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孤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柏林孤谍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孤谍读后感10篇

  《柏林孤谍》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卡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孤谍》读后感(一):在孤独绝境中,是要反戈一击,还是坐以待毙?

  战后德国被英、美、法和苏联分割为四个军事占领区,首都柏林也相应地分为四个占领区。美国作家、爱伦·坡奖得主约瑟夫·卡农的最新谍战小说《柏林孤谍》的故事背景便发生在1949年初。当时的柏林似是一个孤岛,有着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

  小说主人公亚力克斯是一位德裔犹太作家,二战时期流亡美国,后又回到了柏林,回到了他曾经的“故乡”。只是这里再也没有他的家,而为他提供容身之所的机构委托给他的工作则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获取情报。

  昔日显赫的德国贵族家庭已经彻底破落,而曾经产生过的美好恋情都因为时运不济而彻底零落。纵然是亚力克斯与艾琳这对昔日的有情人时隔十五年后再度重逢,这段关系也都在多重矛盾的作用下变作了另一种味道。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亚力克斯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理想而被迫离开美国,离开了儿子,从而也被迫选择与中情局合作。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亚力克斯周旋在三方势力之中,成为了一个双面间谍。原本是“门外汉”的亚力克斯,迅速成长为玩转多面的老手。

  然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柏林,他依然是孤单一人。昔日的恋人不可信,貌似忠诚的朋友也不可信。在这里,没有谁可以信任,因为人人为了活命都要戴着面具,违背自己的本心,但其实人性本就如此,善与恶的界限不再清晰,每个人都不过是为了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生存下去而已。

  是要坐以待毙,还是反戈还击?很明显,亚力克斯凭借着自己的胆量和智谋成功地逃脱了。但是,前路漫漫,未来依然渺茫。在黄昏薄暮中宁静伫立的勃兰登堡门,只是短短的几级台阶,就把柏林一分为二;而即便亚力克斯穿过这道门,来到另一个世界,他依然还是孤身一人,还要面对许多未知的危险,甚至当他“在心里暗暗期待这里的空气会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时却又可悲地发现,不论他去往哪里,“终究还是一样的”。

  与远离骨肉的痛苦相比,亚力克斯内心的孤苦更是难以平复的。艾琳是他曾经真挚爱过的女人,但也正是这个女人将亚力克斯的情报汇报给了苏联方面。不是没有真心爱过,只是为了活下去,爱情也不过是一件好看的摆设而已。

  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摇曳徘徊的亚力克斯最后还是理智占上风。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要逃离这个地方,然后回到儿子身边,平静地度日,陪伴着儿子长大。仅此而已。当一个人目标明确时,他往往更有可能进行绝地反击,于是,亚力克斯在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后终于逃离了东德。而这里,再也没有他牵挂的人与事了。他将不被羁绊地通向另一个地方。

  在约瑟夫·卡农的笔下,这个故事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同时又让我们迷惑于情感和理智,到底哪一个才是人们应当坚守的底线。只是,人性的矛盾难道只是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才会存在的吗?

  人性从来都是矛盾的,有善就有恶,只是在极端情况下,善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试看故事里的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又何必讲什么信仰、忠诚以及理想主义?在这曲折反转的情节和无懈可击的间谍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战后动荡时期的众生相,不必对他们做道德评价,因为如果我们也身在那种局势下,未必真的能比他们“高尚”多少。

  《柏林孤谍》读后感(二):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

  谍战题材精彩的部分就是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细节处理,影视多表现在演员的神态变化,台词在其次。而用文字描绘,没有直接的画面感,采取对话形式是最佳选择。《柏林孤谍》,可以说是一本30万字几乎全对话的小说。

  主人公亚力克斯第一次与上级交头就发生了枪击事件,把读者的情绪带入危险、无奈的情境中。接下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接近关键人物,一点一点套取可用信息。小说情节再一次掀起高潮却已是尾声,亚力克斯即将揭示身份前的突发状况,真相竟也有些出乎意料。

  为什么会选中亚力克斯?一来是他的作家身份,二来就是年轻时的情史。战乱时期文学犹如精神的殿堂,尤其是亚力克斯这样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作家,一战时出逃集中营的经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如信仰般的慰藉。这样的形象有利于他与各色人物交流,获取信任与青睐。爱情,是小说中的第二线索,亚力克斯的初恋女友艾琳是苏联的一方中心人物的情妇。两人的交集只能称之为各取所需吧,艾琳的多情是为了保命,表面上钟情于她的亚力克斯不也是带着目的地有意接近吗?他替艾琳窝藏逃犯弟弟,杀人,利用情报组织帮姐弟俩安排离开柏林的飞机......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的爱情,想要夸耀爱情才是最伟大的情系,原来又是一次误会。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破人亡,人心的不安让大家变得虚伪和冷漠,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亚力克斯的才华变成一种不幸,德国、美国、苏联纷纷拉拢他做间谍,唯一的选择就是: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选择做双面间谍,他想要守护的家只有一个,并不是从小生长的东柏林,也不是受苏联管控的西柏林,而是回到儿子的身边。

  我是一个撒了谎却不会圆谎的人,亚力克斯的每一句机智对答都令我震撼。可见作者约瑟夫.卡农的逻辑是多么缜密的,无需刻意的赘述就能把大量线索很自然的植入到人物对话中,其实他早就把追杀亚力克斯的凶手告诉读者,只是我没发现罢了。看完结局我又回过头来整理有哪几个人知道艾琳的苏联情人死了,真相就在眼前,只是光顾着用眼睛去阅读的我并没有动脑去思考罢了。

  在生存面前,道德是无力的。

  《柏林孤谍》读后感(三):废墟上的重建

  去岁末,在豆瓣的《伊斯坦布尔逃亡》书评中我写下“《Leaving Berlin》中的那句“But where do we draw the lines of our moral boundaries”却让我们掩卷深思”,不想很快《柏林孤谍》就来了。蒙编辑慷慨赠书,能先睹为快。

  先说情节吧,封底“如果命运将你推入孤独绝境,你是否还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昭示了这又是一本谍战小说,以犹太作家亚力克斯重回战后柏林始,以他再次逃离终。这是他又一次逃离,只是这一次,他能否再回柏林?我们不得而知。

  亚力克斯的柏林之旅,有重赎,有拯救,有交易。他期望在战后废墟上重新找回旧时的亲情、友情、爱情和激情,而重建自己的人生,哪怕仅仅只是为了与CIA的交易。但初到柏林不久,他才感觉到自己是在孤身犯险。旧制度已经被打破,战败与被欺骗的愤懑情绪笼罩着东柏林人民,在那里一切皆可出卖、交易。而亚力克斯又遇到了什么呢?年轻时的伙伴,要么是史塔西的秘密警察,要么刚从集中营逃脱,惶惶不可终日的犹太难民,而自己炽爱的恋人也躺在苏军高官身下呻吟。还有战俘、纳粹军医,刚归国的流亡艺术家,每个人都面目全非,或冷酷、或虚伪、或心怀叵测,而昔日的恋人,那个美丽的艾琳姑娘则彻底毁灭了亚力克斯的全部信心所在。在柏林,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随着柏林生活的日渐深入,随着旧友的一个个重回,亚力克斯才发现人性的复杂与道德底线的脆弱。而自己也如坠迷雾,孤立无援,明知自己被出卖,被背叛,为了找寻真相,他只能以手中的情报为筹码,选择与魔鬼交易。重回柏林时的信心、信任和忠诚如同勃兰登堡门废墟上的瓦砾一般被弃之不顾。

  细读此书,相比较卡侬前两部被引进翻译的作品《德国好人》和《伊斯兰堡逃亡》,作者笔下有关犹太人命运的角度已经有全新的变化,前几部作品中,卡侬对战时犹太人是同情的,无论是以拯救者(《伊斯兰堡逃亡》中美商里昂)还是记叙者(《德国好人》中的美军记者杰克),他们都选择了与犹太人站在一起,而此书中的有一半犹太人血统的亚力克斯面对相同的惨景却有些熟视无睹,是逃避还是背叛后的麻木,也只能仁者见仁了。

  最后的真相与每个主角的归宿如何,留待我们每个人去解读。对我而言,亚力克斯的再一次离开柏林,留下的不仅仅只是记忆了。铁幕垂落,纳粹的幽灵“在新的土壤里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使他不得不再次选择逃离,身后的柏林谁又是谁的拯救者呢?

  关于爱情,此书中的爱情是卡侬笔下惟一一个囿于正常人伦的故事。没有出轨,没有不伦,没有外遇,但却使人心生冷意,甚或绝望。杰克与莱娜,里昂与凯瑟琳的爱情都使人感知爱情的神圣与幸福,哪怕是茉娜在机场送别丈夫与孩子后,选择与杰克留在柏林。哪怕是凯瑟琳在里昂病床前与其惜别时情意浓浓的。但亚力克斯与艾琳呢?当最后亚力克斯在发表完广播讲话,来到病房与艾琳做最后的决别时,他选择了亲手撕开艾琳的真面目,也为自己年轻时的感情划上句号。柏林已无可留恋。

  在一个没有真情的废墟上重建,谈何容易。在铁幕的角逐中,每个人都本能的选择依靠。所以,在柏林,我们无法确认道德底线在哪里!

  这就是卡侬为我们写下的又一个故事。

  一直不认可书商们“堪比勒卡雷”的推荐语,勒卡雷笔记的谍战更关注的是谍报世界本身的尔虞我诈,对时代背景与人性的复杂对着墨不多,而卡侬笔下的谍战世界却是大时代背景下利益交织双方的智慧博弈。也许这是缘于勒卡雷笔下的史迈利们是主动请缨,而卡侬笔下的杰克、里昂和亚力克斯是被动所为吧。

  卡侬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期待,都会为你的阅读时间添彩。

  《柏林孤谍》读后感(四):穿过勃兰登堡门,身后一片黑暗

  亚利克斯的语言和心灵中蒙着一层深深的灰色,他是疲倦的,因为他太想逃避战争的伤口。当他穿越勃兰登堡门,他看到身后的枷锁已经成为无需回头的阴影,但前方的路,是否光明一片呢?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亚利克斯说的很多,听到的也很多,但最终,他也没能获得属于自己心灵的答案。身后那一片东德的政治漩涡以及生死杀戮的黑暗,依旧黑暗。谁也没办法改变什么,因为我们也站在更远的未来,看到了一切。

  亚利克斯,以后大概会就此沉默了吧。不再说出这一切。

  遇到这本书很是缘分,最开始是在ANA的推荐邮件中看到,因为喜欢这类题材就标记了原版书的想读,没想到中文版责编一路抓到了我。另外,作者还著有《德国好人》,拍过电影,德国领事馆去年放过,也正好很感兴趣。所以说,命运埋下的伏笔,总是比我们人来得长远和隐蔽,于是人生处处也是惊喜。

  另外,可能作者很有把作品改成电影的编剧意识,导致全书从头到尾全是对话,心理变化和场景描写稍微弱了点。不过,作者也很擅长把自己的悲悯意识糅杂到人物对话之中,截取几个我很喜欢的片段:

  1

  “但是,你确定那些法西斯渣滓都已经被消灭殆尽了吗?”

  “怎么说呢……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总会在那儿,很难连根拔除。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移栽到一片不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中。改变原有的经济体系,这样,它们就失去了滋养它们发展壮大的土壤。”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会在新的土壤里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

  ——最后一句是亚利克斯的观点,他还是很有预见性的智慧的悲观者。

  2

  “没有人可以离开那里,除非得到我们的同意。”

  “我们?谁是我们?你和上帝吗?就他一个人,仅此而已!”

  ——这是我在全书中看到的最有力度的一句控诉。苏共体制的自我封闭和高压,组织的异化导致个体的灾难,神格的缺失,全部体现在这个颇有意味的“我们”的思辨之中。

  《柏林孤谍》读后感(五):关于爱情,最美的永远只在回忆里

  评价谍战的太多,这一次,我们只讨论爱情

  “你的太太,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很像你。”

  这段对白,浓缩了故事里的男主的所有情感。

  人之于时代,如同蚂蚁之于洪流。大多数的的时候,我们只能随波逐流。男主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被感情支配的洪流里。他对女主的爱促使了故事的不断推动,成为他所作所为的合理解释,这个动机比家国大义更加的人性化。

  在第二章节里,作者用了一整夜的篇幅描绘了二人重逢时的心理波动,多年之后的第一次四目相接,过往的时光瞬间翻涌,历历在目,无需言语、无需动作做,通过眼神就可以交流一切。时光蔓延了许多年,改变了彼此的身份,苍老了彼此的容颜,但是藏在心底的那份感情却未曾抹去,只是静静的蛰伏,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汹涌而出。

  This is love。

  但是,感情从来无法纯粹的存在,时代的因素会如影随形,尤其是在一个政治氛围无孔不入的环境。书里有一句话经典的话:有些时候,你得试着去相信一个人。当一个环境让人无法相信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这时的爱情,你敢相信吗?

  在男主的身上,他的爱一直都是隐忍的,无论是久别重逢女主一句一字的懂他,还是干柴烈火互诉衷肠,或是拒绝离开毅然决然的留下陪伴,在男主心中那根弦一直处在紧绷状态,间谍身份一直在首位,远胜于老朋友和老情人。其实无论在道德情感上处在多么高的位置,国家啊民族啊正义啊,你想要贯彻这些情感的前提都是要保命,人活着,才会有一切。

  这一点,放在女主身上也是一样,一个女人想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需要付出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无法否认他对男主情感的真实性,也无法否认她对男主的隐瞒,可是谁又能去苛责她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得活下去。

  在如此的环境下,爱情必须坚守在理智的前提下。可是爱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让人义无反馈的投入,会一叶障目,会闭塞试听,理智,请先往边站。这样的爱情,却只能存在于男主和女主的回忆了。

  所以,关于爱情,现实早已激情退却,最美的永远在回忆里。

  嘿,我跑题跑的太偏了

  《柏林孤谍》读后感(六):绝地反击

  文/菽麦

  《柏林孤谍》,这是一部以爱情、信仰为主线的谍战小说。不知这样评价是不是准确,但书中少不了的主题就是爱情和信仰。二站时期德国的那段历史,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却是一样的。

  谍战与金钱,阴谋与背叛,理智与情感,生存与道德,真实与谎言,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一个作家最后成了一个双面间谍。他从刚开始的胆怯、不安的“门外汉”,到后来的行动思考愈发缜密的间谍,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文中对细节的描写,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很细腻的,而这种对话形式的小说也更加易于阅读。

  关于信仰

  信仰就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至死都不愿放下的东西。

  书中描绘的事件也许并不是很真实,但是,战争这个事实却是很明了的。在我们的记忆中,苏联应该是个拥护社会主义的国家,而社会主义,就是那个崇高的信仰,一个为了全民族社会主义而努力去奋斗的信仰。但是战争有战争的可怕之处,战争后的苏联竟然也有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也有为了消除“不和谐”声音,而残害了很多同志。

  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段隐秘而不忍回顾的过往,但这些不愿与人分享的回忆,往往最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细节描绘

  亚力克斯一动未动,心中一阵刺痛。站在艾琳旁边的是那天撞见的苏联军官,二人言笑晏晏,旁若无人。亚力克斯本以为自己已能坦然接受,但此刻亲眼目睹,仍不由得热血翻涌,仿若库尔特轻枕在艾琳膝头的那天再次重现。

  “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如此简单。”马库斯说。

  “他们?谁?”

  “冯·伯纳思那家人。他们掉了东西,总有人弯腰为其拾起,所以他们有什么理由不随心所欲呢?他们自小便拥有很多奴仆,而我们就是些奴仆中的一员,为了成为那座豪宅中的一部分,我们总是乐意为他们捡起掉落的物件。还记得那棵璀璨的圣诞树,那些衣香鬓影的宴会吗?甚至库尔特这样一个共产主义者,都甘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有时我不禁怀疑,其实他爱的不是艾琳,而是那座宅邸,那种生活,那种就算你跌倒了也会有柔软毛毯垫在你身下的人生。我过去常想,拥有如此顺遂的人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亚力克斯凝视着他,深受触动,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将脸紧贴着商场的玻璃橱窗,满眼渴望。

  而就这样一小段,已经描写出亚力克斯内心对艾琳原始爱的内心戏,而马库斯的一段话,则把他内心的那种对这种高贵身份的羡慕、嫉妒、愤恨和不满,都描绘了出来。

  关于爱情

  对亚历克斯来说,他曾经是爱过艾琳的。但是重新回到柏林之后,两个人的境遇,都有所不同。战争年代太过混乱,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在亚历克斯送艾琳和埃里希离开的路上,艾琳问亚历克斯。”这就是你和她离开的原因吗?“

  “是很多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我们离婚的。”

  “你并不爱她。”

  “你真的想现在讨论这个话题?”

  “不然呢,我已经要走了。”艾琳说道,“你听,那就是我离开的声音。”窗外机群轰鸣咆哮,就在几条街区外低空飞行。

  “你不爱她,至少你对他的爱没有你对我的浓烈。”

  亚历克斯转头问道,“你到底想说些什么?”

  “没什么,我的猜测而已。”艾琳垂下头,“我只是想听你亲口说出来而已,也算是对我即将开始的崭新生活的一种慰藉吧。

  经历了这么多事,尤其是在亚历克斯看到艾琳和各类苏联人疯狂的交往之后,估计爱情的成分也越来越少了。对于艾琳呢?她现在是真的真的爱着亚历克斯吗?还是说只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而不得不接近他呢!

  他走回会客室,呼吸急促,一时难以平复,他给自己沏了壶茶,勉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他起身走近陈物价,拿起那盏斩杀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烛台,上面并没有残留任何可疑血迹,所以马雅可夫斯基是被他杀死这件事情仍旧是个只有两人知道的秘密。

  再到后来,他一遍一遍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头梳理,到这时似乎他才真正的意识到,原来他信任的人,并不值得信任。那个策反他的人,竟然只是想利用他,那个他深爱的女人,原来也在打探他的情报。当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多么危险的境地,只有自己才可以信任,于是才有了最后的绝地反击,策划了自己的逃离计划。

  不得不说等到了越到最后,情节越紧凑,但也非常的精彩。所以整本书的读后令人欲罢不能,无法想象有人能中途放下此书,氛围营造独特,深刻勾勒出一个残骸遍野的柏林,以及深陷孤独绝境里亚历克斯的复杂心理。

  《柏林孤谍》读后感(七):历史的漩涡

  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其实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基本就算是好书了。

  《柏林孤谍》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墨绿色的封面上,正中是一个锁孔的形状。通过锁孔,我们可以看到柏林街景和一个男人行走的背影。仿佛这个锁孔会带我们穿越回二战刚刚结束的柏林,附身于这个穿着“英式大衣”的犹太男人,去看他所看想他所想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看多了词不达意的书名和不知所云的封面,《柏林孤谍》的封面切题到让人惊喜。

  基于故事展开的需要和对主角的偏爱,作者总会精心设计故事的背景和主角的身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角将会面临的困境和他自身具备的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告知了故事的定位和精彩程度。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历史时期往往有更多的精彩故事,以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来说,秦始皇一统中国,汉武帝抗击匈奴,隋唐演义满清入关,包括近代的抗日战争,在历史的洪流中,越险峻的地势才会有越激越的浪头。二战后的柏林,就是一个注定精彩纷呈的历史场景。

  作者给亚力克斯的设定,是一个天然的双料间谍身份。从亚力克斯回到柏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进入了多方角力的漩涡中心:危机四伏的柏林,情报是生存下去的筹码,信任已成奢侈品,忠诚随时可成致命利器。。。。。。谍战与惊险、阴谋与背叛、理智与情感、生存与道德、真实与谎言。从驰骋在笔尖到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人三个国家,为了回家,亚力克斯孤注一掷,从门外汉迅速蜕变为玩转两面的经验老手。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对亚力克斯以美国间谍的真实身份回国工作很是有疑问:这是否是在背叛他的祖国德国?随着亚力克斯柏林生活的展开,我发现二战后的德国其实已经没有自己的政权,完全是美国人和苏联人在争斗。而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战俘和参与战争的大量民众则成为了受害者。我从网上查询了一下德军战俘的情况,发现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对待德军战俘都毫无人道可言,数百万计的战俘于战争结束后死亡。尽管对纳粹德国没有一丝好感,我仍然在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亚力克斯并不归属于某个政党,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他的间谍工作看起来并不冰冷,反而不时透露出一丝温情。亚力克斯做了很多作为间谍不应该做的事情,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搭救恩人的儿子。我不是很理解亚力克斯的“多管闲事”,因为独善其身已经很不容易了。个人的生死存亡放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历史的漩涡注定会成为过去,也注定会吞没很多无辜的人,亚力克斯的生与死对历史不会有丝毫的影响,但是我仍然希望他能平安回到妻子和孩子身边。

  《柏林孤谍》读后感(八):跨界者笔下的历史侧影

  约瑟夫•卡农熟练的笔触和谙熟于心的历史大背景让不熟悉那一段历史的读者读起《柏林孤谍》稍微有些力不从心,巧合中,因为汤姆.汉克斯的《间谍桥》恶补了一段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后,这本小说的美张扬恣肆的展现在眼前。

  二战与德国这两个词汇交织在一起本就充满了戏剧的可能,在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任何人性的黑暗或温暖都被毫不留情的撕下伪装暴露在日光之下。这样的题材在文艺创作者的笔下被无数次的重新回味,似乎永远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身隐秘的内心世界或暗涌或龌龊或英勇或睿智的好奇,在那样一个极端到扭曲的环境中,个体的人到底会如何抉择才能不辱人之为人的使命。

  和《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窃听风暴》等等一系列记录二战中的德国的故事相同,《柏林孤谍》故事开篇约瑟夫•卡农就用小人物亚力克斯的回忆还是编织这个残酷却处处留有一丝生机的故事,而与那些故事中时刻被死亡的字眼填充的故事不同,亚力克斯的危机似乎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又如鬼魅一般如影随形,步步紧逼。

  近年来,各种抗日神剧的普及让谍战题材成为熟悉且热门的故事线索,在影视剧中,间谍看起来总是那么光鲜亮丽,情报的获取总是那么事半功倍。然而,正式由于约瑟夫•卡农娓娓道来的历史背景下,读起《柏林孤谍》倒有一种百转千回的紧张与畅快。在出卖与获得之间,生命一天天流转,获得一条情报就意味着为自己的生命争取到了多一点的时间,而出卖一条情报就意味着某一个已知或未知的活生生的人将要为此交出性命。在那样的历史阶段,生存的法则更接近原始的欲望,以我浅显的生活经验,不能完全领会求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对个体是一项多么艰巨的挑战,但约瑟夫的故事已经让我领会到了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不可限量。

  一直都相信,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一定不是只做过写字这一项工作的专家,他们通常是跨界能手,能够在多个身份之间穿梭转换,体味不一样的生活经验,揉碎之后变换成作品中的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精妙与准确的刻画。约瑟夫•卡农学霸的背景更是让人对这部作品有了踏实又浪漫的笃信,不是迷恋一个人而爱上一本小说,而是这位作者的笔触让历史展现给我们又一个新鲜的侧面,这样的心血值得尊敬。

  《柏林孤谍》读后感(九):背负战败责任的德国人众生相

  1949年1月。柏林苏占区。

  “他是德国士兵。他现在是在偿还他欠下的债。”

  “还要偿多久?战争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而我们还一直在偿还那时欠下的债。还有你们这些新的国王和主人。”

  《柏林孤谍》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背景是一段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1945年德国战败后,被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瓜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首都柏林也被相应划分。冷战时期,柏林成为美苏两国直接敌对的区域。1948年,苏联全面封锁盟军进出柏林的必经之路,西方国家空运物资应对(1948年7月~1949年5月)。

  这时的德国,因为战败还有当年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没有任何发言权。即使是国内事务,也只能按同盟国意见及吩咐行事。

  德国民众,因为国家主权的丧失,或行尸走肉地活着,或听命并讨好外国当权者。总之,煎熬着度过这一段历史。

  以往,我们了解的是二战前后的大体历史脉络。这个谍战故事,给了我们新的视角,了解战后德国的具体面貌。更确切来说,是德国民众的人生百态。

  【主角亚历克斯:曾流亡美国的归国者】

  亚历克斯,有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一半犹太血统的徳裔作家。归国不是因为一腔建国热诚,而是不得不离开,不得不回来。他要用柏林苏联占区的情报换取回美国的机票。人生几经风浪,到了中年,最挂心的是留在美国的年幼孩子。

  中情局想利用他以往在德国的关系,具体来说,是他曾经的爱人艾琳,来打探苏联的动态,特别是核武器的进展。艾琳是苏联驻派在柏林的高官马雅可夫斯基的情妇。德国统一社会党则想利用他在文化联盟的好人缘,利用其他人对他的坦诚,揪出党内“不听话”的异己分子。

  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不败露,为了活下去,亚历克斯不得不学会“冷酷”地扣动扳机,结束别人的性命。

  但驱使他做出各种果断行动的,始终是内心的“人性”。他冒险保护艾琳,保护曾经的伙伴埃里希,动用关系救出被监禁的归国建筑师。他是“间谍菜鸟”,被迫成为英雄。与理想主义相比,亚历克斯更想“好好活下去”。

  对这个不安时局的讽刺在于,亚历克斯是杰出的德国作家,回国后没有动笔写下任何作品。唯一的“创作”是为了取得两方信任而精心编造的“故事”和“事故”。

  【曾经的贵族小姐艾琳】

  曾经的贵族小姐,如今为了生活,周旋于苏联军官之间。成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情妇,可以不愁吃穿,保住电影厂的工作。贵族的骄矜与傲气始终在她身上没有消散,可是早已败给了战后没有尊严的日子。

  战败后的德国对于普通女子来说,是炼狱。艾琳被强奸,被毒打。凭借曾经的贵族身份和姿色,进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法眼。在所有苏联军官眼中,不过是可以转手的妓女。

  “还要偿多久?战争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而我们还一直在偿还那时欠下的债。还有你们这些新的国王和主人。”艾琳呐喊。这个悲剧角色依附于别人而活,但谁忍心指责她?

  【战俘埃里希】

  埃里希是艾琳的弟弟,曾被共产主义理想吸引。战争后期,他寄希望于迅速结束灾难深重的战争,所以加入军队。在苏联被俘虏后,被投进监狱。战争完结后,本以为可以遣返回国,回归正常生活。

  可是,没有主权的德国,不能为国民发声,任由战胜国处置这些因为参战而“罪孽深重”的子民。埃里希和其他战俘一道被遣往铀矿做苦力。逃出生天后,整天战战兢兢。战争的残忍,战后的苦难都让他不能成眠。

  他是不是有罪?是的,他曾不得不遵从命令,射杀无辜妇孺。他是不是死有余辜,活该在矿里被当做牲口般耗尽最后一口气?不是的,他不是冷血的纳粹,他只是被战争裹挟的普通百姓,良心未泯。

  问题依然是,战争欠下的债,他还要偿还多久?

  【个人与大历史】

  三个主要角色,陷在时局里,仿佛棋盘上的棋子,他们的位置取决于棋盘上方的大手。他们都无法按自己的本意去生活。个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渺小,被大历史的脉络碾压。

  “德国被同盟国瓜分”,“柏林成为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焦点”,这是对历史长河某个瞬间的概括。那年,德国被别人捏在手里。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段苦难挣扎的具体生活。

  骨肉情是可以被利用的胁迫手段。亚历克斯与儿子分离,斗智斗勇,经历许多个惊险瞬间,才赢得的回家机票。没落贵族艾琳,年轻时身份高贵孤傲。年纪渐长,求生于战败的泥潭,她已没有勇气审视一步步走来的路,只能继续按照本能去生活。埃里希,有过理想,最后被战争的罪行与苦难推倒在地,再难独立支撑站起来。

  除了他们三人,还有另一些人物的命运让人唏嘘。有人因为要保护家人,不得不出卖其他朋友,成为“信息提供者”。有人被彻底洗脑,为了更受当政者重视,选择与至亲的人保持距离。因为亲人有一段“污点”历史。

  这些鲜活的小说人物,是一扇窗,透过他们的遭遇与抗争,无奈与苦痛,那段历史丰满起来。

  最后,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柏林孤谍》是用拍电影的手法在讲故事。前面几章,慢慢铺陈,埋下数个伏笔,主角亚历克斯一步步陷入两边无援的境地。最后一章里,高潮迭起,所有疑窦一次过解开,亚历克斯拼死反戈一击,赢得主动权。看得酣畅淋漓之际,小说戛然而止,让人回味。看小说,却带给人如同看电影的快感,这是本书绝妙之处!

  《柏林孤谍》读后感(十):穿过勃兰登堡门,身后一片黑暗

  亚利克斯受冷战压迫不得不从美国重返柏林成为间谍,作为一个犹太人,心中冰凉。见到曾经挽救自己性命的艾琳一家,听闻了战中许多疯狂的故事。被卷入东德特工案中,(几乎)莫名成为苏共暗线。双重间谍的身份像一团战争绵延不断的线,将亚利克斯的肢体牢牢捆绑,而对于艾琳仅存的激情,成了他冲撞束缚的最后本能。

  亚利克斯的语言和心灵中蒙着一层深深的灰色,他是疲倦的,因为他太想逃避战争的伤口。当他穿越勃兰登堡门,他看到身后的枷锁已经成为无需回头的阴影,但前方的路,是否光明一片呢?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亚利克斯说的很多,听到的也很多,但最终,他也没能获得属于自己心灵的答案。身后那一片东德的政治漩涡以及生死杀戮的黑暗,依旧黑暗。谁也没办法改变什么,因为我们也站在更远的未来,看到了一切。

  亚利克斯,以后大概会就此沉默了吧。不再说出这一切。

  遇到这本书很是缘分,最开始是在ANA的推荐邮件中看到,因为喜欢这类题材就标记了原版书的想读,没想到中文版责编一路抓到了我。另外,作者还著有《德国好人》,拍过电影,德国领事馆去年放过,也正好很感兴趣。所以说,命运埋下的伏笔,总是比我们人来得长远和隐蔽,于是人生处处也是惊喜。

  另外,可能作者很有把作品改成电影的编剧意识,导致全书从头到尾全是对话,心理变化和场景描写稍微弱了点。不过,作者也很擅长把自己的悲悯意识糅杂到人物对话之中,截取几个我很喜欢的片段:

  1

  “但是,你确定那些法西斯渣滓都已经被消灭殆尽了吗?”

  “怎么说呢……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总会在那儿,很难连根拔除。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移栽到一片不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中。改变原有的经济体系,这样,它们就失去了滋养它们发展壮大的土壤。”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会在新的土壤里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

  ——最后一句是亚利克斯的观点,他还是很有预见性的智慧的悲观者。

  2

  “没有人可以离开那里,除非得到我们的同意。”

  “我们?谁是我们?你和上帝吗?就他一个人,仅此而已!”

  ——这是我在全书中看到的最有力度的一句控诉。苏共体制的自我封闭和高压,组织的异化导致个体的灾难,神格的缺失,全部体现在这个颇有意味的“我们”的思辨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柏林孤谍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