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10篇

  《在那天来临前》是一本由(日) 重松清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一):[笔记]

  大二即将放暑假的前两天,我带着学生证去了一趟图书馆本意是想找东野圭吾的小说,但是发现有的书检索不到图书馆没有,又或者是被人借走了。

  找不到就直接上二楼书库里逛。在放满书的的书架里,来来回回的走,眼睛无意间扫到书架最底排的《幻夜》,索性就在地板上盘着腿坐着,吱呀呀的风扇在我头顶上小声转着,抽出《幻夜》,随便打开一页又合上、再打开再合上、很好玩。因为之前有看过,所以想在过一遍。心里想好想把书带回家啊。目光就往周围的书本里扫来扫去,如果不是有既定的目标要找的话,那书的封面就成了第一印象了。

  《在那天来来临前》拿着书默默念了一遍,那天?来临前?什么嘛爱情小说?封面写的是会让人”让人泪流不止、绝对不能在地铁里读“的一本书。难道是悲剧爱情小说?打开浏览了一下,最后以封面不错借了回去。

  当时我还不明白这本书写什么,只是觉得封面好好看。炙热的阳光落在枫叶上,光影斑驳,橙色原是温暖的,可认真看又觉得橙的不健康,掺杂了明度不高的颜色,还有近乎黑色的枝干。盛极则衰,像生命之花绽放到尽头、伸展到极致之后开始衰落一样,变得暗淡透明;又像是老电影镜头,看不真切却又直直的把感受传达给你。封面本身是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感受会比较重要。在我对作者一无所知情况下,封面会很大一部分影响我对书的第一印象,起码取决于要不要打开。

  是本关于”死亡“的书,这里没有主人公。作者平缓而又坚定笔触,一笔一划勾勒这一幅幅画面,七个小故事,都无一例外的谈及”那一天“,我始终是以局外人心态看的,也没流泪,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作者所说的:“绝望不会长久持续,因为人心并没有坚强到可以每天背负着绝望度日。所以人会因绝望而选择死亡,否则就设法暂时忘却绝望。”跟绝望一样,没有什么情绪能持续不变,悲伤过,绝望过,然后再抬头面对生活,毕竟还活着,就要认认真真的活,充实的过每一天,如果”那一天“突来来到,也不会遗憾了。

  昨天重翻了一下看到“忘了我也没关系”这句话。

  这颗心,太温柔了。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二):记忆长度

  我所看到的日本文字

  有种特殊味道

  淡远又温暖

  买这本书的时候

  正是我整日魂不守舍的日子

  书的封面写着这是一本让人流泪的书

  于是我想痛快地哭一场

  可直到看完我都没有哭

  因为

  那一天

  并没有来临

  只是对于那一天之后的记忆

  我倒是有些感触

  曾经以为天塌下来的以后

  只不过也是寻常的每一天

  也许曾经的刻苦铭心

  曾经的不知所措

  在往后的日子里

  都不再会想起

  记忆的长度

  可以随时间变幻莫测

  也许再过一个季节

  我就能笑着对你说

  想我了没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三):该如何面对“离别

  开始看是。以为是几个小短篇,看到最后才发现时一整个故事,分开叙述了。

  每篇里,都有一个要死亡的主角,这未免太悲伤了。

  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我没有经历过那种很伤痛的离别,身边的人也没有突然死去的。但是,面对过死亡。

  在那一天来临前,我们和患者其实都知道,只是大家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家人为了不让病者担心,不向其说明实情,其实,病人自己是能感觉到的,自己的身体情况自己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于是,那一天,来了。逝者永辞,生者悲痛眼泪是便是诉说。

  更重要的是,那一天之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夜夜思念,沉浸在悲痛中?渐渐淡忘?还是压抑心底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以洗涤悲伤。可就算是把悲伤洗去,也冲刷不掉曾经发生过的事实,曾经的悲痛离别。往日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后悔没有好好“生活”过,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想要好好的看着孩子成长。开始缅怀过去,再去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还残存这某些回忆,或悲或喜。

  “忘了我也没关系。”

  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虽然生者不愿意,但随着时间捻转,对逝者的记忆也会渐渐模糊,无论怎样,逝者在生者心中的地位永远无法改变,模糊的。

  有点《横道世之介》的感觉。有让我想到电影《爱》。

  逝者已逝,生者犹在。生活还将继续。带着已逝者的期望,好好的生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即使忘记也没有关系。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四):种下一朵忧伤夕阳

  日本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催泪之作,果然不让人失望,我看过之后觉得确实,很感动。很钦佩作者独特的文笔,细腻,忧伤又总是突如其来。更难得的是从他平淡朴实的文字里,体会到越来越深的感悟,对于生活,对于苦难。我是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的,本来打算把它当成消遣的读物来看,看到后来,觉得有写一篇书评的必要。不然这本书还回后,我可能就会忘了它,但我不想这样。“忘了我也没关系”这是和美最后的信件,可是谁又曾真正的忘了谁?

  这本书有七章,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但也有客串的人物。故事里,苦难是一面镜子,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经受过或正经受苦难,从苦难中他(她)们照见了自己。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就像武口和睦美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害怕朝阳,这是种很奇怪心理,但也可以理解人们是以夕阳沉入的地平线彼端——“永远”为目标,迈步走去?还是为了逃离“永远”,而开始一段至死方休的旅程。这两位让人不省心的学生,睦美从中学开始就有小偷小摸习惯,长大后到武口工作的店里偷。两人串通好偷东西,其实我觉得他们并不是想要偷,他们只是想找一种与正常生活相反的事物,因为他们厌倦了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段幽暗的岁月,度过了,便是幸运。最后两人能有幸在老师家里携手面对朝阳,多好。继续,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小时候的我们也许都会犯一些错事,这是难免的,因为年幼不通人烟。小学时的美代子送给同班病重的同学岩龙一副画,画上画着一只飞往天国的鸟。希望岩龙病逝后能前往天国 ,只是这天真的祝愿里,暗含着死的意思。岩龙的病逝成了美代子心中的隐痛。岩龙看到画的时候流泪了,不过活的太久的人所流下的眼泪,和岩龙的——无法活到长大的人所流下的眼泪,想必是相同的。

  常言道:知子莫若母。但母亲与孩子之间又难免有些隔膜,很多话难以说出口。就像阿敏的妈妈得了癌症,但不愿把这沉重的事实告诉自己儿子。阿敏妈妈通过一系列反常的举动让儿子察觉到自己的病。先是去听街头艺人阿熏弹吉他,其实是悄悄告诉阿熏自己家的情况。然后还在家庭医疗手册中折几页,阿敏看到她折了那页的内容后难免会担忧妈妈的身体状况。但又不想直接问自己的妈妈,只好去找阿熏了解一下妈妈是否有病。于是阿熏就把他妈妈来的目的都告诉阿敏,最后母子消除隔膜,但是妈妈的病无法治……

  当一个人明确的知道了自己的最后期限,死亡就成了一个迟早会到来的节日。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或许也会静静等待死亡。和美生前就是这样。最令人感动的是她死后三个月那天,留在护士长那里的一封信:“忘了我也没关系”。就这几个字,当她丈夫看到的时候,流泪了。我想了一首诗:

  在那天来临前/我要在你的屋顶上/种下一朵忧伤的夕阳

  生命的开始或结束,都是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不会彼此打败。只要活着,就会继续下去。

  这就是生活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五):在与“那一天”有关的日子里

  思来想去,我还是无法对这本书无动于衷,像看其它书那样,看完之后,就随手放在一边,然后拿起另一本。为了我那些因为这本书而盈在眼眶泪水,我也应该写点什么来记录当时的心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大脑里好像有两套程序在运转似的,有一套程序被这本书牵引着,让我亦步亦趋的跟着在每个故事间穿行,而另一套程序却停留在那些和“那一天”相关的所有日子里,那些不断的涌现出来的回忆和书里的点滴融合却又彼此分离。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这句话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句子出现频率之高不亚于娃哈哈果奶和王老吉。歌词里唱着它,书本里写着它,连偶尔勿勿换过的电视剧或者广告里也会出现它。但一直不断重复的这个句子我却从来没有去真正的体会过它。直到我看到《朝阳之家》里的那段话说:“我们全家三人并肩走着走着,昌史却骤然跌落深洞里。既没听到惨叫声,也没听见跌至洞底的声音,待我回头时,那个深洞已经被填平了。”时,我脑海中的那套停留在与“那一天”相关的记忆里的程序也骤然停在了“人生就像一场旅程”这样的一句话上。

  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了这句话,这样的一场旅程,无论是阴谋派世界观持有者眼里的:“一个程序”、“一场阴谋”也好,还是佛家所云之几道轮回也好,或者是小沈阳版的眼睛一睁一闭也好。一路走来无不要用不同脸色想法和心态去面对“那一天”。而其实“那一天”一直都在那里,用一种神秘姿态存在于你的旅程中,它也许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深洞,一但掉落,便万劫不复,也可能是从无法坚持行走开始的蹒跚而终。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均在岁月的长河里显现出它平淡的模样。连最壮烈的死亡也免不了被遗忘命运

  父亲的那一天本身就是如此平淡,在“深洞”和“蹒跚”的那一天里,父亲选择的是后者,在蹒跚而过的十年之中,我们一家做为他的旅伴,与他共同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但当那一天真正的来时,我却又觉得它好像是个深洞。

  父亲是在一个阳光和平时一样撒入窗棂的平淡的早晨离开的,所有的一切都还在沉睡,而他也是由沉睡向更深层次的沉睡走去。

  只是他的从容却并没有让我们也觉得从容,像书里同样面对那一天的那家人一样,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几乎被深深不安压垮,一次又一次为即将到来的那一天崩溃大哭,却又都不约而同的用微笑隐瞒着其它的同行人,我们知道前方有一个深洞,知道父亲就要掉落进去,可是我们却不知道那个深洞到底在哪里。更无法停止前进不去理它。

  绝望跟着我们,可是也正如书里所说的:“绝望不会长久持续,因为人心并没有坚强到可以每天背负着绝望度日。所以人会因绝望而选择死亡,否则就设法暂时忘却绝望。”要在绝望中迎接死亡的父亲的那些日子,显然比一般的人要长的多,在那长之又长的时间里,我们每天都与绝望同行,又每一天都努力的忘却绝望。

  那一天到来时,母亲把一直压抑着的所有情绪一起发泄出来,哭晕了好几次,而远在异地的我却一直都不接受这个事实,直到5年后的首次回家,当我真正踏进有着父亲的痕迹的家里时,我要面临的父亲的那一天才真正的来临,而我只是平淡的在父亲的灵位前点燃一支中华,笨拙的吸了一口之后放在父亲的照片之前,然后不知该站着还是跪着,局促而又胡乱的和父亲讲着话,而心里有一处却被划开了,里面有个小人慌乱的跑出来告诉我说:那一天还是来了。但我已无法再次选择躲闪。

  在爸爸的那一天之后,妈妈独自生活着,两年后还有了新的恋情,她比之前温柔了、也更美了。

  而我归家的那一天之后,我变的不再急于去做什么决定,不再急于去争取什么,不再为那些慢吞吞的事情而愤怒,因为我开始明白其实等待也是人生,就算等待的尽头只不过是一个深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