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1: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一):无

  几年前看A single man只是为了看科林叔的那一抹背影,如今翻开此书是为了乔治。科林叔再精湛的演技也演不出开篇那段身体的告白,失去吉姆的乔治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梦游一般来到学校教书,而正是那关于“弱势族群”的讨论给了乔治一针强心剂。

  其实这个话题就犹如“为什么恨犹太人”一样从古至今也没有个结果。乔治说所有的恨都是有原因的,那么我想恨的种类也许有仇恨,有嫉妒之恨,有因爱生恨,还有……但有没有乔治说的那种与多数人意见相左就值得憎恨呢?乔治是弱势吗,在邻里之中他是被孤立的人,但是邻居们都不敢惹他,邻居的小孩当他是怪兽。邻家的妈妈还试图讨好他。在课堂上,乔治是老师永远能掌控课堂的主控权,戏耍那些唯恐期末不及格的学生。也许在当时那个年代乔治算是怪物,让人恐惧而逃离。

  那么现在呢,大多数“弱势族群”都成了有恃无恐的代名词,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凡是被称为弱势的人都好像较普通人更高一头,他们的统治成了理所应当,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称为弱势,便可以获得上帝的垂怜。这些与“主旨”相悖,并不是我们要深刻讨论的话题,因为此话题一出,也许敏感到让GLAAD暴跳如雷。甚至和种族歧视都能视为同一等级,只是他们更敏感了,在这个年代。我像乔治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立场,分边站可能手足无措的站到中间。我只是在陈述一个现象

  那么肯尼算什么?一个好奇想一探老师底线调皮学生?很多时候有一种称之为恶作剧的心理喜欢诱惑挑逗别人,触及他人的底线,一旦触到临界点就退缩,对肯尼来说是刺激的,对乔治来说却是耻辱的。可乔治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放任了肯尼,双方都想看看对方究竟能坚持到哪步,所以最后两败俱伤了。

  肯尼代表的是未来,未来即是死亡。死亡只是未来无数情况下的一个分支。夏洛特代表过去,过去也是死亡,是逝去的岁月年华,逝去的感情。多丽丝,是往日情敌的怜悯,有种人之将死什么都善的感觉。然而乔治代表现在。此时此刻,或一个阶段性的现在。乔治的生活需要一点变化,甚至不需要吉姆回来,因为现在,时间空间的冻结,他需要永远活在现在。于是篇尾和篇头呼应,这一次不是身体诉说它们僵尸般的存在,而是每一个身体机能都在停止的边缘,最终完成辅助称之为人生物一生,它们死亡了。

  至于吉姆,就像一场梦,醉在梦里,醒来又拼命回忆害怕忘记。就像博尔豪斯说的那样,梦在醒的一瞬间,才知道是场梦。

  反观电影,那个孤独男人只留下一抹背影。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二):优柔心•放逐命

  在读原著《单身》之前,电影《单身男子》预先为我铺垫了一个一心赴死的完美印象。然而电影与小说是异卵双生,他们拥有各自动人迥然不同的面貌。不不不,关于《单身》,这真的不是一个一心赴死的故事

  一直以为菲茨杰拉德最爱在作品中打自我烙印,读了艾什伍德才发现,此人更在其之上。艾什伍德的写作充满了私人意味,自传是写自己,小说依旧是写自己。他的小说里常常出没着一位叫艾什伍德的“我”,虽然《单身》的主人公名唤乔治,但是我一点都不怀疑文中的乔治就是他自身的写照——正是当时爱人唐•巴查迪的离他而去,催生了《单身》这部小说。不过,艾什伍德的“自恋”一点不让人讨厌,他的了不起在于他写私己的困境,却让你读到自身的疲惫

  薄薄一册文字记录了中年乔治的残败一日:失去所爱,独居一室,孤独地身陷车海、人群。他用讥诮、愤怒、憎恨来武装头脑,增添活力。沉浸于脑海中的乔治活像个张牙舞爪气势汹汹的复仇者,充满了种种的怨忿不平和奇思怪想;而一旦他戴上眼镜,套上西装,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名唤“乔治”的躯壳中时,再多的尖酸刻薄也化不掉他骨子里的心太软。单是课堂上坐前排的几位学生,就足以让他“心慈手软”——

  玛丽亚修女,“坐前排的用意无非是希望更专心,也许甚至是因为班上男生依然能让她翩然心动”。乔治面对他,“总觉得自己心慌意乱,屈居守势。乔治是地狱军团强迫征召来的士兵,置身礼貌过度的冷战最前线,面对的是天堂女兵。”

  妮塔•托瑞斯夫人,“她只对乔治本人感兴趣,对他专注得坦白而执迷。……她审视的目光近乎能触及对方的肌肤,伴随这种目光的是散发母爱微笑”。“乔治暗中想整一整她,把她的分数打低一点,借此挫挫她再来上课的意愿可惜啊,他下不了手。”

  艾什伍德的细腻与敏锐,在描绘笔下人物言行时有着惊人的表现。仿佛那支笔是闪着些微寒光的无情剑,带着点洋洋自得的揶揄,寥寥数笔,便把人物剖个片甲不留,又活灵活现。虽然不知道如何定义艾什伍德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但至少相信他担得起人物刻画大师的称号。

  《单身》的主题压抑哀伤,艾什伍德毫不节制地暴露颓废情绪,冷眼睥睨世界,却把深情流露遮掩得小心翼翼。乔治对故去爱人吉姆的思念散落在角角落落,稍有不慎,就可能错过——“乔治刚牛饮将近四分之一杯的苏格兰威士忌,以淹没提及吉姆与宠物时发作的痉挛。”还有那些不期然的抒情,会突然剥开依靠冷嘲支撑的外表,裸露出里面深深伤口——“灯火通明的超市其实不是避风港,因为埋伏在瓶罐与纸盒之间的是鲜明得触目惊心往事。他曾和吉姆在这里选购食材,回家烹饪共享。往事在乔治推着购物车路过时持刀偷袭他。假如我们从来没有单独用餐过,能体会到真正的寂寞吗?”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追悼,仿佛有心慰藉却无力触碰的刻骨心伤。

  归根到底,艾什伍德还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好人宁折不弯的壮烈事他可不做,且战且退才是真我风格。他也许在那样一个时刻的确活得了无生趣,但未必会有一心赴死的决绝。他是优柔的,在绝望中依旧不舍挣扎,这种挣扎甚至在压抑中透出丝丝缕缕的诙谐轻快。

  乔治与学生肯尼在酒吧偶遇,言语投契,气氛暧昧。看看艾什伍德是怎么拿自己刻薄打趣的——“一阵魔音对乔治说:‘邀他回家过一夜嘛,告诉他说,你明天早上会开车送他回去。’乔治问魔音,你把我当成什么货色?魔音回答说:‘只是建议而已,不听就算了。’”

  这段话甚至还被艾什伍德放在了括号里!这么可爱闷骚之人,如何能去死?

  所以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会在考试时搞小把戏,把自己放逐出剑桥;会听从好基友的召唤,跑到德国花天酒地温柔梦乡;会背上叛国的骂名,在二战时远走他乡,从此做了一个英籍美国人。而《单身》不过是他于失去爱人的人生困境中寻觅脱困的又一条他途。这种不断的迁徙、放逐似乎就是他的人生哲学,而且终有所获。

  《单身》出版之后,巴查迪重新回到了艾什伍德身边。他是不会死的。他优柔而挣扎地活到了82岁高龄,相伴30余年的美国爱人也有了一口英伦腔。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三):没有人觉得这本书翻译真的很欠缺,信达雅,吗?

  我是中英文双看的,但是觉得中文译本实在很欠缺,信达雅!这种书的翻译过程中的句式结构,语法框架很难让人很顺畅的一口气往下读,有些地方甚至还需要反复读才能读出原作的本意

  其次,译本中使用的名词或者形容词或者人称代词实在是不遵循愿意甚至是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些名词我们中国很显然就没见过,这样译者又是干巴巴的从英文中直译到中文,所以中国读者很难适应;形容词有些地方和名词是一样的翻译生硬;人称代词方面很突兀的会使用他,它,他们,她们,她,但是上文又本根未提及过,造成阅读断层,读者很难融入到christopher的原意中去。会给一种读诗歌散文的感觉,遣词造句实在华而不实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四):另一个SINGLE MAN

  之前先看了Tom Ford的电影,结果入戏太深,失神了两天,一直沉浸在画面回放中无法自拔,以至于爱屋及乌——竟萌生出了要找原著来看的冲动

  有的原著小说俨如电影的剧本,看过电影只觉没有再读它的必要,比如The Reader,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阅读惊喜,甚至算得上是我读过的当代文学(虽然为数不多)里的佳构了。翻译也在我的接受范围内,除了一些地方刻意迎合所谓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乡土化的译法看着突兀了点。

  与电影不同,整本书的基调并不是难捱到濒临崩溃的那种绝望,相反地,书中对乔治失去爱人的痛的直接刻画着墨甚少,但因为电影渲染出来的浓得化不开的悲伤一直萦绕不去,让我得以对作者藏在只言片语里的一往情深和痛彻心扉格外敏锐,而再看他那些淡淡的自嘲和略带苦涩幽默时,也觉得更为动人。

  讲课那一段,对他几个学生的勾勒尤其精彩,寥寥数笔,跃然纸上。还有乔治与学生肯尼酒吧里的谈天和海泳,我个人很喜欢,也是电影里为数不多原封保留下来的对白和情节

  顺便提一下电影的原声配乐,与情节起伏完美契合,是影片格调的重要构成,如思如慕, 如泣如诉。我在看第二遍时本来情绪已经平缓了很多,但片尾音乐一奏起,又沦陷了。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五):必须要爱

  你看,邻居们依旧假装和善;熊孩子还是那么招人讨厌;他们眼中我还是那个道德败坏、性取向有毛病的怪兽;有些国家在制造导弹;有些文明即将礼崩乐坏;我照常给学生讲课,他们听到一点点知识哈哈大笑认为我很渊博;我给他们解答问题,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了,我还去探望了那个垂死的妇人,你和她曾经好过一段儿,你特么是基佬啊,你竟然和她好过一段儿,我是有多嫉妒啊——现在好了,她快死了,死在我前面,我傲娇而冰冷地看着她,庆幸我会拥有你,永远永远。

  诸如此类的艾什伍德的小情绪贯穿整本小说。

  但是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失恋日记”,却低估了它的含金量。在这本小说创作的年代里,社会风气相对闭塞保守同情恋尚未被认可。作为同志运动的先锋人物,艾什伍德借助这本小说来为同志正名——被当成怪兽又如何,我还是要活下去,还是要爱下去,他现在必须要活下去,必须要爱。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六):复宠之书

  当得知作者克里斯托弗凭借这本书重新赢回男友的心时,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变得有趣起来。

  《单身》的情节很简单,描述了单身男子乔治一天的生活,起床、穿衣、上厕所……上课、探望闺蜜、运动……醉酒、和学生裸泳、休息……中间穿插大量心理独白。这些独白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克里斯托弗写给离去恋人的话?小说最后,克里斯托弗写:“乔治强迫自己记得吉姆(前男友),唯恐遗忘他。他说,吉姆是我的生命。然而,乔治若想活下去,将来非淡忘吉姆不可。吉姆相当于死亡。”乔治真的很纠结。

  书的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就写乔治的前男友吉姆已经意外身亡——不知道现实里他的男友巴查迪看了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但接下来你会发现,遭罪的都是他,他怀念他,依赖他,不能没有他,失去他,他无异于行尸走肉。当然也不能完全如此绝望,还是要表示乔治仍受欢迎的,他还坚持运动,保持身材,没有对生活完全绝望。比如他的学生、年轻的肯尼就和他有了一段若隐若现的暧昧关系,当然最终乔治没有和他在一起。这才是克里斯托弗书外“复宠”的关键吧。

  乔治路遇男妓的情节,电影里有一段烟视媚行的镜头,汤姆·福特的男模乔·科塔加伦那亮相惊艳。但在书中,这一段只是一笔带过,克里斯托弗写道:“乔治不想要这种买来的……肉体。”他依然渴望爱情降临。他成功了!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七):老George告诉我什么是活着和生活

  -先说电影:

  原来之前就看过。

  依稀记得Colin Firth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严肃而又学术派的样子

  依稀记得Nicholas Hoult穿着白色毛衣毛茸茸干净阳光的样子。情结却真的记不再清了。

  今天看完小说又看了第二遍。无论每一个角色,都演的原汁原味。Colin Firth接电话得知Jim死于car accident后的失措,仿佛世界瞬间崩塌了,那种受伤的样子让人心疼。

  icholas Hoult的蓝色眼睛,身材,面容,无一不完全符合小说中Kenny的形象,那种单纯,阳光,乖巧,不安青春叛逆,对一个藏有故事的中年男人的好奇,刚刚好。

  还有Jim,最让我期待的就是George和他在酒吧第一次邂逅的场景。

  “且让我们重回多年前的那一刻,乔治走进右舷酒吧,第一次看见吉姆。当时的吉姆尚未退役,身穿海军制服,英气逼人。”

  电影中的这段台词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Do you buy me a drink?

  -I think I'm taken.

  -Do you want a another beer? "

  电影中把Jim更倾向于从开始就很确定自己的取向,George则是半路变弯。所以Jim在酒吧很主动。这也让Jim更有魅力。不是所谓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出击,目标明确,很清楚自己想要的,这是我喜欢的Jim。虽然没太看过这小哥的戏,但是眉清目秀干净聪慧的样子,跟老教授太般配了…赶脚跟王凯好像啊……;3

  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u 的丑Gigi 原来可以这么美……简直了……

  另外,tom ford 电影配乐,剪辑,导演,画面情节。老有才了。对得起艾什伍德,对得起小说。

  虽然演了个鸭子,(当时还不知道他演的),唯美画面特意截了几个图。

  -简单说一下小说:

  其实,本来看着书名是并不打算买的……然后看到“毛姆推荐”四个大字,二话不说,必须看。我以为会是一个很写实的小说,但看的时候却发现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包含了很多哲学和政治;弱势群体的定义算是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很经典的。什么是弱势群体?“唯有在少数族群对多数族群构成威胁时,即使只具有假想的威胁性,少数族群才会被归纳为弱势。”“弱势族群甚至会恨弱势族群,因为所有弱势族群处于竞争状态。”有些人为什么痛恨自己的遭遇,恨所有的人,那是因为he loss the ability to love.

  还有很多特别喜欢的句子(都十点多了,都该睡觉了)就不一一列出来了。贴图好啦。

  另外,除了一些值得玩味的段子之外,还很喜欢它的另一个概念。“着装完毕,它变成他,差不多已经转化完变成乔治,但仍旧还不是他们需求的那个乔治,还不是他们认可的那个他。” 是不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突然想我遇到的这些人,在工作中是一个角色,回家又是一个角色,在爱人身边是一个角色,在朋友面前又是一个角色。之前的价值观,是做一个始终如一的人,表里如一,爱憎分明。活得很随心,过的很糟糕。从来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也没有人欣赏自己的单纯和率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应该把自己心底的秘密锁好,成长应该就是从雏儿变成优秀演员的过程。是不是只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个演员,设定好自己在不同情况下想要展现的角色,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愁善感,也不会受伤。只把心底最柔软那部分,像George一样,给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可是,当以一个角色去接触外界的时候,你又如何判断,他当初爱的是哪一个你呢?真的不知道要怎么适应这个社会了。太讨厌了……

  可能我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小说里各种描写那些想象中血腥暴力的画面时,咋辣么有同感捏,如下图……所以,嘻嘻,总感觉我跟George有某一部分很像!但在电影中就没有体现这种黑色包里美啦,最多就给了个想象冲开水枪小孩儿尿尿的湖面(偷笑ing)

  一定会再回看的。这本书真的很值得回味…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八):世间的水仙花

  在上个世纪美国南加州的某个早晨,有个名叫乔治的大学教授同样在自家床上孤单醒来。我不太清楚他睡得好不好,但我知道他熟睡时会打鼾,也知道他的恋人最近在一场车祸中死去。显而易见,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乔治好不容易才把自己从无止境的悲伤中拉回来。但是,往后要独自面对的世界,看起来似乎更加面目可憎了。尽管在年轻时,他也许就明白自己是上帝的“弃婴”,但由这份孤独和无能为力所引发的愤恨从未有现时这般强烈,他正在慢慢丧失对抗这个世界的耐心和能力。可惜命运却让他继续留在世上,将时间变成一颗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一点一滴慢慢吞嗤他的内心和灵魂。

  乔治先生的内心由此常常萌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似乎干脆也不再打算拒绝“恶魔”或“反动者”的称号。然后表面上,他却依旧尽量让自己符合常态,谁叫他是大学里的教授呢?想来恐怕他自己也觉得讽刺,他这样一个“失道之人”却在大学里为人施道,若真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以真实面目示人,生活会不会反而更充满戏剧性?乔治的内心有好几次,都想要打破禁律,幸得最后还是拼命忍住了自己的坏心眼。不过这样的他,实在太难掌控,怎么看起来也不像是肯向年龄妥协的中年人。吉姆离去后,他变成了世间的水仙花,似乎只剩下孤芳自赏一条路可走。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九):邻居们依旧假装和善

  当然,这只是笑话。任性而为成就不了传世之作。作家与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将奔涌的不懂节制的情感写得条理清晰,恰到好处。

  从小处着眼,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本“私小说”。艾什伍德用一种看似波澜不惊的语调表达着恋情终结的心碎。科林•费斯在电影《单身男子》用隐忍、内敛的表演表达了失去恋人的乔治那份悲痛和茫然,让人唏嘘。而原著《单身》中似乎很难看见那原本应该拥有的哀伤。吉姆死了,哦,不就是车祸死了么,那很好,因为发生得太快,来不及体会痛苦。

  不要把哀伤挂在嘴上、脸上,失恋原本就是一个人的自生自灭。这个世界不会因你的难过而安静一点,他们关心粮食关心政治关心电视,哪里有时间关心你。

  你看,邻居们依旧假装和善;熊孩子还是那么招人讨厌;他们眼中我还是那个道德败坏、性取向有毛病的怪兽;有些国家在制造导弹;有些文明即将礼崩乐坏;我照常给学生讲课,他们听到一点点知识就哈哈大笑认为我很渊博;我给他们解答问题,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了,我还去探望了那个垂死的妇人,你和她曾经好过一段儿,你特么是基佬啊,你竟然和她好过一段儿,我是有多嫉妒啊——现在好了,她快死了,死在我前面,我傲娇而冰冷地看着她,庆幸我会拥有你,永远永远。

  《单身(50周年典藏纪念版)》读后感(十):他们在谈论政治,我只想念你的身体

  写字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作品中肆意表达自己的情绪,爱一个人誉之,恨一个人毁之,思念一个人可以尽情表达,哪怕夸大其好处坏处都无所谓,哪怕将内心泛滥的波涛倾倒向世间闹他个水漫金山也无所谓。艾什伍德即使如此。这本《单身》的创作就源自作者本人的一次失恋,小他30岁的好基友与之分手,他由此得到灵感写下《单身》,并在故事将恋人的离去写成死亡。

  宁愿你死去,也不想你离去。相爱的人就是这么任性。

  当然,这只是笑话。任性而为成就不了传世之作。作家与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将奔涌的不懂节制的情感写得条理清晰,恰到好处。

  从小处着眼,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本“私小说”。艾什伍德用一种看似波澜不惊的语调表达着恋情终结的心碎。科林•费斯在电影《单身男子》用隐忍、内敛的表演表达了失去恋人的乔治那份悲痛和茫然,让人唏嘘。而原著《单身》中似乎很难看见那原本应该拥有的哀伤。吉姆死了,哦,不就是车祸死了么,那很好,因为发生得太快,来不及体会痛苦。

  不要把哀伤挂在嘴上、脸上,失恋原本就是一个人的自生自灭。这个世界不会因你的难过而安静一点,他们关心粮食关心政治关心电视,哪里有时间关心你。

  你看,邻居们依旧假装和善;熊孩子还是那么招人讨厌;他们眼中我还是那个道德败坏、性取向有毛病的怪兽;有些国家在制造导弹;有些文明即将礼崩乐坏;我照常给学生讲课,他们听到一点点知识就哈哈大笑认为我很渊博;我给他们解答问题,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了,我还去探望了那个垂死的妇人,你和她曾经好过一段儿,你特么是基佬啊,你竟然和她好过一段儿,我是有多嫉妒啊——现在好了,她快死了,死在我前面,我傲娇而冰冷地看着她,庆幸我会拥有你,永远永远。

  诸如此类的艾什伍德的小情绪贯穿整本小说。

  但是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失恋日记”,却低估了它的含金量。在这本小说创作的年代里,社会风气相对闭塞保守,同情恋尚未被认可。作为同志运动的先锋人物,艾什伍德借助这本小说来为同志正名——被当成怪兽又如何,我还是要活下去,还是要爱下去,他现在必须要活下去,必须要爱。

  在大海面前,“急于接受净化仪式的乔治再向前蹒跚几步,张开双臂,以承接浪涛的冲刷犀利。他把身心奉献给海潮,涤净思想、语言、情绪、欲望、身心、整段人生;一次又一次,他重出水面,每一次都变得更清洁、更自由、更少。”

  他嘲讽,他揶揄,他絮叨,他漠视,他自恋,他自卑,他垂垂老矣,他老骥伏枥。他看似摆脱了恋人离去的痛苦,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撩拨心事:我们一起种下的常春藤还密密匝匝交织着;共同走过的那座小桥还是七扭八歪地残破着;我们终日流连的小酒馆依旧人声鼎沸;常去的那家超市还是商品充裕,我可以用它们来填满购物车——虽然回忆填充不了内心。

  没有独自吃过饭的人,如何知道寂寞的含义?整本书都在故作冷漠,只有回到那间满是纪念物的屋子里,才会显得无所适从。从前嫌房子不够大,一个人才觉得房子太大了。

  电影里最令人动容的那一幕,乔治和吉姆双双坐在沙发上,各自围着毯子捧一本喜欢的书。唱片唱完了,吉姆说:“老东西,去翻唱片。”乔治白他一眼:“我太老啦,走不动。”眉眼含情,一颦一笑皆是动容。人已去,沙发空,即使再有一个年轻的身体留宿在这房间里,也装不满那倦鸟归巢而巢已倾倒的虚空。所有文字可以描述出来的思念都是虚幻的,一个身体对另一个身体的想念才不会说谎。所以,不如,就随你去了吧。当乔治那骄傲的灵魂与沉重的肉身脱离,他才在不可逆转的销毁中松了一口气。

  幸好,小说出版之后,好基友与艾什伍德重修旧好,像只温顺的小猫缱绻在老马身边,并且成就了一段三十多年的爱情传奇,直到艾什伍德绝症去世才算终结。这个世界上啊,终究是有爱情的——并且只被相信爱情的人所拥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