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东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远东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5:1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东 朝鲜战争》的读后感10篇

  《远东 朝鲜战争》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8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一):一场不能遗忘的战争

  花了2天的时间读完本书,还是比较震撼的,之前对朝鲜战争是比较模糊的,只是以前学过邱少云这类的英雄事迹。。。

  本书虽然有些中国的色彩在里面,但有些地方讲解的也比较客观了,中国的领导人也有了很多失误,这也是为为什么一开始打的是运动战,而后来打的是中国不擅长的阵地战,这些历史经验教训不能忘记啊,是牺牲这么多人换来的,以前内战和装备差没这么远的时候打歼灭战很过瘾,可是当装备相差甚远的时候,人海战术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战争是一体化的战争,从美军近来打的几场战争也可以看出来。

  再回到原点,有人说中国不该参战,我觉得当时中国领导人下了参战的决定,因该是考虑了很久的,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没有威信,而且如果北朝鲜被完全控制,就算美军不打到中国境内,对边防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就算在明朝也是出兵了朝鲜抗日,就是因为朝鲜是中国门户啊。还有台湾问题,说是因为朝鲜战争才搁置了,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海空军实在是太弱了,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那怎么登陆作战呢。。。

  最后还是感谢老一辈的革命家和可爱的解放军,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在现在无法想象的背景下把联合国军压制在38线上,为中国带来了荣耀,战争是无比残酷的,珍惜现在的和平。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二):what he wrote, is what he wanted us to know and to believe...

  (该书评是自己写着玩的,不够严肃,收在这里给自己看的,不能接受有点调侃口气的人不建议看)

  当初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做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5周年的策划。发现自己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而且存有偏见。在当当网买了这本好有名的书~也好巨大~可能是因为加了很多插图吧,这本书又大又厚又重。以前我对朝鲜战争的偏见包括:这是由北朝鲜发动的战争;中国参战非常不合算,直接导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搞得台湾收不回来;中国的参战造成朝鲜半岛不能统一,对韩国朋友比较抱歉……总之是对这场战争缺乏好印象。

  不过中国真的是被朝鲜给害了,不是金非要打这个内战,不是他把中国推到那个不得不出兵的地步,朝鲜半岛也许会走一条象东西德那样的道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不会恶劣到那个地步,台湾可能早就回家了,唉!为什么金拿着计划向毛打招呼的时候,毛没有反对呢,他是怎么想的?

  关于战争本身,就一句话,机智勇猛顽强的人海战术。中国人的血性和坚忍让人泪下。那些穿着破烂装备原始的农民兵,能够打败连脚下都是花千万美元研制的防水防冻军靴的美国兵,真是个奇迹。父亲跟我讲起过插队时的一个干部,说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老兵说他们当时被打得“野鸡不下蛋”。他们连在一个高地上阻击敌人,后来不行了,连长和他是老乡,叫他给后方的指挥部送信,并把自己家的地址告诉他,请他回乡的时候去家里看看。。。老兵拼命地跑,把身上所有的装备都扔了,狂跑。他是这个连唯一一个活下来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士兵成编制被战争吞噬。

  王树增是个很好的剪刀手,他把有利的、漂亮的数据都写下来,把不漂亮的都隐藏了,有利地维护了我军的光辉形象,使我怀疑他有军队背景哈~

  比如。在第二次战役中,联合国军的一翼在朝鲜北方的雪原中向鸭绿江孤军深入。麦克阿瑟在那时候还认为中国参战只是为了保护鸭绿江边的发电设施,还认为中国只有7万人参战,而这时,中国越过中朝边境的正规军已经超过了30万人。这象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联合国军以为看到鸭绿江就可以回家过年的时候,中国军队从白茫茫的雪地里冒了出来,将他们穿插打散,各个歼灭。呵呵,说的夸张了点,因为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成编制地歼灭美国部队就那么几次。其实在这个战役中,中国损失远远高过于敌人,缺乏御寒被服,没有食品补给,使中国的非战斗减员非常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还有美国空军的掩护劫杀,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也没有占什么便宜。王的写法是,巧妙地选择以联合国军的进发和撤退为线索对整个战局进行描述,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在联合国军饥寒交迫地在雪原中摸索,然后突然就冲出一股中国军队,交火,或者被围困,突围,再遇到,再交火,再突围。。。中国军队神出鬼没啊~

  嘿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八军,“万岁军”,好厉害哦~我大学军训就是在三十八军某部野战军,所以关于万岁军的光荣历史,我也好似有点与有荣焉。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三):歪曲历史真相的意淫之作

  历史之作关键在于反映历史真相。一旦歪曲历史就成了戈培尔式的谎言作品。朝鲜战争的真相,随着美国南朝鲜和俄罗斯档案材料的公布而基本真相大白。本书作者这部歪曲历史的作品也必然被读者唾弃。

  历史事实是,中苏官方文件已经证明是中朝苏长期密谋共同策划并发起了朝鲜战争。1948年7月20日,大韩国正式建立,李承晚当选韩国总统。26天后,北朝鲜正式成立。这是个两个正式的国家,这和现在的南北朝鲜情况一样,无论哪一方对哪一方进攻都是侵略…….. 朝鲜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贸然的向南朝鲜进行进攻。三天之内就拿下了南朝鲜的首都。美国在联合国的决议下,才仓皇派兵支援。

  美国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对中国构成什么威胁。结果北朝鲜残败,求助苏联出兵,但苏联怕和美国真面冲突。请求中国参战支援北朝鲜。结果中国和美国开始成为“敌人”。中国派兵参战实在是以世界为敌,1951年1月30日,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以44票赞成、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5月18日,联合国又通过提案,要求成员国对中国实行禁运,两项决议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朝鲜战争的态度。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四):一个伟大民族的诞生——《远东朝鲜战争》

  文/Jeff

  以前在看这段战争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些不以为然的情绪的。不是说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有偏见,而是实在觉得在各个级别的语文、历史乃至政治教育中,一再强调这场战争的伟大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在讨论起这场战争的时候,我甚至我身边的朋友,往往关注的更多是关于战争中数据:死亡人数,投入兵力,武器技术指标等等。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在中国人看战争或者打架的时候,必须人数平等,那么胜利的一方才有资格对胜利进行夸耀,而一旦出现以多打少的情况,那当然是胜之不武,是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的。而最后统计表明,胜利的一方损失人数更多的话,这样的胜利当然就更不值一提了,甚至要嗤之以鼻的。这就是我对那场战争的所有观点:尽管最后可以说中国压制了美国的军队,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结果丝毫不值得我们夸耀,因为中国的军队损失极其惨重,因此这样一场战争中没有让我感到应该有的光荣和自豪,它对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的建立和加强没有丝毫的作用。

  但是,我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想法完全变了。我觉得自己以前的那些关于那场战争的看法是那么的幼稚。我如何就被纯粹的数字欺骗,如何就因为毫无意义的数字就轻率地去抛弃了这场战争应该值得承认的价值,抛弃在这场战争中所有的战士做出的那些努力和牺牲的价值呢。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太容易因为胜利而自豪了,甚至夸大战争的胜利意义了,而当这场战争真正具有那样一种伟大意义的时候,人们都不会去轻易的承认了。但,对于这场战争的价值,我现在已经毫不怀疑其珍贵性,甚至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记住那场战争。

  1950年,新中国建国一年,百业待兴。可是在渤海湾的一边,刚停止不到一年的战火眼看又要烧过来。这次的敌人,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美国;而中国人一直认为的盟友和大哥——苏联,虽然表面仿佛坚定地声称支持中国的决策,但是却只考虑自己利益而根本不采取任何实际的对于中国有益的行动,他们害怕与美国人对抗;在遥远的东南中国海,刚跑去台湾岛的蒋介石也在叫嚣着要反攻大陆;而国内还有不少的国民党军队残部和匪众在伺机兴起暴乱。一切都是对我方不利的因素,可是如果任由美国人在远东地区肆意妄为,那么年轻的中国势必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国际环境当中。因此,这是一场没有办法打却必须要打的战争。

  于是,这场战争便不只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定义的,那种简单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利益对抗。它是一个年轻的刚刚在远东地区站立起来的民族,为了捍卫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捍卫民族尊严的一场战争。躲在遥远的北方的苏联大熊当然不明白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即使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北朝鲜和韩国也不能理解。当然华盛顿就更不能理解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于是,他们到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刚刚建立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最需要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看似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中去了。

  现在,我回头仔细去看这场战争的时候,我对那些做出参与这场战争的决策的中国领导人,对那些丝毫没有胆怯和犹豫,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和军官们毫不吝惜我的尊敬。因为,新中国是靠着他们的血肉的躯体支撑起来并逐渐强大的。

  我的韩国学生有一次突然问我,中国国歌的歌词中的“血肉的长城”是什么意思?我只是简单地向她解释了字面的意思,因为她永远无法了解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居然能够依靠活生生的生命和肉体来得到保障,我相信即使是现在的中国人可能都无法理解。但是这就是事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局势过于错综复杂,而解放战争中,又由于国民党本身的腐败,导致了这种事实看起来显得并不那么明显。但是这种事实,这种中国军队不怕牺牲和吃苦耐劳的事实,这种新中国在血肉的捍卫中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事实,却在朝鲜战争中被放大了,是美国人给了中国人这个机会。而且,最后中国人正是靠着这种力量,靠着这种看似简单而原始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是真正的胜利,这才是朝鲜战争真正的价值。

  从这一方面来看,毛主席和他当年的政府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尽管他晚年的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认为毛主席是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因为,正是他坚定地、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必须参加朝鲜战争的决策,并且成功地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目的,他通过这场战争证明了他的名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示出了什么都不怕的气势,他让整个中华民族显示出了这种气势,并且这种气势在多年以后依旧被我们的民族保持着,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品质,中华民族至此再也没向任何国家低过头。我们不能不对毛主席对局势的把握以及坚决实施战略的胆量感到钦佩。我认为,党历史上任何一位领导人,在这些方面没有能够超越毛主席的,而这也是毛主席个人魅力的真正所在。直到后来核武器技术的掌握,以及人造卫星的升空,这些都是毛主席和他领导的政府给中国带来的成功,这种成功使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再忽略中国的声音和身影。它们事实性地证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是一个自己鼓气和盲目自信的口号,尽管当年毛主席政府刚刚建立起来的这个国家一穷二白。除了后来有一个无知无觉的撮尔小国——越南。

  是的,只有真正理解了当年朝鲜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当时中国的国际国内环境,才能真正理解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自然还有更多的因素和历史事件,提醒着我们去更深入地去品咂这场战争:中国研制核武器,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形成,朝鲜半岛局势的最终定型,乃至70年代中美、中日的建交,这一系列的大事件都不能否认受到了50年代爆发的这场战争的影响。是这场战争真正奠定了朝鲜半岛乃至远东地区的秩序,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地位。

  当然,真正值得我们去纪念这场战争的原因,还是在于彭德怀在这场战争结束时演讲当中提到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对于这本书,我要说的是,王树增的作品很能给人带来一种经验的体验。他采用的以点带线到面,点线面穿插的写作手法,赋于了这部作品十分真实的现实感。这种手法在他后来的作品《1901——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运用的愈发熟练。而正是这种手法,还原了一场真正的朝鲜战争,一场现在的我们从来没有去正视过的朝鲜战争。

  http://spaces.msn.com/jeffyanguang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五):残酷的战争,惨烈的牺牲

  首先要缅怀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先辈们~

  对这段历史在初、高中的历史书上给出的记录是十分稀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邱少云》、《黄继光》也只能了解朝鲜战争的片段。看了这本书,我才对那场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

  志愿军战士们的献身精神和吃苦精神太伟大了。这场战争是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争,是以人的生命换政治上的独立和承认的战争。中国的牺牲是空前的。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动用了当时1/2的陆军,1/3的空军和1/4的海军。有的一个整编师被美军围困堵截,逃跑但不投降,活活的死在了阵地上。而身怀爆破筒、手榴弹同敌人同归于尽的事情都不鲜见。挨冻、饥饿更是志愿军战士的家常便饭,啃石头可止饿的方法推广开来,我军的阵地上就响起阵阵啃石头的声音;吃炒面而没有蔬菜,志愿军战士口角溃烂了;严重缺水,战士们就啃口雪。

  当双方都不能承受更多的损失时,最终的和平停战协议签订了。当停战的时间确定后,双方士兵都知道这次是最后的日期了。双方的阵地上响起了最猛烈的枪炮声,谁都不愿意带着沉重的炮弹和子弹回家,这也是炫耀军力的最后时刻。当时间一秒一秒接近并到达停战时刻时,枪炮声顿时停止了,双方的士兵走出战壕,互换物品。这时,某个志愿军部队的政委抱着一位刚刚牺牲的战士的遗体流下眼泪。这位战士只要挺过那几秒钟,就可以回家了。。。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六):王树增,给你一个真实的朝鲜战争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有妈妈天天陪着读上下五千年的缘故,男儿尚武,因此从小对历史中的军史故事较感兴趣;有关抗战的历史被如今屏幕上太多时尚无厘头的抗日剧所充斥,让人不屑一睹;国共战争,同是中国人,仅为了不同信仰同袍互相残杀的惨景,不看也罢;故而仅存的兴趣,只能转移到抗美援朝中来,也多亏曾有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因此对这段历史,又无故多了一份兴趣与亲切。

  与《远东,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0年前年高中的阅读课上,不同于一般读物中洗脑般的侮蔑语言和从小人物着手的叙事风格,瞬间抓住了我的兴趣,这本厚厚的、别人看起来毫无兴趣的书,硬生生的占用了一学期的阅读课。

  二战结束后,几乎没人怀疑美军的战争能力和不败的战绩。读完《巴顿日记》后,对这一点也是深表认同。但朝鲜战争的经历,让美国自认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美国的对手,是刚刚从废墟中建立起的新中国,以及卸甲归农后又紧急归队的农家子弟兵。

  从各种资料的记载、当事人的讲述和书籍的描述中,也看得到朝战的壮烈和残忍。美国对D日有《拯救大兵瑞恩》,韩国对朝战有《太极旗飘扬》,但国内除了各种狗血的时髦抗日剧外,都没有像样的影视作品来记录这段令人血脉喷张的战争史。于是对朝战的映象,仅存在于这本书中所记载的,那些烟火斑驳、衣衫褴褛坚守在清川江前线的无名中国士兵中。

  这本书的作者,王树增,是军旅作家,要严格按照中立角度来写这场战事,不突出志愿军英勇顽强的形象,也不免为难作者了。

  这场战争从根本上说,是两个国家的军队在第三国的土地上,为了各自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进行作战,很难说哪方是正义的,或者毫无正义可言,因为它的起因并非正义。著名战争游戏《使命召唤》中总有一句话提醒玩家,发动战争的是政客,而结束战争的却是士兵。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其多面性,最有利于统治者的,莫过于只对一面进行阐述和演绎;虽然很多人都曾主张在无立场超然和公正的思想前提下反思事件本身,但思想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国内固然不可能,西方也是不可能的。

  10年后重读此书,或许发现,历史根本就没有真相,它只是当权者手中的工具,只要有利于统治,怎样都行。

  乔治·奥威尔曾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对历史最洗炼的概括。

  尽管如此,本书仍是值得一读,不可多得的好书。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七):形势所迫啊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让我很疑惑:那么较真的一个作家,为什么开头这一段,有关战争起因写得那么模糊,基本上是一笔带过?

  今年鲁迅文学奖颁奖,在绍兴见到了王树增,我找机会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回答我:“写了三万字,删掉了,通不过审查。”他说,特别跟他起急的是外交部亚洲司,告诉他这段历史是有定论的。王树增说,你们的定论是假的。结果亚洲司怎么回答的?“我们知道是假的,但就得这么说。”

  这就叫形势所迫。

  王树增今年得奖的作品是报告文学《长征》,这段历史的官方说法和民间说法差距有多大,我不说你也知道。我不知道的是,这次他又该怎样在作家的良心和审查制度之间,再次找到那个平衡点。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八):阅读的感觉

  我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疑就买下了,寄予较大的希望,看了之后的感觉不够过瘾,把感觉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1) “远东”是对于英法等西方列强为坐标的说法,写书的坐标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如果是中国,就不必在书名上方标记“远东”。

  2) 全书资料缺少“空中”战斗的内容,尽管当时我国空中力量极差,但是也有一些战役,书中一点没有提到,不知是否缺少资料还是什麽原因。

  3)该书是纪实性还是文学性?如果是纪实性,有些语言就看起来像是文学性,如果是纪实性,再多放些图片更好。

  4)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朝鲜战争全面性,在书的开头如果能概述性概括三年朝鲜战争全貌,读起来更有意思。

  5) 我阅读这本书,感觉不够引人入胜。

  6) 这本书总体来讲还是很好的,支持!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九):一场给中国带来50年和平的战争

  现在有人称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卫朝鲜独裁者,有人说这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有人说中国死伤太大,是失败方,等等。我要说,这是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之战。”中国军队从鸭绿江边一直南下到三十八度线,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直退到三十八度线,虽然超过中国军队有三十万的士兵死伤,但是历史已经证明:美国从此未敢直接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

  人们可能对钢铁含量差距极大的战争双方竟然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十分不解,看过此书你就会体会中国士兵的战斗精神和意志,不能不为之折服。

  看这本书我认为必须得出三个结论:1.中国士兵在精神层面是领先世界的;2.美国的坦克、飞机、大炮不是我们说的那么废材,那是真正可以减少伤亡,扭转战局的;3.为什么五次战役以后的历史都没有了呢?

  《远东 朝鲜战争》读后感(十):不能被遗忘

  最近在断续在读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这本书的确不错,并非教科书般的死板。而有点类似现在百家讲坛里的史学家说的。应该让作者也来说一说,让战争文学更通俗化,更平民化。这本书是下在MP3里看,断断续续地看了一月有余,实在是有点久了,也是由于MP3中间出了故障。

  终于在这样一个阴雨天看完了,这场距今五十多年的战争。这是一段比长征更为值得纪念的历史,值得一看,让我们这些后辈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段历史。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了解当时有多么的“艰苦”,趁还有很多当事人还活着的时候,让他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朝鲜战争。

  看书感受不到当时的火光冲天,炮声隆隆,对“惨烈”两字感觉不深,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入朝作战,我们除了在人数上占有优势,装备,补给,通讯都处于极端劣势的条件下,我们赢了这场战争,把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也许再继续打下去,很难说输赢。但是输不起的是联合国军,不是我们,他们投入的物力人力投入太多,所以他们叫停。

  对于这场战争孰是孰非,已经有太多说法。只是感觉本来已经划了三八线分国而治,这么大动干戈以后仍是维持原状。如果北朝鲜统一了全境,现在都是朝鲜的地界,从经济上来讲那还不如韩国呐。只是苏联当时表现的太差劲,是他站在幕后,却要中国出兵,不过这也是个机会,虽然很艰苦,但通过这一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致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际,未有外来入侵者让我们“雪上加霜”。或许可以说如果那时来一场外来战争,反而可以避免如此“内耗”。

  冰天雪地里我们的士兵居然是光着脚和敌人的车轮赛跑,没有子弹就用石头,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血战到底。我们的胜利完全是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我们有太多的英雄了,数不胜数;又岂是一句“最可爱的人”可以表达的。一位连长在战后寻访他的士兵,找到士兵的原籍内蒙,没有人知道那位住在马棚里,缺胳膊瘸腿的马夫会是一位战斗英雄。他能被人想起,被人找到,他就是幸运的,当地政府后来给他做了妥善安排。但是有更多的人葬在异乡,有更多的人被人遗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