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6点27分的朗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6点27分的朗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7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6点27分的朗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6点27分的朗读者》是一本由[法] 让-保尔•迪迪耶洛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一):当深爱阅读的人聚在一起

  《6点27分的朗读者》将故事聚焦于几个小人物,这些普通人卑微工作中怀着对阅读的爱恋主人公吉兰・维尼奥勒专门负责粉碎滞销的书籍,他每天忍受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和脾气暴躁上司,下班后从机器中抢救出几页文字,在早班通勤的地铁里朗读。同车的人们都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老太太德拉科特姐妹还邀请他给一群老人读书。

  伊冯在吉兰的公司担任门卫,喜欢法国古典戏剧,喜欢写亚历山大体十二音节诗,也喜欢用诗歌说话。朱塞佩是吉兰的同事,在一次事故中被机器碾断了腿。有一天,吉兰在地铁上发现了一个u盘,里面存储着一个名叫朱莉的厕所清洁员的自叙,充满兴味与哲思,一共72章,他对朱莉产生了兴趣朋友们一起帮助他寻找这个女孩

  这本薄薄的小说讲述阅读对生活的装饰作用,乏味的生活因为书籍的加入而变得可以接受,日常的重复劳动被文字言说后产生艺术之美与崇高体验,这是一部阅读的礼赞,更确切地说,是一群爱好阅读之人相聚的知音之乐。当深爱阅读的人聚在一起,就怀抱天真,产生了奇妙反应。人们从各自的书本中走出,探讨阅读的感受,分享阅读的温暖

  阅读不仅是私密的行为,它更可以成为交流手段。这本小说提醒我们朗读的魅力,阿尔贝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说“公开朗读是一种表演,一种连带整个身体动作,要让他人感受得到。不管在彼时或现在,公开朗读的作者都要以特定声音来凌驾文字,并运用一些手势来表现;这种表演给予文本一种调性,可能就是作者在构思当时所具有的感觉,因此可以让听众觉得接近作者的原意;也能赋予正文一种真品的封缄”。

  将所读之物言说,朗读者就与听众达成共鸣。门卫伊冯在生活中朗诵诗与戏剧,朱塞佩在书页上寄托身体的印痕,吉兰让人们听见朱莉的文字,人们因此从孤单中脱离,获得了联结与理解

  这部小说聚集起这群爱恋阅读的人们,他们单纯善良,在书籍中发现自己,也发现自己正在被书籍塑造。这部小说不仅讲述阅读本身,更讲述人们如何通过阅读相互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带来的慰藉与希望。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二):偶像的拼盘

  我是在下班早的周五去先锋书店站着看完这本书的。

  通俗小说类的读物我读的都比较快,翻起来就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像收割机收麦子一样。但是一旦开始扫过的那几页引起我的兴趣,也就开始由收割机变成人工手动了,情节句子开始印入脑海,当然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直到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就是一口气读完的,非常好读,最大的感受是亲切,因为里面有太多我喜欢的书和电影痕迹,简直就是偶像的拼盘之作;另一个感受就是有趣,很多时髦俏皮的段子和比喻。

  1、翻了没几页就看到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浮出书面,就是那个“碎霸”的工作。说实话,当初博·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孤独》里描写他的工作,在把书送去碎纸前再次阅读时的感觉,在星空下读康德。那个深度和意向太过于原创。而同样操纵着碎书机器的吉兰也同样既痛恨着自己的工作又一边享受着每天能从碎霸的牙齿下救出一两页好文章简单快乐。这是一个明显向博・赫拉巴尔的模仿或者说致敬。当然在这本书里孤独单调的碎纸工作是小清新文青的时髦外衣。

  2、另外就是以一封信来勾勒另外一个人形象。电影《天使艾米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都是这样。我想象着这本书是否能改编成电影,如果改编成电影就太像天使艾米丽了。

  3、男主人养金鱼的梗完全就是《玛丽和马克思》里的感觉:孤独的成年男子,与一只金鱼相伴,觉得浪漫爱情是他早就放弃神秘现象,他借着朗读救赎自己。马克思则是借写信救赎自己。

  既然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证明这本书写的真的是非常流畅自然,许多令人心动宛然的小细节,比如14717数字的描述,用瘦骨嶙峋实在是太形象了。还有厕所阿姨经典语录、关于厕所声音的总结、人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印象、藏在储物间的笔记本等的描述都非常有情调,尤其结尾处朱莉的现身简直是好莱坞电影式的完满。从此我对商厦保洁员多了一份别样的感觉。虽然称不上是伟大经典作品,但是可以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好莱坞式的浪漫故事。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三):14718

  不像其他读者,我看书的时候喜欢看封皮,一本书的封皮和题目是吸引我最大的诱惑,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很有感觉的封皮配上6点27分的朗读者名字,真的很美,所以借回了家。刚入职利用闲暇时间单位看此书,刚开始确实看不进去,前面几章节很枯燥,翻着翻着就合上了,第二次翻开却一口看完了。

  碎霸,很印象深刻的一个词,还有后面一连串描述机器的词,分别是粉碎、碾压、捣烂、压碎、撕裂、剁碎、扯碎、撕烂、混合、搅拌、滚煮。这一部分我看了很多遍,觉得这样写得很酣畅淋漓

  金鱼,是最适合男主的宠物,我闭上眼睛想了很久比方说猫、狗,都不足以勾勒男主的生活,什么动物可以安静的倾听吉兰的朗读呢。

  描述厕所里面的景象,一下子让厕所保洁员形象辉煌了起来,这几节写得很有生气活力, 让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为一个U盘连接在一起,阅读朗诵,通过文字爱上一个人,寻找她,向她表白, 14718落在结尾,竟然有甜蜜浪漫的味道

  借用文章的一段话,“我承认有些浮夸,但是我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愿望写给别人,因为我只想把他送给您:我的命运在您的手中”。不论在何时,你也会遇到你的14718。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四):The book of bookS

  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有这样读一本书了。 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刻意剔掉自己身上思虑过多的毛病。慢慢的确实有效果了,我在大一还曾打电话给一个大我四岁的朋友说我难以言表困惑,无法对周围的人与事有真切的触摸和感受,好像我是台下的观众,或高空的一双眼睛,它带有情感头脑,可其他感官却没有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不是台上的演员,就连对自己的人生,我都没有真实的参与感,像是看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如何把故事完结。 文字一度让我觉得是无病呻吟,我确实是靠这些东西无病呻吟了好长一阵子,也许也是这在白色纸上一个个四方四正的方块,让我找了一处角落,也让我脱离了可以带给人各种触感的真实的世界。 我在那里得到的一切头脑中的运动,情感上的沉醉,嘴角勾起的微笑和倏忽间垂下的泪水,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真实、跳动丰富。 其实,人写的一切文字差不多都是在书写自己,我们天生有要被历史记住的需求,既然是无名小卒,那便只好自己动手。只有在这一瞬间,我们自己是一个故事主角,好与坏都不重要,魅力就在于,我们是主角,一切的人与事都退却下去,没有人听我们唠叨满腹心事,但是纸张可以让你肆意的倾斜,赤诚的人心摆在纸上,我们一看再看,原来,这是我自己。 揪出来的这本书应该会让每一个爱书的人感同身受,看完最后一颗字合上的时候,会深觉原来世界处处都有曾被文字安抚过的心灵。 主人公每天6点27分都会在地铁上朗读一两页纸,他每天数着电线杆、垃圾桶、写字楼下上班,和床头养的小金鱼倾吐一天的琐事,他只有两个朋友,一个高位截肢,一天到晚都在找他的腿,还有一个诗人,满口古典戏剧的台词重点在于他的工作,一个爱书之人生命里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毁灭他珍视的东西,他是一名碎书厂的工人,在他不得不把纸上的印记抹去之前,他会抽出来几张,在每天早上的地铁上,把它们所含的文字释放出来。 日子就这样流转,今天不比昨天值得纪念,后天一样如此,每一个独特的清晨和夜晚都孤独的离去,他会在每个星期二晚上和400公里外的母亲通话,不为什么,只是习惯,确认一下垂垂老矣的她此时是不是坐在沙发里看着和他一样的电视,然后,编造一些漂亮谎言,谈谈自己“”丰富有趣”的生活,然后为自己的欺骗满心愧疚的睡去。 直到生活里突然撞进来两件事。 两个干枯瘦小的老太太请他去家里朗读,结果他面对的听众却是一些流着口水戴着纸尿片的老人,他开始为这些养老院的老人免费朗读。他们激烈的争辩着一些毫无意义的细节,天马行空的猜想,像是小孩子那样。他通过声音,把一个人的故事带给另一群人,在他们仅剩的时间里,给苍白的生活投下一点波澜跟活力。 有一天,一个不知道在哪儿的女孩儿也这样给他的生活带去了色彩。 捡到的一个U盘里有73个文档,记录的竟然是一个在商场扫厕所的女孩儿每天的生活,她事无巨细的记流水账,一个28岁的姑娘拥有和他一样枯燥的工作,狭窄的周遭。靠的就是这些文字,挨过孤单心酸的日子。 看着一点从日记里所有的蛛丝马迹拼凑出来的线索,他跑遍了所有的购物商场,最终和她相见。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不久前我发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能够让色彩更加鲜艳,让冬天没那么寒冷,让无法忍受的东西变得可以忍受,让丑陋的东西变得不再那么丑陋,总而言之,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个人,就是你。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书怎么带给你我这样渺小的升斗小民诗情和暖意,怎样治愈孤单苦寒的生活。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五):找到朱莉,找到幸福

  文/夏丽柠

  吉兰•维尼奥勒是法国小说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的《6点27分的朗读者》里的主人公,他有点像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工厂主辛德勒。与之不同的是,辛德勒拯救的是纳粹铁蹄下的犹太人,而吉兰救下来的是一张又一张要被“碎霸500”巨型机器碾碎的废弃书页,它们被叫做“活着的皮”。吉兰愤恨地说:“那是大屠杀!”

  我在想,如果与辛德勒在战争年代拯救的肉体相比,吉兰在和平年代挽救的精神食量是不是更符合法兰西的骑士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法国人的浪漫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而阅读宛如匿藏在塞纳河里的精灵,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始终。倘若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本书里出现的所有关于书的不合逻辑的描述与旷世奇缘,你都会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并为之拍手称赞!

  每天早晨6点27分在快铁列车上朗读抢救下来的“活着的皮”,并且喜欢与金鱼说话的吉兰,热爱诗歌并且满嘴亚历山大的伊冯和被“碎霸”吃掉下肢后寻找用他的肉做成书籍的老头朱塞佩,怎么看这三个人都是人群里的异类。可想到法国人爱书的浪漫痴狂,我们便想试着去理解他们。自诩资深读者的法国女编辑安妮•弗朗索瓦在她的《读书时代》里有一句口头禅:“若以书而论……”好像凡事只要与书搭上边儿,都是可以被理解被原谅的。

  如此说来,吉兰每天朗读的怪异行为不仅没有受到乘客的鄙视,而且还招来了一帮老头老太的追捧,请他到“紫藤公寓”去为更多的人朗读。尽管他认为他“红”得莫名其妙,可却乐不思疲!读书,是他抵抗孤独的最佳方式

  或许上帝诚心眷顾爱书的人吧?有一天,吉兰在快铁里捡到一个U盘,“那个U盘走进吉兰•维尼奥勒的生活纯属偶然”。短篇小说家,曾获得两次海明威文学奖的本书作者迪迪耶洛朗,深谙短篇小说以偶然带动必然的结构规律。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以一个偶然事件,将全书的精髓推直读者面前,令读者像吉兰一样不得不接受这个牵引,何况我们所有人也急于了解“书中书”的秘密

  吉兰从阅读“文档1”便开始便迷上了一个姑娘,迷上了“突然出现在他生命里的朱莉和她的瓷砖世界”。随着阅读文档数量增加,朱莉像个降临在吉兰心里的天使,她的哭她的笑,她的悲伤她的苦恼,她的幽默她的自嘲都令吉兰迷恋不已。老朱塞佩的一句:你到底想不想找到朱莉?仿佛是对吉兰新的生命的开启。吉兰到底能不能找到他的朱莉?这本书会告诉你。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藏着一个朱莉吧,她在哪里?在故土,在异乡,在海洋,在天际,或者在我们心里。若你心里藏着一个朱莉,那是你的小确幸。记得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在《多田便利屋》里这样写道: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得到的瞬间一切就已成为记忆,但幸福是会重生的,她会改变模样,悄然来到寻求她的人们的身边。

  本书作者用超凡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爱与书的世界。朱莉是这世界里幸福的代言人。找到你的朱莉,你的幸福也在那里。

  转载请告知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六):你以为我的腿是在一天内长出来的吗

  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坚持,一天到晚找自己的腿的朱佩塞,满口亚历山大诗的伊冯,喜欢有裂缝瓷砖的朱莉,以及每天早晨6点27分在快铁列车里朗读的吉兰。这些坚持都有点儿神经质,就像我今天在豆瓣看到一条广播大概意思是坚持一件事情可能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那就是屎。对此我很不赞同,总有人向外活着,天天想着为社会做贡献,也总有人向内活着,只为了坚持自己内心那甚至有点神经质的追求。

  比如这本书里的朱佩塞,看着自己的腿变成纸浆,再看着纸浆变成了书。他便把那一批纸浆制作的书买下来,这就是他找回自己腿的方式。“骨与肉一起被碾碎、捣烂、烫熟,分散成千百万个细胞,与那玩意儿在该死的2002年4月16日那天排泄在容器里的灰色稠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旅程,最后出现在这本没有价值的书里,以及用独一无二的肉纸制造的另外一千二百九十九本书里。”那是他的血肉,必须回归。他的细胞支离破碎进入了那些有着墨绿色书脊的书本里。就像对于每一个阅读爱好者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书本包含着他们的灵魂碎片,只有读书才足以去拼凑那不完整的自己,去填满本身不够丰富的生命经验。到后来吉兰准备放弃寻找朱莉的时候,朱佩塞指着快被弗雷西内的书压垮的书架说:“你以为我的腿是在一天内长出来的吗?”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眼眶忍不住湿了一下,每个人的灵魂每个人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内就变成了他现在这样的啊。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本温情的书。吉兰在快铁列车上读的文字都那么血淋淋,要我是乘客可能会被他影响一大早的好心情,说不定还会想打他。直到他捡到那个U盘,一切才明亮了起来。尽管朗读的内容不少和厕所相关(谁叫作者是一个厕所保洁员呢),但更多看到的是温润细致的生活。这个作者在生活里喜欢有裂缝瓷砖,“完美的瓷砖数量太多了,反倒显得平淡无几,吸引不了我。我更关心那些残缺的、开裂的、泛黄的、缺口的瓷砖,它们经过岁月的摧残,让这个地方不仅显得有些陈旧,也有了瑕疵,我终于喜欢上这种陈旧,而瑕疵能不可思议地让我安下心来。”大概也就是文字里透露的那种安心细腻的气息,让吉兰渴望去寻找这位作者,就像黑塞《荒原狼》里的哈勒尔总是向往邻居太太家的温暖。寻找朱莉,仿佛根据藏宝图寻求宝藏一样,吉兰不再机械地依靠着数字过活。

  于是吉兰才能写了那封信,那信里有段话也许只有看完了整本书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平淡而沉重却又充满期待的概括感:“我既不是迷人的王子,也没有白色的战马。我看到喷泉,偶尔也会扔几个硬币进去。我下巴上没有难看的瘊子,说话也不咬舌头,但是我有一个很傻的姓,抵得上这世界上所有的瘊子和错误的发音。我喜欢看书,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毁掉它们。我全部的家当就是一条金鱼,叫鲁热·德·利尔。我只有两个朋友,一个高位截肢,一天到晚都在找他的腿,还有一个是诗人,满口亚历山大诗。”不知道以后的这段话后面会不会还加上一句“还有一个喜欢瓷砖裂缝的姑娘”?不过故事的结局我挺喜欢的,因为结局就像朱莉喜欢那些瓷砖上的裂缝,顽强地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命运,毫不理睬地球上的纷争。你以为裂缝是在一天内就长出来的吗?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七):治愈系的小说啊

  上一本刚看完的法国小说是马克·李维的《如果一切重来》,当然马克·李维最火的《偷影子的人》是上上一本看过的法国小说。总得感觉是法国人现在真是浅薄啊,搞哲学的那些就不说了,现在这些写小说的也是如此,沉浸在繁琐、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渴望自己得到小清新爱情的拯救。

  《6点27分的朗读者》这本书如果单纯是作为消遣的话,还值得一看,城市里的孤僻男,干着了无趣味的工作,唯一出格的事是在城铁上朗读随手取来的文字,然后遇见自己的爱情,完了!个人感觉,这本书刚到及格线吧。买这本书完全是听取书店朋友的推荐,现在唯一想做的是必须劝诫他好好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啊!

  书的封面不错,内容太单薄了,一本书,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了。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八):小仪式,平凡生活里开出的幸福玫瑰

  在冬日下着雨的午后,读完了这本《6点27分的朗读者》,心里很温暖,好久都没有这么舒畅了。

  第一次听说法国作家让-保尔的这本书,是今夏一个闷热的午后,在网易云音乐的法语香颂fm中dj的推荐,6点27分,不是6点半也不是6点,为什么偏偏是27分,这个时间点成功的吸引了有点强迫症的我的注意力,也是这个6点27分,让朗读这个行为充满了仪式感。

  吉兰的快铁朗读仪式,用热忱对抗狂暴无趣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的6点27分,在法国城市快铁一节普通车厢车门右边的橙色折叠座椅上,一名名叫吉兰-维尼奥勒的废纸回收处理厂的机械操作长会准时出现在那里,不选择舒服的软座椅,而选择这样硬邦邦的折叠座椅,或许能让他更冷静,坐在那里平静的朗读着上一日修理废纸处理机时残留的纸张文字,这几乎是他平淡如水生活中唯一值得一提的仪式,他用朗读去对抗每日上演的狂暴的图书大屠杀,为自己朗读。重要的不是体裁,而是朗读的行为。他以同样的热忱朗读各种文章。每次朗读都很神奇。这些字、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同时,多少带走了快到工厂时令人窒息的沮丧。

  伊冯`格兰贝尔的亚历山大诗体,体面是对生活最大的尊重

  处理厂的门卫伊冯,是忠实的亚历山大诗体爱好者,虽然工资少的可怜,但他总是穿戴整整齐齐,精心修利用来妆点上唇的那一条细长的胡须。门卫生活中绝对多数对话都是用亚历山大诗体完成的,即使不用的时候,句子都很短,不是因为他不舍得用词,而是要吧自己的声音留给他觉得卫衣有价值的东西:十二音节诗。他的亚历山大诗体是他的武器,“亚历山大诗体像剑一样笔直,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击中目标”,面对首次送货到厂里的新手司机,他不卑不亢,让对方措手不及,韵脚的冲击让对方窒息。亚历山大诗体也是他的魅力神器,面对紫藤老年公寓那群可怜又可爱的老人们,他的彬彬有礼和出口成章,成功的让她赢得了一大批粉丝。伊冯每一次用亚历山大诗体说话,都充满了浓浓的仪式感,“必须站起来说,拉长气息,读清楚每一个字。要带激情与火焰把它的音节一个一个播出来,像做爱一样去朗读,注意停顿、顿挫的节奏。要认真去演绎,没有即兴发挥的空间。十二音节诗不能作弊。”

  吉兰的另一个朋友是他的前任操作长,发生工作意外丢失了双腿,支撑他活下去的重要信念是他坚信自己的双腿会回来。让-厄徳 弗雷西内的《从前的花园与裁员》,一本毫无价值的无趣之书,却是老朱塞佩的生命支柱,只因为生产一千三百册该书的正是2002年4月16日67455和67456号纸浆。而4月16号正是朱塞佩的腿被碎霸吞进肚子的日子。骨与肉一起被碾碎、捣烂、烫熟,分散成千百万哥细胞,与排泄在容器里的灰色稠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旅程,最后出现在这本没有价值的图书里。老朱塞佩每次招待吉兰的饮食,也很讲究,整个意大利都落进了你的盘子,先来一点意大利香脆螺旋长条面包佐凤尾鱼酱,配一杯意大利气泡酒,接着满满一大盘生火腿意面,配意大利基督泪珠红葡萄酒。

  这些小小的仪式感已然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显得有趣,而故事情节的高潮是女主角的出现,一个购物中心地下公共厕所的保洁员朱莉,普通蓝色工作服下藏着的是一颗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心。同时也幻想着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出现,保有一颗少女心。而每次清洁都会把厕所的釉面瓷砖清点一遍,14717,一个有棱有角的突兀数字,日复一日,不曾改变,就像她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一样。

  和吉兰一样,支撑朱莉生活的是她的写作。

  而在她的文章里,我们也见到另一位有趣的人物,她的阿姨,在每周四买八只泡芙,不是七只也不是九只,不是夹心长蛋糕也不是蛋挞,而后钻进公共厕所的四号隔间,把马桶盖放下来,垫上柔软的垫子,舒舒服服地坐好,花上二十分钟,一个一个地吸吮她的那些小宝贝,用舌头将面团顶在口腔上壁,把囚禁在泡芙内部的香草味释放在味蕾的中心。享受陶醉的样子真像一下子注射了八支毒品的瘾君子。

  ……

  这群平凡的小人物们,忙忙碌碌,几乎终其一生也逃脱不了这平淡无奇与庸庸碌碌,但是他们生活中的这些小小仪式,是他们往生活里添加的盐,让它变的有滋味起来,也让这些小人物一个个变的鲜活有力,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显得那么的暖心。

  生完娃的这两个月,面对突然翻天覆地的生活大变化,每日24小时随叫随到的喂奶、换尿不湿、哄睡等养娃生活,我生活中原有的很多小仪式也被打乱了,譬如每周五晚的电影时光、每月一次的诚品看展时间、每晚7点与老公一起的散步时光、尤其是每天阅读时间。心中也或多或少有些不甘,有娃的生活就是要做好这样那样的取舍和平衡,好在有些仪式还是在继续,譬如每周六早晨8点半的鲜花送达和插花时光;当然还有一些需要建立的小小仪式,比如每天给宝宝拍一张照片,每周日下午与老公一起的溜娃,每周抽一下午给自己放个假的独处,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开始阅读一本新书。

  生活中的仪式感,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更教会我们一种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不再普通,对抗生活中国的消极因素,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让内心生出小确幸,人生将会更加有趣和丰富多彩。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九):书,有灵魂的纸与文字。

  吉兰•维尼奥勒,这本书的主人公,一个自然回收处理公司的平凡的工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他是处理报废的书,而以为他处理的是活物。

每当他看到那堵肮脏、剥落的高大围墙,喉咙口还是会猛地感到恶心。那玩意儿隐藏在围墙后面,避人耳目,正等着他呢。

  这句对他即将到达的工作地点的描述,结合他在开场的6点27分的朗读中的那一段“孩子看着父亲杀兔子”的内容,我不禁揣测,他的工作性质是邪恶的。

  书的前半部分对于这个令主人公排斥的机器,有着热气腾腾的描述,读来感觉这机器仿佛就在你眼前运作,能感受到它巨大而又永远填不饱的内脏正在朝你吐着白气。但尽管如此,你仍会觉得冰冷冷。

工作了十五年,吉兰还是不能用它真正的名字称呼它,仿佛只要喊出它的名字,遍意味着对它的认可,这种默认,他是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意的。这玩意儿来就是为了粉碎、碾压、捣烂、压碎、撕裂、剁碎、扯碎、撕烂、混合、搅拌、滚煮。不过他听过的最佳定义,是当老头朱塞佩从早到晚灌的劣质红酒,也无法浇灭他肚子里日积月累的对碎霸500的怨气的时候,喊出的那句:“那是大屠杀!”每天晚上,这位厂长要求把凶杀现场清理干净,让凶杀显得天衣无缝。一年中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凶杀天天都在重复。

  吉兰不愿意称呼它的名字,通常叫为“那玩意儿”。那玩意儿每天早上准时等待工人们启动它,给它喂食。吉兰带着排斥的心情换上工作服,不愿意去想“那玩意儿在等它的饲料”。

  饲料变是报废的书。

  其实在平常人看来,处理回收本是在自然不过的事儿。但吉兰以及他仅有的两个好朋友,都觉得这是在谋杀。书,不仅是书。它是活生生的。

  那玩意儿贪婪的等待着它每天的饲料,而吉兰他们觉得,这无法满足它。

老鼠成了大问题。味道让它们发疯。漏斗吸引它们,就像食肉植物吸引苍蝇一样。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不让碎霸吃到那块肉。他相信它一定很喜欢吃肉,喜欢这些尖叫着、扭动着的小躯体。自从朱塞佩出了事故以来,吉兰就知道老鼠肉并不能满足那玩意儿。

  他的好友在一次清理内脏的过程中丢失了他的双腿,描述的过程并不血腥,但很震慑人。书并不能满足它,老鼠也不能满足它,它终于还是吞噬了人的躯体,尝到了大量鲜血的味道。

  吉兰每个工作日都不得不与这个他憎恶的怪物相处,按下电源按钮,喂给它饲料。书里详细描写了一次将报废书成堆喂进怪物嘴里的过程。

那玩意儿抗议似的打了个嗝,地面勉强地震动了一下。它总是不容易醒过来,先要打嗝、吐痰,似乎不乐意启动。不过第一口燃油喝下去,它便运转起来。地沟里散发出发霉纸张的臭味。那玩意儿饿了。巨大的推土到迅速把山一样的书堆堆推进深渊。不锈钢进料口消失在书的海洋里。再精美的书脊,再结实的装订,几秒钟内就粉身碎骨了。成千上万的作品消失在那玩意儿的胃里。从两侧的喷头里不停地喷出来的滚烫的雨将少数几张见异思迁、企图逃跑的纸张逼到漏斗的底部。再往前,六百把刀片将会接手。锋利的刃口把面目全非的纸张切成薄片。最后四个巨大的搅拌机叶片把一切转换成厚厚的纸浆。几分钟前还躺在车间地上的那些书,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这真真切切就是一场“大屠杀”。吉兰觉得这是在犯着不可饶恕的罪。

  书对他来说,不仅是书,也许在他看来,它们也是有灵魂的。那玩意儿捣碎的不仅仅是纸张,也是上万条独一无二的思想。

  他唯一的赎罪方式,就是去拯救那些幸存者。以他最不愿意的方式——进入到那玩意儿的内脏。

他先把碎霸停机,随后钻进漏斗深处。它们在老地方等着他,有十来张,那是水柱唯一喷不到的地方,在布满刀片的最后一根轴的固定片与不锈钢内壁之间。东飞西舞的纸被气流冲到水淋淋的隔板上,尔后搁浅在这钢铁凸壁上,没有继续滑下去送命。朱塞佩把它们叫做“活着的皮”。“”它们是大屠杀唯一的幸存者,小伙子。‘他激动地提醒他。’科瓦尔斯基永远不会知道维尼奥勒在他的碎霸的肚子里搞什么鬼。每天晚上,吉兰去浴室的时候露出的天使般的笑容让他无法安心。明天,还是在这快铁里,活着的皮最终将死去,而他将把它们所含的文字释放出来。

  那玩意儿的内脏有无法消化的地方,这成了“大屠杀幸存者”的避难所。吉兰就是拯救它们的英雄。他把它们夹在吸墨纸中间。然后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和地点——6点27分的快铁上——朗读它们。

  我觉得这对吉兰来说是一种仪式。

  《6点27分的朗读者》读后感(十):温馨又可爱——《6 点 27 分的朗读者》中的平凡故事

  还记得当时刚读完加缪的《局外人》,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法国文学,最开始我被告知这本书特别有温度。带着一丝对这本书诡异的标题的好奇,我记下了这本书。一段时间后,终于有机会拿起这本书,谁知一翻开,一股充满兽性的气息扑面而来。书中的人、事、物既带有机器人的冷漠又带有野兽的狂躁,吓得我以为我记错了。但是让我还能充满信心的,是这世界中唯一还存有生气的,我们的主角吉兰。

  吉兰每天在 6 点 27 分的快铁里朗读着从怪兽嘴里抢救出的屠杀幸存者。他只有两个朋友,一个被怪兽吞噬的高位截瘫的旧同事,一个亚历山大诗歌爱好者门卫。这样平凡的故事,虽然有一丝温暖,但却平淡无奇。

  吉兰在碎纸厂工作,原来这个可怕的怪兽是碎霸 500,一个残暴的碎纸机器。吉兰厌恶这个怪物,因为怪物每天都屠杀无数的书籍,而他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做帮凶。

  “再精美的书脊,再结实的装订,几秒钟内就粉身碎骨了。成千上万的作品消失在那玩意儿的胃里。 ”

  随着剧情的展开,读者们渐渐地剥开了那枯燥又冷血的故事的冰冷的外壳,露出了它温暖的本质。

  吉兰每天都会趁着清理的机会,从怪兽的胃里拯救出一些幸存者,这些纸张被他偷偷地藏起来,每天早上的时候再在快铁上朗读出来。尽管它们已然失去“活着的皮”,但他要将把它们所含的文字释放出来。

  在这个世界里,吉兰是与众不同的,他没有碎纸厂老板的病态的唯利是图,也没有工人布伦纳那小人的阿谀奉承,他只是静静地、平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保留心底那简简单单的洁白,不让它被寒冷的世界所吞噬。

  也许是老天眷恋吉兰,让他遇到了她。当吉兰第一次从拾取到的 U 盘里知晓她的存在时,他的世界被点亮了。尽管他对她的了解只有那其中的 72 篇日记,尽管她只是一个商场厕所保洁员,他依然奋不顾身的爱上了她。因为她与他一样,都想在这冰冷而孤单的世界中寻求温暖和联结。他朗读着那些被拯救的书页,而她用文字记录着生活中的忧伤与快乐的点滴。

  故事温馨又富含乐趣,甚至有一些小逗逼。这也许便是法国文学独有的一种特质吧!

  在这本安静而又优美的小书中,我们都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宁静,就像吉兰遇到了她。生活中,也一定会有一个他/她,带给你感动和抚慰。

  “哪怕 14717 这样丑陋的数字,只要帮它一下,也总有一天会变得漂亮。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