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2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精选10篇

  《1933,聆听民国》是一本由林语堂 / 梁漱溟 / 胡适 / 柳亚子 / 徐悲鸿 / 郑振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一):梦想还未实现,我辈仍需努力

  《1933年,聆听民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觉得编辑思路独特。在“中国梦”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每个人思维都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这个时候出一本80多年前的140多个人的关于国家和个人梦想的书,真是既应景又有意义的一件事。

  其次,我觉得看80多年前的人,尤其是那些不知道在脑海中想过多少次的人的梦想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些人在我们心目原本是很高大上的,可是,现在看看他们那些单纯美好的梦想,竟然是那么接地气,有些竟然有着顽皮的负气。比如,我看著名喜剧家洪深的梦想是:“年龄又增了一岁,在这一年找那个,那些妨碍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人,当然也得老一岁,或者会多死去几个。这真所谓是“梦想”了”。有些则是很有玩味的,如国立艺术学院教授孙福熙的梦想竟然是:“我……我梦想卖东西的不讨虚价”。这真真是可爱至极的教授的想法。但即使这个很简单的想法,到现在竟然也没能实现。真真是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惭愧至极。

  1933年正是国弱民穷的时候,用烂俗的一句话说:人们生活水深火热中。这时候《东方杂志》来征集人们的梦想,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不仅征集梦想需要勇气,写梦想的人也需要勇气。现在政府虽然提倡“中国梦,我的梦”,可是,有多少梦能变成现实呢?

  那些梦虽然多姿多彩,但其实总结下来不论是国家的还是个人的,无非就是国家富裕人民幸福,“一切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像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李权时说的“最好扶桑三国能为中国之一联邦或一联省,以永久消灭东亚祸乱之根”,的梦想就看得让人暗爽;外交部长罗文干的“能戒酒,能涵养,无疾病,勿懒惰,一直到死的一天,永远太平盛世国民”倒是家国的梦想都有了。

  这些梦想里,有些已经实现了,比如一个叫竹友的读者五个梦想中,有一个造几间暖室,可以一年到头吃到西瓜葡萄,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出书啥的也不是问题了,现在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任何人只要出钱,出版社就敢出书。“固定职业,固定住所,固定收入”有一部分人也已经实现了。

  但貌似,有些梦想永远都实现不了,比如贪官污吏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的问题,比如中国教育的问题,比如……,这样一对比,天哪,原来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实现的空间啊!

  忽然想起春晚上黄渤唱的那首《我的要求不算高》:80平米的小窝,还有个温柔的好老婆孩子能顺利上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每日上下班很畅通,没有早晚交通高峰,日日去户外做运动,看蔚蓝的日空,我能挣钱, 我还有时间,去巴黎、纽约 、阿尔卑斯山,我逛商场, 我滑雪山,这样的日子悠闲,人们的关系友善陌生人点头全是笑脸,养老生病不差钱,有政府来买单。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它很小也很普通,我不求变成龙和风,我只想活在幸福中——

  这样看来,80年前的梦和现在的梦也没啥区别

  前人的梦想还未完全实现,我辈仍需努力!为了梦想,我们一起做个勤劳的小蜜蜂吧!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二):1933年有关梦想的那些事

  那时候,超女还刚流行,短信投票还是一个新鲜事,我将此事说与家中老人听,结果老人笑笑,颇为轻蔑地说:老上海玩剩下的。当年胡蝶选电影皇后就是这么搞头的。

  事实上,30年代的上海确实有很多新鲜玩意与搞头,那些新鲜玩意和搞头,即便现在,仍然在玩着。

  你能想象1932年的上海,著名的《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梦想”的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400份约稿函,然后收回,登录在杂志上。

  不敢想象,30年代的杂志,会做如此时髦的事情

  这是这本书的由来。

  征求的问题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答者多位文化界人士,因此不免反而有单调之嫌。但是有些回答来自于底层人士,因此颇为好玩

  如周毓英读者:

  “三年失业,现在过着乞丐生活,希望在1933年得到一门职业。

  想主办一个月刊,与全国青年思想往来。又梦想得到一部《万有文库》在1933年读完。”

  不知道他的梦想后来怎么样了。

  不过万有文库多达4000册,即使获得,一天读3册,一年也读不完啊。

  虽然是屌丝的梦想,却因着书卷气,而难得,当次乱世,身如乞丐,却心系天下,虽然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酸气感,却不由得不让人敬佩。

  还有一个叫娄志斋的大学生,更为好玩,愿望谈恋爱,梦想有一个我所想爱的女子,能离开经济条件来爱我。

  不知道他的梦想实现了没,但是,如果他穿越到今日,这梦想,大抵是白日做梦了。

  虽然还有很多大家林语堂、巴金、老舍等人的梦想,但是都太文以载道,又或者是不过是应付而作,因此实在没什么意思。反倒是这些小人物的梦想给人以真实质感。可悖论的是,这本书宣传的卖点是百位文化精英的未来中国梦想。到底,名气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意思的是,书中最后一篇,是鲁迅对这个活动的批评,大抵是批评太“载道”。且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梦中喊标语”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梦虽然是最危险的东西,可是没有梦想,人与咸鱼有什么分别呢?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三):八十年前的中国梦《1933聆听民国》

  八十年前的中国梦《1933聆听民国》

  曾经有人问鲁迅,一百年以后中国会怎么样?鲁迅说一百年以后和现在差不多,看不到中国的希望。鲁迅的眼睛很毒,的确中国今天和民国相比,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就是这三十年的变化也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预想,可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这个社会中阴暗一面,有很多很多和民国相差不大,社会靠关系和人情,请客送礼,缺少法制,贫富差距巨大……在很多方面和民国的变化并不太大。鲁迅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中国社会的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无须质疑。

  那么我们来看看八十年前的民国人,他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吧。这本书是出自一九三二年,当年九一八东北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而蒋介石正在对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可以说中华民族处在外敌入侵的危机之中。上海的《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征稿400份,问题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么样?也可以说,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不过从最终回复的140人中,绝大多数梦想都是和当年贫弱的中国息息相关的。国将不国,个人还有什么梦想呢!

  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丰子恺配上插图,可以说策划得不错,今天看来还是有相当的价值,当年回复的也都是名人,几乎涵盖了当年文化界著名人物。

  从内容上看,有长有短,有的长篇大论,有的仅有几个字一句话。不过多数人的梦都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渺小,就是渴望中国人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土匪绝迹,外患消除,安居乐业,共享太平,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写一篇文理通顺的信,希望临时开会抗日不被军警干涉……

  的确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并不遥远,不过是没有战乱,过平常的日子就是最大的梦想了,人民的要求和现在比实在是太低了。俞平伯说,我没有梦想,是啊在那个年月,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所有的梦想都将要被打破。郁达夫说,我只想做一个仙人,仙人就不用生活在现实之中了,可见,郁达夫对现实有多么多么的悲观,这悲观可不是空穴来风,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郁达夫流离失所,最终客死他乡,连一座坟都没有留下来。胡适的梦想是一座监狱,可以看书,可以借到书,可以写作,可以锻炼锻炼身体,那么他希望住十年,不,是十五年的监狱。就是说当年的中国还不如这样的一所监狱啊。

  现在看来,他们的中国梦都实现了,鲁迅也看得太悲观,八十年以后,中国可以做更精彩,更美妙,更宏大的梦了,现在的中国,也许就是八十年前,他们想过,但是不敢相信,不敢说出来的未来的中国吧。不过现在依然有很多大学生,写不出一篇文理通顺的信,我们的梦也还要继续做下去,但是我们和八十年前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可以相信,在今天的梦中,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四):织梦者 ——《1933,聆听民国》,TA们曾有梦

  织梦者

  ——《1933,聆听民国》,TA们曾有梦

  对于每一个学生仔来说,“中国梦”这个词语已经变成了一个头痛而又泛滥的名词。文科生尤甚:政治用上了,思想品德上也在讨论语文作文更加不用说材料换了千百遍,题目核心永不变……承认“中国梦”对于一个正在陷入迷茫的社会来说的警醒作用是一回事,而天天反复repeat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1933年的文化界,只属于知识分子而并非普通百姓的底盘,“中国梦”是一个崭新而极为迫切的概念。140多个文化人的244个“梦”,是那个处于存亡时刻的黎明前黑暗中的寻路的梦想。

  他们是织梦者,在编织一个属于国家的未来。

  关于这个国家的制度、这个国家的教育、这个国家的运行方式、这个国家所缺乏的正义、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忧患——他们活在那个“当下”,又将这个“当下”反映到他们的“梦想”中去。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的梦正在实现,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本身也成为了一个传奇:林语堂、叶圣陶、俞平伯、郁达夫……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与他们的梦想一起书写在中国历史的纸页上。

  然而纵观本书,存亡时刻的中国文人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民主、文化、教育在保卫这个国家,他们埋头苦干,在个人梦想中,也不惮于抨击这黑暗的社会。然而我们却没见到这样的梦想:梦想着改变世界,梦想着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没有见到努力研究粮食产量更高以避免贸易顺差的影响、或者制作强大武器让海军力量更强保卫国土,也没有见到一个类似《海底两万里》一样关于科学、关于人类的未来、关于我们未知的世界的设想……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中国,人们讨论的是拿来的文化、拿来的技术,他们在讨论一个大的未来,却没有见到一个大学生、一个实在的职员,一个正在工作的教育者,自己正在研究新的科技学术来改变世界;也许这就是不可不说的遗憾

  “未来中国的命运,不决定于我们的‘梦想’,而决定于我们的行为。”编译馆的刘英士这样说。

  “每一个人做他能够做的工作,每一个人享他应该享的幸福。”《大晚报》的记者邵冢寒这样说。

  在本书记载的梦想中,也有这样颇具实践意义的话。面对今天,我们不用再纠结在“中国将往何处去”的问题,但我们会遇到关于未来的麻烦,我们今后的世界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们能否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即便不能成为乔布斯那样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人,也至少应该在推动这个世界的更加便利、更加紧密、更加和谐上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过去的人的梦想,也是为我们找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参照;重要的也许不是梦想本身,而是“我曾有梦”织梦者的能量

  y 林怿

  2014年4月6日9:40:08

  写于御庭园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五):梦想,让悲观者前行

  作为一个85后,一直以来民国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那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时文人才子辈出,那时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和融合,于是有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有了国学功底深厚、才气磅礴、议论恢弘的钱穆先生,有了学博中西的“清末怪杰”辜鸿铭,有了捍卫“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有了梁启超、胡适、傅斯年、顾颉刚、沈从文……身处功利浮躁的当下社会,看到那些“房奴”“车奴”“移民族”“富二代”“学术造假者”,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总是不断地陷入悲观和失望。可是,我竟然忽略了民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时代,那些大师是产生于文化碰撞和政治动荡的夹缝中的,那时候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是处于富足幸福生活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1932年,中国东三省沦陷,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第四次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国联调查报告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国人陷入激愤悲观之中。上海《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的梦想”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征稿函约400份。最终140余位国人发表了244个“梦想”,其中包括林语堂、胡适、柳亚子、徐悲鸿、巴金、顾颉刚、夏丏尊等大批名流。时隔八十年,《1933,聆听民国》这本书帮助我重现了彼时的社会环境和跨越时代的“中国梦”。

  林语堂说:我不做梦,希望国中有数座百万基金堪称学府的大学,我只希望有一个中国人自办的成样的大学,子弟不进洋鬼学校而又地方念书。我不做梦,希望建设全国道路,只希望我能做帆船回去我十八年不曾回去的家乡。

  叶圣陶说: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描写起来只须简单的几条线条,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岂止是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不应该这样吗?中国地方什么时候会涌现这一幅图画呢?恐怕很遥远吧,遥远到不能“梦想”吧。

  巴金说:我个人的生活里不敢有什么梦想,黑暗的现实把握的梦景全都摧毁了。在这一片血泪的海上,我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造我理想中的美丽天堂。在这时候我只能够有一点小小的希望,这希望也许就是不能实现的梦想吧。我的希望是什么?自由地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愿意写的文章,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受人的干涉,不做人的奴隶,不受人的利用。靠着自己的两只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人,也不被人掠夺。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都受教育,每个智慧都得着光明。

  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民国的先辈将他们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梦想中的个人生活陈述给我们,读着读着我不禁潸然泪下,民国的大师们是孕育于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当中,乃至于梦到百姓衣食无忧都是一种奢侈。然而八十年多年后的今天,无数仁人志士和勤勉奋进的先辈们居然就这样将独立富强的中国、百姓衣食无忧的中国由梦想变为了现实。这样沧海桑田的巨变都发生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当一个无力者和悲观者呢?

  《1933,聆听民国》里的场景其实只是这个巨变里的冰山一角,我们的先辈们筚路蓝缕,皓首穷经,于是,薪火得以相传。八十年前的梦想如今看来似乎就和我们能够呼吸到空气一样自然,但是八十年前却几乎没有人敢断定这个梦想能够实现。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大胆地做梦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践行呢?

  “中国梦、我的梦”是一个能带给人太多期望和力量的话题,梦想是我们对生活的憧憬,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认同和许诺,梦想是我们对社会的期待。所以我期待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更多的独具灵魂和人格的大师,而不是生产流水线的产品;我期待我们的政府可以更好地调控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催生更多的“房奴”“蚁族”;我期待我们的医院能够更好的为贫困人群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先交钱后手术”;我期待我们可以见到更多的蓝天碧水,而不是生活在雾霾笼罩的城市;我期待我们的孩子可以喝上放心的奶粉、吃上放心的食物、喝上放心的水,而不用担心食品安全;我期待我们的城市规划可以更加合理,内涝、堵车、景区拥堵可以不再出现;我期待我们有更多的中型城市出现,年轻人不必纠结于“逃离家乡还是逃离北上广”;我期待更多的人去关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我期待……

  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与我拥有一样期待的我们依旧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不能止步于抱怨,我们理应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梦想让我们一起前行,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点亮自己,然后照亮别人。我们去探索,去关注,去呼吁,去参与,终有一天,我们的这些期待和梦想也会如空气那样自如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六):民国谈梦-民族梦与个人梦

  我是在了解了上海最近的房价后打开此书的,涉猎过以前很少关注的政治类书籍以后,我对自己祖国的关注就不仅限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了,也不仅仅只关注内心的东西,也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昨晚的梦似乎是对过去的我的一个回顾,那个内向的有强烈社交恐惧症的我,和现在乐观旷达外向的我。如果再遇到以前的人群,哪个我会再出现呢?

  我最近曾在《东方文化周刊》发表过一篇文章,看这本书才知道1932年的上海也有一本《东方杂志》,胡适先生说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原来这本书就是关于1933年民国人的梦,包括民族梦与个人梦。

  林语堂说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上写实主义之路,我想,这是他的路吧,不能代表别人的路,理想主义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这就是他和鲁迅先生的差距吧!语气略显轻率,但细细再读后文,也开始感觉血液里跳动着的义愤了,不做梦虽是一种妥协,那也是无奈中的无奈吧!

  杨杏佛说:“一切斗争的动机与力量应用在创新与服务方面”,我想到现在这个梦尚未实现,斗争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政治权利,更妄论精神与物质并重了。

  我发现有梦的人都有些悲观,而如郑振铎这类无梦者,大抵是乐观的,在当时的国情下,一个无梦的中国何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快乐的国土。郑的口号过于嘹亮,思想过于主流,故而他的学术终缺少深度。

  胡秋原的梦想我很赞同,梦想我们的“国魂”能够改造一下,希望若干脑与心都很明亮的人们存在。

  韦息予希望在不法势力的崩坏及腐败中,新生的合法势力得其培养而蓬勃生长,把一切不法势力压倒。然而新生的势力一定是合法的,一定是进步的么?

  张杰虽赞美“甘地主义”,却不知道甘地最关键的是爱,他是造爱来战胜一切邪恶的。

  朱隐青很有意思,将“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社会”改为“无阶级专业的共产社会”,不多做评点。

  而郁达夫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希望中国人个人都不要钱,这与现状恰恰相反,也许这是社会发展完美的一个关键因素吧,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实在是最难的。

  黄华节说:“谁耐烦还去干那种讲斤论斤的鸟事呢?”这是说人人不屑于商业,而现在人人以商业为荣,热衷于买卖挣钱,所以也就缺少了自然与艺术以及生活的秩序。

  按孙伏园的说法,我们现在就既不冻,又不饿,也无妨碍我们生命的仇敌,所以现在做梦的人便多起来了,但愿人们做的,多是美梦,少做点恶梦,便也少些梦魇与呓语。

  而众名人所梦想的个人生活现在多数是实现了,比如读周作人不会被人骂为不革命。

  胡秋原说是“多看点书,多写点书,多卖点书”,那也是我的梦想。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七):梦醒何时?

  在“中国梦”这个词一再被提及的当下,回望1933年的梦想专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932年年底,上海《东方杂志》征集“新年的梦想”,“梦”的主题包括两方面: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个人生活中的梦想?此次征“梦”活动最终收到140多位国人发表的244个梦想,《1933,聆听民国》正是此次征文活动的合集。

  244个“梦”,回复者中有官员、编辑、教师、作家、实业家、学生等等,可以说代表着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想。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物质匮乏,国人大多挨饿受冻,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大部分人的梦想是解除物质痛苦。另一个方面,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梦想着有一个理想的世界,有一个新中国。个人生活梦想则不尽相同,但大家普遍希望生活安定,而这确实要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

  如果现在有本杂志征集同样一则过于“梦想”的文章,分类取样地征集,最后做定量分析,再与1933年的梦想作比较,想来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

  既然还没有杂志做这件事情,在此不妨让我们先大胆假设一番。首先收到的回复一定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随着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也有夙愿畅谈自己的梦想,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也更有发表意见的诉求。随着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对国家的梦想一定不在局限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在精神层面的梦想会展现地更多。而个人生活梦想方面,差异化多样化的梦想一定层出不穷。

  与1933年比较,参与度的提高、对国家梦想的转变以及个人梦想的参差不齐,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特色。与《1933,聆听民国》中知识分子的梦想对照,无疑具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层面上讲,《1933,聆听民国》是一个时代的标签。

  在举国畅谈“中国梦,我的梦”的当下,读《1933,聆听民国》仍然能让今日之我们热血沸腾。随意翻开,看林语堂的国家之梦——“我不做梦,希望民治能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我不做梦,希望监察院行使职权,弹劾大吏,只希望人民可以如封建时代在县衙门击鼓,或是拦舆喊冤。我不做梦,希望贪官污吏断绝,做官的人不染指、不中饱,只希望染指中饱之余,仍做出一点事迹。我不做梦,希望政府保护百姓,只希望不乱拆民房……”对照当下,有些梦已成为现实,有些梦仍旧是梦,不知道,这该是我们这代人的幸或不幸呢?

  “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读毕《1933,聆听民国》,笔者也有一个梦,希望书中所陈之梦早日一一实现。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八):先有梦想之国家,才有个人梦想之生活

  1932年的中国----这一年,“中国东三省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第四次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国人陷入一片激愤和悲观之中。”

  彼时被动挨打,积弱积贫,人心惶乱的中国。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东方杂志》也许是想激发国人的一些斗志和激情,亦也许是想给国人注入一些滚烫的正能量,于这个人心凌乱的时刻面向全国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的梦想”的活动——一些关于对未来中国的梦想以及对自己个人生活的梦想。

  这本书,就是那时国人回《东方杂志》1933年 “新年的梦想”的应稿汇集。处于那样一个艰难时刻下,无论是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抑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平凡大众,他们,大多数,只感到了生存之沉重、迷茫与灰暗,对国家,乃至个人,还能作出什么甜美的梦呢?很多人,诸如一代教育家叶圣陶,著作家韦息予,作家章衣萍,燕京大学教授滕白也……他们最普通而又基本的梦想与希望,只是期望: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做。看到这里,我不禁黯然,从他们,这些当时高阶人士的思想里,尚且意识到吃饭穿衣的危机,放之普通民众身上,可以肯定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孤寒饥饿感肯定时时侵袭着那单薄的身体。最基本的生活尚难能满足,于国家,于个人,会作得出什么甜美的梦?如是,读着这些应稿文字,最大的感觉给我是:世界弱小民族的悲哀与痛苦。任何时代,没有人能够离开自己的国家而独立存在着,只有先有一个强大美好的国家,作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公民,才有可能谈及自己梦想中的理想生活。

  今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不容小觑,有强大中国这个主心骨支撑着,我们可以意气风发地谈梦想----描绘关于未来中国的蓝图,作关于自己生活的美好梦想。

  这众多的应稿中,有一些是近乎“乌托邦”的理想化梦想,81年前国人的这种理想,在今天都仍然还只是一种理想。比如女教育家王季玉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其中一条:大小官长,都有诚实和牺牲的新品格。在贪官腐败层出不穷的当下社会,大小官员都做到清廉为政可谓痴人梦话。----从新闻当中经常看到某某高官违纪落马,某某地方公职人员徇私舞弊----这些政府公职人员的负面新闻经常不绝于耳。所以,期望全体政府官员为政清廉,全心为国为民,这或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罢?!

  这些应稿当中亦不乏奇想异梦,虽然很多时候都使人沉重,唏嘘,可其中有一些可爱文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那些苦中作乐的俏皮文字,又给了我赞叹,为这可爱的人,这可爱的心以及惊人的文采。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人,即使在艰难动荡的民国,中国还是有希望的!今天我们活在一个仍有缺点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强大中的中国就是最好的实证。

  美好的生活甜甜的梦建立在一个强大美好的国家之上。坚信中国明天更美好!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九):年轻人,我看你天资聪颖、智慧超群

  ——年轻人,我看你天资聪颖、智慧超群,拯救世界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1932年11月1日,著名的上海《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的梦想”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征稿函约400份,征求的主题是:

  (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个方面。)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最终140余位国人发表了244个“梦想”,其中包括林语堂、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邹韬奋、顾颉刚、章乃器、周作人、杨杏佛、夏丐尊、叶圣陶等一大批名流……

  “五四”以后,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惯性,知识分子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理想的代名词,于是一代人的理想也被认为是整体的社会思潮。从受邀请的人数构成来看,当时的“话语阶层”主要是作家、艺术家、教育家、学者——对比当今周刊的各种主题谈,可能金融家、地产商、电商和娱乐明星的出席率比较高,可见各职业阶层的微妙变化和大时代走向。知识分子在大动荡时代总是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道义使命,这也是我们今天看来,无限崇拜和唏嘘感慨的原因之一。

  从五四时期到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断失望、不断失落的过程。——这或许也是胡适没有写完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懒?)革命、民主、工农、权利,各种血气方刚,振聋发聩的理想在现实中一次次碰壁。不过在30年代初,着重于社会批评的杂文和叙事体的报告文学是得到最充分发展的,现代小说也在这期间创造了一个小高峰。五四一代涌现出来的最具文学才华的作家,所产生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也曾集中于这一时期。如茅盾于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林家铺子》、《春蚕》发表;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于1931年在上海《时报》连载;叶圣陶于1930年出版了《倪焕之》,这本书与茅盾的《子夜》一起,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丁玲、柔石、蒋光慈、胡也频等“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学青年们,也在这一时期人品大爆发。

  在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的理想是与时代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回首看,会觉得当时的许多作品都有浓重的理念痕迹、说教意味——于是部分作者在辗转于时代的变革中被逐渐遗忘,甚至舍弃。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些人曾经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一个时代、为一种精神去奋斗、去牺牲。

  回来谈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感觉就轻松多了。因为抛去国家革命的宏大话语,剩下的只是吃喝拉撒的私人生活。不外乎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衣食住行再提高一个档次。不再需要起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不需要问“到哪里去?”(鲁迅语)“人生是什么?”(庐隐语)。当个人理想不再指向时代理想,青春与梦想就可以更开阔,更自由。这是好事,人性和人世变迁的复杂性不能统一划之,每一个个体意识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不需要孱弱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血肉城墙的年代,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吧,或者发发呆,空虚一下,谈个恋爱,也可以。

  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些曾处于黑暗现实中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追求时代理想,为民主和自由献出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的先辈们。

  ——题外话——

  回想起我的小初中作文,几乎每年都有这么一道题:想象一下二十年后你与同学重新相聚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当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几乎所有人的作文都写成了科幻文:二十年后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同学要么坐着宇宙飞船,要么坐着透明发光的宇宙飞船从操场上空徐徐降落。

  现在我几乎所有的小初中同学都已失去了联系,但偶然能听我妈谈起,比如某个时期你的小学同桌,现在在菜市口旁边那家电器城卖小家电,还有你初中某同学已经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前几天遇见还念叨你之类。

  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误导,但无论如何,有梦想总是好的。

  《1933,聆听民国》读后感(十):聆听中国梦想——《1933,聆听民国》读后

  1932年1 1月1日,著名的上海《东方杂志》策划了一次征求“新年的梦想”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土发出征稿函约400份,主编胡愈之在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自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求的问题是:

  (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最终140余位国人发表了244个“梦想”,其中包括林语堂、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邹韬奋、顾颉刚、章乃器、周作人、杨杏佛、夏丐尊、叶圣陶等大批名流。

  对于这些学者的梦想,我是没有能力进行点评的,不过读完之后觉得还是可以将这些名流对于未来的期盼跟大家分享一下。毕竟生活在日本铁蹄阴影下,人们对于未来的期盼远不是我们生活在半个多世纪没有战火的人所能想象,所谓忆苦思甜,也许对于我们理解当下还是会有帮助的。

  有些理想,其实就是对于当下的批判,他们认为只要当下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就是梦想实现了。所以,从他们的梦想中,不难看到民国的现实。

  我不做梦,希望内地军阀不杀人头,只希望杀头之后,不要以二十五元代价将头卖与死者之家属。——林语堂

  我不做梦,希望内政修明,党派消减,只希望至少对外能一致,外邻侵犯时,保留一点人气。——林语堂

  我不做梦,希望贪官污吏断绝,做官的人不染指、不中饱,只希望染指中饱之余,仍做出一点事绩。——林语堂

  梦想中的未来的中国,描写起来只须简单的几条线条: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叶圣陶

  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彭芳草

  中国人,在太阳底下生活的人,都能很自由,很平均地各做其事。各吃其饭;没有野心家垄断着饭碗,把面包堆起来不给“人”吃;没没有神经病患者作无意义的战争和一切无意义的人的枷锁不必套上,硬要套上,再喊救命!——张竞波

  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青年的中国,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

  未来的中国是一团糟,我深信着我的梦想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照目前的情形而看,而推测,要他不一团糟,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我们的生存的苦,将跟着逐渐加浓。——钱君匋

  那时的中华民国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民”国,不是实际上的什么“军”国、“匪”国、“官”国、“X”国。——武育干

  当然,也有切切实实地中国梦想,这些梦想朴实无华,却又让人感慨万千。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条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周谷城

  全国的人,都有饭可食,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人可爱。——洪业

  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政治、教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韦丛芜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典型的、人的、农村的中国;在那时的中国,地无遗利,人无弃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由此,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曾觉之

  我理想中的未来中国是须合乎《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一段事实的。最好扶桑三岛能为中国之一联邦或一联省,以永久消灭东亚祸乱之根。——李权时

  这些理想全都不如共产主义理想来的更加令人向往,而这恰恰是民国知识分子未来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朴素的梦想,汇聚到一起便成了一个上承大同梦想,下启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梦”。在其中,我觉得表述的最好的还是冰心女士。

  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工作,这工作是为他们自己,为他们自己的阶级和整个的人类所需要而做的。他们过着很快乐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有书读,有游艺,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他们享受着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一切权利。这里没有侵略,没有剥削,没有嫉妒和欺骗,没有战争和屠杀,有的是共同愉快的生活,努力前进的精神!互相帮助,互相亲爱,全世界成了一个组织。而中国就是这一组织系统下的细胞之一。自然也就是没有国家,没有阶级,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冰心

  上面无论是从批判的角度,还是正面朴素的梦想,甚至是共产主义理想,都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角度来设计。当然,我们还应该从个人角度来审视梦想问题。对于个人的梦想,我着重摘抄了一些著名学者的自述,都非常有启发意义。比如,胡适的个人梦想是要坐牢。

  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我在那里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在那里面,我不许见客,不许见亲属,只有星期日可以会见他们。可是我可以读书,可以向外面各图书馆借书进来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书搬一部分进来用。我可以有纸墨笔砚,每天可以做八小时的读书著述工作。每天有人监督我做一点钟的体操,或一两点钟的室外手工,如锄地、扫园子、种花、挑水一类的工作。我想,我如果我有这样十年或十五年的梦想生活,我可以把我能做的工作全部都做出,岂不快哉!——胡适

  顾颉刚的个人梦想是关于学术生涯:

  我自己只望能有安定的研究生活,能真实地对于学问有所贡献,从学问中对于国人的思想有所改变。我不希望虚荣,也不需要豪富,只希望没有和我胡闹和缠绕的人,使得我的生活上得轨道,后一天准能比前一天进步。更希望能活到70岁,在未来的30年中没有大病,不间断地努力下去,准能把我现在脑中存着的几个该研究的问题解决。——顾颉刚

  施蛰存的梦想显然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假如有一天能使我在生活上有一点梦想的话,那么,我是很知足的,我只想到静穆的村中去居住,看一点书,种一点蔬菜,仰事俯育之资粗具,不必再在都市中为生活而挣扎,这就满足了。——施蛰存

  当然朱自清的梦想是与古代诗人的对话与交流:

  因为教养和境遇,想和我们的古诗人算算账,算得清,算不清,谁知道。一面想写些诗文给中学生看看。将来也许陪人掉在火里。——朱自清

  最好玩的是郁达夫梦想成仙:

  因目下的社会状态压迫我的结果,我只想成一个古代的人所梦想过的仙人,可以不吃饭,不穿衣,不住房屋,不要女人。因为仙人是可以不受到实际生活的压迫的。——郁达夫

  这些梦想,无论是从国家民族的未来,还是从个人的发展,都是生活在黑暗时代中国人美丽的梦想,这些梦想今天或者已经实现(周谷城),或者还未实现(冰心),但是民国的脉搏我们依旧感觉得到,有些梦还需要继续追求,当然有些个人梦想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向往的(顾颉刚)。当我们看到这些梦想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他们很多的梦想,已经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我们并未停止梦想,而是继续将“中国梦”做下去。虽然,这些梦有些人觉得是危险品(陶孟和),甚至没有梦想(俞平伯),但是没有梦想的民族和个人,生活会变得更好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