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10篇

2018-02-27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10篇

  《打破自我的标签》是一本由陈虎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一):科学的自我管理办法

  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在这个迷茫混沌的年初,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让我看清了前面的路。

  此书从1.自我成长行为积累 2.家族积累 3.社会情感驱动 3.中国时代 四个从微观到宏观对个人成长共同产生影响的维度进行分析,说明了人的成长是与自身努力家庭赐予的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整个国家乃至时代的运势是分不开的,作者也指明了在四个不同维度应该做出怎样努力的方法论,有根有据,步步可循。

  以下为重要章节的摘抄

  一、自我成长和行为积累

  1.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要发展成长型心智

  2.注意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

  3.专注的力量

  4.反思你的生活习惯时间分配,想想你每天关注什么,也许多数时候,你还在为自己情绪所困,困于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小小感受特别在意,那你成功概率非常非常小

  5.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阅读,多看书

  6.模仿他人和榜样提升自己的高度,多看传记,多见世面,多看分析成功的科普书,多思考对比

  7.效率不高和自控力差的拖延,可以通过多线程、多步骤深度联系解决、它是一种技术拖延,还有一种心理拖延,恐惧贪婪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拖延

  二、家族积累

  1.没有看到,是因为知识贫困财富贫困或者社会资源的贫困

  2.10000小时理论

  3.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积累,包括社交习惯的传承

  三、社会情感驱动

  1.最好的情况是有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弱关系(即人际交往能力

  2.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来达到非线性的效果

  3.幂律分布(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4.人生要增熵

  5.保持和行业领先团体接触

  6.发展情商智商和理商(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

  7.即时反馈和深度练习

  8.做出选择需要依赖社会化情感:信任共鸣、选择

  9.精英定律: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四、中国大时代

  1.未来中国,将发展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推动经济从中低端制造升级为高端制造,促进传统行业改造为工业互联网生产交易状态

  2.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逻辑、科学和陌生人社会的管理方式

  3.年轻人要关注四个领域:互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车、高端制造、文化品牌

  五、多层次演化论

  1.你要自我驯化,将自己变成一个有身份的人,是指self identity,你的自我认同越是稳定同时还能带来社会财富的话,能让别人对你产生稳定的预期

  对我最大的影响:

  1.多关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

  2.注重10000小时积累

  3.挖掘自己优势,深度行动与积累

  4.关注中国发展的趋势,抓住时代脉搏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二):简单粗暴的思维语言

  作者推崇工业化近乎偏执到已经无法容忍多元价值取向。

  在他看来年轻人就要在和同龄人竞争中去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阶层,要建立社会共情、信赖贵人,要拼命学习、为社区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生上学负担不快乐?开什么玩笑新知识层出不穷和朋友一起好好学就足够快乐了。不会谈恋爱没时间谈恋爱?跟你讲你这样不行年纪大了就没市场,且别人家孩子的你看着眼馋。留学生聪明的话尽早回国!中国在经历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你不参与你就错过一个世纪机会了。

  我对作者的主张并无反感,但这样把读者预设为“你必须想要成功想要婚姻想要有钱”的单一群体还是有点被惊讶到。

  个人的选择、追求喜好在作者看来是不重要的,只有跟上工业化为人民服务才是对的人生。没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前谈自由平等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让你实现物质条件。于是就这样看着作者走向了实干至上的成果主义,忽视了成果主义带来的大量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作者看来,集权是必要的,民族利益是必要的,政治公正这种大概念则是不必要的,往往使年轻人陷于一种自我厌弃的个人小情绪中不能自拔,而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实际好处

  尽管作者自陈当年接到offer斩获奖学金却未拿到签证这件事已经由痛苦而转为过去,但在作者通篇对美国的咬牙切齿中,还是能看到被美国拒签的往事带给他的不可逆影响。

  一位研究康德的哲学博士,没有展示出他百经训练的思辨力,讲来讲去,依旧停留在深度学习、刻意练习、舒适区,一万个小时等国内二手贩子作者们的领域。

  我推荐所有不是小粉红的人读这本书,读完后会对现今我国当权精英派的想法有所了解。而作者对年轻人的期许,与其说是“打破自我的标签”,倒不如说终归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三):自我成长科学方法论

  2012年以前,我主要还是强调自我、强调思考。这几年的读书和经历,让我更明白行动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前我相信,不要跟别人比,不断取非,就有精彩人生。但是,很小的进步或好几年才进步也可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这种想法还是太自我,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要跟别人比,跟同辈比。要依靠人性动力地位竞争。比赛输了,就憋着、忍者。别玻璃心、别辩解。老师跟自己过去比,进步是太慢了,而且,你的过去这个基准就那么重要?别把过去的偏好和品位太当回事。跟别人比,才知道他们进步的真快。别人就是比你有知识、有钱或有社会资源。外部刺激内心反省更猛、更直接,伤害了你的骄傲。你真心战斗!这跟独立人格没关系,人就是要点情绪来推动自己。

  以前我很相信,要用思想改变人的观念,即使他们现在不接受,将来会;即使他们感性部分不接受,理性那部分如被挖掘也会接受。后来我发现,别人通常不会被你改变,现在或将来都不会,理性也不一定胜过感性,我自己也要看到、听到、用了、做了,才能改变。思想不能改变人,产品可以。不必劝别人做,自己做就是了,找到和你一样的人一起做就是了。重要的问题不是思考、辩论、评价,而是自己做了什么。大机会是人尝试、执行、探索出来的。坐而论道、空口评论,无论对错,如果没有下注,都没什么意思

  这不是普通的问题,而可能是现有科学和理论本身的局限。过去我思考时,会以因果关系为主,因为因果推理是思考的主要结构。它针对发生的事,反思已有证据,用线性因果的形式表达,大原因结果,小原因小结果,不会出现小原因大结果。但是,社会比现有科学复杂。市场、社会运动,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众多的作用者会互相反馈,超越了古典的因果关系,相关、趋势、风、幂律,变成主导。你都来不及思考,新秩序已经形成。行动甚于思考,跟随趋势甚于追问原因,行动起来试错、跟随潮流前进,才是社会适应策略

  不仅社会是这样,生活也许也是如此。很多事情理论还没弄清楚,在你有生之年也许也难以弄清楚。一个人如果按照科学和数据证实的知识和理论来生活,将会寸步难行。等有了恋爱科学你才谈,最好的青春都过去了,有时一辈子都过去了。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大家觉得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那么多数据。等数据收集到手,最佳的决策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生活跟学问不同,学问的确要多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创造还没发生的,但生活不能总等到理论完备才开始。在懂血液循环之前人类凑合过了几万年,出过错,但应付过来。不要害怕出错,事情总会出错。不能等到完美再出发。等到完美,人书俱老。先行动,在路上解决问题,在行动中面对内心的恐惧、犹豫胆战心惊,在行动中面对不确定和不完美。我们从不完美,但热烈燃烧。要有冲动,要信任爱、信任人、信任人类的情感。社会化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人间各处的爱。理性提高生活效率,但爱指引人生方向

  我们常说“想太多而做太少”就常常会导致不断的痛苦,解决方法便是直接去做,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才能够进步。永远停留在原地做所谓的思考并不能帮助我们进步,一个人容易钻牛角尖,最后是纠结、犹豫和懊恼。理论应当为现实服务,它本身是对我们认知经验现实进行的抽象和归纳,是人类为了更好适应和生存的产物,错误使用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死胡同,那是一种荒谬。

  打破既有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舒适,胆战心惊地继续更高难度的练习。不要说谁天生就会,不要羡慕别人做得多好、收益多高;你唯一的关注是,你是否有意挑战新高度来训练自己,积累更多技能,有更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控制来应对更多局面。只有每隔一阵就突破既有行为水平,你才能爬上更高的行为平台

  行为积累的基础神经回路反映的强化。行为会在神经回路层次上体现出来,新的行为对应新的神经回路,没有它,无法发动一个新的行为进程。神经回路需要练习,才能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神经冲动传递的髓鞘,髓鞘越强,则神经元传递的保真度和速度就越高,神经回路的反应速度大致对应行为的反应速度。开始搭建回路时传输慢,反复之后速度加快,反复强度足够高以后速度极快。一切练习,最终都是要把开始的慢速行为,变成不太需要思考的中速行为,最后变成下意识反应的快速行为,甚至是自动行为。

  强迫自己留在“学习区”,保证每一个阶段都有新东西输入和学习,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刻意练习必不可少,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是多层行为积累的结果。它不是浅尝辄止,做了大家都会做的普通练习就结束了,而是超出这些,做更多练习。超出自己已经习惯的状态,在成年之后更加困难,因为神经可塑性可能降低,也因为你身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能过于稳定,以至于无法提供新的刺激。

  新的行为模式要超出以前的神经回路自动反应所支撑的习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反应,造成新的习惯。从旧习惯到新习惯,从老心态到新心态,不是自己凭空想几天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新场合新层次的反复练习才可以。人在成年之后依然需要心智和思维成长,儿童与青春期时培养和练习的技能通常只能处理家庭和熟人环境,无法应对复杂的陌生人社会环境。新环境,需要新技能、新思维。这就需要在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练习。

  优秀的行为条件

  追求优秀,需要行为习惯。如果还没有在多个目标之间选择好一个目标,则选择能力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目标已经被选择,则执行这个目标的情绪噪声管理比较重要。优秀的统计定义是偏离于平均值的好东西。平均值是随大流、目标跟随制,在实行目标方面只做温和的努力,达到身边多数人的水平即可。但优秀的异常值显然是自己选择目标或者管理目标的实现进程,同时在执行时不以身边的人的认可标准,而以最大可能的多数人的认可为标准,在未达到此状态之前,以自己的内心计分卡或虽然主观但却严格可验证的尺度为标准,即内心里有杆秤。某个东西是好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好通常相对于某个主观效用标准来说为好,所以,主观认定的好必须得到大众认可,一个主观偏好需要成为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偏好。但应允许大众检验存在时间差,在没有得到大众认可之前,自己内心的计分卡的评判标准来自于非常规的、有秩序的直觉,以及对此的信念兴趣激情

  其实这段说的主要意思大概是,当你信念、兴趣或者激情足够强烈的时候,你非做一件事不可,那么,放手去做吧。坚持下去,用正确的方法,时间会凸显你所追求的价值。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十分重要:强烈到非做不可的信念和激情。所谓优秀,心中有个声音,那是自我决定论的内驱力。

  在多个目标面前怎么选择

  你能够算清楚选择的所有效用分布吗?不可能。人不可能掌握这么多信息。你能明白自己的所有效用满足理由吗?不必要,也不可行,等到一切都明白,老矣。做不出选择,往往是因为得失想太多。得失有时容易计算,有时很难。即使得失都可以计算,又如何计算目标函数本身?你可以计算特定目标带来多少效用,但对这些目标或效用的认定,允许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这不一定是可计算的。人生目标的内容总有一些是由自己选定的。这是你只能相信它,对它有信念,认为这个目标可以给你带来满足、快乐或成就感。如果你不选定任何目标,在多个目标之间反复游移、犹豫,最后当然什么目标都达不到,同时也说明你对哪个目标也都不在意,没有深切的情感投入,对这些目标作为你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没有深刻的情感认同。

  选择是一种情感能力:我对此有强烈的想法,一直折磨着我,无法摆脱。这种情感,会促成持续的行动选择。没有这种情感、激情,就很难坚持。普通人的情感比较浅,很容易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每个目标的满足都不会太强烈和深入。他们的情感表达也因此会比较简单和平淡,如果有些情绪忽然变得很激烈,而平常又没有这种体验,表达方式会变得粗俗。有些人是天生在某些目标上情感强烈的,这样做出选择很容易,比如一些男人喜欢工程、机械类,一些女人特别喜欢时尚、成为大众焦点之类。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会面对两个冲突的目标。这时,多数人是通过其他人的出现来促成自己的情感变向的,少数人会主动自问,做出追随自己心愿的选择。要普通的恋人和平凡的感情生活,还是要一个点燃自己激情的未来目标?这两者不冲突当然好,你很幸运,但有时很确定会冲突,自己成为争夺的战场,这是人之常情。

  这时,没有其他目标可以为任何一个选项辩护,因为问题的重点是,何以这个目标就是被我选择?这个选择的理由?理由的理由?要终止这个追问,只能靠强烈情感、胆大包天、直觉等深切认同、不必再为之辩护的东西,可称之为信念、激情、人生理想、价值观。选择的特点在于,它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支点,而最后的支点是自我选择的,你可以称它是理由,也可以说它是信念、元价值观、生命冲动、命运、内心的声音,等等。这个支点是没有其他理由来支撑的,它支撑它自己。它既不是别人做所以我也做,也不是为了X而做的,否则还要问X是为了什么。他就是我所选择的,我就是要做它,完毕。

  为了做它,有时就要把那些与之冲突的目标暂时放下。如果两者都要,就是摇摆,因为现在要分析的是不太兼容的目标。追求的目标不能兼容时当然最痛苦,但拖着也是一种选择。每天的行动都是一个选择,这些选择的集合构成了那个我。我的责任即在于做出选择,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人。

  用我,或者我选择,这个观念来组织、编织自己的各个行为,是有好处的,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意义。正是因为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才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有各种外部因素所牵引的木偶。平心而论,自己不特别做选择,只是跟随大众行为,也可以过一辈子,但不是精彩的、特别珍视的一辈子,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或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一辈子。对自己可以选择、可以决定什么人生目标的意识越清晰,就越是能够强化主动选择权,为此就会更努力地分析和探索各种目标背后的原因和实现的条件,更多地管理早就自己的因素,开掘和满足更多的人生目标。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

  价值观是什么?由于得到好结果的概率太低,价值观就是让你知道,要对结果有正确的期待,你只能得到你应该得到的。那些不能得到的,如果居然恰好得到了,也只是平庸的结果。价值观是让你知道,要有程序和步骤,再加上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好的结果。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不要以时间紧迫为借口乱来,那其实是机会主义。你的机会主义,在于你习惯于获得平庸的结果,你没见过伟大是怎样的,你没见过世面,还任性自我,一位自己想想、做做,事情就成了。杂乱无章的思考和行动,毫无组织、缺少设计,结果是普通的。所以,好的价值观是一套行为组织程序,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去行动——以模仿和学习为主,行动的结果大概是怎样的——好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不要期待奇迹,只有持续的积累,才有希望。

  上面摘录的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综观全书,我觉得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章,它引导我们每个人去问Why这个问题,why do this, not that?因为我想。足够强烈的想,这就足够了。想要脱离平均,步入优秀的行列,这一点将会决定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在时间的孵化下,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后面几章更多的其实是how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诸如家族积累,我们常认为所谓出生的不公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颇有道理,但当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些,看到三代人、五代人,祖辈的努力是否也应该计算在内呢,那么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此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归纳。

  另外,阳老提倡的“最小行动”,在书中也许不是这个名字,但表达的意思相近,人的认知能力其实是有限的,同一时段进入它的工作记忆只有很少的几个组块,所以,贪婪往往会造成瘫痪,大的目标,一两个就好,并且不要冲突;小的事务性行为,一次不要超过四件,避免过载。

  “同侪压力”是另外一个我觉得十分重要的观念,只有真切体会到同辈的优秀,我们继续努力成长的内驱力才会持续迸发,而一直感受这种压力,一起交流进步,那应该是优秀的另一行为条件!孤身奋斗难以成事,一群人的努力则更有效率。

  其他还有很多干货,多层演化论,以演化论视角看待个人成长,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总是能够提炼出很多有趣的东西来。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四):模式化设计化人生

  集中精神用了一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第五章和第六章留待过两天仔细推敲。粗读该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陈先生的思想:模式化设计化人生。反过来讲,也可以说人生需要设计,人生需要模式。

  陈先生找的模式是多层演化。

  书的内容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

  1,输入

  输入的函数=f(信息、f(环境)、人)其中f(环境)=f(家族、国家、社会)。

  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是由其成长的家族、学习的环境和所处的国家社会。其中所处的国家社会是无法改变的。成长的家族和学习的环境则每个人有所不同。这个背景是先天的,无从选择,只能接受。

  另外一个因素是人。虽然有先天的环境所限制,但是人依然有选择的自由。至少选择思想的自由。这种选择对某些人是痛苦的。该书着重讲述了人选择的自由。

  如何选择呢?演化,设计。

  信息。我们选择接收的信息。

  2,处理

  为何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行动呢。

  作者提供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即多层演化的人生设计。将人生还原到可观察、可操作、可计量的单位。用微小行动积累优势,取得人生的突破。

  并且将可操作的方法建立在时间的函数之上。

  3,输出

  人生的成长和突破。

  后记:

  我们需要一个思维框架去理解这个社会,并在这个社会取得成功。而思维框架需要我们不断的打磨完善。

  祝愿每个有缘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框架。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五):读书过程就是把作者的编码给解码的过程,只是这本书解起码来太繁琐了

  豆瓣编辑器太弱了,

  排版精良内容丰富可读性大大增强并且加入槽点君丰富情感的笔记,

  见我的简书:http://www.jianshu.com/p/8e49e05607c8

  以下为槽点君从简书扣过来的一小部分:

  ————————————————————

  ART I 槽点君能消化吸收的内容

  书的内容可以拆解为目标、执行、避免误区三个部分。

  一、目标

  1.1修身

  1.1.1身体

  1.1.2心理健康

  “心理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作息习惯,学习习惯

  学习路径

  1.2齐家

  1.2.1婚恋,家庭,子女

  1.3从业

  1.3.1了解 理解工业化

  1.3.2选工作的思路:大规模可复制性

  1.3.3特别关注四行业

  新能源

  文化品牌

  互联网

  高端制造

  1.4兴城

  1.4.1城市人口的幂律分布

  1.4.2大城市

  人才密集

  知识密集

  智力密集

  信息密集

  1.4.3先安居,再服务

  1.5报国 行天下

  1.5.1国是最高的群;群内合作,群间竞争

  1.5.2西方并不那么美

  1.5.3中国并不那么挫

  二、执行

  2.1基石:“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

  2.1.1科普

  标签化:大脑节能降耗措施,省时省力降低精度

  2.1.2应用

  想改/需要/必要改变的方面,给自己时间,no标签

  不想改/没必要改的方面,自我标签节能降耗

  2.1.3时间从哪儿来

  自己的时间积累

  家族的时间积累

  借社会精英的时间

  2.2动力

  内部驱动

  外部驱动:看到高山

  2.3定方向:社会化选择

  2.3.1感性选择

  社会化情感驱动

  像优秀的人事物学习

  先想为什么好

  再想为什么还不够好

  2.4需要学习的东西

  2.4.1个人获得的自然技术

  刻意练习

  费力区

  多种方法多种层次

  2.4.2群体获得的组织技术

  打怪升级

  好友聊天

  熟人、同事谈事

  同级、上下级,上下游客户,供应商

  鼓舞和带领一群陌生人

  2.5执行项目管理

  2.5.1约束条件

  时间压力:窗口期

  社会压力

  2.5.2强化单项

  神经回路强化

  多层次深度练习

  效果导向而非时间导向

  2.5.3执行目标项目

  评估可行性

  低情绪响应机制

  内心评价尺度

  困境处理:接受优秀人物的信息刺激

  三、避免误区

  3.1顽固/封闭/刚愎自用

  3.2心理拖延

  恐惧---怕做不好

  贪婪---想留着一口气做完

  3.3物质贫困

  锁定在生存期

  没有带宽考虑长期规划、社会事务

  长期、社会事务出现问题时

  恐惧做不好而拖延

  贪婪想一口气做完而拖延

  3.4特殊:自闭光谱的人变奇葩

  3.4.1特点

  思维抽象、系统

  情感缺失,个人事务处理不善

  极度专注,神经兴奋难消散

  3.4.2解法

  通过抽象理论理解人际和社会

  不好的想法出现时,避免沉浸,转移神经兴奋

  改变刺激大脑的信息

  改变大脑兴奋模式 eg.运动

  ART II 为什么好

  一、书本身

  1.1自我发展话题的书,感性偏多,个人主观偏多;

  像这本《标签》一样理性剖析外界环境和内在变化的很少见,很合胃口。

  1.2陈老师文学功底不错,有一些只言片语非常打动人,能唤起槽点君强烈的情绪。

  1.3推荐了很多systemizer思维方式的相关书籍。

  二、槽点君最大的收获

  2.1理解了家族积累,看到更牛逼的人心态会平和一些。

  2.2明白在动机、方向选择、落地执行方面,都需要社会化的情感驱动。

  2.3坚定信念,槽点君要去大城市。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六):洞见个体成长的规律

  陈老师满屏口号式的方法论,多处让人激情澎湃,恨不得立马撸起袖子,轰轰烈烈投入到一场自我的革命。观点激进,略微偏左,但理论传导到实践,通常会打几个折,这样的效果刚刚好。

  本书从四个维度论述个人的成长:自我行为积累、家族积累、社会情感驱动及时代背景,个体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家庭资源(微观层面),还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大背景(宏观)密不可分。一些观点,颇为赞同,作以下小结:

  1、认知迭代

  不破不立,想要突破自我,便需走出舒适区,进行新的技能或认知迭代;

  2、行为积累

  自我迭代意味着建立新的脑神经回路,行为积累和刻意练习是对神经回路的强化;

  3、少数优秀

  优秀的统计学定义是偏离平均值的异常值;

  4、家族积累

  每一个人都带着家族连续积累的印记:相貌、财富、见识、人脉资源、甚至是社交习惯。无须抱怨眼前的不公平,那是别人家族几代人积累的成果。

  5、培养弱关系

  弱关系是除了家人亲情,同学同事之外的社会联系,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资源整合和经营的能力。

  6、幂律分布

  很不幸,稀缺资源符合幂律分布,如金钱和人才,少数的富人拥有个更大的资产比例,人才向大都市聚集。

  7、多层演化

  最后,总结:个体的发展勿与趋势为敌,顺应时代的洪流,选对行业和城市,针对个体的微小优势进行连续积累!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七):《打破自我的标签》-尊重自我平台,努力向前,积累下一代平台

  现在是2016年8月1日早上8点多,天气阴,自己坐在寝室的垫子上,一个人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种感觉,很惬意,如饥似渴,很满足。虽然,自己没有做着正事--科研,但是心情没有愧疚或者承重。因为书籍让我想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想要重新理清自己的状态与欲望,找到明确的方向。方向决定努力的结果,所以,这点对我很重要,我愿意花费一天的时间,在2016年下半年的8月第一天,整理思绪,制定方向,然后重新起航。

  昨天晚上和一个Keep好友聊到1点多,早上被蚊子叮醒,奇痒无比,睁眼看才5点多。尽管早上的天气不像往常明亮,但是自己却无法再入睡了。于是,想想昨天晚上,看论文枯燥之余,对于书架上几本书的欲望,就拿起了陈虎平的《打破自我标签》。读上了,竟然爱不释手,也许这种描述过虚,但是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还是会油然而生。前天看了《岛上书店》,一本小说,能留给我的是对故事情节的畅想和画面的构造,触动我心的句子不是很多。但是,《标签》这本书,更现实地告诉我迷茫是什么,我的欲望和我现实差距的根源在哪里,这让我多了对自己、家族、未来、社会、行为、成绩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我以前没有过的,看到了这本书里的内容,我会有种找到箴言的惊喜,也会有对自己这么晚才产生共鸣发现问题所在的羞愧。目前看了几节,几乎每一节都句句在理,自己标注出来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显然是比小说留下来的要多。而每句的留给我的思考,似乎不是短暂就能印在心里的,值得细细品味。而我,看看窗外的寂静景色,也产生了一种希望能留下什么感悟的欲望,并把这种自身经历转化成文字,之后写封寄语,送给6号打算办升学宴的表弟,希望是一种关切的嘱托,能多一些自我的意识,快速成长,也是一种自我经历的总结和自身发展的澄清吧。书中的文字,让我明白了很多现象的本质,和自己一直没有总结好的问题所在。面对窗外,面对未来,我似乎内心平静了许多。对于未来的到来,没有那么慌张,倒是多了很多期许,因为我知道了,成绩都是努力的函数,是时间积累的结果。

  《引子-一个青年人的奋斗:意向杂陈》这节是文章开篇,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这种自传式的叙述,总会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要多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经历,看看他们的成长是怎样的。显然,陈虎平老师的知识积累很深厚,他确实打破我对传统新东方老师的认识,就像李笑来和李尚龙一样,都是优秀地思考者,他们没有只是短暂地停留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上,而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成长。虎平老师就更不凡了,他有自己出国的机会没走成,去了香港读了哲学方面的博士,所以,他的立场更是辩证地从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重要的是,他还有自己的亲身实地考察的经历,这让他的说辞有理有据。他不断强调了一个词"取非"。就是要对自我不断认知。不要单纯地和自己的过去比较,这样成长太慢,还要不断和其他人比较,也就是在流动的社会发展里对比,人需要情绪来推动自己,这种情绪既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是来自自己的欲望。其中关于学术的问题,更贴切我现在的状态。

  摘抄几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道阻且长,请守望相助。

  时代如飓风,人生太短暂。

  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

  学问的确好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再创造还未发生的。

  第一章《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开篇的《打破自我标签》记得少了两种心智模式,一种是僵固型的,一种是成长型的。我应该偏向于后者,因为不自信的因素,我一直处于不断汲取的状态,渴望快速成长。但是僵固型的,确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老年人。像父母这把年龄的,就会对待新事物表现出排斥,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不会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了也已经没什么用了。这节很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努力是时间的函数,一方面成绩是关于天赋、平台、努力的函数。

  《误把顽固当理性》顽固的人+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巨大结果,改变+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中上结果,改变+无人指导自己摸索=平凡生活。回想自己的大学及其以前的经历,我想都是最后者,平凡,平凡,这主要是高中没有贵人,大学没有平台。现在还好,,到了研究生,有了平台有了贵人,似乎一切追究到自己改变的欲望和努力的程度。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这里举了滑雪的例子,"50小时入门,500小时晋级"。"只要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学会"。就像学车,就像盲打字,就像学习一门外语,这些都是熟能生巧。"行为积累有时就是主动求虐",但"不是在一味的重复,而是深度练习"。这点强调"深度练习"非常好,和《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提到的,学习是不简单的时间累积就够了,相比较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却成绩不理想的人,有的人看起来没怎么耗用时间,就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着,这里可以理解成,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了深度学习,所以,他们的效率更好,效果更好。"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要效果导向的,而不是时间导向"。

  《时间累积》这节剖析还是赤裸裸的。我们要不得不承认家庭累计带给后代的平台差异,无论我们追求什么,知识、修养、历练、理想,都是要靠时间成本的。"知识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时间,知识就是时间"。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可以,那么你有了金钱,有了时间,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追求理想,否则你只有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然后,想要获得时间成本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社会资源里获取,可以从别人(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分享的时间,快速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需要"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就需要阅读、阅读、阅读、学习、学习、学习"。比如,我之所以感觉自己成长的慢,经常沉溺于自己的小情绪里,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别人的资源,读书少,了解的少,所以浪费了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点是个警醒啊。

  《优秀的行为条件》这一节讲了目标,讲了选择。"选择是一种情感能力:我对此有强烈的想法,一直折磨着我,无法摆脱"。这种感觉就像去年想要考托福,其实从研一就开始有这种想法,背单词坚持了两年左右,去年9月份开始把考托提上日程,到12月末报名,到今年5月份考试,一直痛并快乐着。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我不做,我就惦念,我做了,我不后悔,当然,坚持的过程是历炼的。不过,我想这就是我强烈的欲望,指引着我做的。包括一直在学习英语,现在想看书,像练琴,想学习韩语,想锻炼身体,想跑步。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欲望让我做的选择,应该也体现着我的价值观,我想不断学习,我想成长进步,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需要信念、激情、认同感、价值观"。"选择是一种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感,通过信任关系来传递"。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这里他有说刚开始就是要全盘照搬、可以模仿。我想这似乎也在印证我的经历。尽管我们的成长总是在摈弃这种机械学习的模式,总是会听到质疑的声音,也在寻求与众不同,但似乎,这种模式算是对我努力的正言。也许这就是非聪明人的优势吧,因为想得简单,所以,会敞开心扉,愿意接纳,学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优秀的作为。"心之向往,学习之,不断思考,艰苦地思考,不停顿的思考"。

  第二章《家族积累》

  《拖延与贫困》说的是人会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拖延的现象,物质和观念上出现贫困。平台高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变得更加富有。出身贫贱的,要付出的就必然更多,但是尽管不能达到有些人的高度,还也是在为下一代积累财富,这个意义更重大。既然出身无法决定,那后天的努力程度,就决定了未来自身和家族的发展趋势。就这一点而言,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我们,现在的奋斗意义就是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穷可以是物质上的,但不应该是精神上的,就像我之前想到的,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没有那么多资源培养兴趣和增加阅历,但不能不读书,总是应该在思想上富有,才能为自己加分不是么?单凭一腔热血和正直的性格,在竞争这样激烈的社会里,真的是没什么优势的。

  《普通弟子不要做学问》这节是我最开始看的,因为我很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确实,按照他强调的,学问是一种精神追求,不会有钱和权上的满足,对于普通弟子而言,首先是转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获得更多的钱财,带来物质上的改变,然后才有上层建筑,谈论精神和理想。显然学问要的是心无旁骛踏踏实实。普通弟子没有家庭积累,家贫见识少,思路打不开,就是做学问也是平平凡凡,枝枝叶叶的。想想现在的中国高校读博士的,至少我周围看到的确实这样,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有的希望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当个大学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给后代,像我的这种想法,而有的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父母提供不了资源,而空读了几年书,没有什么见识,也没什么一技之长了。读书期间又不会去思考时间效率的问题,做的都是最普通的学问,这样的,很常见很常见啊。至少我周围的环境里,读书的大多数都是普通弟子,不普通的,不热爱学术的枯燥,早就带着自身的能力找好工作,然后实现人生规划了云云。"打怪升级是靠装备的",显然,在家庭积累匮乏的学生身上,要做思维上的提前认知才好。"普通弟子读博士,为下一代做积累,一代之内全面上台阶很困难"。显然,在这一节里,我更清晰了自己之前所想。放平心态,脚踏实地,努力专研对我的意义很重大,希望能尽量做出大的改变,至少和父母一代相比,条件要上去。

  《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这一节又强调了家族积累对人的后天发展带来的重大差异。好的人生、社交习惯都要靠家庭积累。这不禁让我最近发现的那些学术大牛,家族就是干这个,或者那些明星歌星等,有多少是父母就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的,包括那些创客么,马云,扎克伯格,盖茨等等。刚刚百度了那些高中就被世界顶尖学府发了一对offer的学霸么(诸康妮,许吉宁),不都是有着开放、富足的家庭保障,才让他们提前解除了更多的资源,培养了他们的性格,奠定了未来发展道路。前一段时间看的《我想看到的世界》,为什么一个韩裔当上了哈佛的终身教授,她的自传里也透露出父母工作稳定带给她的追梦保证,先进见识带给她的卓越思考。这富足的家庭积累,让她获得了更多的优先权,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收获的效率。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她本身的刻苦努力,这就是建立在更高平台上的努力,这样的很可怕,显然,这对于级别低的普通人来说,可能3代也奋斗不出来。

  《10台阶论,人生的爬坡历程》他把人生大致分了10个级别,人生奋斗5~7年升一级,一代能升3级就不错了。我想我现在处于第2级,因为我至少现在还可以做着科研,追求一些兴趣爱好。但是显然,我的级别很低,有的人,家庭积累就决定了,她要比我高3个级别,他们可能不需要努力,站在家庭提供的平台上,就已经是一步登天了,就像奶茶妹妹、昆凌那种。而我显然是一辈子都奋斗不出来的。但是,还好,我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知道努力的重要性,想想肩负在我身上的责任,想想下一代期许,我似乎也觉得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quot;前进是自我赋予的意义,没有人逼你这样做,这只是一种选择"。

  quot;要用新的自我期待,编织一套自己的叙事,组织自己的资源,去攀登新的台阶"。

  第三章《社会情感驱动》

  寒门想要出贵子,需要不断升级。"动力来自社会地位的比较","动力更有可能是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是一种人生的崇高美学"。他有放出自己的坚信的观点"在中国读本科,中间出去交换一年,要比完全到美国读本科更好;在美国读完本科或者研究生以后马上回国发展,要比一直呆在美国要好,甚至比先待几年再回国也要好"。这种看法应该很有他的道理。突然这么一说,感觉自己更low的,本身就是寒门,本科还不好,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再不努力,拿什么有优势呢?最好接触比自己大8~15岁的人,因为十年磨一剑,这样的人比自己年长有经验,但又不是差距特别大,有巨大的代沟,让自己心生畏惧。5~7年后听他们谈论新趋势,他们可能不会采取行动,但是自己可以行动,可以超越。我想,我现在接触的平台刚刚好,导师比自己大13岁,师姐比自己大6岁,也许是自己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并没有开始创造很大的价值,这个是我需要好好考虑和沟通的。最后要到优秀的人身边去,结识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利用资源,缩短自己奋斗的时间。然后扛住黑暗的闸门,向新生的地方去。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八):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

  本书缘于2015年12月19日群友推荐的一篇微信文章《一个青年人的奋斗》,当时正在参加开智社群的学习自传活动。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引子,当时还说买下来看看,刚好12月24日亚马逊圣诞活动于是就以差不多5折的价格买了下来。

  2016年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而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相关书籍,追求个人成长之外注意到了对家族的责任。不论是在时间深度还是在视野宽度方面,都给了我大大的拓展。在此向有心人推荐。

  于我而言,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一万小时也好,十年规律也罢,都是的积累过程。不论是正向的微小优势积累,还是刻意练习的卓越追求,时间都是一个绕不过去门槛。因为在时序上讲,现在的自己不论境遇好坏,都是由过去的你的造成,而未来的自己也正在由现在的你一点点塑造。

  成长就是把在常人看来不可控的因素变得渐渐可控,将碰运气的事变成可操作的事。

  人生太短,是不应该被浪费。即便浪费,也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以下部分笔记总结。今年所有阅读有关个人成长类的书,都会在阅读之后作书评或笔记。

  1.要和同辈对比,你才会收到刺痛,才会快速成长

  “这看起来是上进的事,但我好想完全不知道做了这个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穷人

  “什么是错误?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无数文化因子在你头脑里的聚集”

  “我的一个朋友说,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改变成了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多大的改变。”

  “要跟别人比,跟同辈比。要顺应人性的动力:地位竞争。......老跟自己过去比,进步太慢了,而且,你的过去这个基准就那么重要?别把过去的偏好和品味太当回事”

  2.学习就是一种积累,而且是杰出人物为你在时间上的积累,而你的时间又是恒定的

  “拼命地读优秀的商界精英、学界精英写的书,看他们的研究吧!他们的知识就是他们与你分享的时间。有了这些知识,你可以把他们经过无数时间之后提炼的技能和知识,作为你的时间积累的一部分。他们已有的生命帮助你积累时间。知识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时间。知识就是时间。”

  “贪婪是一种懒惰,因为懒惰就是该花的时间不花,还要得到结果。”

  3.设计人生,你的生活才不容易被随机因素冲散。

  “要用逐步完成小目标,以行为积累获得大目标的新思维,代替撞大运,一蹴而就的旧念头。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是行为积累的结果。”(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一代人。不要去羡慕二代的生活,那是他们父辈们奋斗的结果,是他们理所当然接受的。)

  “越是贫穷,词汇就越是空乏,原则就越是单一,意识形态就越是极端。反之亦然,越是学富五车,词汇就越是丰富。思维模式也越是多样,策略一层又一层,想法一组接一组,基本没有意识形态的困扰。”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自由,'每个人'一旦出现,就对你没有意义了。人人都可以的事,是本身不重要,能力、实力才重要。”

  “人只有一辈子,有的人爬过非常奇绝的山,有的人一辈子只在山谷的平地行走以致爬行。选择哪条路不需多说。选择后,认知隔离和价值观分化就会出现,并按家族传递。”

  “人生是彩色拼盘,你却被迫用一种颜色。”——所以,事业和情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远。

  “如果你还年轻,今天就开始规划。设计人生,你的生活才不容易被随机因素冲散。”

  4.弱关系可以成就梦想,社会网络会是非线性的,是你个人成就的放大器

  “没有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的人,只有强关系,没有多少弱关系......实力不一定是弱关系强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好的组合当然是,有实力+弱关系。弱关系可以成就梦想。”

  “真正的原因在于他超越了既有的行为模式,打破了自己路径依赖,而且用平台、组织、系统的力量去取得成果。他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他虚心、归零,向他人请教,学习不同专业的新思维,结交不同领域的新朋友。”

  “人生是分段函数,成功是多层结构,必得有很多你天生并不具备的要素来配合。”“实力是在自己控制下的线性积累,弱关系是高度不确定的网络效应,这两种思维高度异质。.....实力和人脉都要不断练习,深度练习。”

  “首先要到大城市,然后是实际接触比你大10岁左右的人,跟随他们学习,5-7年后听他们谈到新趋势,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不会采取行动,但你去行动,这样就可能超越。”

  5.理商和情商的升级

  “理商是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按照理商,事物甚至人,都是对象,可以操、控制,他把爸自己的而行为、语言、情绪当做可用资源,然后调控它们,已达到特定目标。这是典型的系统控制的心智模式,在外表现为严于律己。”

  理商1.0版是严于律己,严于待人,理商2.0版开始考虑如何满足各个人的功能需求,此时人也只是工具的一种。

  “情商是情绪同步和共振,按照情商,人甚至事物,都有情感、有的意向,跟自己一样,都需要呼应、回响、共鸣。....情商1.0版式定频共振,情商2.0版的人会认为,对方其实也跟自己一样,只是在不同层次上清除了1.0的天赋bug,深刻理解各个阶层的人的心理需求,并随时升级或降级到相应阶层与之共振。....情商2.0版式调频共振。”

  6.动态的人生,驱动系统+新的方向+新的平台=升级突破

  “从动态上看,人生是一个连续获得新技能的过程。人开始利用自己的技能,然后就要调动团体能力,再往上还有跟随市场、城市、国家的趋势和力量。不断使自己的生活升级。这是司马迁说的,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人先需要驱动系统,内部来自个人天性、性格、自我认同,外部驱动来自朋友、社区、社会、国家。没有好驱动,尤其是没有好的外部驱动,人就会变成普通人。....人都受到社会比较的约束,拿自己拥有和支配的资源或生产力在社会中做交换,你的收入、地位是这些资源和生产力的对价。....然后你要找到方向,主要是找到优秀的社群,跟随、模仿、追赶、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生活技术。”

  “收入是你的能力的对价。你拿出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交换。在公司打工,也是拿自己的技能去交换。”

  “所以,没有本事怎么办?那就从零开始,找到学习社区,甘当认知学徒,逐层深度学习。苦也要学,哭也要学。30多岁还要转型,从零开始,很痛苦怎么办?流泪、流汗是人生的基本配菜。习惯就好了。”

  7.关于选择——社会化的情感更重要而非理性判断

  “迷茫、危机、彷徨的时刻,人单凭理性难以选择。选择必须要有情感,而且是社会化的情感。”

  “内心强大可以帮助选择吗?单靠个人主观意愿,是无法自动完成升级的。我曾说,在做出新的选择时,人往往因为害怕不熟悉的未来,而故意在大脑中制造想象的风险。人生总有风险,任何时候,而最大的风险是呆在原地。”

  “一个人呆着,内心就强大了吗?越孤独,人生的重要选择可能越糟糕。越是参考他人意见,与他人交流、讨论、确认,可能越好。”

  “信任、情感、感性是选择的指数爆炸的拆弹专家。膜拜、激动、震撼可以帮助你走出选择的困境。贵人、成人、教练给你门票,让你进入新技能层,新社交层。”

  ”你不可能从事一种人类永远不会欣赏的事物,你的热爱、你的激情,其实是与你信任的一些人共振的产物,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而是大家肯定的结果。这些同道、前辈、贵人,让你狂躁的情绪平静下来,稳定在一个方向上。在这个方向上,你受到鼓舞,你得到新圈子的许可权,你被升级为新层次的一员,你被允许以新层次来重组你现有层次的混战要素。“

  ”要超越现有的迷茫、混乱、犹豫,你就需要有人用更高层次的视角和眼光,帮助你获得高层次的秩序。这样,一个新层次的概念、观念、认同、身份、理想,就在调用现有层次的各个要素。...他们给你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为你进入那个世界打开一扇新门,这是一张难得的门票。“

  ”在婚恋上,信任父母、传统和常识。在行业和人生选择上,跟随贵人。用社会化的情感和信任,克服个人选择障碍。“

  8.为家族积累——0.8%的人占据51.2%的社会财富

  二八定律的 幂率分布。20%的家族里的20%的20%拥有着80%的财富的80%的80%。也就是说,20%×20%×20%=0.8%,80%×80%×80%=51.2%,差不多1%的人拥有社会财富的50%。

  ”屌丝三定律:一切都是社会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必然的。“

  ”精英三定律: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你的现状的确不是你自己行为的错,而是一连串的行为的结果。“

  ”优秀的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承认自己的家族很Low,你就得想办法与长辈和解,你反而会更加体认他们当年的痛苦、挫折、挣扎、搏斗,你会更理解失误是如何发生的,从而避免那些失误,而不是把父辈的失误当做永远的诅咒。你不能改变家族的过去,但你能改变家族的现在和未来。你能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富一代,学一代,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富二代、学二代。你要用自己一代人的努力,把别人的家族30年、60年的努力追回来。“

  ”人就是你推着我,我推着你,一起往前走,在奋斗中得到共同的快乐。“

  9.两种天性系统——情感共振和理论分析

  ”情感共振可以维持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生存稳定性,而理论分析则可以在特定时候超越现有的生活模式,在关键时刻创造新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策略,获取行为和社会演化的新奇性。“

  ”正常人几乎无处不受到自己天性的驱使,只是天性的类别不同。他们有时用一点分析,想想小的利益格局,有时则用情感来共振,听人劝为人事。....他们追踪大多数人追踪的目标,得到大多数人所得的结果。....这些正常人给创造性、新奇性、理论分析赋予的权重有时过低,对怪人、偏执狂、顽固的人,不太接纳,甚至排斥。这也正是基于他们天性做出的行为。他们只是基于细小的个人利益,来选择相信身边的熟人和带来直接利益的人,对于大目标、系统性的有复杂设计和迂回推理的目标,则缺乏洞察力和认同感。...正常人也被困住自己的天性,50%给情感,30%-50%给理性,人生的各个领域的结果也许很正常,甚至太正常了。“(理论分析的人)

  ”也有一些人,主要依靠情感共振进行社会交往来获得资源,并形成自我认同。他们是浅层情绪驱动的。他们放任自己的情感,不仅将只用于亲友,而且要陌生人也跟他们有同样的共鸣。“

  ”而情绪的天性,给上市民以巨大的团结和集体认同的力量,同时也让他们昧于陌生人社会的现实,让他们在人群友好时鼓吹集体意识,在环境不利时却说风凉话,灰心失望,因此更快地破坏他们本来试图建立的共有认同。在这方面,给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学习陌生人社会的知识,要认识到,熟人社会的道德共识,在陌生人社会中并不能自动保存和发展,有时甚至有害。(此时需要法律、仲裁、礼仪、权威、乃至阶层划分。)“

  ”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在觉得你跟他们一样的时候,他们的做法让人特别感动;在觉得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时,他们又最强烈地怀疑你们的关系是脆弱的,不抱希望。他们说出最动听的话,也说出最伤人的话,而且是脱口而出。敏感的性格需要反复宽慰才能稍感安心。同时,对于人在环境中的变化,和行为的执行成本好不敏感,只要情绪认同还在,很少过问结果。在这方面,给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学习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成本分析常识,加强对人的行为有效的结果的管理和评估,而不是被人的花言巧语、空洞概念所诱骗。“

  10.性格和习惯好比程序,必要时要调试和修复Bug

  ”相反,要让你的性格为你的高级目标服务,在它有用的时候发挥它,在它伤害你的时候,花心思约束它。这种收放自如的稳定和可持续积累的行为,来自对自己性格的理论认识、实践自律、新的行为训练。性格好比程序,能跑的时候就让它跑,有Bug就要调试。我们要针对程序运行的结果来评估程序,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天性装了这套程序就让它形成顽固的自我认同,从此不再新装任何程序甚至补丁。我们的信心来自多程序的复杂设计,而不是单一程序本身的绝对稳定。“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性格、后天养成的习惯在世间行走,好比一个个程序包在一个地形空间里运行。多数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走了一辈子。“

  ”我们要有改造自己的勇气,不仅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让自己关联的人生活变得更好。...是情感让人变得勇敢,让人敢于突破性格和习惯给自己已经塑造的一切,让人敢于做出新的选择,走出自己熟悉额心理和习惯,来的陌生的地方,那里你并不一定孤单,因为他们在那里守候。你有生么样的情感,你得到多大社会范围的确认和鼓舞,你就得到多大勇气。“

  ”情感率领理性前进,理性不必是激情的奴隶,理性朝着情感指引的方向努力,调整它的力度和节奏“

  2016.1.27 凌晨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九):打破自我标签 总结

  25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

  行为积累有时候就是主动求虐;新目标,新人物,你觉得不爽,其实只是个人主观臆断,实际是自己缺乏应对技能。每一次新的、有难度的联系,都不是重复以前的能力,而是培养新的行为,不是在一味重复,而是深度练习。

  新的行为模式要超出以前的神经回路自动反应所支撑的习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反应,造成新的习惯。……新环境、需要新技能、新思维。这就需要在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练习。

  达到一个小目标,通常需要5-7小时紧张的脑力活动。而原地连续绕圈不是逐层积累: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心智偷懒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你也花了时间,别人也都看到你在花时间,但没有进步,这时不要欺骗自己,你要知道自己是在重复,没有试验新的练习方法、没有真的动脑筋。

  重复的时间,是无效时间。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十):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正在读陈虎平老师《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封面的介绍是提到这一部科学的人生设计论,更确切得来说。这是陈虎平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历程,职业发展,生活的经历和阅读思考,试图演化论的角度去看人生和自我。

  已经读完了三章,可以是非常真诚的一本书,其中第三章特别推荐阅读。对于出身平凡,但是又努力向上的我来说,通过去认识世界,看见世界里多元的人,然后回归去认识自我。继而接受自我本身的无论是社会资源和家族积累的局限,明确自己暂时所处的位置,然后通过坚持和积累,通过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强大的心理和行动力的。

  至于人生能不能够设计,除了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也许它的名字叫做命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