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10篇

  《阿嬷,我回来了》是一本由陈升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一):阿嬷,我回来了

  其实我是不爱写书评,影评的,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个深度,就怕辱没了那些个好书,好电影来着。

  对陈升有好感,是因为对刘若英有好感。这书也确实很适合我,从作者书名。南方的那二十一种花卉构建了特别的脉络。总觉得喜欢这本书的娃娃都有一个安静童年,起码我是。

  台湾那边称祖母为阿嬷。我喊阿娘,在南方的那个小城里,这个叫法很特别很特别,所以从小我就深刻的知道我的祖籍是不同于这个内陆小城的海边。

  我的童年很静很静,没有什么凤凰花,牵牛花,山栀子。没有那一片片的旷野,没有肆意的奔跑。但是有每天中午最悠长的阿娘,我回来了。那时候我很小,爷爷每天会去接我放学,走到厨房窗户下,我就能听见阿娘做饭时的声音,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都会喊阿娘,我回来了。天天不落。

  窗户里阿娘就会悠长的应“心肝宝贝,回来了。。。。”写出来看着很肉麻,但经阿娘的吴语说出就是那么那么的自然,直到如今,长大后的我也从未觉得别扭,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阿娘的心肝宝贝。。。。

  我的阿娘没有读过书,却会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会讲很多朴素道理故事。从11岁离开,回小城看她的机会越来越少,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自从爷爷走后,每个星期给她打电话,她总是会说阿娘会想你啊,你有空要来电话啊,你好就好啊。每一次听着都会哭,我果然是个爱哭的娃娃。

  现在离我的阿娘越来越远,有机会陪她的时候总是尽力的不留有遗憾,搀她的手回她生长的地方,陪她在那个海边的小村子看戏,乖巧的见她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让她满足老人家的那点点虚荣心。

  可终究还是太远了。。。。

  你要好好的。。。。。。。

  阿娘,我回来了。。。。。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二):恬静,我也想要

  生活城市,看惯了车来车往,听惯了吵杂的汽笛声。也幻想赤着脚在田间行走,也想偷偷溜进鸡窝,去拿那还带着体温的鸡蛋,也想和几个朋友池塘边嬉闹。那种恬静,温馨的乡间生活,带着淡淡的田园香,编织了我一个美好的梦。

  我好像不曾喊过,阿嬷,我回来了。我的童年是一个人的,在混泥土的大楼里挥手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望着他们离去背影,开始一个人的一天。或是电视,或是看书。我的生活仅仅限于那小小的屋子里。那时梦想就是爸爸妈妈早点下班,陪我聊天,陪我玩。现在想来都觉得很是悲哀

  我也想

  林间嬉戏

  睁大眼睛

  看小虫

  扭着身子

  在眼前爬过

  我也想

  突然尖叫

  惊呼 大自然奇妙

  可是我没有这种记忆,快速发展时代,将我们带离了乡村,带了了那种简单的生活。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三):升哥的书与植物

  看升哥的《阿嬷,我回来了》(闽南语似乎是念:a三声ma四声,wa四声deng四声lai四声liu说不清楚是几声),书里每一篇都以一种植物命名,以植物引出童年的人事,每一篇都有个小角落画着白描的植物,旁边写着介绍,挺好。

  看书的时候经常看到那些不认识的植物,又很想知道主人公是生活在怎样一个地方,想要看看那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很多时候都懒得去查,像生字一样看完就过去了,终于在心里留了个疑问

  这种夹杂的“百科”的童年回忆录是个很好的创意……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四):总有一个人陪伴我们的童年

  《阿嬷,我回来了》这个题目让我的心,颤了一下。回想起了亲爱的她。只有她抱着曾经哭闹的我好多个一夜没睡。

  没有文化的她,看到我就说给我买哈哈喝(哇哈哈),只因为我小时候爱喝。

  她不识字,却会认真地用自己的方式学会怎么念经,为我们而祈福。

  她从小就成了孤儿,丈夫也很早就走了,但她却坚强乐观地生活。

  她老是吃剩菜剩饭,因为懂得什么需要珍惜

  她经常去帮助人家,哪怕她自己很需要帮助,因为她认为人家更可怜

  她的儿子儿媳并不孝顺,可是她还是对他们好,只因为是她的亲人啊。

  她老了,听不清了,

  她老了,看不清了,

  她老了,开始有些糊涂了。。。

  我其实很很害怕她走的。我说过我要好好孝顺她的。

  阿嬷,我回来了。。现在我从外省回来了。我终于可以看到亲爱的她,想念的她。

  其实不算是书评,只是作者的题目给了我太多的回忆。

  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下这本书,想必很别有一番风味。

  我打算去看看这本书。。。。。。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五):。

  应该是我读书太少 个人认为这本书读起来轻松看似与众多怀旧作品差不多 却有独特的吸引我的地方

  当今怀旧风潮略overwhelming 而且多集中于对过去的物质现象的表层重新展现:一毛钱的泡泡糖 回力鞋 李雷韩梅梅 为革命保护视力的眼保健

  一开始 大家都觉得:啊 好怀念啊 这就是我小时候吃的用的的东西啊 过去和小朋友们收集好辛苦云云

  可是有时候难免审美疲劳 尤其是这个元素被大规模商业化使用时 甚至感到有些厌恶

  这本书的不同(读书少的我认为的不同)在于 它不仅有对物质和现象的回忆(虽然和我在90年代大陆城市的童年完全不同) 更有对小时候思维方式的回忆和描写 而且非常真实细腻 让我一拍脑袋会心一笑:是啊 我小时候面对这种事情就是这么想这么感受的 哪怕是思维方式里最容易遗忘细枝末节小路也被作者细心地顾及到并且提起 一下子涌上心真心感到一种温暖

  因为我是个糙人 对过去处于那个情景感情思考很难记住 觉得遗憾又无能为力 因为我不写日记 思维方式和情感这种东西很难完整地像物质一样被拍被录下来被记住 常常被拿出来翻翻用于回忆

  总之就是这样咯 若有相关推荐 感激不尽

  愚笔 写于上班忙里偷闲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六):在如歌的岁月里恣意成长

  夜里11点20几分,终于看完了陈升的这本《阿嬷,我回来了》。掩上书,还有半个多小时,今年的日历就又要翻过一张,岁月总是这样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常常无家可归

  台湾音乐人陈升也很会写文章。这件事,我老早就知道。在他写的几本书里,我一直寻找的就是这《阿嬷,我回来了》。可惜,网络书店一直缺货。左等右盼,等不来。只好在此之前,先看了他另外一本散文寂寞带我去散步》。很多人说这本不大好读,的确是有很多跳跃闪躲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天蝎座的艺术本性吧。在我执著等待《阿嬷,我回来了》上柜期间,又有朋友抢在我前头读了,告诉我说:“感觉一般。”这不奇怪。网上购书,不似逛书店淘书,光看介绍就下单的结果就是---常常会碰到书到手,却蛮不是那么回事情况。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能怪自己眼睛不够“毒”。不过,我还是想亲自看看再下结论。毕竟,这是一本我最想读的陈升的书。

  说来也有点不可思议。这本书来得有些突然,在我根本没察觉的情况下,飘然而至,那时候我正热巴巴地盼着另一件东西。没想到这本书就跟着来了。

  书一打开,便欣喜不已。套用现在流行的一种文艺腔来说,就是---这是我喜欢调调。全书以各种植物为名,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童年往事。在这些渐渐淡忘,又时不时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突然跃入脑海的记忆里,植物,树木,花,草都是“罪魁祸首”。“我”是阿嬷的大孙,阿嬷是乡下那个强悍的妇女。“我”的童年,在与那些花红叶绿的植物们纠缠不清,而阿嬷在田间地头晒谷场上的一声喊,就把“我”所有童年的脉络都梳理得泾渭分明,经是经,纬是纬。

  那些南方的,带着温暖又潮湿的童年记忆,我也有:我看见穿水红衣服女孩,和我道边挥手,就径直走到烟雨蒙蒙的水稻田去,渐行渐远,她高高的马尾巴消失在绿油油的土地那边。在南方,和煦暧昧空气里,我们仿佛是一个恣意生长的枝桠,随风摇摆,又任凭日晒雨淋。我们的梦想,也许就是要长到可以触摸着太阳的天上;而我们的世界,永远都在树叶和树叶的缝隙之间打转。我们的童年里没有大人,不,是没有父母。我们是我们的全部。好好坏坏,分分合合的朋友;不管你有心无心都默默伫立在那里的一棵树,一朵花;想着恶作剧,又担心秘密被揭穿。所有的日子都在这样的惊心动魄中度过,偶尔会有甜甜的花香。阿嬷,是阻断所有不切实际梦想的当头棒。而阿嬷自己的梦想也有颜色。如果阿嬷会唱歌,她唱的绝不是摇篮曲,她唱的是不管我们听得懂听不懂,都尽管自己唱出来的歌。这也许就是岁月的歌。阿嬷也过家家酒,也听挂在大树上的放送头。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曾经那样慢慢地,自在地活。阿嬷,永远都在家里等我们回来。。。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七):念念不忘祖孙情

  歌手写的书,看过两本,一本是左小祖咒(吓?)的忧伤老板,一本是陈升的阿嫲我回来了。

  感觉这俩个会写歌写词的人写的书特别口语化。

  就像非常静距离采访

  一下子就看完了,可能是闽南语和潮汕话相近,特别亲切

  跑题了。

  由于童年缺失疼爱,对别人的祖孙情很是羡慕。

  有个活力十足,会做各种好吃的,善良得特别照顾隔壁智障儿,热情地招呼小朋友一起看电视,恭敬地收藏海峡那边亲人的信,这样的一个奶奶

  听过身边关于祖孙情的故事,印象最深是一起去庐山学画画的一个女生。为了生多一个弟弟,把她隐姓埋名送到乡下奶奶养。可能害怕再次被抛弃,奶奶去哪她都紧紧跟着,邻人嬉笑:嫲对。意思是奶奶的影子大学奶奶脑溢血过世,她在医院哭成泪人。“平时看什么凄惨的东西都不会哭,但是不能提到嫲嫲这个词”。我记得帐篷里她一边讲一边眼泪止不住,她的神情,每一句话,忘不了。

  我能感受到,她们祖孙之间,彼此深深依赖,和阴阳相隔的悲痛思念,如同亲临,这就是祖孙情。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八):我的路

  很多时候比喻我们的生活是一场旅行,在旅行当中我们遇到不同的风景,结识不同的人事,我们在这些遇见时产生交集,度过时光。一条一条的道路错综复杂,该选择如何的道路,决定之后我们走到怎样的终点,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或折或返,放下自己曾经拥有的,拿起新的继续上路。

  这本陈升的《阿嬷,我回来了》很早之前就在书店看过,拿起翻翻又放下,直到几次邂逅才最终买下,很多时候阅读一些书,不需要刻意,不需要着急明白它不会离开,就会在那里,你走过去想买就买下。就好像是一种注定,注定你要和它邂逅、相遇、拥有,好像我们的平日生活。

  在最开始读它时,耳边就开始有了一些声音,那来自自己的内心,应该是自己曾经聆听过的,曾经无数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多年之后都成为了模糊的回音,如今又一次逐渐清晰起来,它唤回了在心中已经不再重要的那些时刻,比如点滴的童年,还有在那些曾经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奔跑的我们。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写到的是纯粹的事情,就好像是春日的午后,阳光明亮但不刺眼,温暖但不燥热,它就像是在早晨潮湿阴冷之后的一缕阳光,直直照射进窗子,把窗台桌子、水杯、花草都镶上了一层毛茸茸的光边。你坐在那阳光里,一字一句读着那书中的故事,那些在特殊的时候走过的特殊道路,乡村小道、无忧童年、慈祥阿嬷,一切看似都是那样的遥远,但却历历在目,不曾忘记。

  看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没有曾经在乡下度过童年的经历,或许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但对于我来说,童年几乎在城市郊区度过,过一条马路就是农村,中间有铁轨、马路、农田相隔,我在读书中文字的时候,一次次又回到了那地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书中写到了许多的事情,现在看来那些事情看似没有意义并且多余,但在当时几乎是理解为毁灭的大麻烦琐碎的生活细节、阿嬷的喃喃细语、乡村黄昏时的袅袅炊烟,那些书中的情节或许属于陈升,但也或许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在书中为你呈现的一份回忆,等待你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心上,找到一个对应的站点。

  时间总是残忍,我们度过了今天,绝对不可能重来,我们在这条单行道上一直走,回头望去曾经的点滴或模糊或消失,最终都会再也望不到。于是我们用了许多方式来记录,或文字或影像,记录下点滴曾经用来回忆过去,用来激励现在。那种已经不属于时间空间的阻隔,凌驾在我们的道路之上,成为了一种印记,伴随着自己走过之后的路。

  我很喜欢书中关于花的描述,用花来做文章的标题,显得又别致又清静,光是看着名字就觉得安心。我细细想来,曾经假期时在外公外婆家住,院子里也种满了花,春天有桃树和杏树开出花来,花瓣落满一地,夏天,更多的花开放,院子里十分芳香,牵牛花蔓延到屋顶,枣树开始生长迅速,遮住阳光,晚上就在树下乘凉。秋天有白色的菊,朵朵饱满,外公酷爱侍弄花草,自有一套章法,母亲养不活的昂贵兰花,在外公的侍弄下竟也开的十分好。

  在这文中,花都是有灵性的,好似一个个的人。与花的邂逅、攀谈、相遇和再见,都是在与人的诉说。那是属于勾起过曾经回忆的一份依托,属于用更多的表达手法之中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意象,花已经不仅仅是花,而是在内心当中存放曾经童年回忆弥漫着香气的容器,它不会枯萎,不会凋零,只是在远远的地方兀自盛开,你何时来,你何时去,它都会在那里,陪伴你前往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旅行,在许久未能够说出口的句子里,划下一个浓墨重彩的休止符。

  书中很多的故事,是让人感觉温暖和亲切,仿佛就像是一个多年未见的友人,与你相约在悠闲的某一天,喝茶聊天,他娓娓道来这么多年你未曾与之度过的时光,那些远去的岁月光阴,都在他的诉说里缓缓铺展开来,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只是淡淡的铺开,一段一段。在故事当中,看到的是他的故事,但也想到了自己的曾经,于是你言我语,彼此诉说,成为了在某一个时刻里,时空之间不言的交换。

  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它能够让读者不仅具有了阅读欲望,还有了倾诉欲望。曾经在心里一直沉睡的某个飘忽不定的故事,在此时逐渐明朗起来,成为了一份现在难得说出口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曾经也有许多和童年有关的记忆,而那些现在已经很难想起,或者说根本无法想起,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契合的点,和一个类似于催化剂的物质去推动,那么也许会永远尘封在过去,真正地成为了曾经。但好在,是有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它们,这是我在看它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惊喜。

  或许会有读者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好像是走过了自己的曾经,走过了童年时光,那些春天里飞扬的白色柳絮,那些夏日里无法入睡的午后,那些秋后焚烧秸秆的刺鼻浓烟,那些冬日里大雪漫天无法分清前方的道路,那些雨后废旧学校里的水潭,那些在铁路上轰轰而过的火车,那些农场里植物的好闻味道,那些隔壁邻居家里儿时的伙伴,那些我们曾经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或许你会想到,或许你会看到。

  书中最常见的词条,就是旅行。最开始说过,我们的人生经常就被比喻成旅行,在旅行当中邂逅人事,然后把最安静的、最美好的存放在记忆最温暖的地方。道路之中无法避免的就是遗忘,那么就只记住最容易被遗忘的事情,一边远去一边回望。书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个人的旅行不觉得孤寂吗?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牵牛花都以及道过再见了,我们就不是原来的我了。

  每每整理一段段的旅途,不管是影像、文字还是记忆,都会在脑海之中像是电影版放映,回忆满满当当,所有在这其中的滋味都会混合成一个大的气场,最后变成我们可以放在心底的记忆。记忆会有取舍,有的记得有的忘记,也许在最后,连那些花都会忘记,成为一段被风吹散的尘埃,而在这些回望时刻当中的找寻,最终也仅仅只是一个动作,说明我们曾经度过,走过的路留下的是过往,过往里有过快乐和悲伤,快乐和悲伤曾经在日记里提起,提起过的是我们当时铭记现在遗忘的时光。

  曾经的来路也许已经模糊,但无法抹去的是我们曾经留下的痕迹,只是这些印记离着现在实在是远,我们无法看清,但不能否认那曾经也是浓墨重彩存在于儿时的时光里,咿咿呀呀的时光终究会带着我们远去,脚下的路依然在向着远方蔓延,但好在我们还有那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像是一把把的标枪,插在一段段的路途上,回头望去,远方招展的旗,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证据。

  这就是我们的路,这就是我们无法忘记又无法重来的,一边继续一边回望的道路。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九):这是一本很夏天的书!!!!!!!!!!!!

  陳升。

  大部份人都還蠻熟的吧。

  我是因為大一還是大二在機房看了劉若英那段視屏才對他徹底印象深刻。

  (聯想到那個晚上我把視頻分享給王成、申晨、楊萌等女生,一開始她們笑我,後來她們個個哭的比我厲害。。。)

  加上後來他是《城市畫報》的熟客。

  但是對他的印象是,

  永遠,

  一件洗到要破洞的大白tee,加上一條應該很久沒有洗的黃褐色5分褲,

  然後頭髮亂蓬蓬的,

  強烈的而且只有夏天的氣息。

  而這本書。

  和他給我的感覺一樣。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我也是在鄉下長大的,

  就是那種早起要喂雞鴨,然後用煤爐燒完熱水以後阿嬤會把水倒到一個鋁製的鐵壺里,很快就會涼掉。

  阿公會在大中午日頭赤炎炎,還有傍晚火燒雲滿天的時候回來,咕嚕嚕喝很多水。

  晚上外面很黑,我們村很窮,沒有路燈。(到現在都沒有路燈)

  記得那個時候家裡用的是那種昏黃的燈泡,

  我很喜歡吃晚飯和阿公玩扔花生的遊戲,就是我扔花生到空中阿公用嘴巴接起來吃。(囧了、。、。)

  然後過一會,阿嬤就來催我和弟弟去洗澡,其實就是在天井邊用大缸里的水沖凉。。

  這個時候才發現身上好多地方被蚊子叮了,

  用那種紅色的藥皂拼命抹。。。。

  恩,就是這樣寧靜,伴隨蛐蛐叫聲,的山村、鄉下地方。

  我記憶里都是夏天的鄉村,一點冬天的印象都沒有也。。。。。。

  所以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

  很多場景是如此的熟悉。

  我讀這本書的時間,

  都是每天晚上睡覺前趴在被窩里。

  這真的是一本很夏天的很南方的書。

  因為我常常讀著讀著,

  就覺得耳邊有蟬鳴、蛐蛐叫,

  然後覺得自己是穿著夏天的背心。。

  還好,

  今年廈門的冬天很暖和很暖和,

  所以多少有種夏天要來的感覺。

  所以這樣的氣候還勉強適合讀這本書。

  恩。所以。

  其實我已經在字裡行間透露了。

  如果你曾經童年生活在鄉村,

  如果你曾經和你阿公阿嬤生活在一起,

  如果你閱讀的季節是一個夏天,

  或者你是一個很喜歡夏天的人,

  讀這本書,

  你應該會有很多把自己融入進去的感覺。

  那種感覺,

  就是你瞬間變回到童年,回到那個鄉村,

  你阿公阿嬤又回到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鄉村作息狀態,

  那些蟬鳴蟲叫還有鴨屎味都衝擊你的耳膜鼻膜。

  就是這樣。

  總之。

  這是一本很夏天的書,

  我覺得它更應該選擇在6月出版、上市而不是1月。

  哈哈。

  《阿嬷,我回来了》读后感(十):不是評論,只是一個人的旅行

  【我該跟明天的我道別嗎?

  我們總會去一個很遙遠的地方旅行,在我們還沒來得及跟自己到別的時候。我們又要一個人去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

  從翻開書起一口氣讀完所有的故事,那些寫在我時空之外純粹的記憶,就像那些特殊調白過的青春電影,田間草木,放肆童年,那些曾被小孩的心靈以為永遠也無法解決掉的大麻煩,那些瑣碎的生活情節,阿嬷在鳳凰樹下等待郵差的身影,和那個不屬於任何人,卻又超越了時空阻隔,在心間勾起一段亦真亦幻類似回憶的滋味。屬於我用影像、聲音、文字和各種捉摸不透的歸屬感構建起來的,我的那個島,海的對岸。

  關於花的描述,總讓我想起小學課堂里的植物描寫,在二年級的作文課上“嶄露頭角”的向日葵,我家樓前沒有那樣自然的植物,只有一樓鄰居在窗戶底下圍起來的私有花園,甚至我都忘記了,裏面到底是有沒有我那寫在100格作文紙上的向日葵。而那朵花到底從哪來,又是怎麼就被我看到了編在故事里,現在根本全都忘記了。

  後來有了一個人的旅行,離開那棟生於80年代的六層樓房,沿著鐵路線,向南走出很遠,好多裝不下的記憶,沿途散落一地。只是有一種情結就一直種在心裡,關於藍天,關於根本少見的一片綠意,和記憶里模模糊糊的制服藍與白,空氣里飄著的柔軟口音,說著一個離島的故事。然後,爲了這樣一件事,總在每一次旅行中有點神經質的尋找,尋找那一段氣息的來源,總不願意相信,所有那些僅僅是發生在腦海深處一段亂碼的國度里,總是偏執的覺得,它一定有來歷。就像每一朵花,都會有一個根,每一段故事,都有一個類似于很久以前。。這樣的開頭一樣。

  然後是關於書的部份,每一個故事里,那個遠去的年月遠去的光陰,與我無關的田間晃蕩和種種歷險,不太一樣的童年經歷,類似的怪異心思。只是讀故事的時候,我的思念沒有根,依然盤踞在心頭某個飄忽不定的時空里,反復尋找那一段也許不太會成真的時空訊息。

  而那一段不成形找不到根源的訊息,也許會是每一段旅行的意義。

  守在漸漸回暖的冬天里,整理每一段旅程的痕跡。大馬椰樹灑下的暖陽,聖彼得堡大雪覆蓋的再也分不出界限河堤,海拔4797高原那一條草原公路里腦海飄出的絲路,東南海岸線上那個溫柔的小島每一種不認識的植物和閒散在它旁邊的每一段時光……而回憶滿滿,所有的滋味溶于一爐,對於過往,記憶會去珍藏多少,捨弃多少,會不會到最後,只留下一片花瓣的色彩過渡,一米陽光拂面的溫度,和一段車程里逆流的風聲。如果所有的旅行只爲了找尋,留下的只是一種最抽象的過往,寫進用眼睛和心鎖起的日記裏。

  而,無論回憶有多重,每一朵花開的多燦爛,樹蔭下的日子多恬淡,

  我們總要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一段新的旅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