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5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是一本由[荷] 赫曼·赫茨伯格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一):《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空间特质】

  “公有”“私有”:

  空范畴可以用“集体的”(Collective)和“个体的”(Individual)两个术语来表达。

  公共的“集体的”——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均可进入的场所,而由集体负责对他们的维护

  私有的“个体的”——由一小群或一个人决定可否进入的场所,并且其负责对它的维护。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仅仅包含人类的一部分,仅仅存在于人的个体定位倾向当做。

  集体主义:包含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或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人类。与个体无关,与“社会发生关系

  巴厘岛很多有围墙围绕的住宅,小房子独立存在。构成一个明确而简便的可进入性的序列。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二):11.10.13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1: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取代了原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取代维权政治,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平衡。建筑要以其新的形式完成其新的社会功能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建筑师则应以适当手段创造促成社会团结和沟通的环境

  2:成熟的建筑设计要充分发掘建筑的潜力,而之所以能充分,又在于广泛的参与。空间层面则是用途的综合和相辅相成,时间层面则是建筑功能的易于变换和改造,社会层面则是开放空间,对于不同的功用,开放性与私密性的适当平衡,透视与遮蔽,引入与阻断。

  3:这与功能主义的设计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功能的类型集中和数量分散,一种是数量集中和类型分散。而孰优孰劣,在于其思考起点。前者考虑使用者的生活是综合的,可能同时或紧接着进行多种活动,是一种使用者与资源之间相紧凑的社区组织,重视不同类人群交流影响。后者考虑使用者会集中的在某些功能中心进行活动,是使用者之间与资源之间的紧凑。

  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无设计与过度设计之间的平衡,正反合。但必须克服曾经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功能的混合是否会带来混乱以及不同人群的接触是否会引发矛盾而非宽容。前者可以靠精细的设计和使用者的良好素质来避免,后者则基于社会的和谐。。。

  4:该书特点是众多的实例分析,理论部分精炼不拖拉。

  将建筑与众多相关学科联系,如将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比为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有其自身脉络,也受其他学科滋养,强调开放性,多义性,合作性。建筑仍是生活的机器,但其功用已随社会的重组织而变化,不再是阶级间的隔阂与炫耀,不再是精英意志下的标准正常。而是为社会基层的合作与自组织提供方便平台

  5:对于个别的失败案例,如期待居民能依个人兴趣对住房的改造与扩建。似乎显示了,一方面曾经的习惯仍有影响,各人自扫门前雪,国家强制下的组织瓦解后,个人自由一经解放则对原有的生活产生厌弃,对社会和他人亦有隔阂和冷漠。一方面是否有这些社区的协作本就是不一定的,交往虽是人的需求,但邻里之外的交往已足够代偿社区内的个人主义,组织方式不再现定于地域和直接交往。

  在这里,建筑师的意志则显现其重要,建筑是服务于人的,但并不意味着要迁就与人,个人的意愿不一定是正确的,且易受环境与趋势影响,所以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和立场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可行更合适的方式发挥作用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三):建筑学教程:等同性

  建筑学教程:等同性

  1:事物重要性源于其位置及其与周围的关系,故而重要性是相对的。且由于功能的多样,所以重要性就有了多层次的比较维度,若每一构件依其所处位置发挥各自的功能,那么构件之间就不再存在等级关系。

  2:建筑学教程把等同性放在书的最后一块,并大量出现了等级权力之类的词。就如同一个政治宣言,表明其设计者所处的立场及其目的,即平等

  看过开头,觉得强要将建筑比作社会理想实在牵强,且结构中本就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如何来的平等。但这样想是浅薄的。

  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与其作用,即给人的感受和影响。结构是一方面,表现是一方面,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表现是功能的手段,虽是一体,仍可分内外。

  3:关于等级体系。

  差别并不意味着等级,因为差别是基于某一种维度的判断,而这一维度是主管的,等级则是将这种狭隘的判断正统化,并且通过暴力来强加通过财富来吸引人诱惑人而掩盖其他可能性。这种暴力和财富在建筑中的表现如尺度的差别,豪华程度,可见性,对优势空间的占有。

  作者比喻生动,若是将书叠摞在一起则是等级,码成一排则是平等,虽然码成一排也是分先后的,但并不会由于前面的存在而看不到或拿不到后面的,摞成一摞则会如此。所以这个平等是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等级则是权力对权利的侵犯。

  4:所举实例,如工厂管理所在地坪较高,图书馆管理员处在一可监视周围的中心位置,甚至是希特勒那种极端例子。这就值得反思,平常建筑中有多少细节是打着功能的幌子却超出了应有功能的需要

  一个环境是权威的还是宽容的,是建筑空间的组合结构想人们所提供的视觉选择上的之一中心的自由成都。P255 如圆桌和方桌

  5:科尔多瓦清真寺虽是宗教建筑,但在建筑形式上由于柱群的存在,分散了人的注意,而在其中兴建的教堂则破坏了原有的平等氛围

  这也可联想单点透视和多点透视,本质上在于角度的单与多,中世纪小镇最高的建筑就是教堂钟楼嘛,便是分,是等级。

  后文圣彼得教堂米开朗基罗方案的单一入口相对于伯鲁齐方案的多入口,教堂内部对视觉几乎是强迫的吸引,也反映基督教建筑的独占和等级。

  6:重要的不光是主要部分其本身对次要部分形成优势,也于在主次连接部分,中心总是企图将周围资源向内吸收,则在路径上有向心的倾向,对次要部分的分割一方面是形象上的优势一方面是功能上的依赖。圣彼得广场平衡了教堂的地位而一方面广场上的环形柱廊连接了广场内外使广场成为一公共空间,而原本的主体教堂又由于梯形广场的分割而后退,一定得封闭平衡了其向心力。

  7:明显,herman hertzberger很为他的祖国自豪。。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四):摘抄

  每当讨论自己作品时,你应该问自己,你从哪些人那里学到了哪些东西。因为你发现的任何一点东西总是来自某个地方。源泉不是你的大脑,而是你所属于的文化

  建筑师习惯于藏匿他们的灵感的源泉甚至试图升华它们,这种做法使得设计过程变得云雾朦胧

  虽说是公共空间,但需要建筑师将人的行为从私人空间中解放出来。

  建筑应向人们提供场所,而不是规划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力集中在排除其他的变化,而应该集中在具有持续特征且有能力包容变化的结构上。

  建筑师必须把他习惯对通常只反映集体意愿的建筑计划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或集体的多种状况

  建筑师相对于一个集体结构的立场是可以被使用者理解和表达的,相对于他的建筑的使用者来说,同样要使得他的设计能为使用者所理解。

  你只会对你有关联的事物产生钟爱之情。

  建筑师就像医生——在他的思维中没有在价值之间歧视某一个价值的余地,他必须把他的注意力等同地奉献给所有的价值,而且他必须使他所做的一切让每一个人感觉更好。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五):平衡

  这本书,其实讲的点不多,但是贯穿在不同的章节互相引用和深入

  简单的说来分成三部分内容

  1.private和public的讨论,私有领域,公共领域,两者互通有无及其途径;

  2.making space和leaving space,如何形成和留出空间,从两个方面-结构和引导-来讲。(并表达了希望使用者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1)结构上要区分结构和填充之间的关系,实现结构的多价性,适应功能要求在时间上的变化,多价性是一种不考虑灵活而留出灵活余地的一种性质。

  (2)引导上则要求建筑师全面考虑可能的用途,设计中融入引导因素形成半成品,让使用者来完成半成品的功能,得到个性化的自由解释,并讨论了引导的程度,并表达了对功能主义和绝对自由的批判。

  3.关于如何形成inviting form的讨论。分成三个部分:尺度和空间划分,视线的处理,等同性。

  (1)尺度和空间的划分,空间划分形成不同的尺度,作者认为所有空间都可以是小空间,只有当小空间用途聚集在一起时才会有大空间,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对绝对自由的另一种批判,大空间导致功能的单调,小空间更能带来刺激丰富的变化,这里的小是适合的小。

  (2)视线,分成三个部分,视线1:互相之间的可见与不可见;视线2:引入外部世界,融合内外;视线3:体验层次(看的比较快),大致表达的是对于每个建筑每个部分,哪怕细枝末节尊重,作者认为每个部分都是自我完善的整体,应该显示其如何发挥功能作用,丰富使用者的体验层次(暂时不清楚其目的)。

  (3)等同性,是作者对老板主义,中心主义的批判,是对视线3的进一步阐述和深入,作者尊重次序反应特质上的差异,而反对其产生优先级的差别,反对等级体系,提倡均等公平和平民建筑,希望建造宜人形式(inviting form)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六):標題是什麽?

  多價性,反復提到這個詞,可是實在難以理解其文中的主要含義。這翻譯不是一般的渣,很想查證其原版詞彙,不然簡直無法理解那些晦澀的概念性斷落。

  文中給出的實例是值得細細反復推敲的,讓人對現代的建築設計有一個較深層次的反思。城市整體規劃與單體建築設計中的矛盾統一又該如何處理,隨著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城市與建築又會怎樣發展演變。

  --------------------------------

  另外The secret life of chaos讓我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宇宙的變換是遵循著一個疊加狀態的模式,雖然未來無法預測,卻能找尋其演變的規律。而建築的功能與形式的變化也一樣可以去猜測,可持續發展是當下的主題。這關乎的不僅僅是建築或者資源,更深層次亦關乎人類的內心。

  探索這一變化的規律,讓設計更有機的發生,是我想要行走的方向。數學規律是宇宙中最終極的樂章。

  綜合看來此書還是很不錯的,在實例分析中引人思考。暫未讀完,待續。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七):宜人的空间

  如果一个大师想要给人一点关于建筑的启示,一点关于建筑最原初的概念,将它作为种子洒在人的思想中,它会讲点什么?

  Herman向人介绍了空间的概念。建筑学教程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分为ABC三篇,分别从空间的性质、空间的存在和一些宜人空间的实例来阐述他作为建筑师关于空间的理解。

  空间的性质

  一个建筑师睁开眼睛看向四周,他会先问自己:这是一个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建筑师知道,对于人造空间来说,一个空间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凭何定义一个公共空间,何为私人空间?在这两个绝对的定义之间,投射出阴影,互相融合的地方,又该叫做什么呢?

  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讨一些性命攸关的大事或者向神灵表达敬畏,这是最初公共空间的形成。它是如此重要,所以需要专门付出人力财力予以维护。由集体维护,且任何人随时都可入内,现代的公共空间同样如此。它因社会而存在。你可以在此观察别人,别人也可以观察你,你们可以交谈甚至成为朋友。建筑师应当在公共空间引入自然之景并使之凸显,自然使人在公共空间的众目睽睽放松舒适,促进人们更加放松亲切的交流。使公共空间呈现出一种邀请的姿态是很重要的,它鼓励人们进入参与投入感情并承担责任,使用者的参与使这一空间具有活力

  而最原初的私人空间是人为了抵御野兽、雨雪和敌人,为自己找到的一个栖身之所。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空间。现在我们鲜少能为自己建造房屋了。而荣幸的建筑师们,在为别人建造私人空间时,应当牢记的是:使用者的归属感。那个空间应该完全适合他,就像他为自己量身打造,甚至更好,像他梦想自己可以做到的那样。由此使用者自然而然同这一空间产生联系,唤起共鸣,孕育感情,衍生出责任。恰如两个相爱的人所做的那样。一个私人空间若是在某一恰当的部分拥有公共可进入性,柯布西耶称这是对社会整体的贡献。因为,恰如路易斯康所说,它带给人惊奇之感。惊奇是人类奇美的感受,是人对万物真挚的回应。它的重要性远胜于知识,惊奇感提示了人作为诗意栖居于大地的存在。

  大多数人不会在抬脚踏上一步台阶前花五分钟观察和思考:这是一个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我能够进入吗?这常常由直觉判定,而直觉不会总是正确。那么,建筑师应当如何提示人们,使之一眼看出并作出合礼的行为?空间的色彩、材质、形式和高差向人们明确无误的展示自身的性质,创造了秩序,并具有美感。

  空间的存在

  一个空间,可以为而得之,也可以无为而得。

  创造空间时,我们引入结构。结构是画布,是织物的经线,是形成语言的文字。结构应当简洁、清晰、包容。拥有随时准备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能力,允许自己被环境影响同时又有能力影响环境,协商调节,最终自然融合。结构必须有力量,不必以粗壮的柱子和厚墙显示自身,但必须坚定的传达出自身的信念。因为,结构划分出空间,使之可以被理解。它创造秩序,而秩序导向自由。

  秩序的字面意义是:一个名词。指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一种状态。

  而自由的概念有很多解释,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自由是指,在此状态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Herman在一本建筑学书中说秩序导向自由。建筑的秩序由结构表达,而自由是使用者在这一空间的一种状态。人在其间,建筑的功能满足日常生活,使之能自我支配,自由行动并对此空间产生感情和责任。

  那些无为而为的空间,是中国画中的留白。它作为日常生活的舞台而存在,在此可能且允许发生任何事情。它们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生活化的事物,如空心砖、柱子、矮墙、大台阶或一个下沉空间,但它们作为一粒种子,产生着魔法,激发出创造力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

  宜人的空间

  人们常常凭借感觉来判定事物的好坏,空间的好坏。而正如人眼感受到最美观的黄金分割比例,也可以具象化成一个数字。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常常拥有一个经验的适宜的尺寸,它的确能够给人带来舒适之感。

  在这些宜人的空间中,人因它的清晰、秩序而被赋予行动的自由、交流的自由和选择自己想要看什么和被什么看到的权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有着自己特别的期待类型,有着自己的可能性和限制。而一个宜人的空间无疑使所有人都满意、自在。它如此丰富、包容。

  而所有不同性质的空间都同等重要,这点在建筑师的设计图纸中就应当被认识并贯彻。一个入口门廊可能会发生同起居室同样重要的影响人一生的事情。如果一个空间和另一个空间相比是不太重要或是地位次之的,那么,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创造一个能代替它完成功能并且重要的空间。空间会在性质上有所差异,但并不存在地位的比较。一个空间,同一个自由的人一样,应该被允许表达独一无二的自身特质。恰如爱因斯坦、路易斯康、黑塞等我心中的伟大人物一样真诚、睿智地展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读后感(八):赫曼.赫茨伯格和他的《建筑学教程》丛书

  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1932年~),当代荷兰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1958年赫茨伯格毕业于荷兰历史最悠久、建校已达100多年,享有“荷兰清华”美誉的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世纪60年代他曾与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大师阿尔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1918~1999年)等人共同编辑《论坛》(Forum)杂志。1970~1999年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执教长达29年。他筹办了以建筑、规划、景观等教学和研究开发为主的贝尔拉格研究院(Berlage Institute),并多年担任该研究院的董事会主席。1999年后赫茨伯格除继续在贝尔拉格研究院、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任教外,还主持“赫茨伯格建筑事务所”(Architectuurstudio Herman Hertzberger Amsterdam)的设计工作,设计范围涉及学校建筑、办公建筑、住宅项目、文化空间、城市规划等。1996年他为考察中国的客家民居,曾亲赴福建考察研究。

  1991年他在荷兰出版了《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该书根据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授课讲义编写而成,全书3部分内容以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构成,第一部分“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作者纯熟地剖析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要素,划分了集体与个人、公共与私有的生活、工作领域,明确了划分标志,界定了各自的特点,强调二者既保持独立的特质,又得创造条件加强内、外交流,增进内部互动。第二部分“形成空间,留出空间”(Making Space,Leaving Space),作者追溯结构主义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陈述结构主义建筑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建筑秩序,主张运用经纬(Warp and Weft)、脊柱(Spine)和方格网(Gridiron)等结构原则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第三部分“宜人的形式”(Inviting Form),建筑师需要把握各种空间特质,组织空间单元,创造最适合人们生活要求的亲切宜人的建筑形式。该书自初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已在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2001年他再度出版《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补充和丰富了《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的内容,增加了近10年间的优秀设计范例,重点是“空间”与建筑师的关系,指出在最为广博的范围内,空间是建筑师最重要的思维概念。“建筑具有很强的以空间的方式解释(而且‘明确地表述')自身的能力。”⑴阐释空间有其独特的规律,它不仅仅是物理区域,还指人的心灵和智慧范畴。这些都是建筑师设计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建筑主要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当然这绝不是建筑的最终目标。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注意力从空间转移到构成空间的物质上,但事实上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事物之间的区域。换句话说,建筑之间或建筑内部墙体之间的空间更为重要。并且注意力应该特别集中于那些通常看不到的方面,也就是需要超越建筑师的陈规。”⑵

  这两本书是赫茨伯格的代表作,它们集中体现了赫茨伯格的建筑设计思想、建筑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实用价值。

  特点1 结构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

  赫茨伯格推崇柯布西耶在阿尔及尔皇家要塞设计方案中提出的“超级结构”(Superstructure)。“‘结构’意味着集体的、一般化的、(更)客观的,……用所期望的和所要求的形式来表达。人们还可以用一座建筑或一个城市规划来讨论结构。” ⑶“一座建筑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即它是如何发挥功能作用的,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应该是‘易读的’(Legible)。例如,不是用粉刷掩饰一切,最好让人看到实际建造用的砖、钢或混凝土的梁、柱,以及窗上的过梁板。让建筑物一部分的‘内脏’暴露出来……它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为创造令人满意的居住条件所作的努力。”⑷“我们寻求的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使我们能走向另一种较少固定的、不太死板的机制……并使我们能够以此更好地武装起来,迎接21世纪以其全部的复杂性给建筑师带来的挑战。”⑸

  赫茨伯格的“建筑形式”突出结构概念,他用国际象棋的例子形象地归结了结构主义思想,“在操纵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移动的简单规则中,看似非常幼稚,但优秀的奕者成功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⑹他并不机械僵化地拘泥于结构,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基地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结构主义建筑原则。“方格网体系就像一只根据极其简单原则操作的大手——它设置总体的规划,但是当它到了每一块基地的具体设计阶段时,就变得更富灵活性(Flexible)。”⑺

  特点2 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技法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冯•谢林(Friedrich von Schelling)在《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s)中把建筑喻作“凝固的音乐”(Frozen Music)。赫茨伯格同样把理想的建筑比作一首内涵丰富的韵律诗,“我们追求的建筑应该是一首诗,是一种集社会和生活于一体的诗,即:建筑必须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的空间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所占用的空间、移动的空间和人们所拥有的空间,这不是个人的空间,而是包含于社会总体结构内的运作空间。”⑻

  在完成这首韵律诗的过程中,赫茨伯格坚持运用多种结构形式作为工具服务于最终使用者,“每一次,我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的、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⑼使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能完美、有机地结合,融入社会背景之中。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认为建筑是由众多微小的细部组成的总和,就像是芭蕾舞演员身上成千条肌肉共同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整体。⑽每一个细部都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除了最大限度地符合功能性的需求外,兼具未来改造和扩建的潜力,“设计应该是一种组织材料,并以一定的方式使材料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行为。精心形成的每一因素都应该较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应该为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人们所期待完成的功能。”⑾他鼓励居住者、未来使用者共同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激发他们的发明创造热情。通过大家集体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的建筑不仅有繁复靓丽的外观,而且富有深厚的艺术品位和内涵。赫茨伯格讲求朴素真实,不事奢华,反对华而不实。他反对那种单纯依靠高科技和新材料堆砌成的绣花枕头似的建筑,那种“建筑师一直在争相制造最漂亮的‘盒子’,对内容的控制却似乎已经消失,包装的形式变得比内容的形式更为重要。……他们‘要创造美学奇迹。’”⑿蒙特苏里学校、阿波罗学校、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弗雷登堡音乐中心、老年人之家等都是赫茨伯格的杰作。他独具匠心地借鉴古圆形竞技场中的不同空间标高来组织建筑空间,打破影响人们交往的阻碍,他设计的入口、过厅、楼梯、座椅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亲切宜人的聚会、聊天、学习、休憩等社交场所,实现了内部与外部、公共与私有、教师与学生、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结构上为人们实际使用时的装饰和改造预留了极大的灵活性。他倡导通过人的活动这条主线将空间-建筑-城市-社会融为一体,由此可见,他的设计理念鲜明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特质,所以我大胆地称赫茨伯格的建筑风格为“结构人本主义”。

  特点3 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针对目前建筑界存在的重项目、轻教学、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浮躁风气,赫茨伯格重视基础教育、主张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他在《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中专门安排了一章——“导师教程”,介绍他从实际设计和教学经验中总结的设计与教学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他不是简单地传授所谓“设计诀窍”,而是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既不空洞地讲理论,也不一味地罗列方案,将二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他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经典建筑和规划实例,其中除了他本人的还包括了米开朗基罗、伯拉孟特、伯鲁齐、高迪、柯布西耶、里特维德、赖特、路易斯•康、范•艾克、诺曼•福斯特、让•努维尔、伦佐•皮亚诺、库哈斯、MVRDV等一大批古今名家的建筑,同时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耳濡目染名家的不朽之作,丰富了我们的大脑,使人逐渐体味、摸索、汲取出这些名家在设计思考过程中的灵感源泉。他认为建筑师的灵感必须踏踏实实地依靠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建筑师所能使用的配料是他多年来的经验,以及那些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专业联系上的东西。考虑到他的学科范围是无限的广阔,而且理论上涉及了所有东西,那就意味着是要大量的经验。所以对建筑师而言,很重要的是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任何他没有亲身体验的却有很好想法的东西;就是说,他必须强调他所偶遇的每一个情形。”⒀他提倡用启发式、渗透式(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揭示出什么在设计的第一时间首先感动并激发了你,“我的‘课程’的目标始终是启发学生,唤醒他们自身存在的一种建筑学的思想框架,以使他们能完成他们自己的作品。”⒁他重视独创性和创造力,鼓励打破常规与传统的束缚,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变化和更新是对旧标准的改进提高,如果不把目标瞄准未来就不会有进步……”⒂“不再用教条去伤害学生的心灵并代之以给予时间令他们去接受挑战,去扩大他们兴趣的范围,去看更多的东西,去深入其他的方面,唤醒他们的热情、感受力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多地提出问题,经历更多的世界,从而扩大了与他们关联的圈子。教育,包括了对建筑学学生的教育,应该比其他学科更早地打开精神空间,因此可以去探索未知的、新的东西和其他的事物并将其引入他们的领域,而不是用我们已知的东西填入他们的脑海中。”⒃

  特点4 新颖、理想的建筑教程

  《建筑学教程》除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赫茨伯格这位世界知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风格,还是一套优秀的建筑基础教学用书。它对我们高校建筑设计与规划教学具有良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目前我们建筑学和规划专业教科书十分缺乏,尤其能反映当代建筑科学最新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好教科书、教辅书更是凤毛麟角。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如何理论结合实际、生动形象地传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建筑艺术知识和设计技巧的图书媒介;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设计时往往停留在“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单纯凭借学生自己去“领悟”,这对于初习建筑的大学生,困难可想而知。该系列书的内容能够满足我们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程,既可以用作教科书,又能作为教学辅导材料。故有的专家评价这套书是“建筑学生应该人手一册的必读的教科书”。因此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特别推荐此套系列书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

  该书不但可以服务于广大大学生,还是建筑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可以借鉴的世界经典建筑、规划史,这也是赫茨伯格编写此书的初衷之一。

  赫茨伯格的著述及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青睐,2003年4月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书以飨广大中国建筑图书读者。赫茨伯格本人对该书的出版非常欣喜,专门撰写了中文版序言。他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写道:“……使我们的设计理念走进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期盼我们的建筑思想能在这片‘新大陆’上付诸实现。”⒄

  注释:

  (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50

  (2)《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序言

  (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94

  (4)《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241

  (5)《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48

  (6)《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93

  (7)《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25

  (8)《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序言

  (9)《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序言

  (10)《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214

  (11)《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51

  (12)《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102

  (13)《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28

  (14)《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前言

  (15)《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52

  (16)《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38

  (17)《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中文序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