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月宁静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八月宁静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7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月宁静读后感精选10篇

  《八月宁静》是一本由陈宁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宁静》读后感(一):在闲适中体味一份温情

  最初知道这本书还是在这里的评论上看到的,感觉不错就记下名字想看一下。那天到图书馆借书,想起这本书来顺便就电子查阅了一下,没有想到还真有这本书哎、

  感觉很高兴,以前几次在豆瓣上看到好的书想借都没有。

  接着我就在书架上找啊找,找啊找,许久才不经意间在角落里看到她。

  就如她的名字一般宁静的躺立在那里,。雪白的封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配上一副安详而又宁静的冬雪图景、那么的悠闲,宁静!

  当然个我毫不犹豫的就把她从书架上取了下来,顺手翻阅了一下,、一个纸片顺势从扉页飘落下来。划过眼角,瞬时蹲下来捡起一看,哦,原来是“合格证”心中顿感莫名的兴奋

  没有想到这系书在这里一直沉睡啊!

  轻轻的,我又把这纸“合格证”重新夹入书页内,惟恐侵扰到它的这份沉睡中的纯真和宁静。

  合上书、带走、借了。

  一周的努力,书读完了,内容不是很多,可是却真真的很好。

  或许正如台湾评论家南方朔用“隐秀”来形容她的写作风格一样。隐者,闲适、脱俗

  《八月宁静》读后感(二):确实是很小资的一本书

  在学校图书管里借来的一本小书,本来准备当做在高三紧张学习之余的消遣。不想给本书太高的评价,因为觉得其实其中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内容,语言描写上感觉也没有太大功力。的确是很小资的一本书,属于适合在咖啡馆里随意翻阅的那一种。

  但是自己酷爱描写巴黎左岸的那一篇,感觉就是因为那一篇文章,整本书的灵魂完全提升了。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无论读多少次,都爱死了这句,感觉左岸的巴黎已经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其中一角那么简单,他有着他的灵魂,他的洒脱,他的灵动,他的气息,他给你带来的一种美好,不知在何处,却又每时每刻都被你感受着。

  另外,其中的图片也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封面的那张,意蕴无穷。

  《八月宁静》读后感(三):陈宁:八月宁静

  由于个人习惯的偏嗜,读书上对于不喜欢的和不熟悉的作者总是带有一种防御性的保守和顽固。对于陈宁这本《八月宁静》,若不是因其列在上海书店精装小开本系列中,也许我都不会去买,去读。因求全配套而买书,因喜欢装帧而读书,这种可笑迂态对于书痴怕也再所难免。

  作者很陌生,看封底介绍方才醒然,原来即是在《书城》和《21世纪经济导报》开过专栏的尘翎,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后到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系攻读硕士,是记者编辑出身,北京华艺出版社在二零零五年曾出过她的一本《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列在“二十一世纪书系”里。上网搜索“尘翎”竟然找到了她在天涯开设的简体版博客“尘翎部落格”(http://ningville.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ningville),于是满怀欣喜地在读书之前先浏览博客,翻了几页,文字真好,恰如其名:沉郁,宁静。再来读书,套用陈宁看到好书时爱用的话:舍不得读完。

  文字实在是种奇妙的东西,同样的汉字,不同的人去组合,可以生发出各种各样效果。有的可以组合成抒情,有的可以连缀成议论;有的读来面目可憎,有的让人一见倾心。组合方式即是风格。写文章文字是骨架,风格是血肉。南方朔说陈宁的风格是隐秀,“它有文采,有论理,因为论理而不致蹈空蹑虚;因为文采,说起事来遂不致于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间。”说得好,但似乎也没说尽。

  陈宁的文字是那种不看倒也罢了,看过即难忘却的精灵,读过一篇,再读一篇,直到不知不觉间把整本书读完,意犹未尽,有种淡淡的上瘾。文字间优雅娴静的气质虽收敛含蓄,但也无从掩饰,“迫人直视”。

  《八月宁静》是继《六月下雨,七月炎热》之后,陈宁的第二本文集。两本书书名独特,陈宁自己也说“看起来有岁月推移的连贯感”,不过“其实故事不曾在作者计算之内。”虽说偶然,想来怕也离不开某种岁月情怀牵绊的刻然。

  《八月宁静》由上海书店推出简体本之前,繁体本早在零七年的一月就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分三部。第一部径以“八月宁静”为题,辑中文字关涉巴黎,若巴黎咖啡馆的侍应生、巴黎的初夏、巴黎的八月……,陈宁以她的独到视角呈现出自己眼中巴黎的方方面面,记录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情感,文字饱蕴文化气息。写得最好的当属辑末的三篇文字,看她写“夜巴黎”,写“左岸”,写“巴黎女子”,笔底有舒散不尽的情味,看得人简直走火入魔,仿佛自己正身置其中,至少也似曾相识。她写夜巴黎,说:“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叫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新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叫人迷醉的巴黎。……深夜的巴黎,令人悲伤。她把日间的装扮褪去,回归真实,迫你直视。”写左岸,说:“左岸只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不圣洁不完美。……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写巴黎女子,说:“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 这些文字中的巴黎是属于陈宁自己的巴黎,然而却“迫你直视”“叫人心碎心折”。“沉默时光•文字光影”把目光由巴黎转向了文学电影摄影,文学的品咂,电影的回味和照片的剖读,感性的细腻中蕴藏理性深度,回旋迷绕着淡淡柔软情愫,就像她对《卡尔维诺情书》的释读,“他只把深情留给所爱,这些文字从来不属于我们,我们有幸读到,就像偷吃了人家葡萄。甜的”。“记忆回旋处”,围绕城市和记忆展开,写书店、电影节、太原街、油麻地、德国、巴黎的示威……,记忆回旋,风格依旧,不过忆旧的感性和现实的理性更加融汇缠绕,却也凸现出别于前两辑的韵味,让我们见识了陈宁于巴黎、文字和光影之外的另一些“斑斓片断”。

  陈宁生在香港,曾旅居英伦、巴黎、台湾等多地,她自称是旅人,“飘流于不同的城市场域间,每一处都有其错落的身影”(陈国慧《陈宁的读书练习:冷冽而热情回忆旅行》见“尘翎部落格”)。陈宁写“油麻地”说:“我曾经拥有过那样独一无二的油麻地,它的丰美多元,构成我生命不可分割核心。这样,已经足够。”这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徘徊在旅行和回忆之间的旅人,用文字记写下旅途,尽管注入了文化、思考和情感,会有多重角度,但是我宁愿相信,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的人生脚注,其实巴黎、光影以及记忆不都是那样“丰美多元”的“油麻地”,独一无二,不可分割。身影走过,留下一串串脚步。“这样,已经足够。”

  《八月宁静》读后感(四):巴黎左岸时光——《八月宁静》读书笔记

  巴黎左岸时光——《八月宁静》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颇具文艺气质的小书。女性作家随笔,总是更有随性的味道。陈宁的这本《八月宁静》,无论文字、摄影,都给人这种感觉。

  书的第一部分谈巴黎城市与生活。作者陈宁住在塞纳河左岸,文艺的她更喜欢这里。“左岸的迷思,拉丁区的书香,花神与双叟的存在主义,蒙帕纳斯的巴黎画派和左岸剧场”,在在让人沉醉迷恋。她觉得“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口气的空间”。左岸更适合慢生活,可以让人“在拉丁区的街巷之间穿梭行走,在书店门前的旧书堆里寻宝,偶尔抬头看看老楼房露台上的盆栽,放慢脚步”。 (P54—55)

  因为是有一段时间的常住,陈宁的巴黎笔记较一般的旅行见闻深入、细微地多。比如她写百年老店莎玛丽丹百货的结业后,“黄昏时分走过新桥,河水郁郁,看见对岸暗暗的一片,总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P44);又如介绍八月的巴黎,城里人都外出避暑度假,路上、电影院、周三菜市场难得的宁静;她写巴黎女子“总是不老,她们总是爱着,也被爱着”(P60);写“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P63)夜巴黎,绝好的文字中都透出一种当地居民才有的视角和感情

  第二部分谈的是电影、小说、摄影。热爱电影的她,对小津安二郎情有独钟,评价分析得特别好:“小津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保持着距离静观人世,他的镜头几乎不动,好让他能构设了那个静恬的空间,让他喜欢演员在里面生活着,轻轻叹息,不悲哀不滥情,而就像一杯温热的清酒缓缓滑过喉头,暖到了脾胃。徐徐呼出烟圈,平静而家常地说着话,即便是悲剧也是微微笑着,安然接纳命运安排。”“他的镜头在远远的一角静静观看人世流动,仿佛靠得太近了感情来得太激烈恐怕无法收拾。”(P67-69)

  她谈电影《八月照相馆》和《2046》中,男主人公“隔着玻璃温柔爱抚”的细节也十分到位:“因为有了这道玻璃,所以爱是安全的,所有的不安、骚动、叹息,最终都是在玻璃上来回往返,悄悄留痕,转过身一把擦走又重新再来,只要没有一时冲动(更多时是勇气)打破玻璃,就不用狼狈不堪收拾满地碎片,以致受伤。怕的是,渐渐地,岁月流逝,我们失去了面对面相爱的能力,只能隔着玻璃偷一点温热。而玻璃对面的身影早已远去,由是我们指尖抚扫的,最终不过是自己的倒影。:(P121)在这里,尚可指出的是,两部影片的类似处理,还带有一种东方美学的意味,在好莱坞电影中怕是难见到的。

  她在谈王家卫的电影时说:“生活就是那些微小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场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P10)对于随笔来说,也是如此。换句话说,随笔就是你的生活记录。

  第三部分又回到城市记忆,这次除了巴黎的市景,还有台北的台风地震、香港的二楼书店和电影节、以及湾仔太原街的乡愁、油麻地的童年。文字中一仍的别具深情。

  《八月宁静》,陈宁著,上海书店2009年1月第1版,20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篇目:《侍应生》《八月宁静》《左岸》《巴黎女子》《不如及时一小津》《一个老巴黎的凝视》《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我城电影节》《太原街的声与色》《我记得……油麻地》《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流动的街景》

  《八月宁静》读后感(五):碎片书写中的宁静巴黎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游走穿梭,总能感觉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个性脾气,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难以描摹,例如在江南某个淋着春雨的傍晚从老婆婆竹篮里买下一扎新鲜的栀子,在广州的茶楼和三五朋友聚着喝一壶铁观音,还有在西安某个破败的小馆子里热气腾腾地吃一碗面条……这些印象零碎琐屑地构成城市素描的线条,带着不同的轻重明暗构成过往着心中的印象,衍生出关于它的色彩和气味。

  巴黎是个恢弘的城市,很多人是这么以为的。在这本《八月宁静》里,陈宁避开了所有能称得上“恢弘壮丽”的东西:她不讲铁塔不讲圣母院不提卢浮宫,她用三分之一的文字追城市的细节:或者地铁里流浪艺人乞的姿势,或者一面写满名字的悲伤沉重的墙;或者是一个缺了喧嚣夏天。她又用另外一个角度提到巴黎的王家卫,巴黎的左岸,当然,还有巴黎的女子。另外三分之一分给文字、电影,到最后突然转跳,回到香港,让人闻得到那里年月的陈旧气息。

  这不是一本专心致志的讲巴黎的书,但是在文字侧重的转跳之间,读者能体会到与一个城市忽而密切忽而疏远的感觉。她娓娓说着关于城市的细节,穿插一点点她的生活和她的记忆,就像是在咖啡馆跟一位心生好感陌生人交谈,在细碎的诉说之间心底渐渐产生朦胧若即若离的好感。这种状态了解一座城市的绝佳方式:如果你对它太过稔熟,日子渐积的过程中心和眼很容易麻木,彻底融入城市里反而钝住了对它的所有触感;如果你对它太过陌生,这个城市的独特味道很难捕捉,更琢磨不透它的脾性。像陈宁这样刚刚好:这是她生活过的巴黎,看过的书影描述过的巴黎。在真实和艺术之间游走,在城市中观察和触摸。我最喜欢的是她讲巴黎的夏天,市民们统统跑到别的地方度假,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安静的城池——让这个留守巴黎的“外乡人”忽然觉得跟这个城市的紧密,不用再担心跟本地人之间的隔阂,轻松自在地干点自己喜欢的事,随意想点东西:在“空气清爽得像晨初的露水”的气氛里,宁静是一个迷人的状态,在这个自己喜欢的城市里找到一种心安理得的归属感。

  这些细密的小小美好使我搞不清楚我是因为喜欢巴黎而迷上这本书,还是因为这本书而更加迷上巴黎。想起书本封面那张一瞬间就牢牢抓住我的心的雪景图,我相信它与书里边细腻但充满灵气的的笔力是一种呼应。在那个场景里,看不到人,所以可以在窗后放心自在地窥探;虽然没有人,可是那些座椅、对面那座公寓楼,暗示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却分明是人的痕迹。就像巴黎的那些咖啡馆,你不知道是因为毕加索、海明威等等那些大师和天才们,还是咖啡本身的香醇更令你迷醉。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巴黎,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八月宁静》读后感(六):八月的空氣是一片寧靜--八月寧靜(陳寧)

  認識陳寧是從一段片開始,是她和My little airport的阿P合作的藍白紅風格練習。被她的文字吸引,濃濃的滲透著一份的法式情懷,陳寧長期旅居法國,遊走多個城市。香港,台北,巴黎,內地,一個創作者的旅途就在中間穿梭著她不同的感情,思緒。那裡才是她的家,我想要套用陳慧的一句「你的心在那,你的家也在那」。因為自己也是一個異鄉客,縱然這和我的家只差個多小時的火車。畢竟在外求學,又恰巧在內地買下了這本書,很慶幸陳寧在內地也有出版著作。等著這本書送到手上,又是期待,又是窩心。讀著她的文字遊走著法國的咖啡店,街頭,法國人的熱情,生活。曾經因為喜歡法國的電影而學法文,卻發現自己沒恆心,多希望去一次法國,卻沒有金錢和經驗。陳寧就帶我走進了左岸的蒙馬特和右岸的蒙帕納斯。法式的咖啡香飄來,多寫意的生活。法國人對文學,藝術的堅持,在這個城市就不需要爭議什麼西九不西九的問題。無論是那一場紅色的革命,法國人也離不開的是對自由,民主的追求。由小小而不能缺的小小面包和咖啡,到對學術,藝術,法國有它獨特的風格。是社會學家也好,作家也好,人和城市也成了特別去注視的一環。

  陳寧曾經是一位記者,同時她也喜愛電影,看到她在書中的第二部份談到了小津安二郎,奇斯洛夫斯基。也讓我看到一個文化人的追求,如此的拿出心去感染藝術,感染光影世界中的愛與恨,情與慾。還有提到一些法國的攝影師。早前德國的編舞家Pina Bausch離開了世界,也看過陳寧對她的評價,至真至情,也在文字上表露無遺。她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她也有所反思,一些朋友,一些藝術家。給我擴大了世界的版圖,增廣了我的見聞。對於我,陳寧是有她的風格,也是膠著我心底的張力。

  對家的感受,對灣仔奶茶的鄉愁。對香港的濃情中卻又有一股遊子的心,這個夏天陳寧還在香港,她一定會知道這個夏天是不是寧靜。說不定,出街會遇到這一位低調的文化人,也或許在咖啡店看到她的影子。夏天也快過去了,但願這個夏天對我是一個寧靜的夏天。

  寧靜致遠。

  《八月宁静》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读书于现在仿佛是一件极奢侈的事。因为时月迅短,而诱惑与野心太多。但朋友以往常常会到图书馆借来大堆我们眼中的“纯文学”书籍,午后或睡前就坐在小小的台灯光下读上几页,却也很快就看完厚厚一本,记忆最深的应该是那本接近千页的《绿野仙踪》,纯粹的中国古代文学,让我们集体咋舌。但六月的专业四级考试临近,周末献给各种培训,平日里极欠缺的睡眠加上催人昏沉的季节时令,看书几乎沦为睡前序曲。她也减少了借书的频率,更多的转换为一些备考书籍,每日细细地啃着看,不知能何时看完。

  但我却昏了头要去看些散文杂字,不知时间一日日快如流水,而他人仿佛均为各自人生理想而不敢丝毫怠慢,但或许是已经时日不待。近来天气很好,阳光热烈,仿佛已经决定要进入夏季而提前显示了这个世界的躁动不安,我走在阳光里觉得能量也在蒸发消散,索性回到寝室关了手机乱梦纷纭睡了一个下午,竟然梦到了回家和下雪。前日中午我携了书坐在教室里一个劲儿的后悔没有回去,只能睁着一双苦痛的眼睛看着窗外一地明媚的不知春日或是夏日的树木荫翳,时不时的回过神来看上几页,把作文和语法都晾到了一旁。后来枕着胳膊昏昏沉沉的消失了意识,但书中文字竟入梦做起文章来,满脑袋的回音和错乱,讲的净是些高深的道理,虽然感觉得到熟悉。

  《八月宁静》作者应该是一个香港女性。说“应该”是因为对其知之甚少,也懒得去网上搜索,只是觉得她文字里的气场是属于女性的,所以就望文生义。香港的作者,我没有看过几个,但是觉得他们写文章都是一样的气质,这或许是因为生长在一个城市里的原因。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样因为地域而赋予的气质的相似或迥异。

  遇上一本喜爱的书正如遇上一个可以相爱的人一般艰难迟久。但一旦遇上了,就十分地庆幸喜悦。但一本书远比一个人容易操作保持,即使借读时间被限,仍可以亲笔抄写一字一句,同时也正因此而更有个人情感色彩在其中,即使将来不再喜欢,可以轻易地扔掉撕掉,不会留下什么遗憾眷恋回忆。有的人或许干脆,直接自己买了一本来,日日翻读品味,如若厌倦,就把它随同每日一份的报纸或是期刊一起归入箱底,或者是拿去送给别人,或者是贴上优惠价混着毕业书籍一起送到跳蚤市场。但这或许都是一本书的最好归宿。

  这本书里大多是游记,但是其实更多的是谈作者喜爱的文学、电影、历史,也有人情味。其中有篇是讲到台湾的台风地震 ,而她想起年少时在香港几次“台风讯号高悬时,和朋友跑去海边看浪,潇洒的有些奢侈”。这让我想起张爱玲说起的炎樱,在香港成为战区的时候,还一个人跑到城里看电影的记述。是不是都因为年轻,而怀有浪漫或是无畏的品质,即使是面临着毁灭与重生的巨大力量,只是觉到满心的感动与欢乐,仿佛认定了自己被上帝所眷顾怜爱着,不会受到灾难的责罚与逼迫,因而可以无惧地前行。

  我向来不认为自己处在一种宁静寡欲的状态。后来读大明宫词的台词剧本,有这样一段描写“宁静寡欲从来不是一种天生自然的心境,它其实是一种胶着的状态,一场欲念与理智相持不下的斗法。这犹如拔河时绳正中的缎标,双方越势均力敌,它的地位就越稳固,韧度就越强”。或许这样说也不为错。我的确十分羡慕那些可以大声说出自己所想所要追求并能够为此努力向上的人,但我常常觉得自己如果那样做就触犯了某些禁忌,并且被提前宣告了不可能性。于是落得连提及都不能被提及的命运。

  这本书却是被人标榜着“宁静”二字,但作者之前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热》一书在,亦可探知到其中意味。自然界如同人生,人生亦如同自然,遵循了亘古永在的天道常理,是不能被轻易地篡改变质的。

  假期将至,我觉得应该收尾了这本书,然后找一个教室,做些摘抄笔记。但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一篇为了参加比赛的日语作文,所以要搜集些文集素材、佳句名谈,从浩瀚如海的日语语法里刨出一些来做些规整的句子,并且,试着去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2010.4.30-

  《八月宁静》读后感(八):九月宁静

  用很短的时间,看完《八月宁静》。看微博上作者有邮箱显示,我就在半夜去了一封email。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现代科技的发展。你说要是以前,怎么联系,怎么沟通。你不知道人在哪,也不知道常住地在哪。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是时代。

  下面就是原文。自己还特意用了繁体字。

  塵翎:

  晚上好。

  只是我還不確定你是否更喜歡甯,這個字。

  本來只是很匆忙的看完了《八月甯靜》,說匆忙,只是自己太想一下子讀完。所以本來 是老老實實早在椅子上,雙腳跷在桌子上看書,可是後來就坐到地上了,需要換個姿勢。 總就是讀完了。

  現在是午夜了快。我在中國大陸,一個名字叫鄭州的城市。

  這是中原很沒有特色的地方,我覺得。這不是我的故鄉,也不會是我的歸宿。

  大致很多人都對這本書充滿贊美吧。真好,我也是。

  在我心裏,巴黎不再只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等等那些所謂的著名景點。我知道這些也只是從那些地理書籍上,圖冊上。我現在覺得巴黎是一部黑白電影,由最最溫和和最最沖突的情節。它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誠。它坦然地在經曆許多後還真誠的面對一切,沒有掩飾。

  巴黎總是與人有關的。作家,攝影家,畫家,藝術家,電影家,流浪者。他們或喜或悲。或被接納或者排斥。但都經曆著自己的人生。

  有一天,我要去巴黎走走。

  書裏提到的好多人,那些藝術家們。我以前都不知道。很慚愧。所以,謝謝。

  人總是在有見識的面前自慚形穢。

  那麽希望你看到這封郵件時,不厭煩才好。

  想著或許你看繁體字會更舒服些。

  遠行不重要,去哪裡也不重要。到找到你熱愛的。永遠不要放棄。這是我對現在的自己說的話。現在只能呆在學校。這樣才能認真地看些書。學點東西。

  那么,祝你愉快吧。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事。

  遠行不重要,去哪裡也不重要。到找到你熱愛的。永遠不要放棄。

  回复:

  陳蘊

  謝謝你的來信。

  我還是喜歡自己的陳寧,寧靜的寧。

  謝謝你喜歡《八月寧靜》這本書,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繁體版更好更完整,也有一篇文章是沒有收在上海書店的簡體版裡,

  希望你有一天也能遇到繁體版。

  感謝你的分享,願你有一天夢想成真 做自己喜歡的事。

  祝 夏安

  陳寧

  我是如此喜欢这个时间。与季节无关。

  即使现在是九月。

  《八月宁静》读后感(九):那些關於城市的碎片書寫

  這本書中,自己最喜歡的文章是《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與《我記得……油麻地》。其他還有幾篇例如《左岸》、《巴黎女子》《侍應生》與《太原街的聲與色》。

  欣賞陳寧的文字,一在於她觀察城市角度的獨特,寫巴黎,沒有盧浮宮,沒有埃菲爾鐵塔,更沒有香榭麗舍大街,有的是整座城市的細枝末節。八月寧靜的空城,咖啡館的侍應生,將街道當做舞臺舉手投足間都散髮魅力的巴黎女子,那些遠離故鄉旅居巴黎乃至最終沉眠于這片土地的大師們所構成的巴黎生死界。

  正如南方朔在序言中寫的那樣:“寫作有如遛逛,遛逛之所以為一種態度,一種寫作,已成為了當代城市書寫的一個支派,所謂的“碎片書寫”即由產生。它不意圖虛構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整體,而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里,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

  倘若說瑣碎的細節是吸引我閱讀下去的顯性力,那細膩的情感便是真正令我感動的隱性點。在《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一文中,陳寧寫了兩幕關於玻璃的電影場景,一幕是《八月照相館》一個無望的下午,一幕是《二零四六》里所有承諾失效的時刻,兩個男人皆是通過一道玻璃欲說還休地訴說著對深愛女子的思念、柔情、愛意、不捨、與掙扎。那道令人看得見卻觸不到的玻璃,阻隔著相愛卻也令愛情有了一個安全的距離,避免了狼狽不堪也避免了受傷。

  而在《我記得……油麻地》一文中,陳寧開頭便寫道“于我,油麻地卻只有一個。那是我的油麻地,是童年,是月經初潮的青春之始,是世界的起點。”上海街、廟街、彌敦道、果欄、油麻地戲院、公共圖書館構成了湊大了她從童年到少女期的一切,即便現在的油麻地早已有了眾多的變遷,她仍不斷地重回,生怕斷了聯繫。

  讀這篇文章時,我總是在不停走神,總是不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那個名叫鼓浪嶼的小島聽到了我出生后的第一聲哭喊,那些日光岩下的小巷印著我奔跑的身影,那碧海藍天那金色的沙灘是我午後與姐姐嬉戲的遊戲場。之後因父母工作的原因,搬到了廈門島。在中山路小巷的平房里,我擁有一個二樓的天臺,抬頭望天看天看雲小鳥飛過,無人打擾。再後來經歷了郊外的農區之後,我開始住進了樓房,與咪咪與小兔子與鄰家的小姑娘在頂樓的天臺上曬太陽,說悄悄話,自導自演,看樓下來來往往的汽車行人,更重要的是坐著自己那些美好的白日夢。

  直到現在,我仍然會時常回去,回島上住上幾天,斷網斷電斷了所有聯繫;回小巷逛逛,看著新房回想拆遷前的摸樣;回租住的樓房,爬上頂樓,才發現通往的大門早已被居民掛上了大鎖。正如陳寧在文章最後寫的那樣:所謂社區認同,我想大抵就是一處我需要它存在多過它需要我的地方,能讓我每次回頭,都會莫名其妙感動激蕩,為那物是人非為那似曾相識為那失落情懷而百感交集。其實就是看見自己,如何從那裡走過來。

  《八月宁静》读后感(十):生活在“卡夫卡”社会里

  第一篇文章里写到,作者对巴黎的感受,当朋友羡慕她能够再次去巴黎的时候,她说道,若是整天只是泡泡图书馆、逛逛美术馆或到名店购物,巴黎当然够浪漫。然而在现实的生活里,却有诸多不可爱摆在面前,单是那复杂而僵化得有点可笑的庞大官僚体系已足够叫人头疼。

  巴黎,似乎已成了浪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种浪漫,却要隔着遥远的距离才能真正的喜欢上。现实的生活中,浪漫的背面却还有不浪漫的一面。令人头疼的官僚体系,反应了给这个浪漫的名词添上了一层令人畏惧的色彩。

  有些浪漫,只适合想象,却不适合生活。

  有些美好,背后却并不美好。

  有些自由,却建立在僵化的体系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