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细说民国大文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细说民国大文人》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9:0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细说民国大文人》的读后感10篇

  《细说民国文人》是一本由民国文林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后感(一):刚日诵经,柔日读史

  1895年他生于无锡一秀才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12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不堪,但其母亲仍供其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后其与刘半农、瞿秋白等人闹学潮退学,后转入南京钟英中学求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其辍学回家,但仍矢志自学,闭门苦读.

  18岁时其报考北京大学未果,只得辗转乡村,执教谋生,十年间,辗转四所小学,完成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受时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的钱基博(钱钟书的父亲,1927年,钱钟书为其专著《国学概论》作序)的赏识。

  28岁时,在钱基博推荐下,其转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随后发表《先秦诸子系年》,33岁时其妻子、幼儿、兄长先后逝世。后著《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观点的错误.1930年,其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抗战爆发后,其撰写《国史大纲》,该书于1940年出版,振奋了民族精神。

  1949年,其随华侨大学迁至香港,后任“新亚书院”院长。

  1917年秋,其初婚. 1929年春,其再婚,婚后有三子一女。1956年春,其比他小35岁的胡美琦在香港结婚,

  他就是钱穆.

  -整理于<细说民国大文人-国学大师卷>

  2011年11月初,余读其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短短10万字不到,就将汉、唐、宋、明、清五朝以政府组织、人事制度、财政赋税、兵役制度等几方面阐述的清清楚楚.体大思精,叹为观止.

  今年5月,下载了<国史大纲>及<论语新解>,鸿篇大作,虽有兴趣,但苦于没时间及毅力,只草草浏览了下。

  再后来了解的他的人生经历,知道了他寒窗苦读十余年,自学成才的经历,因此敬佩之情更进一层.

  总觉得他是个固执顽固之人,又有一副学究气,事例略举.读其书事也总有一种耳提面命之感,使人不得不正襟危坐.他说不了解本国历史者不配作本国国民,一国国民必须对对本国历史带有温存与敬意.说话很冲、人际关系也处的不是很好,但这也是大师的特色,或许也正是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与执着,才造成了他的成就。

  刚日诵经,柔日读史,是他及很多古人的学习方法,在此不是想鼓励仿效他们的做法,但至少要勉励下自己多多学习,见贤思齐焉。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后感(二):那个年代的风骨

  总是说民国之后中国再无大师,这一群人取得的成就,就目前这个浮躁的治学时代来看,无可比拟。

  但那个时代,尊师重教也好,学术自由也好,最底层的那些人,在挣扎,在求生存,求温饱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革命,有推翻,确属必然。

  当然,现在来看,这个时代的最底层也不见得好,但那是另一说。实在不行,推倒再来。

  书没看完就要归还,感受:

  嬉笑怒骂的文人,相轻的文人。

  刘文典: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我算是什么。

  “你跑做什么,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在有人讲庄子”

  ~~~~~~

  博学浩然:

  赵元任通国学、哲学、音乐、数学、物理学、近现代方言、心理学、历史,几门外语。这些,都是能在哈佛、康奈尔当教授的水平。拜服之

  ~~~~~~~~~~~~

  大师的七情六欲

  钱穆居台湾,长女在大陆,终于政策放开,长女钱易来台探亲,却被民进党及陈水扁告发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身份而被迫离台,此后钱穆溘然长逝,父女就此天人永隔。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后感(三):谁去细心一路寻回

  其实我都忘记了。书中人物、细节、轶事……

  一年前的追读,用得上废寝忘食形容——恰好是失业期,有大把时间,也多亏它,扭转了我的视线,在最低迷的阶段不曾于沉沦中没顶。所以,比起买书读的读者,我更应该写一段吧,因为参与其中。

  其实我都忘记了。书中人物、细节、轶事……

  被七七八八毫无意义纷至沓来的事务扰乱了印象,推远了距离,又没办法细心一路寻回。

  隐约的,记住一些风骨。记得傅斯年在临死前一个星期,对夫人说:“穿单裤太冷了,等稿费送来,给我做一条棉裤。”记得吴宓在小黑屋里大喊:“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

  痛惜。

  那些真正的学者,献身于热情、献身于文化、献身于国家(非狭隘之“国家”)。可他们在后人心中,也被纷至沓来的年月扰乱了印象,推远了距离,谁去细心一路寻回呢?

  这本书,是浮躁中的一种洗礼。

  在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阅读途中,沿路收集的火花。一本书所引发的效应,绝对不限于纸张里面的内容。

  附:回帖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