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信任代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信任代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3 20:0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信任代理》读后感精选10篇

  《信任代理》是一本由[美]克里斯·布罗根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任代理》读后感(一):讲的是如何在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水平一般,不太实用。

  《信任代理:如何成就网络影响力》,最近还比较火。买来看了。比较失望。基本上属于@Fenng 说的那种“把一句话发挥成一本书”的书。想看这本书的朋友可以考虑看看书评简介,不用耽误时间看全书了。

  本书最基本的想法是:在社交网络世界中,被许多人信任的帐号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想提高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就需要自己变成他人所信任的信息代理。

  感觉作者的归纳整理水平一般,全书没有一个清晰严密的逻辑上的主线。比较没条理。

  另外,这本书是从英语书翻译过来的,书中举的例子是美国的例子,社交网络方面的举例当然主要是facebook、twitter。我不太熟悉美国的社交网络网站,因此看着作者列出的提高影响力的原则隔靴搔痒的感觉。我估计国内的几本讲微博营销的书都会比它更适合国情。

  《信任代理》读后感(二):再次证明大碗推荐靠谱

  本书找了一票大碗儿推荐(胡湖、姜奇平、孙路弘),湛庐也花了不少心思做推广,但仍然难掩内容的一般。本书被提起再次说明湛庐作为民营书商跟推荐的大碗儿有不错关系和再次证明了民营书商的推广能力

  书的推荐语是“社会化营销必读的10本书之一”,跟其它很多书的头衔一样,不知道是谁封的。前两天群里有个编辑在一本书没印出来之前就大喊“本书超级畅销”,不得不说很有YY的味道

  开卷有益,读书就会有收获。本书确实从网络角度再次对“如何成就影响力”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从这个角度上说书的副标准起的挺准。想更深入了解人性,建立去读下《影响力》或者《引爆点》,本书比较大的优势就是出的晚。出版的时候已经有了Diggtwitterfacebook,所以作者可以把这些写进书里,以彰显自己的先进。其实人性从未变化过,网络只不过是种推广自己的手段

  书里有一点儿关于“职场上如何建立自己地盘”的,也许对年轻人有些用处,列出如下五条:

  1、为小公司工作。如果不想成为一个数字,希望体现个人价值,那么最好不是15000名员工中的第XXXX号。

  2、书写与你希望做的工作相类似的内容,比如:博客文章成功者的故事等。(这条看起来还算有用

  3、在工作中完成一些小项目来取得早期 的初步胜利意思是做些职场要求范围之外的工作,并以此在众人面产给老板些小惊喜。出位次数越多,得到自由空间越大。(有个哥们进华为之后给任正非写了个万言书,任总看了之后说:“带他去看医生,有病治病,没病开除!”出位也要讲方法

  4、找出全新的做事架构。(我个人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今天我们思考东西是前人千百次思考过,而且有成熟答案的)

  5、将你的黑客做成一份试验企划,呈给读者无老板。(这条我自己都木有看明白

  以上内容反映了书的整体写法,一个故事做引子,说出自己观点,再以一个类似Tips的观点集结束小节或者做部分总结。都是些很有道理的大实话,如果您刚接触互联网,或者涉世不深,可以考虑买。

  还是那句话,封推王子们的出现在本书里只是再次证明了大碗儿推荐不靠谱。

  (两颗星一颗是给作者的,感觉他们的努力,另一颗是给印书的纸的。)

  《信任代理》读后感(三):内容零散但比较有趣

  全书的内容较为零散,虽然分为了6个主题部分,但是互有穿插。如果随便翻翻的话可能读完真的没什么切实印象,感觉很好读,说的都对,但是看完什么都不记得。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主要是提出了新时代的营销,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如博客、微博等等各种工具。消费者现在非常反感强加给消费者的广告信息,新时代的营销必须通过信任,有了信任,公司才能崛起。

  书先从思考写起,作为新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首先需要做的是观察与思考。观察目前你想闯入行业现状,思考为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不。打破行业现状,创立自己的规则。虽然在写网络营销问题,但事实上这个方法适用很多地方,尤其是创业的初期。

  之后开始讲介入以后的细节问题,如介入后应该首先取得信任,及成为“自己人”,之后利用各种方法放大自己的影响,成为自己网络的中心,拓展更大的网络。过程中要做精通礼仪的大师。最后通过自己成长的过程,获得大量认同,培养出自己的“军队”为自己服务

  其实这些内容并不局限于在网络营销中使用,可以拓展到更大的范围。新创业的小公司如何成功?首先做好破门人,然后建立信用,维持信用,放大信用,建立自己的“军队”,也是非常好的一条路线

  《信任代理》读后感(四):从信任代理到人际沟通大师

  用了两个下午看完这本书,内容还不错,虽然排序有些凌乱,还是值得一看!

  此书以游戏的角度讲了信任代理的6个原则(特质)。

  原则一:我的游戏我做主

  换句话来理解当你打量人生这场游戏的时候,重要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每个创新突破,而如何能在游戏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自己给自己定制规则,用不同的玩法玩出不一样的人生。(在60页的三点建议中有讲到人际关系的规则)

  原则二:成为“自己人”

  真诚的互动会使你被认为是自己人后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回报。而在互动我们如何能让别人记住我们呢?又如何与有误解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等等。当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社区中赢得自己的地位

  原则三:把自己当放大器

  书中所谓的放大器也就是杠杆原理,通过一定的努力,得到比别人同样努力所能得到的更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某个领域的优势来帮助自己在另个领域占得先机。其次就是帮助他人,不是交换人情

  原则四:成文网络联系的中心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人际关系讲的更着重。也许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样,要做好生意之前就要搞好关系,当和客户建议好关系以后,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客户,同时也是品牌的传播者。

  原则五:做精通交际礼仪的大师

  这一章就更多的以网络上的交际点出发讲了些基本礼仪。

  原则六:组建自己的网络军

  从个人到团队,让你的团队开始去认可你的努力,接受你的理念,将你的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这个点还需要不断加强,就像之前上课听老师讲的我们带团队要“先跟后带”,只有大家都融入了团队,那么离成功的领导者就不远了。

  最后读完这本书里面一些小技巧还是有给我带来一些小收获的,只要自己多整理下思路就行。与其去说这是本讲信任代理,更不如说这是本人际关系的书,不过毕竟这之间也是有一些关联。好啦,读后感就写到这,祝我们彼此都能成为彼此值得信任的“网邻”。

  《信任代理》读后感(五):建立信任才是营销王道

  建立信任才是营销王道

  杨津涛

  经济参考网

  克里斯·布洛根从1998年开始写作博客,而到1999年“blog”一词才开始被使用。如今这个博客早已跻身全球最热门的100个博客之列;他本人也在《福布斯》2010年度25位网络名人中排名第15。朱利恩.史密斯是世界上最早的播客使用者之一,同时还运营过无数个网络社区。因为共同的兴趣,两人在2005年一见如故,走上了合作道路。在合著的《信任代理:如何成就网络影响力》一书中,他们试图告诉读者,要如何利用网络建立信任,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为自己的营销事业添砖加瓦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有一个论断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无疑是迄今为止对世界改变最大的发明之一,对于广告营销而言,也是如此。对书名中所谓的“信任代理”,作者给出的定义便是“一些不以销售目的、不施展高压手段的市场营销人员,他们是网络王国的土著居民,利用网络来真诚而人性化地做生意。”简单说,“信任代理”就是要通过建立信任,来使网友相信他们的推介。那么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如何才能建立信任。

  在《信任代理》中,作者引述了一个公式:“(C*R*I)/S=T”,其中T自然代表信任(trust),另外C代表可信度(credibility),R代表可靠度(reliability),I代表亲密度(intimacy),S代表自我导向意识(self-orientation)。由此我们就知道,信任有赖于可信度、可靠度与亲密度的增加,却与自我导向意识成反比。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竞争对手较好的产品推荐给客户,那么他的自我导向意识就低,而其信任值就会相应提高。因为客户的思维逻辑是,一个能客观推介对手产品的商家,必然会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当这个商家推荐自己产品的时候,客户也会更易采信。

  需要明确的是,信任代理不是推销员,他不需要连篇累牍地撰写软文,推广产品。一个微软的信任代理只需在博客,在facebook,在twitter上谈论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客观评判微软、苹果各款产品的优劣,那么在一些网友的心目中,博主就是一位电子达人,而非广告人。面对信任代理与广告明星的推荐,我相信除了一些狂热的追星族外,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愿意相信前者。当一个人成为信任代理后,普通博主将有机会获得很多免费试用的机会,而公司营销人员则能以“网络名人”身份参加更多活动,结识业内精英。

  不久前,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风靡一时,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网络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巨大改变。其实建立信任,也正是为了构筑一个坚实的网络人际关系。信任代理通过无偿地帮助他人,无私地分享好东西,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比如我们知道在类似twitter、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上,网友能够相互关注。作为信任代理,你需要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你、相信你,然后转发你所发布的内容。所以,成为信任代理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一个社交网络核心的过程。诚如书中说的那样,“使网络人性化的人是信任代理;了解系统、为自己游戏做主的人是信任代理;擅长与人联系,构筑滑人际关系的人是信任代理。”

  通读全书后不难发现,克里斯与朱利恩其实抛开了所有的传统营销理念,试图建立起网络时代全新的营销概念,以适应消费者对广告日趋不信任现实。《信任代理》中对成为信任代理给出的6条原则环环相扣,结合相应案例,使之成为一本具有实用性的信任教程。无论读者是从事营销行业,还是仅仅想成为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当初《信任代理》在美国才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销量赶超《长尾理论》与《蓝海战略》。克里斯与朱利恩没有在facebook或者twitter上大举宣传新书,只是在博客上表达了希望网友买书的意愿。因为作者长期以来在网络上建立起的信任,看到博客的网友也就相信这是一本好书,从而决定花钱购买。所以,《信任代理》畅销的本身,其实就是在验证本书内容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http://www.jjckb.cn/dspd/2011-10/11/content_335985.htm

  《信任代理》读后感(六):关于“个人品牌”方面主题阅读

  这本书看后直观感受真如《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为此书写的推荐序所说:这本书在美国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它符合标准的美国人口味,是美式思维的产物。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本书具有美国畅销书一个几乎共同的特点:细看每一笔都神功具体,跳出来一想不知所云

  确实如此,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不断觉得好,书被我到处划得都是记号,折痕也诸多,但是看完这本书整体感觉看后跳出来一想不知所云。

  姜奇平说美国是经验式思维,描摹对象好比是每一笔都很细致具体的素描;中国式思维更喜欢齐白石写意,廖廖数笔,略过旁杈,专注神髓。

  所以姜奇平先生用中国式思维重新梳理了一遍这本书写了一篇序。

  看了姜先生的序言后我又自己花了一下午时间用思维导图把全书梳理了一遍,梳理之后条理就非常清晰了

  同时再回头又细读了姜奇平先生的序言,越发感觉姜先生的序言真的是点睛神来之笔,也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真诚,书写得确实不错。

  本书讲述了两个问题:

  1.什么是信任代理?

  2.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信任代理?

  重点就是针对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信任代理来展开,反复说明了“互联”和“个性化”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写得有道有术,极具操作性。

  我看有网友评论此书不符合中国国情,估计是说此书中案例都是国外的社交软件而不是国内常用的,在我看来这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此书的精髓并不在于这些软件。

  有人问该书作者克里斯你是如何在社交媒体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时候,他的答案始终是同样的:帮助他人!

  所以哪怕社交软件虽不同,哪怕跨越了国界,但人心是相同的。

  《信任代理》读后感(七):《信任代理》读后简单启示

  虽然上周的看书计划未能完成,但总算就在半小时前,把这本临时列入阅读计划《信任代理》看完了。

  简单说说阅读想法。

  一般来说,豆瓣评分低于8.5分的书我很少看,这本算是例外之一(原因很简单,领导推荐的嘛,嘘——)

  此类书籍,重要的是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意识大于揭示的问题本身。因此,毫不讳言地说,我通常将此类书定位于“粗读即可”(参照培根《论读书》)。

  这本书也不例外,所谓“信任代理”,十分西化的翻译,缺少中国固有的语境和语言系统所对应的词汇,难免有些拗口晦涩。好在书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也就无碍对于它的阅读。

  刚刚说到,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大于问题本身,在我看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中为我们梳理出了一条成就网络影响力的方法,即:成为网络上的信任代理。具体来说,两位作者在书中用了六章篇幅,向读者一一展示了成为“信任代理”的六大原则:我的游戏我做主;成为“自己人”;把自己当成放大器;成为网络联系的中心;做精通交际礼仪的大师;组建自己的网络军队。

  看的过程中,不断地联想起自己的上网行为和上网习惯:究竟在怎样的程度上验证了作者的观点,有多少是未曾做的,有多少是能够轻易实现的。

  等等等等。

  这种自我验证的过程无疑是幸福的。毕竟,我们很少能够找到与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书,很多时候,阅读通常是一种望梅止渴的过程。我们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一本书,能够给人以启示,哪怕只有一点两点,也是收获。更何况,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远不止一点两点。

  所以,我推荐:有余暇的人,对网络感兴趣的人,希望改变自身的网际关系的人,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

  至于我个人,看完本书,需要行动的事情如下:

  1、为自己定义一个个性化的网络名词,寻找独一无二的自我;

  2、努力设计独有的游戏规则和标准;------------------(以上两条很难做到,但可以存此一念)

  3、积极行动起来,成为“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人”;

  4、多留言,多评论,多倾听,成为他人世界的“自己人”,反之,他人也就成了你的“自己人”;

  5、利用杠杆原理,放大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

  6、利用好linkedin网站,利用好googleRSS功能,@你我他,学会分享。

  7、……

  《信任代理》读后感(八):给菜鸟看的书,反正我觉得是水货

  看这本书有一种看电影烂片的感觉,大概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兴趣,可由于强迫症,便逼着自己把书翻完了。

  1,批评一下翻译。看了其他书评,有几个读者跟我一样感受,就是言语组织毫无章法,阅读困难,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属于意识流,还是翻译水平太烂(另一本同样水平的是《黑天鹅》)。中国人阅读,文字总该简单点,比如你翻译成“抄袭者”,也比译成什么“抄袭猫”要好!

  2,本书的水平适合对网络营销不懂的人,看看还真有用(所以本来给2分,写到这里我给了3分),但我个人或许就是电商出身,网络品牌塑造什么的看多了,反而觉得水货太多,讲些什么诸如“为人要真诚”什么的老生长谈的东西。不过客观来说,对营销什么的不懂的人,看看无妨

  《信任代理》读后感(九):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参考书

  这本书是关于“个人品牌”方面主题阅读的第3本书。

  这本书看后直观感受真如《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为此书写的推荐序所说:这本书在美国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它符合标准的美国人口味,是美式思维的产物。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本书具有美国畅销书一个几乎共同的特点:细看每一笔都神功具体,跳出来一想不知所云。

  确实如此,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不断觉得好,书被我到处划得都是记号,折痕也诸多,但是看完这本书整体感觉看后跳出来一想不知所云。

  姜奇平说美国是经验式思维,描摹对象好比是每一笔都很细致具体的素描;中国式思维更喜欢齐白石写意,廖廖数笔,略过旁杈,专注神髓。

  所以姜奇平先生用中国式思维重新梳理了一遍这本书写了一篇序。

  看了姜先生的序言后我又自己花了一下午时间用思维导图把全书梳理了一遍,梳理之后条理就非常清晰了

  同时再回头又细读了姜奇平先生的序言,越发感觉姜先生的序言真的是点睛神来之笔,也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真诚,书写得确实不错。

  本书讲述了两个问题:

  1.什么是信任代理?

  2.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信任代理?

  重点就是针对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信任代理来展开,反复说明了“互联”和“个性化”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写得有道有术,极具操作性。

  我看有网友评论此书不符合中国国情,估计是说此书中案例都是国外的社交软件而不是国内常用的,在我看来这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此书的精髓并不在于这些软件。

  有人问该书作者克里斯你是如何在社交媒体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时候,他的答案始终是同样的:帮助他人!

  所以哪怕社交软件虽不同,哪怕跨越了国界,但人心是相同的。

  《信任代理》读后感(十):信任代理,关于影响力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发表于2011年10月11日 经济参考网

  1998年,美国东北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肖恩•范宁为了解决室友在网上寻找音乐的需求,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Napster。该程序可以方便的上传使用者电脑中MP3格式文件的目录,从而使得人们从彼此的电脑上下载自己想要的音乐文件成为可能。该软件一夜之间风靡互联网,在最高峰时注册用户达到8000万。

  你或许是第一次听说范宁的故事,但你一定曾经体验过迅雷、电驴等P2P软件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尽管它们对版权带来的冲击仍然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1998年Napster的诞生,可以算作P2P软件第一次进入人们生活的标志。如今P2P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当今互联网50%-90%的流量都来自P2P。但在这里,我所要讨论的并不是关于技术的话题,而是一种P2P所代表的人与人通过网络直接沟通、分享资源的全新可能性。客观地讲,单从技术角度而言,P2P并未激发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是更多的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与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IBM早就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正如车轮被发明之前,人们一样可以出行,只不过走得慢些;电视被发明之前,人们聚集在广场进行真正的文艺活动。工具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往往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生活的颠覆,而是使人们得以用更便捷的方式满足天性。无论是Napster,还是P2P,乃至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使我们与过去的人类产生本质性的不同,我们有相似的需求。过去我们进行营销并构建影响力,现在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其基础上加个定语,“社会化营销”以及“网络影响力”。而《信任代理》一书试图传达给我们的,正如其副标题——“如何成就网络影响力”所呈现的,就是实现这一可能的具体途径。

  泰戈尔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有趣的是,泰戈尔富有哲理的描述,恰恰也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的现实。当你试图开始审视自己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为自己带来了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不留下自己的踪迹,那么便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来过。换句话说,不管你希不希望被人知道,如果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那么这些痕迹将会替你说话,即使是你不在场的情况下。

  自从有了Facebook,请病假却和朋友去参加聚会的把戏就变得越来越容易穿帮了,因为很有可能有人用手机拍下来照片并上传Facebook还特意圈你,而不幸的是你的老板还很有关注了圈你的人。同样的,在营销活动中,隐瞒和谎言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你可以遮盖住合同上的瑕疵,却遮盖不住网络上的悠悠之口。对企业来说,如果处理不当,互联网上的负面评价更随时可能爆发成一场舆论危机。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加迅捷,而且无孔不入,形成一幅“人骨拼图”,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透明,使谎言无处遁形。

  面对这种透明度,如同明星面对狗仔,逃无可逃。而聪明的网络人士(就像本书的作者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接受这个新的透明度,并很好的利用这种透明度。通过了解系统、为自己的游戏做主、与人联系、构筑润滑的人际关系,你可以在透明的网络世界中尽情的展现自己,进而成为一名网络的“东道主”。而这种“东道主”在本书中被成为“信任代理”——信任代理,是一些不以销售为目的、不施展高压手段的市场营销人员,他们是网络王国的土著,利用网络来真诚而人性化地做生意。

  美国的Zappos算得上第一批懂得利用该种影响力的公司之一,目前其年营业额已达到10亿美元以上,几乎占全美网上售鞋总营业额的四分之一。如同星巴克一样,Zappos几乎没有在传统广告或营销活动上投入过巨资,而是主要依赖公司的良好口碑和消费者的口耳相传。而在中国,凡客诚品、快书包等公司也凭借其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对象。

  这些成功的利用网络实现全新影响力可能的公司与个人,无不符合《信任代理》一书中对“信任代理”的描述。他们拥有比任何一家公关公司或者大公司市场营销部门都更为巨大的话语影响力。他们成功了利用了网络的杠杆原理,利用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优势帮助自己在另一个领域占得先机,而用杠杆原理来放大科技、信息或者任何其他事物,将会把你所做的工作增值很多倍。

  作为美国前100位受欢迎的名博主和拥有10多年社区管理经验的资讯分析师,本书两位作者的经验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在本书中用了六章的篇幅,向读者一一展示了如何成为“信任代理”的六大原则:我的游戏我做主;成为“自己人”;把自己当成放大器;成为网络联系的中心;做精通交际礼仪的大师;组建自己的网络军队。

  对于这六大原则,你可能一无所知,也可能已经在应用其中的某些部分。但无论你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需要和构筑网络影响力的需求,我依然建议你阅读本书,因为本书将为你一种一种用信任代理的角度看世界的视角。重建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将帮助你理解它如何限制了你的行为、你的想法,甚至于你所能想象的东西,而这样的理解将使你拥有一种构建在人类天性基础上的另一种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