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2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10篇

  《学会提问》是一本由布朗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提问》读后感(一):好书

  我只是补充一些相关的东西

  笛卡尔方法

  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必要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考察,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培根四蔽:

  1 idol of theatre 此指传统的各大哲学系统言。

  2 idol of market 此指语言而言。

  3 idol of cave 此指个人所学而言。

  4 idol of race 此指种族的偏见与习气言。

  学会提问这本书,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个人感觉是从上述两位学者的构架,结合现代心理学深化而来的。操作性的指导很好。

  《学会提问》读后感(二):教你如何质疑

  看标题还以为是教人如何采访、说话,但其实这是一本教人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而提出问题。书中所说的许多方法对辩论、采访、写作编辑等都有帮助。

  因为作为一名文科生、写过评论、做过编辑,觉得前几章没啥好看的,就走马观花了(也是觉得写得有些严肃活泼)。文字、思维稍相的小伙伴不妨从“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或者“ 第7章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开始看。

  以下是精选的阅读截图笔记,即主要收获

  《学会提问》读后感(三):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及读书笔记摘要

  批判性思维,熟悉而陌生的一个词汇。它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极高,是一个人彰显其理性的利器。而作为教师,对学生谆谆教诲之际,此词更是常常脱口而出,顺势而下,狭窄的教室讲台上的教师俯视的目光座位上的学生仰视的目光交相辉映的一瞬间,此词一出,教师的教育形象无形之中熠熠生辉。然而,更多的时候,批判性思维的普及度并不与其在生活中被提及的频度及高大上身份相称,我们知道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然而标榜和宣称的人却也未必明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甚至本身就不是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信息数量的剧增必然伴随着劣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数量的剧增,如柯勒律治所言“到处都是海水,却几乎没有一滴可以喝”。在这样的社会中,以沙里淘金态度对信息进行辨别和萃取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们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剔除谬误,学会寻找最合理观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教师时常挂在嘴边然而却无法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不是教师的无能,而是教材体系中并无此一项。虽则各门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课程中有所穿插,然而终究只是调料,不成系统。于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的价值便体现出来了,雨后甘霖,大地沙漠甘泉,饮之如饴。

  该书系统的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概念,如论题、结论理由、歧义、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谬误、证据、干扰性原因等,并且穿插着大量的案例和练习,让我们在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感受到其对于信息处理和甄别的巨大作用,并且无形之中已经在训练了批判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信息的规劝甚至“洗脑”,那些看似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材料和“事实”背后隐藏的缺陷和谬误,在书中被剖析和解构,给我们以启迪震撼

  下面简述印象较深的几点,有所遗漏,详见附后的书摘:

  (1)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前者重在吸收,重在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后者重在互动和对话,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

  (2)批判性评价的步骤:找出结论——确定理由——确定歧义语句——寻找推理中的谬误——寻找干扰性原因——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

  (3)文章三要素:论题、结论、理由。 理由+结论=论证 首先是理由,然后才是结论。即我们需关注作者(信息传传播者)为了得到结论所提供的理由,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其结论。

  (4)词汇的歧义问题:不管是英文语境还是中文语境,由于一词多义的存在,歧义在所难免。而对于同一词汇的含义特别是其抽象的引申义,作者和读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是否作出相同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到信息的准确性问题。而有的作者(信息传播者)有可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曲解词义(在广告中和政治性的语言中尤为明显)。读者(信息接受者)需要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而非“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不总是读者(信息接受者),当我们作为作者(信息传播者,如:演讲者、教师)时,我们则需要考虑到词汇的歧义问题,提供尽可能清晰的推理结构,这样才能获得信任

  (5)生活中常见的谬误类型:人身攻击、滑坡推理(将可能性当做必然性做因果关系的连续推理,网络上盛传的一个段子:“如果潘金莲不开窗户,......中国将是发达国家”即为此种谬误) 、妄求完美(彻底解决问题难以做到,但部分的解决问题仍然是有意义的)、移花接木(利用词汇的多义性混淆读者)、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并对已经被歪曲的观点进行攻击)、一厢情愿(把愿望现实)、命名解释(只是给某个事件提供了一个名称而并未成功解释该事件)、晕轮效应(运用情绪化的、模糊美德词汇偏离问题,生活中不乏各种人喜欢说各种“正确的废话和伟大的空话”,当属此类)、偷梁换柱(转移话题)、窃取论点(把应当被证明的结论当做假定)、概括草率(见微知著推而广之并不总是有效,很有可能会过度泛化,现今心灵鸡汤受到批判的原因当是如此)、类比(类比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便于我们理解问题,但也有可能蒙骗我们。《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使我认识到了比喻、类比、联想等修辞格可以作为学习技巧实用,而这本书告诉我,它们其实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作者所宣称的原因其实只是原因之一。“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事情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混淆因果、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在此之后,由此引起”谬误(将事件的先后发生关系错误解释为因果关系,政界和商界的领袖们最爱使用)、二元思维(几乎没有一个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的)。

  (6)对待研究成果的态度:平时我们时常见到一些新闻或其他信息以“研究表明,......”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等同于结论,自然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宣称的事实未必便是事实。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研究方法(如问卷提问时的不同措辞)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都会左右研究。中学政治课本上说,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果不其然

  (7) 对待统计数据的态度: 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列数据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警惕某些统计数据的失实,如平均数有可能指的是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或者众数,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含义大相径庭,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说法:某某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水平是***,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有工资极高或者极低的少数人的因素。比较极端例子是:我和马云的平均工资是****亿元,嗯,原因我一直是个亿万富翁。对待百分比也是如此,要明白百分比反映的是一个相对值,如果转化成绝对值,观感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8) 关注信息的遗漏: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由于时空的局限、知识的局限、视角的局限或者有意欺骗等原因,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而被遗漏的信息对于读者来说也许非常有用,这时读者应想办法寻找被遗漏的信息。如老师在讲课时,由于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对知识点的讲解必定有所遗漏,这时学生如果能向老师提问,遗欢漏的信息、知识的盲点便会显现出来,所以我是相当的欢迎学生来提问啊,嗯,我是认真的。另外,最近的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睿智的谢襄理对打死不会笑的何孝钰的教导:“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堪称信息遗漏运用的典范!

  最后,以书中一句很有爱的话作结:“没有人聪明到如此境地,能够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希望大家获得发展,我希望大家相互分享各种观点甚至争论。”

  ------------------------------------------------------------------------------------------------------

  华丽丽的分割线

  下面是书摘: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

  布朗

  1、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必须决定对所见所闻做出什么反应

  2、更积极做法努力提出一些问题,尽量形成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3、批判性思维涉及下面几点:

  (1)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2)能够在适当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

  (3) 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4、批判性思维是从提高我们思考问题的愿望开始的。你提问题的意思就是,你需要得到帮助,以便能够更深地理解或者欣赏你看到或听到的观点。

  5、一种思维方法(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这种常被运用的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第一、 你吸收的知识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它的复杂性。你所获得的知识为你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提供了基础。   第二、 它是相对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记忆

  6、如果一个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将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7、笔者努力说给你听,你就应该努力地给他反馈,不管他在不在场。我们称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为淘金式的思维风格

  8、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9、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念

  10、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渗透,即笔者和读者之间或者说者和听者之间进行对话。

  11、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问题一般都有一个对人们来说可以接受的答案,因为物质世界比人类社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更强。关于人类行为的问题却不一样。人类行为的原因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只能对为什么或者什么时候出现某种行为进行猜测。

  12、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

  13、当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时,阅读和倾听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14、我们不可能头脑一片空白地听别人讲话,我们会提取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一种拥有感。我们需要用很大的勇气放弃自己既有的观点。

  15、通常,那些制作网页、发表社论、出版书籍、写杂志专栏文章或发表演讲的人都在试图改变你的看法信念

  16、首先你必须确定,你所接收到的这些言论中哪些是争论的关键点或论题,哪些是命题或结论(结论就是某人有意传递给你的信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影响你的信念及行为)。

  17、论题是会话或讨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对人们所谈论的事情来说,论题是一个刺激因素

  18、典型的论题有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19、描述性论题:它们需要的答案要能说明世界时什么样、曾经是什么样或将来是什么样。它们常出现在课本、杂志、因特网和电视上。描述性论题就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得到的答案是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20、关于社会问题的争论往往都属于说明性论题。

  说明性论题就是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21、思考“作者做出反应的是什么事件”往往可以帮助你发现交流中心论题。

  22、如果作者没有明确地陈述论题,找出论题最有把握的方法就是找出作者的结论。

  23、批判性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结论---这往往是很困难的一步。

  24、结论就是演讲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

  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25、如果你认为某个观点得到其他观点强有力的支持,因而你就相信这个观点(即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26、当文章没有明确表明它的结论时,你需要从作者所提供的大量观点中推出结论。

  27、寻找结论的线索:怎样找出结论

  线索1:寻找论题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然后,看文章的首段。如果这种方法不管用,可能有必要跳过几页,到文章的其他部分去寻找。

  线索2:看提示语

  常用的提示语: 所以……这说明……因此……为此…

  我们可以推理……接下来……由此得出结论……   

  那样……我努力说明的一点是……简言之……  

  最明显的解释是……事实证明……事件的真相是……

  当你在写作时,应当有意思地使用提示语来突出你的结论。

  这些词语的作用就像霓虹灯,使你希望接受的部分引人注意。

  线索3:看可能出现结论的特殊位置。

  首先要找的两个地方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线索4:记住哪些不是结论。

  以下这些类型的陈述都不是结论:   

  * 例子    * 统计数据   * 定义   

  * 背景信息   * 证据

  线索5:检查上下文及作者的背景

  当结论不明显时,一条特别有价值的线索就是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资料可能带有的倾向(偏见)。

  线索6:问问这个问题:“因此呢?”

  28、突出结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结论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在结论之前写上提示语。

  仔细检查你的结论,看它是否直接回答了你打算谈论的论题。

  在你评价作者的某个观点之前,必须弄清楚他的论题和结论。

  29、你要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结论,第一步就是找出作者所辩论的重点。

  30、“理由”为我们的好奇提供了答案。

  31、如果我们听见某人提出其中的某一种观点,我们会渴望他进行更多的说明。

  32、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形成证明结论的可靠基础。

  33、寻找文章结构的两种要素---论题与结论。文章的第三种基本要素就是理由。

  34、用充分、适当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个理性者的标志,尤其是当他的信念有争议时更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

  35、“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无论是同意或反对这项主张,你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36、假如他的回答是“因为我这样认为”,那么你会对他的论证很不满意,因为这个“理由”纯粹是对结论的重复

  37、记住:在确定理由之前,你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判断。

  38、确定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步骤。如果我们仅仅是评价作者的结论,而不分析作者的推理,我们就会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观点,并迅速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同的结论。

  39、理由是什么?   理由+结论=论证

  40、关心我们的人向我们提出了他们的论证,并对我们的观点给予了评价,这是我们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础。

  41、通常人们会提出多条理由来支持多条理由来支持某个结论。

  42、注意:理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它们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个结论的基础内容。当一篇文章缺少理由时,它既不是一个论证也不是一个推理。

  43、* 每项论证都有一个目的。

  * 论证的质量不同

  * 论证包含两种基本的、显而易见的成分---一个结论和理由。

  44、进行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小小的目的,在我们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之前花时间来寻找论证只是为了公平地对待提供论证的人。

  45、确定理由的第一步是以质疑的态度来看待一个论证,那么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46、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必须为结论提供支持才能体现出其作为理由的功能。

  【注意:一项论证由一个结论和支持该结论的理由组成。】

  47、要确定你是否发现了一条理由,最好的方法是你尽量扮演作者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上并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偏爱我所支持的这个结论?”

  48、“因为”及与之同义或具有相似作用的词,往往是理由出现的型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提示语:   

  作为……的结果因为……的缘故   由于……这个事实以……的观点   首先……然后得到……的支持   

  由于……以……为根据   例如……研究者发现……   一方面……

  49、请记住:结论本身不能作为证据;它是由证据或其他信息所支持的信念。

  50、在说明性论证中,典型的理由要么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或说明性的陈述,要么是描述性的信念或原理。

  51、作图对于理解特别复杂的论据很有帮助。

  当你阅读长篇文章时,在文章的空白处用自己的话重述主要理由往往非常有用。

  52、关键的一点是,当你准备评价一项论证时,一定要直接表明理由和结论。

  53、理由的质量对于论证的说服力有决定性的作用。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   首先是理由,然后才是结论。

  54、如果某人急切地提出一个看似结论的观点,而当你询问他理由时他却显得困惑或生气,那么弱批判性思维可能就是他得出错误推理的原因。

  55、在理论上,理由是形成结论和更正结论的工具。

  56、新鲜的理由就是那些我们不曾考虑过的理由,要公平地对待它们确实有些困难,但却是有价值的

  57、我们带着自己固有的观念来看待每一个对话、每一篇文章或每一个演讲,因此,已有的观念可能成为我们倾听和学习的障碍。

  58、不要对听众隐藏你结论和理由;你应该公开地呈现它们,给观众一个机会来清楚地了解你打算做什么。

  59、使用词语、句子、段落及提示语来说明你的论证之中的逻辑关系。

  60、确定理由是你决定接受或拒绝作者结论的第二步。

  61、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你自己的合理判断

  62、决定是否赞成某个观点的根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

  63、在你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者明示或暗示的)之前,你无法对一个观点做出反应。

  64、你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结论之前,首先必须尽量弄清楚这个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含义表明上看起来似乎是明显的,实际上却常常是隐蔽的。

  65、诸如“自由”、“禁书”及“幸福”等词语都有多种含义。这些词语的多种含义给确定某个观点的价值带来了严重的麻烦。

  66、注意:我们常常误解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含义是明显的。

  67、确定哪些词句有歧义,第一步是把已陈述的论题作为寻找关键词句的线索。

  68、当你读到针对这些论题的文章时,你需要密切注意作者是怎样定义这些词语的。

  69、要确定哪些词句有歧义,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作者运用理由支持他的结论时,哪些词句看起来比较重要;也就是说,确定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语。

  70、寻找关键词语的另一个有效线索是记住以下规则: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义。

  71、你也可以通过颠倒角色来寻找潜在有歧义的重要词语,即问你自己,如果你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是否会以不同的含义来定义这些词语?

  72、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总结:

  (1)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3)注意抽象词语。

  (4)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73、“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在回答这个重要问题的过程中,你必须克服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假定你和作者的意见相同。你必须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障碍是认为词语只有一个单一的、明显的定义。

  74、检验一个词是否有歧义的好方法就是:在推理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在判断替换之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义会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歧义词。

  75、做广告的人通过策划来制造歧义,以此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更好。

  在每一个广告中,登广告的人都努力使你用最有吸引力的含义来理解有歧义的词语。

  76、请记住,从一开始你就要确定论题、结论及理由。

  如果你不要求作者澄清这些有歧义的词语就接受了他的论证,那么,你就没有真正理解你所赞同的结论。

  77、认识到词语有多种含义的主要好处在于,如果能弄清作者的含义,就可以找到反对他的观点的支持点

  78、如果你和试图说服你的人在各自的推理中对关键词语的定义不同,那么,你接受对方提供给你的推理之前,就得先考虑一些你们的差异。

  79、你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你的定义呢?一个显而易见并且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词典。

  80、我们建议你随手备一本词典,但你头脑里一定要保持这样的认识,那就是词典里可能并没有你需要的恰当的定义。

  81、许多文章中的词语可能使你无法在词典上找到其恰当定义,并且上下文也没有把这个词语的含义讲清楚。这时发现多种含义的有效方法就是,试着在头脑中建构出这个词所代表的多种含义。如果这样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说明这个词语是有歧义的

  82、有歧义的词句并不总是带来麻烦。那些试图说服你的人非常清楚词语有多种含义。此外,他们明白,确切地知道有些含义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情绪包袱。

  83、政治性的语言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并有歧义。

  84、你尽力明确和澄清有歧义的词句之后,如果你仍然不明白关键观点的含义,你该怎么办呢?我们建议你不要理睬任何包含歧义词句的理由,因为这些有歧义的词语使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理由的可信度。你可以对那些含义不清晰的观点不作评价。

  85、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推理结构,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信任。有影响力的沟通者力求语义清晰。他们多次检查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看有没有语义不明确的表述。

  86、有歧义的抽象词可以通过特定描述或具体的说明来澄清,并表达你打算说明的含义。请格外留意你自己的理由和结论;你应当去除那些对听众来说有歧义的理由和结论。当你担心你的陈述有歧义时,请仔细定义你使用的词语。

  87、考虑观众的特征有助于你决定需要澄清哪些词语。

  请记住:你的听众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你说的话。如果你让某个听众感到困惑,那么你可能很快就会失去他;如果你不能重新吸引他的注意,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传达者。

  88、当你亲自写作或演讲时,你就必须承担澄清歧义词句的责任;因为你就是试图说服其他人的人。

  89、对于关键词语和句子,你必须认识到作者所支持的是其通过上下文表达的那种含义,否则你无法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

  90、你必须找出可能有歧义的词语。你可以通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来实现这个目的。

  91、构成推理的四个重要成分:  

  (1) 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哪些关键词语被充分定义了;  

  (3) 哪些关键词语还可能有其他含义;哪些词语如果用其他定义替代原来的定义,会改变你对推理的理解;   

  (4) 哪些词语在上下文中有歧义。

  92、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作者的观点,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判断作者是否明确地使用了其中一种定义。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如果另一种定义会改变你对结论的理解,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歧义的词语。确定歧义词句是你决定接受或反对一个结论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93、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

  94、当你确定了假设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把它们表述清楚时,你也为提高社会的整体推理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噗。。。)从而使批判性思维在我们这样一个民主国家里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95、【注意: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

  96、【注意: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97、【注意: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我们把价值观偏向和价值观优先权当作同义词使用。】

  98、作者的背景是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调查作者的背景仅仅是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之一,和其他线索一样,你必须小心使用,否则它可能误导你。

  99、当有人选择了一种立场时,他就会表现出价值观偏向---认为一种价值观胜于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100、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1)查看作者的背景   

  (2)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 重要”这个问题  

  (3)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101、要对说明性的论题进行完整的推理,既需要理由也需要价值观假设。

  102、通常,作者会清楚地表述一些理由来说明他为什么得出某个结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导致他得出该结论的假设。通过确定价值观冲突,你就能判断作者的价值观偏向与你的价值观偏向是否一致。这样,你就获得一种工具来决定你是否该接受作者的结论。

  103、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注意:描述性假设是一个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为阐明的观念。】

  说明性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

  104、如果学生对报告的称赞是基于其娱乐性价值,而不是对智力的培养价值,那么所给出的原因就不能支持这个结论

  105、推理中通常会包含多个假设。

  106、记住:寻找不充分的理由固然重要,但跟寻找假设是不一样的,假设指的是那些想当然地被作为论证基本组成部分的观点。

  假设是这样的一些观点,如果这些观点正确的话,它们能使我们断定某些原因能为某个结论提供支持。   

  107、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2)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3)站在另一个角度;   

  (4)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5)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108、诸多研究表明,很多课程并不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恰恰相反,这些课程仅仅讲授或再现知识,而且很多教师可能不愿意改变这种教法。

  109、识别描述性假设容许你判定作者的原因是否导致了结论。当且当存在充足的理由时,你才会接受结论。

  110、记住: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是否可以接受或是否有价值。

  111、【注意: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的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112、谬误类型:

  ★错误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错误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错误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使用这种方法。

  一种方法被试过之后,还是有部分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说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有一种解决方法总比根本没有解决方法好,这可能会使我们更接近于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错误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证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关键词在论证中不止一次地反复使用,一定要进行考察,以保证其意义不被改变;如果意义被改变了,就要警惕是否犯了移花接木谬误。

  ★错误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错误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错误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当某个人攻击一个观点的某些方面时,通常要考虑他是否公正地重述了这一观点。如果不是,你就发现了稻草人谬误。

  ★ 错误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粗糙的仿制品。

  ★ 错误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当人们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行为的一个原因,而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对行为进行了命名,这时候一定要警惕这个错误。

  ★ 错误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在寻找谬误时,有时会发现交流者分散了你的注意,使之偏离了最相关的原因。对这种偏离保持警惕是非常有帮助的。

  ★错误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议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

  ★错误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推理中的结论应当被证明却被假定,窃取论点就发生了。

  113、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1)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人身攻击);  (2)使用滑坡推理; 

  (3)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法;   

  (4)移花接木;   

  (5)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   

  (6)诉诸权威;

  (7)攻击稻草人;

  (8)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

  (9)进行一厢情愿思维;

  (10)通过命名解释;

  (11)使视点偏离论题;

  (12)用晕轮效应进行干扰;

  (13)窃取论点。

  114、在决定是否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寻找推理中的谬误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115、“事实性声明”

  支持一项声明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我们就越相信这项声明,感觉这个信念就越接近“事实”。

  区别一项声明到底是个人观点还是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

  116、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我们就倾向于认同一项声明:   (1)声明是众人一致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

  (2)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

  (3)传达信息的人为其声明提供了可靠证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声明。

  117、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的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

  118、证据的主要类型包括:

  * 直觉   * 个人的经验   * 他人的证词   

  * 权威的意见 * 个人的观察   * 案例   

  * 科学研究   * 类比

  119、单一的甚至是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都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经验,个人经验经常引导我们犯概括草率的谬误。

  ★错误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20、影响人们如何报告证据的因素包括:个人的需要、预期、普遍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论和意识形态等。人们在提出证据时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21、使用以下这些问题有助于各种类型的证据:

  *直觉: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权威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他人的证词:可能对一个人的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这个人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这个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谁的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这个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122、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时要控制变量更为不易。因此,要成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复杂的行为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123、当传达信息的人用研究结果做证据时,你必须记住以下几点:

  (1) 研究的质量有天壤之别;我们对科研结果的信任应当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值得信任。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并不能保证该研究在关键方面没有缺陷的。

  (2)研究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针对同一问题,一项孤立的研究常常得出有误导性的结论。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4)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已经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

  (5)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7)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

  (8)研究者在经济效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124、我们只能把研究结果推广到与研究事件或人相似的事件或人身上!千万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有力的人类行为倾向,我们必须不断与之抗争。

  125、你不能假设口头报告准确地反映了真实态度。 其次,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模棱两可的;问卷的上下文安排也会影响被试的回答。在接受调查结果之前,仔细检查调查方法。

  126、尽管案例可以与结论相一致,但不要被这种一致蒙骗。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127、他们把类比作为一种证据使用,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假如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

  128、类比既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也能蒙骗我们

  129、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你需要抓住两个因素:

  (1)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2)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130、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131、你可以根据下面的这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   (1)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2)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比如,让自己进行自由的想象、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想象各种各样的情况。   

  (3)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132、一般来说,相似点比不同点越多,类比就越成功。如果你发现两个事物没有任何的不同点,并且能找到良好的证据来证明两者确实存在相似之处,那么,这项类比就格外有吸引力。

  ★错误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133、对于同样的证据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把那些不同的解释作为干扰性原因

  【注意:干扰性原因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同,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注:有点像无关变量

  134、大多数表述者只向你提供他们自己喜欢的解释,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寻找干扰性原因来解释。

  135、当你寻找干扰性原因时,你应当避开作者的解释,看看是否能建构自己的理论。

  136、人们往往会犯一种错误,即把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原因当作是某个事件的真正原因,而实际上,这个原因只是对该事件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之一---这个原因有助于为事件的发生创造必要的条件,许多因素的组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错误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件事,过分强调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37、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因果解释都是过度单纯化的;因此你要公平地对待那些没有把所有的可能原因都提供给你的信息传达者

  138、当你看到演说者或作者通过科学研究得出某个事件导致了另一事件时,你应该做什么呢?首先,你要记住,他们的结论只能被看作是原因之一,而非真正的原因。然后,看看研究过程中哪些步骤所产生的结果能支持研究人员的假说,尽可能多地找出这些步骤。最后,努力提出一些可以解释这些研究结果的干扰性原因。

  139、记住:两事件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错误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错误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140、在那些相继发生的事件中,很多发生在后面的事都不是由先前发生的事引起的。当我们因为前一件事先发生而错误地认为前一件事导致了后一件事,我们就犯了混淆“在此之后”和“由此引起”的错误。许多不科学的信念就是从这种推理得出的

  ★错误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141、政界和商界的领袖们喜欢使用这种“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论方式,尤其是当这种推理符合他们的意愿时。例如,在承担了领导者角色之后,如果发生了好事,他们就倾向于认为是由自己的领导引起的,如果发生了坏事件就把责任归咎到其他方面。

  142、当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在因素(他人的人格特征)找原因,而不是从外在因素(环境的力量)找原因。

  143、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事情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

  144、许多事件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原因解释。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原因,如果出现了其他的解释,那么已经存在的解释就会受到削弱。这些对先前的解释具有威胁的原因就叫干扰性原因。

  145、人们在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因此,请你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尤其要小心混淆“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逻辑错误。

  146、寻找干扰性原因是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论证的另一步。

  147、找出具有欺骗性的统计数据,首要策略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人们如何获得这些统计数据。

  148、要警惕那些企图说服我们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尤其是在很难使用精确的测量方法做统计时更应该注意。

  149、当你看见表示“平均”的数值时,都应该想想:“采用算术平均数、中数或众数是否有差别?”

  当你看到平均数,问问自己:“我是否需要了解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150、通常,不只是决定采用哪一种平均数才重要,决定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间距(即数据的范围)、每个数据出现的频率(即数据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151、我们要仔细地注意统计数据的措辞和结论的措辞,看两者说明的是不是同一件事。如果两者不一致,那么作者就可能在运用统计数据说谎。

  152、进一步发现统计数据有纰漏的有效策略就是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你判断出统计数据的影响之前,你还需要哪些进一步的信息?”

  153、当你遇到令人印象深刻或震撼人心的数字或百分比时,千万要小心。你可能需要获得一些其他信息来判断这些数字何以能令人印象深刻。

  154、统计数据在讨论某些问题,尤其是关于健康危险的问题时,普遍的作用是报告某种干预能使危险减少的效果。这类报告可能具有欺骗性。

  155、从相对的角度来描述风险减少的比例,比起从绝对的角度来描述,风险减少的幅度比真实值更大。

  156、当你遇到使用这些统计数据的论证时,一定要想一想,如果使用绝对值会出现什么不同,数据给人的印象是否也不及先前那样深刻。

  157、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1)尽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2)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

  (3)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

  (4)不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5)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结论不匹配,说明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6)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值、百分比以及类比。

  158、统计数据很多时候被误用,因为人们常使用一些有问题的统计数据,所以确认统计数据是否存在问题非常重要。当你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需要更加小心。

  159、你必须记住,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换句话说,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的,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

  160、导致这些例子缺乏可信度的原因不是它们已经呈现的信息没有说服力,而是它们所遗漏的信息令人怀疑。

  161、每个领域的专家都会有意识地遗漏一些信息,这是因为公开全部信息会削弱专家意见的说服力。

  注:让我想起《北平无战事》中谢襄理说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

  162、我们至少有五个理由可以说明被遗漏的信息是必然存在的:

  (1)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2)有限的注意范围;

  (3)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限;

  (4)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5)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163、当你面对面地与教师或其他试图说服你的人交谈时,你就能更好地找出他所遗漏的信息

  164、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1)常见的反对意见

  a、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c、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2)缺失定义

  假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3)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

  a、 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 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4) 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的根源  

  a、 这些“事实”是从哪里得来的?  

  、 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于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5) 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a、 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

  、 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6) 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  

  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7)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a、 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 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8)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a、 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   

  、 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9)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中的引证或证明?   

  (10)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假如我们采用作者所建议的策略,是否会给作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165、如果你一遇到信息缺失就自动声明你无法得出结论,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形成任何观点。

  166、当他们知道你的观点存在缺点时,你的诚实足以吸引他们,所以,你不应当隐瞒这些缺点。

  167、当作者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时,他常常会省略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被遗漏的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通过明确地寻找被遗漏的信息,你才能判断作者是否向你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推理。如果作者遗漏的信息太多,那么,你就无法相信他的结论是有证据可依的。因此,你应当选择拒绝他的结论。

  168、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

  169、认真研究理由而不要看结论,并根据那些理由找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同样的理由经常可以用来支持不同的结论。

  170、当你把“如果……”句用于先前的结论中,就说明你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某些你自己也不能肯定的声明或假设之上的。

  171、当在一个说明性论证中的原因是关于实际问题的表述时,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作为可能的结论

  172、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1)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2)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3)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173、当你决定接受或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作者提出的结论往往逾越了他的推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来取代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174、我们希望大家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大家相互分享各种观点甚至争论。没有人聪明到如此境地,能够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洱海扁舟

  于云南保山

  2014年12月13日

  《学会提问》读后感(四):银鹏杯第一届实盘炒银大赛邀请您的加入!---现货投资,新选择

  产品优势:

  1.江西银鹏新产品上线,市场空白,潜力巨大,代理商利润丰厚。

  2.江西银鹏采用易极付第三方支付平台,全力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常规的平台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客户的银行账号与平台签约后,每次入金都会划到企业的账户中,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银鹏的平台通过易极付(支付牌照:Z20051 50000 016)接受人行监管,客户可通过150多家银行账户与易极付签约绑定,每次入金都划到易极付作为第三方担保(类似支付宝),每天4:00到6:00按照交易状况进行清算后才将属于银鹏的部分资金划到企业账户,资金安全有保障。

  3.交易门槛低,手续费低;提供5-100倍杠杆可选。

  银鹏平台最低仅需600元(0.1手)即可操作100倍杠杆,满足多种投资需求。

  4.银鹏组建了专业的服务团队为代理商在个个发展时期全程提供多对一的一站式服务,帮助解决代理商在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您只需组建好团队,其他的我们来帮您!

  5.江西银鹏的核心团队由多名长年从事贵金属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着力于发展健康、持续的贵金属市场。

  6.江西银鹏计划于2013年7月下旬召开全国招商大会,欢迎朋友们提前联系,预约前来考察参观。

  《学会提问》读后感(五):学会批判

  学会批判——评《学会提问》

  先大略地评价一下,这本书内容清爽,可操作性强,很适合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课程(很多学校都没有这样的课,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主要或辅助教材。不足是,翻译的不敢恭维。这么少的内容,而且也不艰深,还有很多地方读起来非常吃力,甚至云里雾里。

  书中提到“提出正确的问题”,包括: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前三个问题是关于文章、演讲的结构如何,后面所有的问题都是关于论证是否严谨。

  通常我们不是特别认真地确认一篇文章作者的论点、理由和关键词,往往比较“随性”,读到哪算哪。一般是最后给个总体的印象,好还是不好。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被问或者问别人,一篇文章、一个演讲、一部电影,好不好,好在哪里的时候,答案通常是:“还行”、“挺好”、“反正就是好”。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文章的论点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种情况,通常既有不认真的读者,也有思维混乱的作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对于问题4——11,首先价值观的问题非常重要。任何“企图说话”的人,都有他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作为不证自明的常识,说话的人一般不会详细地阐述。更有可能的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或那样的价值观,直到他遇到了一个跟自己的价值观有冲突的人时才会有意识。比如色情读物合法化问题,整个世界争论不休。反对色情读物合法化的人认为,色情读物诱导人犯罪,更对青少年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赞同色情读物合法化的人则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可侵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双方在价值观——个体:群体,之间的冲突。

  所以,价值观这东西很不易觉察。不过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我觉得不错:“与作者持相反立场的人关心什么?”。以后在读书和读文章的时候,不妨多试试问自己这个问题。

  在推理的谬误中,我觉得值得自己重视的有:

  1. 移花接木谬误。关键词发生了转变,在论点和论据中使用了相同的关键词,但是关键词的含义却不相同。

  2. 虚假两难困境。人为制造只有两种选择的假象。

  3. 自然谬误,把“应当”等同于“是”。比如,有人认为不应当限制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播发。因为,如果广告具有欺骗性,父母应当改变频道或者干脆关闭电视。事实上,父母的确“应当”这么做,可是大部分父母“是”没有这么做。

  4. 命名谬误。通过给某个事件或行为命名来作为证明,其实可能除了提供一个术语什么也没有解释。

  5. 诉诸情感。就是使用明显的积极或消极的词语来引导读者直接认可或反对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去认真关注理由。

  6. 循环论证。这点特别多,也隐蔽。看似作者论证严谨,其实只不过把论点的话重新组织一下,等于什么也没说。

  7. 未经证实。也就是说,论据本身是需要的证实,却用来证明主要论点。看似言之凿凿,其实,漏洞百出。

  作者在最后P252开出了一个总结性的练习——一篇包含了所有以上11个问题的短文来供读者练习。认真完成了以后真是悲催啊!发现自己实在是太缺乏批评思维了!

  这篇文章就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论文没什么差别,看似严谨、清楚。经作者一分析一看,漏洞百出。但是我却毫无感觉,真不怪当初老师总是说我们没有科研的敏感性啊!其实就是说我缺乏批判思维。以后真的要把这本书作为案头书,时不时翻一翻,提醒一下自己;看论文时也翻一翻,让自己能提更多的问题,提好问题;把这11个问题记下来,提醒自己: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读后感(六):《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带着好奇看世界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 (布朗)

  一、随笔

  这个世界充满着欺骗性。我们总是被一些心灵鸡汤、哲学大师给打了鸡血,兴致勃勃地按照他们的指点奋发图强,到头来却发现事情并不是他们描绘的那样,也许这种绝望让你再也不相信这个社会,也许你陷入了对他们的埋怨中,但也许是我们自己缺少必备的素养——那就是批判性思维。别人告诉你的都是对的吗?想起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说的,没有人有义务把所有的真话都告诉你,如果你以为别人说的就是全部,其实你和掩耳盗铃的差异,又有多少呢?

  批判性思维不仅用于怀疑他人说的话,更要用于怀疑所有的问题和思考。用批判性思维来检验自己所知、所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反思和总结的人。

  二、思考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1)名人名言也不全是对的,而由于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我们常常听到,既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为什么把他们说的当作《圣经》呢?何况《圣经》中创世界也仅用了7天,ridiculous。

  (2)每个人当立场不同时,说的话可能大相径庭,你能说他说的不对?只是他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已。

  (3)首先要确定对方的立场,再来听他说的话,给自己一个暗示。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1)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点;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自我怀疑和批判总是不那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

  (2)寻找关键字,并且对关键字至少进行3轮定义,基本推理结构中没有包括的词语肯定不是关键词语。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总结:1.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3.注意抽象词语。

  4.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5.检查有歧义的词句

  (3)运用批判性思维时,可以看作者的论据,反过来思考他的观点是否有偏颇;或者先看作者的观点,再思考自己会举哪些例子,与他的例子作比较。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1)仔细聆听他人的观点,以旁观者的心态,思考批判性思维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保持沉默。

  (2)像书中所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炸弹,而应开玩笑地邀请对方一起来检视我们提出的观点,这样才不会招人讨厌。

  (3) 在以后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尤其需要对领导所说的话、对员工的立场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能东倒西歪,毫无立场。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1)当他人尤其是我的好搭档第一反应就是质疑时,他是习惯性批判性思考,还是唬人?

  (2)如何批判性思考自己的观点?

  (3)在批判性思考所有人的观点时,是不是对世界开始产生怀疑?这世界多的是说话不负责任的人。

  三、摘要

  1.

  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渗透,即笔者和读者之间或者说者和听者之间进行对话。

  2.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点;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3.

  确认及组织推理的线索  

  1、 圈出提示语。

  2、 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在理由和结论下方划线,或者在结论的上方划线,在理由的下方划线。

  3、 在说明理由和结论的空白处做出标注。

  4、 读完长段落之后,在文章最后把理由罗列出来。

  5、 对于特别复杂的推理,可以把推理结构做成图表,使用数字标注出每个理由和结论,并用箭头指示它们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向;首先在段落旁边的空白处改写所有的理由和结论;然后进行数字编号。有时候这种技术最有效。

  1.

  在寻找关键词语的过程中,你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寻找关键词语。有人希望你接受一个结论,所以,你要寻找那些影响你做出决定的词语。因此,请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语。基本推理结构中没有包括的词语肯定不是关键词语。

  寻找关键词语的另一个有效线索是记住以下规则: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义。这里我们对“抽象”这个词的定义是:一个词语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其抽象的程度就越高。例如,与“在人生的必经道路上拥有平等的捷径”、“对一件事情直接负责”、“关于男女生殖器官的图片”、“故意对其他人的身体进行伤害”这些短语相比,“平等”、“责任”、“淫秽书籍”、“侵犯”这几个词更抽象。前者提供了更具体有形的描述,因此歧义也就更少。

  1.

  你也可以通过颠倒角色来寻找潜在有歧义的重要词语,即问你自己,如果你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是否会以不同的含义来定义这些词语?如果是,那么你就已经找出了一个可能有歧义的词语。例如,赞同美女抛头露面的人与反对美女抛头露面的人对“贬低妇女的身份”的定义就可能有很大差异。

  2.

  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总结   1.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3.注意抽象词语。

  4.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5.检查有歧义的词句

  1.

  检验一次词是否有歧义的好方法就是:在推理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在判断替换之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义会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歧义词。

  2.

  我们至少可以为“焦虑”这个词提供三种不同的定义:

  1、 焦虑是感到不安的。(同义词)   2、 焦虑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时的那种情绪体验。(事例)   3、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敏感性的增长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特定标准)

  1.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2.

  你觉得列出你的价值观有没有困难?我们可以再给你两点建议。首先,对价值观进行另外一种定义!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当我们期待我们的政治领袖“讲真话”时,其实我们是在告诉他们和我们自己,诚实是最宝贵的价值观之一。问问你自己,你希望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行为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帮助你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

  1.

  1.

  现在,让我们给你第二个帮助---一张关于常见价值观的列表。这张表的每一个价值观都很可能出现在你自己的价值观列表中。因此,你看完这张表之后暂停一小会儿,然后选出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常常在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

  常见的价值观   冒险   机会平等   爱国精神   野心   杰出   和平   自治   灵活   合理性   集体责任   言论自由   安全   舒适   慷慨   自发性   竞争   融洽   传统   合作   诚实   容忍   勇气   正义   智慧   创造性   新颖   条件平等   等级(秩序)

  1.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及争论的例子   1、忠诚---诚实   1、你是否应该把你姐姐吸毒的事情告诉你父母?   2、竞争---合作   2、你支持等级制度吗?   3、新闻自由---国家安全   3、每周召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   4、平等---个人主义   4、根据种族分配就业名额是为了公平就业吗?   5、秩序---言论自由   5、我们是否应该拘捕观点激进的人?   6、安全---刺激   6、你是否应该选择有危险的职业?   7、慷慨---物质满足   7、是否需要给与乞丐财物上的帮助?   8、理性---自发性   8、在打赌之前,你是否应该检查一下胜败的几率?   9、传统---新颖   9、离婚是否应该成为容易的事?   请你再看看上面这张表的第7项。在决定是否给予一个乞丐财物上的帮助时,除了慷慨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冲突,很可能还有其他的价值观冲突影响你的决定。例如,以下所有的价值观冲突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帮助乞丐的意愿:

  1、 个人责任---公共责任   2、 竞争---合作   3、 效率---社会稳定   通过尽可能地确定有关联的价值观假设,你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而不至于错过论证中任何一个重要维度。然而,你可能没办法知道哪种价值观假设对作者的推理影响最大。

  1.

  以下是三个通常的谬误:

  1.

  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2.

  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

  3.

  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2.

  如果作者和演讲者通过仅阐述两个选择因而过度简化了一个问题,这时会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被称为二择一或者虚假的两难困境谬误。为了发现这一谬误,一定要警惕下面的短语:

  1.

  1.

  要么……要么……   唯一的选择是……   两种选择是……   因为A不起作用,只有B会……

  1.

  错误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2.

  “晕轮效应”,因为它们有正相关,概括性又如此之高,因此读者想理解成什么意思就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晕轮效应导致我们不考察相关的原因、证据或者详细的优点或不足,就支持或接受一个结论。晕轮效应更像反向的人身攻击,因为人身攻击寻求的是让我们不考察证据就形成一个消极判断,使用美德词汇是政客们惯用的策略,因为它能使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偏离具体的、更易于引起异议的行动或政策,因而更容易引起反对意见。

  错误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

  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1.

  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人身攻击)。

  2.

  使用滑坡推理。

  3.

  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法。

  4.

  移花接木。

  5.

  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

  6.

  诉诸权威。

  7.

  攻击稻草人。

  8.

  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

  9.

  进行一厢情愿思维。

  10.

  通过命名解释。

  11、使视点偏离论题  

  12、用晕轮效应进行干扰。

  13、窃取论点。

  1.

  区别一项声明到底是个人观点还是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支持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该信念就越具有“事实性”。

  2.

  证据的主要类型包括:

  * 直觉   * 个人的经验   * 他人的证词   * 权威的意见   * 个人的观察   * 案例   * 科学研究   * 类比   

  只要使用恰当,每种类型的证据都可以成为“好证据”,都能支持作者的声明。

  1.

  错误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2.

  你要记住,由于诸多原因,权威的意见常常是错误的。还有,这些意见往往互相矛盾。一些这些节选自专家会谈的例子将清楚地表明,专家的观点也是容易出错的。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它运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托勒密,亚历山大港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公元2世纪,《全能的上帝》,p.5)   “女人天生是我们的奴隶……是我们的财产……她们属于我们,就像硕果累累的果树属于园丁一样。要求给女人平等权利的思想是多么愚蠢、多么疯狂啊!……女人仅仅是生孩子的机器而已。”(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p.32)   “头6个月过去以后,录像机将失去它所抢占的所有市场。人们很快就会对每晚盯着一个铁盒子感到厌倦。”(Darryl F.Zanuck,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负责人,1946,p.41)   “即使过度吸烟确实与肺癌有关,看起来这也不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原因。”(W.C.Heuper博士,国家癌症协会,引自《纽约时报》,1954年4月14日,p.228)   上面引用的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当传达信息的人搬出权威的意见时,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在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时,尤其要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有广博的相关经验?

  1.

  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观察者常常对观察到的结果不满意。因此,当我们预料到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可能不一致时,必须要警惕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观察者的观察。

  2.

  美国的一名国会议员向他的选民发放了一份问卷,并得到如下结果:92%的选民反对政府资助儿童托管中心。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调查所用的问题:“你认为联邦政府是否应当提供儿童托管中心以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请你仔细剖析这个问题,发现内在偏差了吗?“引导”你作出回答的是“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这几个词。

  1.

  当某人作出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说明时,以上这些线索能帮助你辨别真伪。一旦你发现一个因果说明,一定要警惕干扰性原因存在的可能性。

  1.

  1888年12月23日,在这个星期天的晚上,35岁的梵高割下自己左耳朵的下半截并把它带到妓院,恳求一名叫蕾切尔的妓女“小心地保管这件物品”。

  作家们提出许多假设来解释这件事,包括以下这些解释:

  1.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使梵高感到心灰意冷:梵高最爱的兄弟Theo订婚了,梵高试图与Paul Gauguin建立共同的工作与生活关系也遭到了失败。这些挫败激起的侵犯冲动最初是指向Gauguin,然而随后就转向了梵高自己。

  2、 梵高对妓女非常同情,他认为自己和妓女一样,都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一种观点认为梵高的自我暗示是他这种想法的反映:“6月份,也就是在他割下自己耳朵之前不久,他曾这样写道:‘娼妓就像肉铺里的肉一样任人宰割’;当他把自己的身体也当作‘肉铺里的肉’一样对待时,他颠倒了自己和娼妓的角色,认为自己也是娼妓,以此表示对妓女的同情。”   

  3、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梵高精神病发作时,他做出了攻击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可怕的幻听,这与他曾经发生过的攻击性行为相似。后来,在疗养院期间,梵高写道,其他病人像他以前那样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由此推测,他的行为有可能归咎于儿神经的疾病。因此,在精神病发作的状态下,梵高可能感觉到自己的耳朵有毛病了,为了避免那些令人心神不安的声音,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常引用梵高的事例。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转变。一个人们从没考虑过的干扰性原因看起来更像是真正的原因。最近的研究认为,实际上梵高正遭受内耳感染的折磨,他割掉耳朵是为了减轻这种极度的痛苦。

  1.

  学习到的经验   1、 很多种事件都可以用于干扰性原因来解释,如临床的案例研究、司法审判、科学研究、股票交易市场的走向、广告统计、体育图表、航空事故的原因以及历史事件等。

  1.

  不同专家可以对同一证据进行验证,并能提出不同的原因进行解释。

  2.

  尽管许多解释都能“符合事实”,但是有些解释看起来更合理。

  3.

  大多数表述者只向你提供他们自己喜欢的解释,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寻找干扰性原因来解释。

  4、 寻找干扰性原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常,干扰性原因不明显;  

  5、 即使是“讲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常常不承认还有其他重要原因来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

  1.

  一项近期的研究认为“敌意损害妇女的健康”。研究者在31年的时间里追踪研究了102名妇女。研究人员发现,在21岁、27岁时敌意较强的妇女,43个人在52岁时比那些敌意较弱的妇女患有更多疾病。“包括从感冒到严重疾病的所有病症。”研究人员提出假说,人生气的时候会释放出压力激素或者人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

  1.

  1.

  那些敌意程度较高的妇女需要担心她们的身体健康吗?在她们开始担心之前,应当就这项研究结果考虑以下四种可能的解释:

  2.

  解释1:X是引起Y的原因。(敌意的确损害了妇女的健康。)   解释2:Y是引起X的原因。(健康状况差可能使妇女产生敌意。)   解释3: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有可能敌意和健康状况差都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如抽样、缺乏运动,也可能是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引起的。)   解释4:X与Y相互影响。(有可能感觉到敌意使人的免疫系统变得脆弱,反过来,脆弱的免疫系统使人感觉到疲惫,因此导致人产生更多的敌意。)   

  3.

  记住:两事件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然而有很多用于证明因果关系的证据都仅仅以事件之间的相关为基础。当某作者凭事件之间的相关为基础。当某作者凭事件之间的相关来支持一个假说时,你一定要想想:“是否可以用其他的原因来解释这种相关?”

  1.

  “基本归因错误”是一种常见的偏见,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地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在因素(他人的人格特征)找原因,而不是从外在因素(环境的力量)找原因。

  2.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错误就是,一开始就限定了可能原因的数目,然后如果发现了一些补充信息(甚至是不恰当的信息),不是把它们当作独立的、新出现的或者更复杂的假设对待,而是当成已经存在的、被确定的假设来解释。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事情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解释一件事并不像流行的脱口秀节目所邀请的专家讲得那样简单。

  3.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原因,如果出现了其他的解释,那么已经存在的解释就会受到削弱。这些对先前的解释具有威胁的原因就叫干扰性原因。

  4.

  人们在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因此,请你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尤其要小心混淆“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逻辑错误。

  5.

  当你看到平均数,问问自己:“我是否需要了解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6.

  介绍两种判断这种欺骗的策略。

  1.

  1.

  一种策略是,不去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并问自己:“哪种统计数据有助于证明作者的结论?”然后,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这两种数据不匹配,你就可能找出了一个统计数据上的谎言。下面的例子将为你提供应用这种策略的机会。

  2.

  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宣称其所推出的某款新型汽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每100个购买该款汽车的人里,只有5个人向代理商投诉这款车的性能不够好。“95%的买主都对这款车感到满意。”推销员说,“证明这是款非常好的车。”   汽车经销商是怎样得出95%的买主都感到满意这个结论的呢?他本应该在购买这款车的所有买主中随机抽取一大批人并询问他们:“你对你的新车满意吗?”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仅仅听到了那些提出投诉的买主的意见,并由此提出了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所有没有投诉的买主对这款车都感到满意。

  1.

  不要看作者提出的结论,而是仔细审查作者所使用的统计数据,然后问问自己:“由这些统计数据得出什么结论是恰当的呢?”接下来,把你得出的结论与作者的结论进行比较。请你试着这种策略来审查下面这个例子。

  1.

  1.

  据说,差不多有1/4的精神治疗师对他们的未成年患者有虐待行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就此问题对国内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在参加这次调查的90名心理学工作者中,有24%的人表示他们知道一些关于临床医学工作者虐待患者的事。

  2.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差不多有1/4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声称他们知道一些临床医学工作者虐待未成年患者的事例。你发现统计数据所证明的结论与作者给出的结论的区别了吗?如果你已经发现了它们的区别,说明你已经发现这个作者是如何运用统计数据来撒谎了。

  1.

  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1、 尽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2、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

  1.

  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

  2.

  不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3.

  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结论不匹配,说明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4.

  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值、百分比以及类比。

  1.

  我们应该警惕“典型的”和“平均”这两个词,这可能是在欺骗我们。我们需要知道这里采用的是哪种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中数还是众数?

  2.

  总的来说,我们至少有五个理由可以说明被遗漏的信息是必然存在的。

  1.

  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2.

  有限的注意范围。

  3.

  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限。

  4.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5.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3.

  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1、 常见的反对意见  

  a、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c、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2、 缺失定义   a、 假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1.

  据称,某知名品牌的漱口水含有一种新的成分,这种成分能有效地杀死90%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看了这则广告,我们是不是就决定购买广告所宣传的这种漱口水呢?等等!这则广告遗漏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a)其他品牌的漱口水的杀菌效果,说不定其他品牌的漱口水能杀死95%的细菌呢;(b)经常刷牙杀死的细菌数量或用漱口水杀死的细菌数量,也许经常刷牙就足以保持呼吸道健康了;(c)杀死口腔细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可能口腔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对于保持口腔健康是必要的;(d)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其他原因,有可能扁桃腺炎也会引起呼吸道疾病;(e)多数口腔细菌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有可能10%的口腔细菌就足以损坏呼吸道健康了;(f)漱口水对口腔内部的影响,漱口水会不会损害牙龈呢?(g)漱口水的其他优点和缺点,如味道、价格、效果的持续时间等。由此看来,对于一个明智的消费者来说,这则广告遗漏了太多你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

  2.

  二元思维:照顾到多个结论的障碍   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当人们用非黑即白、是或否、对与错、恰当与不恰当来思考时,他们就是在进行二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而事实上它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

  当我们讨论非此即彼错误的时候早就遇到过二元思维。这种二元思维错误,通过限制我们的视角来破坏推理。我们认为考虑了两个可选答案就够了,这样就漏掉了很多选择,也就错过了从某个答案中可能得到积极结果的机会。

  1.

  批判性问题清单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2.

  让我们用以下一些我们要使用的技术来作为本书的总结:

  1.

  1.

  一定要表现出你确实想抓住所说的内容。要问那些可以体现你希望抓住和接受新结论的问题。

  2.

  重新表述你所听到或看到的内容,并询问你对这个论证的理解与作者或演讲者所说的是否一致。

  3.

  以表现你好奇的方式说出你的批判性问题。如果你能有效地使用批判性问题,那么就没有比你说“哈,我抓住了你的一个错误”更好的了。

  4.

  要求提供一些新理由,这些理由也许会让人们做出一个比先前更好的论证。

  5.

  努力让对话持续下去。如果批判性思维像个炸弹一样乱投放,依靠它就会使要探讨的问题夭折。

  6.

  请求别人允许你指出推理中的任何不足。使用这种策略的想法会激励他人和你一起考察这个论证。

  7.

  要让别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你和他是合作者,你们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供结论的合理性。

  《学会提问》读后感(七):信息化时代,如果你不想思维被强奸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名字应该译成“学会质疑”更为恰当。

  关于这本书的知识,在高二就基本掌握,其实只要认真地去打两场正规辩论赛就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地运用了,现在看来有些过期了。所以,后悔没早个四五年遇见此书……

  推荐给自觉脑袋不好的同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如果自觉脑袋好,请忽视。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量很早就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并且每天都在以几何速度暴增。

  至于那些信息的真假,谁又有时间和精力去逐一分辨呢?

  这个年代,意识形态的入侵,舆论的引导,思维的改造,每时每刻都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因此,做出一些批判性的思考难道不是必要的么?学会去质疑难道不是必要的么?

  然而就我的目光所见而言,正好相反,很大一部分人(不是全部,但确实很多)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去分析信息,而又很容易激动的接受容易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很“正义”的观点,就好比网上很多轰动的事情,事后证明是炒作,但在真相揭露之前(即使在事后也是一样),很少有人去探讨背后的真相而是一边倒的赞同这边或那边。

  在这个时代,一会儿来篇《抗战七十年你不知道的七十件事》,一会儿来篇《汪某人投日是曲线救国》,一会儿来篇《岳飞是军阀加地主》,每每这个时候,有良心的历史学发明家都欣慰地笑了,这种真相月经贴最近一篇就是那个相当著名的“高铁——开启中国地质灾害的魔盒”系列了。每次在QQ和校内网上点击刷新,一排下来的文章不是男生看了会流泪女生看了会哭泣,就是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除此之外,就是这些由于每个月都要来个一两次而被戏称“月经”的所谓“真相”文了。

  总有些不淡定的同学喜欢在月经贴下进行考证和反驳,结果往往是迎来转帖者的嗤之以鼻——低级点的会说,“你这是为辩而辩”“你这是诡辩”,死撑面子的会讲,“你何必认真呢?”“爱信不信,没人逼你信……”,高级点的,就会引出“你先去看看《一本很牛的书》或《一本很弱智的但是这个领域的人都看过的书》再说”这种没有特定知识就没有发言权的暗示。特别是看见某些小右在校内网上批评韩寒而被寒粉骂成“五毛”,我嘴部的三十块肌肉就会不自觉地疯狂抽搐起来。

  不得不说,都很令人无语。

  除了73,sj几个人之外,每次和同学辩论/讨论某事时,最后不是处于令人哭笑不得的奇怪逻辑中就是处在火药味的氛围里面。即使排除了那些强词夺理者的存在,面对已经完美论证的观点,也很难见到他人会心平气和选择接受——即使他们认同你的观点,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使是选择辩论也很少见到那种抱着跃跃欲试观点交锋的心态的人。

  有的人面对他人质疑,只是抱着一种“好烦”的心态。而有的人面对质疑则是单纯地坚持质疑者的无事生非。

  ——或许是因为批判性思维还未进驻你的脑袋?

  随您。

  其实我一直没有正面论述这本书讲了什么。还是自己去看吧。

  推荐给自觉逻辑不好的同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读后感(八):书摘

  1.一定要表现出你确实想抓住所说的内容。要问那些可以体现你希望抓住和接受新结论的问题。

  2.重新表述你所听到或看到的内容,并询问你对这个论证的理解与作者或演讲者所说的是否一致。

  3.以表现你好奇的方式说出你的批判性问题。如果你能有效地使用批判性问题,那么就没有比你说哈,我抓住了你的一个错误更好的了。

  4.要求提供一些新理由,这些理由也许会让人们做出一个比先前更好的论证。

  5.努力让对话持续下去。如果批判性思维像个炸弹一样乱投放依靠它就会使要探讨的问题夭折。

  6.请求别人允许你指出推理中的任何不足,使用这种策略的想法会激励他人和你一起考察这个论证。

  7.要让别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你和他是合作者,你们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供结论的合理性。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点。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说明性问题:关于社会问题的争论往往都属于说明性论题。

  思考:作者做出反应的是什么事件,往往可以帮助你发现交流的中心论题。

  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

  确认和组织推理的线索:

  1.圈出提示语。

  2.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结论下方划线,或者在结论的上方划线,在画届的下方划线。

  3.在说明理由和结论的空白处作出标注。

  4.读完长段落之后,在文章最后把理由罗列出来。

  5.对于特别复杂的推理,可以把推理结构做成图表,使用数字标注出每个理由和结论,并用箭头指示它们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向。首先在段落旁边的空白处改写所有的理由和结论,然后进行数字编号。

  在文章空白处用自己的话重述主要理由往往非常有用。

  你可以通过颠倒角色来寻找潜在的有歧义的重要词语,即问你自己,如果你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是否会以不同的含义来定义这些词语?如果是,那么你就已经找出了一个可能有歧义的词语。

  在推理的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重含义,在判断替换之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如果你不能发掘出来,就常常会发现自己相信了一些不应该相信的东西。

  你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假设:

  1.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叫连接假设

  2.寻找能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确认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1.查看作者的背景

  2.想想为什么从他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

  3.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颠倒角色,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并确定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说明性或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

  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假设是什么,下一步自然会问,是否有依据接受这个假设,如果没有,原因就不能为结论提供支持。

  要坚持问:你是怎样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也要问,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假设原因是正确的,难道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错误的可能。

  推理错误:

  人身攻击:攻击一个人的背景而不是观点。

  错误滑坡谬论: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错误忘求完美:错误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使用这方法。

  错误移花接木谬论: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证中被使用两个或以上意义,一旦意义发生转变,论证就没有意义。

  错误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错误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支持结论。

  错误稻草人:歪曲对方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两难困境谬误:如果作者演讲者通过仅阐述两个选择而过度简化问题,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仅有两个选择吗。

  错误命名解释:要做出解释,塯要求分析事件为什么发生,解释通常是检验我们知识范围的必要工作,当要求解释时,经常趋向于通过贴标签或命名所发生的事情来掩盖我们的无知,然后我们假定,因为我们知道名称,所以我们知道原因。

  错误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语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错误偷梁换柱:踢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注意离开原来的议题。

  错误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错误的,那么x就是。

  错误窃取论点: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常常问:你的证据是什么,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为什么相信。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一,从多个方面比较相似不同之处。二,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关联。

  干扰性原因:在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与作者解释不同的一些解释。当我们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必须记住,任何我们所找到的单一原因更有可能是事件的促进因素而非真正原因。

  错误混淆原因和结果: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错误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发现干扰性原因:

  社会力量,政治力量,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见。

  还有哪些干扰性原因还没被考虑。与干扰性原因相比,作者的假设有多可靠。

  当看到表示平均数值:采用算数平均数,中数或众数是否有差别。我是否需要了解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1.尽可能找出数据是如何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样知道的。

  2.注意平均数的类型。

  3.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符。

  4.不看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给出的进行比较。

  5.根据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不匹配,说明有地方出错了。

  6.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小心容易使人误解的数值,百分比和类比。

  当一个说明性论证中的原因是关于实际问题的表述,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可能的结论。

  用如果……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x做什么。

  《学会提问》读后感(九):使用批判性思维,会看到另一个世界

  鼓励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愿望,也是我们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个目的。

  本书围绕着11个问题展开批判性思维讨论。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就是针对作者希望讨论的案例提出的问题,比如:我从事目前的工作是否有发展?

  结论就是作者在此问题上的经过推理后得到的观点。比如,我觉得没什么发展。这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观点与结论的区别。

  --观点不需要证据的支撑,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

  --结论需要作者提供可支撑的证据,比如,因为质量管理在中国不受重视,而且企业的经营文化也不重视改进,所以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这个就是结论,它是有推理过程的。

  准确的找到作者的论题及结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2.理由是什么?

  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说“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发问:“为什么?”这就是在寻求理由、证据。一个有着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会对作者支撑观点的论据感兴趣;同时,作者如果真心希望你接受他的观点,也是一定会给出一些理由来说服你。

  理由的类型有研究调查结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等等。

  3.哪些词句有歧义?

  我们重点关注基本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语,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多注意在理由和结论中抽象的词语。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那么,这个结论中的发展就是稍微有些抽象。发展是指薪金上升空间不大?还是在所在的公司职位上升空间不大?还是行业发展?等等。如果没有对关键词语的意思进行清洗定义,则要先了解清楚后再推理。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故意利用抽象的词语混淆视听,迷惑大众。比如,反三俗。什么是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这都是抽象的词语。反,怎么反?是人身攻击?还是立法立规?还是什么?都没说清楚。那么,再看提出这个“反三俗”的“艺术家”们的身份,就不难看出有打击同行的嫌疑了。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接收并承认为重要,但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价值观假设则代表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比如,个人与集体主义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企业与氛围开放的企业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要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联接。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仔细、小心,要时刻聚焦于论证本身。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一个观点能否变成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的质量。

  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意见,它们在论证中出现的位置是证据。这里面重点专家意见。在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的结论中,我们要问以下问题:

  -该专家在此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

  -专家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该专家的背景如何?是否可以通过作证而获得利益?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专家?

  我相信,通过问这几个问题,会发现网上绝大部分的结论论证都是不严谨的。

  个人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其中,

  -个人观察。每个人的观察都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态度的筛选,并不能保证客观。所以,要辅助以其他证据支持观点。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是可重复的,并且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要注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进行抽样实验时,我们要检查样本量、抽样广度、抽样随机性。更多的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试验,大家可以参考《统计学的世界》这本书。

  -案例。说到案例,我想起了大学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数学考研辅导班,我正巧参加过其中的一个。记得第一堂课,任课老师就说:“那个陈教授家的大公子参加了一次XX辅导班,回来就大呼上当。。。@##$&*#^$@$#^&。。。”。这里面就有个人案例式的证据,但是这只是个人的意见,觉得XX辅导班不错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所以,以这个大公子个人意见作为论据,就显得太不充分了。

  -类比。注意用来类比的两者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我认为对于干扰性原因的分析才是真正的有创造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要注意两个事件的相关性。X与Y相关与X导致Y不是一个概念。有些Y是由很多X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的;也有可能X与Y的相关性是由第三个因素Z决定的。

  注意“在此之后”与“由此引起”的区别。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注意算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试着分析三种不同平均数表述方法带来的不同。

  遗漏信息与信息欺骗。有时候采用相对值比采用绝对值变化要明显的多,但绝对值变化多少要取决于基数的大小。所以,以后看到相对值的变化,要再分析一下基数与绝对值的变化。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这个现象在广告中非常常见。比如广告中经常听到“该牙膏可以有效杀灭口中90%的细菌”。那么,究竟别的牙膏是不是可以杀灭95%的细菌?漱口水行不行?用了该牙膏有什么副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被遗漏的信息。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这里要注意二元思维的局限,即非是即否的回答。可能还有第三种答案。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问的11个问题。

  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信息,原来这么多事情还没说清楚。

  使用批判性性思维,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

  《学会提问》读后感(十):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聊天?

  当你学会系统的选择信息的时候,你就会渴望用毕生的努力读更多的书,确定哪些意见是有意义的。——小引

  一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形成的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这些观点其实是别人给我们的,但是我们对这些观点持有了很多年,并且已经与它们产生了感情。会自觉不自觉的维护这些观点,甚至经常认为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是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对自己观点产生感情的危险性在于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

  但是,情感因素不能成为接受或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对自己感到怪异、危险、甚至难以接受的观点保持开放性。

  一个观点正确与否、一个问题的是否有确切答案?这依赖于这个观点或问题的类型。

  有关物质世界的科学问题一般都有一个对人们来说可以接受的答案,因为物质世界比人类社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更强。因此在物理学上,我们经常能够有“正确答案”。

  但是人类行为的原因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只能对为什么或者什么时候出现某种行为进行猜测。我们会把自己固有的偏好带到对这些话题的讨论中,并且反对那些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如何处理这种争议性问题。

  虽然通常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有些答案更加精确,更加适当、有用,更有道德价值,我们可以努力寻找这些较好的答案。

  这个取决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训练。

  人们处理信息与学习知识,一般有两种思维方法——海绵式和淘金式。

  海绵式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

  这种方法有几个明显优点:

  ●吸收的知识越多,就越能理解它的复杂性。所获得的知识为以后进行复杂的思维提供了基础。

  ●它是相对被动的。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

  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不能够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是值得相信的,哪些应该反对。如果始终依赖这种方法,将始终相信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个人的决定是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

  淘金式思维方法,要求积极参与,积极反馈,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最终来评判所见所闻的价值。

  淘金式思维方法最好的策略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

  批判性思维涉及下面几点:

  ⒈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⒉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

  ⒊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批判性地听和读,就是说对听到和读到的事情进行系统性评价,这需要一些技能和态度。这些技能和态度就建立在这些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基础上。这些系统性的问题与好奇心、质疑、智力挑战等这些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

  批判性思维有强弱之分。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念,这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美德,而是抵制和消灭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那些观点和推理,这就破坏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道和发展进步的价值。

  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通过强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们就能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只坚持己见的人其实知道的很少。

  认真思考是个无尽头的工作,一个寻找结尾却永远找不到的故事。批判性问题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刺激和方向:它激励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好的观点、决定或者判断。

  时间是宝贵的,在花时间对某个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先问问:

  Who cares——谁在乎呢?

  如果这个问题对自己或自己的团体微不足道,也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社会伦理议题,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呵呵一笑也罢。

  二

  ⒈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在评价一个某个人的某个观点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他的论题和结论。都不能明确这个人努力说服你相信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观点?要决定是否接受一个人的结论,得先弄清楚他所说内容的重点。

  论题是对话或讨论中所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对人们所谈论的事情来说,论题是一个刺激因素。

  典型的论题分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就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描述的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得到的答案是说明世界是什么样子、曾经是或将来是什么样子,讨论的是“实然”。如“中医是否有效?”就是一个描述性论题。

  说明性论题就是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得到的答案是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论题涉及伦理等方面,关于社会问题的争论往往都属于说明性问题,讨论的是“应然”。如“中医应该废除吗?”就是一个说明性论题。

  论者有时会明确地陈述论题,有时是文章的题目,有时在首段,也可能在其它地方,并不一定。如果没有明确的陈述论题,找出论题最有把握的方法就是找出结论。

  结论往往是论题的答案,是论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很多情况下,在确定论题之前要先找出结论。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作出批判性评价。

  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或辩论的基本结构是:因为A,所以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证据。这个结构就是推理的过程。

  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结论是一种需要其它观点支持的观点。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某人声称某件事是真实的或是应该做的,却提不出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不是结论,因为他没有提供可支持的证据。因此,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这段话抄下来贴床头。)

  这里列出几个能帮助确定结论的线索。

  ☞寻找论题。知道结论可以明确论题,同样,确定论题的话,也有助于找出结论。

  ☞看提示语。如:所以…… 这说明……

  因此…… 事实证明…… 由此得出结论……

  ☞看可能出现结论的特殊位置。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记住哪些不是结论。以下这些类型的陈述都不是结论:

  ●例子

  ●统计数据

  ●定义

  ●背景信息

  ●证据

  ☞检查上下文及作者的背景。结论不明显时,作者的背景和资料可能带有的倾向(偏见)。

  ☞问问这个问题:“因此呢?”

  这些方法可用于获取信息,同样也有助于陈述信息,用于自己的讨论、演讲或写作。

  ⒉理由是什么?论证是什么?

  论题与结论是文章结构的两种要素,文章的第三种基本要素是理由。理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它们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个结论的基础内容。

  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它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证据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等。

  一旦确定了论题和结论,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论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而理由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理由充分与否、合理与否决定你是否被说服或接受论者的结论。

  确定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步骤。用充分、适当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个理性者的标志,尤其是当他的信念有争议时更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

  理由+结论=论证

  这里“论证”不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反驳,而是和“推理”代表相同的含义——使用一种或多种观点来支持其它观点。结论与理由共同构成了某个论证。当一篇文章缺少理由时,它既不是一个论证也不是一个推理。

  论证有如下几个特征:

  ●每项论证都有一个目的。论证是为了说服某人,让某人相信某事或采取某种方式的行动。

  ●论证的质量不同。

  ●论证包含两个基本、显而易见的成分——一个结论和理由。无论哪个存在缺陷或失误,都会影响论证的质量。我们无法对不能确定的事情进行评价。

  我们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之前花时间来寻找论证只是为了公平地对待提供论证的人。

  许多推理都很长却没有很好的组织结构,这时可以试着自己组织结构,以符合逻辑的模式把理由和结论分开。

  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结论本身也不能作为理由或证据,它是由证据或其它信息所支持的信息。

  首先是理由,然后才是结论。得尽量避免“逻辑颠倒”和“倒推”,即不能先选择结论,然后再考虑理由。理论上,理由是形成结论和更正结论的工具。

  自己已有的观念会成为倾听和学习的障碍,因此为了自己成长,要对那些不曾考虑过没有听过的“新鲜理由”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加以考虑和重视。

  如果自己论述、演讲或写作,不要对受众隐藏你的结论和理由,让受众清楚了解你的想法和打算,要做的就是使用词语、句子、段落及提示语来说明论证中的逻辑关系。

  三

  ⒊哪些词句有歧义

  现在已经清楚论题、理由、结论是文章的基本结构要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推理结构图进行更清晰的聚焦。

  决定是否赞同某个论点还要注意论者所用语言的细节,检查确定关键词关键句的准确含义。否则就可能曲解论者的观点。

  发现和澄清关键词句的含义需要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

  ⑴寻找多义词。

  大多数词语的含义都不止一个,如“自由”、“幸福”等词语都有多种含义。我们常常误解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含义是明显的。在倾听或阅读时,要自己寻找有歧义的词语。如果一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在论证中不确定,那么在判断推理的恰当性之前就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它们的含义。

  ⑵寻找关键句。

  关键词句就是在上下文中合理含义不止一种,必须要弄清楚的词句。寻找关键词有一下线索:

  ①把陈述的论题作为寻找关键词句的线索;

  ②在论者的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③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这里“抽象”的定义是:一个词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其抽象程度越高;

  ④使用颠倒角色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判断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含义。

  ⑶检查有歧义的词句。

  “歧义”是指一个词句存在多种可能的含义。

  找到有歧义的词和短语,然后就要针对每一个词句思考“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要能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克服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假定你和作者的意见相同。从一开始就要避免“心灵感应”,必须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障碍是认同词语只有一个单一的、明显的定义,而事实上很多词语的含义都不止一种。所以,还需要坚持思考“这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

  检验一个词是否有歧义的好方法就是:在推理结构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并判断替换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如果会影响,那毫无疑问它就是歧义词。

  确定歧义句,有时还要词典(但词典里经常没有论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有时是论者故意制造歧义(如广告、领导讲话等),情感色彩也会影响一个词的含义(如“你坏”)。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关注的应该是在推理中有歧义的词语,而那些意义不明确、但对推理没有影响的词语,就没必要关注。

  ⑷小结

  如果已尽力明确和澄清有歧义的词语,却仍不明白关键观点的含义,怎么办?

  不要理睬任何包含歧义词句的理由,这些歧义使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理由的可信度。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学习者,责任是提出并澄清有歧义的问题。同时,责任仅限于此。其它的责任属于试图说服你相信某件事的人。作为劝说者,他们需要解释这些歧义。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推理结构,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信任。

  ☞友情提醒:以上这段话送给党国、送给媒体、送给老板、送给领导、送给商家,但对朋友亲人谨慎使用。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⑴认识价值观

  定义: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思考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如果觉得困难,可以对价值观进行另一个定义: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

  还比较困难的话,下面是一些关于常见价值观的列表:

  冒险 机会平等 爱国精神 野心

  杰出 和平 自治 灵活

  合理性 集体责任 言论自由 安全

  舒适 慷慨 自发性 竞争

  融洽 传统 合作 诚实

  容忍 勇气 正义 智慧

  创造性 新颖 条件平等 等级

  秩序

  可以试着从上面选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

  ⑵价值观假设

  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

  在一个论证中,最好发现论者掩藏的或没有明确表述的观点或思想是什么。我们把这些没有明确表述的观点或思想看做是一些假设。要充分理解一个论证,最好能够确定这些假设,这些假设的特点是:

  ①隐藏或没有清楚表述的(在多数情况下);

  ②作者承认的;

  ③影响对结论的判断;

  ④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是这些假设的一种。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我们把价值观偏向和价值观优先权当做同义词使用。

  价值观假设是论证过程中选择理由的基础,只有当推理中加入价值观假设时,论证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因此论证在支持一种价值观的同时,通常会贬低另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假设是情境性的,不要期待一个人在讨论不同论题时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一个人不能一直保持相同的价值观而不考虑所讨论的具体问题。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①查看作者背景。论者所处的环境可能影响作者的价值观假设,但不一定,所以只能作为线索之一供参考,要小心使用。

  ②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③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

  ④使用换位思考技术。站在与论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对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⑤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⑶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假设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一个观点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价值观冲突,这些冲突对于形成与辩论有关的结论非常重要。下面罗列一些典型的价值观及争论的例子:

  ●忠诚-诚实↔你会把朋友的情事告诉他/她爱人吗?

  ●竞争-合作↔会在领导面前打同事的小报告吗?

  ●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构建长城防火墙是否明智?

  ●平等-个人主义↔根据民族区域分配招生名额是为了教育公平吗?

  ●秩序-言论自由↔是否应该对网上言论不当的人封号甚至拘捕?

  ●安全-刺激↔戴套吗?

  ●施舍-自足↔该给乞丐钱吗?(不论真假)

  ●传统-新颖↔怎么看出柜?

  冲突和例子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通过尽可能多地确定有关联的价值观假设,就有更多的机会而不至于错过论证中任何一个重要维度。

  ⑷小结

  通过了解自己的和论者的价值观假设,确定价值观冲突,就能判断论者的价值偏向与自己的价值观偏向是否一致。这样就又获得了一种决定是否接受论者观点的工具。

  四

  ⒌描述性假设

  一个孤立的原因是不能支持一个结论的,原因必须借助某种其它的(经常是未阐明的)观念才能支持某个结论。这些观念,应该是一些正确的观念,并被证明可以用来支持结论。因此,某个原因是否支持结论、是否与其有关,最终依赖于我们能否找到在逻辑上把原因和结论联结起来的那些未阐明的观念。如果这些观念是描述性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之为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未阐明的观念。—世界观假设。

  寻找描述性假设就是寻找原因和结论间的联结。如果这个联结有缺陷,就可以拒绝接受论者的观点,拒绝并不是不赞同,而是认为根据目前所提供的原因不能接受这个结论。当且仅当存在充足的理由时,才接受结论。

  下面是一些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坚持多问如下三个问题:

  ①“你是怎么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

  ②“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还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③“假设原因是正确的,那么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可能是错误的?”

  (2)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3)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论者,想想在得出结论时在想什么。

  (4)站在另一个角度,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接受或拒绝结论。

  (5)认识到支持结论还能存在一些更好的理由,解决问题还存在一些更好的方法。

  (6)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避免使用不确定或错误的原因作为假设。

  ⒍推理中谬误

  了解了前面五个问题,会对交流者的推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也会帮助认识到论证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现在要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评价上。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是否可以接受或是否有价值。

  在评价过程这个阶段,首先要坚持论者推理结构中是否存在谬误。谬误是论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些推理骗术。

  以下是三个通常的谬误:

  (1)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2)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无关来转移视线。

  (3)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为结论提供支持。

  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要求对其优点与不足做详细的了解,可以的话在手头备一本可能的推理谬误鉴别清单,能够避免被推理谬误忽悠和自己犯推理谬误。

  下面是一些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当论者出现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可以拒绝这个推理: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反对一个人观点的原因,而是对这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滑坡谬误:做出这样的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攻击的是一种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的或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的或错误的。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件事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五

  ⒎证据的可信度

  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几乎都包含信息传达者想让我们接受的“事实”,即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信念。这些信念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把这些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

  对某项事实性声明,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下来要问:“这项声明需要证据的支持吗?”如果需要证据,又没有,则该声明仅是一个断言。如果有证据,那么,就要接着问:“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接下来就集中介绍一些帮助我们判断证据可信度的问题。

  回顾一下证据的概念: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的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

  证据的主要类型包括:

  ⑴直觉

  ⑵个人经验

  ⑶他人的在证词

  ⑷权威的意见

  ⑸个人观察

  ⑹案例

  ⑺科学研究

  ⑻类比

  所有类型的证据都有利有弊,不能不加判断的全盘相信和接受。当作者提出一个理由来支持他的结论时,有必要弄明白这个理由值得信任。下面是部分评价证据的线索:

  ⑴直觉

  直觉的可靠性没有评判标准,最好的方法是检验是否有其它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⑵权威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事实的相对自由?

  ●该权威是否常常做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权威人士?

  ⑶他人的证词

  ●可能对一个人的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这个人具有支持他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这个人的价值观假设如何影响他的证词?

  ●谁的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这个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⑷科学研究

  ●该科研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

  ●除了来源的品质,还有没其它线索证明研究做得很好?

  ●该研究得到其它人的验证了吗?得出相同结论的研究是否不止一个?

  ●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如是否遗漏了与相反的结果有关的那些研究?是否只选择了支持其结论的研究?

  ●某些人是否有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必须警惕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情况。

  ●由取样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

  ●该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等级评定或其它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⑸案例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⒏干扰性原因

  对于同一件事的原因,如果出现了其他的解释,那么已经存在的解释就会受到削弱。这些对先前的解释具有威胁的原因就叫做干扰性原因。

  寻找干扰性原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常干扰性原因都不明显,当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可能隐藏着干扰性原因时,可以问问下面这些问题:

  ●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吗?

  ●还有什么其它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结果?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看,会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

  ●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是正确的?

  ●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解释得到了批判性检验?

  ●社会力量、政治力量或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向?

  ●对于事件的疑点,作者的假设是否全面?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是联结事件的主要推理吗?

  评估干扰性原因时,可以使用以下标准:

  ●逻辑合理性;

  ●与其它知识的一致性;

  ●是否曾经成功地解释或预测了某些事件。

  ⒐统计数据的欺骗性

  统计数据是一种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这些数字看起来科学、精确,貌似代表事实,然而统计数据可以并且经常具有欺骗性。

  要懂得评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代表的真实意义,最好去学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里仅提供一点几本的线索和方法:

  ⑴尽可能多了解人们如何获得这些统计数据的,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⑵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类型。定义一个平均数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算数平均数,所有数据求和除以数据个数。

  ●中数,所有数据排序后位于中间的那个数。

  ●众数,列出所有数据,将不同的数值排列归类,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那个数。

  ⑶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符合。

  ⑷不看作者统计数据。将自己认为所需要的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⑸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结论不匹配,说明可能什么地方出错了。

  ⑹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小心那些容易使人误解的数字、百分比。

  最容易戳中痛点的统计数据应该是:人均收入水平。

  六

  ⒑被遗漏的重要信息

  当论者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时,常会省略一些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评估论者提供的其它信息非常重要。只有确定了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才能判断作者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推理。

  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被遗漏的信息是必然存在的。

  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⑵有限的注意范围。

  ⑶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限。

  ⑷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⑸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下面是一些寻找常见被遗漏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⑴常见的反对意见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事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倒被遗漏?

  ⑵缺失定义

  ☞假如采用不同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⑶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

  ☞其它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

  ⑷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的根源

  ☞这些“事实”是从哪里得来的?

  ☞这些所谓事实是否来自于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⑸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填写问卷调查等我人有多少?

  ☞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⑹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它技术

  ☞访谈法与问卷法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⑺缺失的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如果加入来自早期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⑻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

  ☞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引起的影响?

  ⑼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的引证或证明。

  ⑽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假如我们采用了作者所建议的策略,是否会给作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以上这些线索有助于找到遗漏的信息,但是被遗漏的重要信息繁多,要时时提醒自己:在接受论者的结论之前,哪些信息是自己应该知道却被遗漏的?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当你决定接受或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作者提出的结论往往逾越了他的推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作者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以的话,取代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是否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妹的,终于到最后一步了。)

  在论证一个实际问题时,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作为可能的结论,下面是一些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和方法。

  ●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认真研究理由而不要看结论,并根据那些理由找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可以经常使用“何时”、“何地”、“为什么”这些问题来帮助产生多个结论。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我们可以不必假装自己对某个有争议的问题知道得很多,只要使用“如果……”句就能形成一个结论,这是说明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某些自己也不能肯定的声明或假设之上的。

  ●把问题变成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我们经常用“我们应该做X吗?”、“X是合理的吗?”这种形式陈述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倾向于进行二元思维。而如果用“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这种形式来表述问题时,就可以对这种形式的问题产生多个答案:通过理由产生了多个问题解决方案。产生多个解决方案会极大地增加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12.总结

  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学习使用批判性思维寻找最佳结论,不是为了拿自己和那些具有其他结论的人进行比较,而是希望大家朝着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方向前进。

  但是在有些人眼里批判性思维是危险的、凌厉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这时如何告诉这些人你的批判性思维是个友善的工具,利用它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最后用以下这些技术作为这本书读书笔记的结尾:

  ⑴一定要表现出你确实想抓住论者所说的内容。要问那些可以体现你希望抓住和接受新结论的问题。

  ⑵复述你所听到或看到的内容,并向论者确认是否和他想表达的内容一致。

  ⑶以表现好奇的方式说出你的批判性问题。

  ⑷要求提供一些新理由,这些理由也许会让人们做出一个比先前更好的论证。

  ⑸努力让对话持续下去。如果批判性思维像个炸弹一样乱投放,就会使对话中断夭折。

  ⑹请求别人允许你指出推理中的任何不足。使用这种策略的想法会激励他人和你一起考察这个论证。

  ⑺要让他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你是一个合作者,而不是挑刺者、竞争者,你们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结论的合理性。

  最后说一点,没有人能完全使用这些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和方法,但是可以最起码知道一个合理的推理结论是什么样子的,能够部分的理解应用,就不会那么容易迷信盲从上当受骗。

  lt;图片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