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旅行经典读后感10篇
《去,你的旅行》是一本由阿SAM(夏天鸿)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一):不怎么样的游记
一、书的封面比较吸引人,小清新feel;
三、作者会在书中介绍旅途中爱听的歌,我会边听这些歌边看这本书,感
觉不错;
四、作者的个人情感经历占据书的很大一部分,旅游目的地的介绍较少,
尤其是到书的后半段,文字篇幅更少,有点敷衍读者的感觉;
感想就这么多了。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二):因为不抱希望,也就没有所谓的失望
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阿sam,不知道他大名鼎鼎的blog,买的原因很简单,刘同,说起来有些讽刺,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当当刚上架价格还是2打头的时候买了下来,后来看见刘同推书的数量不是一般多,这本书也就渐渐显得微不足道
内容,第一本旅行书,没有比较,也就没所谓好与不好,只是觉得他去的地方跟我的想象还是有些差距,所有tips我觉得是只要有准备去那个地方的人都会知道的吧,图片的话怎么说,很有“小清新”的感觉,当然我不知道这个词会不会像非主流一样变贬义,只能说一般东西流行几年也就不流行了,所以总结就是地点大众化,图片大众化,文笔大众化
最后我只是想ba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怀念前女友,还是炫耀多好友,又或是blog纪念周边,还是任务性的出版,只是觉得,无论哪种,都不会是我花钱的原因,所以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序二,最后夸下书页设计不错,而且很难得得没有腰封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三):旅行,也许真的是两个人的事情
去年买的书,今年才稀稀拉拉的看完。前一半都是自己在上英语课的时候看的,昨天下午终于把后一半看完。惭愧惭愧
刚才,大略的浏览了一下大家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发现很多人对作者的这种旅行方式不理解,说他是出差,是和女友的度假。我想反问,你懂旅行吗?
也许在很多人的大脑中旅行就是背上行囊的背包客,肤浅一点在不济也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的游客……不过,作者的旅行,就是他生活的一点一滴,生活即旅行,旅行即生活,这才是境界吧
作者十年的旅行,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和他的女友苏的爱情经历吧,在不经意间两人相遇,又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在一起,然后又若有若无的一起为伴,出去,在路上……没有太多多旅行感悟的交流,有点知识冥冥之中的默契,这样不是很好吗?
都是旅行者是寂寞的,都是流浪就是选择了孤独一生。曾几何时,又有多少寂寞者选择这个原因去自我安慰。阿sam 不同,他有旅行来经历爱情,又用旅行来安慰爱情。一本书,从头到尾,不需要书签,每次都是随意的翻动,对于我们这种无法出去的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享受吧!
在看这本书之前照例先上豆瓣看看书评,不过发现褒贬各异。有些人喜欢这种略带清新的文风,而有些人则对其嗤之以鼻,所以带着一点小忐忑我翻开了第一页。结果慢慢的发现其中的确有些不同,乍一看起来,书名好像给我们一种旅行攻略的错觉,可是慢慢读下来却发现其实作者要给我们讲述另一个故事,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个城市,一次次出发,一个个夜晚,让我们体会了阿sam内心最最深处发出的声音,不是娇柔做作,不是故弄玄虚,只是在看到眼前的景色是内心的点点波澜。很多人抱着一种旅游攻略打开这本书,收获的只是失望,可换种心态,只当它是作者旅行的感悟,杂记,私人日记去看,我想,又会是另一番风景。
书的后记描绘作者自己对于旅行的意义,让我十分有感触,旅行需要勇气,完成自己的梦想也需要勇气,是的,去,你的旅行。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五):一条不太精彩的书评
很遗憾,这条书评也许未能让你对这本书有阅读的冲劲,自认为这是一条不太精彩的书评。
阿sam的《去,你的旅行》算是在旅游书籍中响有名气的一本书,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的是14年版的,并非最新版,所以看了一大半仍未能刺激我的神经中枢。全书主要贯切了阿sam从国内到国外、从南到北、从……这一路走来的旅行历程记录,文字和故事情节尚算平淡,更多的是对阿苏(ex)无法割舍的思念。
因为我也很喜欢漂泊在路上,所以对阿sam的某些观点还是很认同的。人离开了家,就特别容易有念愁,或是想念奶奶煮的云吞面,或是想念妈妈没日没夜的唠叨,或是想念巷子的一只小猫,这一切的一切,在平常生活中可能已经让你无比厌倦,但一旦离开了,你才会开始想念,那些最熟悉不过人或事。
前些天,跟大学较好的一位朋友聊天,他袒露从前对我的爱慕,后来他说“不过,我想我们还是不合适,所以就没表白了”。我甚是惊讶,哪来的不合?哪来的不适?当然,我得澄清一点,我由头到尾也只把别人当好朋友,那种可以无话不谈的。他的理由是,我喜欢到处走,而他喜欢安定....
我不得不陷入深思,在我看来,这样的理由好像好荒唐,也许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安定?对,我承认我的内心很野,喜欢到处走到处漂泊,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出去看看”?他的理由未免牵强,但最合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俩的世界观不一样吧。
茫茫人海中,会有那么一个人陪你一起走你想走的路,也会有人就在这里等你回来,而更多的是,我们曾幻想或者曾计划好要去哪儿,在地图上圈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可惜,到最后,这些圈圈我都一个人独自走完,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那么将会有另外一个ta陪你走完。
“一个厨房的价钱,就可以环游世界
当然,少了厨房
可能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了
但是那时候
你的世界观也变了”
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都不一样,或是大爷般的走马观花,或是资深驴友的穷游,或是像阿Sam一样,对旅游的纯粹的喜欢,但我相信,无论何种旅游方式,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变化。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六):《去你的旅行》有感记之
「一个厨房的价钱,就可以环游世界,当然少了厨房可能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但那时候你的世界观也变了」
不安分的自己一直是喜欢到处走走的,当无意瞥见前面桌上的这本书,我新奇的借了过来。“别人的旅行将会有怎样的精彩和故事?”上课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开始随着Sam的文字开始了飘泊.
「旅行的人大都会有同样的体验,一座城市在记忆中的重要标点往往超出了自然风光,电影及旅游杂志的范畴,到最后只有人的存在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了一座城。”她的面容已经模糊话语已经渐远,阿Sam文字,让她话闪现在脑海。与S相恋,注定X城曾经是我心中牵挂的地方。那有深野独自行走的街道,有精心设计期盼的浪漫化为愤恨、无奈、冷静的泪水;有一年中兴奋买票的时刻和往返的疲倦…
现在不会像以前贪恋回忆,听着《钢琴版林海》,敲着文字,回忆时身上竟会起疙瘩,犹如灵魂在表皮一层层被剥离。大抵是深爱过后,灵魂对另一躯体的依恋。
「旅途里,你一直在遇见一些人,一些可以短暂相拥的人,可以某时刻交心的人,可以推杯换盏相互倾诉的人`````可终究你会发现,你不太会遇见想要在一起的人,也许因为我们都在路途中,其实根本找不到彼此。
」
曾经我贪恋跟周围人诉说我跟S的相遇相恋,就像小说的套路相知相恋相爱。两座城市两段故事,因为旅行碰撞在一起。公交车站的偶遇,秦淮河岸散步时右手的烟,或许这样回忆才能省下气力,避免又陷入其中。因为有了结束,阿Sam的话,走进了我心里。两个世界的人,不管如果碰撞纠缠,终究是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我连自己归属何处都不清楚我又怎能给予S属于你的世界。于是,分离对比结合显得那样平淡安静。我在寻找自己的世界…….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是想用距离的遥远来拉开那份思念的纠缠,但身在其中,我才知道,思念跟随城市的脉络无处不在。」
分开会好些吗?每去到一座城市每看到一处景点,都会兴奋的转头,然后欲言又止,回归到清醒。不去陌生城市,不去曾经牵挂的地方,大抵会好受些。「也许爱过的人只适合沉淀在心底,关上门,想念的时候偶尔打开看一看,再关上门,这样就足够了。」
「时间就像一条河,不是你找到了它,便是它流向了你。苏说「我们一起跳入这看不到边际的河流是不是就可以一直漂泊下去了」我轻轻地说,那是我梦中的西贡吧。」
我十分好奇,苏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阿Sam书里,上海、悉尼、胡志明、曼谷…..都出现苏的画面。我试图从每一个记叙的城市、故事,让苏的形象浮现,然而得到更多的是对S的片段的再现。我寄游在阿Sam的文字,心安理得去漂流,去缕清我与S的脉络。如果我是阿Sam,阿Sam是我;S是苏,苏是S,是否彼此的故事能得以延续,留下多些回忆的光景。是否可以,是否期盼?我不知道…..
「分开的最后时间里,我在笔记了写了她的那句话「世间这样荒芜,寂静不可测量,如果你不在我身边,我这样想念你」」
「做爱是两个人最隐私又将心智放在一边的时刻,那些爱恨都在体内蓄势待发,你分明记得你们的样子, 你也分明记得两个人说过要爱一辈子的话,但是最后还是昏昏的沉睡了过去。」
曾经说过,会让圣洁的雪山见证我们的爱情,也曾一起幻想将会开一家拥有韵味独道的咖啡馆….曾经肉体交织灵魂缠绕时,承诺彼此终将是唯一。可谁又能是谁的唯一,我做不到,你自然也不可。
「心中有伤口的人,旅途里其实显而易见,他们独自听歌发呆买醉,在深夜的街头打电话给曾经深爱的人。」
是否所有深爱过,钟爱旅行,难舍分开后的人,都会有一样的特征。“和死党K歌醉酒,想到了你,仅此”不是不知道,每一次联络都是给彼此伤口结痂的撕裂,但触景生情,情到深处,伤口会蚀骨版的痛痒,当时已不能去衡量前后的痛楚。后来,才会独自舔舐撕裂的口子,一次次直到表皮愈合或至成茧已不觉痛痒。现在的我,远处的你,会是怎样?我不知道。
「曾经我们都义无反顾的爱过一些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为一个人而流浪。只是到了最后,所有的感情都模糊了最初的面貌,于是,我选择了独自旅行,不知何时停歇。」
2012、9、19凌晨壹点
从高中开始就经常逛 阿SAM的午夜场 ,记得刚开始从别人的链接点进这个博客的时候,觉得眼前一亮,感觉这个博客的作者心中的世界,是我从未闻见的。后来,我就爱上了胶片的味道,也包括阿SAM细腻的文字。
光棍节前夕,我收到了这本 《去,你的旅行》。收到快递的时候觉得好开心,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一开始觉得稍有失望,作为一个新锐摄影师,书中记录旅途风景和人事的相片太少了。或者是我太注重风景的美丽,而忽略了用心体会文字温度的美好。
书名 去,你的旅行,就像阿SAM的发型以及骨子里的冲动一样不羁,分明可以看到他想要探索这个世界的心。在后记里,阿SAM说年近30有点难为情,一来没车没房二来没存款,唯一值得炫耀的除了坚持多年的“阿SAM的午夜场”的博客,便是那些满世界跑的旅行照片。其实我觉得这样的骄傲比起那些未满30岁事业有成,光鲜亮丽的职业人士更有意义。看过狠多不一样的风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勇敢地走上未知的旅途,所揽收获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得知的。
“收拾屋子的时候看到你落在家里的漫画书,一本本码在抽屉里,册封上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和颜色。我不知道你是忘记拿走还是留给我的礼物。《天是红河岸》里还夹着一张你在东京留学时的照片,富士山下樱花飞舞,你在画中轻轻微笑。
林夕说,其实,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苏,你可知这微笑让我明白富士山下的爱。
我不知道,有一天当我去到东京,是不是才能够真正地放下你。”
阿SAM无论去到哪里,总会想念跟他在一起很多年的前女友,总是挥之不去对她的想念。每次 读到那些他想她的字句的时候,心里觉得狠心疼。无论是在曼谷的大城许愿,还是醉倒在东京午夜的拉面店,还是呆在彻夜不打烊台北的诚品书店,还是看过墨尔本十二门徒的壮观再前往首尔寻找下一季的街头潮流,一路旅途都有苏的影子,挥之不去。那应该是一辈子刻骨铭心的一段感情吧。然后我更加相信,旅行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你见到了没见过的风土人情,而是,旅行让你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珍惜的人,自己想要做的事。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旅行让人遇见自己吧。
狠好看的书,觉得狠喜欢。会一直带在身边翻阅。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八):我一定是脑子坏了才买的这本书
当时一本旅行杂志上推荐这本书,一是脑残我就买了。没办法年少轻狂爱装逼,买回来看了几张我就想睡觉,我当时还怀疑我是不是不够文艺所以看不懂?在作者奇葩的写到第一次和约炮对象约完之后,炮友竟然还给了他部相机用,有没有钱我不记得了。瞬间我就清醒了,不是我不够文艺啊,是人家太狗血。接下来去日本旅行,尼玛好巧!作者竟然碰到了他的约炮对象有木有!作者的约炮对象当时在拉拉面有木有!(记不清是在拉拉面还是烧烤了)哗擦!作者这样的文艺青年,前炮友的出场方式都不同。但是!作者还是很清高的,在前炮友婉转表达由于作者器大活好还想来次异国怀念炮的时候,作者木有去!啊,作者狗血撒了一盆友一盆啊。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为了凑字数,还推荐了很多当时服装店,一般买过衣服我们才推荐吧,结果人家只是去逛逛哦,还和设计师见面了呢,完了还附上地址电话什么的哦,作者把装逼演绎成了一种牛逼。佩服佩服。
这本书我都没看完,我记得他书前面的序二,看那个标题,师傅我没看完你的书,估计人家也是看不下去吧!
想要装成文艺小资男的话,一定要看这本书!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九):旅行的意义
我其实并不爱看游记。总觉得游记是太私人的东西,每个人的旅行都参杂了太多的私人情感,对各地的评论也会因为那些情感而变得主观。游记是给文字主人留下的旅行纪念,却不会成为即将去旅行之人的任何建议。我于是只买攻略书,喜欢那些地图、简单的景点照,它们能够给我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印象,然后让我用一张白纸的状态去接受它们,再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它们。这样很好
这本书,我知道它火过一阵,有一阵子各大书店微博都在推荐它。而我单纯地因为它用了泡菜国的街道做封面就压根没有打算碰它。所以说喜好这种事情是很简单很私人的。今天我又毅然地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出来,原因仅仅是在字里行间闻到了安妮宝贝的味道。作者关于安妮的那句话我很喜欢:那个在我上学时陪伴我长大的写书的女子,尽管很多人说她做作,说她无病呻吟,可是在我心里她始终是那个人,就像那些青春记忆一般无法复制。我很清楚,简单的一句话,能够闻到相似的气息,就能够支持我看下去。到不是为了我的下一次旅行,为的大概是感受那种共鸣。
看书的时间一般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这是我坚持坐公车的很大一个原因。公车上的那一段空白,成了每天读书的最好时间,我坚持在随身大包里放一本纸质书,无论站着还是坐着,上车后可以随时打开阅读(当然,日本原版的口袋本更轻巧,更适合站着阅读)。
第一篇,作者介绍他现在生活的城市,那是个我不喜欢的城市,不过这并不影响阅读。年轻的爱情奋不顾身,毅然决然。身处陌生城市的艰辛,但因为对这个城市的喜欢而不放弃,初次旅行的喜悦。耳机里的录音音频正好播道演唱会的高潮,很欢快的《恋のROCK 'N' ROLL! DRIVE!》,他在前奏的时候问:大家还有精神么?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高喊:NAOHITO~上个月回国至今,我每天都在RE这段音频,但这一刻,忽然想要流下泪来。去之前,大家都以为我会在现场落泪,我也这么以为,我看着近在眼前的这个熟悉的人奋力歌唱,内心一遍一遍地默念:さよなら~念到心疼不已,这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行程,最后一次和他见面,然后别离。有些人可能就是这样,现场被太多的事物所干扰,那些很内在的情绪就会害羞地躲起来。而当最终远离,连记忆也随着时间逐渐模糊,知道听见音频脑内只能浮现出上扬的嘴角,和下巴侧面的弧度的时候,眼眶才忽然间红了起来,离别的实感扑面而来,无力阻挡。
陈绮贞那首我很喜欢的《旅行的意义》唱道: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在别人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是件很有趣的事,一本书有时候并不需要太火,不需要任何的人推荐,你知道它有一些话语在敲打你的内心,那就可以看。相反,上了再多排行榜的热门书籍,如果你无感,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丢弃。就这么简单。
《去,你的旅行》读后感(十):我所能想到的烂书之一
今天决定把前些时候读过的书都写写评论,翻了翻,觉得这本真是一本让我蛋疼的“旅行”游记啊,是我想起烂书俩字时,不可或缺的一本。
阿sam真是个娘炮,如果不是看到书中提到他在各种城市的各种情,在不同的时候怀念他的初恋女友--苏,我真的以为他就是一女人,在不同城市展示他有多么的牛逼,有多少的艳遇,有很多有深度和内涵的朋友们。真是浮夸的文艺装Ber。
那种45°仰望天空,一个人孤独坐在异国咖啡厅,喝着一杯永远喝不完的拿铁,听着ipod略有忧伤的歌曲的人,那不是文学少女玛丽苏么?那真的不是文学少女玛丽苏吗?
去你的旅行,阿sam。我真是想说:去你的出差啊...阿sam成功摧毁了我向往的一些城市和一些美丽风景,摧毁了我的钱包。我谢谢你全家。
:越南,我对于你还没有失望,希望,有天可以和一个我爱的人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