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尾理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尾理论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尾理论读后感10篇

  《长尾理论》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安德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尾理论》读后感(一):长尾时代的六个主题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出长尾时代的六个主题:

  1、在任何市场上,利基产品都远远多于热门产品。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廉价,利基产品的比重仍在以指数级的速度提高。

  2、获得这些利基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数字传播、强大的搜索技术和宽带的渗透力组合成了一种力量,凭借它,在线市场正在改写零售经济学。显著,许多市场已经有能力供应空前丰富的产品。

  3、但仅仅供应更多的品种并不能改变需求,消费者必须有办法找到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的利基。从自动推荐到产品排名,一系列的工具和技术都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这些“过滤器”可以把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

  4、一旦有了空前丰富的品种和用来做出选择的过滤器,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热门产品和利基产品仍然存在,但热门产品的流行度相对会下降,利基产品的流行度则会相对上升。

  5、尽管没有一个利基产品能够实现大的销量,但由于利基产品数不胜数,它们聚合起来,将共同形成一个可与大热门相抗衡的大市场。

  6、当以上几点全部实现,需求曲线的天然形状将会显现出来,不受供给瓶颈、信息匮乏和有限货架空间的扭曲。而且,这种形状受少数大热门的支配程度,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相反,它的分布就像人口本身一样分散。

  事实上。论证任何一个产业和领域内长尾的存在,并不是去否定在这些特定领域中【长尾】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其实是【大热门】和【长尾】共存的市场机制。尽管可能,前者更受人们的关注,实际上,【长尾】亦在扮演着至关重要作用

  例如,手机行业。所有人都知道,现今的大热门是【苹果】,它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事实上它也曾造成了【IPHONE】要一统世界的假象。事实上,截止至2013年Q3,智能机市场上,IOS的占比仅有14%,而Android的市场占比则达到了81% 。智能机巨头在除却APPLE之外的三星,实际上初期正是以其更长的【产品线】赢得了这场智能机大战。而在我们以为苹果、三星两分天下时候,实际上联想、华为、甚至是酷派的出货量相当惊人。有时候,你不清楚这些手机到底有多少个系列,但是你会发现,它们总会有人要。它们就是智能机产业里的【长尾】。

  我非常地赞同,【正是无限货架空间的出现,才使得长尾的出现有了可能】。如果现在还是零售店的天下,而我作为一个零售业的店主,无疑我会对【大热门】趋之若鹜。什么热门卖什么,因为我根本存不下那些暂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库存周转率】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但是,【无限货架空间】的出现,也就是【电商】的出现,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根本不用考虑我的网站上摆不下任何东西。所以结果是,这里什么都有。最后就是:【淘宝】和【亚马逊】火了,因为他们什么都有。而支撑这些电商网站活下去的,正是那些找不到头的【利基产品】,你不要去纳闷【这破玩意儿也有人买?】,就是有人买,不用去怀疑。

  而正如安德森所言,阻碍【利基产品】卖出去的原因也正因为它们是【长尾】,因为它们常常会被淹没在这没有尽头的长尾之中。但是,搜索引擎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来临时的【商品推荐】(尽管刚出现这玩意儿的时候,“大数据”的概念还没火)的“过滤器”作用的出现,亚马逊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一工具的出现,大量的利基产品得以出现在那些潜在买家面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下单了!】

  克里斯·安德森告诉我们:放心去做吧,你们做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事实上也确实这样。但要成功并非仅仅是你去抓住这个“长尾”,尽管你的商城上有无限的货架空间,但你的仓库有。

  所以,所以,我的【趣普科技】会火的!!!!

  《长尾理论》读后感(二):给人启发的一本书

  把一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东西写成了一本书,不过确实很有用。小众主义者要高潮了

  简单地说:

  长尾理论是说明丰饶经济学的道理,以网络唱片为例,任何一张唱片在市场上的需求度都是存在的,哪怕是几个,但总不会成为零。根据二八定律,前20%销量的唱片占据了80%的市场,作者说是由于建立在物理市场的基础上,存在着销售成本等因素导致的,一旦放在了互联网市场,那后80%的唱片就会在销量榜上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并永远不等于零,而且这条长尾一旦在互联网低库存成本,低传播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市场价值可能会大于前20%。从而引申到媒体,互联网,以至于制造等行业。

  长尾理论三个大原则,第一:降低成本,第二:考虑小市场,第三:摆脱传统市场控制

  书里的一些东西关于唱片,大规模定制方面的东西这几年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应用,归功于大数据的发展,也能给自己一些启示,总之是很好的一本书。

  《长尾理论》读后感(三):富饶经济学下的经济理论

  长尾理论讲述的是富饶经济学,他是相对于传统的稀缺经济学而言的,所谓稀缺经济学是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资源,物资,产品极度匮乏的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最热门的商品才能满足大众需要,才能最终通过庞大的销售基数,降低售价,提高利润。而富饶经济学假定这个世界是一个物资,产品极大丰富的世界,而每个用户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用户并不仅仅需要哪些最“热门”的明星产品,相反,他们十分关心那些小众的商品。尽管每一种小众商品的销售量和利不足支持一个店铺,一家企业的运营,但是当这种小众商品的数量达到一定得级数后,其乘积将代表一个客观的利润。

  总的说来,无论是富饶经济学还是稀缺经济学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都建立在一个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之上,那就是供需关系。所不同的是,稀缺经济学认为供应是稀缺的,需求是有共同性的,而富饶经济学认为供应是丰富的,需求是具有个别性的。稀缺经济学适用了这么多年是因为在其年代里客观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情况是稀缺的供应和同质的需求,而在稀缺经济学的帮助下,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丰饶的供应,异质的需求年代。这个时候,建立在共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富饶经济学更能客观的描述现在的客观世界。因此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富饶经济学的这种适应性也并不是绝对的。尽管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丰富,提供了用户接触产品的途径,并且很好的帮助用户提供了筛选器。但是,可以看到,仍然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稀缺或者限制。比如,地域上的距离差异(上淘宝购物的人有很多会按照地点选择商家)。因此,大众产品在一个阶段内还是会普遍存在,而且也仍然将是最赚钱的部分(纯利润比较)。

  与其说长尾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不如说长尾理论是基础经济学对新时期经济现状反应。其表象是简单的,但是如果仅仅用这种表象来指导未来企业,产品的发展,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有另一种理论替代长尾(或者修改长尾)。套用长尾理论结束: 现在的长尾理论就是经济学当中的热门产品,尽管他很热门,但不代表那些小众的经济学理论不正确或者不适用,只是条件(经济环境等)没有成熟罢了。

  《长尾理论》读后感(四):避重就轻的都要被讽刺

  我自认为读此书算得上认真,读完后最终没有把这本书归到经济理论一类,我认为这是一本畅销书 —— 这是最讽刺的地方,《长尾理论》通篇都在夸耀“长尾”的价值,然而自己却走的一条“大热门”、“畅销书”的道路,并从中获得了利润。究竟是书中的理论重要,还是出版商的腰包重要呢?这个问题,留给作者自己打脸。

  在网上找到不少人和我有同感,此处搬运一些他们的意见,【】中是我自己的感想:

  具体来说,此书和一般畅销书的套路类似

  1. 一开篇就亮出新颖而惊人的口号或观点。【98%法则:大热门不是真正的商机,长尾聚集了最多的利润等等】

  2. 接着用概括性的话来说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个人非常后悔没有早点发现这一点,因为看完整部书后我才发现其实只要看序言和第一章就够了,后面的文字价值并不太大。】

  3. 随后是一大堆生动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这个观点,诠释的语言一定要幽默,必须让读者忍俊不禁,必须要贴合实际生活,要会讲故事,卖关子,抖包袱,要让读者看的时候津津有味,最后合上书才发现“其实这些例子普通,只告诉我这个理论,我也能找到。”【书中的例子其实翻来覆去电子音乐下载、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eBay和亚马逊之间来来回回

  4. 这种畅销书写作模式提供的只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其实给人的收获不大,还没有小说大,看来以后还是少看看这类书。 【当然也不能不看,就像不被成功学迷惑过日后不见得轻易看穿成功学的假面具一样。】

  只是抨击宣泄情绪的话谁都会,要具体说出一本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才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本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缺陷,第一,长尾现象其实一直存在,但书中花了大部分篇幅兜圈子,以至于长尾的来龙去脉,以及互联网对长尾的影响这两个关键点都显得十分拖沓,讲得云里雾里; 第二,书中一直对“效率”这个重要的因素避而不谈,片面夸大了长尾的效益。接下来我将就这两点具体分析

  一、长尾一直存在

  长尾理论的本质是更加注重小众的需求、冷门的市场。只要个体的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消费口味、喜好、取向就会出现分流,那么小众需求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长尾就是80/20中的少数派。

  然而此书过于着重强调互联网时代小众需求逐渐被重视的过程,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长尾理论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 —— 虽然互联网对长尾理论得以大放异彩巨大的影响。

  那么互联网究竟对长尾效应有什么影响呢?关键词有两个:选择多样性与连接渠道畅通。本质是互联网对人选择限制的解放。

  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动了信息传播革命。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进步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这两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个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更方便、更高效的传递,这种传递是双向的,相比以往,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机会向外传播自己原创的信息。这样一来,信息的传递效率、社会中信息的总量都得以飞跃性地提升。这样带来两个效果:1. 人面对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更有可能确立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哪怕是极为小众的。 2. 人满足自己需求和爱好的成本降低了。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例如书中所举之例,在纽约,一个爱好收集纽扣的人,或者一个急于寻找一颗特殊的纽扣的人,他们如此小众的需求都能被满足,因为纽约有专门的纽扣门店,而且消费者获取这些门店的信息,诸如地址、营业时间、产品内容等等都非常方便。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减弱了现实环境对每个人自身需求的限制和制约,所以在自由度更高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被解放出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多样化的市场。

  书中关于这点论述地很详细,实际上一整本书都在说这两点,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我更想要谈的是作者避而不谈的“效率”问题。

  二、被故意忽视的“效率”问题

  作者给他提出的长尾理论命名为“长尾经济学”,或者“丰饶经济学”。还和一般的经济学里强调“稀缺”的习惯做了对比。然而我认为,既然作者将长尾理论归类于经济学,那么他应该了解,经济学是研究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最本质的追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提高经济的“效率”。

  A. 厂商的效率

  长尾确实存在,而且长尾的产值只要聚合起来,的确不容小觑。然而,就是“聚合”这一步,成为至今最大的瓶颈。

  通过长尾理论,我们知道小众需求的存在,他们越来越容易被看到,包括这些需求背后巨大的商机。然而对于厂商而言,没有很好的方式从这些小众需求中获益 —— 更多的情况是,个体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想要纽扣的人找到纽扣,他的成本非常低,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渠道能反过来么?厂商能通过google分别找到一个个具有小众需求的人么?而且各自的需求很可能还彼此不同,因为是小众。

  作者在书中最喜欢举音乐下载的例子。的确,流行音乐单曲这种利基产品,利基的种类比热门产品多、需求确实存在,集合起来的利润不亚于热门单曲等等,这些都非常正确。然而作者一再忽略了厂商提供利基产品的成本与维护成本:比如一首冷门歌曲、一部年代久远电视剧,找到他们,然后确定没有版权问题,然后在网站上给他们留个位置、添加到过滤器里等等,这些都是厂商需要做的事。需要强调的是,音乐下载网站在处理热门歌曲的时候,也需要完成这么一个流程。然而不同的是,通过热门产品,能够一次吸引一千次的点击的话,利基产品的话恐怕只能收获2~3次。很显然,这里存在一个投资效率的问题。

  通过利基产品获利的关键在于整合,而且需要滴成本、迅速地找到有需求的消费者,然而这部分的难度是作者避而不谈的。作者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一旦整合”的憧憬。

  但需要承认的是,也有整合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无一例外:厂商不能靠自己去整合,而是发动用户自己整合。

  作者举的例子是维基百科,阐述了当今互联网背景下,集合广大群体进行集体内容生产的力量、效率和效果,非常值得肯定。同时也用于证明长尾的存在以及长尾的可制作。然而,问题在于维基仅仅属于“整合成功”, 已经打通了信息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渠道,然而销售还差最后一步,就是如何收益 —— 其实以维基百科为例谈不了收益,因为维基本身就不是以互联网盈利为导向的网站。本质上,作者再次回避了如何通过长尾收益的问题,试图用非盈利的网站模式展示通过长尾经济学取得经济效益的模式。

  互联网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信息、内容等等,更在于这种变化带来的无限商机,互联网以其前所未有的内容制作方式、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经济收益渠道,也就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机会 —— 并不是每个创始人、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是维基百科这般公益性质的。面对这个问题,作者无奈而巧妙地以“荣誉经济”的概念瞒天过海,好像一身自豪感足以支撑人们把所有的事情坚持下去一样,包括无限地向看不到收回投资可能的网站里投资一样。

  国外有维基百科,国内有知乎。知乎的热度近来与日俱增,尤其在推出“知乎日报”这款app后更是得到广泛关注,开放注册后知乎线上社区也日益热闹,提问、答题、邀请等用户自发行为热度不减,小众的问题、冷门的需求也能找得到。然而,知乎至今没有盈利——知乎目前仅仅能做到吸引更多用户,让用户越来越喜欢这个平台。“平台”是整合不同需求的一个好主意,一个好平台的确能吸引到各式各样的人来自生产,带动UCG。然而,维护平台的成本很高,比如,内容的生产不受平台制作者的控制、平台者无法预知平台上会出现什么内容、他们对内容的管控和干涉是滞后的。此外最重要的收益问题,知乎这类平台至今无法直接靠“用户生产的长尾内容”以及知乎提供的“用户找到自己想要的长尾部分”这个功能来实现盈利。知乎或许可以选择接纳广告商,或者将知乎上的内容整合出版成册等等,其中又不得不面对用户流失风险、版权、收益分配等诸多问题,显然,其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是不高的。

  所以,长尾目前虽然存在,但长尾部分仍在处于一个需求分散、生产者也分散的状态。比如书中提到的自我出版热潮等,经济行为主要是同样爱好的人、小众需求、小众口味相似的群体、小圈子之间的互惠互利、免费交流。从文化繁荣的角度上来说,这意义巨大。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其实见效甚微。

  有没有厂商在长尾部分整合成功,而且也有所收益的例子呢?

  有。书中提到很多亚马逊的例子。亚马逊的零售业务无疑是赚钱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根据用户浏览的页面特殊订制的网站首页就是很好地照顾到用户需求的例子。然而2013年11月,亚马逊公司连续两个季度的财报出现了亏损 —— 并非亚马逊业绩下滑,而是亚马逊为了拉大和竞争对周的差距,不断地对外收购各类业务,进行疯狂的投资 —— 这是不断扩展长尾部分覆盖面的战略。这说明什么呢?至少在做到亚马逊这样的平台大鳄之后,想依靠长尾来实现盈利,仍然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而且这样做的门槛不低。

  国内也有例子,阿里巴巴和淘宝,养成了国内人民过光棍节、女生节、妇女节的习惯,习惯的内容是消费。近来又为了培养国内人民手机端移动支付的习惯,和另一家大鳄腾讯在打车软件市场激烈竞争。

  可见,长尾部分的确可以盈利,但是周期很长,投资门槛很高。投资回馈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反观作者给出的解决销售长尾的方式呢?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首先需要一个大家都参与的平台,然后依靠“荣誉经济”集中民间的智慧和创意,靠“体验世界”的理念将这种参与这个平台的机制维持下去,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意,最后实现互惠互利,甚至盈利。这个说法首先很模糊,其次,和亚马逊、腾讯、阿里的现状一比,真的很乌托邦。

  .消费者的效率:碎片化

  商家整合消费者的需求有难度,消费者整合自己的需求亦有难度。难度就在于信息过多。

  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又是那么便利:wifi,移动端,PC再加上各大众媒体。导致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有意地给自己设置信息屏蔽或者过滤的过程的话,很容易接收过多信息而饱和,后果之一就是注意力下降,时间被分割而碎片化。注意力成为了稀缺的资源。

  于是很多人都处于“刷”的状态,比如刷知乎、刷微博、刷微信等等。这种状态下,注意力频繁地在不同信息间出现转移,可能一个人看到一则关于展览的帖子他会很想去看,而下一秒看到一个化妆品新品介绍就会盘算着入手。这样可能造就一个后果,就是消费者个人的需求更迭地太快太频繁。

  长尾理论类比于微积分的话,只有连续的需求才能最终匹配到资源。如果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是断断续续不连续的,不连续怎么可积分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

  C.我们为什么创造热门

  本书在书中挑战传统制造热门的经济行为,但这本书自己也是以打造畅销书的模式推出的 —— 不然作者恐怕很难找到出版商,也赚不到那么多稿费。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制造这么多热门的原因 —— 热门有效,能带来经济效益,投资安全而且投资回报预期高。最重要的是:热门经济的效率不低。

  以电影为例,邀请到著名演员的、话题人物参演的电影,总能获得更高的关注、更多的曝光,从而在信息丛林中脱颖而出,不断强化其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直至上映时消费者愿意掏钱买票。而投资的回报效率也很高,一般一部电影的上映周期是2~3周,这期间就能收回之前几个月的拍摄、宣传的所有回报,甚至通过周边产品的销售能持续带动利益上升。

  效率在当今经济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活的资金流,才能创造更高的收益,否则资金总数再多,无法用于投资的钱无法带来更高回报。所以地产商在建楼盘时,一般都采取销售期房以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投入下一处楼盘开发的运作模式。

  而作者呢,在挑战热门经济的同时,举出了自己的例子,可惜没有注意到“效率”的问题。本书开篇就举了个98%法则例子,说一个数字点唱机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季度内,公司收录的98%的歌曲都被人点唱过 —— 包括很多人从没有听过名字的冷门歌曲。乍一看,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到频次 —— 一个季度哪怕只被点到一次的歌曲也能跻身98%的行列。但那些一个季度只有一两次点播的歌曲,考虑到维护成本,它们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呢?

  这好比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区别:从绝对的听众数量上来说,听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或者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人,肯定比当今所有最热门的流行乐的听众加起来还多 —— 因为有过几百年的积累。但是当今的流行乐却更能创造效益:因为热门流行乐寿命虽短,但当下市场份额和关注度都远远超过任何一首古典乐。

  古典乐的源远流长好比那98%的统计数字,而统计数字如果被有意使用,往往是可以骗人的。

  三、总结

  这本书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至少提醒了我有长尾效应这样一个现象存在,而且提醒人们注意互联网时代长尾理论的能量正不断地上升。

  虽然书中大部分的论述都是序言和第一章的重复,而且有些作者的论点我并不认同,但通过作者这样的论述,也让我认识到了,知道长尾的存在和巧妙地利用长尾以取得经济效益之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长尾理论》读后感(五):分久必合合久必合的回归

  网络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得以实现以前要靠个人工匠才能实现的个性化差异性产品。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

  规模化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特点,工业文明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让大众实现了在农业文明时代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受的物质产品;

  在大众基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性中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暴露出来了,这和当前韩流潮的现象是一致的,新生代不要自己 和别人一样。小批量,订单经济,按需生产,零库存都是这种个性化需求在生产领域的反映。当前个性化教育现象也是这个趋势的反映。推至极致,农业经济下的个人定制的需求又出现了。

  理论上可以走通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去实现规模化

  这里讲了两类产品:精神类和物质类。需求曲线向上和需求曲线向下,正反馈和正外部特性。 (这里的需求曲线向上要且别于价格上升引起需求增加的吉芬物品。)

  如何实现,首先要解决怎么样发现这些个性化的需求,这里讲了搜索引擎和协同过滤两种方式,一个是主动找,一个是被动得到推荐(当然被动推荐的前提是曾主动的历史活动)。

  其次,如何才能满足那么多大众的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呢?

  包括

  1)如何找到大批设计工匠

  2)这种非大批量的生产如何实现利润?

  关于第1个问题,可以引申为另一个问题:wiki经济学讲的消费者变为生产者来解释。

  关于第2个问题,我想传统的生产理论如规模生产也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网络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有了新的特征。 网络经济的特性可以使得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同时实现从而使利润双倍增长。

  关于收入增加:网络打破了空间地理的限制,使的分散的各地个性小众 聚集在一个网站或网店上,从而变身为一定规模的大众需求。这个需求量不亚于传统概念上的某个地域的大众消费;

  关于成本降低:网络经济区别于实体经济,减少了店铺及其相关的固定成本投入。服务器和带宽的成本相对于实体店铺的成本,是不在一个数量级的。

  《长尾理论》读后感(六):哈星

  长尾理论的论坛"里, 并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链接。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评论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右下角"长尾理论的论坛"里发表。

  欢迎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 · · ·

  论和个人blog的不同写作方式。好的评论应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你可能需要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和个人感触。

  你可以在末尾提供原文在blog上的

  《长尾理论》读后感(七):2014/9/18 21:02:44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693-696 | Added on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14 18:43:36

  三种力量中的每一种都代表着新兴长尾市场中的一系列新的机会。生产工具的普及使生产者的队伍急剧壮大;超高效的数字经济学创造了新的市场 和新的交流中心;最终,利用集体智慧联络供给与 需求的能力带来了崭新的推荐和营销方式,本质上 扮演了新时尚领军人的角色。

  ==========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349-2349 | Added on Thursday, 18 September 2014 08:19:45

  今天,与其说我们正在四分五裂,不如说我们 正在沿着不同的维度重新组织。

  ==========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916-2917 | Added on Thursday, 18 September 2014 08:32:41

  边际投入更小,边际利润更大,个性化 生产 , 这些是长尾理论的关键

  ==========

  《长尾理论》读后感(八):颠覆帕累托和稀缺经济的长尾理论

  本书介绍了新的经济理论,长尾理论,对帕累托和稀缺经济是颠覆也是补充。本质上其实讲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种种现象,要形成长尾,有几个条件,入门低,数字化存储,智能的搜索。从而是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找到自己的偏好,分散到各个饮水机前。

  * 虽然本书讲的是长尾,但热门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

  * 更智能的搜索。用户可以更好更精确的找到所需。百度?360?天猫淘宝?这些搜索靠的都是广告,如何给用户所需的信息。

  * 微博。也是人人参与,微观点的时代。如何让人们只获得他感兴趣的东西,如何引发大家参与。

  * 上海自贸区。更低的门槛或者无门槛开公司。是不是会加剧长尾?

  * 数据分析。长尾,互联网意味着巨量的数据,如何搜索,如何分析?

  * 免费经济,视频网站?书站?歌曲?片头片尾的广告,植入广告。

  * 互联网时代,社区加内容加商务。让更多的消费者找到组织。豆瓣?知乎?

  * 网站本身如何识别长尾,如何利用智能的搜索,多维度排名,更好更快的引导消费者找到所需,同时引导消费者扩大消费?

  * 维基这种用户自己维护,自我发展的模式还能用到其他地方?

  * 信息的爆发,获得渠道的简易。让个人有更多的选择,精力也更分散。如何在这巨量的信息中找到个人所需的,而不是被淹没。想清目标,坚持更重要。

  《长尾理论》读后感(九):总结

  “长尾里选择过多,所以要为每个人挑出合适的东西,需要更强大的过滤器。编辑、星探、营销者、广告是传统的“事前过滤器”。博客、评论、推荐、草根意见是“事后过滤器”,只有这些能应对长尾的低信噪比和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

  网络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搜索、推荐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单个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过滤。这是长尾现象和Web 2.0产生在同样年代的原因。”

  ——by阿北

  关键词 :低信噪比的信息,不再大众化,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

  放在中国,真正的全民长尾时代至少还差一代人,还差几个前提:

  1,大众媒体、教育、甚而政治不再灌输统一的消费观念。

  2,互联网及有效资讯普及全民

  中国只做到了第二点的很小一部分:一部分人能运用互联网,而只有更少一部分能获得有效资讯,而大多数人更关注的依然是“社会或时尚是怎么样”,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广告和软广告的轰炸下依然无法独立。

  首先长尾消费者很少是青少年,他们大多刚刚接受新时代市场消费(与之相关的文化)观念的冲刷,又接受的是旧时代那一套复杂的传统文化伦理。

  真正进入长尾消费的大多应该是80后,而等这代80后培养出下一代独具个性的消费者,人人独立,群龙无首之时,整个长尾市场才会兴旺起来——遍地都是蓝海,你只要做好了长尾之中某一点,就会有消费者买你的帐。

  《长尾理论》读后感(十):"事前过滤器与事后过滤器"一节感想

  曾经一个人可以很有信心的相信他晚上看到的新闻,电视剧或者新的流行音乐专辑一定跟他在公司的其他同事看到的一样,而事实确实如此,第二天在饮水机围在旁边大家讨论的话题表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看了同一个电视剧(饮水机效应)。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企业要向盈利,他必须预先找到能赢得大多数观众胃口的节目,从而诞生了一批市场研究团队(星探,官员,编辑,采购经理),他们的任务就是层层筛选产品,严格把关,预测什么东西能卖得好,所以值得在宝贵的货架、银幕、或杂志报纸页面上占据一席之地。当然还得预测什么样的东西可能买的不好,所以没资格得到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决定那些东西能够上师,那些东西不能上市。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昂贵的前期投入和贮存成本。并且当你的产品适应一些顾客的时候而对另外一些顾客就成了没用的“噪音”。比如热爱古典音乐的人绝对不会对摇滚重金属音乐榜单上的前十感兴趣,所以不论市场研究团队如何筛选必定会损失一定数量的顾客。这就造成你所筛选出来的东西要承担受众比例多少的风险。就像一场赌博,毕竟产品未上市之前没人能说准那款产品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大卖。

  然而,借助新兴的科技,使得制造者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抗体的数据只是存在与网上,如果有人需求那么立刻生产,类似于亚马逊的“即买即印”。在这种环境下顾客的个性化选择得以发挥,长尾效应,一种产品总能找到他的顾客。而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把任何东西扔进市场,有市场本身来完成去伪存菁的任务。较之前一种由市场预测团队引导的“事前过滤器”我们把这种称为“事后过滤器”。它会鉴别特定兴趣领域内已经存在的东西,突触那些精华(就是顾客个性化感兴趣的东西)它们会疏导和放大消费者的行为,而不是预测这些行为。

  以前的“精品”在市场上热门了几十年不单单得益于它们优良的品质,很有可能是因为消费者们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当信息技术使人们开始探究更为广阔的个性领域的时候,即长尾现象的尾端的时候,之前的大热门将满足不了这些要求,顾客开始需求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

  主导市场的已经不再是持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者的垄断,而转变为了消费者探究未知小范围领域的好奇心。“大热门”不再适应这种需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长尾理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