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10篇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一本由希阿荣博堪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一):透过佛法看世界,不一样的清明。

  看了这篇文,透过佛法看世界,想必对于佛法爱好者必然是很有领悟的,吾等凡人,只能领会表面意思了。随意谢谢书评哈,文笔不好别介意。对里面映像最深的一句便是

  自律

  从我做起

  惟有善能制恶

  当学佛成为时尚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自律,人要做到自律并不容易,自律的人一般需要极其强大的克制力和耐心毅力。缺少任何一样都不可,我一直很欣赏自律的人,因为这种人一般最终坚持到底,值得学习,值得称赞!还有一句,对于学医的我来说听得多,自然也懂了,我们都是平等的,最珍惜莫过于生命,是啊,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便是生命,人生一命,好好把握青春年华,做有意义事情,为了这个宝贵的生命奋斗,透过佛法,爱惜自己的生命,修心,做个纯粹的人,自律,严谨。感受生命伟大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二):修行尽在点滴

  先是目录里的标题引发了我的兴趣,非常精辟并且有启发性,比如:“提问之前,先问自己”、“爱需要智慧善巧”、“培养孩子快乐能力”、“好人为何遭殃?”、“善良是没有伤害之心”、“柔和是一种力量”……看到五花八门问题,不由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很多是像我一样对生活困惑、对佛教有好感又有很多疑问的人提出的。而堪布老人家回答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上用我们熟悉的语言,长短不一,但每个问题都回答得恰到好处,有时候还开个小玩笑。总的感觉是:佛法虽然博大深奥,但并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修行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中开始,而这是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而看了《死生事大》这章,比如“简单的临终引导”、“带上我的祝福去他生来世”等内容,增加了对死亡的一些了解,不再只是回避、恐惧不知所措想想家里患重病的老人,不仅痛苦不堪而且时常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中,非常希望我能帮助长辈们了解书中的内容,以更开放的态度科学做法面对死亡。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三):心,不再流浪。

  佛教的疑惑都在这里给你答案心灵的煎熬都在这里平息。这本书就像熨斗,熨平你人生路无所适从的困惑,力不从心无奈。猛然释怀。

  皈依十年,都在迷信的信佛,信心不足,痛苦的做着不是发自内心的功课和功德,希望佛菩萨保佑我平安发财,遇到苦难灾难不是认为自己的果报,而是埋怨佛菩萨没有加持我。其中坎坷不尽言表。

  一年前结缘《次地花开》《寂静之道》,皈依堪布,从此重生。这种感悟,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无以言表。《透过佛法看世界》帮我把所有问题告诉了大家,希望大家也像我一样从此有颗宁静的心。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四):了解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希阿荣博堪布写的一本问答集,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佛学的教义。这本书相对简单直接,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以下是一些基本教义的理解:

  1.学佛的意义

  学佛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首先,世界是复杂的,相互之间有很多关联,佛家的“因缘和合”“因果”这些观念有助于我们系统的看待问题。在遇到困难矛盾时,不讲问题归因于一处,能看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其他方面,建立更加全面的视角。

  其次,学佛可以避免情绪化。通过了解“无常”“四大皆空”有助于让我们化解自身的情绪,专注于事情本身,从而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最后,学佛能让我们理解痛苦,佛家的“八苦”让我们理解生命的不完美,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有了对苦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能更加宽容,对苦难更慈悲。更能理解和感受到幸福

  3.戒定慧

  戒律是自我要求,自律不是束缚,而是对自我的保护。人的行为如果没有约束,就如同闯进瓷器店的大象。而自律就是让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身心逐渐通达,便有可能定。定指不为外界事物所动,能够定心智,自然考虑事情周到、全面,能有智慧。

  4.出离心

  从广义上说,是超脱轮回,也可以理解为跳出思维定式,通过闻思修灭楚苦因,去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才能远离痛苦烦恼

  5.正念

  正念是不离因果、无常、苦、空、无我等正见。正知指保持对自己身心活动清醒觉察,了知此时此地。正知正念就是随时随地看护自己的身语意,让我们不在那么容易被烦恼所转。佛陀说:“心如河流, 生 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闪电,刹那不住。”念头每时每刻都不一样,正念告诉我们做到“了了分明地觉察此时此地”,不在因外界的想法而随时改变

  6.空性

  空性是现象本质的属性,现象时空性的表达。所有事物都在变化当中,用空的观念看待,便能看到不是恒常的。如同熵增概念中所指,宇宙中一切都在熵增的过程中发展变化。如同一个人由四大组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我”而存在,并由此看破出对我的执着。但也不能因此而执着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也不用干了。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7.精进

  精进与勤奋不同,勤奋通常注重结果,有一个追求目标。佛教的精进着眼于初发心,愿意为了一个善的因而不断努力,而不执著一个好的结果。精进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要求,愿意为之付出,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随喜而不沾沾自喜。对没有做到的地方自我鼓励,而不需要借助外力。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五):【蜡翼·笔记】不迎合,不刻意,放弃即是积累

  0p 持久的幸福: ①见(解):对人、事、万物,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 ②修(持):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正见; ③行(愿):把亲身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关爱贡献、善心、技巧,去进一步体会表现生命之间的联结。 3p 般若空性:知识不等于见解,见解不等于修持,修持不只是修心…出离心非常重要,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言语、概念和分别心都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本身不是目的地月亮。 4p 务实: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快乐。 5p 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前者始于我执的淡化,让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宽广,后者通过人我界分的淡化,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6p 佛法要义: ①诸恶莫作: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精髓在不伤害; ②众善奉行: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③自净其意:拥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不著有无,以此清心。 7p 楞严经: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11p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再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求诸“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13p 解脱轮回,直指实相:人活着的目的价值是不能被告知的,而只能自己去思考和体悟。 20p 有教无类,有求必应:“拥有”主要靠的是福报,是放下的前提;“放下”需要的是智慧,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38p 做事的好坏主要看发心(播种),否则能做的事情不多(收获);若布施乞丐就是纵容犯罪,那吃饭消费也成了纵容造假。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一切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41p 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包纳生活的挫折苦涩和解,从而与己、与人、与世界和解并愉快相处。 45p 唯信能入,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开放的态度和接受的心态,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疑是求索的精神,不用有限的已知去否定无限的未知,而通过反复地闻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70p 定指不为所动:有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为了脱离节奏太乱、追求太多、没有节制和心态浮躁,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当尽量让生活简单。 71p 理事并行,兢尚日持:是我们对无常的见解,让自己处于焦虑痛苦之中。其实,正因为无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而修行是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我们的内心要足够柔软、开放和坚定,否则将举步维艰。 92p 爱=希望对方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并远离痛苦的因。 94p 戒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使我们免受恶业和烦恼的侵害,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107p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靠实物去证明,也不是有实物证据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比物质生活更高一层的情感思想世界是如此,比情感、思想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更是如此。 130p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生起信心和勇气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 141p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来实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 143p 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继续自己的闻思修,让周围的人通过你的身心变化来逐渐理解。 167p 心生厌倦容易,心向解脱难。烦恼是生生世世熏习成瘾的,没有决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又如何能轻易戒掉? 187p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 214p 放下,出离,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当下一念,不求赞叹、不惧讥毁,不求荣耀,不惧卑微,不求得,不惧失,不求乐,不惧苦。 216p 修行足够好,别人自然心悦诚服。 247p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最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六):世界最初和最后的答案都藏在这里

  作家麦家的一则关于《透过佛法看世界》的微博——“我非佛徒,但佛的智慧,佛的自在,佛的喜乐,却常常指引我,在每个经意不经意细节里,滋养我,祝福我。《透过佛法看世界》带给我的不是文字上的惊喜,也没有突如其来的震颤,而是平静,平静的哲学和平静本身。世界最初和最后的答案都藏在这里,无关气候,波澜不兴。“

  在此分享,附上菩提网站关于此书的辑录:

  2014年8月6日,藏历六月初十,莲师诞辰日。

  上师最新著作《透过佛法看世界》于今日在各大电商开始发售,全国书店将在本月陆续上架。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一本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上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代表人们的常见疑问,上师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作答后,又进行编辑和归类,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上师为本书亲自作序,并命名为“给寻找答案的人”。

  “我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吉祥如意

  菩提洲

  2014年8月6日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七):《透过佛法看世界》读书笔记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伤痕累累。

  戒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使我们免受恶业和烦恼的侵害,所以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尽量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皆是禅。

  如果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道路选择与己不同,我们即使不能理解,至少应该尊重

  只关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讲历史、讲未来,他会觉得那些与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没什么关系,考虑那些没多大意义。可是稍有远见的人就会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兴衰的规律,并预示事态变化的趋势;考虑未来,可使我们以更具持续性的方式去做事,而不至于急功近利,路越走越窄。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果报不是惩罚,它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

  所以我们做事情首先要有好的发心,在做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反省检点,谨慎地取舍因果,尽量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更不能以为自己有堂皇高尚的最终目标,过程中就可以不择手段。因果不欺人,自己造下的恶,犹如射出的箭,箭头所指是未来的自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言行的造作和果报的显现之间需要缘来连接。缘的聚集有快有慢,所以有时我们能看到迅速的因果报应,有时却要等很久。

  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因缘和合的显现。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有神识携带未尽的因果转生到下一世。神识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灵魂,灵魂常一不变,而神识为空,它是因缘的聚合,随因缘的改变而变化,今生与来世的神识不是完全一样,但也不是不相关,它是前前后后的因果相续,就像一条河,下游的水由上游而来,早已不是同样的水,却也不是别的河。

  我们很难找到绝对的“好人”或绝对的“恶人”,只有善行和恶行。而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善行恶行也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佛法,会造成伤害的行为是恶的,比如杀生、不予取等。即使是曾经或后来行善的人造作了恶行,给其他众生造成伤害和损失,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也得感受相应的苦报。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所谓苦苦,即是粗大明显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终将变成遗憾或痛苦。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其实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不圆满和不稳定。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重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恒一存在的“我”,继而对这个“我”生起执著,然后对“我的”生起执著。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固有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解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世间万象皆依缘起,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无可执持。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来好事不坚牢。说快乐,是在过程中;说苦,是结果。

  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身体是工具,在我们还能利用它时,不要故意去毁坏它,但也不要对它太执著迷恋,那样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成为障碍了。

  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太容易把知识当成经验了。然而,把菜谱背下来并不等于就能把菜做出来。

  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八):不仅解惑,更是活法

  平时忙得没有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更不要说停下来思考问题所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遇事又想“尽在掌握”,“寻求快乐捷径”,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当翻开这本书,我发现不知不觉中,这些矛盾已在堪布睿智的解答中消于无形。

  不仅解惑,更是活法!用堪布的话来说:“佛法,也是活法”

  透过佛法看活法,我决心为生命布一局只赢不输的好棋!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九):你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吗?!

  正像堪布书中的标题——“给寻找答案的人”,堪布这本新书的分类非常有意思。提问者的问题很多,甚至可以说五花八门,这些问题可能你我都曾经遇到过,可能已经找寻到了答案,抑或现在仍然困惑,但在书中,你会得到这些充盈着智慧思想的答案。

  看多了太多的用鸡精调制的“鸡汤”,展卷即能感受到堪布一贯以来文章的魅力。这也是初读堪布《次第花开》时即有的一种感觉。鲜少见到这样的文字,优雅朴素的文字下,人生道理娓娓道来,为你打开真正启智的窗扉。

  还未展读文章,仅仅是浏览书中的每个问题的标题,都能够看出作者的用心之深,“透过佛法看世界”,真的希望我们能够藉由这本新书,把我们的心灵世界与这个外在的世界看得再清楚一些。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十):"我在日常生活里的困惑"

  太感恩了,堪布仁波切在这本书里的一段开示,让我困扰多年的问题不是了问题,堪布说:"......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辞别自己最粗大的执着,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当我看到堪布这段对爱欲极其明确的开示时,眼前一亮,好像心一下子就轻松了,困惑解开了。堪布说:"普通人由于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还是应该远离愦闹,给身心一个较为清净的空间"。"透过佛法看世界"是一本以佛眼看世界的书,有缘的朋友一定要读一读。无限感恩堪布仁波切,愿您身体健康,长久住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