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拉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杜拉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7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拉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杜拉斯传》是一本由[法]劳拉·阿德莱尔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7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拉斯传》读后感(一):你好,杜拉斯

  杜拉斯是我很喜欢女性作家之一。我很早就买了一套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杜拉斯文集》,一共好像有十一本吧,只因囊中羞涩,故那本劳拉•阿德莱尔所著的《杜拉斯传》一直没有买,这也成为一个遗憾。现在所有书店里几乎都能看到她的作品,而且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大型书店的图书排行榜上,杜拉斯的名字一直是居高临下的。似乎读杜拉斯的作品在近几年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与流行,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很多人认为杜拉斯的作品就是“流行文学”。我觉得若是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对杜拉斯和她的文字的不敬了。之所以出现阅读杜拉斯的时尚风潮,我个人认为这与杜拉斯文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她的文字是对内心的观照、思考与刺激,而且在人的性与爱上也有着先锋与真实并存的看法与表述——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相对保守的整个文学环境而言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异类”;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可以认同的——杜拉斯之优秀即在于此。其实杜拉斯和我国的才女张爱玲很相近,属于“后发现作家”(这种说法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很准确,且只是指这种现象本身,而并非是从作品主体出发来归为一类的),所谓“后发现作家”,就是在作者当时的创作年代里她并非是主流作家,因此,阅读她的文字的人群并非是大范围的,可想而知影响力也肯定不如当时主流作家,在评价方面也会略逊一筹。但随着时代漫长打磨,原先的主流与非主流作家都已退出文坛,后世的人们才能更客观评论孰优孰劣,这就是很多人所谓“当世‘没有’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急速发展,人们审美视角的拓宽,使得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发现了杜拉斯这类“独特”的作家作品的存在意义和文本价值。我想,这类“后发现作家”应该还有很多,我们尽可以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或许能收获惊喜

  关于杜拉斯和她的文字,有着太多的神秘东西召唤着许多人于现在或未来的某一时刻去探索与回应这种召唤。虽然我说杜拉斯是“后发现作家”,但她凭借1984年发表小说情人》(即《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而获得法国文坛占有崇高地位的龚古尔奖,就这点而言,她是一位得到当时认可与赞扬的法国女性作家。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萨冈等少数几位女性作家曾获此殊荣,所以是很不容易的。只是这个殊荣的确来的晚了一些,所以我还是把她归为了“后发现作家”。她的前期创作的那些作品还是因为艰涩难懂而被许多权威大众读者拒之门外

  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杜拉斯文学创作的惊艳之处在于她强大的内心世界——这绝不仅仅是一般女性作家的细腻心思与直觉驱使下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来源于一种天赋,很难甚至是无法模仿。我一直认为,写作要走向成功只有两条路——一是大量阅读各类优秀作品(这里提到的“优秀”是通过旁人向你传达的审美信息与你自身的审美直觉之综合判断而得来的),从而拓展自己的认知情感的视角,获得创作灵感;二是自己亲身体验一些事物,然后从中收获情感上与认知上的真实感受,作为写作的源泉——但杜拉斯可以说是个特例(其实她的一些作品还是与其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的,此处说她是特例,是因为她的内心世界的强大超越了其他因素而成为了最鲜明的特征)。我记得杜拉斯在《写作》一文中谈到过,她十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住所,换句话来说,她的大量的作品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完成的,比如《副领事》,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作,若换成是普通的写作者,充其量也只能是闭门造车,无法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然而杜拉斯却能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与创造力进行写作——那些作品曾经、正在或将来,会得到一种认同。要说明的是,在此我无意要宣扬她这种“神奇”的创作本领,也无法准确而深刻解释出“强大的内心”到底指的是怎样一种创作情状,但她自由操控笔下的时间空间人物三者的关系,使其交织于一体且创造一种频繁交错出现的感觉,伴随的是理性情愫矛盾所共同编织出的复杂的某种内心独白,类似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意识流”一派却又有其鲜明的叙述特征与情感冲击力——就这一点而言,应该可以在世界文学史上贴上一枚“杜拉斯式”的标签的。

  《广岛之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这是我接触杜拉斯的第一部作品,所以印象深刻。故事叙述还是能让读者较为轻松地理解的,而且主角之间的对话很多,所以显得比较流畅。我觉得杜拉斯笔下人物的对话是她写作的一大特色——短而繁复。那些不完整的对答,产生了一种语言节奏上的忽缓忽急,从而为读者制造了阅读时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对于小说创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杜拉斯在这上面的技巧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纯熟的境界——不仅仅是画面感的呈现,更是存在于画面背后人物(或者大而言之是“人”)的以“爱”为代表的复杂情感的展现。这似乎有些类似于卡夫卡的表达技巧,可我个人认为卡夫卡是偏向于通过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现实行为行动而非重点在语言上诠释出这种真实复杂的情感的。比如他以《乘客》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作品既是如此。

  我还很喜欢杜拉斯的《爱》,这种喜欢也许不同于对《广岛之恋》的感受吧。虽然这部作品很短,才一百多页,但我好几次看到三十多页时就实在看不先去了。可能是这部作品太难读懂以至于我阅读时倍感艰辛——或许这种感受很多读此书之人大抵都会有吧。造成这种阅读艰辛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杜拉斯的强大的内心创作力。她通过控制时间、空间与人物交错出现,不停变换叙述的角度,而使一个可能完整的故事产生类似于诗歌强烈地跳跃性。这样的创设对小说发展而言是有好处的,毕竟它打破了原有主流小说创作的相对固定的叙述模式;不过对比诗歌与小说这两种不同文体,跳跃性在诗歌中是起到一种推进作用诗人通过(语言)表达的跳跃性而创造了一个请读者进入的世界,读者会自觉地带着自身的阅历及情感对这一世界进行解读、补充,继而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认识与情感的体验——这往往和诗人预设的效果很接近,但事实上比诗人以全知全能的写法要好很多,因为后者就再也没有让读者进入的空间了。这里所说的“诗歌的跳跃性”可以以北岛《无题》为例——“比事故陌生/比废墟更完整/说出你的名字/它永远弃你而去/钟表内部/留下青春的水泥”(此处分析就暂不赘述了),而全知全能的写者在诗坛历来有许多,记不得特别出名的了。我们把这种作者在作品中存在跳跃性的叙述方式而使得读者能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将其补充完整的审美过程归于“接受美学”范畴,这种说法是联邦德国H•R•姚斯提出的,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成为了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初步理论可在复旦大学美学教授朱立元先生所著的《接受美学导论》中了解到,此处也暂不赘述了)。

  而作为小说这种文体,跳跃性叙述的尝试新颖而别致,但不一定对于作品是一种推进作用。因为小说本身所要叙述的内容、要表达的情感远比诗歌庞杂,这就注定了叙述的跳跃性程度必须在一个大多数读者能够把握的范围之内,况且杜拉斯的很多小说,以自身内心情感驱纵作为作品的精神内核,包裹在其外部是对于作品中主要人物内心的非常深刻的挖掘,因而创造了一个内部纷乱交错而外部近似于封闭的“杜拉斯世界”。我们说过作为“作品”必须基于读者在认知上与情感上的理解、认同与共鸣,如果读者无法理解这层表述意义,就好比与作者间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作品的最终价值与文本意义是不能完整实现的。而面对这个“杜拉斯世界”,如《爱》,很少有人能真正进入其中,由此造成阅读审美流程受阻,无法满足读者的接受美学心理,因而这可以成为解释杜拉斯的作品在当时法国文坛为何评价不及那些主流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当然,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与一代代读者的阅读理解力的提高,相信定会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让世界欣赏赞叹的杜拉斯。

  曾经设想在当代有哪一个中国导演能把杜拉斯的文字改编成电影的。说实话,能体现杜拉斯文字风格的导演好像没有最好的人选。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或许王家卫和彭浩翔可以尝试一下。虽然在当今文艺性逐渐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商业价值的电影世界中,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电影的,但是希望通过一些精心设置的技巧来展现“杜拉斯世界”,似乎感觉上会显得“狭窄”了一些。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曾经见到过杜拉斯年老时的一张照片。这个女人由于受到过度的酒精刺激而变得形容枯萎。但她的眼睛澄澈清亮。像每一个年轻女子一样。令人着迷。她的文字就像她漂亮的眼睛,没有随着时间的老去而黯淡。而是成为了永恒。”

  这段文字是我在两年前写下的感受。如今依旧。关于杜拉斯,我们就把爱留在当下,把理解留给未来吧。

  《杜拉斯传》读后感(二):女作家中的一朵奇葩——马格丽特·杜拉斯

  知道杜拉斯,是在安妮宝贝的第一本书《告别薇安》上,安妮常常在书中引用杜拉斯作品中的文字,在记录独自旅行路上的文字时,她常常说,杜拉斯的书是她旅途路上唯一的陪伴。2003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劳拉·阿德莱尔写的有关杜拉斯一生的传记,对于当是是学生来说的我,一本价格36元的书显得过于奢侈。这一年,我21岁,读这本厚达720多页的传记无疑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书中和杜拉斯有关的大量烦琐的法国人物的名字让人感到头晕,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和自我阅力的低溅,读了三分一之后再也没有读下去的勇气。随之的五年时间,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柜书。2007年,由于工作繁忙每次翻阅十几页都无法继续下去,时间的托累会让阅读者对书产生厌倦。2008年,待业在京的我决心在这一空闲时间内,把它读完,如今,合上这本书,就像打了一场坚苦的战毅一样,有一种沉痛的解脱之感。有些书,只适合在适当年龄、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进行阅读。我要记录,记录下我所看过的一切,一切有关杜拉斯的文字。

  杜拉斯说,每个人都是作家,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不写。不知道在新的一个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不写。

  杜拉斯的家庭。她出生于印度支那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教师,杜拉斯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在她之前四个哥哥(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她的一生中很少提及)另外两个哥哥一好一坏,大哥母亲唯一疼爱的孩子,他偷母亲的钱去赌博、抽鸦片,她恨大哥对她的施暴、恨母亲对大哥的过于溺爱。小哥哥保罗和她之间有着超越兄妹亲情的爱,他们之间甚至到了乱伦的地步。杜拉斯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过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过着守寡的生活。母亲在印度购买了一片每年六个月都被海水浸泡的特许经营地,为了这块常期被海水淹没的地,母亲耗费了近二十年的心血,与此同时,她的身心饱受折麿。杜拉斯从事写作后,将这些童年的故事写入到了她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一书中,母亲阅读后感到的却是如此的愤怒,她讨厌女儿揭露自己那尚未愈合的伤疤。小哥哥和母亲死后,杜拉斯陷入了无限的悲伤绝忘之中,直到死前那段日子,她才真真正正的确认了他们的死。

  杜拉斯的情人与孩子。杜拉斯认为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女人。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她一生始终无法摆脱这种阴影,在文字中记录到她那生下来就死去的孩子的生和死是那样的同步。第二个孩子乌塔是她与情人迪奥尼斯所生,她所深爱的情人迪奥尼斯,让她绝望的迪奥尼斯,她丈夫的恩人与挚友迪奥尼斯。在杜拉斯充满欲望的一生中,她有过无数的情人,肉体之爱的欢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爱过多少男人?又有多少男人爱过她?书中记录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男人。第一任丈夫罗伯特·安泰尔姆、年轻时最爱的情人孩子的父亲迪奥尼斯·道纳迪尔、死于盛年的情人雅尔罗、老年时的情人扬·安德烈亚以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所在《情人》一书中记录的中国情人雷奥。杜拉斯的一生都处于极度的索取之中,对于性和对于情人的爱。她爱罗伯特·安泰尔姆,爱他像小哥哥一样超越了男女之间的爱,在罗伯特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康复就足已证明这一切,为了解救这个男人她曾经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迪奥尼斯·道纳迪尔,杜拉斯为他如痴如狂过,她一心想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只有深爱才会让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为一个男人生儿育女,她总是问迪奥尼斯爱不爱她,她总是让他说他爱她。雅尔罗,这个陪伴杜拉斯走过成盛年的男人,在杜拉斯的帮助下他的书在隐迹了十年后终于暴发而获奖,这个花花公子一直背着杜拉斯和许多女人有染,在保证无果的情况下杜拉斯彻底的绝望了,并与之断绝了一切来往,随后,这个男人因心脏病死于与陌生女人做爱的床上。扬·安德烈亚,杜拉斯最后的情人,同性恋者,对于性取向杜拉斯常常鄙视他并且当众羞辱他,而她却离不开扬,对于扬常常的离家出走,杜拉斯表现的却是如此的抓狂,正是扬给了她最后创业的激情,也正是扬陪她走完了最后的时光。雷奥,这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直到杜拉斯晚年才将他公布于众,至于他的直实性,一直另人产生怀疑,他是作者真实的情人还是虚构的情人?

  杜拉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立场、对朋友以及生活的真执热情、对文学与电影的贡献都可以磨灭和掩盖她成名后的自我沉沦与自我崇拜。老年的杜拉斯偏执、孤独、桀骜、恶毒,衰老让她感到恐惧,酒精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她的身体日益衰竭并常常处于幻觉之中,在屡次戒酒无果后她不得不面对酒精所给她带来的一系健健康问题。曾经一度昏迷达半年以上的她在医生宣布死亡的情况下,从死神的身边走了回来,她说她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摒弃一切的信仰。之后,在扬的帮助下,她完成了备受世人瞩目的《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她对陪她走完最后的扬说:“我爱你,再见。”不知为何,我却为最后这一刻而深深的感动,潸然泪下。

  爱、生命、死亡、人性的善恶、绝望一直是她文字的主题,也正是这些人类最基本的话题成就了杜拉斯的辉煌。

  《杜拉斯传》读后感(三):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在翻看的是杜拉斯的足迹。

  法国作家写的一个类似人物评传般的绘画本。

  那时应该是杜拉斯最好的时间吧,天使一样的面孔,柔美的肌肤,恬静的表情。父亲是从小就抛却母女们走了的,剩下她和她的兄长母亲留在西贡……

  一直觉得《情人》应该是她的自叙作品,亦是她唯一获得最高荣誉奖项的作品。

  人,最怕的是探讨自己的内心,走进越深,越会恐慌不安,对于真相,自己亲自发掘的真相,不见得人人都是欢喜的吧。。。

  但是她却逐渐熟悉并且迷恋于这样剖白和探讨自我的方式。残酷,深情,冷静又理智。

  她的身上总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它完美,纯净,美好。然而其中还有某种早熟的坚信。一直觉得,年少时候的一切经历,是否使她的内心坚信:一切都是徒劳的,很多东西注定失败。她说: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她最后的作品《一切结束》里,这句话反复的出现几次,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才是唯一的事实。世间的很多东西不过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过程将沿途的一切一扫而光,就像潮汐涨落的潮水一样。

  所以,有时她又如此自我。任其自己的个性自由发展。

  面对着绵延不绝的群山,坐在凹陷的长椅里面,凝视着地平线渐渐地消失在夜色中,帆布做的帘子在门前随风飘动着,犹如大海中航行的帆船一样。

  她的一辈子,始终沉浸在一种混杂着离开、逃亡、未完成和毁灭的永久的感受中。

  这,就是她吧,尽管她始终不断的希望找回属于事物的原本的美好的感觉。

  因为杜拉斯,又想到一个事情。

  在她的内心,其实一直是孤寂的。她一直想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从中辨别出自我的世界,一个可以让她继续活下去的熟悉的世界……

  其实,她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不被人爱的痛苦。或者说是没有达到她所期望的那种程度的不被人爱的痛苦。

  当一个人,热烈的爱着这个世界并且热烈的爱着对方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方同样回报以同样热烈的爱。但是,两把同样炙热的火碰在一起,只会消失得更快,因为那样的高的能量,很快就会把彼此燃尽,直到灰飞烟灭。

  再者,也许,她自己也无从明白,到头来,她爱的只是自己在恋爱里面的那种感觉,而不得而知。

  通常会觉得,女人对于感情本质的理解均有着常人达不到的层面与深度。

  就像杜拉斯的文字,一贯的零度的叙事的方式,一贯的对文字不依不饶的追逐眷顾,爱情的风,经年的吹拂着……也只有我们看得见。

  看她的故事,例如《夏夜十时半》,例如《平静的生活》,例如《直布罗陀的水手》……直接面对的都是大同小异的面对爱情毁灭的那种挫折感。用最激烈的方式,毁灭了自己的爱情。对感情的最终的失望,所导致的态度居然是在平静而冷淡的状态下产生,死去,或者活着,都是一样的灰心。

  也就是在这些相同的故事里,她一遍遍的讲述着一份爱情是如何地持续,衰竭以及欲罢不能,然后她又是怎样地被呈现被招唤……

  其实,她的不依不饶的坚持,滔滔不绝的叙述,才是表达出一切她的内心想真正表达的吧。被压抑的呼喊,空虚然而焦灼的心情,无悔亮烈的承担……

  爱吧。杜拉斯说,爱情犹如疾患,简洁、决然却又暴力。

  有时看着她这些近似于疯狂的描述式的语言,恒河岸边女乞丐的歌声,副领事爱的呐喊,洛尔瓦的迷狂,情人的凄婉悲绝……就会想,爱情原来是始终需要呈现的,爱情一把抓住她,然后把一支笔放到她的手上,让她为我们呈现爱的疯狂激越——让人沉溺,但无可奈何。

  推开书,仿佛看见向着河流走去的她。她真的走了,走向那条爱的起点的河流,是的,那条关于她的所有的爱情的河流……

  《杜拉斯传》读后感(四):一早老去的灵魂

  书评没有透露任何书中情节,完全是个人看了杜拉斯传后的个人感受,非技术贴,不能透漏任何书中情节和非书中情节,不解释!!!

  晚上睡不着。

  我在地板上打字,等待天光大亮。

  我在进行晚上的旅行,给我自己一个声色犬马的大宴。

  搜索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说如果她不是一个作家,将成为一个妓女。

  人的轨迹,总是踏在不知姓名的过往里,踩出一地花尸,然后在南征北伐的马背上死去。

  杜拉斯出生越南,瘦骨嶙峋,和妈妈兄弟过风吹雨打的日子。从小美艳,但也不算媚颜讨欢,只是孤独的,激烈的,没心没肺的活。

  有了一些情人,一些爱情的灰烬,一些伤害和补偿的过去。

  然后加入法国共产党,后因为政治倾向不同,被开除出党。她连幼年的以及初成人的人生观都颠覆了众人观念,又怎可能和一个固守的党派缔结。

  在回忆和与年轻情人的纠缠中剔除鳞片,渐渐老死。

  写了情人,广岛之恋,直布罗陀水手等书。

  死去多年之后,文字才渐次付出水面,随后是生猛迅即的来势。令人着迷的文字。

  越南的炎热,女子颧骨上的胭脂红,脏旧的床单,埋葬的激情。

  罂粟花,鸦片,氤氲的迷恋。

  她老去的面庞是一面镜子,穿越过度的酒精和可卡因,能看见青春少艾的少女,容颜妩媚久远。

  但那也只是过去,没有人能和过去作对,就像没有人能和命运作对,假如你相信他,相信命运存在。

  可是她,在懵懂里用少女的身体穿越命运的索道,用年轻和身体献祭,唯独没有交出灵魂。

  可是也是这灵魂,折磨了她一生,来的时候倒行逆施,经过的时候狠命碰撞,确有壮烈的生命如花爆开,散乱盘曲整个天空,走开的时候亦不诉离伤。静静地,飘出她的生命,她从此如脱水的莲,蜷缩到最小。鸦片和酒精不过是借口而已。

  烟花迫不及待盛开,然后疲惫劳累至死。死前不知是否瞑目,能否找到天堂的路。

  人生尘间有如失乐园,车轮滚滚,碾去过往,未来亦不可知。

  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伤。

  《杜拉斯传》读后感(五):非常好的书。

  知道杜拉斯是通过王小波,他将王道乾先生翻译杜拉斯的《情人》视为白话文的典范。2000年的时候,王小波热退去以后,我碰巧读了王小波,也喜欢上了他。他的推荐对我非常重要,所以去图书馆借了王道乾先生的译作,也开始关注杜拉斯。

  01年就在书店看了这本书。感到非常好,在书店就看了两章。作家用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杜拉斯的一生,她的爱与背叛,她对爱人身体和生命的专制和奉献,她的童年,以及最后的感情,让人感到五脏都在翻滚。

  可惜当时还是一个穷学生,大三,开始准备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还在为理想和现实的选择徘徊,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所以随后的几次都又在书店中看了几章,也没有读完。遂下定决心,为了读书,为了过一种智慧生活的理想,为了和历史长河的自己人相会,投身职场的大潮中,开始了硬着头皮、舔着脸的职业生涯。

  工作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为了练习生存的技术,一段时间放弃了读书,偶尔的时间看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

  直到03年的时候,有时去书店,已经发现这本书退出了书架,很难买到了。一次和一个书店的朋友聊天,讲了起来,她上学主修汉语言文学,也了解一些,谈得很好。没想到有一次她居然通过出版社的朋友弄到了一本。

  最后才把所有的章节读完。这个朋友后来帮我搞了很多类似的书,聊得也很好,现在已经成了我的老婆,刚生下我们的孩子。

  杜拉斯的一生都是在爱着和背叛着,对于爱情、对于政治,唯有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她一直在背叛爱人,但一直忠于爱。可以说其:活过,爱过。这样的生命才是灿烂的,如烟火、如昙花。而我也在追求这这样的生命。

  这应该就是把我和这本书联在一起的根本原因。现在想来从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有快七年的时间,而我离追求的生活还是很远,让人焦虑。

  《杜拉斯传》读后感(六):我爱这个女人,仅此

  不知道为什么,固执的喜欢杜拉斯,从中学到现在,仍然坚持,觉得她像是个大女人又像是个娇媚娘,看她的情人时,电影和书都是一遍一遍的看,觉得其中的固执和浅浅的忧伤总是自己不能看懂的,想来,她这样的女子根本不需要别人懂太多,或者说她太需要一个人,所以才倾诉太多,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怎么去说怎么去想怎么去看她。

  直到看了她的传记,我把《情人》又看了一遍,开始疯狂的爱上了这个女人,或许爱的是她的坚持和忧伤,因为这些我没有。

  我从来没有去坚持的爱过一个人,即使是坚持了也是等到他离开后才去坚持,即使是忧伤,也是阳光灿烂一般,不过长久,明媚在左,忧伤在右。而杜拉斯却不一样,她把对他的爱一直尘封,即使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仍然坚持爱着,我爱她,仅此。

  她的忧伤来源于家庭来源于成长,来源于环境,来源于生活,但是即使如此,她仍然努力仍然斗争,我爱她,同上

  《杜拉斯传》读后感(七):眼

  在《杜拉斯传》中,收录了杜拉斯年轻时与年老后的一些相片。这个女子年轻时不算是个标志的美人,她的眼角眉梢并无半点诱人的天分,但不可否认,一双澄澈的眼睛和那个简素而带着微笑的面庞就如同所有少女一般天真可人。而每个人终究要在时间的责令中拆毁青春的高墙。杜拉斯在年老时由于受到过度的酒精刺激而变得形容枯萎,时常带着厚厚的老花镜写作或是完成其它工作。这些转变,在旁人眼里似乎是跌入了苦难的深穴。而在这些老去的相片中,唯有一张是不戴眼镜的。一双眼睛看不到痛苦的皱褶,没有辩驳附加在她身上真实或是虚伪的言辞与情感,那是澄澈安和的,似与年轻时别无两样。忽又觉得这双眼睛记载着她由记忆开始的一切故事。那是许多眼睛在看她年轻相片时大抵会错过的。原来,是这般充满魅力。

  那一刻便开始迷信,一个人的眼睛是不会老去的。

  《杜拉斯传》读后感(八):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玛格丽特•杜拉斯?

  题记:生活是以什么形态,在这个世界中经过。——这就是伟大小说描述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女作家,尽管这样的女作家很多,狄更生、门罗、玛格丽特•米切尔(后者是《飘》的作者),但杜拉斯却像张爱玲一样,成为能代表时代的文学先锋,并且也是时尚标杆,她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其文学成就甚至更高。

  玛格丽特•杜拉斯魅力迷人,不只是文学上,同样也在个人生活中,从少女时代十五六岁刻骨铭心的经历,到八十岁晚年仍有年轻情人陪伴跟随左右,她的经历也许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却因为文学上的光芒,让她成为世界文学大师的同时也是世界情爱史上最受膜拜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自恋、孤独、情史迷乱、特立独行,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杜拉斯,让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中女性的声音不单调、不势弱。

  她是能比肩法国哲学巨匠萨特、世界现代文学先锋马尔克斯的女性作家。

  她比“他们”还多一个光环:她是个女人,行走在世俗欲望和超越世俗的文艺探索上的艺术家。

  她是女的。没有女人想要杜拉斯那样贫穷、略显“卑微”、缺少父亲又不受母亲宠爱的童年,还有个可怕的哥哥可能对她有乱伦的欺凌……《杜拉斯传》尽可能揭示她如何从不幸的生活迈上写作直到巅峰之路,她拥有传奇的一生和对写作的深刻体验。

  她又不是个普通的女的。玫瑰不因为叫玫瑰,而成为爱情之花;桃花不因为叫桃花,而成为爱情之花。同样,杜拉斯也是如此。不管她叫杜拉斯还是什么,她始终是她,独特的是她的生命形态并将之转化为小说的能力。

  生活是以什么形态,在这个世界中经过。——这就是伟大小说描述的。

  而这正是我们爱杜拉斯的原因。她从生活中经过,并把原滋原味的生活塑造成独特、高超写作技巧的小说。她的小说,像《情人》那样迷人,仿佛是她的生活,又像是编造的故事;读了这本传记中描述的她的经历,我们更加分不清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生活。也是小说这种文体的伟大之处!

  伟大作家就是这样完全模糊了故事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让他笔下的小说就好像是生命的真实形态或者生活的自然呈现。即便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生活的形态的另一种变体。

  当我们进入他们的小说,总能领悟到生活中和我们的灵魂本质相关的欲望、爱情、死亡、绝望等。我们会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以及更宏大的人性。

  这就是我们爱杜拉斯的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