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0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读后感10篇

  《好孩子成长99%靠妈妈》是一本由(韩)张炳慧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一):做好妈妈

  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当社会在对应试教育不断提出质疑的时候家庭教育却总是会被忽略,尽管家长都在努力做个合格的好爸妈,让孩子优秀,却不知正是这份良苦用心的不当毁了孩子的一生前程,孩子对一个家庭重要程度自不必说,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不言而喻,从胎教到之后的成长,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如影随形,但如何做个好妈妈,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事情

  近年来,韩国育子成功的妈妈太多,著书立说的也不少,不可否认的会给诸多中国母亲以影响,不光在生活中,在教育亲子领域开始掀起了一股哈韩热潮,在中国妈妈眼睛里成功的优秀韩国母亲很多,值得借鉴经验也很多。

  这本被誉为东亚最热销的教养圣经,韩国票选年度最佳好书的《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被誉为“韩国家教第一书”,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张炳慧博士讲述自己的育儿心得故事,三个孩子毕业于名校哈佛和耶鲁,两个女儿国际律师,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老二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成为商界精英,足以令家长们羡慕不已,加之中文简体版已加印15次的重磅消息,都给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的砝码。

  张炳慧女士用母亲的身份说:教育没有秘诀,并奉劝家长们不要热衷于各种培训,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影响和方法。并对美国和日本等多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比对,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知,也给出了不少有用建议,尤其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的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在倍增,休息日都奔波在各个特长班和补习班中,这一良言忠告不但拯救了孩子,也点醒了盲目的中国家长。可一说,这是一本很温暖的满载母爱书籍,在自己总结的教育心得,与为人母者们分享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理念

  也曾看过《好孩子的成长99%靠爸爸》,两者比较一下,抛开性别度,觉得这本更好一些,将两者相综合下,正确说法应该是孩子的成长99%靠家庭,还有另外的1%受外界因素和自我主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而言,都是来自人的因素。

  尽管这是一本标榜写给母亲看的书,父亲其实也不能忽视,只有爱的覆盖才会让孩子的人格健全,修顺成长的道路

  最主要的是,每对父母都应该知道,孩子的最大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做个好妈妈,才能教育好孩子。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二):每个妈妈都应该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良师益友

  不知道父母们拿到一本教养类书籍是迫切地想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还是把它视为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一项工具。如果是前者,那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你应该列为首选的书。因为作者在书的开篇便以很中肯的语言告诫为人父母者不必把教育专家当作救命的稻草,不必盲从那些所谓的先进理论,因为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妈妈心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非妈妈莫属,每一个妈妈都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专家。如果你是后者,那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更加适合你。因为作者是做母亲、育子女的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因为这是一本能够让每个母亲反省自身、了解孩子的好书。

  我花了一个下午认真的读完这本书,认识了位被称作“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惠博士。抛开作者的身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双语教育系统的创始人。抛开作者的出身,韩国已故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女儿。抛开作者的育儿历程,三个毕业于哈佛和耶鲁大学而今是商界精英的优秀孩子的继母。作者是一位汇集了所有母亲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智慧母亲,她细腻温情、精心耐心、甘于奉献以懂得放手,她积极向上又进步爱国,她懂得在点滴生活中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本书用最朴实文字把这个非同一般的母亲所归结的有关教育的最精髓的部分呈现在我们面前。读过之后对如何做母亲我思考了很多,书中有很多非常质朴的语言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有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做一位好妈妈,我们翻阅大量的育儿书籍和网络,却常常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力量,忽视了一种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韩国的教育现状和中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妈妈们也同韩国的妈妈们一样压力巨大焦虑期盼争分夺秒的为孩子的未来基础,恨不得一手为孩子塑造一个灿烂人生。但很多时候妈妈们会失望,一切并没有按既定轨道行走,因为很多时候妈妈的爱变了味道,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生活,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没有给他们选择自己的机会,扼杀了他们成长的自由。作者是一位很严谨的母亲,她会在生活中常常很谨慎的面对孩子,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刻都在身体力行的做着孩子们的榜样。她懂得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鼓励支持,有耐心的等待他们美丽的蜕变。她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学会感受生活,如何根据自己的感受去选择自己的路。她甘心为孩子们付出却从不打扰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她总是引导他们去做独立的思考。她是个感性的人,却会很理性的处理家庭之间的关系,教他们给予和关爱。作为一个母亲作者非常成功,作为一个继母作者更加了不起。

  书中更多的是在讲作者自己的育儿历程,没有以一个专家的姿态来传授教育理论,但一切在蕴藏其中。作者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读她的文字让人很感动,在感动中收益良多。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在妈妈心里,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丰富自己而后再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育儿书籍,希望更多的妈妈能看到这本书!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三):新社会的女人就是悲剧

  不得不说,有点佩服作者的气量.

  这个丈夫平时忙,节假日也不跟家人一起度过.父母固然要看,也不能总是抛妻弃子地过去尽孝吧?

  对于教育孩子,这个妈妈真的是做到家了,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一句,还一直维护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对于丈夫的各种缺席总是各种解释.就像作者所说,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自己确实是贤妻良母.

  只是我就一直想不通了,女人和男人一样工作,就算强度较小,至少工作时间不会差很远.还要生儿育女受尽苦头,之后男人不管不顾,母亲出于为孩子考虑的原因也要维护父亲形象,苦水自己往肚子里咽.这个妈妈教书育儿,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日子里,丈夫回家依旧是一副坦然表情.

  雄性动物真的就这么不像个人样么?

  那男人是要来干嘛的?我宁愿去人工受孕.

  如果说就为了男人多挣的那一点钱,或者是避免父亲角色的缺失,那真是不值得.

  小时候散文,还经常有作者写自己父亲如何陪伴孩子玩耍,谈心,发展兴趣的描写.现在长大,环顾四周,这种爸爸几乎绝种.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四):孩子的教育,妈妈首当其冲

  ——文/阳宝

  又一次读到韩国妈妈的育儿书,书的首页就介绍“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单从书面就值得令人钦佩,何况抚养的还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这本书也令我有了更进一步的深思,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究竟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如果像张炳慧妈妈这样的继母,在有些孩子0-6岁之时几乎没有参与到妈妈的关怀中来,那么这样的孩子是否就一定会有心灵缺陷结果是没有,结果是三个孩子纵使在幼儿时期,过了三年寄居生活,在张妈妈的悉心照顾下,依旧无比自信,依旧健康成长,这也让我看到现在有的一些育儿心理太过理论,太过夸大其辞。婴幼儿的成长经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是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孩子在婴幼儿成长中不好的经历不一定会造成孩子将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孩子将来如果存在心理问题或许就应该追溯到孩子的婴幼儿成长。

  我个人其实并不以孩子考上哈佛,考上耶鲁来标榜成功,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成长及其历程去见证“成功”,但其中张妈妈的好多理论我都是颇为赞同的,她抚养孩子的那个年代虽然离现在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是现在的中国就正如她笔下所描述的韩国一般,妈妈们都不是在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把孩子当“天才”在诚惶诚恐地培养,生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或遗漏了什么?我自己一向不太热衷于满街充斥的商业化培训教育,孩子不是商品,也不能千篇一律的用什么定义什么阶段性来模拟,我也看了很多育儿书,说什么的都有。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最近,令我很头痛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入园,听到很多育儿群的妈妈提出自己各种观点,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从心理层面,从爱的层面来剖析孩子入园的问题”,一位妈妈是如此分享的:“送小美去幼儿园,小美撕心裂肺地哭着不让我走,老师掰开她紧紧抓着我的手,对我说,你放心走吧,我们有经验,一会就不哭了。是,我知道,妈妈走后,孩子慢慢就不哭了,那哭声是她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后,怀着恐惧倾诉着对妈妈的依恋,妈妈都走了,她对谁倾诉呢!可怎么能放的下心,小美的哭声一整天都在我耳边萦绕着。毕竟,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不仅仅是让她不哭,而是希望她能开心快乐地度过这一天。我决定,第二天宁愿小美不去幼儿园,也再不会让她怀着恐惧孤独心情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掉头离去。很多伤口就在这种习以为常做法中留下了,孩子长大后不记得了,父母也不记得了,而性格中的某个特性却由此形成。”很多妈妈对这个说法持赞同状态,认为这位妈妈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并且从爱的角度让孩子平缓过渡入园问题,不希望让孩子如此惨烈地面对入园。当然,我个人有某方面也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但是对于其所谓的“伤口遗留”问题我却保留意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的不完美,因为家庭的不完美,因为社会的不完美,因为方方面面的都不可能完美,所以在不完美的情况上如何去谈所谓的“伤口问题”,难道让孩子哭着入园就会令孩子将来产生“某种性格特性”吗?未免太夸大心理层面,太小看孩子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了!张妈妈在书中说过:“我们的孩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困难面前,吝惜身体,缺乏冒险精神。妈妈应该明白,这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却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时代的废人。”如果将入园问题上升到孩子面对一种问题的解决态度,你会怎么想,孩子面对“入园”这个现实时本能地选择逃避,很多在“困难”面前的孩子都是会本能的选择“依恋”妈妈,而不是自己勇敢面对,当妈妈的你会如何去引导孩子呢?第一天看到孩子哭成这样就决定第二天再也没送到幼儿园了吗?

  这本书的难能之处就是张妈妈的智慧的分享,她在分享她的小女儿南希上幼儿园时这样写道:“有一天,南希在幼儿园门前下车后突然说讨厌去幼儿园。面对无理取闹的南希,我也无可奈何,不管怎么劝说她也不听,最后她抓着我的裙摆开始大哭起来,看着大哭的南希我感到很为难。我的脑子里产生了许多念头,但最后还是坚决地对南然说,南希再怎么哭,妈妈也得上班去。南希听了我的话后,依然不停地哭,我又看了看南希,叹了口气说,妈妈要走了,然后把南希交给幼儿园的老师,转身上班去了。在那以后,又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过程。每次心软的时候我都想把南希带走,但是,每次我又强忍了下来。我想,如果破例一次,再想开始就困难了。南希不久就不再哭了,也不会无理取闹了,她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她明白了无论自己怎么闹,妈妈还是会将她送到幼儿园的……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总觉得孩子柔弱娇嫩,应该待在妈妈身边。只要孩子一哭就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担心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其实,孩子比妈妈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事情的反应能力也很快。孩子又哭又喊,不愿离开妈妈的怀抱时,妈妈可以试着挣脱他们的小手。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原本被其他妈妈说成是“后妈”的我,或许可以扬眉吐气了。只有满腔热情盲目辛苦并不一定能保护孩子和正确培养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妈妈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张妈妈也感慨还好没有读太多的育儿书,尤其是关于成长发育的。发现越是读这些所谓的阶段早教抑或育儿的理论研究成果,越是会脱离实际,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让孩子们身心都愈发紧张,导致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诊所越开越多。因此,我们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应该有两面性,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妈妈的心理一定要有数。在我的心中,孩子的成长首先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学习处人待事的正确态度,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做人做事),亦如《弟子规》总叙中所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意为:“《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将那些都学会了,才是考虑智力潜能的问题,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培养“天才”,恨不得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这样的拔苗助长,如何不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张妈妈在最后也给予了很多引导孩子学习的分享,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我看了很受益,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地,很多东西都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当孩子习惯这样的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将来对其学习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书中很多都讲得很实在,值得妈妈们参考,虽然书名写着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让妈妈们压力很大,但孩子的教育,妈妈应该首当其冲!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五):好妈妈教出好孩子

  有孩子之前,曾经对教育孩子有过无限的憧憬。无数次的想过,我以后要对孩子温和耐心,我以后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以后要让孩子既快乐又健康的成长……当小魔怪一出生,原来信心十足的我忽然变得纠结了。因为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到底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关怀帮助的度如何把握……总之,只要是有关孩子的事,没有一件不是让我考虑了又考虑,掂量了又掂量的。再有,每位家长可能都体会过让孩子触碰到容忍底线的时候,这时候是坚守理智还是疯狂爆发绝对是对家长的莫大考验。我不是一个完人,但我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最大的完美,以影响他成长得完美。所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这点并不为过。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作者张炳惠博士就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妈妈。她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本身受到过最良好的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张炳惠博士遇到了一生的伴侣——一位带着三个小孩独居的男士。与所爱的人结合,这就意味着张炳惠博士要在刚刚组成家庭时就成为三个小孩的妈妈,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个挑战吧。张炳惠博士在建立小家庭之初就在每个细节都注意给孩子们以身做则,既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又让孩子们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她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母亲,在张炳惠博士的家中,没有寻常家庭的责骂与训斥,有的只是积极的学习气氛和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在张博士的努力下,原本资质平平的三个孩子都踏进了哈佛、耶鲁的校门,向着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成为了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材。

  读罢全书,不禁感慨良多。对比张博士,自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真的欠缺颇多。张博士对继子尚且可以付出那么多爱和耐心,我身为孩子的亲生母亲自然是应该加倍付出才是。这本书中没有太多的育儿理论,书中全是张博士与继子生活在一起的小故事。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孩子从平凡到不凡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张博士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可以看到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心和奉献。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如张博士成功,不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心不够多,主要是我们与张博士的层次上有距离。正因为张博士本人有着丰富的学识,有着多年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经历,有着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所以她才能取得成功。还是那句话,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我们自己,在找孩子缺点的时候先找我们的缺点,多少分的父母就会教养出多少分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努力!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六):对孩子只需用尽母亲全心的爱

  育儿类书籍,一类是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性书籍,一种便是做为过来人的父母们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类似于随笔类的文章。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韩国一位前总理的女儿,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这三个人孩子最终都出人头地,此书便是她对三个孩子的教育的一个总结。

  随笔类的育儿书籍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我非常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专业类的书籍可以在理论上指导我们,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仿佛两位妈妈面对面谈心类的笔调,在她们育儿的亲身经历中,经常可以读到我们所遇到的类似的场景,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在这个问题出现时,究竟自己会怎么去做,她们的成功来自于哪里,再没有一位妈妈的现身说法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的育儿之道了。

  虽说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从这类的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的其实只有一个字“爱”,一位母亲爱孩子,那种伟大的天性源源流出,于是孩子在这种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安全快乐地成长,无论多少种育儿理念,都敌不过一位母亲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去关爱孩子的这颗心。在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一书中,我们读到的便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的心灵之作,她认识这几个孩子时,孩子已经性格出现了一些问题,三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发生转变,但她用着那柔柔的母爱,一点点靠近一点点温暖,最终赢得了他们的心,她用自己在父亲那里得到的人生智慧,同样地传承给这三个子女,让他们在她的人格魅力中信任她。

  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对于各类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是韩国人,但是在美国教书,所以两国的文化发生冲突时,她愿意理性地分析与判断,其实同样的困惑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究竟基础教育是否重要,创造力是否被扼杀,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探索,我们做父母的被太多的新理念所充斥,自己迷失孩子也迷失,这种问题只能见仁见智,个人体味了。

  不过这本书并不能太严格地证明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毕竟这是一位非常有学问有能力的母亲,每位母亲的个人素质不同,父亲的作用也不能被忽略,我只能说,这本书写的是一位母亲成功的育儿之道,我们需要的只是去学习,去借鉴。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七):好妈妈很难做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作者张炳惠博士出生韩国政治高层世家,本人19岁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大学教授历史并长期致力于亚洲青少年教育研究。她的这本书,不仅来源于她资深的教育背景,而且她成功养育了三个中国继子,分别毕业于哈佛和耶鲁,目前是成功的律师和商人。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一本教育类的好书。语言简练、事例生动,很有说服力。作为一个妈妈读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一面是倾听作者的娓娓道来,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一面试着把她的理念放到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中来考虑。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我非常赞同,比如:不要热衷各种培训,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做个合格的家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要强迫孩子做讨厌的事情;做父母的为孩子尽义务要有牺牲精神,不求回报;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去面对考验,不要事事包办。。。。。。

  在中国的现实状况,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辅导班、培训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很少有孩子和家长可以逃脱。能够减少负面影响的办法就是尽量去征求孩子的意见,你喜欢什么?你想学什么?你希望学什么?但是当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还是得依靠父母的选择。所以父母做主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者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客观上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中国独生子女环境,没有玩伴缺少交流与游戏,也缺少了很多教育的契机。自负、娇宠、纵容、缺乏责任心很多毛病,都是独生子女本身难以克服的。

  所以中国的家长相当不容易。中国的妈妈更难!不是每一个妈妈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具有能力教育好孩子,都有工作之余的精力陪伴孩子。好妈妈,自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为人修养,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稳定保障的经济来源。好孩子本身也有很多差异性。先天条件较弱的孩子,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各种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可以成为好孩子?似乎条件和标准也难以确定。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问我的孩子,“你最讨厌什么?”他回答我说,“我最讨厌妈妈生气!”看来,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是做孩子喜欢的妈妈却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让我们学习作者的教育理念,按自己的方式,努力一个好妈妈吧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八):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

  之前我就发现自己有名字控的趋势,我没发觉有什么不好,很多情况下,真的会名副其实的。就是在阅读图书完毕想要抒发一些阅读感想的时候,比较郁闷,因为名字控未必就会起个名字,遇到那些主题较多、内容庞杂的图书,姑且称之为杂文类的图书吧,就麻烦了,翻来覆去找不到能表达我内心所想的名字的时候,总是让我想到小时候没有认真学好语文课上老师教授的如何归纳中心思想。

  原来我打算的题目是“孩子,妈妈陪你修行”,因为我觉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少儿来说很有难度,所以我觉得妈妈们有必要陪着孩子走过最初的一段行程,但是“修行”二字读出声,很有点那么枯灯佛影的味道,我想还是换吧!

  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张炳惠博士关于如何塑造丈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又想到一个名字“父亲是孩子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我感觉和书名非常遥相呼应,有了父亲的参与,孩子想不成功都难啊!不过“最后一根稻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压垮了什么,我觉得还是不妥。

  最终,我用了书中的推荐“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我觉得应该再没有比它更合适了吧?社会高速发展,随着而来并非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得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分工的不同依然会局限着个人的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家庭教育的投入比例。世界地球村化的趋势下,这样的娃娃竞争应该不分国籍,与我们有着深厚渊源的韩国亦是如此。

  最近几年,韩流席卷亚洲,走向世界已不只是一个概念,由于工作和自己孩子的教育等关系,我对它的关注与日俱增。有着和我们相近似的传统观念,来自他们成功的教育理念,比之同样的西方教育理念,我想参考价值应该更胜一筹。

  正如每个人的成功不会随随便便一样,作为未来成功人士的母亲,更不是随随便便、探囊取物般容易达到,《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悉数了作为母亲,应该如何用心观察孩子所需并从旁辅助他们,选择对自己孩子最为有利的解决方法。我对本书中的几处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细节讲述非常感兴趣,这是在其它类似图书中难以找到的,但是也是目前许多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刚刚收到本书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讲述节目,一个年仅13岁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学之日选择了跳楼自杀来表达对自己家庭、自己父母的不满,让人唏嘘。节目中,两位父母面对孩子的轻生不是愧疚自责,依然在互相指责、推诿,对比孩子留下的遗书:活着太苦太累了,爸爸妈妈别再吵了。难以想象这是刚刚13岁的孩子手笔,然而听着他父母的语言,却也不难理解了。而书中讲到的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不要抱怨丈夫的理论,值得现下许多父母反思。

  英语热已经吹了这么多年了,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耳朵、英语嘴巴,不少的父母费尽思量。本书中关于孩子的英语教育也有不俗的观点描述,与时下一些热门观点似乎稍显径庭,相信同样会让倍受孩子英语学习障碍摧残的父母有醍醐灌顶的猛醒。

  做母亲不容易,做好孩子的母亲更不容易,但是身为母亲,为了孩子,即便有困难也会勇往直前,何况这是关乎孩子未来,关乎他们更顺畅地成功与否的,相信没有哪个母亲不想要迎头赶上,那么学习吧,阅读吧,让我们自己学习教育孩子吧,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其中的收获喜悦也是其它任何物质无法给与的!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九):《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很多妈妈都喜欢出本书介绍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那么怎么才能算是优秀呢?呵呵,现在的标准就是一个,考上一个好大学,刚开始的时候上北大清华就可以出书,现在大家都知道北大清华在世界的排名了,好像有点拿不出手。现在基本上都是上了哈佛耶鲁,出的书才有人买有人看。

  真的很提那些伟人们的妈妈遗憾,林肯的妈妈怎么没出书,华盛顿的妈妈怎么没出书,奥巴马的妈妈怎么没出书?不过好像这些人都不是哈佛耶鲁毕业的吧!

  孩子其实是一颗种子,父母和环境对他的改变只是一部分,但是千万不能否认种子和种子本身的区别和不同。要说三者中哪个更重要,真的很难说清楚,因为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并不相同。

  这本书的作者挺了不起,是一个继母,而且是三个孩子的继母,并且没有要自己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书的开头作者的作者说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妈妈的心中,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没有任何人能够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所以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你就是你孩子的教育专家。

  其实社会上,书中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其实都有利也有弊,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你选择了这种方法,那么你就必须承担这种方法所带来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其实原因就藏在你的心里。所以说很多时候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结果。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个方法不错就想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其实这种方法和你自己内心选择的方法要是冲突的话,这种方法再完美也很难有效果。所以与其选择冲突,不如顺其自然。

  不过书的后面,就没有太多值得让人注意的东西了,很多东西都是老生常谈。一千本教育子女的书中,有九百九十本都差不多,真正有价值的只是很少的那一部分。其实真正教育孩子的道理,最后都必须由你自己去误,自己去找。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读后感(十):天使般的母亲

  “如果我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我有一位天使般的母亲。”这是美国总统林肯对母亲的盛赞,也是写在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那么,在看完《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之后,我个人觉得,本书作者张炳惠女士是值当得起“天使般的母亲”这个称号的。

  为什么?第一条原因:她是3个继子的母亲,用大白话来讲,她就是个“后妈”!育儿书我也看了不少了,基本上是以母亲身份写的,都是亲妈,往往从十月怀胎开始写起,字里行间满溢着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可是以“后妈”的身份来写育儿书的,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人人都知道,后妈难当,更何况还是当3个不同国籍的孩子的后妈。而且,作者张炳惠女士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以她这样的身份选择当3个继子的母亲,实在是令人敬佩。所以对这本书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读的,就想看看人家是怎样“当后妈”的。其实说实话,不论那三个孩子是不是中国国籍,张炳惠女士已经完美地用自身行动诠释了“母亲”这个身份,并且,比很多亲身母亲都做得好,这一切都得益于她崇高的人格力量。

  这本书的第二个看点是作者反复强调“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父母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和结束都在家里,没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这本书的第三个看点是,作者在美国教育界工作多年,又在日本管理过学校,自身又是在韩国成长的,因此对这几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其中她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体制的描述和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国家的教育体制很难改变,等待是没有用的,唯有我们作父母的要自己努力,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

  这本书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娓娓道来,基本上很多是作者自己的自述,写得是非常朴实无华,育儿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大道理。看到书的最后有张宣传页,原来张炳惠女士还有另外2本书,重点分别是强调父亲的作用还有一些教育处方,看来是出版社把同一作者的书做成同一系列3本书了。其实不管看了多少育儿书,重要是父母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