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2018-02-17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生命不息》是一本由[英]凯特·阿特金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不息》读后感(一):明白你是谁,成为你自己

  如果生命存在永恒轮回,如果我们每次犯错都可以重复人生,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对于厄苏拉来说,时间“像一张老字还未擦净的羊皮纸,又覆上了新字”,前一世犯错的记忆会存在她的脑海,引导着她做出正确选择,哪怕这意味着将自家的女仆推下楼梯,意味着在幼年成为一个老练的说谎者,意味着被父母带去看心理医生。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逃脱出生时刺骨的雪夜,死亡时如坠空的鸟坠入黑暗,看着战争人们心中刻下痕迹,亲历炮火纷飞下的流离失所

  我不禁想到了《土拨鼠之日》,菲尔的时间停留在二月二日的循环,被困在自己所厌恶的宾州小镇,只有做出正确的事,时间才能延续。而厄苏拉面临的却远不止如此。在生命的轮回中,她不断经受着犯错、死亡的教训,不断地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可哪怕她存活于出生时缠住脖子的脐带,逃脱了侵袭的海浪,逃脱了滑下屋顶的厄运,在漫漫艰难战中幸存,避免了一切可能卷走她性命的漩涡,在儿时回忆中的青草地香甜气息的环绕中死去,也仍是回到起点,回到初生时的雪夜。

  或许,生命的意义远不止活下去那么简单

  她需要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生命的价值。(书中说厄苏拉明白了自己是历史的见证,倒是想到真探里Rust说"I tell myself I bear witness",我存在是为了见证)对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纷乱,经历了亲生弟弟在战火中的丧生,经历了躲在地窖中听任敌机狂轰乱炸的心惊胆战,经历了与战地志愿者共同救死扶伤又眼见他们死于战争的无奈,经历了BDM和HJ队员的狂热,她深刻铭记着战争对于城市,对于家庭,对于心灵的毁灭性伤害,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自己是历史的见证。她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父亲在一战中使用的左轮手枪,刺杀了阿道夫。她以自己黑暗的降临换来了人民曙光的来临,以自己的折磨消除了漫长的战争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的苦痛灾难。“明白你是谁,成为你自己”,或许认识、接受、成为自己,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而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厄苏拉迎来的仍是漫长、孤独的雪夜,只是这一次,弟弟在战火中幸免于难,好友也没有在夜晚死于农场北角的牛槽,她可以看到弟弟迎来完美爱情。我们无法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出理应正确的选择,它们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也因此,无论多么努力,我们都躲不开悲痛,只能在岔路口处做出遵从于自我的选择。文章在回到最初的雪夜时结束,留下的是厄苏拉的未知,和对生命轮回的怅惘。

  我们常常想着回到生命的某个时刻,做出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以获得期许的人生;总是认为如果再活一次,或许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但事实上,无论重生几次,我们都逃不脱不可避免的黑暗。永生抑或是终生幸福并不是生活目的。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说道“一切皆流,无一静止”。时间显得实在又虚无,它或是平铺直叙,或是如蛇衔尾般无限循环(好像《永不结束的故事》里的奥林),万物流转,或是如交叠覆上新字的羊皮纸(插一句,世界在三维空间中时间是像直线一样延伸,但按照膜理论,在四维空间看就好像无数个静态的影像交织,和这个羊皮纸的描述倒是颇相似),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在自己的经历中明白、接受、成为自己,哪怕最终仍是坠入黑暗。

  《生命不息》读后感(二):Life After Life(悲剧版)

  Life After Life的喜剧版应该是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那样,生命一次次地死而复生,但是主人公最终将一次次重复的人生过到了完美的极致并且收获到了理想的爱情;然而本书讲述的却是Life After Life的悲剧版。

  女主人公厄苏拉不断地经历着出生、成长、意外、死亡的循环,然而每一次的重生都是“黑暗的降临”而不是“光明的重现”。为什么她的重生不能像凤凰涅槃一般迎来一次又一次更好的命运?也许跟战争的时代背景有关,如果每一次重生的时间都是死亡节点之后的延续就好了,目睹着战争的爆发、终结、和平发展,也许会不一样吧。但是,她总是在同一个时间点重生,总是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生存,故事的色彩也不免黑暗了起来。

  面对生命中后悔和不甘,我们总说:假如人生能够重来,我一定不会让它发生。也许,只要时空没有改变,即使时间退回重来,结局也都是一样。就像厄苏拉一样,只不过每一次的死法稍有不同,每一次的遭遇稍有异样,每一次的形式稍有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难逃悲剧的结尾。如果换做是我,我宁愿在开头窒息而死,永不复生。

  关于命运的定数与变数,我们知之甚少

  《生命不息》读后感(三):源代码

  看了一次再看豆瓣书评再浏览一次才看懂的书

  第一次看 断了几天 然后用了一晚加一个早上搞掂 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 但是也有一些大意 厄苏拉顽强生存 战争的破坏和平陨落 欧洲价值观地位 感觉难啃程度比百年孤独只低那么一丢丢

  看了书评 在浏览一次就恍然大悟了 1910重新开始 有时也是19几十的 厄苏拉重回那个点上 然后再去经历一切 感觉最美好的就是最后一次 直接跳至1945 她弟泰迪也死里逃生 而希特勒情妇伊娃也被她搞掂 她总认为伊娃是导致二战的原因之一

  肚脐线勒头 溺水 被强奸猥亵 被老公毒打 亲人离去 战争躲避等等就是她的经历 也是这一切一切的经历 让她有了这个即视感 有了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小时候便被希尔维(他妈)请去看精神科医生的原因 而一战之后 她也想去阻止二战的发生 杀掉伊娃

  感觉电影的可看性更高若果已经拍好的话 书 则需慢慢研究

  《生命不息》读后感(四):要做勇敢的人

  世界上的生活千千万万种,究竟哪一种或是哪几种才是我们真正渴望的呢?我不止一次这样问过我自己。我有一个十分热爱影视行业朋友,她告诉我,通过电影,她能够窥探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她也渴望在电影中去体验感受形形色色的生活。可惜,人生不是能彩排的电影,更没有加长版,没有花絮和彩蛋。

  可看到《生命不息》里厄苏拉,我就不禁有些惊讶和羡慕,为什么她能拥有无数次重复的人生,为什么她能不断改正上次人生中犯下的错误来不断延伸生命?

  她是幸运的,但更是不幸的。

  对时间的困扰时刻缠着她,“时间有点像一张老字还未擦干净的羊皮纸,又盖上了新字”。在第 n 次地重复生命后,她向科莱特大夫这样问到。的确,她总是觉得,未来不在前方,而在身后。面对生命,她终于开始恐惧,开始“缩起脖子做人”,她要万无一失,她要拥有完美的生活。但她却总是在孤独中怀疑,怀疑自己每一次的选择,怀疑自己的人生,是真的完美吗?

  我想,厄苏拉只是千千万万个我们其中的一个而已,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厄苏拉,我在过着我的第x次生活,你在过着你的第y次生活。只不过,我们都未察觉而已。

  我们以为生命就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胆怯,不敢拿性命冒险,不敢尝试和体验。我们看着别人的生活,或是唾弃,或是妒忌,但那终究是别人的生活;我们回首自己的选择,或是悔恨,或是庆幸,但那终究是已经做出的选择。哪有那么多机会让我们去改正,哪有那么多人生供我们玩弄?但这本书,这个普通女孩的不普通的经历,就是在大声告诉我们:实践成就完美!去听,去看,去体验,唯一的路只是向前走,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拯救自己。我去做,故我在。

  明白你是谁,成为你自己。要做勇敢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不息》读后感(五):真是雅蠛蝶

  我就像《生命不息》中的厄苏拉一样,生命不断地重复着,轮回,稍有不慎便一切从头再来。这和有些游戏比较类似,不过不能存档,要完全重来。

  我试图从逻辑上证明这一点。当一个老女人用银色的砖头拍向我时,我又抓起砖头拍了回去,然后砖头就消失了。我证实了我的猜想!我的确是处在这有些压抑的轮回中。

  当我确认这一点的时候,竟然吓得醒了,黑暗中只有火车“况且况且”的声音。我想分析一下以上推理的过程,想着想着就又睡过去了。

  下车到北京站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期间就在火车上接着看厄苏拉的故事。不知为何,看到她被坏小子强吻后来又叉叉圈圈的时候,总感觉心里不舒服。奥,女主总该嫁个好人的,我想。

  一下午就泡在国家图书馆,两点的时候出去吃了一顿。为了省电,才把手机打开,结果卡死了,怎么弄也没有反应屏幕一直点着,越来越热。现在的手机又抠不下电池,只好满大街找人借手机百度。问了好几个人,都无情的拒绝了我,当时就想把手机摔他们一脸,老子平时该让座让座,虽然没扶老奶奶马路,但是眼看着的好事儿也没少做,怎么妹纸不领情算了,你们也,哎,好人没好报,真是雅蠛蝶。

  最后总算碰到个拉着女朋友的小伙,帮我百度了一刚,起码不长明灯了,然而我知道,手机算是坏了,真是雅蠛蝶。

  我居然看了一下午结构力学,出来时候总感觉国家图书馆不比我们大南京市图书馆,可能是因为南京的妹纸更好看吧。虽然北京的妹纸也有很多露着大腿,但是我也有大腿啊,比她们两个都粗……

  不过看到图书馆里这么多人多少还是感到些欣慰的,对,像我这种忧国忧民的纯情男纸就是这样心怀天下。《生命不息》是我看过第一部反应外国家长里短小说,看里面大腐国中产阶级老百姓没事就看书。可能现在他们也玩儿平板电脑了吧,不过目前中国的读书现状的确令人堪忧。看书好啊,特别像我这种文艺的偏偏男纸,怎么形容呢,对,人丑就得多读书!另外书里头发现那边人说话老是夹杂着点外国文字,什么法语拉丁文德国话巴拉巴拉的,可能是欧洲离得都近吧。也没啥不好理解的,像我们说话有时候也会带着几句雅蠛蝶思密达啥的,都一样。

  天刚刚黑,就到了北航门口一家开封菜吃了一顿,之后就自己一个人漫步在学校里。北京那天很热,很潮,有一种南京的感觉。又是在学校这种地方,不禁让我想到了年轻时候在南京和妹纸们压马路的那些日子,哎,真是雅蠛蝶。

  不得不说,校园里妹纸的质量还是相当可以的,走过游泳馆的时候,看到一只乖乖的小妹纸挪腾着小短腿儿屁颠屁颠儿地跟在她男朋友后面,头发上飘来海飞施的味道,wunderschön, nicht wahr?

  走着走着,我就来到了传说中“亚洲最大的连体式教学楼”,路上想,这一年可真是老了啊。经常为了生计陪着笑脸,虽然我笑点低,自己也爱笑,虽然也有干干干的时候,但也有那么些身不由己的瞬间。还好能找你说说话,多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很幸运有你能听我絮叨。虽然不怎么回复,但聆听更为重要,n'est pas?

  走到教室坐下,突然想到感慨颇多,得写一写,可惜书包里只有笔,只好管教室里的小朋友要了两页纸。我后座就是女生,可是咱害羞啊,只得跑大老远管个男生要,难怪啊,真是雅蠛蝶。

  到了九点,收拾收拾就准备出去找操蛋,我俩一起坐车到平遥去闹川妹的洞房。真好,都结婚了,总感觉我俩也快了呢,哈哈。Amor fati。

  哎,真是雅蠛蝶。

  《生命不息》读后感(六):充满爱意的小说

  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故事,一家三代人的变迁发展史,一番布满爱网的绵言……

  带着一点悲情的叙述来表达爱,会有一种特殊的反差,像水煮鱼里的酸萝卜,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思愁。而小说的结构大胆颠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在一起,杂乱中带着主线的发展,将家族成员的发展线一一呈现无疑。

  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多半带着一种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的无情夺走了很多家庭的生命,托德一家是在饱经战火的洗礼下保留相对齐整的家庭,他们是劫后余生代表家庭,在如此平淡典型的英式家族的绵绵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小说最点题的情节大家庭式的繁衍,休与希尔维有五个孩子,然后是五个孩子下一代多产的繁衍(主人公厄苏拉除外),这正是生命不息所涵盖的基础命题,厄苏拉是全文的第一主人公,虽然有多达七段爱情,却终究没能生根发芽,繁衍生息,不过对于自己遗产安排却再次体现了一种爱的传递,这种绵绵的爱自然是这个中产阶段家庭给生命不息书名的第二重注释。

  一个有爱的回忆录传递着正能量,或许正是小说之所以畅销的主要成因吧!

  《生命不息》读后感(七):黑暗短暂

  【在永恒的轮回里感受生命悲苦,在荒芜的历史中探寻人性真相】

  1910年2月11日,厄苏拉出生。上天仿佛注定让她不平凡,从出生开始便近距离接触死亡,她是一个被脐带勒住了脖子的女婴。医生无法及时赶到,男主人在外不能回家,佣人无法妥当处理,黑暗降临,第一世终结,不过没关系,她可是厄苏拉▪贝瑞斯福德▪托德。

  是一匹黑马,是静水流深,是永远不能经历永恒黑暗的通灵女子。

  一、生命是环形的

  或许每个人都曾对生命的延长有过向往,从古至今,不论中外。我们对于死亡是恐惧的,即使不清楚在无限延长的生命里会做何益事,可仿佛能不断延长生命,总有一天会把想做的事都做成,做满意。要是能不断重复人生,直到生命满意为止,你是否也愿意呢?

  厄苏拉或许无需思索这个问题,只要她一旦跃入黑暗就跃入时间的轮回,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窒息、淹死、摔死、病死、冻死、家暴致死、被墙压死、自杀……

  种种死法,好像并非一部小说而是死法大全。

  从出生到黑暗降临,再回到出生那一刻,厄苏拉总在下一世关键时刻中遇到贵人拯救她上一世因而结束的生命,抑或是她因为冥冥之中的感觉做出让大家匪夷所思的事。她虽不懂自己身处时间的轮回,可总有一种所有事都经历过的感觉,也能猜中母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要不然她怎么是通灵少女。

  当佣人布丽奇特赶去伦敦前一天,厄苏拉贸然将其从楼梯上推下。多少世,她和一家都死于布丽奇特从伦敦带回瘟疫的感染。虽然没有什么合理的理由,她只觉得应该这么做。一件坏事的发生,是为了阻止更坏的事情发生,所以这次她选择推人自救。于是,又是向前延伸的生命,哪怕周围人觉得这种行为简直是谋杀。

  她的生命好像一条大河,壮阔,源源不断。也像溪水,永不会被溪底的石头阻挡,只是向着最广阔的海洋。她可以一直重复、修正上一世的错误和遗憾。

  确实值得羡慕,毕竟我们只能过着不断后悔的人生。可能今天后悔自己没跟他或她说上一句话,后悔小时候没把玩闹的时间用于学习,甚至总是在年底后悔上一年好像什么都没做。我们的生命是线性的,厄苏拉的却不是。

  二、战争是苦痛的

  厄苏拉家住狐狸角,母亲希尔维是落寞了的大家闺秀,家族罹难,幸得父亲休的解救。休风度翩翩,典型的英国绅士。新潮时髦敢闯敢爱的姑姑伊兹,虽不得父辈及以上长辈的认可,却总能在紧要关头拉她一把。坏小子莫里斯虽然成绩优异却讨人厌,最终却长成家里社会地位最高的政府官员。亲切却有些孩子气的姐姐帕米拉,温顺可爱最受希尔维喜爱的弟弟泰迪。

  一家其乐融融。

  对了,还有恶狠狠的厨娘和年轻的女佣。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家庭背景之下的,而每个家庭的发展是随着时代背景变化的。战争当然令人讨厌,可虽然无法改变不甚喜爱的环境和时代,它却终究与我们最亲近。

  所以厄苏拉会想要学习打字,学习世界语,选择去欧洲度过间隔年。所以当战争到来时,她的社会角色不是救援队员就是与大家躲在一起的难民。

  她还曾做过希特勒情人的闺蜜。她曾近距离观察元首,也像万千民众感受到他深深的感染力。

  她也曾练习掏出手枪千万次,在聚会时送给元首一枪,提前将战争结束。看到这里就想到昆汀,也在无耻混蛋里大开脑洞,提前让元首在电影院里结束生命。痛苦多么深重啊,身为后代的他们也那么希望提早结束战争。

  作者通过厄苏拉碎片式的每一生,讲述那段战事,从元首闺蜜的角色窥见当时上层官员的平静生活,又通过她作为办公室和救援队成员的角色窥见中层阶级的忙碌和迷惑,还通过一个普通难民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战时痛失女儿的悲痛以及流连失所的无奈。

  三、感情是永恒的

  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撞上爱情,厄苏拉的每一世也如此。他们都是她平静生活的火花,她随着遇到不同的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撞上”哥哥的同学,她感到不可拯救的自卑,于是走向堕落;

  “撞上”军官,她无法感到普通情人日日夜夜的陪伴,有的只是纸条传情;

  “撞上”伪君子,她只能感到婚姻的苦痛,甚至被家暴致死;

  “撞上”德国人,她就夫唱妇随,选择加入德国国籍……

  每一世遇到的人由她的生活轨迹决定,可每一世遇到的人都大致相同,他们或许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劫,彼此之间的感觉也是大体类似的。情感或许是永恒的,只是是否在对的时间,对的心境里遇到了他们。她是否是那个聪颖有着一双慧眼的厄苏拉,能够分辨他们能和她一起走向的未来。

  四、一个人在一眨眼、一失足间,就能失去一切。

  厄苏拉的每生每世都在透彻的实践着这个道理,作者虽没有明确她最后的结局,可她在活的最长久的那一世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谁。她是那个平静,爱看书,有着自己内心一方宁静的厄苏拉,她是通灵少女,是外人眼中的一匹黑马,是静水流深。她明白她无法避免黑暗,所以就只能怀着希望去迎接。Amor fati.她知道尼采说过要顺随命运。

  One must avoid dark thoughts at all costs.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werde,der du bist.厄苏拉告诉我要成为你自己。我们不会像厄苏拉一样生生不息,所以只希望都能了解深处的自己并怀着希望勇敢前进,把我们生命中本就不长的黑暗缩短。如果她还在世,我想与她交朋友,然后告诉她这句我爱的话。Life will spent is long.

  黑暗短暂,时间看得见。

  《生命不息》读后感(八):希特勒的情妇的闺蜜的前半生

  脐带绕颈。早夭。溺水。瘟疫。毒舌母亲。狐狸。野兔。慈父。猥亵。堕胎。离家出走。闪婚。家庭暴力。离婚。婚外情。参战。从政。元首。情妇。轰炸。刺杀。见证。尸体。心脏病。死而复生。

  ……

  如果按照那个时髦的游戏,用动词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编成一个故事,你会怎么穿?《生命不息》的作者就给我们了一份神奇答案。这本书我读得非常慢,不断感叹这是一本奇书,不仅仅是因为它构思巧妙、呈现多种可能性,更是因为它包罗万象,将一个普通家庭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变迁演绎得色彩纷呈。

  个人觉得,这本书有两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就是把它看成同一个人的许多种活法。作者大胆采用了这样一种写法,赋予女主角厄苏拉像猫一样的“九条命”。她从出生开始就遇到各种危险,早夭,溺水,瘟疫,意外,等等。成年之后又遇到暴力的丈夫,断送性命。后来又赶上二战,在英国的时候被德军轰炸,在德国的时候又被英军轰炸……每次“黑暗降临”,她死掉,故事就从头开始,换一种完全不同的活法。每条生命都会遭遇飞来横祸,然后陷入新的轮回。她生于20世纪之初,经历了历史上最重大的灾难,体验各种失去至亲的痛苦,终于在一次轮回中选择了牺牲自己,向独裁者掏出手枪。

  我更喜欢创建第二种读法——这原本就是一个苦命女人的前半生。哦,不,说她苦命并不确切,因为她从出生当天起就很幸运,每次濒死都有人及时赶到,将她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她有个讨厌的哥哥,但同时又有一个智慧并温柔的姐姐。她有个毒舌的妈妈,但同时又有一个慈爱并理性的爸爸。照顾哭闹的弟弟是头疼的事情,但是两个小弟弟又给他带来最贴心最温暖的守候。她有个疯狂又任性的姑姑,但是姑姑在关键时刻总能为她挺身而出。那个像童话一样美好的家园有个诗意的名字“狐狸角”,无论她走得多远,遇到多少苦难,狐狸角总盛满温情,诉说美好的眷恋。就像妈妈希尔维说的:“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无论是九条命还是一条命,在厄苏拉遭遇的各种灾难之中,最沉重的是战争。所以说,《生命不息》是一本优秀的反战、反独裁、反强权小说,有很强的思想性。

  父亲参加过一战,却从不在孩子们面前描述战争。当天真善良的弟弟一门心思要去参军,父亲说:我希望你们胆小而平安地活着。

  只可惜父亲的心愿阻挡不住纳粹疯狂的野心,元首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了德国——当然他用的不是一个吻。世界陷入了疯狂。德国受到了蛊惑。街道变成黑、白、红三色森林,举国上下都为那个刘黑胡子的小个子男人沸腾。女人们尤其钟爱元首,给他写信,为他做蛋糕,在靠垫上绣他的符号,嚷嚷着要给他生孩子。

  厄苏拉在偶然的机会,与元首的情妇伊娃成了朋友。厄苏拉弄不明白,这样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纵情爱放屁狂迷建筑疑心病已经病入膏肓的元首,何以蛊惑整个德国。她也无暇去弄明白,因为接连不断的轰炸已经将她置身废墟和尸体的集散地。起初是害怕的,还会哀伤,还会恐惧。后来已经丧失情绪,面对尸体,想到的只是“是否方便收尸”……

  但是她活着,无论如何都活着,见证那些真相。“如今已经不许畅所欲言了,但是真相到死都是真相。也许真相到死才能苏醒,而到那时,清算将是严厉的。”

  “小熊,欢迎你回来。”这是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她从外面玩耍回家,还是少不经事早孕堕胎之后回家,还是嫁错了之后狼狈回家,还是从纳粹统治的德国逃窜回家……父亲总是这样说。那狐狸出没、铃兰盛开的狐狸角,与独裁统治、血肉横飞的战场比起来,永远是记忆里最美的童话。即使一切都没有了,她还是会记得它,还会在下一个轮回里回到那里。

  “时间不是环形的。”厄苏拉对科莱特大夫说,“它有点像一张老字还未擦净的羊皮纸,又覆上了新字。”

  “哦,天哪,”科莱特大夫说,“这可真叫人伤脑筋啊。”

  “回忆有时处于未来。”

  “你的心已经老了,”科莱特大夫说,“日子想必艰难。但来日方长,每一天都要过。”

  是的,来日方长,每一天都要过。无论黑暗如何压顶,都要记得光明的事。

  《生命不息》读后感(九):战争中的生命,战争中不息的生命

  说起来有点巧,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没几天就看了《明日边缘》,发现这书的故事和电影还真是挺像的,都是关于生命无限循环的。

  (此处因剧透删除300字)

  最开始看前面,觉得这书枯燥死了,因为厄苏拉小时候总是夭折,所以所有的剧情都是发生在几个家庭成员及邻居间,总是那么几个面孔在重复家庭日常事,好像韩剧啊。但是随着情节展开,厄苏拉越过幼年的危险开始长大,人生的轨迹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这时候就有意思多了,成长期间的一些事直接影响到今后,而厄苏拉也能独立地选择和回避,从而走向迥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从此时开始,厄苏拉的每一次人生都开始不同起来,一些小小的区别和选择就能造成蝴蝶效应,让未来变得不同,她在有的生命中结过婚、受过家暴,在有的生命中穷病缠身、绝望度日,在有的生命中成为高官的情妇,另一段生命中则在德国定居、有了孩子,她曾死于德军轰炸数次,又作为救援者来到她曾死过的废墟中抢救生命.....她某一次生命熟悉这一批人,而下一次生命相遇可能只是匆匆过客,她身边的人的命运也总有改变,她总是不免经历亲人死去多次,而与之生离死别的爱人虽有不同,但每次都让人痛不欲生。

  但在这之中见到最多的,仍是战争(二战)带给人们言不能尽的苦难,她以不同的轮回,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身份见证了这些苦难和悲惨。可以说,厄苏拉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每一次人生,她都是一个不同的战争受害者,或死于战争,或死于贫病,或死于绝望。厄苏拉的人生正如同许多缩影,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被战争车轮碾压的生灵。她的生命总是在半途和许多人一样戛然而止,正是要说明这场战争毁灭了太多生命和美好,以至于没有几个人得以幸免。

  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厄苏拉在一次次从头开始努力活下去,来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恶劣情况下坚强生存的一面,尽管人们不断在与困境中死去,但剩下的人们不会被吓倒,他们反而更加坚韧和无畏,人们将遇难者留在身后的回忆中,转身继续前行着,努力活下去走向胜利,这也正是《生命不息》用厄苏拉就是它的实践者和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生命不息》读后感(十):你可以踏入同一条河,但河中的水永远是新的

  厄苏拉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脐带缠住脖子,还未在这个世界发出一点声息就死去了,然后便开始了她一次次死而复生的经历,就像重置一般回到起点。这样的构思似乎并不陌生,我立刻想到了《源代码》和《明日边缘》这两部电影,但前者所营造的平行世界缺乏逻辑性,8分钟闪回也让人有过度重复的感觉;后者死亡后重回战场的设定在画面推进上做得较好,用一些幽默的台词和表演方式来淡化重复感,但偶尔仍会给观众带来视觉疲劳,可见如何描述重返过去的场景极为重要。

  阿特金森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她对最初几次的重生过程描述得较详细,引领读者了解这种设定,随后用“快进”的方式避免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每次的重生中,厄苏拉的性格不断被充实完整,这是由多个人生堆砌出的成长,她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另一个让人忽略重复的原因在于每一次重生都有着微妙的不同,这不像前两部重返过去的电影那样,除了主角主观努力造成的改变,其他都仿佛经过烙印般维持不变。

  厄苏拉在下一次的人生中会隐隐预感到上一次的致死原因,并努力避开,但她也有做不到的地方,有些事的发展会截然不同,好像重生会带来一些异变,而有的过去即使想改变,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套用厄苏拉说的话,“你可以踏入同一条河,但河中的水永远是新的。”这句话完美地解释了厄苏拉所经历的人生,她每次都是在1910年2月11日的英格兰出生,降临在狐狸角这个家庭中,她仍旧是厄苏拉,但她的人生只因为一个环节的不同,便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阿特金森的文字除了带来如同电影画面的推进感外,她的叙述也非常优美,而这种优美见诸于对一战、二战生活的描写,这是这本书不能忽视的亮点。我从没看过一本书描写战争是如此直接的、人性化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战争的悲壮性总是被戏剧化地夸大了,即使是以战争环境下的小人物作为主线描写,仍然脱不开那股悲情。而阿特金森却近乎以白描的方式将战争下琐碎而麻木的生活展现出来了,战争并非不残酷,只是即便如此,生活也不总是充斥着大开大阖的悲喜。

  厄苏拉最后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存在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也扪心自问,这样的轮回方式却是让我不寒而栗的,虽然会忍不住做事后假设,但也没有勇气经历这一次次似曾相识的人生。我并不喜欢阿特金森对结尾的处理,但《生命不息》不失为一本结构独特,行文优美的小说,生命的重建与希望也引人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