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0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精选10篇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是一本由(日)连城三纪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的很少打两星,那怕只要稍微有那么点可以触动人的地方(比如同样POV视角又同样糟糕的《为了N》里高中时期杉下和成濑按着自动铅笔嘎答嘎答“传情”的青涩),可是很遗憾本作里找不出一星半点...再粗翻一遍除了玲子加倍惹人厌恶外完全没有别的收获(有的,笹原怎么还不去死...),和那朵伪莲花相比,竟然开始觉得滨野等七个不是阴暗就是扭曲要么就是神经质的七个“凶手”“真性情”了...这一定不是个人问题...

  从《一朵桔梗花》的惊为天人,到《鼠之夜》的不愧为佳作,到《白光》的有点小矫情却不失精彩,再到《蜜》的不知所谓但至少还有细节,而到了本作...集体黑化的角色一再重复的描述无聊至极,只有玲子真正身份&笹原和滨野的互动有点意思,而前者“一位漂亮姑娘羡慕和嫉妒另一个长得根本不如自己的姑娘”在情感上完全没有办法引起共鸣,后者在洒上了最末一章的狗血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只能靠“一个人如何被杀七次”的疑问勉强支撑着看完,乃至于被那个毫无执行性可言的答案最后击垮(刚刚变成的尸体和放置了一天的尸体能一样么?七个人中就没一个想去探探鼻息把把脉搏听听心跳确认下的么?其实如果不那么贪心只写两三个人的话也未尝不可吧),完全丧失了继续入手下一本的信心嘛,原本是打算有一本入一本的好么,下一本如果不是《宵待草夜情》就绝不再入了啊!

  (原本看着封面“叙述性诡计大师折原一推荐作品”的宣传语还在想连城的作品居然还要靠扯着折原做噱头么,看完后只觉得...折原你推荐的就是这个水平么,是不是想让读者觉得“啊,果然还是折原老师的作品好”,太狡猾了吧!)

  又及,关于本书的质量,只要看看前封“作者简介”第一句话后半段的“一九八四年出生于爱知县名古屋市”就知道了。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二):虽然我还是更喜欢短篇,但这个故事还是值得一看的。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

  这本书是我在玩lofter时被某位作者安利的,可惜后来出了些事情,这个作者却关闭了lofter,不能告诉她我看完了,有些遗憾呢。连城三纪彦这位大师也是由这位作者推荐入手的。虽然更喜欢短篇集《宵待草夜情》里《能师之妻》,但是这个故事也还是蛮有意思的。连城老师的文风真的很独特,凄美的悬疑爱情故事,这种感觉。

  怎么说好呢,这毕竟是一个悬疑故事,我个人不太认同它归类推理呢。如果就剧情展开来讲的话,那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篇幅的铺垫就没有作用了,本人还是很抵触剧透的,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就我个人的观后感来说,这个故事中女主的心理没有很好的诠释出来,有些遗憾。但是整个故事的构架还是很有趣的,另外关于变奏曲这个比喻真是气如其份。故事发展的方向确实令我意外,却也能在情节展开后也在预测范围之内,并没有推理故事一定要让你大跌眼镜的霸道。

  然后我看的新星出版社的版本真的好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还以为是买了盗版书呢!能不能好好校对!!!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三):深井冰模式化量产···(透)

  这种大段地反复描写是新的骗稿费方式么⋯

  里面人都一个神经病模子造出来的。

  真相也是超级洒狗血(哦让我们一起走向毁灭吧)。

  1:"这起案件的根源竟是出于一位漂亮姑娘羡慕和嫉妒另一个长得根本不如自己的姑娘而引发的"⋯虽然猜到互换诡计,可是一点也没想到这么逻辑丧失的起源呢(作者也根本没写羡慕嫉妒的原因好嘛)。

  2:案件中作者贪心非要写七个人(而且设定重复),那么,尸体体温、甚至隔了一天后的尸体状态,真的能充当"当场死亡"的尸体替身吗?就没想到尸体冰冷时被人接触到嘛?

  那这几个人还真是全都一个白痴德性呢。模式化就是好呵呵呵。

  ...分两天写也许是为了给笹原一个破绽吧呵呵呵。

  3:拿石上美子尸体代替玲子,五年的整容手术痕迹和一个月的完全不一样吧啊喂。你棉又黑jc叔叔。

  看在作者不久前刚故去,三星好了。

  其实这个诡计还不错,不那么贪心少写几个人,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人死了好几次的诡谲效果。不过可能作者不喜欢那种类型吧。

  大段重复和深井冰呓语情节,看得很硬头皮。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四):翻译质量要提高,本篇手法一般。

  那么这个封底似乎比全书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了,骨与笹,日语读法完全不同,汉字写法完全不同,汉语读法完全不同,gu与ti。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样的差错呢,真是令我匪夷所思。

  另外书中校对不够细心,出现了多处用词错误以及印刷错误。

  各举一例 第一百五十四页中部 由于他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峻子起来

  第一百六十九页最后一行 可是这封信是故意用左手写的,意在企图掩盖笔记, 这里的笔记应该用笔迹更合适。

  本书的责任编辑邹瑨 特约编辑武晓宇

  嘛,特别喜欢这种简简单单的封面,暴了台湾皇冠一条街。

  叙诡的手法一般性,尤其是故事角色本身说谎了,而非真正靠叙述误导受众。

  其实你们把这篇当做极具戏剧性的复仇故事来看会更适合一点,虽然我想了想觉得好像没什么好复仇的。这个圈子里的每一人都不是无辜的,但也因此没有人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直到有人妄图将一切都捅破之时……

  说起来我又想了下,标题里的变奏曲除了指事件变幻层出不穷之外,好像关系也不大啊。

  字数 125千字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五):新星你够了

  ——全篇都是剧透,慎入——

  这本书看完,槽点真是满满的,从作者到译者再到编辑校对,没一个跑得了。

  先说故事本身,这个核心诡计是真心很厉害,牛逼大了。然而连成大大您写了个什么故事?!

  一个整形手术能把一毁容的整形到倾国倾城,还一点儿痕迹都看不出来?Excuse me?

  好吧你说这是小说,不要这么认真。那么,女主为了成名自己说愿意付出一切,然后报复那些帮她成名的人?Excuse me?谁逼着她了?

  好吧你说那些人都是为了自己都该死。那么,这些人该死的人呀就这么巧全都有能致身败名裂的黑料?别的好歹都还跟职业有关系,那个摩托艇撞死法国人的是什么鬼?每个黑料还都跟女主有关,女主开挂了么?为了七人能够对仗,这硬凑的痕迹也太明显了!

  再说警察,请问这里的警察是干嘛的?你一个推理小说,要么就让警察被耍得团团转,要么就让他们抽丝剥茧斗智斗勇,请问这里的警察干了什么?!逮捕了医生,然后又放了。接到举报信后去走访那七个人,啥都没干,又回来了。有俩人都留遗书“自杀”了,还是没发现问题。好,你说你没想让警察发现真相。那为什么又有个有点脑子的发现了七人不在场证明的疑点,然后呢?没下文了。警察叔叔你们是在干嘛?!你们到底聪明还是傻?你们在故事里的作用是啥?

  好了吐槽完架构咱再说文笔,真心不知道这锅是作者的还是译者的。但是一朵桔梗花那么惊艳,难道作者抽风了么?第一章差点儿看不下去,这通篇的“某人”我真是醉了。日语我确实不懂,干了多年英翻也是知道翻译确实不容易。不过,我一直认为日翻还是比英翻简单些的,至少文化类似,一般都不会词不达意。这真心是第一次看日本的小说看出了翻译腔,醉醉的。

  吐槽完翻译就该跟本书编辑好好说道说道了。新星你也是出推理小说的大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你!

  首先,您那封面敢再烂一点儿么?就一大印音符,还不如啥都没有呢!书名一半儿用白色字?浅紫色的封面你用白色字!谁教你的!你看看看得见么?!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六):差,翻译的问题

  连城先生最吸引我的,除了故事的反转,就是意境、氛围和细腻妥帖的心理描写,但翻译把它全毁了,不但用词无语、病句连篇,而且句子翻译得特别拗口,严重影响阅读。有些词语真的不知道是怎么翻译出来的,恶俗到一定地步,还有那些充满了“的”、“的”、“的”的连句,不知道断句怎么断的。

  对新星很失望。

  我是因为新星出版的《一朵桔梗花》,才知道连城先生,

  结果不是钟肇政先生翻译之后一再让我失望。

  之前拿到《白光》,虽然感觉不太对劲,但至少通顺到位,现在这本,同一位译者,却不知道是不是赶工赶出来的,让人根本没法坚持看完。

  连城先生已经走了,本来想收齐他国内的所有译本,但这种质量的翻译真的没有意义,再也不会买了。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七):死了七次的女人

  1984年8月作品,本格长篇。

  谜面是死了七次的女人,比起西泽的那本科幻设定的幽默推理,这本的谜底更让人再意。然而谜底是不尽如人意的,是比较规矩的解答,太过在意诡计的谜底,失望总是难免。

  然而我喜欢这本的内容吧,名模与嫌疑人们的描写,是日常性的,那是她进入职业圈子的旅途,为了成名而牺牲自己,可说到底,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之后就是报复,勒索。虽模式相似,读起来并不厌倦,玲子精于算计,每一次都不觉计谋牵强。

  整个过程,是完全社会派的恶女一类,夹杂在整体的本格解密之中,加上谜面的华丽性质,就有其不凡的一面了。连城善于用象征物点睛,此书还有百合戏份,其中,黑蝴蝶正是女主的神髓。可惜简体与台版封面设计中,都没有用到这个元素,台版用的七彩鱼,也是相对比较适合的,至少对上了七重奏。

  《以“我”为名的变奏曲》读后感(八):有人生而无尽夜长

  翻开这本书前,我先看了腰封上“死亡七重奏”“杀意纷繁,八音和鸣”这样的介绍词,不由得就加深了期待,以为能读到本类似《六个嫌疑人》水准的推理作品。不过大概正因为我期望值过高,阅读时始终混杂着“啊?就这样而已吗?”与“最后说不定能来个大反转?”的复杂心情,直到情节进入最后三分之一才勉强感受到了诡计的妙处,但也仅是诡计有点妙处而已,这依旧算不上一本多优秀的作品。

  这感觉就如同作者连城三纪彦一贯给我的,“在编织诡计和设定人物方面天赋异禀,架构长篇情节和复杂背景的能力却平平无奇”,这巨大的失衡往好听了说,是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性与辨识度,可实话讲,就是制约他永远无法登上日系推理文学至高之地的瓶颈。阅读过程中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可惜,几个角色尤其女主刚出现时都让我低叹“妙!有意思!”,性格和背景都那么值得展开,但还是被一步步写的含含混混粗糙随意,最后统统失去了光彩,还害结尾变得欲说还休晦涩难明,像部为了拍续集攒票房刻意留悬念的烂片。

  可我还是选择以谈这本书作为切入,不是对情节本身有多少偏爱,而是感慨这书用尽力气去营造的核心气质——黑暗,感伤,正是日系推理作品中最常见的基调。

  纯白纸张上的墨点往往最为显眼,无边黑暗中的微光才能引人瞩目。任何故事中都绕不开黑与白,如何去配比这两种色彩,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作品一半以上的分数。刻意白到极致,要么是“阳光明亮生活好,全靠XXX领导”这样让人无言以对的直白颂歌,要么就是“我又漂亮又善良又有钱,生活中最大的烦恼就是这么多高富帅追求究竟答应哪个好”这样的无脑玛丽苏,都不会让人有看下去的兴趣。刻意黑到极致,大概就如同这本书,构筑一个从主角到龙套所有角色,都带着满满的病态狂热忙于追逐“钱 性 死”的世界,再向其中投入一个倾国倾城魅力四射的女性,把周遭不论男女老少都吸引得神魂颠倒,不是想上她就是想杀她,或者又想上又想杀。这样一团乱七八糟的乌黑,除了让我感觉堆砌痕迹明显外很难再思考别的。

  人性的黑暗向来是日系推理最热衷探讨的,有《向日葵不开的夏天》里分裂疯狂的一家人无止境的幻想迷思,有《清晨,如故》里与生俱来的犯罪倾向和非血缘亲情的对峙拉扯,更有《鸦》这样新鲜又清晰的兄弟妒忌故事,佳作不甚枚举。但纵然“有人生而无尽夜长”的道理是真,看多了也让人觉得质疑,如果离开了压抑的黑暗美学烘托,日系推理的光芒何在?我一时还真举不出几条。大抵就因为这样,很多日系推理不由自主的走入了为黑而黑的涂色之路,出现学校,就一定有校园霸凌,进而诅咒;谈到工作,必定跳不开潜规则和性骚扰,然后自杀;朋友间爱人间亲人间,统统在表演虚情,人人杀意全因小事深埋心间;这种模式化说虚假也不尽然,但就是没办法给人多大震撼深思,只会带来“又是这样的人设,又是这样的故事”那种厌倦感。故事内核中的缺失是再精妙的诡计也无法弥补的,推理小说因推理而生,却也离不开小说这一范围,要是塑造不出坚实稳定的情节骨架支撑,粘黏上去的氛围皮肉只显得浅薄。

  说到这,想起了和这本书差不多时间看的《骸之爪》,作者道尾秀介一直特别能击中我,虽然同样是在说黑暗压抑的故事,他却始终会有些和日系推理主流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本书的剧情并没有多高明,可是新鲜有趣的选材还有优秀的叙事能力,让我阅读时并不会想怎么去猜测出情节的下一步,而是愿意跟随他的叙述认真观赏每一幕。当然,最了不起的一点是,在日本文学中日渐盛行“打完还能抹辣椒,只有更黑没最黑”的风向下,他却在文末压抑还未散去的雾气中,毅然留下了清澈和光明。

  我想说的也就是如此,无尽夜长的故事很震撼,但也不必为了追求这种长夜刻意抹去那些生而甜蜜欢畅的人,矛盾,才是最永恒的存在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