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罪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认罪书》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罪书》读后感10篇

  《认罪书》是一本由乔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罪书》读后感(一):罪与认罪

  很少有小说像这本书一样,第一页便让我知道了结局。不但知道了主人公的死亡,还知道了究竟是为何死亡——肺癌,连她的感受都描写得如此清晰。对于一部小说来说,一旦提前知晓了结局,任何跌宕起伏的剧情似乎都变成了走向终点前一个又一个可笑的转弯,看完第一页后,我便把它当成了主人公墓碑前的一捧白花,有那么些美丽,却苍白而悲凉,让人提不起劲,也不想多看。然而,越往下看去,我越发现这个第一印象的错误。

  小说的结构十分独特,几乎每章都有着对回忆和现状的描述,甚至会无规则地交织在一起,回忆占了绝大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而叙说现状的文字却让我更印象深刻。通过回忆和现状的对比,我可以清晰地看出主人公金金的成长,或许这就是几年光阴给人带来的成长,或许这就是死亡给人带来的醒悟,也或许二者皆有。无论是在回忆的推移中,还是从现状的简单叙述中,我都可以看到,时光将一个尖锐得像仙人掌一样的女孩打磨成一个温润沉默的女人,让她学会宽容学会原谅,学会承认自己的罪,也学会理解别人的罪。但是她骨子里那些最重要的部分还没有被改变,倔强、坚强、独立,尽管多年后的她因为病痛精致的容颜已不在,但这时的她才是三十一年来最完美的。

  故事是由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主人公金金的完整回忆从小时一直延续到女儿死去,开始得突兀,结尾也戛然而止,让人错愕。回忆的开篇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便是母亲,这个在后面被金金成为“耻辱”的人,她的戏份并不多,但却是在金金懵懂时便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无论是小到“洗屁股”这种小事,还是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各种利益这种大事,都可以体现出母亲在她内心深处的烙印。而从小开始,金金就不是一个和善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善良的人,这让我在最初的时候无比厌恶这个主人公,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看这本书。她欺负同龄女孩、糟蹋动植物,无论是欺软怕硬还是随口说谎都让我不能容忍。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又一次看到封面红底上的三个巨大黑字,“认罪书”,是啊,这是本认罪书,那么里面当然充满着“罪”,“我”的罪,别人的罪,至少金金敢把自己的罪坦然地说出来。既然她敢说出来,我为什么不敢看呢?我又打开了书。

  最初的金金不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她肆意欺负女孩子、口出恶言伤害母亲、利用一个又一个男人又无情地踩碎他们的心,甚至是凶狠地想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但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罪。再后来,当她遇到了梁知之后,最重要的故事开演了。其实不光是金金,即使是按照顺序阅读到这里的我,也猜到梁知一定不是单纯地对她好,世上真的没有太多白掉的馅饼。但即使知道这是个有些不怀好意的陷阱,她还是没法拒绝这个在物质和感情上都体贴的诱惑,出乎两人意料地陷进了这个泥沼。看完了整本书再回到这里,看到两人心怀鬼胎而又彼此试探,只觉得又可笑又可怜。正如金金所说的,他俩都有罪,梁知接近金金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但心机深沉的两人却不断犯下更大的罪,最后导致了一个家庭的悲剧结局。

  如果说在梁知与金金开始交往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了这段恋情的结局,那么当他俩结束后的那一瞬间,我完全不知道故事今后会如此发展。从金金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再到她最终为了报复梁知和梁新结婚,这些都超乎我的预料,而这个故事中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单纯的人物,也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梁新。而当金金踏出步入源城的第一步开始,一个灵魂,或者说一个身影,就开始跟随着这个年轻的女孩了,那就是梅梅。

  没错,梅梅,尽管她从未真正地出现过一次,却不得不承认她一定是本书的女二号。她交织在文章的始末,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无论是从人们的口中也好,还是出现在不同人的回忆里也好,她一直都是一个众人心中最深最阴暗的秘密,作者对她也一直是侧面描写。这个人物最初蒙着层面纱,让我并不知道她是个怎样的人,而每个人口中的她都是不同的,这便是全书最大的悬念,这份悬念支撑着我看完了前二分之一。而金金就顺着这样琐碎的线索一点点地将一个完整的梅梅拼凑在了我们的眼前。而那些告诉她秘密的人呢,他们甚至也不知道全部的事,不知者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理由原谅自己的罪。

  而写下《认罪书》的金金也是有罪的。她从最初的不认为自己有罪,蜕变到最后去揭发自己与他人的罪,甚至认罪,不得不说这是她个人人性的一次升华。而在一步步了解梅梅的故事后,她与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梅梅的情感由一开始的好奇、嫉妒,变为了同情甚至是心疼,到最后她甚至通过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对自己的罪进行弥补。虽然到最后她所做的一切还是不能抵消掉自己的罪,也不能抚平她伤害过的人的伤口,但至少她敢于正视自己的罪,并写下这本书让世界上的所有人知道自己的罪,将自己的罪永远地铭记下来,这是比铭刻在墓碑上还要长久的方式。

  看这本书前,按照习惯,“编者按”我只看了第一行,了解到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后,看完了正文,我才又翻回来读完了它。这时我才清楚地知道这本书真的完全是“金金”这个女人写下的自传,而在写下最后一个字后,女人便孤独地死去了。悲伤的结局,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人,这本凝聚着她一生的书终于得以出版。我并不愿意将它看做是一本小说,它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饱含着血泪的故事。然而书的作者写的并不是金金,而是乔叶。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或者说是质疑,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给出了一个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比起是她编的书这个理由,我更愿意相信乔叶是为了让这本书由于自己的名声而镀上一层金,让更多的人来看它。因为一个能为并不熟悉的人处理骨灰与著作的人,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利益的人。

  正式合上这本书,很久没有感触如此深刻了,我从一个说不上特殊也不算普通的女子的一生中看到了无数人的人生,还看到了一个时代打在人们身上沉重的烙印,我希望我和今后的人们能尽量地少犯下罪(不犯错是不可能的,我们在顾及一个人的时候就往往会伤害到另一个人),并且能够正视自己的罪,不逃避,不推卸,对那些我们伤害的人能够坦荡地说出一句对不起,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弥补这些伤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在临终前悔恨不已,写下另一部悲剧收尾的《认罪书》。

  《认罪书》读后感(二):自传式的坦白书

  可以说书名与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我不认为书中人有什么罪,只是错而已,错,谁没有犯过?

  这样大胆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看至一半,我仍相信这是个自传式的小说。

  故事里的很多细节,很多想象,让我感叹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陨落之前,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将所有的伤口再舔舐一遍。记得我曾有意回忆起小时候的孤单模样,竟莫名辛酸流泪。小说往往说的是真事,历史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所以,我想着把小说当成历史来读,说不定能更接近实施,当让也要适可而止!

  我也想有一天可以写一本关于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不必担心所有的心迹被人一览无余,至少有小说这个保护甲,所有人都不必当真,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就不会有任何的负担了。

  可是现在记忆里关于小时候的事逐渐淡忘了,很多都记不清,甚至怀疑有没有发生过,这让我更恐惧,还是好好的过好现在的生活,体验当下的美!

  书中的女主角金金是个大胆的女子,至于她对于家那种近乎冷漠的情绪,我也有过,和家人之间,只是维持刚刚好的关系,谁要不需要依赖谁,说一些贴己话,互相亲昵,这些都是奢侈,还有金金的敢爱敢恨,这些都是一把刀子,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体无完肤!

  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个一直恨着的人,有没有一个不愿意多别人说的秘密,有没有一种羞耻感只有你自己知道?我有,但是不能告诉你,或许有一天,我的经历可以拼凑成一本小说,或许会坦然的说出,当然你不必当真!

  《认罪书》读后感(三):很好,但还可以更好

  感触最深的是,在小说里,传统女性的形象是通过让她们受难,特别是性的献祭来塑造的。而男性在情感中永远把女性当做自己的附庸。哪怕她们为了他们受到凌辱和虐待,到最后他们感受最深的仍然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爱人只有死了的才是最保险的。

  金金作为一个现代的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一开始是非常生机勃勃的,但是一进入梅梅的故事,金金的这一部分生机勃勃的东西无形就被削弱了。到了中后期,作者忙着控诉历史的罪恶,忽视了故事和人物的情理,情节的组织非常刻意而且尴尬(包括张小英的部分,钟潮的部分,梅梅丈夫的部分)。梅梅和梅好的形象都很单薄,几乎树不起来。只能说,故事里的好人是传统的好人,坏人也是传统的坏人。

  小说用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金金复仇意识的形成,到最后却没有能和梅梅的故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矛盾爆发的高潮,这个也是很遗憾的。

  另外还有过于戏剧化的问题。人物设定上过于戏剧化,比如金金和梅梅长得一模一样这种小言故事的设定,是不堪用来承载这么重大主题的现实写作的。全灭的结局也过于戏剧化。

  就阅读而言,整体流畅、接地气,读得进去,没有造成任何阅读障碍。对我这种快餐文字读者而言,一部属于“主流文学”范畴的长篇小说能让我一口气看完,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认罪书》读后感(四):《认罪书》在往更深处挖“恶”

  读《认罪书》

  @郑州大学小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先读的是卡佛的《大教堂》,如果说读卡佛的小说你可以读一篇晾一篇的话,这本小说却吸引着你一口气读完,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这种感觉是我在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才有的。

  故事不算曲折,有时候会觉的很像电视剧中的桥段,可是谁能说这些不是来源于生活呢?读的时候,你有一种跟着主人公金金去探索的勇气,去探索更深的恶,再深一点的恶。你从故事中真的会感到人真的是性恶的,嗜恶的,玩恶的,吃恶的,在人行恶的途中,上面布满了虚伪的逻辑,让行恶的人感到理所当然,这难道就是尼采所说的“他们都处于良心的无辜中”,我曾经用这句话来解释日本人屠杀中国人,不过这本书不是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是中国人糟蹋中国人,从头到尾的糟蹋,从内心到外部的糟蹋,在你的良心上、身体上踩来踩去的糟蹋,它不杀你,它糟蹋你。

  统治下的乌合之众,在强权赋予他们破坏自由的权力时,他们便抛弃了道德,当所有的行为都被判定为无罪时,他们将处于良心的无辜之中,在破坏的过程中得到恶的快感,那种快感像大麻一样侵蚀着他们,每个人都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力,这种破坏不仅仅是道德上的破坏,更是人性上的自我摧残。

  《认罪书》在向过去的历史动刀,一层层的将外面的腐肉刮去,留下的是血淋淋的痛,这痛不是仅仅让你感到疼就算了,它在告诉你为什么疼?你疼在了哪里?那些疼应不应该?

  《认罪书》读后感(五):“罪”的源头,不应该被定性为“时代”。

  一开始看得有些生涩和吃力,但书的故事背景在我心中加了分,也由于不喜欢弃书,还是看看看完了。幸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我一直在纠结,金金这个人物到底是真是存在,还是全部都是作者的杜撰。我甚至去查了文中一些人物的名字,但是除了那个被学生批斗的“李老师”,谁都查不到,而且也很可能只是重名而已。

  小说故事很庞大,线很多,人很多,于是乎这么多的坑,要一个个填好很不容易。所以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有些单薄。有些撑不起他(她)做的事,很多重大的情节也都是为了情节而情节,很多人也都是莫名就不见。

  其中,最让人有些遗憾且莫名其妙的是金金和梅梅,为什么这么像。这个理论上被认为是整个故事线索的点,貌似没有任何交代。如果一切的一切,源头都只是巧合的相象的话,实在太弱了, 撑不起这个厚厚的故事。

  这个书里面,貌似所有的配角都是为了批斗一下那个特定年代而出现的。只要他的批斗作用完成了,他就可以消失不见了。历史我们固然需要正视,但是也不要如此生硬和刻意,反而不美。

  书里面,印象最深刻,也可能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寄给梁文道夫妇的白色信。我现在想想也觉得毛骨悚然。让我深深地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人还是不要昧着自己的良知和良心做事,否则,内心的不安会阴魂不散。

  最后,说说书名“认罪书”,认罪,对啊,所有的人在结局前都认了罪,可是“认”的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心,都是告诉大家我当时的“罪”是情有可原的,我也是“罪”里面的“被犯罪者”,我是被逼无奈的。那么所有的“罪”的源头是什么呢,我想作者是想说“年代”。

  而我想说的是,活在时间里是我人类,任何一个年代,无论它被定性成什么样,都是由那个年代的人心、人性塑造的。

  《认罪书》读后感(六):叙事者的苛刻

  《人民文学》第五期花了半本多的篇幅发了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在《卷首》中,编者给出这样的评语:“文体上有探索——与时下的庸常风习不同;叙事上有耐心——内在的幽深和旁及的宽阔所形成互动互映,也稀罕可珍”。我颇有些考证怪癖,但凡看见评语,即要读一读原著,看评语准确与否——不准确也不准备批评,只是自己闹个明白。两天断断续续把作品看完,文体上的探索与叙事上的耐心都有,评语还算准确。但我还看到一点,即是叙事者对故事和对文本的苛刻。

  《认罪书》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故事群”,是一群沉沦与救赎的故事。沉沦与救赎是一对矛盾的力量,作者显然抓住了矛盾的胶结点,在故事中做一种撕扯,一种拉拽的搏斗。金金与梁知、与梁新,梅梅与梁知,与钟潮,梅好与梁文道、张文英与梁文道,几多人物,每组人物都面对着艰涩的生活,而生活呈现给每个人的复杂性都足够多。作者的苛刻在于,不仅看到了这种复杂,而且捕捉到了复杂背后的玄机:每一个复杂故事背后,都有复杂的人性支撑,她苛刻到了呈现这些人性必须要用这一群故事来做。所谓故事,非故无事,必是人的事,否则即无故也就无事。在《认罪书》的叙事话语中,金金作为回忆者,像一个考古者,一丝不苟地打捞属于她的、属于群体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沉潜的记忆,既有情感的美好,也有灭绝人性的残酷,还有经历过风削雪打之后人的形销骨立。在她的头脑中,人是没有原罪的,所有的罪,来自于复杂的欲望。人又都是自私的,肯担自己的罪,便已是圣人。所以主人公说:“写这本书,就算是一次郑重的道歉吧。是我能够做的最认真的道歉了”,“这也是我赎罪的方式。”很多时候,认罪,就是赎罪之一种。

  乔叶的苛刻还在于,对笔下人物的复杂性要求达到了某种几乎不可及的严格。《认罪书》的复调结构不是人物在那一线下的简单行动,而是复中有复。金金的身世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解谜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部小说,但作者只当它是一个片段,化繁为简。在金金的情感历程和对自我遭遇的审视中,人物复杂到个个被逼到生死边缘。梅好疯掉了,疯到尽人皆知,走到群英河里失去了生命,而彼时他的丈夫就在身后注视着;无独有偶,梅梅为了心上的伤痕,为了孩子,近乎疯狂。当梁知、梁新在东莞劝慰梅梅之后,这个与梁知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与梁知有过情感纠葛的梅梅,在暗夜里跳楼身亡,他们无一尽到救助的责任。其实,梁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灵负担。金金将将自己交于梁知后才感到情薄如纸,有了身孕后怀着复仇的目的嫁入梁家,于是她的形象出现了不可理喻性:“和兄弟两个先后有染,怀着哥哥的孩子和弟弟结婚,我知道在众人的形象中这情形有多么淫荡和污秽,我精心预谋的不伦之婚有多么肮脏和罪恶。”其实这是作者欲扬先抑了,金金的阴谋越深,越发显得将来她的忏悔难能可贵。彼时金金一个人一个人像审案一样让梁家人讲出梅梅的故事,事实上也在让梁家认罪。金金之“罪”是作为梁家之“罪”的镜像出现的。

  现实主义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即它反映现实,却又是虚构。《认罪书》中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复杂的像虚拟,事实上生活的真实面目比这丝毫不差,乔叶拿捏的恰到好处。传统观念中,现实主义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这也不错。梅梅这个人物,与金金自身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容貌上极度相似——也因此梁知才将金金当成梅梅的替代品——同样与一个有家的男人发生感情,同样怀了对方的孩子,同样倔强的性格,同样为了感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认识自我是人最难的事情,金金与梅梅之间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让我有理由相信,乔叶有意识地在二者身上互相放置了只有对方能见、而自己不能见的东西。找出这些,呈现出来,还要与自我对应起来,构成了叙事的完整链条。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中使用了类似的手法,只不过更加直白:在这座城市里,居住着另一个我。而在《认罪书》的结尾,乔叶就写到在青烟袅袅之中,有一个女孩走进“我”的视野:“不知道我在看着她。可我知道。我知道我在看着她。我是那么认真地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当然,谁都可以确定,她不是我。但是,我知道,我毋庸置疑地知道:——她就是我。”当梁安逝去,金金认下了哑巴这个父亲,她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再无负累地实现了自我的救赎,死而永生。

  《认罪书》读后感(七):一个很乖的人写了一部真实的作品

  昨天中午读完了 这几天杂事比较多 这里忘记更新了

  乔叶送给邵老师的一本书 邵老师早已在 人民文学 杂志上看过了 我一直没机会看 就顺便把这本书看了 可能是期望太高了 没我想象中的好 之前邵老师说 最后为什么都死了呢 对呀 为什么都死了呢 不过书的封面设计很好看 红色一直是我最钟爱的颜色 连我一直不喜欢的书的腰封 在这本书上也成了可供谈资的亮点之一 因为腰封的内容并没有迎合市场的那种类似于“XX必读的十本书之一”“XX重磅推荐”的文字

  正是由于金金和梅梅长得像 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长得不像的话 后来的故事没有任何开展下去的理由 但为什么二者那么像 刚开始我还以为后来会有更大的秘密 更大的“罪” 不然的话整部小说的脉络说不过去啊 总不能是因为作者 为了故事叙述的需要 故意让二人长得像的吧 没有其他任何的理由 事实证明 小说最后 作者也没有说明什么 仿佛二人长得像是天经地义的一样 正是因此 才使故事的叙述显得有些勉强

  金金和梁新的相遇相爱及至最终结婚 显得过于仓促和戏剧化 小说家惯于编造的痕迹过于浓厚 金金 仅凭梁知写的单个文字做出的貌似合理但却很片面的推断 让人有一种肤浅的感觉 虽然有关于金金的经历作为论证 但这种论证也是为了论证而论证 为了论证才有了金金的那些经历 更显得别扭

  整部小说确实比较不错 但如果找毛病的话 细节和某些情节的处理还可以更好 但此小说的可取之处 也许就像人民文学杂志介绍这部小说时说的那样——“文体上有探索 叙事上有耐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