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是一本由安・兰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读后感(一):很想读过这本书

  大略地看过安兰德的一些书,也很喜欢她的作品。但是唯独这本书,一直没有能够买到。(如果有哪位大虾可以介绍何地有售,或是可以下载,则不胜感激)

  在上世纪80年代头上。从朋友处借到了一本《西方哲学思想介绍》(书名记不太确切了),其中就有一个章节介绍了爱因兰德的哲学思想。印象深刻。

  哲学家的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为世人提供一种生活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想的方法和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视点。

  我们不应该忘记:安兰德的“极端利己主义”是建立在由亚力斯多德开启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而恰恰是对安兰德所论述的这种理性主义基础的割裂,才是造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恶俗横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呵呵,发布这个小帖子还必须要对《通向明天的唯一道路》做一个评价。可是还没有读过哦,汗。为了能够得到指点,姑且点个[还行],望谅了)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读后感(二):《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安·兰德专栏集粹》

  集权主义是一种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意味着个人对集体——种族、阶级或国家——的服从。集体主义认为,人应该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而受制于集体行动和集体思想。

  从古至今,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都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名义统治人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想都不敢想的可怕行径,“利他主义者”却以“公共利益”为名目堂而皇之地肆意妄为。

  没有一个独裁者可以单凭武力长治久安,人们主要是被精神武器所奴役的。精神武器中最有力的是“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信条。如果人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无法剥夺的权利,如果他们坚信自己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任何独裁者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

  个人主义者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自愿自由的交换,拥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且不可被剥夺。

  美国的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如果这个制度要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理解个人主义的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我们处理任何公共事务的准绳。我们必须拥有积极的信条、明确而持久的信仰。

  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权利”的错误观点。普遍的幸福不可能来源于普遍的痛苦和自我牺牲。快乐的社会是由快乐的个人组成的,枯枝烂叶不可能组成一片健康翠绿的森林。

  社会的力量应该永远受到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的限制,这正是我们的建国者们当初倡导的思想,他们把个人权利置于一切集体主义的主张之上。

  自由权是指个人享有个人行动、个人选择、个人创制并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失去了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独立行动就无法得到保障。

  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个人有权为了自己生活,选择自己的个人幸福并为实现这样的幸福而努力。在这种选择中,每个个人都是唯一和最终的决定者,任何他人都无权决定他的幸福。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无条件的私有财产,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外来的许可。

  有史以来,两大敌人始终针锋相对,他们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主动者和被动者。主动者是生产者,是创造者,是发明者,是个人主义者。他们的根本需要是独立—— 为了思考和工作。他既不需要也不追求控制他人的权力,他也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工作。任何有益于人类的工作——从堆砌砖瓦到创作交响乐,都是由主动者来完成的。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他们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他作为劳动者的才能以及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被动者在社会各阶层随处可见,不论是在贫民窟还是在豪宅别墅,这种人的标志是他对独立的恐惧。他是寄生虫,希望被别人照顾,希望别人给他指令让他服从。他喜欢集体主义,因为集体主义为他排除了任何需要自主思考或行动的机会。

  如果社会以被动者的需要为根本,主动者就会毁灭,可是主动者毁灭之后,被动者也无法生存。如果社会以主动者的需要为根本,主动者就会凭借自己的能量与被动者携手同行,让他们和自己和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这就是所有人类进步的模式。

  有些人道主义出于对无能者或被动者的怜悯,要求建立集体主义的政权。为了这些被动者,他们希望束缚主动者。但是,被束缚的主动者无法发挥效能,一旦他被消灭,被动者也随之灭亡。如果怜悯是人道主义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就算是看在怜悯的份上,为了帮助被动者,他们也应该把自由交还给主动者。除此之外,再无帮助被动者的方法。不幸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主动者已经灭绝了。

  当人们正为文明兴衰的根源苦思冥想的时候,历史的每一页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的进步只有一个源泉:独立行动的个人。集体主义是野蛮人的原则。野蛮人的生存是公有的,受到其部落法规的约束。文明是把人从其他人那里解放出来的过程。

  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

  集体主义不是“明天的新秩序”,它存在于黑暗的昨天。但是明天的新秩序确实存在着,它属于独立的个人——人类明天的唯一创造者。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读后感(三):与国际接轨必得从阅读安•兰德开始

  一、发现《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昨天看完了从国家图书馆借来的安•兰德专栏集萃《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这本书去年看过一遍,之所以借了又读,是因为个人的读书宗旨:好书需要一看再看。

  去年读安•兰德之前,没接触过任何关于她的评论。当时在国家图书馆第二外借处打算借一本关于思维的书。不经意间发现了《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引起我兴趣的首先是封面设计和书名。封面封底黑色,衬托出白字的书名格外醒目耀眼。书名“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又让我想起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二、这本书让读者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回到正文。为什么这篇文章名为“与国际接轨必得从阅读安•兰德开始”?因为安•兰德这本书中所有文章贯穿其中的主体思想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么说,难免会有人以为夸大其词。然而,如果认真读过此书,我想读者灵魂深处都会爆发革命。

  安•兰德文章表达的思想可以简单归结为两条:信奉自由主义,反对集权主义;主张个人主义,反对利他主义(集体主义)。

  前一条是有关政治方面的,在今天似乎没有讨论必要,因为实践已证明何种主义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而后一条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具有相当震栗性的。不单是我们从小接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教育的中国人难以认同,即便是在西方社会,安•兰德这一主张,也不是为大多数人百分百接受。

  然而,安•兰德向我们阐明:不反对利他主义(集体主义),视利他主义为做人最高境界,这样下去产生的后果,极可能被集权主义者打着公共利益之名而行剥夺个人权利之实的理论洗脑。进而会拥抱“好的独裁者”,歌颂“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人民政府”,而完全忽略对方干下了多少恣意侵犯人民利益的事实。这方面的例证,可举希特勒和斯大林。当年希特勒处处宣扬“德意志优先”,结果搞得素来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集体疯狂,齐心协力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斯大林在上世纪30年代搞得整肃运动,把成批老布尔什维克及部分老红军战士或秘密杀戮或发配往西伯利亚,打的旗号不正是“为了人民利益”吗?

  三、利他主义导致自我牺牲或牺牲他人

  安•兰德在《关于美国主义的问答》(该书第116页)中强调:“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生存。”此处可见——个人权利不得剥夺,个人利益时刻优先——无论他人或集体打着何种冠冕堂皇的口号。

  在对我们所习惯的“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观念,安•兰德的意见是:“从古至今,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都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名义统治人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想都不敢想的可怕行径,‘利他主义者’却以‘公共利益’为名目堂而皇之地肆意妄为。”

  想想昨天,看看今天,不能不为安•兰德的意见折服。

  或许有人以为,独裁者可能假冒“利他主义”损公肥私,而在生活中的普通人,践行“利他主义”,不是很高尚的行径吗?对此疑问,安•兰德也有论述:“很多人相信,利他主义意味着善良、仁慈或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事实上正相反”,“它倡导自我牺牲,也倡导为了某种不知名的‘公共需求’而牺牲他人,它把人当作祭祀的牲口。”

  征诸现实,不能不对安•兰德的见解表示认同。“为了某种不知名的‘公共需求’而牺牲他人”,这种行径当然必须反对,即便是以利他主义为高尚,以自我牺牲为高尚的行径,其结果也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需要加以杜绝。因为,最清楚自己需求的当然是每个人自己,我们出于好心,甚至不惜压抑自己、牺牲自己为他人做事,往往自己难有收获,对方也会得不偿失——对方未受益,你的牺牲白费了,你的利益受到损伤;对方受益了,成为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的往后日子不好过,他的利益受到损伤。

  四、尊重个人权利——中国人亟需补的一课

  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儿子杀老子事件,起因就是父亲处处替儿子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利人”到“独断专行”地步,结果儿子不堪其扰,挥刀把他解决了事。针对这一事件,大多数人习惯性指责儿子不对——再怎么说你也不能杀你爹呀。其实这正是此类悲剧上演并且难保以后复发的关键所在。父子关系当然不容回避,然而处于个人意识觉醒的今天(此处单指中国),首先要摆正人与人的关系。要首先承认尊重个人的权利,其次才涉及到个体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定位,不能只强调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而漠视、剥夺他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的神圣权利。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母,亟需补这一课。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特别推崇这样的父母,即他们为了儿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朝也想,晚也盼,为儿女操碎了心,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只在死后获得了个风光体面的葬礼。许多父母都向这样的榜样看齐。看过安•兰德文章,更坚定了我以往的想法:各位中国父母(当然包括我的父母),你们醒醒吧!学会为自己活吧,不知道(或曰不注重)为自己活,而把整个心思寄托在儿女身上,双方面过得都不尽兴。儿女不尽兴,因为一想到白发双亲日夜操劳的身影,总感觉自己活得眉飞色舞,形同没心没肺,所以时时要忧父忧母一番;父母当然更缺乏追求乐趣的生活抱负了,年轻时为儿女成长尽心尽力,年老时又开始为儿女前途或儿女的儿女的成长发挥余热。一辈子活着都是为了他人,为了奉献,为了自我牺牲,结果却是社会每一成员都活得无比沉重。这就是以利他主义为追求带来的弊端。

  相反,我们看西方人,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懂得:个人不发达,国家如何发达?个人不快乐,社会如何有生机?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不动声色向世界各地扩散,无论伊斯兰教,还是什么“儒教”,都难以阻止其步伐的场面。

  五、“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观念的正当性

  话题再收回来。在论述利他主义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时,安•兰德还提到了欧•亨利的小说《麦淇的礼物》。

  《麦淇的礼物》说的是要过圣诞节了,一对贫穷的小夫妻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送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钱,女主人偷偷把自己一头美丽的金发卖了,买了一条表链——丈夫有一枚金表,可是没有表链。互送礼物时,双方呆住了:女主人送表链给丈夫,可是丈夫的金表没有了,哪去了?卖了,买了一套梳妆用具,要送给妻子,结果看到的是,妻子的一头金发不见了。

  普通人看这篇小说,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哲学家安•兰德却发掘出了小说的另一层含义:一厢情愿的利他主义(或曰自我牺牲)带来的往往是“残忍”结局。

  此处插播一下李小龙的人生观。李小龙曾表示,每个人活着的最大目的是充分表达自我,完善自我。对照安•兰德的生存主张,异曲同工。

  最后转述一个小故事加强“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观念的正当性,就此结束本文。

  一对父女卖艺为生,表演的节目好像是父亲以背着地,双脚蹬着几把椅子,而女儿站在椅子上顶碗。

  一次父亲长吁短叹地对女儿说:“孩子啊,我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时刻都替你担心。你想啊,我们就靠着这个为生,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或者我有个两短三长,剩下的一个人都无法生存。”

  对于父亲这种替别人牵肠挂肚的利他主义思想,女儿的回答是:

  “父亲啊,正因为我们相依为命,才更应该过得快快乐乐,千万不要去替对方提心吊胆,应该这样想:我每一天过得快快乐乐,精神饱满表演,时刻要求自己不出错,才可保证节目精彩。只要我们各自照顾好自己,不去为对方操心,我们的日子就一定会好起来的。”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读后感(四):夏夜,流泉,絮语

  夏日,颇觉溽暑难耐。入夜,周遭静寂无声,惟余风扇所產生的旋转涡流,在空氣中弥散、延伸……

  Ayn Rand的《Anthem》、《源泉》、《Atlas Shrugged》等fiction标举独创性的个体主义和无畏的理性自私精神,勇于直面Altruism-Collectivism的伪善言辞和作为。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泉,个人主义是个人生活的内在泉源。人,是有尊严的存在。个体尽管微茫渺小,但有creativity的个体又是高贵而折射出理想人格光芒的精神高蹈之存在。Society,这种契约同意的人类协同体,除了尊重个体生命权和财产权的道德原则(Ayn Rand),没有别的道德原则可言……如果没有遵循这种道德原则,society必定会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境,直至消亡,成为流氓无产者的天堂,同时也是,良人之地狱。

  言说有尽,思无穷。人通过sense experience感知这个世界,是人类的心灵在自我之镜中的寻找自我认识(柯林伍德语),最终形成清晰而富有个性的self-consciousness。种子不死,一叶方舟。良夜如斯,举杯邀月影,孤楫遊書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