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离婚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婚读后感精选10篇

  《离婚》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2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婚》读后感(一):你就是个没翅膀的鸟。

  这书看着窝心,因为凡是拿起老舍的书的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点诗意,可想要活着,就总得考虑衙门里面的差事和人情。人要想过得舒服,就得简单,你要么就一辈子忙忙碌碌,挣个婚礼钱,再挣奶粉钱,最后挣个棺材钱。虽然真得了病你可没有治病钱。你要么就一辈子装模作样,端着自己,把自己当成李太白再世,用鼻孔看人,虽然到最后肯定没有你心心念念的姑娘陪着你。

  可你做不到,你丫两样都做不到,你能做的就是在衙门里干着走狗的工作,却不愿意像走狗一样活着,没事总爱冲给你骨头的人汪汪两声。这样活着也太他妈悲哀了吧,可能咋整。

  我今年大三,马上就要去衙门里谋一份差事,谋完了差事就开始挣婚礼钱,挣来挣去就给自己挣棺材里去了。前几年,我还天真的以为人能轻易地站着把钱挣了,现在呢,我腿折了。

  姑娘也就那么回事,诗意不诗意的,也说不清楚,没事就谈两句辛波斯卡,最爱看玛丽莲梦露的电影,还自诩有品味。遇上这种姑娘,我真想上去给她两个嘴巴子,问她诗意能不能当止疼药使用。可真遇上那没事就备着止疼药的,我又哼的一声,一句话不说,觉得自己像个遗世独立的莲花,殊不知是个傻叉。

  想来生活就是这么悲观,倘若我电影看的再快一些,烂电影还是这么层出不穷。书呢,怕是懒得再读,偶然起兴给媳妇念两首情诗,她还没听到最后一句就睡着了,到那时候,我除了意淫儿子新来的英语老师,隔壁超市的卖货小妹怕也没别的事做了,刚开始我还有贼心没贼胆,后来就开始动手动脚,被媳妇发现,大闹了一顿,回娘家住了两个月,又回来了。真要是离婚还好了,还能刺激一下,好比给正在熟睡的人一个大嘴巴子,有可能一下打醒了呢,虽然大半夜的醒来也没事做,熬那么几分钟还得接着睡。跟媳妇保证再也不会,一年之后发现媳妇也出轨了,闷了一周不说话,然后生活还是要继续,这日子,一眼就望到了头。到了四五十岁,就开始顿悟人生,觉得生活也没那么糟,焕发那么几年活力,然后就进了棺材。

  我没什么期望,我不要这人世间的上帝之国,我只是想,这生活,一眼望不到头。

  《离婚》读后感(二):转载

  回复@胖脸鱼:技巧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灵的质地和境界。写文字的人,做艺术的人,其实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养气和修心。心好了,东西的气质就正,不需要小细节和小技巧的堆砌。你听周云蓬的歌,是不是一股很浩大的气?(你看我这个马屁拍的,是不是很有境界?) //

  @咆哮女郎柏邦妮 : 喜欢老舍的《离婚》,非常温暖。他不像有些聪明人,聪明而刻薄,他是幽默而悲悯,他同情理解每一个人。理解是理解,但是他绝不混淆,不把玩那份世故人情的机灵,是真正的精神上的贵族气。他写恶,是纯恶,不往恶里涂抹一点金粉,我连这份黑白分明都喜欢极了。

  转述失恋时@绿妖绿妖 安慰我的话,是说老舍的:“他人品纯善,所以为人天真;他非常聪明,所以对人性并不天真。”老舍就是这样大天真和不天真的一个人。每次读他的书,就像一个长辈握着你的手,说,孩子,人一辈子啥都得经历,没事的啊!每逢坎坷就拿出来读。

  我看大刘的《三体》总结文革知识分子的三个阶段:第一是顽固抵抗,第二是麻木,第三是被洗脑,真心相信自己有罪。有人不愿意麻木和被洗脑,要坚持那份敏感,只有生命的殒灭一途。

  《离婚》读后感(三):老舍《离婚》

  我觉得这是老舍比较好看的作品了,比《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断魂枪》《我这一辈子》好看。

  得几点:

  1.女人无论新旧派,终归是女人。

  没有受过教育的李太太,方墩太太,吴太太和那学生秀真,以及大学毕业生邱太太都是一样的。对于世俗的爱好,和对于男人的态度。

  2.读书人的那点“诗意”,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们最可悲的来源。

  老李对于东屋马少奶奶的“意淫”是自己建构的想象而已,而这种想象来源于对于“诗意”的追求。最终,诗意终将在现实的苍凉面前摧残一个读书人的意志。

  3.他人就是地狱,人间永远荒诞。

  丁二爷杀死了小赵以后,竟然是很多人没有失业,竟然让大家误以为是“政治”原因,真是让人想到萨特了,还有还有那衙门里人和人的关系。如果有人拿存在主义分析一下《离婚》我觉得可能也行的。

  语言整体很流畅,偶有“亮点”,会心而笑。

  但是不是很喜欢那个结尾章,我想如果停留在倒数第二章结束也许更能体现“人生荒诞”的本质。

  《离婚》读后感(四):《离婚》:关于“诗意”

  每到冬天必读老舍,已成习惯,如同睡前刷牙,洗脸,念经。也许是大雪封门的日子,老舍的朴素文字特别能温暖人吧。而每读老舍必首先从《离婚》读起,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冬天读它了。不敢说这是老舍最好的小说,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离婚》写于1933年夏天,当时老舍的《大明湖》手稿被日本海军的一把大火连同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烧为灰烬,老舍接着开始写《猫城记》和《离婚》。老舍先生自己说,“自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在写《离婚》时, 我决定抛弃陈腐的文言文,而尽量用接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我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去创造一种新的美感……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老舍的这片《关于〈离婚〉》的文章本为老舍先生为向美国出版界介绍自己的这部小说而写的英文稿,后来由舒悦翻译,发表在198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当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自谓眼力不错,我想这部小说也许是老舍先生比较偏爱的一部。语言也是朴素清新的,幽默却不刻薄。

  “诗意”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李始终在寻找的东西。用老李笨拙的语言描述,那是一位“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那位女子还是“朴素的,安静的,独立的”。

  这个世界不断要求着老李的妥协,不仅仅是老李的妥协,而是所有存在者的妥协。老吴与方墩,邱先生与文学士,还有将“妥协”为职业的张大哥,无一不在妥协和敷衍,其内在动力,无非是养家糊口之压力,养儿防老之梦想。哪怕十二万分的不愿,灵与肉如何被割离,太阳下山的当儿,白面也好,杂和面也罢,总之是要带回家的。

  老李的不断妥协,压埋自己的真实欲望的结果,是使老李退而求其次,只要寻求那么点“诗意”。也就是有一位安静朴素独立的女子,并未被实际污染的女子能够安静的聆听他的心声,能够与他一同的呼吸,甚至一同做梦。那样,他每天上衙门敷衍,也不会觉着那么的苦了。

  搬家之后,老李将自己的“诗意”落实在一个具体的人物上: 房东老太太的媳妇 --- 马少奶奶。马少奶奶—好看,浑身就那么匀称调和。老舍先生用了不少词语形容马少奶奶如何好看,换作现在的新词儿,那就是“有气质”。马少奶奶还有一些浪漫,她是自由婚。当年马先生当她的家庭教师,她和他私奔出来的,娘家不要她了。马少奶奶还背负着些苦难,马先生在外面又有了人,已经三四个月不回家了。于是,老李的诗意在“马少奶奶”身上具象化了。

  而马少奶奶显然觉着了老李对她的那些好感。一个美丽的女人有着令人吃惊的敏感 --- 男性对自己产生的朦胧爱意的敏感--- 哪怕那位男性坐在身后,比如《夏日时光》中的凯瑟琳赫本,她也能感觉到他的眼睛。而一位美丽的女人往往会悄悄的利用这样的暧昧和朦胧 --- 于是,当老李不堪李太太的吵闹决定搬出去住两天的时候,马少奶奶轻轻地说“你,别走,为我,也别走,马有信来,说快回来了,一定得吵……他必把她带回来……,院子里有个男的,或者不能由着他性子来。。。”

  老李的具象化颇有些病急乱投医,毕竟老李并不了解“诗意”,他所得来的那点结论仅仅来自于他们俩有限的一点接触;更何况,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可是都不打紧,老李是有做贼的心,没做贼的胆。而这样没有根据的具象化,随时都可能破碎。马少奶奶与马先生的复合,宣告了老李“诗意”的破碎。其破碎并非仅仅来自于妒忌---- 马少奶奶一定,肯定是马先生的人了;而是马少奶奶连闹都没怎么闹,就与马先生吹灯上床和好了。原来---- 老李发现--- “诗意”也在敷衍,也是敷衍,是“和理想相反的鬼混”。

  所有皆是镜花水月。

  不如再推推老李一把,把他逼到墙角:设若你真的娶到了“诗意”,真的就一辈子诗意?

  不仍旧在生活中磨折了灵魂?

  我觉乎着,“诗意”,是生命中那么一点美好的东西。是米饭窝窝头上衙门上床生孩子奶孩子养孩子之外的一点点美好,是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中给予慰藉的一些事物,不拘是什么,人也好,物也好,总是生命中世界上的一些“真,善,美”的东西。

  就连小赵这样的“大坏蛋”,也逃不过“诗意”。这一次“诗意”可能是“爱情”。成日只是买女人卖女人的小赵,忽然发现自己好似被个蜘蛛拿住了,原来成天叫上几声“笛耳”是有趣味的事儿,设若笛耳为自己生个孩子,养一半个小小赵也是挺有趣味。“小赵没办法,没法把心掏出来,换上块又硬又光的大石卵”。

  可不人心都是肉长的嘛。

  敷衍并非一无可取,而妥协也乃求生之技术,只是在敷衍与妥协之外,的确需要那么一些“诗意”支撑着。只是“诗意”并非在一个地方老实地等着你,设若找到了,则随取随有,好似拿着钞票就可以上街买到芝麻烧饼。诗意,也得努力地维持,甚至要找寻一下,才能够在所有的敷衍和妥协中维持那一点点真的,善的,美的。

  小说看过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离婚》也看过很多次了。索性跟着把电影也写一写吧。

  张大哥由李丁扮演,张大嫂则是李明启(容嬷嬷),老李是赵有亮,李太太是丁嘉丽,小赵是刘佩琦,而马少奶奶则是陈小艺,1992年的影片。所有的演员基本符合我心中的想象,虽然老李的年龄比书中显着比较大,而且老李更像一位知识分子,而不是书中那位从乡下读书出来的乡下人。陈小艺虽然没有书中“马少奶奶”的容长脸,却的确有大眼睛和娴静的气质,那个时候她还很年轻,给侧脸镜头的时候,还能看见她的双下巴。在陈小艺所有的银幕形象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两个孩子也很可爱,葫芦脸菱,黑小子英,说话声音脆生生,小梆子似的。

  影片开场是慢慢扯开罩子的鸟笼,象征戏的开幕。笼中一只鸟,笼外是花儿春色,鸟笼打开后,鸟儿并不飞出去。谁也别想跳出圈外。

  影片将小说幽默与讽刺的气质把握得不错,即老舍先生说的“带着泪的笑”。在财政所的戏,一般用仰拍,视觉被扭曲,如同看一出滑稽戏;而拍马少奶奶的镜头,往往从老李的角度,前景一般有被镜头虚掉的花或植物,光线从头顶下来,柔和饱满,显着“诗意”;而往往这样的诗意是与老李的粗糙的乡下太太对比拍摄,更显着诗意。只是,我觉得似乎这样的段子稍稍多了一点,作为观众我愿意它多点儿,因为很美。作为读者我愿意它少点儿,它们将老李对于马少奶奶的朦胧爱意过于渲染了一点。 片中的那管箫吹得也美。

  影片中的小细节也并不马虎,天真房间里的冰刀以及约翰巴利摩尔的明星像即是一证。民俗细节也有讲究,过五月节一段,包粽子,做小老虎,还有北京胡同的四季叫卖声儿,张大嫂买寒骨度(小蝌蚪)给张大哥去心火,都细致熨贴。

  我常把这部电影借回来,工作回家后,做家务的时候就放它,听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听那管箫那管笛--- 也许要些“诗意”不是?

  压根儿的!

  《离婚》读后感(五):离婚了吗?

  题为离婚,实际没有谁真的离婚了,马太太最后和出去鬼混的老公也重归于好了, 并没有因为老公和其他女人鬼混而离婚,旧式女人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不愿意离婚而丢人吧,也因为离婚之后不易再嫁而恐慌,甚至期盼着丈夫早日回心转意,甚至能够接受另一个女人明里暗里的存在,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人,悲哀又无奈,那个时候也许还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吧。第一次看老舍的作品是《我这一辈子》,一个个的小故事力透纸背,发人深省,决定以后多看老舍的作品。这是第二本书,因为最近在纠结结婚的意义,所以看了这本书,和想象的内容不太一样,整个小说没有一对是离婚的,但是没有一对心里不盘算着离婚的,特别是男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也许是所有MEN的天性,没办法改变,现在也是如此,千百年本性不变。老李张大哥张大嫂方墩吴太太邱太太老孙小赵李大嫂二妹妹,这些人物看过之后还有印象,很生动的故事,每个人物从言语行为心理活动描述的比较形象化,这也是老舍之所以为文学大家的原因了,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和丑恶的社会背景,都历历在目,挺好的故事。

  《离婚》读后感(六):333.15.69《离婚》—老舍。

  据说是老舍先生最满意的作品,不过我觉得结局稍稍草率了些,意犹未尽。老北京写的好不好,重点就是对小人物的描写够不够味。官场上同僚之间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里互相较劲甚至对对方的不幸有股幸灾乐祸的勾心斗角。市井邻居之间,守望相助却又可以为了莫须有的丈夫与女邻居间的苗头勇于指桑骂槐。女人之间不论出身于大学、市井、乡村,在对待丈夫的问题上是惊人一致的。老好人张大哥的处世哲学差一点功亏于溃,但是他挺过来了,虽然说是老李的功劳,也可说是这种处世哲学的生命力。老李追求的诗意在小人物的生活中恰恰只能存在于想象中,是平庸生活中偶尔的意淫,不可浸淫其中,那是大人物的事。最后所有人各归各位,便是说,对待生活不必太认真,小小风波过后,日子仍然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

  《离婚》读后感(七):大社会的一个小缩影

  这本书是我断断续续看完的

  看了很多次,中断了多次。但是很神奇,每一次的的中断与链接并不是很困难。好像每一次的内容都在我的脑子留下了一个印象。

  每个人物都在你我的转身之际能碰到的一个熟人,

  张大哥,热心的媒人,是街角杂货店喜欢谈天说地的老板。

  张大嫂,操劳了一辈子的妻子,是我们每个家庭里来来去去做家务的某个阿姨。

  老李,有责任感,木讷,稍有些迂腐,读过些书,不满自己生活却又局限于世俗中。

  李太太,文化程度低,为家劳心劳力,却总容易受他人所影响。

  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看着总有中熟悉感。

  即使是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性却总是相似的,贪婪,诱惑,苦难,追求,一个个名词是贯穿我们的生活的一个个名词。

  幸福总是的相似的,不幸却是个个不同的。

  只愿你我的生活总归是向上的,不负我心。

  《离婚》读后感(八):诗意与混

  整个看下来全书都闪着“混”、“面子”和“和气”几个词。北平是真实的北平,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只有“诗意”却绝难实现真实的“诗意”。

  张大哥是会“混”的,有“面子”的,最“和气”的,可是到头来树倒翭孙散,只有那个“太老实”的老李还是朋友,能为了追求一点“生活的意义”为了他把自己押给小赵,只有那个被他称为“老废物”的丁二爷为他舍命解决了小赵,然而,张大哥的“体面”生活还是要继续,之后会不会再出现个小赵谁又知道呢。

  小赵是有“路子”的,谁都忌惮小赵三分,包括所长包括所有的科员们,但是却被“废物”丁二轻松的就给解决了。人呢,永远都不要太狂妄。

  老舍先生给了很多笔墨在北平的女人身上,来自乡下跟丈夫战斗的李太太,跟张大哥同样“体面”的张大嫂,方墩吴太太,牙齿展览的邱太太,纸板孙太太,热心的马老太太,还有那个给老李“诗意”希望的马婶。不过正是这个“静美“”独立”的马婶最终让老李彻底放弃了北平。如果马先生不会来的话,老李会为了这个“诗意”的希望在北平待一辈子么?

  故事的起因是因为老李要跟乡下的太太离婚,因为要追求诗意,然后到故事的最后,谁都没有离婚,包括吴太太,邱太太,老李,所有人都要继续“混”下去。

  生活本没有太多的“诗意”,只有“混”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题外话:现在的北京一定不是那个北平了。

  《离婚》读后感(九):马褂换成了西装又变成人民装,东来顺还是那个东来顺呀

  老舍死得其所。跟这个世界离婚。

  最坏的可能,当你真的努力了,换来一阵毒打侮辱,东来顺也不那么好吃了,你恰巧又在外国呆过!那,你就可以自杀了。太平湖怎么样。

  《离婚》读后感(十):八个便士

  # 八个便士

  我本来是要装系统的,装好系统就紧接着装游戏,然后就倘佯在游戏的世界里,一把一个坑地让时间飞速地流去,那样就不会觉得无聊,说到这里我耳边怎么会回响着一句话“你一天都在打游戏,不无聊啊?”当然,不无聊啊。一把游戏三十分钟就能分个输赢,玩得好三十分钟就能把你带上人生的巅峰,我活一辈子在现实中都得不到个巅峰呢,你说我能不玩游戏吗?就好像打几圈麻将,几个小时就能见输赢,你要让我花时间去看书,去记英语单词,十天半个月我也看不到什么成效输赢啊,所以我还得打游戏,而且我不无聊,有时候我觉得成天打麻将才是无聊,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不可沟通的,不是吗?

  谁知道片区迎来了停电一整天,没有电是不科学的,因为有了科学才有的电。重庆的冬天晒不到几天太阳,我就裹了个棉被躺在沙发上,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翻起了一本书,当然是电子书。我看了一本什么书呢?老舍先生的《离婚》,昨天才过去了双十一,今天就翻到了这本书,看来是机缘。突然又想到前面才看了他的那篇《歪毛儿》,那歪毛儿说什么人活三十岁也就该死了,一个狗都才活十来年。老舍先生对动物的这番怜悯之情就好像一个沉痛的暴击,深深地将我打动,我仿佛听到了内心深处渺茫的犬吠声。

  好家伙,一口气读完了,三个小时呢。

  歪毛儿说,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他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儿安置他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意儿。我是普通人啊,我得安置我自个儿啊,所以我只能软不能硬,所以电来了我还得打游戏不是,但这样看来,人生他依然不是个好玩意儿。

  gt; 生命似在薄雾里,不十分黑,也不十分亮,叫人哭不得笑不得。应当来些日光;假如不能,来阵暴风也好吹走这层雾。

  2016.11.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离婚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