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起陇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起陇西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1: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起陇西的读后感10篇

  《风起陇西》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起陇西》读后感(一):《风起陇西》,古代的精彩谍战

  第一次读到古代的谍战小说,很过瘾。

  文中有很多之前没听说过的关于古代间谍的词汇,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作者编的,总之看起来像是真的,作者牛!(作者在后记里说,很多官职和机构都是他编出来的,没有经过严格考证,算是架空的历史。其实我想,古代的间谍应该是早就存在的,可能学者们已经考证出来了,只是我们都不知道罢了。)

  既然是谍战小说,过程的紧迫感始终贯穿始终,让读者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而大boss始终隐着真面目,悬疑点一个接一个,读起来很过瘾、很精彩!

  看到最后,有点失落,大家的结局不算好,阴谋论也让人心里闷闷的,这也许都是政治里难免的吧。

  我觉得,不论是小说或是电影,在看完之后,能给人带来回味和思考东西,能让人在下次提起它时还记得这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它就是成功的。《风起陇西》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它的谍战很精彩让人回味,它的古代属性很独特让人回味,它的结尾阴谋论给人带来思考,能带来这么多的回味与思考,不错,真不错!

  《风起陇西》读后感(二):吐得一书好槽!

  能在这本书里出现名字人物,不是太有名的,就是太路人的,不然就是编出来的。。。东吴弱弱地打了个间奏,亲王借荀诩之笔对东吴的评价其实非常贴切,江南鱼米之乡的氏族家底殷实富庶,门前有长江护城,自然对逐鹿中原渐渐丧失了雄心壮志。东吴名将此后大都殁于宫廷内斗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剧情编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还是很有调理和看头的。至于吐槽这一点更是无处不在。说荀诩是个颇有幽默感的人,长得胖胖的,身材不高,当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马伯庸本尊。难怪荀诩写的有血有肉,原来是有个现世的参照!至于那个代笔情感篇的胖子,我只能说,写的真一个细腻!!

  《风起陇西》读后感(三):他不是间谍是情报人员

  昨天@多看君 在『每日话题:那年、那人、那份情怀』中说:看看你的书架,总有一个作者的书不止一本。至少有一个作者,你买了他一本书,还会搜索他写的其他作品。于我而言,马伯庸马亲王是其中一位,多看阅读上架的他的所有书我都已经收入囊中。

  读的马亲王的第一本书是《古董局中局》,但是第一本读完的却是《三国机密》。感觉马亲王写的三国特别精彩,别有一番风味,不似陈寿的《三国志》那般正经,也不如《三国演义》那样宏大,但是从小人物出发反而显出了一种大局观,即他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三国历史进行解读,并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功力不凡。《三国演义配角》又是另一番三国故事经典的还有这本《风起陇西》,三国谍战片。

  这是一个简单却波折不断的故事,和《三国》一样以蜀国为正统,主人公名为陈恭(至少你最开始熟悉他是这个名字)。作为蜀国的一名高级间谍,他长期潜伏在魏国获取情报,为诸葛丞相北伐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身份暴露逃回蜀国,开始为保护蜀国的秘密武器『弩机』技术不被魏国窃取而努力,最终任务失败。因此外放吴国成了大使馆的一名官员实际仍以此为掩护做情报工作。之后故事围绕挖出魏国策反的蜀国高级官员展开,魏国称其为『烛龙』,这一枚埋在蜀国的钉子不被拔出将会导致巨大的危机。最终烛龙被成功抓获,既没有在蜀国搞出多大破坏,也没能叛逃到魏国。直到结果揭晓,陈恭才明白,一切全在诸葛丞相的计划之中,他不过是利用陈恭除掉一个政敌,连当初以为被偷走的弩机图纸也早被掉包,魏国得到的是假图纸,无法造出威力巨大的弩机。

  在一场浩大长久战争中,我们看到的是战场上的风云突变,是将军运筹帷幄,是士兵浴血奋战,常常忽略了私底下的情报战争。作为对战争的支持,情报的重要作用不亚于粮草,很多时候正是一个关键的情报扭转了整个战局。间谍们的工作很少被看到,即便有功也不能大肆表彰,只能在小范围内嘉奖,因为领导也不愿暴露这样一支力量。想二战之时,图灵为破译德国密码做出重大贡献,战后根本没有公布, 不仅没能获得应有的尊重,还被一些人批评是无用之人,在其他男儿为战争拼命时,只知躲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情报人员是如此重要,但是我们个人不喜欢间谍,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是间谍也带着贬义。从个人立场出发,我们很容易将他们理解成隐私窃取者,特别是在美国棱镜门事件后。生活中那些四处打探他人隐私,到处宣扬的人总是被人讨厌,八卦记者也属于此列。奇怪的是,每个人都乐于听到他人的隐私,甚至有探听欲。

  说回书本身,马亲王在后记中也提到,『很多读者批评说这本书的西式翻译腔实在是太重了』,我在评论区也看到了这样的言论。我倒是同意马亲王说的『别样的美感』,这样的写法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和我们生活中开玩笑正话反说一样,那种强烈反差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正是马亲王的风格,若不如此,中规中矩,恐怕又要埋怨马亲王不再是马亲王了。

  秋分刚过,秋高气爽,秋收过后正好粮食充足,风起陇西,又到了北伐的时候了。丞相,我方探明魏军目前虽严阵以待,实则外强中干,正是出击的时机,可一举拿下街亭。

  《风起陇西》读后感(四):历史,不过是后人合理的猜测、想象和还原罢了

  开始买下这本书,原因并非是对人称“网络鬼才”的作者的慕名,而仅仅是因为买下它我才能满足“买100减15”的优惠条件

  总体来说,小说没有为我带来多大的波澜起伏,最动人心魄的章节或许也只是在我心里泛起那么一丝半缕的涟漪。不过我想这不是因为作者写得不够精彩,而是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人(我才21岁啊,怎么就一种老成持重的口吻啊?!!),很难还有什么小说再能打动我、引我入胜或牵着我的思路走。或者是人大了,理论读多了,阅历广了,思考多了,理性多了,所以读这种间谍小说,就像一个饶有惊艳的探险者走进一个虽从未涉足却似曾相识地方,会不时谨慎地驻足、回首、徘徊和沉思。结果呢,结果当然是不好的。享受文学作品就是要先让自己变成一个白痴,或者说是一个只会感情用事傻子,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现在又不是让你写小说,你想这么多干嘛呢!!所以一直很赞同孔庆东对文学作品的态度(虽然现在已不喜欢他了):先感性,后理性;先感悟,后研究

  反正我觉得其实理性的人其实都有一种不为人知痛苦,他们对很多事物不为所动甚至铁石心肠。这也是为什么我已经很多年不看电视剧一样,因为看到我爸我妈吃完晚饭后看的那些狗血剧情,我几乎就知道结局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意料之中的!

  好了,入正题了,开始正经地评评这本书吧!

  首先视角还是非常新颖的,用作者的话说“在真实的历史大势中填加进无数貌似真实的细节,营造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古代世界”,尤其是用了情报谍战这种方式来试图给历史一个合理的猜测与想象,努力对还原史书上没有叙述的情报战场上的激烈角逐。这一点我个人觉得用三国故事的背景烘托之下,是更具吸引力的。虽然对三国故事还停留在初中读《三国演义》的记忆中,而且书中的故事背景我几乎玩得烟消云散,但是稍一百度书中出现的史书确有记载的人和事,我最后还是对作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表示不打折扣的敬佩。

  或许是因为我与作者不谋而合地有着一种阴谋史观吧,我一直都觉得史书上记载的事件不过只是史学家大胆却不是偏颇的猜测、想象和还原罢了。其实我们谁都没去过古代,司马迁没去过鸿门宴现场,陈寿没打过赤壁之战,罗贯中更加没有,他们说写的不过也是他们想的,而不是他们经历过的。在这里,我不是打算将小说与史书的界限模糊,只不过是想表达,其实写文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他们的价值判断。很多人觉得他们在作事实陈述(写史书)的时候可以做到价值中立,但那个啥“电子测不准定理”却说:“人们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是在与人们思想的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形成的。”(又来了,又来了,我又差不多情不自禁地搬出上学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上学到的理论:价值陈述仍然是公共行政研究的重要内容) 看到可以直接屏蔽那些傻逼理论。总之想说的是,作者的文字在表达他的思想!

  尽管作者在后记中说到,他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阴暗面,单纯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着叶公好龙式的兴趣罢了。”

  但是我更喜欢他的还原是因为我觉得他将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呈现出来了,尽管只是在结局,尽管孔明不是主人公。但这样我反而更加乐意接受,诸葛亮的形象遥不可及的“神”变回了真切可触的“人”。虽然,故事的虚构成分很多很多,但是我居然宁愿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至少,它让我看到了,或者说是想象到,历史深处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不过一开始看书叶的简介几乎就让我猜到孔明是整个谍战的“幕后黑手”,这确实让我非常不爽!毕竟小说魅力就在于它的一波三折的不确定性和出人意表的结局。不过如果出版商不这样写,也吸引不了众多的读者。唉,只能怪自己不该动脑的时候动脑太多了!所以说啊,理性的人真的会体会不到很多很多的意外的愉悦惊喜

  (要是写的故事背景是三国的赤壁之战,或许我会怀有更多的期待的)

  不管怎么都好,这本书用了两三天就读完了,虽然算是一份文字的快餐,但马伯庸的流畅的文字确实让我一下子回到了高中那种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时光中。至少,让我在国庆不回家呆在宿舍完成繁重而艰巨的报告、看着冗长而枯燥论文同时,有那么一丝的娱乐!

  《风起陇西》读后感(五):秦岭寒意陇西起,京城春风彻夜疾。

  目力所及,朋友圈里如我这般“读书”到深夜的“酸腐文人”实不多矣,特别是第二天还要一大早爬起来上班。所以也就不在意是否会发出个“剧透”被各位书友口诛笔伐。生活有两件事能“激励”我废寝忘食,一是遇上佳人怦然心动,这件事对于现在的我是既无贼心也无贼胆,二就是遇上一本好书。《风起陇西》早在上大学以前就有所耳闻,直到今日方彻底读完,而且是心无旁骛一口气地读完,上一次这样读书是金庸先生的《连城诀》。三国题材的作品数量千载谁堪伯仲间,但“谍战”视角此书可谓开创了先河。依托于历史而又架空了历史,用虚构的主人公串联起史实的一件件往事紧张气氛,严密的逻辑,巧妙的结构,写到丞相的睿智,李严(平)的挣扎,几乎时刻令人想要拍案叫绝。同样的方法(虚构史实相结合)金庸先生是集大成者,而马亲王亦是个中高手。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或不精彩),就写一个。看透了世间如出一辙的套路,厌倦了因井底之蛙而生的自娱自乐,在我们生怕虚度的夜晚,幸好还有文字,替代了远方,伴我们入梦。秦岭寒意陇西起,京城春风彻夜疾。晚安

  《风起陇西》读后感(六):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丞相(有剧透慎入)

  很同意亲王在后记里关于历史阴谋论的看法。“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就制造出一个来。“如果要说个理由,诚如亲王所说“好玩”。

  鲁迅曾经评论过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或者是杜甫评论历史上的丞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许小时将这样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先生当做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但长大了觉得这样算无遗策、兢兢业业、仿佛没有个人私欲的丞相,有那么一点不可爱,飘渺的好像文曲星下凡。

  这种思想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给我影响,让我有隐隐约约觉得诸葛丞相不可能就是打个酱油这么简单,但是看完全书才发现,他不仅是个大BOSS,还果然是我幻想当中的那种腹黑智者。将为了抗蜀而设置的专用双面间谍“烛龙”用于后来削弱甚至铲除同为托孤大臣的李平的势力,有那么点公报私仇的味道。一下子我就觉得这样才好玩,才有“人”味,但是又不到司马懿那样篡位夺权的地步,力道刚刚好,舒坦。

  总之,亲王威武!

  TW,身为一个女生对于感情戏还是相当敏感的。据说高柳那一段是某胖子代笔,亲王是不喜欢写这么细腻的东东咩(笑……)。柳萤自尽那一段还是很感慨的,高堂秉虽只是为了工作的逢场作戏,心里还会有一丝难过吧。柳姑娘本身并无罪过,却成了牺牲品。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会伤害她吗?(其实带着她私奔对于结果肯定木有影响,诸葛和烛龙巴不得荀诩不要再插手了……我又想多了ORZ)

  《风起陇西》读后感(七):最喜欢的三国时代

  《风起陇西》书评

  2017书评之六。这本斑马给四星半。

  这本书跟之前的不一样,如果一定要分类,就归类为谍战小说。作者使用了背景是大家熟悉的三国,至从诸葛亮二次北伐结束到第四次北伐归来的时间,围绕着“弩机”技术,魏蜀之间的故事。

  小说当然有很多熟悉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姜维,魏延等,但也有一些我头次听说的人物,一开始误以为自己对三国了解甚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

  主人公名叫荀诩,但跟荀彧或者贾诩都没任何关系,也不会节命跟乱武。他唯一的技能是谍报,水平还不甚高,经常被军方或者对手耍弄。不过最后,你会发现他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幌子,就跟ff8一样,主人公是斯考尔,实际隐藏主人公是拉古纳。结尾会推翻之前他的一切努力,在这个情报站的大局里,荀诩只是一个棋子,而作者正是带着读者从棋子的眼光来审视三国时代充满硝烟的故事。

  印象中诸葛连弩是诸葛亮死后才根据他设计的图纸造成。但也不矛盾,小说中的弩机也没有明确说是诸葛连弩,只是提到这个,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诸葛连弩而已。

  最喜欢的三国,去年跟着马伯庸走的诸葛亮北伐路线也走了一遍,接下来准备旅行的时候把他的书看完(貌似还有五本)。

  《风起陇西》读后感(八):祥瑞的阴谋风

  祥瑞御免~这是第一次看马亲王的长篇,居然没忍住杂事间抽空一天里一口气读完了。网友笑而称之为“翻译体古风三国”,不过对我这种从小读不惯三国却读着间谍小说长大的娃,还真觉得挺过瘾的~~

  最大感觉是男主超级悲剧啊!从头到尾概括起来就仨字:白辛苦!殚精竭虑劈荆斩棘结果是被敌人玩完被自己人耍——他什么都不干其实也能达成一切美好目的。

  可怕的政治~~

  还有,很喜欢对诸葛丞相“黑暗的另一面”的探索,哈哈!!一个对着貌丑贤妻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男人,太他妈完美了,完美的不像话!丫总得图点啥吧?名?利?权?总不能是一超级雄性玛丽苏嘛!鉴于这个潜在设定大快我心,所以逻辑上来讲诸葛老大要不要这么费尽周章的折腾李老二——挖坑推人还得想法掩埋——我就懒得动脑筋追究了。何况李老二,能被托孤的老臣,要不要这么二,本来也是很有的商榷的。嘿嘿。。。

  反正作为网络小说,还是挺精彩的~~文笔不烂,人物塑造略有单薄但足够推动故事理解情节了,蛮好蛮好!

  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可惜不是来自正文,而是亲王的后记:“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就制造出一个来。”拍岸叫好!!

  我一直坚信,历史上的每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只不过是没留传下来而已!!大概大部分人内心也都有这种小阴暗,所以阴谋论才会变成比鲜橙多更广泛的文风~~~

  哈哈!!

  《风起陇西》读后感(九):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李平决意叛蜀的一段:

  ......杯中的水已尽,惟有几片褐色的茶叶残渣蜷缩在杯底,它们已被洗吮一空,就如同秋日落叶一般,精华殆尽,碗面恢复了清冷。李平将这碗喝了半宿的茶搁回到案几,倒空茶叶,爱惜地用一块丝绢把茶碗仔细擦拭过一遍。

  接下来,他从茵毯上站起身,高高擎起茶碗朝地上摔下去。只听“哗啦”一声,茶碗化作数十片碎片,散落在青砖地面。李平的眼神变得坚毅起来,他已经作出了决定。

  喜欢这种每一处细节、场景、环境描写都是为故事主线、人物心理服务的简洁精炼,绝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以及如此有张力的描写。由于亲身经历过这种恩断义绝的破碎,更加惊叹他能写出如此贴切的场景,大概一旦这样摔碎什么的时候,就一定是有些东西从心里断裂再也弥补不了了吧。马同学的人生阅历,一定是不错的。

  顺便记录一下:

  1 田中芳树

  2 克里斯提昂·贾克 《谋杀金字塔》三部曲

  3 弗·福塞斯 《豺狼的日子》《战争猛犬》《新娘的代价》《第四秘密议定书》

  4 罗贯中和陈寿

  《风起陇西》读后感(十):一段话短评【风起陇西】

  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马亲王的这本长篇,祥瑞御免先。

  历史架构小说算不得多新的手活儿,外有贾克(本书后记里提到的那位),内有金庸(本书后记不该漏掉的那位),无非都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纯属作者本人日益炽热而膨胀的YY产物,此外,妙不可言的是,扯点虎皮边角料做个大旗,图个舞台背景上的借力使力又省力,更图个读者的代入感一波强过一波直到高潮——没错,你荡气回肠之后的一声叹息一抹苦笑一把清泪,大多数是这代入强大背景的副作用,您可以醒了。

  回头一想,扒掉那层三国的薄薄糖衣之外,只不过是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中计故事而已,我这么说的意思是——这情节,换成黑社会和香港警察,拍个无间道4,大概也毫无违和感。这水平,二流及以下的谍战或警匪片儿的编剧也能对付个十来万字。

  剩下的该说说活儿的粗细了,毕竟写书如炒菜。马亲王还算老实,后记里详细交代了他因爱看到激赏又到模仿的一些写小说儿的,看得出来,这模仿还算成功,毕竟能让人读到后记,实属大不易了。这方面古龙算是他的前辈之一,能把日本推理小说的道儿和味儿无缝融入中式的江湖里,也算独辟蹊径了。码字儿其实就是一种手活,跟捏脚推油差相仿佛,一个外企白领捎带着成了历史作家比一个历史作家不得不成了外企白领,本身就是件锦上添花脸上堆笑的事儿,恩,说话的次序当然非常重要。

  其实唯一担心的还是手法,这类以历史为噱头的谍战读本的路数除了人外有人外有诸葛外,还有什么能让粉儿们受惊若宠的大招儿吗?再照这路子写,捏揉搓这新郎官上任的三把火可就暴露无疑了。金庸有射雕的家国天下,也有鹿鼎的嬉笑怒骂,可供伯庸一鉴,比如以亲王之力亲为历史情色小说,想来必是极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