,而自上而下统一之后,紧接着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一直在想,经历过那样的战乱,德国为何还会不断挑起战争,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能够解释的,大概只有尚武的风气了。现在的德国很平和,二战后“认错”态度很好,为什么他不像日本,恐怕和他文学中一直蕴育的“哲思”有关系吧,善于思辨,能够深切反思。毕竟有康德,有尼采,还有马克思呢!不过我认为德国有些压抑得过分了,连世界杯德国夺冠都不敢狂欢,亦不能高呼万岁。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七):浓缩的名著,快餐的阅读

  起先我以为《一本书稿懂英文文学》是一本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很想系统了解一下英国文学的体系、特色和语言的风格等方面的知识,没想到这是一本把许多英国名著的浓缩成故事梗概的书,其中有一半我是读过原著的,并且有一两本不止读过一遍,更有看过英文原版的,当然也是十分喜爱的。但也有没读过的,无论如何,借此机会看看故事是否有趣,假如值得,可以再找足本的原著来细细品味尚不算晚。

  当我看了书中改写后的《坎特伯雷的故事集》,感到还挺有意思,有点像看一千零一夜的民间传说一般精彩。这书本身便是把名著打造成了快餐式的文学,对于快节奏生活下的当代忙人们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让他们对英国的名著有了一些感知上的认识。但是对于我这样仔细看书的人并不完全合适,其实要了解真正的英国文学还是需要看原著的。我抽看了其中的已经读过《简爱》,这是我熟知的部分,在阅读的对比之中,至少让人感到文字部分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毕竟有许多细节和对话的省略后失去了一些故事中精髓表现,压缩得过分厉害后那些神韵也被一起压没了,尤其是那些充满了诗意和激情的对话,那些在心中产生久久的共鸣,所以我对这书的评价喜忧参半。

  至于英国文学中的高雅、精致、矜持、绅士淑女之风的情致,等级观念的分明等等,我们依然要从大量的文学著作中渐渐去体会和感知,比如看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你便知道那些不可跨越的等级观念即使用金钱也是无法跨越和改变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才知道,语言可以这样优雅和诗意,却又表达了心中强烈的激情;读《傲慢与偏见》便知道以前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写照;读《鲁滨逊漂流记》便知道殖民初期那些对航海和冒险的热衷和对财富追求的热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能体会到童话和寓言的魅力,当然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神奇与家喻户晓 ……

  不管怎样,我觉得本书所选的名著的确是英国文学各个时代典范,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没有很多时间但又想了解文学概况的读者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即使作为休闲时候的轻松阅读也是不错的。在外国文学中,我最喜爱的算是英国文学了,所以还算有一些了解,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名著全部读遍,尤其是还有世界五大洲各国不断涌现出来的佳作和精品,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读一些名著故事的梗概也许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至少可以确定哪些作品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以便在今后的日子里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假如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那么我到觉得有很多人应当读一读者套书籍,尤其是平时很少读书看书的人。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八):那些年,一起读的名著

  至今,依然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世界名著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那时候,我十一岁,花了大半月才读完。“达尔大尼央系列”有三部,大约过了十二年,我才读了第二部《二十年后》。第三部《布拉热洛纳子爵》有两千多页,至今未读。

  少年时代,求学路上,读过许多名著。那些年,《呼啸山庄》、《牛虻》、《双城记》这些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文字,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夜晚。参加工作,苟且生存,心境变了,爱好也变了,阅读生活被一些通俗乃至烂俗的读物填满。有时也会为自己如此的“堕落”感觉羞愧,但总以生活太累、人生苦闷为借口,把阅读完全当作了休闲。

  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被很多引用,似乎已成真理。实际上,读书并不一定使人明智,在这个图书市场商业化的环境里,很多书通过华丽的包装出现在读者眼前,良莠不齐。另外,我们社会最看重人的赚钱能力,读书并不一定能教人学会赚钱,反而会让人想入非非,变成安贫乐道的书呆子。

  世界文学,瀚如烟海,要想在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几本适合自己的,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的国人,忙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越来越远离的文学,远离人类历史上最高洁的精神,读一读名著缩写,即便是抱着看故事的闲散心情来读,也算是聆听了大师的教诲。

  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读过的文学名著同样非常有限。人生有限,求知无涯,为了多了解文学的发展,我也会读一些名著缩写。这套“一本书搞懂各国名著”系列属于精缩得比较厉害的版本,每本名著都缩写在一万五千字左右。这样的缩写,当然主要是讲故事。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故事基本上是讲清楚了。只是有的名著人物太多,太短的篇幅,很难把人物的性格描绘清楚。

  书中所选的篇目,都是毫无争议的文学名著。书前有一篇“绪论”,概括地讲清楚了每个国家文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作家。因为概括,所以清晰,读完这篇“绪论”,读者对这个国家的文学发展会有一定的了解,至少作为闲暇时的谈资足够了。

  诚然,这种“名著缩写”往往会被看成“快餐文化”的代表而遭到鄙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名著由于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很多居于庙堂之高,难以为当今读者企及。如果读者从这些故事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名著,读读原著,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若干年前我就买了,经常想读,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读完。这次读了缩写,大致了解了情节,比较喜欢,也许接下来就会耐着性子把它读完。不过有的名著缩写看上去不怎么样,因为原著是靠思想或者文笔取胜,故事相对比较简单。这套选本里这样的作品不多,真正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在选材上同样是匠心独具的。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九):文学“指南”

  把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征集起来,进行缩写,然后形成一套册子,便是这套“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各国文学”了。这套“一本书搞懂各国文学”按照国家和地域的原则,分成8册。按地区编写的只有欧洲和亚非拉,欧洲的部分法国、德国、英国和俄罗斯被抽离了出来独立成册;而亚非拉的部分虽然只抽出了日本独立成册,但加人了澳大利亚,所以说严格来讲应该是亚非拉大;美洲的美国嘛,当然也是独立成册了。我们先不说缩写的好不好,关键是缩写的你要不要。如果是从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概况来说,这套书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是纯文学阅读的话,这套书显然是不适合的。这“一本书搞懂各国文学”,我读了三册亚非拉、欧洲和俄罗斯,现在就来说说这三册吧。

  亚非拉的作者作品,从作品来看,基本上按照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选录的,除了泰戈尔和纪伯伦等泰斗之外,后面共选录了8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从地域来看,虽然选录的作品数量不多,但作品代表的地域却很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自然不用多说了,还有另外两部很有意思的作品,一部是《荆棘鸟》,代表了大洋洲,一部是《我的名字叫红》,代表了脚踩亚欧两只船的土耳其。不得不说,虽然名字定为亚非拉,但实际涵盖的区域更广泛。相对来说,拉美是重头戏,这里包括了《佩德罗.帕拉莫》、《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绿房子》等。欧洲部分,虽然抽掉了法国、德国、英国和俄罗斯,但读起来依然很舒服。不仅地区分配比较均势,而且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不偏不乏搭配的很合理。

  俄罗斯部分,绪论引用了陈丹青对俄罗斯印象的一段描写,编者取其中的一句来概况俄罗斯文学的特点“生猛的动物性”和“优雅的文化感”,就其选录的作品对应来看,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够贴切和准确。我们看陈丹青的原文,其实他的表达的更多,说的也更好。而“生猛的动物性和优雅的文化感”原本是形容俄罗斯美人的,而且陈丹青还说“俄罗斯式的若有所思会使得寻常的脸显得高贵起来”,这显然是另外一种层次了。只是摘用这一句来概况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文化的特点,恐怕也不是陈丹青的本义吧。说实话,本册所选的一些作品同质性太高,不足以展现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真正魅力。编者在绪论也提到,莫斯科的地铁独特美丽,享有“地下艺术殿堂”的美誉。窥豹一斑,不妨就拿众所周知的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来说吧,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建筑上读到俄罗斯艺术中的孩童式的天真和美妙的想象力。而,这样的作品本册没有选录,算个小缺憾吧。当然,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那写“正色厉声”的批判,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幽默与从容让人很享受阅读。

  .S作者简介部分用了漫画头像,虽然创意不错,但就传神度和辨识度来说不是太好。个人觉得要是实用作者的真实照片和作品的封面图片,效果一定更好。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十):日本故事汇编-《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

  文Shirleysays

  《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别看书名挺邪乎,里面没什么干物质,水分大了点儿。所以,读完了,你肯定是搞不懂日本文学的。但是,有一定的扫盲作用,如果你对日本文学一无所知的话。用这本书当作对日本文学的启蒙之书,亏待了点儿自己,可就是想翻翻故事,不谈文学,有点像只谈风月,不谈国事的话,也能读下去。以前,我家附近有个民用建筑工地,总有个女书贩摆地摊,只卖一种杂志-《故事会》。傍晚,总能看见下班儿的建筑工人,蹲在路灯底下翻呀翻,最后买没买不知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就把那个场面想起来了。

  本书开始有个约五千字的绪论,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日本文学的发展史及主要特点。书中收录的只有小说,没有诗歌,收录了著名日本诗人岛崎藤村的也是短篇小说《破戒》。除了《源氏物语》以外,主要收录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创作的小说。包括诺奖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等颇受国内读者喜爱的作家也列在其中,他们主要是以日本的文学流派做区隔的。当然,我认为本书里可读性强的恰恰是井上靖、水上勉和开高健这类被我们忽略的日本作家。很遗憾,书中没有一位女作家的作品,而且像永井荷风这位唯美派创始人的作品也没有,恐怕是被谷崎润一郎,以及后来的川端康成抢去了风头。其实,永井先生的随笔也是写得不错的。国木田独步的诗歌更美呀,可惜书中没有。

  本书以《源氏物语》开篇,是缩写本。如果你没读过《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给你缩写在一万字,比短篇稍长点,不知道你能不能读懂。试想一下,把《红楼梦》给你缩成一万字,里面的金陵十二钗你能分清楚,那你就是天才。

  书中有两个小错误,我挑出来了。森鸥外的《舞姬》里的一段开头儿,明治二十一年,应该是1889年,1868年是明治元年。而书中的括号里标成了1988年,唉,抄个文章都抄不对,估计编辑是穿越了。第86页的“竹林中”,“那是片树林,里生长着……”不知道是标点错了,还是丢字了。我不是校对,所以也不打算看那么仔细了。

  这种生熟通杀的书,也不是一点出版意义也没有,智者见智,愿者上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